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海洋石油什麼原因造成的

海洋石油什麼原因造成的

發布時間: 2022-12-23 18:59:41

① 海底石油資源的石油成因

油氣藏的形成包括油氣的生成、運移和儲集等一系列復雜過程。海底沉積物內富含有機殘余物,其主要來源為浮游生物(如藻類)和細菌。這些有機碎屑物隨同泥沙沉到海底後,富含有機物的細粒沉積在缺氧的條件下開始有機物化學性質的轉變。微生物活動是這種轉變的主要因素之一。細菌作用產生的甲烷氣體可在沉積淺部儲層中出現或形成氣體水合物。石油生成需要50~60°C以上的溫度、一定的壓力和一定的地質年代。這樣的條件在埋藏深度大於1000米時才能達到。原始有機物質的類型在生成油或氣的相對豐度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富含浮游生物、細菌等有機質的沉積物與湖泊、瀉湖或海洋沉積環境有關,這類有機質被認為是生成石油的主要母質。植物表皮、孢子、花粉、樹脂質和木質素等有機質的沉積物與近岸環境和河流相沉積環境有關,樹脂質和木質素等被認為是生成天然氣的主要母質。殘余有機碳達 0.5%以上的泥岩和頁岩被認為是有利的生油岩。殘余有機碳超過 0.1%的碳酸鹽岩也可以是好的生油岩。
沉積岩內生成的烴類,經過運移進入多孔粗粒的沉積層或有孔隙和裂隙的岩層內聚集。這類孔隙性儲集層多屬於海退或海侵期的濱海相、河流相或生物礁相沉積。粗粒沉積物還可能被海洋濁流帶到海底形成濁積岩,與細粒富含有機物的生油岩間互成層,形成良好的生油、儲油和蓋層組合。
石油與天然氣只有聚集在具有封閉條件的各種類型圈閉內(如構造圈閉、地層圈閉或混合圈閉等)才能形成油氣藏。海底油氣藏的圈閉類型大多屬於穹窿背斜構造,其次為由斷層活動形成的滾動背斜或傾斜斷塊構造,不整合面形成的生物礁構造或潛山構造,鹽膏層、軟泥岩或火山岩形成的底辟構造,以及深海扇、濁積砂、沿岸砂壩、河道砂和三角洲形成的地層-岩性圈閉等。由於重力分異作用,天然氣聚集在含油氣構造的頂部,中部為油環,低處為水體。或因生油母質類型不同和差異聚集或油氣運移等因素,一個構造帶可能全部為氣田,另一個構造帶全部為油田。

② 海洋石油污染形成原因

海洋石油污染絕大部分來自人類活動,其中以船舶運輸、海上油氣開采,以及沿岸工業排污為主,由於石油產地與消費地分布不均,因此,世界年產石油的一半以上是通過油船在海上運輸的,這就給佔地球表面71%的海洋帶來了油污染的威脅,特別是油輪相撞、海洋油田泄漏等突發性石油污染,更是給人類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多達幾十萬噸的溢油,一旦進入海洋將形成大片油膜,這層油膜將大氣與海水隔開,減弱了海面的風浪,妨礙空氣中的氧溶解到海水中,使水中的氧減少,同時有相當部分的原油,將被海洋微生物消化分解成無機物,或者由海水中的氧進行氧化分解,這樣,海水中的氧被大量消耗,使魚類和其它生物難以生存。

③ 海底為何會有石油呢

世界上大陸架的面積約有2700多萬平方千米。大陸架和深海(如海溝帶)之間,還有段很陡的斜坡,稱為大陸坡,已發現這里也有大量的油、氣資源。大陸坡的面積比大陸架還要大,有3800多萬平方千米。兩者合計,相當於陸地沉積岩盆地面積的兩倍。海洋的這些區域具有形成油、氣積聚層需要的最好的地質條件,通常這是地殼穩定拗曲區域,覆蓋著非常厚的沉積物,陸地的油礦與氣礦一般是與這樣的地帶聯系著的。大陸架是陸地的直接延續,大約在一萬多年前也曾經是陸地的一部分。人們對大陸架的碳氫化合物的形成規律有了比較透徹的研究,已發現深海盆地也有大量油、氣資源。在墨西哥的深達3500多米的海淵中鑽井,探明有含油沉積岩層。因此,大陸坡將成為人們向海洋探尋油氣寶藏的場所。目前,全世界石油總產量中,將近30%來自海底。海底天然氣所佔比例接近總產量的12%。2000年海洋很可能為人類提供50%的原油。現在大部分擁有出海口的國家均在從海底尋找並開採石油與天然氣。據估測,全世界可採石油儲量3000億噸,其中海底石油約1350億噸,迄今已發現的海洋油氣田1600多個,已有40多個國家的海域在生產石油和天然氣。幾乎所有的大陸架都成為勘探、開發石油的對象和場所,都是很有希望的海洋油氣區。

④ 海底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⑤ 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氣是怎麼產生的

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氣是海洋中的有機物質在合適的環境下演變所產生的。這些有機物質包括陸生和水生的低等植物,死亡後從陸地搬運下來,或被江河沖積下來,同泥砂和其他礦物質一起,在低窪的淺海或陸地上的湖泊中沉積,逐漸使此處淤泥的中形成有機質含量。這種有機淤泥又被新的沉積物覆蓋、埋藏起來,造成一種不含氧或含極微量游離氧的還原環境。隨著低窪地區的不斷下沉、沉積物不斷堆積,有機淤泥所承受的壓力和溫度不斷增大,處在還原環境中的有機物質經過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慢慢地轉化成對人類影響甚大的石油和天然氣。經過數百萬年漫長時間的萬物更迭的交替變化,有機淤泥經過壓實和固結作用後,變成沉積岩,並進一步生油岩層。沉積盆地是指沉積物的堆積速率明顯大於其周圍區域,。

在一定特定時期,沉積岩沉積在像盆一樣的海洋或湖泊等低窪地區,並具有較厚沉積物的構造單元,稱為沉積盆地。沉積盆地在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中,隨著地殼運動抬升,海洋變成陸地,湖盆變成高山,一層層水平狀的沉積岩層也跟著發生規模不等的撓曲、褶皺和斷裂等形變,從而使摻雜在泥砂之中具有流動性的點滴油氣離開它們的原生地帶(生油層),經「油氣搬家」再集中起來,儲集到儲油構造當中,形成可供開採的油氣礦藏,所以說,這一個個沉積盆地就像是一個個聚寶盆。

在儲油構造里,由於油、氣、水所佔比重不同,因此各自的分布也有不同:氣在上部,水在下部,而石油層在中間。儲油構造包括油氣居住的岩層——儲集層;覆蓋在儲集層之上避免油氣向上逸散的保護層——蓋層;以及遮擋油氣進入後不再跑掉的「牆」——封閉條件。只要能找到儲油構造,就不難找到油氣藏。油氣藏通常是多種類型的油氣藏復合出現,我們將多個油氣藏的組合稱為油氣田。

世界上,海洋油氣同陸地油氣資源一樣,分布極為不均。在四大洋及多個近海海域中,波斯灣海域的石油、天然氣含量最為豐富,約占總貯量的50%左右;第二位是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海域;第三位是北海海域;第四位是墨西哥灣海域;其次是亞太、西非等海域。據中國南海油氣資源也有巨大的發展遠景,是世界海洋油氣主要聚集中心之一。石油和天然氣是人們向海洋索取資源的一大重要成果。

⑥ 海底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石油的用途十分廣泛。石油的形成有兩種說法,一是生物沉積變油學說,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死去後,屍骸沉積在海底。進過幾百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歲月,在高溫高壓的自然條件下演變成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

⑦ 海底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從海岸向外,到深海大洋區之問的區域,人們稱它為大陸邊緣地區。這里有水深不到200米的大陸架淺水區,還有大陸架到深海之間的一段陡坡,水深在200~3000米之間,稱為「大陸坡」。經過近百年的海上石油勘探,人們發現在大陸架淺水區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而且在大陸坡,甚至在小型的海洋盆地等深水海域也都找到了藏油的證據。據調查,海底石油約有1350億噸,佔世界可開採石油儲量的45%。舉世聞名的波斯灣是世界上海底石油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在我國的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灣,也都先後發現了油田。海底石油資源如此豐富,那麼它是如何來的呢?要搞清這個問題,還得從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前的歷史地質時期談起。

海底石油

在漫長的歷史地質時期中,地球上的氣候,有的時期比現在溫暖濕潤,有的時期比現在寒冷乾燥。在溫暖濕潤的地質時期,由於大陸架淺水區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光線能夠透過淺淺的水層照射到海底,加上江河裡帶來大量的營養物質,水質肥沃,海洋藻類生物在這里大量繁殖。同時,海洋中的魚類、軟體類動物以及其他浮游生物也在這里群集,迅速繁殖。這些生物死亡後,遺體隨同江河夾帶來的泥沙一起沉積在海底,形成所謂的「有機淤泥」。這樣,年復一年,大量的生物遺體和泥沙組成的有機淤泥被一層一層掩埋起來。由於這些地層因某種原因不斷下降,有機淤泥越積越厚,越埋越深,最後與外面的空氣相隔絕,造成一個缺氧的環境,加上深層處溫度和壓力的作用,厭氧細菌便把有機質分解,最後形成了石油。不過,這時形成的石油還只是分散的油滴。

在地層下,分散的油滴需尋找「藏身之地」。由於氣候的變遷,海洋中形成的沉積物有時候顆粒較粗,顆粒問孔隙較大,便形成了砂岩、礫岩;有時候顆粒較細,顆粒問孔隙很小,於是形成頁岩、泥岩。在上覆地層的壓力作用下,這些分散的油滴被「擠」向多孔隙的砂岩層,成為儲積石油的地層;而孔隙很小的頁岩層,由於油滴無法「擠」進去,儲積不了石油,卻成了防止石油逃逸的「保護層」。

石油儲積在砂岩層中還不具備開采價值,還需經過一個地質構造變形過程,使分散的石油集中在構造的一定部位,這樣才能成為可開採的油田。這個過程大致為:原來接近水平的岩層由於受到各種壓力的作用而發生變形,形成波浪起伏的形狀,向上突起的叫背斜構造,向下彎曲的叫向斜構造;有的岩層經過擠壓,形成像饅頭一樣的隆起,叫穹隆構造。在岩層受到巨大壓力而變形的同時,含油層中比重小的石油由於受到下部地下水的浮托,向向斜構造岩層或穹隆構造岩層的頂部匯集,這時石油位於上部,而處在中間、下部的則是水。具有這種構造的岩層就像一個大臉盆,把匯集的石油保存起來,成為儲藏石油的大「倉庫」,在地質學上叫做「儲油構造」,這才有真正的開采價值。

⑧ 海底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如此豐富的海底石油資源,是怎麼形成的呢?海洋中有大量魚類、軟體類動和其他浮游生物,這些生物死後,遺體同江河帶來的泥沙一起沉積在海底,形成「有機淤泥」,日積月累,有機淤泥被一層層掩埋起來。因為某種原因,這些地層不斷下降,有機淤泥越積越厚,越埋越深,到最後同外面的空氣隔絕,形成一個缺氧環境,加上深層溫度和壓力的作用,有機質便被厭氧細菌分解,最終形成石油。但此時的石油還只是分散的油滴。因為氣候變遷,海洋中形成的沉積物有時候顆粒較細,顆粒間孔隙很小,形成頁岩、泥岩;有時候顆粒較粗,顆粒間孔隙較大,形成砂岩、礫岩。在砂岩層中,儲積的石油還不具備開采價值,必須要經過一個地質構造變形的過程,使分散的石油集中到構造的一定部位,才能成為可開採的油田@李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