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十大節能工程是什麼
「十一五」以來,中國石油建立了節能專項投入機制,安排專項資金用於實施能量系統優化、自用油替代、伴生氣回收利用、電動機及電力系統節能、降低油氣損耗、提高設備終端能效、供熱系統優化運行、能源計量與監控、非常規能源開發利用和水資源綜合優化等十大節能工程。
典型節能工程包括:
(1)上游業務:
① 大慶油田機采系統節能降耗工程;
② 長慶油田氣田井下節流技術示範工程;
③ 吉林油田集輸系統降低油氣損耗工程;
④ 塔里木油田放空天然氣回收利用工程;
⑤ 遼河油田、新疆油田稠油熱采系統節能降耗工程;
⑥ 華北油田供用電系統節能改造工程;
⑦ 新疆油田、遼河油田稠油污水處理節能節水改造工程;
⑧ 長慶油田抽油機數字化集成控制項目;
⑨ 管道公司輸油泵變頻調速技術改造項目;
⑩ 管道公司熱媒爐節能改造項目;
? 西部鑽探鑽機油改電項目。
(2)下游業務:
① 大慶石化乙烷裂解爐及急冷油減黏系統改造工程;
② 錦州石化煉油廠能量系統優化示範工程;
③ 獨山子石化蒸汽管線保溫改造項目;
④ 撫順石化乙烯廠伴熱、保溫保冷改造項目;
⑤ 大慶煉化1#常減壓與1#ARGG能量優化改造項目;
⑥ 大港石化催化、氣分及焦化裝置熱聯合改造項目;
⑦ 克拉瑪依石化全廠生產裝置熱聯合改造項目;
⑧ 華北石化氣分裝置採用催化頂循節汽改造項目;
⑨ 大連石化450×104t/年蒸餾裝置加熱爐技術改造項目;
⑩ 錦西石化南北蒸餾加熱爐節能技術改造項目;
? 長慶石化加氫裂化裝置低分氣優化利用改造項目;
? 哈爾濱石化全廠節電技術改造項目;
? 北京銷售加油站供暖節能改造項目;
? 蘭州石化煉油生產污水深度處理及綜合利用改造工程。
㈡ ARGG裝置是什麼
ARGG:內提升管反應器、反應再生並列式催化裂化裝置。
由中國石化工程建設公司(原中國石化集團北京設計院)設計,採用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開發的ARGG專利技術,裝置反應-再生系統高低並列布置,反應器採用全提升管反應,再生器採用燒焦管+床層高效再生型式,以減壓蠟油和減壓渣油為原料,生產富含丙烯的液化氣和高辛烷值汽油。
㈢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的院士介紹
閔恩澤,石油化工專家。男,1924年2月4日出生,四川省成都市人,漢族,中共黨員。1946年在重慶中央大學化工系獲學士學位,1948年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獲碩士學位,1951年在該校獲博士學位,後在美國芝加哥納爾科化學公司任高級化學工程師等職。1955年回國後到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工作。
閔恩澤同志先後任研究室室主任、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和副院長、首席總工程師、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現任院高級顧問。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被授予「在我國科學技術工作中做出重大貢獻的先進工作者」稱號,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學部主席團成員和化學部副主任;1983年和1989年先後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授予「傑出校友獎」,1989年和1995年先後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1997年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1994年獲首屆「何梁何利基金技術科學獎」,1998年獲「橋口隆吉獎」,2006年獲首屆「中國催化成就獎」, 2008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第三至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閔恩澤院士是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在國內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聲譽。
六十年代初,他參加並指導完成了移動床催化裂化小球硅鋁催化劑,流化床催化裂化微球硅鋁催化劑,鉑重整催化劑和固定床烯烴疊合磷酸硅藻土催化劑制備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和產業化,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滿足了國家的急需,為我國煉油催化劑製造技術奠定了基礎。七十年代,他指導開發成功了Y-7型低成本半合成分子篩催化劑獲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還開發成功了渣油催化裂化催化劑及其重要活性組分超穩Y型分子篩、稀土Y型分子篩,以及鉬鎳磷加氫精製催化劑,使我國煉油催化劑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並在多套工業裝置推廣應用,實現了我國煉油催化劑跨越式發展。八十年代以來,他從戰略高度出發,重視基礎研究,親自組織指導了多項催化新材料,新反應工程和新反應的導向性基礎研究工作,是我國石油化工技術創新的先行者。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一些領域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他指導開發成功的ZRP分子篩被評為1995年中國十大科技成就之一,支撐了「重油裂解製取低碳烯烴新工藝(DCC)」的成功開發,滿足了我國煉油工業的發展和油品升級換代的需要。他主持的「環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學和反應工程」項目推動了我國綠色化學研究的廣泛開展,「非晶態合金催化劑和磁穩定床反應工藝的創新與集成」在國際上首次得到工業應用,獲得2005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近二十多年來,閔恩澤院士在國內外共申請發明專利205件,出版專著6部,發表論文233篇,先後獲得國家科技獎8項閔恩澤院士是德高望重的著名專家,為我國石油化工工業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團隊,並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線。 陸婉珍,分析化學與石油化學專家。女,1924年9月29日出生,上海市川沙縣人,漢族。1946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化工系,1949年獲美國依利諾大學化學系碩士學位,1951年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系博士學位,1952~1953年在美國西北大學化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1955年回國後到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工作。
陸婉珍同志先後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分析室主任、院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院技術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88年被授予中石化總公司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和管理專家稱號。1990年被評為國家千名有卓越貢獻的專家之一。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同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3、1989年兩次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1983至1985年任中國婦女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執委。
陸婉珍同志長期從事和領導石油及石油化工領域內的化學和儀器分析工作。主持系統評價我國原油性質工作,出版了《中國原油的評價》(共八冊),為原油合理加工提供了科學依據;為配合生產主持編輯了《重整工藝分析方法》、《石油化工分析方法匯編》等手冊;組建分析研究中心,為科研生產提供了大量數據,其中烴類燃料燃燒過程中對鎳鉻合金腐蝕機理的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建立了從天然氣到渣油的整套組成分析方法,並有所創新;在國內首先開發成功彈性石英毛細管,獲中國石化總公司科技進步獎;研究成功新型填充毛細管色譜法快速分析煉廠氣,獲國家發明專利;建立新型多孔層毛細管色譜法,分析汽油中不同碳數烴組成;組織領導催化裂化金屬鈍化劑及冷卻水處理劑的研製、評價、質量控制和推廣工業應用等。
陸婉珍院士學識淵博,成果豐碩,出版多篇專著和論文,並指導了博士後5名,博士研究生10餘名,碩士研究生30餘名。 李大東,石油煉制催化劑及工藝專家。男,1938年2月24日出生,山東省德州市人,漢族,中共黨員。1962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
李大東同志先後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以及研究室主任工程師、主任、院副總工程師、副院長、院長、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主任等職,現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石油學會常務理事,石油煉制分會主任等職。1990年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當選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九屆、十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李大東同志從事石油化工催化劑及工藝研究近五十年,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他直接負責或組織領導開發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加氫技術和加氫催化劑,迄今已工業化了12個系列55個品種的工業催化劑,並廣泛應用在國內外232套工業裝置上,創造了重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其主持開發成功的低壓高活性加氫脫氮催化劑及工藝(RN-1),獲1989年中國專利局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聯合頒發的中國發明專利金獎(全國十項金獎之一),1990年全國發明博覽會金牌獎。1990、1991年分獲中國石化和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指導開發的生產清潔燃料加氫精製催化劑及工業應用技術,200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撰寫的《加氫處理工藝與工程》(專著),2006年獲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
李大東院士學識淵博,成果豐碩,共取得國家級及省部級獎勵30餘項,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150餘件,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30餘篇,培養了一大批科研骨乾和30餘名博士後、博士和碩士。 汪燮卿,石油煉制催化及分析專家。男,1933年2月11日出生,安徽省休寧縣人,漢族,中共黨員。1953年畢業於北京石油學院煉制系,1961年在民主德國麥塞堡化工學院獲博士學位。
汪燮卿同志先後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研究室主任、副院長、總工程師等職。現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學位委員會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中國石油學會石油煉制分會副主任,世界石油大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學部副主任等職。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汪燮卿同志從事石油煉制技術及分析化學研究近五十年。上世紀九十年代前,主要從事應用近代物理儀器分析石油中烴類和非烴類化合物的組成研究,建立了「苦味酸法測定噴氣燃料中雙環芳烴含量」等質量控制分析方法;建立色譜/質譜聯用技術和微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大慶等主要油區原油中的生物標志化合物;開發成功了彈性石英毛細管和新型毛細管色譜柱,並建立相應分析方法快速分析煉廠氣及汽油中不同碳數烴組成;查清長沙馬王堆漢墓古屍—內棺水的組成,獲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九十年代後,主持催化裂解技術(DDC)、催化裂化多產液化氣和汽油技術(MGG)、多產異構烯烴的催化裂化技術(MIO)、多產乙烯和丙烯的催化熱裂解技術(CPP)等方面的研究。研製成功具有獨創性的用重質原料生產輕質烯烴和高質量汽油的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並獲國家專利金獎;研究成功DCC-Ⅱ和以常壓渣油為原料的MGG工業成套技術ARGG新工藝,研究成功符合DCC和MGG工藝要求的系列催化劑並實現了工業化;指導研製成功鈦硅分子篩作氧化催化劑並實現工業化應用。
汪燮卿院士學識淵博,成果豐碩。共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近20項,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190餘件,發表論文160餘篇,培養了一大批科研骨乾和30餘名博士後、博士和碩士。 何鳴元,石油化工催化材料專家。男,1940年2月8日出生,江蘇省蘇州市人,漢族,中共黨員。1961年畢業於上海華東紡織工學院應用化學專業,1980~1984年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西北大學化學系和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進行合作研究。
何鳴元同志先後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研究室主任、基礎研究部主任、院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等。曾任國際學術刊物《.APPI.IED CATALYSIS A:GENERAL》編委,第十六屆世界石油大會分會主席等。現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中國石油煉制學會催化劑與分子篩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與催化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副主任等職。1990年獲有突出貢獻留學回國人員獎勵,1992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0年被國家科技部聘任為「石油煉制和基本有機化學品合成的綠色化學」項目首席科學家,2001年獲「何梁何利基金技術科學獎」。
何鳴元同志從事石油化工催化材料研究四十餘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主持的有氧化物沉積的Y型分子篩水熱化學研究,發現了三種價態的羥基稀土離子在晶內遷移的不同行為,及達到骨架脫鋁與固相補硅速度平衡的條件;取得固相補硅制備高水熱穩定性高硅Y分子篩專利3項,獲中國專利局優秀專利獎和中國石化科技發明獎;從膠態粒子微觀化學環境的基礎研究,發展了高效低耗合成Y型分子篩的新技術;研究分子篩合成體系中局部化學環境因素,發現液固界面的表面濃縮作用可形成有利於合成的局部化學環境,申請了多種分子篩的合成方法專利。為生產清潔汽油,研究催化裂化過程雙分子反應與單分子反應所需的催化環境及其對汽油烴組成的關聯,開發了降低汽油烯烴含量的裂化催化劑系列產品,得到廣泛應用。
何鳴元院士學識淵博,成果豐碩。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30餘項,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270餘件,發表論文140餘篇,培養了一大批科研骨乾和30餘名博士後、博士和碩士。 舒興田,石油化工催化材料專家。男,1940年4月21日生於上海市。1964年畢業於華東化工學院石油加工專業。
舒興田同志先後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第二十二研究室主任工程師、副主任、主任、院副總工程師等職,現任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1993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8年獲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獎,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第十、十一屆委員。
舒興田同志從事分子篩研究開發工作四十餘年,從實驗室開始到中試放大,以至工業生產和工業使用、推廣均積累了豐富的學識和經驗。負責研製出含磷和稀土、兼有二次孔的五元環結構高硅ZRP分子篩,採用沉積硅和稀土氧化物與Y型分子篩之間水熱反應的獨特改性方法製成SRNY分子篩;研製成功新一代超穩Y分子篩類的PSY分子篩;研製出採用模板劑在固體表面濃集並與分段晶體化結合的β分子篩,以及採用重排方法合成的HTS分子篩。其中ZRP-1分子篩的開發獲1995年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第一完成人);採用SRNY分子篩配製的CHZ裂化催化劑獲1993年中國專利優秀獎和1995年國家發明二等獎(第一發明人)。舒興田同志在分子篩和催化裂化催化劑制備技術上的發明,已成功應用於多個分子篩及催化劑品種的工業生產,產品批量出口取得顯著經濟效益。
舒興田院士學識淵博,成果豐碩。共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30餘項,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490件,發表論文50餘篇,培養了一大批科研骨幹。
㈣ 大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經濟發展
宏偉園區位於大慶市西城區,是1995年經國家科技部批准闢建的專業化工科技園區,當初的規劃面積4平方公里,2004年,園區總體規劃進行了修編,規劃面積調整為58.96平方公里,目前已開發建設10餘平方公里。
宏偉園區現有企業87家,2006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28.20億元、工業增加值26.18億元、利稅10.60億元。區內現有高新技術企業31家,占企業總數的35%。在宏偉園區規劃區域內化工產業集中度較高,是中油集團大慶煉化公司、管理局化工集團所屬企業甲醇分公司、輕烴分餾分公司、創業集團所屬企業飛馬公司等大型石油化工企業所在地。園區內化工企業是以油田化學品、天然氣化工、石油產品深加工為主導產業,現擁有石油煉制、天然氣化工、精細化工等60餘套化工生產裝置,可生產聚丙烯醯胺、聚丙烯、甲醇、輕烴、磺酸鹽等四大類100餘種石油化工產品。目前,園區北聚丙烯醯胺產量達到9.1萬噸/年,為世界最大;40萬噸/年氣體分餾裝置和180萬噸/年ARGG裝置亞洲最大;輕烴的處理量全國最大,甲醇的產量東北最大,園區內大部分企業屬新建企業,設備新、技術先進,具有一定規模優勢,並具有技術開發和再投資能力,發展潛力巨大。 興化園區位於大慶市龍鳳區卧里屯,大慶市區東南部,大慶石化總廠、大慶石化公司南側,距大慶市政府所在地18公里,東臨濱洲鐵路,哈大公路,301國道。佔地面積3.5平方公里。規劃面積5.1平方公里,其中大慶石化總廠土地4.7km2,龍鳳鄉土地1.1km2。目前,已建成2.5km2,高壓走廊及灰池子已佔0.8km2,尚有2.5km2可用地。興化園區管委會辦公室坐落在大慶石化總廠辦公樓側樓2層,辦公面積為300m2。企業孵化器設在距辦公樓一公里的南、北寫字樓,建築面積為6400m2。交通方面,園區公路直通大慶市區,距離哈大高速公路大慶入口僅2公里;由濱洲線卧里屯站引進至總廠化工廠的鐵路專用線深入園區,可建成貨運站為園區企業提供服務。興化園區電源引自大慶石化公司熱電廠,直接從總廠化工廠110轉6KV總變電所引出。通信系統採用中國電信大慶電信公司和石化總廠通訊公司兩套通訊網,可以直接撥打國內、國際長途電話,也可以通過163接入國際互聯網。園區基礎設施比較完善,許多配套設施尚有一定餘量,並可就近獲得化工原料,發展化工產業以及其他高科技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大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興化園區依託中油大慶石油化工總廠和大慶大慶石化公司。大慶石油化工總廠與大慶石化公司,隸屬於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是以大慶油田原油、輕烴和油田氣為主要原料,從事煉油、化工、化肥、化纖生產的國有特大型石油化工聯合企業。現有生產裝置和輔助裝置112套,可生產石油化工產品77種303個牌號。原油加工能力600萬噸/年,潤滑油25萬噸/年,尿素48萬噸/年,腈綸絲5.5萬噸/年,低壓聚乙烯、高壓聚乙烯、線性低密度聚乙烯、聚苯乙烯、ABS等,總產量38萬噸/年。
園區規劃區內現有企業112家,2001年新入駐企業82家。同比增長273.33%,其中隸屬總廠及其所屬單位的企業有36家,占入駐企業總數的31.25%;合資企業5家,占總數4.46%;其餘為私營企業,占總數64.29%;注冊資金1.54億元,固定資產4.15億元。
興化園區經過多年的建設,已經初具規模,開放的園區、優惠的政策、良好的投資環境,會使園區的事業蒸蒸日上。
大慶高新區興化園區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國際貫例辦事,實行高效、快捷和「全方位、一站式」服務,初步形成了全新的管理運行機制。為高科技石化產業及石化產品深加工產業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林源園區是黑龍江省新材料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哈大齊工業走廊子項目區。園區規劃佔地25.67平方公里,是由大慶高新區、大慶煉化公司、大同區人民政府共同建設的特色工業園區。園區緊緊依託大慶煉化公司林源生產區等中直大企業,充分利用其大量富餘的公用工程、閑置資產及儲運設施,經過5年的發展,現有注冊企業23家,重點發展輕紡、石油化工、新材料三大產業。
園區以人性化的理念打造企業運行成本最低的優勢。土地全部是國家劃撥的工業用地,不用招標可以直接出讓,減少征地環節,土地可作價入股。能源供應充足。每年1200萬噸俄羅斯原油在南山油庫中轉。2.4萬千瓦時的自備電廠一座,供水、供汽、供熱、通訊等配套基礎設施完好。交通運輸便利。東北地區主要鐵路—讓通線在園區通過,林源火車站跨沈、哈兩局,運輸成本較低,21條鐵路專用線,350萬噸的承載能力,鐵路客運直達杭州。距黑河、綏芬河、滿洲里口岸約500公里,距正在建設中的大慶薩爾圖機場約70公里。
投融資服務體系健全。林源園區管委會與大慶高新區風險投資公司和大慶市中小企業擔保中心定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為園區企業權益性投資及貸款擔保上提供便利和傾斜。勞動力資源充足,而且工人工資價格較低。人居環境優美。國家森林公園—紅旗林場環繞周圍,這里空氣清新,綠樹成蔭,風景秀麗,多年被評為全國文明小區和綠化先進單位。學校、醫院、影劇院、體育場館等生活服務設施齊全。
政策優惠。享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哈大齊工業走廊政策、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優惠政策,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高新區產業發展方向、投資額度大、科技含量高、對財政貢獻大的重點項目,可採取「一事一議、一企一策、特事特辦」的原則,給予特殊支持。
㈤ ARGG是什麼的縮寫
脫氧核糖核酸(DNA,為英文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縮寫),又稱去氧核糖核酸,是染色體的主要化學成分,同時也是組成基因的材料。有時被稱為「遺傳微粒」,因為在繁殖過程中,父代把它們自己DNA的一部分復制傳遞到子代中,從而完成性狀的傳播
a. DNA是由核酸的單體聚合而成的聚合體。
b. 每一種核酸由三個部分所組成:一分子含氮鹽基+一分子五碳糖(脫氧核糖)+一分子磷酸根。
c. 核酸的含氮鹽基又可分為四類:鳥嘌呤(G)、胸腺嘧啶(T)、腺嘌呤(A)、胞嘧啶(C)
d. DNA的四種含氮鹽基組成具有物種特異性。即四種含氮鹽基的比例在同物種不同個體間是一致的,但再不同物種間則有差異。
e. DNA的四種含氮沿基比例具有奇特的規律性,每一種生物體DNA中 A≈T C≈G 加卡夫法則。
㈥ 哪些物品的原材料來源於石油,說的最全的可再追加200分
由於石油的衍生品實在是太多,所以有些是從其他網站下的,有些是我貢獻的,請樓主見諒。
這是動力類的:石油燃料、石油溶劑與化工原料、潤滑劑、石蠟、石油瀝青、石油焦等6類。其中,各種燃料產量最大,約占總產量的90%;各種潤滑劑品種最多,產量約佔5%。各國都制定了產品標准,以適應生產和使用的需要。
汽油:是消耗量最大的品種。汽油的沸點范圍(又稱餾程)為30~205°C,密度為0.70~0.78克/厘米3,商品汽油按該油在汽缸中燃燒時抗爆震燃燒性能的優劣區分,標記為辛烷值70、80、90或更高。號俞大,性能俞好,汽油主要用作汽車、摩托車、快艇、直升飛機、農林用飛機的燃料。商品汽油中添加有添加劑(如抗爆劑四乙基鉛)以改善使用和儲存性能。受環保要求,今後將限制芳烴和鉛的含量。
噴氣燃料:主要供噴氣式飛機使用。沸點范圍為60~280℃或150~315℃(俗稱航空汽油)。為適應高空低溫高速飛行需要,這類油要求發熱量大,在-50C不出現固體結晶。
煤油:沸點范圍為180~310℃ 主要供照明、生活炊事用。要求火焰平穩、光亮而不冒黑煙。目前產量不大。
柴油:沸點范圍有180~370℃和350~410℃兩類。對石油及其加工產品,習慣上對沸點或沸點范圍低的稱為輕,相反成為重。故上述前者稱為輕柴油,後者稱為重柴油。商品柴油按凝固點分級,如10、-20等,表示低使用溫度,柴油廣泛用於大型車輛、船艦。由於高速柴油機(汽車用)比汽油機省油,柴油需求量增長速度大於汽油,一些小型汽車也改用柴油。對柴油質量要求是燃燒性能和流動性好。燃燒性能用十六烷值表示愈高愈好,大慶原油製成的柴油十六烷值可達68。高速柴油機用的輕柴油十六烷值為42~55,低速的在35以下。
燃料油:用作鍋爐、輪船及工業爐的燃料。商品燃料油用粘度大小區分不同牌號。
石油溶劑:用於香精、油脂、試劑、橡膠加工、塗料工業做溶劑,或清洗儀器、儀表、機械零件。
石蠟油:包括石蠟(占總消耗量的10%)、地蠟、石油脂等。石蠟主要做包裝材料、化妝品原料及蠟製品,也可做為化工原料產脂肪酸(肥皂原料)。
潤滑油:從石油製得的潤滑油約占總潤滑劑產量的95%以上。除潤滑性能外,還具有冷卻、密封、防腐、絕緣、清洗、傳遞能量的作用。產量最大的是內燃機油(佔40%),其餘為齒輪油、液壓油、汽輪機油、電器絕緣油、壓縮機油,合計佔40%。商品潤滑油按粘度分級,負荷大,速度低的機械用高粘度油,否則用低粘度油。煉油裝置生產的是採取各種精製工藝製成的基礎油,再加多種添加劑,因此具有專用功能,附加產值高。
潤滑脂 :俗稱黃油,是潤滑劑加稠化劑製成的固體或半流體,用於不宜使用潤滑油的軸承、齒輪部位。
石油瀝青:主要供道路、建築用。
石油焦:用於冶金(鋼、鋁)、化工(電石)行業做電極。
除上述石油商品外,各個煉油裝置還得到一些在常溫下是氣體的產物,總稱煉廠氣,可直接做燃料或加壓液化分出液化石油氣,可做原料或化工原料。 煉油廠提供的化工原料品種很多,是有機化工產品的原料基地,各種油、煉廠氣都可按不同生產目的、生產工藝選用。常壓下的氣態原料主要制乙烯、丙烯、合成氨、氫氣、乙炔、碳黑。液態原料(液化石油氣、輕汽油、輕柴油、重柴油)經裂解可製成發展石油化工所需的絕大部分基礎原料(乙炔除外),是發展石油化工的基礎。目前,原油因高溫結焦嚴重,還不能直接生產基本有機原料。煉油廠還是苯、甲苯、二甲苯等重要芳烴的提供者。最後應當指出,汽油、航空煤油、柴油中或多或少加有添加劑以改進使用、儲存性能。各個煉油裝置生產的產物都需按商品標准加入添加劑和不同裝置的油進行調和方能作為商品使用。石油添加劑用量少,功效大,屬化學合成的精細化工產品,是發展高檔產品所必需的,應大力發展。
這是塑料產品; EVA、PE、PP、ABS、PC。。。。。
㈦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的科研工作
經過49年的建設和發展,石科院已經成為科研力量雄厚、裝備齊全,石油煉制、石油化工科研開發和技術咨詢服務相結合的綜合性研究開發機構。
建院至今,共獲得部級以上獎勵的科技成果773項,國家級獎勵100項。其中國家發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各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
截止到2004年底,累計申請國內專利1573項,獲准授權901項;申請國外專利328件,獲准授權123件。
3項專利獲得了中國專利局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聯合頒發的中國專利金獎。
2004年,石科院獲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科技進步獎及發明獎19項,申請中國專利235項,獲授權191項,申請國外專利35件,獲授權15件。近年來申請專利數量在全國科研院所中一直名列前茅。
產品和技術已出口歐美和東南亞等十幾個國家。
從中國國情出發,以技術創新為目標,先後開發了一批具有國內外領先和先進水平的技術成果。在催化裂化技術領域,開發應用了以重質油為原料多產丙烯的催化裂解技術(DCC)、多產液化氣和汽油的催化裂化技術(MGG和ARGG)、多產異構烯烴的催化裂化技術(MIO)、多產丙烯和乙烯的催化熱裂解技術(CPP),全大慶減壓渣油催化裂化工藝(VRFCC),焦化蠟油吸附轉化DNCC催化裂化技術,以及CHV、LV抗釩裂化催化劑和RHZ、CHZ、Obit、Lanet系列等30多個品種催化裂化催化劑。在加氫技術領域,開發應用了中壓加氫改質技術(MHUG)、中壓加氫裂化技術(RMC),中間基原油生產HVI基礎油技術,潤滑油基礎油臨氫降凝和加氫處理技術,RL系列潤滑油加氫處理催化劑,以及以RN、RS系列催化劑為代表的11個系列32個品種加氫精製、加氫改質、加氫處理、加氫裂化催化劑。
在芳烴生產技術方面,開發應用了半再生和連續重整系列催化劑,SKI系列異構化催化劑,以及抽提、苯烴化等一批催化劑和工藝技術。在重油深加工技術方面,開發應用了適合渣油深加工的焦化-催化裂化、溶劑脫瀝青-催化裂化、緩和熱轉化-溶劑脫瀝青、焦化蠟油加氫處理-催化裂化、溶劑脫瀝青-加氫處理-催化裂化等組合工藝技術,以及石油針狀焦生產技術等。在石油產品方面,開發出了多種牌號的中高檔內燃機油、齒輪油、液壓油、工業潤滑油、金屬加工工藝用油、潤滑脂,國防、軍工、航天所需的多種特種潤滑油、脂及添加劑等;在計算機技術方面,有原油評價知識庫、煉油工藝模擬軟體、生產過程先進控制技術及煉油生產調度作業系統等。
開發滿足日益嚴格的環保法規要求的清潔燃料生產技術,以及最大限度地增加輕質油收率、增產柴油的技術,為企業技術進步和降本增效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始終是石科院研究開發的重要目標。
近幾年來,根據市場需求,石科院適時開發了多項企業急需的調整產品結構和提高產品質量的技術。
在增產柴油方面,開發了多產柴油的MLC-500、DMC-2裂化催化劑、ADC-971多產柴油助劑,多產柴油和液化氣的催化裂化技術(MGD)、多產中間餾分油延遲焦化新工藝、兼顧多產柴油的高辛烷值裂化催化劑和柴油流動改進劑等;在提高產品質量方面,開發了低品質汽油催化改質技術、劣質柴油加氫改質提高十六烷值技術(RICH),以及提高大慶類原油催化裂化汽油辛烷值DOCP、DOCR、SDOP催化劑等。
此外,在高等級道路瀝青/改性瀝青生產技術、水處理劑及污水回用技術、聚烯烴催化劑、煉廠用化學品、油田化學品、汽車尾氣凈化催化劑、C5/C6異構化催化劑和工藝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004年,在重點項目研發方面,石科院成功開發了催化汽油選擇性加氫脫硫技術(RSDS)、催化裂化汽油加氫脫硫異構降烯烴技術(RIDOS)、溶劑脫瀝青-脫油瀝青氣化-脫瀝青油加氫進催化組合工藝技術、煉油廠節水減排成套技術等項目。多產異構烷烴的催化裂化工藝(MIP)在石化企業得到大面積應用,PX吸附劑首次工業應用成功,己內醯胺成套技術開發中的關鍵技術通過鑒定,乙苯/苯乙烯技術在國內單套最大乙苯工業
裝置投產。全年通過技術鑒定或評議的項目43項,取得創新性技術成果的數量是近年來最多的一年。 目前,石科院與國內60個煉油、石化大中型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同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百家公司建立了業務聯系,與國際上30多個科研機構和學術組織保持著密切的交往。石科院將繼續保持並發展與國內外石化企業和科研機構等的密切聯系,秉承既有的開拓創新精神,開發出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努力建設「世界級以煉油為主、油化結合的能源型研究開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