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石頭能變石油嗎
目前不可以,就算以後可以的話,就能量守恆定律來說,要把石頭變成石油需要耗費很大的能量。
⑵ 石油生成所需的各個條件是什麼
石油和天然氣的聚集——油氣田可以在全球各地的地下找到。但是盡管如此,石油與天然氣的聚集和進一步形成油氣田是需要一些必要條件的。石油的形成必須具備7個基本條件,每一個條件都是下一步發展的基礎,且所有這些進程都發展得十分緩慢。
第一,需要能夠轉化為石油的足夠量的有機質,這就是烴源岩。第二,存在適合這種轉化的所有適宜條件,即必須存在這些有可能使石油和天然氣成熟的地質條件。第三,新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氣開始向地表運移。第四,在這種運移過程中,烴類物質遇到能夠將它們大量聚集的岩石層,即儲集層。第五,這種儲集層必須是非滲透性的,因此就需要一種屏障(封閉或蓋層),即一套非滲透性岩石,把石油和天然氣向上逃逸的路徑阻斷,這種岩石就是封閉或蓋層岩石。第六,能夠聚集起可供勘探的足夠量的石油和天然氣,必須有范圍足夠大且具備了封閉地質條件的地層——這就是聚集了足夠量的含油圈閉。第七,內部的石油和天然氣的平衡狀態必須不能受到外來的干擾,即必須存在烴類良好的保存條件。當石油科技人員在研究一套地層時,他們主要的目標之一就是確定上述7個條件是否真的存在,是否具備各自發育的機會。這種具備了7個條件的石油系統稱為一套石油生成體系。
油氣田示意圖
⑶ 石油形成的原因生物的屍體能形成石油嗎
關於石油的形成有兩種說法,生物的屍體能形成石油。第一種說法是動植物體內的各種有機物質經過一系列分解沉澱,再與沉積物等物質混合形成沉積層,再通過沉積層的不斷堆積逐漸增厚壓縮。隨著這一過程的繼續,導致壓力和溫度升高,形成沉積盆地,為油氣的形成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而大多數地質學家也認為,石油是由古有機質經過長時間的壓縮和加熱逐漸形成的。根據這一理論,我們使用的石油是由史前海洋動物和藻類的身體變化形成的。
如果你放大看這些石頭,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多孔結構,在空隙中有一些非常復雜的有機物,這些有機物是動植物殘骸被細菌分解後形成的聚合物。根據科學研究,這種材料只要置於高壓高溫狀態,就能慢慢形成瀝青。所以動植物遺骸在高溫高壓下經過一系列過程,最終轉化為石油。
⑷ 科學家是怎麼判斷出該處是否有石油的
石油以及其他礦產的發現的辦法相同,首先是經過地質工作者進行小比例尺踏勘,劃分出地層,這種工作比較粗糙,只是對整個地區的大致了解,然後在小比例尺的地形圖上做出地質圖來(通常是用1:5萬的地形圖作為底圖),全國各省都做這樣的工作,然後在把各省的地質圖合並到一起,成為中國構造地質圖。
這是最初步的全國性的普查工作。在普查工作的過程中找到了許多礦產。分析各種礦產賦存的形式和各個地層主要賦存的礦產。做了這些工作後,奠定以後尋找各種礦產的基礎,便於指揮和安排野外地質人員的去向。
從地質的普查資料中可以得知,石油的生成賦存形式主要在古老地層中的岩石——油頁岩,凡是找到這種岩石,都會有石油的沉積,經過地表揭露後,把資料收集匯總,然後根據這些資料設計勘探鑽孔(根據地層的傾角,利用三角函數算出鑽孔的孔深)。
根據勘探的精度布置鑽孔,收集鑽探資料,測孔等工作,勘探的過程大楷就是如此。
至於有些地區石油賦存多,有些地區賦存少,這主要決定於石油成礦後的後期構造的作用和含油地層的出露。
從整個中國地質圖上可以分析含油構造,含油盆地等地質特徵。
做這些工作都需要專業學校畢業的人才能勝任。如地質專業,物探、水文地質、化探、勘探等。
⑸ 石油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會被開采完嗎答案跟你想的可能不一樣
導語:石油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會被開采完嗎?答案跟你想的可能不一樣
我們知道石油一直以來都在我們的生活許多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並且成為了一種在世界上都非常珍惜的重要資源,而石油的來歷一直以來都是有許多不同的說法的,根據科學家不斷的鑽研和發現,證明是有可能是從一些生物的殘骸化石中演變而來,而在地球長期不斷的進行地殼運動的時候,這些化石就會受到地殼擠壓的影響而成為沉積岩,在成為化石和沉積岩之後,這些殘骸又受到地下熱量的影響,從而進行著不斷的演化,這些石頭也就成為了石油的前身。
而很多朋友都懷疑這種簡單的沉積岩為什麼就可以演變為石油石油的價格和石頭的價格可以說是天壤之別,而石油通常來說都是呈現液態的,和石頭的形狀和質地來說都相去甚遠,又究竟經過了怎樣的演化過程呢?實際上這些石頭神奇的轉變,主要是由於在地下也有不少生物的殘骸,而通過地殼運動產生的高溫和高壓,從而讓這些物質之間產生了一定的化學反應。而之所以在海面上也可以開採到石油,主要是由於海洋中的生物殘骸也同樣可以形成沉積岩,就為創造石油造成了條件。
不過這種說法也是眾多說法中被認為比較具有可信度的一種,不過這種說法也僅僅只是停留在理論階段,因為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證明這種理論的真實性,還有一種就是關於由碳元素直接變成石油的這種說法因為經過許多年的勘測,我們發現在地下確實含有許多的化石以及豐富的碳元素,並且我們知道地殼下面的溫度非常高,同時也有巨大的壓強,而在這樣的環境下,石油正是由這些碳元素經過壓縮而來的。
石油在目前世界上需求量還是很大,它不僅可以製造我們生活中許多的日用品,同時也在軍事和 科技 上體現著重要的作用,而石油的總量畢竟是有限的,每開采一部分就會少一些,所以目前人們也還在尋找如何能夠替代石油這種重要資源的方法。畢竟石油都是需要從很深的地下去進行開采,在開採的過程中必然也會對我們的地殼造成破壞,久而久之也會造成地殼本身的不穩定,甚至影響到陸地表面的人們日常的生活,可能會造成地震或者是一些其他的危險。
⑹ 什麼樣的岩石能生油氣
前面講過沉積盆地里有坳陷,坳陷里有含乾酪根多的細粒沉積岩。乾酪根在地下溫度不斷上升,經過「煮、蒸、烤」連續進行就生成了石油和天然氣。這是對油氣怎樣生成的這個原本可以和大難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相提並論的科學問題最通俗的回答。知道了油氣生成的道理,再來理解生油岩,便是輕而易舉的事了。
生油岩是能生油氣的岩石的總稱。從石油工業的角度來認識,生油岩是指能生成有工業價值油氣的岩石。這樣一來,生油岩便有了兩層含意:一是具生油氣的性質;二是必須生成足夠多的油氣。所以,生油岩(或生油層)就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首先,生油岩必須是在還原條件下形成的細粒沉積岩——泥質岩和碳酸鹽岩。如果這樣的岩石在坳陷里分布廣、厚度大,那麼它的生油氣數量就會多。這就好比:「工廠要多出產品,就必須原料充足。」所以,生油岩乾酪根含量高,是必備條件。其次,在地下埋藏要超過1500米(或2000米),溫度超過60℃,乾酪根被「煮熟」也好、「蒸熟」也罷,總而言之要達到成熟,因為只有成熟的乾酪根才能大量生油氣。
世界上的生油岩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泥質岩,包括泥岩、頁岩和泥質粉砂岩;另一類是碳酸鹽岩,包括石灰岩和白雲岩。我國准噶爾盆地的生油岩,主要是陸地湖泊沉積的泥質岩類。
⑺ 為什麼叫石油石油跟石頭有什麼關系
我國人民發現和使用石油的時間為世界最早。始於何時,據稽考,至遲在三千多年前就已開始。
最早發現石油的記錄源於《易經》:「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澤,指湖泊池沼。「澤中有火」,是石油蒸氣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現象的描述。此書在西周時(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公元前771年)已編成,距今三千多年。
最早認識性能和記載石油產地的古籍,是一千九百年以前東漢文學家、歷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地理志》。書中寫道:「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高奴縣指現在的陝西延安一帶,洧水是延河的一條支流。這 里明確記載了石油的產地,並說明石油是水一般的液體,可以燃燒。
最早採集和利用石油的記載,是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曄所著的《後漢書·郡國志》。此書在延壽縣(指當時的酒泉郡延壽縣,即今甘肅省玉門一帶)下載有:「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極明,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石漆」,當時即指石油。晉代(公元265-420年)張華所著的《博物志》和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往》也有類似的記載。《博物志》一書既提到了甘肅玉門一帶有「石漆」,又指出這種石漆可以作為潤滑油「膏車」(潤滑車軸)。這些記載表明,我國古代人民不僅對石油的性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而且開始進行採集和利用了。
我國古代人民,除了把石油用於機械潤滑外,還用於照明和燃料。唐朝(公元618一907年)段成武所著的《酉陽雜俎》一書,稱石油為「石脂水」:「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上如漆,采以膏車及燃燈極明。」可見,當時我國已應用石油作為照明燈油了。隨著生產實踐的發展,我國古代人民對石油的認識逐步加深,對石油的利用日益廣泛。到了宋代,石油能被加工成固態製成品-石燭,且石燭點燃時間較長,一支石燭可頂蠟燭三支。宋朝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公元1125-1209年)在《老學庵筆記》中,就有用「石燭」照明的記敘。
石油還是我國古代最早使用的葯物之一。明朝李時珍(1522-1596年)的《本草綱目》曾經記載,石油可以「主治小兒驚風, 可與他葯混合作丸散,塗瘡癬蟲癩,治鐵箭人肉」。
早在一千四百年以前,我國古代人民就已看到石油在軍事方面的重要性,並開始把石油用於戰爭。《元和郡縣志》中有這樣一段史實:唐朝年間(公元578年),突厥統治者派兵包圍攻打甘肅酒泉,當地軍民把「火油」點燃,燒毀敵人的攻城工具,打退了敵人,保衛了酒泉城。石油用於戰爭,大大改變了戰爭進程。因此,到了五代(公元907~960年),石油在軍事上的應用漸廣。後梁(公元919年)時,就有把「火油」裝在鐵罐里,發射出去燒毀敵船的戰例。我國古代許多文獻,如北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對如何以石油為原料製成頗具威力的進攻武器——「猛火油」,有相當具體的記載。北宋神宗年間,還在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設立了軍器監,掌管軍事裝備的製造,其中包括專門加工「猛火油」的工場。據康譽之所著的《昨夢錄》記載,北宋時期,西北邊域「皆掘地做大池,縱橫丈余,以蓄猛火油」,用來防禦外族統治者的侵擾。
此外,我國古代在火葯配方中,開始使用石油產品瀝青,以控制火葯的燃燒速度。這一技術,比外國早了近一千年。
最早給石油以科學命名的是我國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浙江錢塘人)。他在網路全書《夢溪筆談》中,把歷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稱統一命名為石油,並對石油作了極為詳細的論述。「 延境內有石油……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石油」一詞,首用於此,沿用至今。沈括曾於1080-1082年任延路經略使,對延安、延長、 縣一帶的石油資源親自作了考察,還第一次用石油製成石油炭黑(黑色顏料),並建議用石油炭黑取代過去用松木、桐木炭黑制墨,以節省林業資源。他首創的用石油炭黑製作的墨,久負盛名,被譽為「延州石液」。事實證明,我國有大量的石油蘊藏,石油和石油產品不僅自給有餘,還出口國外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確實「生於地中無窮」,並「大行於世」。九百年前,我國人民對石油就有了這樣的評價,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尤其是對未來石油潛力的預言。更是難能可貴的。
⑻ 石油是什麼石頭煉成的為什麼岩石會有油
石油不是由石頭煉成的!
對於石油,你可以將其和普通的礦物當成一樣的東西就好,只不過多數礦物是固體,石油是液體【准確說,液體為主】罷了(當然也有氣體,譬如天然氣)
他原本是古生物,未被分解者直接分解完全的遺骸,其中的有機物,被掩埋到地層深處,上面沉積了層層沉積岩,隨著深度增加,埋藏這些遺骸的地方溫度和壓力都會升高,一些復雜高分子有機物就會開始裂解,形成較低分子的有機物,這就是石油(以及天然氣)的由來。
但僅僅這樣還不夠,石油生成還要恰好有合適的儲藏條件,甚至中途還會發生移動,後來一些儲藏石油的岩層甚至因地殼運動還能來到非常淺表的地方,讓我們勘探發現。這時才算結束。
當然,更為具體石油生成,儲存,轉移,中間其他附加的物化的過程,需要大學特定專業的知識做准備,這里就不展開了。
⑼ 為什麼石頭能變成石油呢
不是所有石頭都能變石油
只有橄欖岩在實驗室才可以
也是石油唯一的無機成因學說成因
一般都是有機成因
石油是藏在石頭孔隙里的
不是石頭變得
⑽ 石油形成的原理是什麽
油頁岩是一種可燃礦物,外表呈褐色,這種石頭里含有石油的成分,可以燃燒,但發熱量比煤低,每千克油頁岩燃燒時只能發出幾百到幾千千焦熱量,灰分含量較高,油頁岩一般比煤重。
油頁岩的成因,與煤和石油的形成有類同情況。近海和沼澤盆地里的動植物,在地殼變動中隨著泥沙一起埋入地層深處,經過幾千萬年的演變,才成為今天發掘出來的油頁岩。現代開采出來的油頁岩礦中,常常發現烏龜、古樹等動植物化石就是它身世的佐證。
通常的石頭,人們無論如何也無法熬出油來的,但油頁岩卻可以通過加熱干餾等辦法,熬出油來。從油頁岩身上熬出來的油呈黑褐色,略帶綠色熒光,成分與石油相似,這便是頁岩油。不過人們習慣稱它為人造石油。
油頁岩資源是比較豐富的。有人估計,如果把世界油頁岩的已知可采儲量折算成頁岩油的話,則其總量要超過世界石油的總可采儲量。
然而,油頁岩的開采和利用曾一度被人們所遺忘,有人稱它為被遺忘的能源。這是什麼緣故呢?這要從世界能源開發歷史中尋找答案。盡管油頁岩開采利用的歷史悠久,但由於世界性大規模開采廉價石油,油頁岩就被漸漸地遺忘掉了。
我國油頁岩資源十分豐富,遠景儲量達二萬億噸,相當800億噸頁岩油。僅廣東茂名礦田可采儲量就有50億噸,相當於3~3.5億噸頁岩油。
從事能源發展戰略研究的專家預計,隨著石油的世界性大量消耗,不久將會遇到資源短缺的問題,人造石油的地位將會越來越顯得重要。美國、前蘇聯、巴西、澳大利亞都蘊藏著大量的油頁岩,這些國家都制定了本國加快發展頁岩油工業的計劃。美國計劃到本世紀90年代,頁岩油的產量最高達每天30萬桶。從世界范圍看,頁岩油工業在今後一二十年內將會有較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