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疆石油發現之旅
(一)「石油」名稱的探源
「石油」,顧名思義,就是從石頭里流出來的油,它既形象又十分確切。這個礦物名稱是九百年前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公元1031~1095年)命名的。公元1080年,宋神宗派沈括負責陝北一帶軍事,在任職期間,對延長一帶的石油親自作了考察。根據觀察和實踐,他認為石油「生於水際沙石」之中,「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於是沈括就科學地把它稱之為「石油」。他在《夢溪筆談》中寫道:「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並認為「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隨著人們對石油的認識逐漸深入而不斷地變化。最初,把它看成是可以燃燒的水,叫「水肥」;後來,人們對它的性能和作用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就稱它為「石漆」、「石脂水」;北宋時期開始對石油進行提煉,稱提煉後的石油產品為「猛火油」、「火油」、「石腦油」等。自沈括把它稱為「石油」以後,一直沿用至今。
(二)新疆石油工業的誕生
新疆有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是大家的共識。在古代,新疆各族人民是通過流出地面的油苗來認識和收集、利用石油的。新疆天山南北的地面油、氣苗露頭十分豐富,已發現的就有200多處,最早有文字記載新疆石油的是唐朝李延壽編寫的《北史》。在《列傳八十五》中記載:「龜茲國,在尉犁西北白山之南一百七十里,都延城,漢時舊國也。其國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數里入地,狀如飠弟飠胡,甚臭」(圖4-1-1)。
1.新疆早期石油工業(1912年前)
清朝末年光緒年間,在推行新政振興實業的風尚影響下,新疆地方官吏開始重視並力圖建立新疆的石油工業。根據王樹楠(1909)主編的《新疆圖志》記載,新疆官府派員「分道勘察」,共發現「新疆南北石油礦產大小十餘處」,有烏蘇的獨山子、將軍溝、旗桿溝、綏來(即現今的瑪納斯)的博羅通古、昌吉的頭屯河、塔城的青石峽(即現今的克拉瑪依)、庫車的老銅廠(即現今的康村)、喀什的庫斯渾山、焉耆的額林哈畢爾山等處。並得出結論:唯烏蘇獨山子地方所產油質較博羅通古、昌吉頭屯河、塔城青石峽、南山、庫車之老銅廠、北山等處為佳。並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派員將採集到的獨山子、博羅通古、頭屯河等處的石油送到俄國裏海的工廠化驗,經俄廠工匠分別熬煉,每百斤可提凈油六十餘斤,足與美洲之產石油相抗衡。
宣統元年(1909年),當時的新疆商務總局,向俄國購買挖油機一座,運置獨山子,開掘油井,深至七八丈(21~24米),井內聲如波濤,油氣蒸騰,直涌而出,以火燃之,焰高數尺。
此外,在迪化(即烏魯木齊)西境四十里之四岔溝前,用土法挖井取油,每日可取油七八斤至十餘斤,所產之石油混入牛、羊油用於製作蠟燭,所產之品,光明耐久。
在此同時,據清朝光緒末年(1907~1908)編撰的《塔城直隸廳鄉土志》記載,「青石狹硤西北八十里,距城東南六百餘里,有石油井,產煤油,俗稱石油,現溢於外者系油醬。前俄人在哈圖山伙開金礦時,用以膏車擦軸,至三四日不幹澀。其油醬經曬成塊,甚堅結,經火仍化為醬。俄人用以上房頂,甚堅滑,無滲漏雨水之虞。又用以熔鋪房地,光潔如漆,易於灑掃。」
黑油山石油的土法開采,有著十分久遠的歷史,比目前能見到的一切文字記載都要早得多。1919年出版的翁文灝論著《中國礦產志略》記載,根據新疆地方官員調查所得「日可取油二百數十斤」,照此推算,一個月的產量在3~4噸。在20世紀初,用土法開采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2.新疆近代石油工業情況(1912~1949)
辛亥革命成功後的民國時期,國內許多有識志士,十分關心新疆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我國地質界前輩翁文灝、謝家榮、黃汲清和孫越琦等對新疆的石油地質情況進行了考察和描述。
1919年翁文灝在他所著的《中國礦產志略》中指出:「新疆亦以產油著聞」。「今所知者,庫車、烏蘇、綏來、迪化、塔城諸縣確產石油」。1937年謝家榮發表在《地理學報》上的《中國之石油》一文,從生油層的角度對新疆石油資源做了很高的估價:「世界之含油地層之地質時代,最古者有奧陶、石炭、二疊等紀,新者則以第三紀及白堊紀為最重要,唯新疆有此二紀之海相層,復證以該省油苗之多,則中國將來油礦業之中心,其在斯乎?」。
1936年,新疆省政府和蘇聯政府決定聯合勘探和開發獨山子石油,4月成立獨山子石油考察團,在獨山子進行石油地質調查,開始鑽探。同年10月將從蘇聯引進的煉油設備,從安集海搬遷至獨山子,成立獨山子煉油廠。1936年在獨山子背斜東高點鑽第一口探井,1937年元月14日完鑽,井深200多米,初產油10噸/日左右,不久就停噴。該井目前仍存在,並立牌紀念,是新疆第一口機械動力鑽探的探井,具有紀念、教育意義。至此,新疆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就已初步形成,從地質調查、鑽探、採油、煉油、產品銷售及後勤生活供應一整套系統逐漸完善。
1936~1942年,共鑽井33口,進尺14152米,最深的油井是21號井,井深達1453米。鑽成的33口井中,有11口井進行過正式採油。1942年獨山子油田一年產油7321噸,是舊中國原油產量最高的年份。
1942~1943年,地質學家黃汲清、楊鍾健等對獨山子礦區進行石油地質調查,後又到庫車銅廠油田(現叫康村油苗)和溫宿塔拉克油田(實際上是油苗)考察,著有《新疆油田地質調查報告》和《新疆烏蘇縣獨山子石油及煤氣礦床說明書》,記述了獨山子一帶的地質、鑽探和開采情況,這是我國第一部論述新疆石油地質比較完整的專著。
1943~1949年,民國政府與蘇聯政府關系惡化,蘇聯政府召回在獨山子油田工作的專家,搬走各種鑽采設備,使獨山子油田的勘探和開發陷入低谷,到1949年原油日產量只有2~3噸。
從有文字記載可知,從1936年至1949年,獨山子油田共計采出原油11497噸,煉油11000噸,產汽油2200噸、柴油2172噸。
(三)鑄造新疆現代石油工業的輝煌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對新疆石油工業的發展十分重視,同時,中蘇關系重修友好。1950年3月27日,中蘇兩國政府簽訂了創辦中蘇石油股份公司的協議,其任務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省進行尋覓、探測、開采及提煉石油與天然氣」,同年9月30日,中蘇石油股份公司宣告成立。成立後的股份公司,首先恢復和發展獨山子油田的生產。從1951年5月開始,鑽了一批生產井,原油產量迅速上升,原油年產量1952年達到5.2萬噸,1953年原油年產量提高到7萬噸。1951年至1954年共生產原油17.5萬噸,相當於新中國成立前獨山子油田歷年原油總產量的15.2倍。
與此同時,先後在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庫車和喀什—烏恰地區進行大規模的石油地質調查和鑽探工作,取得了豐富的石油地質資料,為日後的油氣勘探打下良好的基礎。
自1955年1月1日起,中蘇石油股份公司中的蘇聯股份移交給中國,從此新疆石油工業的各項工作均由我國政府獨立自主掌握,隨即從我國各地調來大批專業技術人員,填補蘇方專家回國造成的空缺。同年7月6日,克拉瑪依1號井開鑽,10月29日該井於井深620米處完鑽試油,噴出原油和天然氣,宣告中國第一個新的大油田誕生。克拉瑪依油田的發現,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獨立自主進行油、氣勘探取得的第一個重大成就,並於1956年底,已控制克拉瑪依油田面積55平方千米。1957年年產原油7.02萬噸。同時迅速地向外擴大勘探,又先後找到了白鹼灘、百口泉、烏爾禾、紅山咀等油田,1958年年產原油增至33.38萬噸。
為了使原油能及時安全地向外輸送出去,1958年5月開始修建克拉瑪依至獨山子煉油廠輸油管線,全長147千米,這條輸油管線是全國第一條長距離輸油管線,於1959年元月投產,年輸油能力53萬噸。1962年,這條輸油管線的復線建成投產。1973年,從克拉瑪依至烏魯木齊的第一條輸油管線正式投產,全長295.6千米,年輸油能力300萬噸。1981年克拉瑪依至烏魯木齊的輸油管線復線建成投產,新增年輸油能力400萬噸。
在堅持石油工業的發展以勘探先行的思想指導下,20世紀50年代,在准噶爾盆地除已找到的克拉瑪依、白鹼灘、百口泉、烏爾禾、紅山咀油田外,還找到了齊古油田和車排子油田;在塔里木盆地庫車地區找到一個依奇克里克小油田;在吐哈盆地找到了勝金口和七克台兩個小油田。
20世紀60年代初,在全國各石油企業單位支援大慶石油大會戰的號召下,新疆石油管理局的勘探力量所剩無幾。在吐哈盆地勘探的玉門石油管理局全部人力、物力都調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新疆三大盆地的油氣勘探工作處於低潮期。
1975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調處在葉城縣西南進行石油地質調查時,發現了柯克亞構造(原稱西河甫構造)。同年12月4日在柯克亞構造上定了一口參數井——柯參1井。1976年5月1日開鑽,1977年5月17日在鑽至井深3783.1米時,發生強烈井噴,高壓油、氣、水攜帶砂石從井口噴出,高達40多米。初期最高日噴液量9500立方米,其中原油1000噸。日噴天然氣350萬立方米。其噴勢之猛、壓力之大、日噴液量之高,在新疆地區石油勘探史上所罕見。現已探明柯克亞是一個凝析油氣田,結束了塔里木盆地南緣無油氣田的歷史,也結束了和田地區要從2000多千米外的吐魯番大河沿拉運燃油的歷史。
1978年,地礦部西北石油局開始組織隊伍進入塔里木盆地進行石油和天然氣勘探。1984年9月22日,在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上的沙參2井鑽至5391.18米奧陶系白雲岩時,發生強烈井噴,喜獲高產油氣流,初期日產原油1000立方米、天然氣200萬立方米,宣告塔河油田已被發現。該井的出油,現實意義重大。沙參2井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第一口古生界海相油氣田發現井,是找油新領域的突破。也證明了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十分豐富,揭開了該盆地尋找大油氣田的序幕,並為國家制定「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油氣工業發展戰略方針,提供了科學依據。
1983年,石油工業部抽出玉門石油管理局及物探局部分勘探力量,對吐哈盆地重新開展全面勘探,並於1987年布置第一口科學探索井——台參1井。該井於1989年元月5日在中侏羅統三間房組地層測試獲得工業油流,從而拉開了吐哈盆地石油會戰的序幕。目前在吐哈盆地已找到14個油氣田和9個含油氣構造。
20世紀90年代,石油部和地礦部除在塔里木、准噶爾和吐哈盆地開展油氣勘探外,還對伊寧盆地、精河盆地、三塘湖盆地、焉耆盆地和大、小尤爾都斯盆地及柴窩堡盆地開展油氣勘探工作,並在三塘湖、焉耆盆地各找到3個油氣田,柴窩堡盆地找到一個小型氣田(圖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