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蘇聯怎麼做的石油
擴展閱讀
h1z1多少分上鑽石 2025-08-09 02:04:32
殼牌石油為什麼退出來 2025-08-09 02:04:32

蘇聯怎麼做的石油

發布時間: 2022-12-22 01:29:26

1. 因為石油而亡國美國為什麼能用石油搞垮蘇聯

1991年,牢不可破的聯盟在一夜之間分崩離析,蘇聯解體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統治者成功的將蘇聯拆散。雖然目前俄羅斯仍然在正面硬剛西方陣營,但是和蘇聯時期相比,俄羅斯已經完全沒有那種震懾力了。如果說蘇聯是全面壓制歐洲,那麼俄羅斯就是全面被歐洲壓制。蘇聯時期的軍事力量非常強大,那麼是如何被美國解體呢?我個人認為主要的原因是美國聯合沙特對石油進行炒作,控制油價。

  • 3、蘇聯解體的另一個因素就是美國開始了對蘇聯的軍備競賽。

本身的經濟狀況不好,美國還推出了星球大戰計劃,意圖對蘇聯形成壓制性的技術優勢。蘇聯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斃,只能拼了命的氪金。但是和土豪美帝相比,蘇聯的錢包劣勢還是挺大的。同時阿富汗地區也在給蘇聯持續放血,就這樣,曾經平推德軍的蘇聯。最終轟然解體,而那句牢不可破的聯盟,此時也基本上成為了笑話。

2.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一、1763年,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首先表明觀點:石油起源於植物。

二、1876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提出了「碳化說」。他認為,地球上有豐富的鐵和碳,在地球形成初期,它們可能化合成大量碳化鐵,以後又與過熱的地下水作用,就生成碳氫化合物。

碳氫化合物沿著地殼裂縫上升到適當的部位儲存凝結,最終形成石油。但這一假說的不足之處是:地球深處的碳化鐵含量極其微小,並且地球內部的高溫也使地下水無法到達地球深處。

三、1866年,勒斯奎勞第一個提出了石油的「有機成因說」,認為石油可能是由古代海生的纖維狀植物沉積到地層以後慢慢轉化而成的。

四、1888年,傑菲爾指出石油是海生動物的脂肪經過一系列變化而形成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蘇聯的古勃金又提出了石油的「動植物混合成因說」;四、五十年代,有人還提出石油的「分子生油說」,就是油烴類是沉積岩中的分散有機質在成岩作用早期轉變而成的。

五、十九世紀末,俄國另一位科學家索科洛夫提出了「宇宙成因」假說。他認為,在地球還處在溶融的火球狀態時,吸收了大量原始大氣中的碳氫化合物。隨著原始地球不斷冷卻,這些碳氫化合物逐漸凝結埋藏,並在地殼中形成石油。

六、1951年,前蘇聯地質學家創立了「岩漿說」。他們認為,石油是在地球深部的岩漿作用中形成的。地球深處的岩漿裡面,不僅有碳和氫,而且有氧、碳、氮等元素。

在岩漿從高溫到低溫的變化過程中,這些元素進行了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從而形成甲烷、碳氫化合物等一系列石油中的化合物。伴隨著岩漿的侵入和噴發,這些石油化合物在地殼內部遷移、聚集、最終形成石油礦藏。

(2)蘇聯怎麼做的石油擴展閱讀:

石油,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石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

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構成石油的化學物質用蒸餾能分解。原油作為加工的產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蠟、瀝青等。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分子量最小的4種烴,全都是煤氣 。

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有甚紅、金黃、墨綠、黑、褐紅、至透明;原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決定的,含的越高顏色越深。我國重慶黃瓜山和華北大港油田有的井產無色石油,克拉瑪依石油呈褐至黑色,大慶、勝利、玉門石油均為黑色。

無色石油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原蘇聯巴庫、羅馬尼亞和印尼的蘇門答臘均有產出。無色石油的形成,可能同運移過程中,帶色的膠質和瀝青質被岩石吸附有關。但是不同程度的深色石油占絕對多數,幾乎遍布於世界各大含油氣盆地 。

3. 曾經的世界第一石油出口國蘇聯,是如何被瓦解

說起沙特這個國家,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這是一個石油富國。說的沒錯,沙特確實是世界聞名的石油富國。但這僅僅是幾十年的歷史而已,有人說過一句話「如果西亞各國沒有石油,那和非洲也沒什麼區別。」這句話雖然偏頗,但也基本就是這樣。很多人不知道,蘇聯曾經是世界第一石油出口國,同樣是出口石油,為何蘇聯始終玩不過沙特。

一、石油資源大規模使用於一戰,當時沙特各國沒有優勢

其實石油這個東西,古人們很早之前就發現了,只是感覺當時沒用而已。例如宋朝的沈括就曾經發現了石油,可是當時的大宋王朝一點也不需要石油。西方各國也差不多,雖然西方各國探險家也曾發現石油。但是在以煤炭為主要資源的時代,石油的地位很低。直到內燃機的出現,石油才開始成為主要資源。不過這也需要一個過程,在石油尚未大規模推廣之前。沙特等國家雖然儲藏著大量的石油資源,但這些國家的生活水平當真不比非洲強多少。在一戰的過程中,大量新式武器出現,例如戰機、坦克等等。這些武器通常都以內燃機為驅動,在這樣的情況下,石油的地位開始上升。沙特等石油國的石油基本上抖儲藏在地表很淺的位置,所以開采難度並不大。

在一戰結束以後,蘇聯開始出現。起初蘇聯的石油重心並不在西伯利亞,而是在巴庫地區,當時西伯利亞還沒有發現石油。在二戰的過程中,各國對石油的需求量逐步增大,進而確定了西亞各石油國的地位。西亞各個石油國的石油畢竟都在淺層,開采難度都很小。在二戰結束以後,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來臨,西方世界對石油的需求量急速上漲。當時的蘇聯雖然並不缺石油,但也無力對外出口。在50、60年代,西亞各個石油國依靠石油收入,基本上都是土豪國家。變數出現在1973年,就在這一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由於同為阿拉伯國家,海灣石油國為了抗議西方各國援助以色列,決定以石油為武器反擊。海灣各國一方面大幅度降低石油產量,另一方面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就在此時,蘇聯的西伯利亞地區發現了超級油田。

二、蘇聯石油曾經非常暢通,但是價格始終不如沙特

海灣各國降低了石油的產量,但是西方各國對石油的需求不可能急速下降。在這樣的情況下,西方各國必須尋找新的石油供應國。很不幸,它們只能去買蘇聯的石油。蘇聯依靠西伯利亞地區的石油,逐步成為了世界第一石油出口國。依靠充足的石油收入,蘇聯開始與美國全面爭霸,而且處於戰略攻勢。其實蘇聯也並不是沒有問題,蘇聯的糧食一直歉收,蘇聯需要拿出一部分賣石油的錢,轉手去買美國的糧食。請注意,蘇聯石油都在地表深層,開采成本比較高。但在高油價的驅動下,這一切都不是問題。從70年代前期到80年代中期,國際油價一直居高不下。在這一段時間里,蘇聯的國力達到了鼎盛。但是月滿則虧,進入80年代中期後,國際油價開始瘋狂的回落。

由於壓制了石油產量,沙特等石油國的日子也不好過,沙特甚至背負了300多億美元的債務。在80年代中期,沙特與美國達成了一系列協定。由於已經談攏了一切,沙特等石油國開始大幅度提高石油產量。國際油價在1年之內,從每桶80多美元下降到了每桶20多美元。沙特等石油國的石油開采成本低,價格低沒有關系,可是蘇聯石油的開采成本太高,石油價格下跌,這嚴重擠壓了石油帶來的利潤。到了1987年,蘇聯的石油出口甚至出現了賠本的情況。蘇聯的經濟總量只有美國的53%,軍費開支卻是美國的兩倍以上。長期的高額軍費給蘇聯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失去了石油收入作為支撐。

在漫長的時間里,蘇聯過度依賴重工、軍工的嚴重畸形經濟結構,早已為其發展種下了不良的種子。在國際油價下跌的大背景下,蘇聯人沒有意識到潛在的危機,以至於輕而易舉地被一次油價大跌擊倒,這背後也潛藏著長期以來的執政失誤。

對原油,銅,天然氣等貴金屬投資有興趣卻無從下手或者已經在接觸卻並不理想的朋友,添加麗莎品金微信:473562950,獲取每日投資獲利資訊。行情走勢分析,交易策略指導。

4. 蘇聯是如何用石油製造食物的呢

蘇聯院士Alexander Nesmeyanov長期提前製造人造食品的項目。俄羅斯科學家的大膽想法和發展現在才被採用,自從實現發明人的第一個大規模項目從反面合成蛋白質顆粒魚子醬以來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

這可能只是一個素食主義者

人造黑魚子醬和油酵母的發明者曾一度受到20世紀20年代蘇聯飢荒的強烈影響。Nesmeyanov是征糧隊,誰去村莊和村莊,從農民沒收糧食的成員,並且已經看夠了所有的,包括吃人的,並已提請悲痛欲絕的村民營養不良的情況。他所看到的震驚,他發誓盡一切可能解決食物問題,不僅在蘇聯,而且在其他方??面。

化學家,誰從小他是一個堅定的素食主義者,很幸運大恐怖(兄弟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被槍殺於1941年以間諜罪之一)中生存。斯大林,並獲得者隨後,列寧獎,未來兩次英雄社會主義勞動,Nesmeyanov 50年代初已經變得相當尊敬的有機化學家,1948年至1951年,他在rektorstvoval MSU。自1951年以來 - 蘇聯科學院院長。

Nesmeyanov關於用碳氫化合物製造食物和建立工業生產的想法不被赫魯曉夫農民所喜歡。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從根本上不同意這樣一個事實,即這個項目可以成為農業的真正替代品,在偉大的衛國戰爭之後,農業很難恢復並且步伐緩慢。在擔任總統10年後,AN Nesmeyanov辭去了蘇聯科學院院長的職務。

一開始是回歸

盡管官方當局不承認人造食品製造方面的發展是否有用,但該活動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AN Nesmeyanov的指導下繼續在該國的化學和生物研究所進行。主要任務是從動物來源以外的原料中獲取食物蛋白質 - 素食主義者Nesmeyanov不想為此目的殺死動物。

在有機金屬化合物的研究所的蘇聯科學院化學家的早期60當中它已經開發並掌握通過該蛋白被做「魚子醬」,這鱘魚產品的類似物的工業方法。它是以反向蛋白質作為基礎 - 牛奶生產的廢物產品。同時,進行了從石油烴生長酵母,然後從該物質生產食物蛋白的工作。

正如化學家同時代人所回憶的那樣,Nesmeyanov的合成產品的味道並不重要 - 他相信鹽,糖,食物酸,咖啡因或奎寧可以創造它。在化學產生的蛋白質中,科學家的助手以某種方式製作了義大利面。實驗負責人試圖發現該產品非常適合食用。義大利面後,輪到「粒狀魚子醬」。

Nesmeyanov痴迷於向國家提供化學食品的想法,在科學論文中堅持其眾多優勢,並談到合成食品工業生產的前景。早在20世紀60年代,他就一直敦促從植物非農作物中積極生產食物蛋白(這些想法在21世紀才開始引起科學家們的興趣。

這位科學家聲稱從油中獲得的酵母「肉」,「黃油」,「乳酪」比天然類似物便宜得多。

集體農民在哪裡?

Nesmeyanov的想法似乎是烏托邦,因此當局沒有認真對待。此外,科學家認為非政治化 - 由化學家的邏輯,如果你開始發展工業生產石油的蛋白質,但大部分犁地,播種和農村勞動者的收獲否認的工作 - 在這種方法中,農業生產不會需要它!Nesmeyanov鼓起勇氣決定蘇共中央如何消除蘇聯的糧食問題。化學家在電力結構方面提出的建議沒有獲得批准,科學家的實驗仍然處於實驗室實驗的水平。

...返回到創建合成產品的主題,現在,超過半世紀後,因為試驗發展Nesmeyanov的開始 - 在西方人造肉正在試圖基於動物的幹細胞做,基於植物蛋白製成的「雞」 ......很多科學家認為,由於我們這個星球的人口過剩很快就會產生人造食物的話題變得特別相關 - 遲早會有一段時間用於增肥的天然產品 沒有足夠的。

5. 為什麼蘇聯發動出口石油的競爭

1955年,蘇聯發動出口石油的競爭。
冷戰時,蘇聯的工業品主要在社會主義陣營和親近蘇聯的國家之間銷售。這種工業品貿易帶來的外匯比對西方出口能源獲取的外匯要少得多,不能滿足蘇聯從西方進口本國短缺物資的需求。為此,蘇聯把擴大能源出口作為發展外貿的基本政策。到20世紀60年代,石油和石油產品已經成為蘇聯對西方出口換取外匯的主要項目。

6.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石油是古生物形成的嗎

作為當今世界工業第一能源要素——石油,它的來源卻一直眾說紛紜。最流行的是生物變油和石化變油兩種學說。

其實仔細想一下,石油是化石變得,有點離奇,中東那邊那麼大的油田,往往都幾十公里長寬高,那要多少恐龍和森林才能堆在一起,才能變成啊,難道恐龍會自己聚在一起,等著小新星來撞擊地球,就為了若干年後,為人類的幾次工業革命提供燃料?? 恐龍覺悟有這么高嘛?

我們先看一下石油成因的假說

生物成油理論(羅蒙諾索夫假說)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腳著自己腎要補對自己長度、蒔間不太滿意的朋友,看faa後跟數086的湓,有圈堅持個把小時不是問題!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油田開采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

油田

實際上,這個假說並不成立,原因是即使把地球所有的生物都轉化為石油的話,成油量與地球上探明的儲量相差過大。

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

石油峰值論」

1956年,美國地質學家哈伯特拋出一篇論文,並以此為基礎形成了「石油峰值論」。論文的主旨是,石油是化石燃料,是5億年前埋在地下的恐龍及藻類等生物經生化反應而成。但這個核心理論只是個假設,並沒有任何的科學實證,卻成了近代「生物變油」理論的主要依據。1989年,哈伯特在去世前的一次訪談中承認,自己用來估算美國石油儲量的方法與科學沒有半點關系。他創造化石燃料的說法,主要是為了對「石油峰值論」提供理論支持,即原始生成的石油總量是有限的。

他還承認在他發表石油峰值論之前,事先把論文送給某位英美石油巨頭的董事長過目,這位董事長表示:一定要和威克斯(美國當時最具權威的石油儲量專家,他當時預計美國石油儲量就有4000億桶,而且不斷調高預期) 「高估」石油儲量的觀點分庭抗禮。

石油

如果威克斯理論成為主流,石油巨頭們如何維持甚至拉高油價呢?

哈伯特心領神會,隨即提出美國儲量只有1500-2000億桶,而全球石油終極儲量只有1.25萬億桶,在1970年將達到開采峰值。而石油在廣泛使用半個多世紀後,2008年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統計,全球原油儲量仍有1.8-2.2萬億桶。

蘇聯人對石油來源的全新理論

早在1950年代初,蘇聯就發現了石油來源的全新理論。他們的結論是,美國人所稱石油源自生物的理論純粹一派胡言。而且石油儲量也不像美國人說的那樣非常有限,事實是世界上發現的油田越來越多。1956年,宣布了團隊研究結論:「原油和天然氣與地下埋藏的生物沒有內在聯系,它們是地球深處湧出的太初物質。」

如果蘇聯人是對的,那麼地球上的石油總量只與地層深處碳氫有機物的數量有關,而這些物質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已經形成了,那人類能獲得石油的數量只與鑽井深度有關。而且,蘇聯人還發現廢棄的油田可以自我修復,即「自充式」油田。他們認為,石油是在地殼深處的高溫高壓下自然生成的,與鑽石的生成條件相仿。是地殼深處的太初物質,在高壓下冷噴發進入地殼淺層地帶。

地球

在這種理論指導下,蘇聯在西方科學家認為是晶基地質不毛之地的第聶伯-頓涅茨盆地有了重大發現。他們在那裡一共鑽井61口,其中37口具有商業開采價值,成功率高達60%(美國的勘探成功率只有10%左右),而且那裡發現的油田面積可以與阿拉斯加北坡的巨大油田相媲美。

冷戰時期,蘇聯科學家將自己的理論和經驗作為國家高級機密。美國在沙特、科威特、伊朗等國大肆搶占石油資源的同時,蘇聯人卻在埋頭苦幹,在號稱石油荒原的西伯利亞勘探出11個大油田和1個超級油田,使蘇聯在1980年代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

7. 關於二戰蘇聯的石油來源

蘇聯石油多了是,遠東地區就有很多,高加索地區也有很多。還可以通過煤田獲得大量的煤代替部分油料。美國支援的不過是一小部分而已。

8. 二戰主要參戰國的石油來源

蘇聯的石油來自高加索地區美國的石油來自本土,如賓夕法尼亞 還有一部分來時東南亞日本的石油來自菲律賓和印尼等地英國的來自其殖民地 有中亞和北非的德國的石油來自羅馬尼亞

9. 當初蘇聯的工業那麼強大,為什麼後期俄羅斯要靠賣石油度日

曾經實力非同一般的蘇聯過於在意軍事和重工業發展,導致輕工業、農業以及人口增長緩慢,最後導致蘇聯後期以及俄羅斯依靠賣石油度日的局面。現在許多人對於蘇聯輝煌的過往並不熟悉,在過去蘇聯的軍事能力非常強,以至於讓蠢蠢欲動的美國都不敢動一絲一毫可見能力不可小覷。

一、當初的蘇聯工業非常強,成為全球軍事化強國

蘇聯曾經是世界霸主之一,無論是軍事還是工業實力都非常強,是可以跟美國媲美的超級大國。在沙俄時期,蘇聯掠奪了許多領土,成為了當時全球面積最大的國家,具有非常強的軍事潛力。作為二戰時期最大的戰勝國之一,僅次於美國取得了戰後的紅利,於是蘇聯著力發展重工業發展,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迅速的成為了與美國實力不相上下的國家,特別是在軍事能力上更勝於美國。

總結

因為沒有輕工業的發展,整個國務無法增長,越是依靠賣資源渡日,工業化越難以實現,資源賣不出一個強國也無法令國家強大。因此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僅只是依靠軍事的強大,還要依靠許多方面,輕工業的發展、人才的儲備、民心所向、科技的進步等等因素。

10.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石油是古生物形成的嗎

石油的形成普遍認為有兩只種理論,普遍認為是古生物的屍體形成的,但是,還有另一種的形成理論,先介紹第一種理論,也是大家比較認可的。

(1)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通過長時間的壓縮和加熱,由古老的有機物逐漸形成的。根據這一理論,石油是由史前海洋動物和死藻的變化形成的。 (土地植物通常形成木炭。)在長期的地質年齡之後,這些有機物質與淤泥混合並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

它們在高溫高壓下逐漸變化,首先形成蠟質油頁岩,然後降解為液態和氣態烴。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鄰近的岩石輕,因此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它們滲透到上方的中空,密不可滲透的岩層中。如此收集的油形成油田。人們可以通過鑽井和抽水從油田中獲取石油。

地質學家稱油層的溫度范圍為「油窗」。如果溫度太低則不會形成油,而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盡管世界各地的石油形成深度不同,但「典型」深度在4至6公里之間。由於石油在形成後會進入其他岩層,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烴源岩,可滲透的通道以及可以積聚石油的岩層。

(2)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形成油產生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德(Thomas Gold)是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拉·庫德里亞夫采夫的理論基礎上產生的。該理論認為,地殼中已經有很多碳,其中一些自然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油在岩石縫隙中比水輕,因此它沿著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生活在岩石中的嗜熱微生物引起的。它與石油本身無關。

地質學家中只有少數人支持這種理論。它通常用於解釋石油無法解釋地流入某些油田的情況,但是這種現象很少發生。非生物油形成理論不能解釋說世界上超過99%的油都存儲在沉積岩中,這些非沉積岩中的油也可以解釋為是從其他地方的沉積岩中遷移出來的。

古生物屍體形成石油的理論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

教科書上所傳授給大家的是:石油是古生物化石形成的。這是目前學術界的主流觀點。就這個觀點而言,不僅是在民間,就是在科學界,也有非常多的反對聲音。

石油是古生物形成的,這一論斷,個人認為只是個猜想。因為沒有完整的證據鏈證明石油確實是古生物形成的。只是這一觀點最早被一大批人所接受,形成了一種先入為主的印象。就像最早期的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一樣,大家都認為正確的未必是真理。

對石油是古生物化石形成並且是不可再生資源這一觀點,經濟學家威廉恩道爾認為這是石油利益集團的陰謀。目的是控制油價,獲得更多的利益。這在他的名著《石油戰爭》中有具體的論述。並且在書中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石油是可再生資源,是在地殼的一系列運動中產生的,永遠不會枯竭。

相比於石油是化石形成的這一觀點,我更相信威廉恩德爾所說的石油是地球運動產生的這一觀點。即便他的觀點也沒有完整的證據鏈來證明。早在幾十年前前者觀點就宣稱石油產量已過峰值,但都被日後更高的產量所超越。至少在這一點上威廉恩道爾是正確的。那就是石油是可再生的,沒有所謂的產量峰值,它是在地殼運動中不斷產生出來的。

對於石油成因概括起來是無機起源與有機起源兩大派別的對壘。無機學派在19世紀占上風,有機學派在20世紀以來占上風。

油氣無機成因說

19世紀中葉,最具影響力的是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1876年提出的碳化物說,認為石油是地下重金屬碳化物與下滲的水相互作用所生成。反應生成的石油蒸汽在沖向地殼的過程中冷凝於地層孔隙中。

無機起源說另一典型代表是19世紀晚期有索科洛夫提出的宇宙說。其理論依據是在一些天體中發現有碳氫化合物,因此他認為碳氫化合物是宇宙所固有的,早就在地球尚處於熔融狀態階段是就已存在於氣圈之中了。

此外,當時還有以庫德梁采夫為代表的岩漿說;以考斯特為代表的火山說;以葉蘭斯基為代表的蛇紋石生油說;以切卡留克為代表的高溫生成說等。

油氣有機成因學說

早在18世紀中葉,蘇聯化學家洛蒙諾索夫認為石油和煤炭一樣是泥炭在高溫條件下蒸餾生成的,即蒸餾說。1933年,俄國著名礦物學家和地球化學家維爾納茨基還研究了有機質(即成油母質)的地質作用,詳細討論了石油的有機組成和有機成因,提出了碳循環模式,使得成油理論步入地球化學研究階段,後來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烴源岩理論。

有機成因說早期認為有機質直接成油,但由於與實際情況有出入,進而提出了新的理論,即乾酪根熱降解成油。

上圖詳細表述了有機質的演化過程。看起來我們的確可以認為石油是由古生物形成的,而且統計表明石油在地殼中的出現,與地史上生物的發育和興衰密切相關。

有朋友不贊同有機成油理論,以需要多少「肉」來作比喻,這是不科學的。在這里,有必要強調一下有機質的概念。

有機質的來源我們常常認為有四種:浮游動物、浮游植物、高等植物和高等動物。有機質沉積下來並非都可保存,由於微生物分解等損耗,只有一部分能夠隨顆粒沉積並保存下來,我們稱為沉積有機質。能形成石油的有機質以前兩種為主,高等植物常常成煤或天然氣,高等動物保存下來的較少,成油貢獻較少,這是由它們的組分和沉積環境共同決定的。地球形成已有46億年,生物出現已有38億年,38億年的生物演化史是何其漫長,這段時間內有多少生物的遺體累積並保存入地下呢?而且在地質理論中時間是以百萬年作為單位的,在這宏大的視角之下,一切數據都將龐大到讓非專業人士吃驚,我們可以懷疑,甚至反對,但是在我們拋出自己觀點之前是不是應該先將對方的觀點理解透徹呢?

當然是古生物形成的,地球存在了46億年,這么長的時間,地球人生活過多少生物!下面介紹一下石油形成過程

在人類出現以前,地球上處於恐龍時代,那個時代空氣好,含氧量高,所以動物的體型都非常龐大!

他們呼出的二氧化碳,還有放的屁等等,生物產生的這些廢氣體量也非常大,加上氣溫升高,導致冰川融化,大量的水匯入海洋,海洋壓力增大!

大量海水擠壓地殼,引發強烈地殼運動,地震火山噴發等,導致海水溫度升高,生物幾乎全被煮死了!

大量火山噴發地球到處彌漫著火山灰,萬年不退,地球幾萬年不見陽光,生物滅絕!

地球回歸冰川時代,一切都被冰封或者塵封!經過地形的巧妙引流,那些生物腐爛液體匯聚,最終成片成片的匯聚,經過長久發酵形成石油!

多年以後,火山灰散盡,地球重現陽光,大地回暖,重新出現生物,人類也隨之出現!

石油是大自然的饋贈,我們應該好好利用這些資源,造福人類!

地球就像一個大型機器,他需要運轉磨合,最終形成現在這個形態,春暖花開,適合人類居住等,是宇宙中最美的星球!

大多數科學家認為,石油是一種所謂的化石燃料,是很久以前死亡生物體的轉化殘留物。大多數石油被認為來自植物和微小海洋生物的化石。較大的動物也可能對這種混合物有所貢獻。

但另一種理論認為,從一開始地球上的石油就比死動物產生的多,但我們還沒有開發它。

在主導理論中,死亡的有機物質積累在海洋、河床或沼澤的底部,與泥和沙混合。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沉積物堆積在頂部,由此產生的熱和壓力將有機層轉化為一種稱為乾酪根的深色蠟質物質。 不管怎樣,乾酪根分子最終會破裂,分裂成更短更輕的分子,幾乎完全由碳和氫原子組成。根據這種混合物是液態還是氣態,它會變成石油或天然氣。 科學家們不太確定,但他們認為這可能需要幾十萬年的時間。 這當然不是一個瞬間的過程,石油的形成速度不會解決我們的石油供應問題。

石油是由死亡的有機物形成的這一觀點被稱為石油形成的「生物理論」,是由大約250年前一位俄國科學家首次提出的。 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一些蘇聯科學家開始質疑這一傳統觀點,並提出石油可以在地球深處自然形成。 根據一種假設,這種所謂的「非生物成因」石油可能會通過小行星撞擊形成的裂縫向上滲透,形成地下油層。一些地質學家建議進行探測古代隕石撞擊坑尋找石油。

已經發現了非生物性的石油來源,但沒有商業利潤。爭論的焦點不是自然形成的石油儲備是否存在。這是關於它們對地球總儲量的貢獻有多大,以及地質學家應該投入多少時間和精力來尋找它們。

科學家們說,如果非生物成因的石油來源確實被發現是豐富的,這將意味著地球含有大量未開發的石油儲量,而且由於其他岩石物體是由與地球相同的原材料形成的,原油可能存在於太陽系的其他行星或衛星上。 製造石油的兩個過程都可能需要數千萬年。即使地球包含的石油比目前認為的要多得多,總有一天儲量會耗盡,這是不可避免的。

其實現在的話,對於石油是如何形成的,目前還是存在爭議的。當下主要有生物沉積成油和石化成油兩種學說。

生物沉積成油學說認為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 歷史 過程中,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死去後,有機物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但是這個學說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據2019年各國更新的剩餘探明可采儲量數據,全球石油儲量較上一年穩中有升。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2305.8億噸,增長0.6%,如果是有生物沉積變成的石油,那在遠古時期,真的有那麼多遠古的生物嗎?不過這個學說確實也是當下最主流的學說。

石化成油學說則認為,認為在地殼內有許多碳,有些碳本身就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而這些物質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已經形成了,至於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物管。那人類能獲得石油的數量只與鑽井深度有關。

不過不管是哪種學說,都可以確定的是,我們正在不斷的消耗地球的資源,就算石油是可再生的,但當我們人類開采消耗的速度過大時,一樣會造成失衡,所以現在大家都在致力於開發新能源,一是因為新能源是可再生且高效的,還一方面也是防止了消耗石油造成的環境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