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順應論在國外的研究情況
第
11
卷第
4
期
V
o.
l
11
N
o
.
4
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Journa
l
of
Shayang
T
eachers
Co
ll
ege
2010
年
8
月
A
ug
.
2010
收稿日期
:
2010-
07-
08
作者簡介
:
崔中良
(
1986-
),
男
,
河南延津人
,
廣西師范大學
外國語
學院碩
士研究
生
,
主
要研究
方向
:
語用
學、
翻
譯及語
言哲學。
關聯
)
)
)
順應理論研究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崔中良
(
廣西師范大學
外國語
學院
,
廣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
:
文章通過調查分析近年來關於關聯
)
)
)
順應理論
的理論發展
和理論應
用的現狀
,
指出這
一理論
雖然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
沒有形成共同
認可的
理論模
式
,
且
關聯理
論和順
應理論是
如何結
合的觀
點亦不
一致
。
目前這一理論模式的應用在中
國研究中主要涉及翻譯
、
委婉語
、
跨文化交際
、
廣告語
、
篇章分析
、
隱喻研
究
、
幽默語
、
話語標記
語和
法
庭預
設等
,
但是
應
用的
深
度和
廣
度
還遠
遠
不夠
,
因此
必
須建
立
統
一公
認
的關
聯
)
)
)
順應模式
,
大膽創新
,
努力拓展
其應用領域
,
以促進這一理論的迅速發展
。
關鍵詞
:
關聯
)
)
)
順應理論
;
運用
;
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
:
H
0-
06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672-
0768(
2010)
04-
0093-
04
一
、
引言
1986
年
sperber
和
W
ilson
發
表
R
elevance
:
Co
mmun
ication
and
Cognition
(
關
聯性
:
交
際與
認
知
),
此書一出
,
立即引起了西
方語言學界、
認知
語言學界、
哲學界的強烈反響
,
學者們發現可以用
關聯理論來解釋語法學、
文體學、
修辭學、
大眾傳
播學、
語用學等
領域的許多現象
和問題
,
[
1]
從而
導致語用學界掀起了語言與認知研究的熱潮
,
人
們對關聯理論的研究與應用也進一步深化。
1999
年
V
erschueren
出版
Understanding
P
ragm
atics
(
語
用學新解
),
其提出的順應論更加推動了
語用學
在認知方面的研究
,
國內關於此理論的專著就不
下
10
本。近來語言學界又出現了一個新的跡象
,
即將關聯理論和順應論合並到一起
,
取長補短
,
形
成關聯
)
)
)
順應理論
,
這一理論的研究與應用目
前正在迅速地發展。
關聯
)
)
)
順應理論在中國的研究主要發軔於
2001
年
,
由
中
國
學
者
楊
平
首
先
在
其
文
章
5
關
聯
)
)
)
順應模式
6
中提出
,
後
來冉永平在楊
平的
基礎上進行補充和修改
,
使得這個理論不僅僅限
制在說話的一方
,
還可運用於動態的交際中。在
這幾年特別是
2005
年來
,
在李占喜博士論文發表
以後
,
關聯
)
)
)
順應論研究有了長足的發展。筆
者在中國知網中首先輸入關聯理論
,
又搜索順應
理論
,
得
到
78
篇文章
,
其中有
34
篇期刊文
章
,
2
篇博士論文和
42
篇碩士論文
,
本文主要分析楊平
和冉永平的文章、
2
篇博士論文和這一理論運用
於不同方面的文章。
二
、
關聯
)
)
)
順應理論在中國的研究現狀
從研究階段上看
,
國內研究可以分為理論創
建期和理論應用期。
(
一
)
理論創建期
楊平在
2001
年發表的
5
關聯
)
)
)
順應模式
6
開啟了關聯
)
)
)
順應模式研究的時代。在這篇文
章中作者分析了關聯理論和順應論這兩種理論的
優點和不足
,
然後取各理論之長
,
形成關聯
)
)
)
順
應模式。這個理論的內容包括
:
(
1)
話語交際目
的在於尋求最佳關聯。
(
2)
說話人的關聯假設決
定話語方式的選擇。
(
3)
關聯假設是說話人對符
合關聯原則的語境順應的結果。
(
4)
關聯順應是
一個語境成分
(
物質世界、
社會世界和心理世界
)
和語言結構
(
音位、
重音、
語調
;
詞彙結構和內容
;
句式的長短
;
命題結構和內容
;
篇章結構和內容
)
相互順應的動態過程。
(
5)
關聯順應是策略選擇
的過程。
[
2]
在
2003
年陳春華對比了關聯理論和順應論
,
並指出關聯理論有著一致的理論框架
,
但是其操
作性較弱
,
順應論理論描述比較充分
,
但是其解釋
力和操作性不如關聯理論。很可惜作者並沒有形
成自己的新的理論。
[
3]
冉永平在
2004
年提出了自己的關聯
)
)
)
順
應模式
,
如圖
1
所示
:
[
4
]
圖
1
冉永平的關
聯
)
)
)
順應模式
(
二
)
理論應用期
根據近年來發表的期刊論文和碩博士論文
,
關聯
)
)
)
順應理論應用的方面有翻譯、
委婉語、
跨
文化交際、
廣告語、
篇章分析、
隱喻研究、
幽默語、
話語標記語和法庭預設等
,
其中關於翻譯的文章
最多
,
有
TE
M
-
8
翻譯、
影片名之翻譯等
,
而李占
喜的博士論文最為詳細
,
最為清晰。
李占喜
(
2007)
的
5
關聯與順應
:
翻譯過程研
究
6
認為
,
翻譯即是一個尋找關聯的明示
推理的
過程
,
又是一個動態的順應過程。在語篇釋意的
交際過程中
,
譯者與原文作者或原文話語進行的
跨文化對話是一個尋找關
聯明示推理的
交際過
程
,
語篇產出的交際過程是一個譯者動態順應譯
文讀者的交際過程
,
譯者使用譯文語言傳達原文
作者的意圖是一個不斷進行語言選擇的過程
,
該
選擇過程具有變
異性、
協商性和順應性的
特點。
但文章沒有深究關聯理論和順應論的深層關系
,
只是將關聯理論運用於翻譯的理解中
,
將順應論
運用於翻譯的產出中。
[
5]
(
P35-
41)
王
雪
玉
(
2008
)
的
5
TE
M
-
8
翻
譯
中
的
關
聯
)
)
)
順應構思
6
借鑒語用學原
則
,
結合英
語專
業八級考試
(
TE
M
-
8
)
中的翻譯實例
,
並從探討
TE
M
-
8
翻譯中的解題策略著手
,
發現翻譯作為
一種特殊的言語交際形式
,
其根本交際意圖是譯
者通過一系列順應選擇尋求原文理解以及譯文輸
出過程中的最佳關聯
,
關聯是翻譯的根本意圖
,
而
順應則是實現這種意圖的具體手段。作者詳細地
分析了在做
TE
M
-
8
中的翻譯的時候如何運用關
聯順應理論
,
如何才能很好地進行翻譯
,
但文章主
要注重順應論
,
將順應理論解釋得很清楚
,
卻沒有
很好地說
明
關
聯理
論
,
另外
,
文
章
也沒
有
說
明
TE
M
-
8
翻譯和一般的翻譯有什麼區別。
[
6]
王夢婭
(
2009)
的
5
以關聯順應論研究美劇字
幕翻譯的策略
6
分析了字幕翻譯的特價及要
求
,
認為字幕譯者進行翻譯時不得不考慮時間和空間
的限制以及文化背景和影視劇上下文的連貫等因
素。文章運用李占喜博士的關聯
)
)
)
順應論模式
來研究美劇字幕的翻譯
,
通過對其翻譯過程和特
點的研究總結出一些美劇字幕翻譯的策略。
[
7]
傅紹清、
張傳彪
(
2008)
在
5
關聯與順應
:
論影
片名之翻譯
6
中
討論了電影片名翻譯的方法
,
認
為關聯和順應這兩個理論可以運用於片名的翻譯
中
,
但是作者僅僅指出有些片名可以運用關聯理
論進行解釋
,
而另外一些片名可以運用順應論來
進行解釋
,
沒有將這兩個理論進行結合
,
而且文章
中提到的一些例子
,
歸根結底還是在討論歸化和
異化、
文化預設等老問題
,
沒有新意。
[
8]
鹿婷婷
(
2006)
的
5
委婉語的關聯
)
)
)
順應性
研究
6
以關聯
)
)
)
順應模式為理論框架
,
探討言
語交流者在委婉語的選擇過程中對社會規約、
心
理動機的關聯順應
,
但是作者沒有詳細說明在委
婉語選擇時是如何關聯和順應的以及在關聯和順
應的過程中說話者的心理認知情況具體怎樣。
[
9]
唐德根、
劉
晶
(
2005)
的
5
關聯
)
)
)
順
應模式
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闡釋力
6
討論了關聯理論
和順應論
,
並分析了兩個理論的優缺點
,
提出了自
己的關聯
)
)
)
順應模式
,
並介紹了這個模式的主
要內容
,
最後運用這個模式來分析跨文化交際
,
認
為
:
/
為取得成功的交際
,
我們往往是以順應來尋
求關聯
,
又通過關聯來達成更好的順應。
0
但是
,
文章雖然介紹了這個模式的主要內容
,
但是這些
內容很混亂
,
聽者和說者不知道直接到底要運用
哪些內容
,
同時在運用此模式來解釋跨文化交際
的時候
,
只是很模糊地說關聯和順應
,
沒有很具體
清晰地運用這個模式的內容來進行解釋。
[
10]
卜傑民
(
2004)
的
5
關聯
)
)
)
順應語用模式的
研究
6
分
析了
關聯
理
論和
順
應
理論
,
得出
了
關
聯
)
)
)
順應模式
,
並介紹了這個模式的主要內容
,
最後認為關聯
)
)
)
順應模式可以運用於對廣告語
言的使用規律進行研究和對禮貌的認知機制進行
解釋
,
但文章沒有將此模式的內容清晰地劃分
,
特
別是在聽者和說者這兩個不同的行為下
,
這個模
式是如何運作的沒有解釋清楚。
[
11]
尹丕安
(
2007)
的
5
順應
)
)
)
關聯連續體下的
語境及語義動態性分析
6
以
Sperber
&
W
ilson
的
關聯理論和
V
erschueren
的順應理論為基礎
,
嘗
試性地提出了關聯
)
)
)
順應連續體的言語交際模
式。在此基礎上
,
作者分析了語境動態性及語義
順應性在話語生成和解釋中的功能
,
最後指出
:
語
境動態性是語義順應的前提
,
語義順應性建立在
語境動態性的基礎上。
[
12]
王永華
(
2003)
的
5
關聯
)
)
)
順應模式對中文
房地產
廣告語
篇的闡
釋力
6
主
要從語
用學
的關
聯
)
)
)
順應角度探討了語篇意圖對語篇布局策略
的指導作用
,
不僅從一個側面論證了關聯順應模
式在解釋和描述話語運用規律方面的普遍性和充
分性
,
同時也對廣告語篇製作策略的研究具有推
廣和參考意義。但這篇文章只是簡單介紹了楊平
的關聯
)
)
)
順應模式
,
並沒有新的發展和補充
,
而
且在分析廣告語篇的時候沒有將關聯和順應同時
運用於解釋當中
,
而是對這兩個理論進行分別解
釋。
[
13]
王曉玲
(
2005)
的
5
隱喻的關聯順應性研究
6
借鑒語用研究者所提出的關聯
)
)
)
順應模式對隱
喻進行了探討
,
重申了關聯是目的、
順應是依據的
隱喻研究立場
,
闡釋了隱喻的關聯性、
順應性以及
二者在交際過程中所體現的動態性以及層次性
,
這對理解和使用自然語言是有幫助的
,
但文章沒
有很好地理解關聯
)
)
)
順應模式的內涵
,
只是簡
單的拼湊
,
而且在分析隱喻的時候更是沒有用到
關聯
)
)
)
順應模式。
[
14]
郭月琴
(
2007)
的
5
口語交際中話語標記語的
順應
)
)
)
關聯性研究
6
通過分析關聯理論和順應
理論並
指
出
兩
個
理
論
的
不
足
,
從
而
得
出
了
順
應
)
)
)
關聯模式
,
目的是探明口語交際中話語標
記語的產生和理解的心理過程
,
使我們更好地理
解口語交際的本質。作者首先在該理論框架內對
話語標記語進行語用描述和分析
,
繼而對話語標
記語的實際應用特別是在教室里師生的話語標記
語使用情況展開調查研究
,
但是文章並沒有完整
地提出自己的關聯
)
)
)
順應模式
,
而且也沒有將
關聯
)
)
)
順應作為研究的重點
,
而主要是研究話
語標記語。
[
15]
劉嵐
(
2009)
的
5
法庭提問中預設的順應
)
)
)
關聯理論分析
6
通過對比楊平
(
2001)
和冉永平的
關聯
)
)
)
順應模式之後
,
提出了法庭提問中預設
的關聯
)
)
)
順應模式
,
討論了預設的生成與理解
過程
,
並
將
這
一
理
論
運
用
於
實
際
的
案
例
分
析
中。
[
16]
曹璐萍
(
2009)
的
5
政治語篇中滑頭語的順應
關聯分析
6
運用順
應
)
)
)
關聯模
式
,
分析政
治滑
頭語產生、
識別和理解的過程
,
目的是通過這一政
治話語研究的新視角
,
幫助人們深入和正確理解
政
治
話
語
,
並
驗
證
順
應
)
)
)
關
聯
模
式
的
解
釋
力。
[
17]
從上面這些分析可以看出
,
目前我國學者對
於關聯
)
)
)
順應理論不管是闡釋還是應用都在逐
漸成熟
,
其中碩士論文相當多
,
尤以理論的構建和
運用於翻譯方面的文章居多
,
且應用的范圍有逐
漸擴大之勢
,
可見關聯
)
)
)
順應理論對語言現象
的解釋力還是比較強的。
同時從
上
面
的
分
析還
可
以
看
出
我
國
對
關
聯
)
)
)
順應理論的研究亦存在兩個明顯不足
:
第
一
,
對關聯
)
)
)
順應論模式眾說紛紜
,
最典型的就
是楊平跟冉永平各自建立了不同的關聯
)
)
)
順應
模式。第二
,
關聯理論和順應論在結合方式上不
一樣
,
有的就是簡單地將關聯理論和順應論進行
拼湊
,
認為話語理解是一個關聯的過程
,
而話語產
出則是一個順應的過程。而在關聯
)
)
)
順應論的
應用方面
也
存
在不
足
:
第一
,
沒
有
很好
地
將
關
聯
)
)
)
順應論
運用
到
一些
現象
的
解釋
中
,
對
關
聯
)
)
)
順應論沒有很好地理解。第二
,
對某些領
域的探討還是很淺顯
,
在所查的論文中
,
只有對翻
譯的研究還相對比較透徹
,
其他方面都是只有一
兩篇文章。
三
、
建議
通過以上的調查分析
,
筆者認為國內的研究
需要對理論的構建達成共識
,
並在理論的運用方
面向縱深發展
,
因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
(
一
)
建立新的關聯
)
)
)
順應模式
結合楊平與冉永平的關聯
)
)
)
順應模式
,
筆
者提出了新的關聯
)
)
)
順應模式
,
以求能對其達
成共識
,
如圖
2
所示。
話語的產出過程
:
首先
,
運用
順應論順
應語
境、
語言結構
,
要意識到話語交際是一個動態的過
程
,
而且要意識到雙方的意識凸顯程度。其次
,
根
據上面順應的內容作出假設
,
得出最大關聯。再
次
,
再運
用推理選擇的邏輯思維
,
選擇出最佳關
聯。最後
,
產出最適合的話語。
95
話語的理解過程
:
首先
,
運用
順應論順
應語
境、
語言結構
,
要意識到話語交際是一個動態的過
程
,
而且要意識到雙方的意識凸顯程度。其次
,
根
據上面順應的內容作出假設
,
得出最大關聯。再
次
,
再運用
推理選擇的邏輯思維
,
選擇出最佳關
聯。最後
,
理解最合適的話語意義。
圖
2
作者的關聯
)
)
)
順應模式
(
二
)
對關聯
)
)
)
順應論運用的展望
關聯
)
)
)
順應論還處於發展的初期
,
還有待
我們繼續對這一理論進行研究和發展。目前這一
理論的應用涉及翻譯、
委婉語、
跨文化交際、
廣告
語、
篇章分析、
隱喻研究、
幽默語、
話語標記語和法
庭預設等
,
我們如果大膽創新可以考慮向以下兩
個方面進行拓展
:
一是在外語教學方面
,
可以探討
如何運用關聯
)
)
)
順應理論來指導外語學習能力
的提高
,
以及教師如何運用關聯
)
)
)
順應理論設
計教學方案。二是在文學分析方面
,
可以運用關
聯
)
)
)
順應論來指導文學語言的闡釋、
文學文體、
文學翻譯等。
參考文獻
:
[
1]
李冬梅
.
近
10
年來關聯理
論在中國
的研究
[
J].
四川
外語學院學報
,
2002
,
(
2):
102-
105
.
[
2]
楊
平
.
關聯
)
)
)
順
應模式
[
J].
外國
語
,
2001
,
(
6):
21-
28
.
[
3]
陳
春
華
.
順
應
論
和
關
聯
論
)
)
)
兩
種
語
用
觀
的
比
較
[
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
2003
,
(
2)
:
93-
97
.
[
4]
冉永平
.
言
語交
際的
順應
)
)
)
關
聯性
分析
[
J].
外語
學刊
,
2004
,
(
2):
28-
33
.
[
5]
李占喜
.
關聯
與順
應
:
翻譯
過程研
究
[M
].
北京
:
科
學出版社
,
2007
.
[
6]
王雪玉
.
TEM
-
8
翻
譯中
的關
聯
)
)
)
順應
構思
[
J].
溫州大學學報
,
2008
,
(
6):
58-
63
.
[
7]
王夢
婭
.
以關
聯
)
)
)
順應
論研
究美
劇
字幕
翻譯
的策
略
[
D
].
北京
:
北京交通大學
,
2009
.
[
8]
傅紹清
,
張傳彪
.
關聯與順應
:
論影片名
之翻譯
[
J].
長春大學學報
,
2008
,
(
6):
49-
52
.
[
9]
鹿婷婷
.
委婉語的關聯
)
)
)
順應性研究
[
J
].
山西廣
播電視大學學報
,
2006
,
(
4):
70-
71
.
[
10]
唐德根
,
劉
晶
.
關
聯
)
)
)
順應模
式在
跨文
化交際
中的語用
闡
釋
力
[
J].
衡
陽
師
范
學
院
學
報
,
2005
,
(
4)
:
124-
127
.
[
11]
卜傑民
.
關聯
)
)
)
順應語
用模式的
研究
[
J].
西北農
林科技大學學報
,
2004
,
(
3):
136-
140
.
[
12]
尹丕安
.
順應
)
)
)
關
聯連續
體下的語
境及語
義動態
性分析
[
J].
語言教學
與研究
,
2007
,
(
2):
72-
78
.
[
13]
王永華
.
關聯
)
)
)
順
應模式
對中文房
地產廣
告語篇
的闡釋力
[
D
].
成都
:
西南交通大學
,
2003
.
[
14]
王曉玲
.
隱喻的關聯順
應性研究
[
J].
煙台師
范學院
學報
,
2005
,
(
4):
102-
106
.
[
15]
郭月琴
.
口語交
際中話
語標記
語的順
應
)
)
)
關聯性
研究
[
D
].
北京
:
中國石油大學
,
2007
.
[
16]
劉
嵐
.
法庭提
問中預
設的順
應
)
)
)
關聯理
論分析
[
D
].
重慶
:
西南大學
,
2009
.
[
17]
曹璐萍
.
政治語篇中滑頭語的順應
關聯分析
[
D
].
武
漢
:
華中師范大學
,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