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石油股票什麼時候上市
中石油已經上市,在我國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中國石油上市時間是:2007年11月5號。公司控股股東中石油集團於2011年5月25日增持公司3108萬股,約占公司已發行總股份的0.017%。
增持後中石油集團直接和間接持有公司的股份數量為1579.45億股,約占公司已發行總股份的86.30%。中石油集團擬在未來12個月內(自2011年5月25日起算)以自身名義或通過一致行動人繼續在二級市場增持公司股份,累計增持比例不超過公司已發行總股份的2%(含本次已增持部分股份)。
(1)中國石油什麼時候有的擴展閱讀:
2015年11月25日晚間公告稱,公司董事會批准公司子公司中油勘探對中亞天然氣管道有限公司(「中亞管道公司」)進行內部重組,並向國新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控制的曼松控股有限公司(「曼松控股」)出售完成內部重組後中亞管道公司50%股權,交易價格約為150-155億元人民幣的等額美元。
另外,公司擬以35.09億元的資產評估價值為參考,減去評估基準日至交割日的權益變化為對價,向關聯方中國石油集團所屬石油管理局轉讓新疆呼圖壁等6座天然氣儲氣庫剩餘天然氣儲量資產。
㈡ 中國石油從什麼時候開始發展起來的
為了多元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我國於1982年成立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1983年7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中國第三家國有石油公司---中國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也於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形成了四家公司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㈢ 中國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的是哪個朝代
最早給石油以科學命名的是我國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 (1031~1095年,浙江錢塘人)。他在網路全書《夢溪筆談》中,把歷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稱統一命名為石油,並對石油作了極為詳細的論述。「 延境內有石油……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 「石油」一詞,首用於此,沿用至今。 沈括曾於1080~1082年任延安路經略使,對延安、延長、 縣一帶的石油資源親自作了考察,還第一次用石油製成石油炭黑(黑色顏料),並建議用石油炭黑取代過去用松木、桐木炭黑制墨,以節省林業資源。他首創的用石油炭黑製作的墨,久負盛名,被譽為「延州石液」。事實證明,我國有大量的石油蘊藏,石油和石油產品不僅自給有餘,還出口國外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確實「生於地中無窮」,並「大行於世」。九百年前,我國人民對石油就有了這樣的評價,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尤其是對未來石油潛力的預言。更是難能可貴的。
採納哦
㈣ 中國石油的發展史的簡明歷程是什麼
新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
中國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利用,是一項新興而古老的事業。它成為中國現代能源生產的一個重要工業部門,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的事情,而中國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技術的歷史卻可追溯到兩千年以前,並且在技術上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成就。
中國近代石油工業萌芽於十九世紀中葉,經過了多年的艱苦奮斗,直到新中國建立前夕,它的基礎仍然極其薄弱。回顧這一歷史過程,將有利於認識當代中國石油工業的崛起。
下面我們分三個部分介紹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概況。
1.恢復與發展
玉門油礦解放後,為創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1952年8月,毛澤東主席命令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轉業為石油工程第一師,為建設一支具有嚴格組織紀律,高度獻身精神的石油產業大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到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萬噸,為1949年的3.6倍,為舊中國最高年產量的1.3倍,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門油礦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石油工業建設的重點。為了加強勘探,廣泛採用「五一」型地震儀和「重鑽壓,大排量」鑽井等新技術,先後發現了石油溝,白楊河,鴨兒峽油田,並開始按科學程序進行全面開發,採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業等措施。按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國西北地區展開。1955年10月,克拉瑪依第一口井--克1井噴油。克拉瑪依油田的開發建設,有力地支援了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質部發現冷湖構造帶的基礎上,在冷湖5號構造上打出了日產800噸的高產油井,並相繼探明了冷湖5號,4號,3號油田。在四川,發現了東起重慶,西至自貢,南達敘水的天然氣區。1958年石油部組織川中會戰,發現南充,桂花等7個油田,結束了西南地區不產石油的歷史。到50年代末,全國已初步形成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基地。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3萬噸,四川天然氣產量從1957年的6000多萬立方米提高到2.5億立方米。在人造油方面,經過擴建和改造,東北各人造油廠的產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1959年人造油產量達到97萬噸,當時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煉油工業在十分薄弱的基礎上,先後擴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瑪依,冷湖,蘭州,大連等8個年加工能力為10-100萬噸的煉油廠。1959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34.9萬噸,主要石油產品自給率達到40.6%.
2.歷史性轉變
從1955年起,地質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後在華北平原與松遼盆地展開了全面綜合地質調查。根據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場關系石油工業命運的大規模的石油會戰在大慶揭開了序幕,並取得了重大的進步。196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同年12月,原油產量的急劇增長,需要煉油工業同步發展。在此期間,擴建和合並了一系列煉油廠,並大力開發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此外,還研究,設計,建設了加氫裂化等裝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裝置13套,大大縮小了同當時國外煉油技術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617萬噸,自給率達97.6%,提前實現了我國油品自給。
在大慶石油會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以後,石油勘探隊伍開始進入渤海灣地區。1964年,經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東東營以北的沿海地帶,開展了華北石油會戰。到1965年,在山東探明了勝利油田,拿下了83.8萬噸的原油年產量,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355萬噸。 1970年4月,大慶開始了油田開發調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勢惡化的情況得到扭轉,全油田原油產量比1970年增長了50%以上。1976年,大慶油田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為全國原油年產上1億噸打下了基礎。 同時石油三廠,六廠經過擴建,改造成為加工天然原油的煉油廠。為發揮中央和兩個積極性,以石油部為主,陸續興建了七個大型煉油廠和一大批中型煉油廠。到1978年,全國原油年加工能力已達9291萬噸,基本上與我國原油生產規模相適應,從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產量以每年遞增18.6%的速度增長,年產量突破了1億噸,保證了國家的需要,緩和了能源供應的緊張局面。從1973年起,我國還開始對日本等國出口原油,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
3、石油工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79年至今)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各條戰線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石油戰線的廣大職工經過艱苦努力,戰勝了十年動亂帶來的嚴重困難,石油工業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高峰。
自七十年代以來,我國石油工業生產發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億噸。此後,原由產量一度下滑。針對這種情況,為了解決石油勘探,開發資金不足的困難,中央決定首先在石油全行業實行1億噸原由產量包乾的重大決策,以及開放搞活的措施。這一決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國原油產量從1982年起,逐年增長,到1985年達到1.25億噸,為世界第六位。
為了多元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我國於1982年成立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1983年7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中國第三家國有石油公司---中國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也於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形成了四家公司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目前我國石油工業目前有三大石油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公司。2001年,石油集團銷售收入3401億元,利潤總額530億元;石化集團銷售收入3600億元,利潤總額128.1億元;中海油銷售收入303.8億元,利潤總額96億元。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各石油公司「走出去」戰略的推進,各公司的資產規模,海外影響力,利潤總額都有了很大提高,但與國際知名石油公司相比,我國石油公司在運營的主要指標上均有一定差距。
㈤ 中國什麼時候有石油
根據已經發現的史料,中國是世界最早發現和利用天然氣和石油的國家之一。關於中國石油的最早記載,首先見於東漢歷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地理志》中有「高奴有洧水可」。高奴,秦置縣名,在今陝西延長一帶,洧水是延河的一條支流。北魏酈道元(?-公元527年)在其《水經注》中作了更為詳細的記述:「高奴縣有洧水,肥可燃。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這里所說「肥」即石油。
據不完全統計,記載中國古代石油的史書有幾十部之多,在中國古代,已發現的石油產地,有陝西、甘肅、新疆、四川、廣東、台灣等八、九個省區。
值得一提的是,最早給「石油」定名,最早對石油進行科學觀察記錄,對石油性能、用途作詳細研究的是宋代的沈括(公元1031-1095年)。在被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譽為「中國科學史的座標」的著作《夢溪筆談》中,有許多關於石油的遠見卓識。沈括不但提出「石油」這一名稱,而且認為石油「生於北際沙石之中」,「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並作出「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 「此物後必大行於世」的預言。
㈥ 中國在什麼時候有石油的最早記載
中國是世界上發現石油最早的國家。有關石油最早的記載,見於我國周代的《易經.革卦》「象日,澤中有火」。有關石油使用的最早記載,見於我國東漢《漢書.地理志》:「高奴(延長一代),有洧水可燃」。 宋朝沈括在《夢溪筆談》 中第一次使用「石油」這一科學名稱~
㈦ 中國石油什麼時候發現的
中國石油在1900多年前發現的,最早的記載在我國周代的《易經·革卦》。有關石油使用的記載是在我國東漢《漢書·地理志》中,宋朝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第一次使用「石油」這一科學名稱。
㈧ 中國實現石油自給是哪一年
1963年12月中國實現石油自給。
1959年全國石油產品銷售量為504.9萬噸,其中自產205萬噸,自給率僅40.6%。為解決國內需要,國家不得不耗用大量外匯進口原油和成品油,直到1963年12月中國終於實現石油自給。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石油工業的基礎十分薄弱,僅有甘肅玉門老君廟、陝西延長等幾個小規模油田,年產不足12萬噸,國內消費的石油基本上依靠進口。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開發建設了克拉瑪依油田和青海冷湖油田及四川油、氣田,擴大了玉門油田,初步形成了玉門、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在東北、華北、西南等幾個大盆地進行的區域勘探取得新的進展。
㈨ 中國什麼時候有石油(寫詳細一點)
中國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利用,是一項新興而古老的事業。它成為中國現代能源生產的一個重要工業部門,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的事情,而中國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技術的歷史卻可追蒴到兩千年以前,並且在技術上曾經創造過光輝的成就。
中國近代石油工業萌芽於十九世紀中葉,經過了多年的艱苦歷程,直到新中國建立前夕,它的基礎仍然極其薄弱。回顧這一歷史過程,將有利於認識當代中國石油工業的崛起。
論中國石油史就首先提及四川自貢制鹽采氣歷史,2000多年來從鑽井、采鹵、天然氣開采、制鹽等方面再現了井鹽生產技術的演進和發展,提示了世界油氣鑽采技術起源於中國這樣一個事實,並表現了以深井鑽鑿技術為中心的古代井鹽生產工藝,體現了歷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才能。當地博物館陳列了清代鑿井機械碓架,靠人力踩動,以鐵制鑽頭沖擊井底岩石,可將鹽井鑽鑿達千米以上深度。陳列中還有用以鑽進各種岩層的鑽頭、修治井及打撈井下落物的鹽業文物幾十種,它們是世界鑽井史上的重要文物。 開鑿於1772年的小橋井,1835年鑿達1001.42米,在世界上率先突破千米深度的燊海井。
㈩ 中國石油的歷史
中國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利用,是一項新興而古老的事業。它成為中國現代能源生產的一個重要工業部門,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的事情,而中國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技術的歷史卻可追蒴到兩千年以前,並且在技術上曾經創造過光輝的成就。
中國近代石油工業萌芽於十九世紀中葉,經過了多年的艱苦歷程,直到新中國建立前夕,它的基礎仍然極其薄弱。回顧這一歷史過程,將有利於認識當代中國石油工業的崛起。
我們分五個部分介紹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概況,其中不乏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