Ⅰ 全國獨立學院排名 給您加分哦!
給你個最新全國獨立學院排名:
1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 浙江省 98.5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2 沈陽理工大學應用技術學院 遼寧省 98.3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3 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 湖北省 98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4 江南大學太湖學院 江蘇省 97.8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5 燕山大學里仁學院 河北省 97.7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6 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 湖北省 97.3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7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廣東省 97.2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8 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 北京市 97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9 南開大學濱海學院 天津市 96.5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10 同濟大學同科學院 上海市 96.1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11 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 江蘇省 96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12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福建省 95.3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13 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江西省 95.1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14 長沙理工大學城南學院 湖南省 94.9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15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 山東省 94.7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16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 四川省 94.6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17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 陝西省 93.8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18 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 北京市 92.1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19 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 上海市 91.6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20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 浙江省 90.7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21 東南大學成賢學院 江蘇省 90.1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22 安徽大學江淮學院 安徽省 90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23 福州大學陽光學院 福建省 89.7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24 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 江西省 89.6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25 武漢大學東湖分校 湖北省 89.3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26 湖南師范大學樹達學院 湖南省 89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27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 廣東省 88.7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28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 廣東省 88.3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29 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四川省 88.1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30 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 北京市 87.3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31 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 遼寧省 87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32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 江蘇省 85.7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33 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 浙江省 85.4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34 江西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江西省 85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35 煙台大學文經學院 山東省 83.7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36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江蘇省 83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37 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 浙江省 82.6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38 安徽農業大學經濟技術學院 安徽省 82.1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39 華僑大學廈門工學院 福建省 80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40 雲南大學滇池學院 雲南省 79.5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41 海南大學三亞學院 海南省 79.1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42 西北大學現代學院 陝西省 79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43 青海大學昆侖學院 青海省 78.6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44 四川師范大學文理學院 四川省 78.3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45 廣西師范大學灕江學院 廣西壯族自治區 77.9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46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 廣東省 77.6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47 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 江蘇省 77.1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48 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 浙江省 76.1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49 華東交通大學理工學院 江西省 75.7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50 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 安徽省 75.5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51 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 山東省 75.2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52 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 江蘇省 74.6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53 復旦大學太平洋金融學院 上海市 74.2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5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 江蘇省 73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55 吉林建築工程學院建築裝飾學院 吉林省 72.7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56 沈陽大學科技工程學院 遼寧省 72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57 天津外國語大學濱海外事學院 天津市 71.6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58 天津財經大學珠江學院 天津市 71.3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59 河北師范大學匯華學院 河北省 70.6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60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 山西省 69.9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61 大連交通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遼寧省 69.8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62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浙江省 69.3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63 江西理工大學應用科學學院 江西省 69.1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64 山東科技大學泰山科技學院 山東省 69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65 華中師范大學漢口分校 湖北省 68.6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66 湖北大學知行學院 湖北省 68.3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67 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 湖北省 68.1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68 湖南商學院北津學院 湖南省 67.8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69 華南師范大學增城學院 廣東省 67.5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70 廣西工學院鹿山學院 廣西壯族自治區 67.4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71 四川師范大學成都學院 四川省 67.2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72 河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 河北省 67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73 渤海大學文理學院 遼寧省 66.6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74 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 湖北省 66.5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75 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 湖北省 66.3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76 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 浙江省 66.3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77 長江大學文理學院 湖北省 66.1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78 三峽大學科技學院 湖北省 65.9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79 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 湖北省 65.7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80 蘇州大學文正學院 江蘇省 65.5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81 嘉興學院南湖學院 浙江省 65.4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82 江漢大學文理學院 湖北省 65.1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83 雲南師范大學商學院 雲南省 64.8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84 東北財經大學津橋商學院 遼寧省 64.7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8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 江蘇省 64.7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86 湖北師范學院文理學院 湖北省 64.5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87 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 湖南省 64.4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88 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 廣東省 64.2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89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 四川省 64.1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90 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 河北省 63.9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91 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 河北省 63.7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92 遼寧中醫葯大學杏林學院 遼寧省 63.6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93 揚州大學廣陵學院 江蘇省 63.4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94 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 甘肅省 63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95 西安財經學院行知學院 陝西省 62.8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96 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 四川省 62.6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97 溫州大學甌江學院 浙江省 62.4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98 江蘇大學京江學院 江蘇省 62.1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99 哈爾濱理工大學遠東學院 黑龍江省 61.7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100 集美大學誠毅學院 福建省 61.6 參評 參評 參評 通過-有權重 正常-統招
Ⅱ 中國石油大學克拉瑪依校區怎麼樣
中國石油大學克拉瑪依校區是一所很好的一本類高校,學校無論從培養目標、學校環境、教育設施等方面都很出色,具體為:
1、教育設施。克拉瑪依校區按現場實際生產工藝過程為實訓車間配置了生產性的實訓設備,建設了基礎實驗室和部分專業實驗室,初步建成了現代電子圖書系統和計算機網路服務系統。
2、學校環境。學校克拉瑪依校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市,校園佔地面積7200餘畝。
3、培養目標。克拉瑪依校區將堅持高層次、應用型、國際化、合作共建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充分發揮北京校本部已有學科專業、師資隊伍、辦學經驗等方面的優勢,依託地處石油石化產業基地的地理優勢,堅持與北京校本部統籌規劃、協同發展。
中國石油大學克拉瑪依校區簡介。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批復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建設克拉瑪依校區,2015年12月10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隆重揭牌。
建設克拉瑪依校區是學校在新形勢下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國家能源戰略,服務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服務克拉瑪依市可持續發展和經濟轉型,適應國家高等教育布局結構調整的新舉措,標志著學校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發展道路上邁出嶄新的步伐,開啟新的發展歷程。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石油大學克拉瑪依校區——校區簡介
Ⅲ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和福州大學哪個好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考研資料網路網盤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r9Z3eyJyYo7XUQ4cLiGwqg
簡介:中國石油大學一般指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高校,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優質資源共享聯盟成員,
Ⅳ 中國有哪些石油大學
截至2021年9月,中國共有七所石油大學。分別是: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分校)、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本校)、西南石油大學、大慶石油學院、西安石油大學、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北京石油化工學院。
3、石油大學畢業工作環境怎麼樣?
石油專業畢業大多數前面若干年肯定要在野外採油工地學習經驗的,也有坐辦公室的機會,但是坐辦公室的和開采或是勘查是很不同的。坐辦公室的基本上都是在省會城市,而且職位有限。畢竟勘查可以是好幾年或是幾十年才可以勘查到一處天然氣或是煤礦或是石油。而所謂的辦公室是不能和普通的白領比較的。中國石化、中國石油等大型國有企業的白領辦公室職務基本上都是在北京了,或是地區性的辦公室,人員的調動和應聘的周期很長,因為一個辦公室可以相對應好幾個石油、天然氣等開發點或是勘察隊的。
Ⅳ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非常規天然氣研究院怎麼樣
非常規天然氣研究院與提高採收率研究院(前身是提高採收率研究中心)、 新能源研究院是石油大學2011年新成立的三個研究院之一。隨著我國常規能源開發進入後期,能源問題凸顯,石油大學新成立的這三個研究院都是致力於能源發展的未來。而非常規天然氣在近幾年研究非常多,國土資源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等機構對非常規能源投入也比較多,項目也比較多。就業方面,目前很多石油類的研究所(海油總院等)都在組建非常規天然氣研究機構,急缺這方面的研究生和博士。
非常規天然氣研究院主要研究緻密氣、頁岩氣、煤層氣領域的基礎理論和技術研發研究,由石油大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油氣田開發工程、力學、油氣井工程、地球物理學幾個專業的老師牽頭組建起來的。包括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973首席宋岩,油氣田開發工程張士誠等知名教授。
非常規天然氣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就業方面目前還是比較好的。
Ⅵ 中科院夏令營優秀營員名單
姓名
性別
本科學校
本科專業
陳飛翔
男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材料科學與工程
陳詩韻
女
北京化工大學
化學工程學院
陳薇
女
鄭州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陳文
男
天津工業大學
復合材料與工程
陳懿
男
北京化工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單相斐
男
天津大學
生物工程(化工學院)
鄧啟哲
男
福建師范大學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馮宇浩
男
大連理工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電化學工程)
潘祖彬
男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葡萄與葡萄酒工程
祁世龍
男
大連理工大學
食品科學與工程
邱美蘭
女
中國海洋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邱舒揚
女
四川大學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邵北辰
男
重慶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石欣然
女
中國海洋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蘇曉輝
男
清華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業生物工程
孫詩音
女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孫雨涵
女
廈門大學
生物工程
陶花語
女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材料科學與工程
田樂琪
女
天津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王遲然
男
石河子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王楚倫
女
北京工商大學
生物工程
王冠華
女
天津大學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王豪婧
女
南開大學
應用化學
王昊天
女
沈陽農業大學
生物科學
王珩安
男
鄭州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王婷
女
北京化工大學
制葯工程
王溪夢
女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王燕
女
天津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王一達
男
北京化工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王泳龍
男
清華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業生物工程
王志豪
男
青島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英才計劃)
王志文
男
長沙理工大學
應用化學
吳琛
女
北京化工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吳亮
男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材料物理
吳延京
男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吳躍
男
四川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伍泠澔
男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礦物加工工程
夏軒傑
男
清華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業生物工程
向靈芝
女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礦物加工工程
肖夏楚
男
大連理工大學
化學工程
徐濤
男
河北工業大學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薛如琪
女
安徽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顏嘉怡
女
東北農業大學
食品科學與工程 乳品工程專業
楊昌恆
男
昆明理工大學
冶金工程(菁英)
楊立萱
女
中南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楊鈺涵
女
南京工業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姚和菲
女
太原理工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姚旺
男
大連理工大學
能源化學工程
易博陽
男
中央民族大學
納米材料與技術
易宏
男
天津工業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陰湛清
男
北京工業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余欽遠
男
吉林大學
生物制葯
張伯
男
北京化工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張汕
女
大連理工大學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張賢碧
男
中南大學
應用化學
張小蕾
女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葡萄與葡萄酒工程
張欣雨
女
首都師范大學
化學師范
張子軒
男
西安交通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趙佩鐸
男
清華大學
化學工程
趙振藝
男
南京工業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鍾天
男
北京化工大學
化學工程實驗班
周法戎
男
廣東工業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周久峰
男
清華大學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周小雅
女
大連理工大學
催化化學與工程
朱嘉琦
女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應用化學
朱岳松
男
太原理工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朱澤文
男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材料科學與工程
左嘉敏
女
青島科技大學
制葯工程
左宇豪
男
南京工業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2022年大學生夏令營(第一批)優秀營員(B類)名單:
姓名
性別
本科學校
本科專業
白梓溢
女
北京林業大學
林產化工(制漿造紙工程方向)
曾雪成
男
清華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業生物工程
常思琪
女
蘇州大學
紡織工程
陳唯業
男
南京工業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英才班)
成垚
女
中南大學
應用化學專業
傅金鳳
女
東北農業大學
乳品工程
高嘉駿
女
中南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卓越人才培養班
古明朗
男
揚州大學
食品質量與安全
黃倩
女
昆明理工大學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李相錦
男
重慶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劉安琪
女
天津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劉德龍
男
南京工業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劉如佳
女
延邊大學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
劉司農
男
中國海洋大學
化學
劉昭君
女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
馬婕
女
湖南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宋治昊
女
河北工業大學
海洋技術
孫婧歐
女
廈門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王夏文
男
四川大學
生物工程專業
吳一農
男
西北工業大學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武雪
女
南京工業大學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辛振華
男
同濟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尋之宇
男
南京工業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楊一鳴
男
南京工業大學江浦校區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
楊越
女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礦物加工工程
姚偉健
男
石河子大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張城
男
河北工業大學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張永豪
男
青島科技大學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鍾蘭蘭
女
中國葯科大學
葯物制劑
朱佳真
女
青島科技大學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
請各位同學及時關注郵件通知,並按要求在5月30日(周一)12時前回復確認。
Ⅶ 關於中國石油大學考研問題
1、研一在黃島,研二、三去東營
2、化工好找工作些,提前打聽專業課考什麼,大三開始就可以著手准備了
3、最好考一下,要不可能會受限
祝你成功~!
Ⅷ 考研求助
你可以跨專業報考復旦大學的歷史學專業。這是全國統考科目,有國家統一的考試大綱,由國家統一出題,相對那些自主命題的專業,比較公平、簡單。大家也都是同一個起跑線。
歷史學考研考試科目為:政治、英語、歷史學基礎綜合三門,歷史學基礎綜合包括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史學理論和史學史、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專門史等方面的內容將有機地體現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一、以下是博仁歷史學考研輔導老師根據多年的輔導經驗推薦的歷史學考研參考教材:
中國通史:
《中國古代史》(上冊) 晁福林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中國古代史》(下冊) 寧欣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中國近代史》 鄭師渠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中國現代史》 王檜林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 何沁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通史:
《世界上古史》 周啟迪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 孔祥民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世界近代史》 劉宗緒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世界現代史》 張建華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二、注意收集報考院校的信息
俗話說「不打無准備之仗」,在備考過程中要對報考院校信息進行收集,如歷年的招生簡章招生專業目錄、復試分數線、復試要求等,對於報考院校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這樣在備考的過程中可以朝著目標去復習、備考。
三、歷史學考研復習的幾點建議
1、對歷史學知識點進行全面復習 ,重在基礎
就試卷考察的內容而言,三年來,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部分內容趨於均衡。2007、2008年的歷史學試題偏重於政治、經濟內容,而思想文化方面的內容大概佔了總分的10%左右,2009年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部分內容基本上趨於均衡,思想文化內容大概佔了總分的20%多。所以同學們在復習的時候一定要進行全面的復習,切勿忽視對思想文化內容的復習。
歷史學考研試題考的是對基礎知識記憶和理解,所以復習過程中要重點把握基礎知識,從而提高自己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加強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就要對知識點進行全方面的分析,例如一次改革運動,要從背景、時間、過程、結果、性質、意義、影響、評價等方面去掌握,只有這樣全面的分析一個知識點,才會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同時,也強化基礎知識。
2、整理、總結知識點
無論是科班的考生,還是跨考歷史學的考生,在復習過程中一定要自己整理、總結知識點,輔導書可以作為參考,切忌買一本輔導書背背就一勞永逸了。自己整理、總結知識點的過程也是加深對知識點理解、記憶的過程。只有自己整理、總結了,才能在考場上對見過的題對答如流,考取高分。
3、以教材為本
在備考的過程中,一定要多看參考教材,要在通讀、精讀的基礎上全面的了解、掌握課本上的知識點。自從2007年歷史學改為全國統考以來,教育部考試中心沒有指定參考教材,根據多年的輔導經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的教材是很不錯的參考教材。
4、注意知識點之間縱向和橫向的聯系
首先,要注意知識點之間縱向的聯系,縱向聯系就是從時間推移的角度來考察歷史事件的過程及因果關系,從而探索歷史發展趨勢。也就是說是相關知識點的發展脈絡。比如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的演變,皇權與相權之爭,國際關系體系的演變,工業革命等。三年以來,考試中加強了對這一方面的考查,2007史料分析考查了自唐代以來科舉制度的演變,2009年考查了19世紀以後全球民族國家建立的四次浪潮,所以,在復習過程中要對知識點的發展脈絡有比較清晰的思路。
其次,要注意知識點之間的橫向聯系,橫向聯系就是通過空間拓展的方式將某一歷史現象與同一時間其他地區出現的類似或相反的現象進行類比分析;或者是將某一歷史現象與同一時期的其他相關歷史現象進行有機的聯系和綜合。比如19世紀60年代的中國與19世紀60年代日本,在19世紀60年代前都遭受了西方列強的入侵,在60年代都出現了改革運動等等,通過這種橫向的聯系比較,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也把握了歷史的宏觀面貌,2007年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中國的影響。
5、運用唯物辯證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
在復習過程中,要注意運用運用唯物辯證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總結歷史的發展規律。
總之、在備考過程中既要加強對基礎知識的強化,又要善於知識點之間橫向與縱向,總結和梳理,總結歷史發展規律,最後博仁教育祝您金榜題名!
Ⅸ 青年地質科技獎的授予情況
到目前為止 ,475名優秀青年地質工作者獲此殊榮,其中授予金錘獎95名,銀錘獎380名。同時有21名金、銀錘獎獲得者榮獲了中國青年科技獎。「青年地質科技獎」已經成為中國地質學會的品牌,在地質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獲獎者絕大多數已成為地質科技工作的骨幹。(下附部分獲獎者名單) 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1989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5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毛景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石彥民 大港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研究院 李建潮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高延林 青海省科學技術委員會 董樹文 安徽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銀錘獎 (1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安建 長春地質學院 馬昌前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李小彥 西安煤炭科學研究院 李長江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 李繼江 山東省第三水文工程地質大隊 李榮清 湖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朱玉磷 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 汪振文 新疆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 張 韜 寧夏地礦局礦產地質調查所 張明泉 蘭州大學地質系 張哨楠 成都地質學院 張德潤 地礦部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楊閩中 建設部綜合勘察研究院 羅 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黃紹甫 廣西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 聶風軍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康豹成 河北省綜合研究地質大隊 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1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石崑山 河南省地礦廳第三地質探礦隊 湯良傑 地質礦產部西北石油地質局 吳景勤 核工業總公司華東地質勘探局 陳 駿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周國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徐學純 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 晏建國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南地質勘查局 317 銀錘獎 (31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萬渝生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王會祥 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地質研究大隊 王英民 成都地質學院 王鶴齡 湖北地質實驗研究所 劉金山 湖南地礦局 405 隊普查分隊 劉蒙華 中國地質科學院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 華佑南 中國地質科學院南京地質研究所 朱筱敏 石油大學石油地質系 朱儒峰 內蒙古地礦局第二區調隊一分隊 阮利民 冶金部第一地質勘查局地質探礦技術研究所 吳澄宇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張超群 廣東茂名礦產公司 李乃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李兆慧 河南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隊 周 翊 中南工業大學地質勘查及城鄉建設工程系 林暢松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羅先熔 桂林冶金地質學院 鄭國東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侯建軍 北京大學地質系 段太忠 江漢石油學院地質系 郝梓國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報編輯部 欒文樓 河北地質學院 殷躍平 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 秦克章 有色金屬總公司北京地質研究所 耿 弘 雲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閻子忠 寧夏地礦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 黃建閩 建設部綜合勘查研究院 舒 航 冶金部第一地質勘查局地質探礦技術研究所 蔣少涌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潘 懋 北京大學地質系 戴鳳岩 中國地質科學院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四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3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9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陳踐發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龐忠和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熱研究室 侯增謙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胡雄健 浙江省地礦局第七地質隊 趙文智 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徐錫偉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郭英廷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 黃潤秋 成都地質學院工程地質研究所 溫 寧 地礦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第二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銀錘獎(30名以姓氏筆劃排列)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 劍 地礦部成都地質研究所 王恩志 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 王照林 山西省地礦局 215 隊物探分隊 韋星林 有色總公司江西地勘四隊三分隊 甘盛飛 沈陽黃金學院地質系 曲國勝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任書才 河北省地礦局第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 劉代志 中南工業大學地球物理勘察新技術研究所 劉樹文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 杜楊松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研處 李延河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邱小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區劃室 何思為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探工系 汪東波 有色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張光輝 地礦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 陳衍景 北京大學地質系 邵益生 建設部城市地下水資源研究中心 苗培森 山西省地礦局區調隊 羅 強 西南石油學院 周平根 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國土地質研究室 周永章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 胡 凱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郜建軍 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所 賀安生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 郭正堂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黃運飛 中國兵器工業部勘察研究院 藍先洪 地礦部海洋地質研究所 賴旭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古生物教研室 蔡耀軍 水利部能源部長江勘測技術研究所 漆家福 石油大學 (北京)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學會第五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5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共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宗起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朱立新 地礦部物化探研究所 吳吉春 南京大學 周瑤琪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鄭永飛 中國科技大學 姜欽華 北京大學地質系 胡聖標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郝 芳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秦四清 中航勘察設計院 舒 航 中國礦業大學 銀錘獎 (共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萬 力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於青春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方維萱 有色西北地勘局物化探總隊 王 駒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王 清 長春地質學院 王京彬 有色北京地質研究所 馮慶來 中國地質大學 任戰利 西北大學地質系 劉 震 石油大學(北京) 劉小宇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劉曉春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孫曉明 中山大學地質系 許文良 長春地質學院 宋 彪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張正偉 河南地質科研所 張祖海 江西有色地勘局地研所 張曉培 長春地質學院 張獻民 河北地質學院 李江海 北京大學地質系 李建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楊夕輝 雲南地礦局三隊 沈樹忠 中國礦業大學 邵龍義 中國礦業大學 陳松嶺 中南工業大學 周樂堯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院 屈建軍 中國科學院沙漠研究所 施 斌 南京大學 閭國年 南京大學 唐金榮 冶金勘察研究院 唐勝利 煤炭科學院西安分院 賈愛林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章雨旭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續世朝 山西地勘局區調隊 銀劍釗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所 黃 海 地礦部地質技術勘查院 龔漢松 海南地礦開發局高新爆破技術公司 傅雪海 江蘇煤田地質勘探研究所 彭少梅 廣東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蔣泰然 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所 解習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學會第六屆(1997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共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何慶成 地礦部環境地質所 李功伯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蘇俊青 大港石油地勘院 林承焰 石油大學 ( 華東) 范洪海 華東地質局 270 所 侯泉林 中科院地質所 徐義剛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高 俊 地礦部地質研究所 董國臣 河北地勘局 潘葆芝 長春科技大學 銀 錘 獎 ( 共 40 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於學峰 山東省第二地勘院 毛先成 中南工業大學 王文武 化工部遼寧地勘院 王世澤 西南石油局 王建鋒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王春亮 山西地勘局 216 鄧吉牛 有色北京地質所 田昇平 化工部化學礦產院 全裕科 華北石油地質局規劃設計院 劉 傑 寧夏石炭井礦務局 劉再華 地礦部岩溶地質所 劉俊來 長春科技大學 孫友宏 長春科技大學 朱雲鶴 地礦部南京地礦所 湯 彬 華東地質學院 邢紅星 第三地勘局勘查院 吳培康 石油勘探開發中心 張立東 地礦部沈陽所 張伯友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張招崇 地礦部地質所 張振福 山西地礦局地調隊 李 曉 中科院地質所 李志群 有色西南地質所 李俊建 地礦部天津地礦所 楊學明 中國科技大學 楊忠芳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楊振宇 地科院地質力學所 肖舉樂 中科院地質所 陸建軍 南京大學地質系 陳遠榮 桂林礦產地質院 陳海弟 中南地勘局 侯恩科 西安礦業學院 施澤進 成都理工學院 柳建新 中南工業大學 趙 平 中科院地質所 徐貴來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聶高眾 國家地震局地質所 顧雪祥 成都理工學院 賴紹聰 西北大學地質系 薛良偉 河南省地科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七屆(1999年)青年地質科技獎獲獎名單
金錘獎8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 作 單 位 劉財 長春科技大學地球物理系 劉福來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 孫占亮 山西地勘局區調地質隊 陳國忠 甘肅地勘局第三地質隊 周翠英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 秦克章 有色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蔡忠 石油大學(華東)資源系油藏地質研究所 譚永傑 中國煤田地質總局 銀錘獎26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於海峰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王駿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規劃院勘探所 王常明 長春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 王登紅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所 劉國平 有色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李忠 中國科學院地質所 李國平 河南有色地勘局地質所 楊曉平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楊曉明 化工部遼寧地質勘查院 邱檢生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陳漢林 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 周訓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水資與環境工程系 周紹智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 武威 建設部綜合勘察設計院 姜月華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賀文華 湖南省地勘局418隊 凌水成 湖南有色地質勘查局 徐揚青 煤炭部武漢設計研究院 徐旭輝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實驗地質研究院 康鳳新 山東省地勘局地礦處 麻土華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 黃同興 廣西地質調查研究院 賴健清 中南工業大學地質系 譚承軍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規劃設計院 黎良傑 中航勘察設計研究院 魏祥榮 核工業華東地質局二七O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八屆(2001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化建新 中兵勘察設計研究院 王 成 核工業西北地質局二一六大隊 孫繼敏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朱自強 中南大學應用地球物理所 汪東波 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周新源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鄭和榮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祝文亮 天津市大港油田公司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研究中心 郝世俊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 廖立兵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銀錘獎(42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馬 明 長江委綜合勘測局長江岩土工程總公司 王惠初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史長義 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研究所 劉 敏 華東師范大學地理學系 劉長禮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劉傳虎 勝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 劉貽燦 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地質研究所 劉海泉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山東總隊 匡立春 新疆油田公司測井總監 呂修祥 石油大學(北京) 呂曉光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呂新彪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 紀友亮 石油大學(華東) 許強 成都理工大學 閆相賓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吳德文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 張永波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起鑽 廣西有色地質勘查總院廣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張德民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中煤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李青 廣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科技處 李曉昭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楊計海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南海西部研究院 汪時成 中國石化新星公司 陳占成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 陳建文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周志芳 河海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虎維岳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水文所 鄭建平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姜在興 石油大學(華東)地球資源與信息學院 趙英俊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唐書恆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第一勘探局 唐建明 中國石化新星公司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隊 唐輝明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徐學義 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秦玉英 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華北石油局井下作業大隊 符鞏固 湖南省地質調查院湘東礦產地質調查所 曾義金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德州鑽井研究所 曾大乾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 溫書亮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 董雲鵬 西北大學地質系 魯安懷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翦知湣 同濟大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 中國地質學會第九屆(2003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名單
(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鄧運華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劉四新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 何宏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尚彥軍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秦明寬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龔士良 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 謝用良 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處主任工程師 銀錘獎名單(34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萬余慶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 雲露 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勘探開發規劃設計研究院地勘所 毛德寶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玉往 有色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韋國深 廣西地質勘查總院 丘學林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甘行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 劉亮明 中南大學地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劉繼東 甘肅煤田地質局 孫煥泉 勝利油田有限公司 況軍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吳文鸝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吳珍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張發旺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光學 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李天斌 成都理工大學 李細根 核工業二一六大隊四分隊 邱楠生 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 陸現彩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 陳昌彥 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 周建波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周荔青 中石化股份公司華東分公司 武恆志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西部分院 侯讀傑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姚建明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185隊 徐貽贛 江西省地礦局贛南地質調查大隊 桑樹勛 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 袁訓來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郭建強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 焦鵬程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所 韓士洲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 韓穎 山西省地質調查院太原分院 雷從眾 新疆油田分公司採油二廠 譚成軒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十屆(2005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劉剛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國土資源信息系統研究所 劉志飛 同濟大學 江同文 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李素梅 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 苗愛生 核工業二0八大隊二分隊 夏群科 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 庹先國 成都理工大學科技處 鹿化煜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潘彤 青海省有色地質礦產勘查局 戴福初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銀錘獎名單(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李文勇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礦產所 甘甫平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劉紅櫻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徐宏峰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浙江總隊 陳曉東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張元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代世峰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陳正樂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趙志丹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學院 程國明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何高文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礦產地質調查所 張進德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張異彪 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張守林 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聶振龍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楊振京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程建遠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地震勘探研究所 覃建雄 成都理工大學地球學院 張生根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馬保松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楊文清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一八六隊 於 軍 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環境地質研究所 琚宜太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二局 沈春勇 中水顧問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地質分院 楊自安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北京資源勘查技術中心 王文峰 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 王岳軍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劉光祥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無錫石油地質研究所 許以明 湖南省湘南地勘院地質調查所 陳志宏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胡新麗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彭和求 湖南地質調查研究院 李國彪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調查研究院 陳仁義 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源評價部 張延軍 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 馮亞生 海南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 王秉璋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區調分院 王昆 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地質分院 汪 珊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謝文衛 國土資源部勘探技術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十一屆(2007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於翔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王書來 北京礦產地質調查院 祁生文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三忠 中國海洋大學 周心懷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溫志堅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葛曉立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董月霞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冀東油田分公司 覃小鋒 廣西區域地質調查研究院 韓忠 武警黃金部隊第六支隊 銀錘獎名單(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萬玲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豐成友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仇建軍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三地質大隊 牛富俊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王之軍 中非地質工程勘查研究院 王清華 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葉曉濱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任雲生 吉林大學 劉東輝 福建省121煤田地質勘探隊 劉忠群 中國石化華北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劉陶勇 核工業二一六大隊 江山紅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石油鑽井研究所 閆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何衛紅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何黃生 江蘇煤炭地質局物測隊 張永雙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張禮中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傳林 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張吉壽 雲南地礦資源股份有限公司 張家菁 江西省地礦局贛東北大隊 李連生 中國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 李鐵軍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單玄龍 吉林大學 和志軍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南方地質調查所 林全勝 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 武雄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鄭元平 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金勝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侯樹仁 核工業二〇八大隊 趙振宏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徐品 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晏鄂川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翁愛華 吉林大學 袁文偉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郭華明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郭彥民 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 高文龍 北京國電華北電力工程有限公司 黃偉強 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董瀚 甘肅省地礦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 廖忠禮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
Ⅹ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廈大,武大哪個好
廈大好
武大的敗落與廈大的輝煌
這是我本科時的同學寫的,他當年通過了N輪面試進了廈門廈新工作,經歷了武大又見到過廈大,在這個題名上我想他還是有些發言權的。他懷有對武大的深厚感情,希望做了睡馬上的牛氓,能對武大的崛起起一份力。
正文:
武漢大學與廈門大學這兩所高校在很多地方都有共同點, 比如同有全國風景最美麗的校園, 比如同是文理綜合性的大學, 比如同位於二線城市,比如很多吃螃蟹的做法等等而且師資間的流動也讓兩所學校頗有不解之緣.最關鍵的是聽說前不久爆出了廈大挖走武大的第一名嘴——趙林老師的新聞,一個如此讓人信任,讓學生如此崇拜,在武大得到巨大擁戴的老師的離去是為什麼呢。不知道!但一 定是有原因的。武大是我的母校,我在其中生活四年。由於朋友的原因,也常去廈大。去過廈大幾次後,對於廈大的很多管理方面的做法贊嘆不已。下面我就自己所了解的試舉幾例,淺顯一談。
1. 食堂
民以食為天!先說食堂。廈大本部食堂有五個, 風味不一, 有自助, 有套餐,有風味小吃,也有炒菜,拉麵供應。可以說全國各地風味在此皆可尋見. 走進廈大的食堂, 最搶眼的感覺是干凈, 整潔. 讓前來就餐的人神情頓時為之一爽, 食慾大增. 干凈的不僅是餐桌, 打飯的師傅也是芙蓉(是清水出芙蓉,不是芙蓉姐姐的芙蓉)的臉蛋, 雪白衣衫啊. 讓人對菜的衛生大為放心. 菜的味道也是兩個字: 精緻, 從未聽說飯菜里出現天外來客. 而且這里的食堂有一層樓專門是民族食堂, 可謂體貼入微啊. 來這里吃了幾次飯, 讓我對之艷羨不已.
據有人評述: 武大的食堂梅園性價比低, 貴得沒有道理, 桂園的飯菜除了偶爾有沙礫出現尚算勉強, 武測的食堂二樓是可以的, 雖然貴, 但性價比不算低. 武測一樓的食堂, 一年四季從不見更換品種. 民族食堂的師傅有些彪悍, 冷艷秋霜之勢絲毫不輸於「滅絕師太」, 多次出現天下圍攻之勢.武水的食堂可算較優。湖醫就不太了解了,慚愧。
2.宿舍
廈大的宿舍估計是可以上全國的高校學生羨慕的. 寄宿人數4. 2. 1陣形(本科生4人間, 研究生2人間, 博士生1人間), 所有的宿舍裡面都有空調(這一點讓我很是費解, 其實廈門的氣候是非常適宜的, 不像武漢的冷熱無常, 有些浪費啊). 每一樓層都有免費的供水設備,學生取用熱水免費. 每一樓層都有帶有熱水器的澡堂, 憑卡使用.武大的宿舍多為6. 4.2 陣形(本科生6人間, 研究生4人間, 博士生2人間). 盡管武漢的天氣冬天陰冷無比, 夏天更是有幸名列三大火爐之一, 但空調是不敢想的事情, 唯有圖書館和個別教室有空調, 於是天氣極冷或極熱之時, 學生們相當好學, 圖書館總是人頭涌動. 大家都是拿著書本去圖書館自習, 想看圖書館圖書的同學反而是三顧而不得入. 當然武大雖然不是每一樓層都有熱水澡堂, 但每一校區還是有一個的, 冬日經常可見龍隊長舞的景象. 由於熱水供應處只有一處, 於是很多同學冬天的時候都會自購熱水器來燒水. 功率超額, 違反校規, 學校的保安經常貓抓老鼠似的搜查. 遇到熱愛學校, 又熱愛論理的同學常 有「惡戰」.
3, 衛生間
現在流行細節決定成敗, 很多領導考察城市也喜歡考察廁所. 我們也來做個對比. 廈大的教學樓中的衛生間(這里討論的全是Man』s room)全部是感應式的, 比較先進, 衛生也不錯. 沒什麼好說的.需要說的是全校樓區的衛生間居然都是同一個檔次的。是因為民主意識呢?還是因為錢多? 武大的衛生間馬桶質量各樓不一樣, 最好的是行政樓(校長辦公區)和」逸夫」樓的. 其他教學樓的相對較差, 衛生條件尚算可以.
4. 游泳池
武大在三校區( 原武測)有一個游泳池, 每小時收費8元. 除了澡堂中偶爾丟失財務外, 其他條件尚可.在校期間本來痛下決心要學會游泳的,可天不遂人願,游泳池居然出了事故,帶走了一位同學,後來關門了。 後來又開了。
廈大的很多建築都是佔了校友的光,游泳館也不例外,是一位叫王清明的校友捐資而建,故命名「清明游泳館」,而且建成後為福建省最大的游泳館。既有室內,也有室外的,條件極為優越。只要是在校師生, 有健康證就可以隨時光顧.
5. 圖書館
圖書館是大學的象徵之一,不得不提. 就圖書館的最大功能藏書而言兩者都很豐富. 但在圖書館的服務功能上來說,武大圖書館就頗為不如了。廈大的圖書館是一個讓一個武大人不得不感嘆的地方。在圖書外借方面,廈大的一個圖書證最多可以借到40本圖書,為期最長三個月。館際互借做的也是很好,其他圖書館的書在登記後幾天的時間內就會通知你去取書。在閱覽方面, 廈大圖書館所有的圖書都可以方便的閱覽,因為不管是閱覽室還是流通室裡面都是一半圖書架, 一半書桌,供閱覽之用. 而且書桌的布置極為有趣, 都是分散的折行隔間, 書架散布其中, 學生讀書互不影響. 這應該主要是得益於圖書館較為開闊的原因.
另外有個細節提一下, 廈大的圖書館中免費供應純凈水,深悉對圖書飢渴的同學們也會口腹飢渴的道理。
以上是對於兩個學校外在表現的一些直觀印象,感覺可謂大為不同。這些外觀表象的背後恐怕就不是細節的問題了。這是一個系統管理的工程,也是一個學校對於學生的態度和辦學理念的具體表現。對師生的服務到位與否體現出的校方對於師生的尊重與認真程度, 由此推之, 可見其對於教學與科研的態度及貢獻.
廈大的所有舉動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特別突出。如果要對這篇文章寫的深刻, 可以從師資, 引資, 培養的學生的成就等方面做深入的研究. 但限於篇幅和時間, 就此打住.在這里, 作為一個武大畢業的人,我想多說兩句. 一個大學的核心是教學與科研, 這兩者的對外體現實力的是他的學生與老師, 前者為一個民族的未來培育希望, 後者為一個國家的今天提供支撐.. 但這背後最大的推手是大學校長. 一個校長之於學校如同一個司令之如軍隊. 他對於學校的發展影響是相當巨大的, 尤其是在我們國家這種行政為首的教育管理體制下. 比如80年代的劉道玉老校長, 那是一個讓敗落的武大輝煌一時的校長, 那是一個讓武大找到昔日雄風與自信的校長, 那是一個教育理念超出時代的校長, 那是一個有著偉大人格與尊嚴的校長. 那是一個屬於學生的校長. 遺憾的是我沒有機會經歷那樣一個時代, 但<一個大學校長的自白> 這本書深深的打動了我(這里強力向在校的學生們推薦), 讓我看到一個學者校長的偉大魅力. 80年代出台的一些吃螃蟹的做法至今武大受益無窮.今天的校長們想的最多的可能是怎麼多申請兩個博士點, 怎麼多搶一些項目, 還有怎麼多建兩個大的工程.
對於廈大的校長本人未曾接觸過,但我想這並不妨礙我去了解他。讓我們來看看廈大校長的訪談錄,了解一下這位崇尚朴實的校長的辦學理念吧。
《第一財經日報》:你提出高校要培養社會精英,這與高等教育平民化方向是否相左?
朱崇實:在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階段,我們應該承認,人才培養的目標主要是要滿 足市場的需求,也是社會一個很大的進步。但要注意高等教育還有另外一面,就是它還要培育社會精英。社會精英有一個特徵,就是把社會利益看得高於個人利益,把長遠利益看得高於眼前利益。他有非常高非常好的個人素質,能夠團結周邊的人共同奮斗,有很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能夠站在時代和社會的前列。這些人的理想和追求已經不是簡單地滿足市場的需要了,他有著更高的目標和追求,所以培養社會精英是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也要關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這個社會沒有若干個學校把培養精英人才作為它的目標,這個社會就糟糕了。什麼樣的教育才是精英教育?我的理想是:我們要培養這樣一批人:他不是簡單地根據市場需求來設計自己的人生目標,他的追求和理想超越現實,有引領社會的能力,他們把社會利益看得高於個人利益,把長遠利益看得重於眼前利益,有很強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願意腳踏實地去實現理想而奮斗。
我經常在思考,為什麼我們現在一些學生把追求金錢、追求「社會能給我什麼」來作為自己考慮的首要東西,而不能把「我能給社會什麼」來作為自己的追求?所以,在我看來,如果高等教育只是簡單地把滿足市場需求作為自己目標,那麼,這個社會是危險的。中國一定要有若干個一流大學來培養社會所需要的精英,如果一流的大學都沒有辦法做到這點,那麼等到我們意識到這個問題時,可能就會有一代甚至幾代人被耽誤。
記得有一期武大校報登載了武大校長的辦學理念, 具體文字不記得了. 但大意記得很清楚. 好的大學就是要為社會提供一批政治家, 軍事家, 科學家。。。。。。(看來大學就是要為社會提供一堆「家」的.不知道大學與技能培養學院到底有什麼區別,不知道這是大學的結果還是目的。。。。。。)
記得快要畢業的時候, 我在一個教室聆聽武漢大學校長劉經南的成功經歷. 聽到了很多, 比如多吃虧終會變福的古代聖人智慧. 比如相信自己, 一路向前…… 有感於時, 我提了一個有些尖銳的問題: 校長先生剛才講了很多勇往直前的例子, 讓我備受鼓舞。進很重要,但退也很重要。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一個人准確的把握自我, 懂得進退是相當關鍵的。比如說三國之馬謖之所以敗師街亭, 我認為不是他的才情不足, 乃是因為他深通經略(要相信諸葛亮的眼光),但非帥才。 做了統軍之人, 也就丟了性命。又比如劉道玉校長, 當年力辭教育部長的職務, 而選擇了校長, 奠定了非凡的事業。 這就是他明白
自己性格不善為官, 如果他為官,無疑會比他當校長的時間更短。那劉校長, 您在當時選擇從實驗室走向校長室的時候如何抉擇的呢,為什麼選擇了進而不是退? 為什麼認為自己能幹好校長這個位子呢? 當時劉校長的回復讓我頗為失望, 具體答復已不記得。 但大意是做校長是一個挑戰,我喜歡挑戰雲雲。聽完回復,為了禮貌的表示的我的態度,我當即拂袖而去。
不斷進取的性格確實讓人敬佩, 但這種攀登的精神為什麼不能在自己所熟悉的學術領域呢, 科學界的挑戰可是不計其數啊。 如果說劉翔因為喜歡挑戰而冷要去當國家體育局長的話, 我們就不得不懷疑這種挑戰背後的動機所在了。
一個仰望天空與低頭思考的校長,正打造著一個真正把學生當作主人的學校,這就是廈門大學。一個喜歡「挑戰」與實用主義的校長,正讓學生緬懷著曾經輝煌的學校,這就是武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