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石油船如果在海上泄露,會造成什麼危害呢
清理海面溢油污染不是一個簡單的方法,而是多種物理化學方法和多步驟。清理溢油的第一步是切斷污染源,防止浮油擴大。第二步是通過一些物理方法去除海面的油污,如用吸油機吸油、用水柵和撇油器刮油、用吸油氈吸收原油並回收等。這一步只能廣泛回收部分油污,減少漏油損失;但是它不能完全清潔水。這就需要第三步,噴灑化學消油劑,通過化學反應促進石油的分解或沉降,形成可以消散在水中的微小球體。
但燃燒法只適用於油膜厚度大於2 mm的事故,原理是燃燒後會在海面留下焦油球,油輪直接打撈這些球狀物質。這種方法可以去除水面上約50%至90%的油。這種方法的缺點很明顯,會造成大面積的空氣污染,對海洋生物有很大的破壞性。放任適用於遠離海岸和人類活動區的海洋原油泄漏。這種方法利用微生物對原油進行自然消化,但會擴大污染范圍,尤其是對污染區生物的危害不可低估。
Ⅱ 處理石油污染有哪些方法
除了廢水污染外,石油對水體的污染也很嚴重,每年運輸過程中有150萬噸原油流入世界水域,同時由於近年來原油和各種精煉石油產品在陸地上就地排放或進入水域中,特別是油船遇難或由於海上鑽井的操作失控,引起石油的大規模泄漏,使水域被石油污染。
消除石油引起的水質污染也是治理環境污染的一大重點。用微生物處理石油污染既經濟又快捷。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某村地下泄漏了約6000加侖汽油,嚴重污染了水源,影響供水。最初,事故的責任者使用的是掘井提油的辦法,即開掘能夠打出地下水的深井,用泵打撈浮在水表層的汽油,用這種方法約除去了3000加侖。但剩下的汽油如果仍採用這種方法清除,預計尚需100年時間。
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事故責任者決定利用培養當地有分解汽油能力的細菌的方法來解決,從而成功地進行了凈化。微生物凈化石油的方法將是21世紀環境治理的主要手段之一。
石油是多種烴類組成的混合物,僅是一種細菌不可能完全分解石油。現在科學家們將能降解石油的幾種基因結合轉移到一株假單孢菌中,構建「超級微生物」,能夠降解掉多種原油成分。
在油田、煉油廠、油輪和被石油污染了的海洋、陸地都可以用這種「超級微生物」去消除石油污染。
Ⅲ 海上漏油應該怎麼樣處理油污
對生物的危害
油膜減弱了太陽輻射透入海水的能量,會影響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油膜沾污海獸的皮毛和海鳥羽毛,溶解其中的油脂物質,使它們失去保溫、游泳或飛行的能力。石油污染物會干擾生物的攝食、繁殖、生長、行為和生物的趨化性等能力。受石油嚴重污染的海域還會導致個別生物種豐度和分布的變化,從而改變群落的種類組成。高濃度的石油會降低微型藻類的固氮能力,阻礙其生長,終而導致其死亡。沉降於潮間帶和淺水海底的石油,使一些動物幼蟲、海藻孢子失去適宜的固著基質或使其成體降低固著能力。石油會滲入大米草和紅樹等較高等的植物體內,改變細胞的滲透性等生理機能,嚴重的油污染甚至會導致這些潮間帶和鹽沼植物的死亡。石油對海洋生物的化學毒性,依油的種類和成分而不同。通常,煉制油的毒性要高於原油,低分子烴的毒性要大於高分子烴,在各種烴類中,其毒性一般按芳香烴、烯烴、環烴、鏈烴的順序而依次下降。石油烴對海洋生物的毒害,主要是破壞細胞膜的正常結構和透性,干擾生物體的酶系,進而影響生物體的正常生理、生化過程。如油污能降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強度,阻礙細胞的分裂、繁殖,使許多動物的胚胎和幼體發育異常、生長遲緩;油污還能使一些動物致病,如魚鰓壞死、皮膚糜爛、患胃病以至致癌。
Ⅳ 什麼細菌能夠清除流入海洋的石油呢
目前,人們正在探索活躍細菌的變種,從中不斷培育出新的滅蟲「健將」,為防治植物病蟲害作出新的貢獻,幫助清除海洋污染的細菌。
近年來,由於工業、交通的發展,大量石油產品污染物流入海洋,導致了海洋環境的污染。有人估計,每年約有1000萬噸石油流入海洋,漂浮於海面,破壞了海洋生態平衡,使海洋生物大量死亡,也給人類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有什麼辦法能夠清除流入海洋的石油呢?人們又想到了生物。經過長期觀察研究,生物學家發現了一種能以石油為食的海洋細菌。這種海洋細菌吃了石油,怎麼不會中毒死亡呢?原來在它們體內有一種能分解石油的特殊催化劑——酶。
於是,人們讓能吃石油的細菌去清除海洋中的石油。現在,生物學家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種以石油為「食」的完全新型的細菌。這種「超級細菌」只要幾小時就可以除去海上的浮油。如果油船在海上遇難,所造成的石油污染將會很快被這種超級細菌清除。科學工作者還進一步設想:把能吞吃石油的細菌製成菌粉,撒在被石油污染的海域,以清除海中石油;或者模仿吞吃石油的海洋微生物及海洋細菌的機理,製造出高效化學吸附劑或凈化劑,以清除海洋污染,保護海洋環境。
以石油為食的海洋細菌
Ⅳ 處理海洋石油污染主要有哪三種方法
1、物理處理法:使用清污船及附屬回收裝置、圍油欄、吸油材料及磁性分離等;
2、化學處理法:燃燒、使用化學處理劑(如乳化分散劑、凝油劑、集油劑、沉降劑)等;
3、生物處理法:人工選擇、培育,甚至改良這些噬油微生物,然後將其投放到受污海域,進行人工石油烴類生物降解。
石油入海後即發生一系列復雜變化,包括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化學氧化,微生物氧化,沉降,形成瀝青球,以及沿著食物鏈轉移等過程(見圖)。這些過程在時、空上雖有先後和大小的差異,但大多是交互進行的。
(5)石油在海上怎麼消毒擴展閱讀
石油在海面形成的油膜能阻礙大氣與海水之間的氣體交換,影響了海面對電磁輻射的吸收、傳遞和反射。長期覆蓋在極地冰面的油膜,會增強冰塊吸熱能力,加速冰層融化,對全球海平面變化和長期氣候變化造成潛在影響。
海面和海水中的石油會溶解鹵代烴等污染物中的親油組分,降低其界面間遷移轉化速率。石油污染會破壞海濱風景區和海濱浴場。如1983年12月,「東方大使」號油輪在青島膠州灣觸礁擱淺,溢油3000多噸,嚴重地污染了青島海濱及膠州灣。
制定有關法規,制止海洋活動過程中非法排放含油污水,嚴格控制沿岸煉油廠和其他工廠含油污水的排放。監測監視海區石油污染狀況,改進油輪的導航通訊等設備的性能,防止海難事故。
發生石油污染後,可應用圍油欄等把浮油阻隔包圍起來,防止其擴散和漂流,並用各種機械設備盡量加以回收,對無法回收的薄油膜或分散在水中的油粒,可以噴灑各種低毒性的化學消油劑。
鑒於回收和消除海上油污的技術和方法尚待改進,港灣和近海地形復雜,因此,目前尚難全部消除海上油污。若遇上惡劣的氣象條件,則大部分石油無法回收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