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石油為什麼用美元結算
美元在外匯儲備中所佔份額長期基本上穩定保持在66%左右,近90%銀行融資的國際交易是用美元完成的。
國際清算銀行(BIS)在2020年7月份的一份報告中顯示,美元仍然是最強融資貨幣,所有跨境貸款和國際債務證券中約有一半以美元計價。所有外匯交易中約有85%是兌美元的交易,美元占官方外匯儲備的61%,全球約有一半的國際貿易是以美元計價的。
美國在1971年廢除了金本位制,美元進入信用貨幣時代,在美國宣布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美國與沙特做了一個之後影響美元深遠的決定,美國從沙特購買大量石油,沙特自然高興,源源不斷的美元將流向自己,但條件是必須使用美元結算。
拓展資料:
油價與全球宏觀經濟狀態息息相關,因此油價是一個關鍵性價格。一些經濟學家稱高油價對全球經濟增長有負影響。雖然高油價一般認為是經濟增長導致的,但這說明兩者之間的關系是非常不穩定的。
石油是工業名詞,是相對礦產資源而言,通常所說的石油工業,是一種礦產資源工業。在石油勘探過程中,根據勘探程度和探明情況,計算並確定石油儲量。石油儲量是地質勘探成果,是一種待開發的原始礦產資源量。
原油是埋藏在岩石地層里被開采出來的石油,保持著其原有的物理化學形態,是石油工業的初級產品,實現了其使用價值,是油田開發的成果,原油產量是一種已經開發的礦產資源產量。
石油一詞多用於說明油層滲透率、孔隙度及油藏品位。而原油一詞多用於國家統計的原油產量統計數字、評價原油理化性質及用於說明採收率、采出程度及採油速度。
石油作為礦產資源是指含水、含氣的油,而原油作為一種工業產品,其中的水、氣已從油中分離出來,是一種合格的工業產品。
單位
1噸約等於7桶,如果油質較輕(稀)則1噸約等於7.2 桶或7.3桶。
1桶=42加侖
1加侖=3.78543升
美製1加侖=3.785升
英制1加侖= 4.546升
所以,1桶=158.99升
全球石油主要出口國:
委內瑞拉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按照其每日消耗74.6萬桶計算,在不考慮其他出口等消耗增長的因素前提下,其存儲可供其使用775年。石油產業是其經濟命脈,該項所得占委內瑞拉出口收入的約80%。
沙烏地阿拉伯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石油儲存,其國家90%的經濟來自於出口石油燃料,名副其實的「石油王國」。在不考慮其他出口等消耗增長的因素前提下,其存儲可供其使用273年。
加拿大的石油儲量位居世界前茅,但是很多人說起石油只會想到中東地區,其實是加拿大出於保護自然資源的考慮,並沒有過多的去開採石油,而且加拿大的石油97%以上的石油皆為油砂,大部分都用於了出口,在不考慮其他出口等消耗增長的因素前提下,其石油存儲可供其使用217年。
伊朗在我們的印象中一直都是石油大國,實際上也是,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產國、歐佩克第二大石油輸出國,其國家工業主要以石油開采為主,國家經濟命脈和外匯也主要以石油為主要來源,可以說石油收入占據了伊外匯總收入的一半以上。伊朗的石油在不考慮其他出口等消耗增長的因素前提下,其存儲可供其使用202年。
伊拉克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原油儲量本是世界排名第四,在伊拉克石油是國家的經濟支柱,工業也主要跟石油有關,70%的天然氣屬於石油伴生氣。伊拉克戰亂導致開採石油的大部分工廠都停工了,石油出口量也收到一定的影響,在不考慮其他出口等消耗增長的因素前提下,其存儲可供其使用453年。
『貳』 石油儲量與生物屍體不成正比那麼,石油到底是怎麼來的
石油,是深褐色、且十分粘稠的一種液體,是現今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能源,被稱為“工業的血液”。石油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混合而出的物質,它的名字也是我國北宋時期的大科學家沈括命名的。石油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如今也是世界普遍使用的能源物質,可以說沒有石油,就沒有現代的工業。石油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我們用的汽油、石蠟、瀝青等可以說都是石油製品。有科學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而在如今已發現的所有油藏中,時間最古老的可達5億年之久。因為石油對於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地球上的資源也不是無限的,所以很多科學家都在探究石油的起源,只有更清楚石油從哪來,才能知道如何更好的利用它。那麼石油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
多年來,專家們一直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我們也不能說石油就是形成於古生物的堆積、沉澱,還是構成於另一種由無機物的形成,只能看到地球上的石油越來越少。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所有的國家都會面臨一種困境——石油危機。
『叄』 什麼是石油儲量替換率
儲量替代率是反映儲量接替能力的指標,是指國內年新增探明可采儲量與當年開采消耗儲量的比值。
替代率為1,表明勘探所導致的儲量增加與開采所導致的儲量消耗持平。
儲量替代率大於1,表明儲量的增加大於消耗,
小於1則表示勘探新增的儲量不能完全彌補儲量的消耗。
『肆』 預測方法體系
油氣資源儲量、產量增長趨勢預測的方法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大類:一是專家評估法;二是統計法,包含時間序列數學模型法和工作量數學模型法;三是類比法;第四類是綜合預測法。
一、專家評估法
(一)基本原理
專家評估法是指預測者製作油氣資源趨勢預測表格,分發給熟悉業務知識、具有豐富經驗和綜合分析能力的專家學者,讓他們在已有資料的基礎上,運用個人的經驗和分析判斷能力,對油氣資源的未來發展作出性質和程度上的判斷,然後經過分析處理,綜合專家們的意見,得到預測結果。
(二)實施步驟
1.設計油氣資源趨勢預測表格
預測表格主要包含油氣儲量、產量高峰值及持續時間的預測,以及每五年的平均儲量發現和產量情況(表4-1-1)。
2.將表格分發給專家進行預測
選擇對我國油氣資源狀況比較了解,有較高理論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在油氣資源評價和戰略研究方面卓有成效的專家學者。將表發給專家,並附以相關資料,請專家對表中所列事項作出預測與評價,並給出預測依據。
3.預測結果的分析整理
用統計方法綜合專家們的意見。把各位專家的預測結果予以綜合、整理、分析,並將結果以圖表的形式表現出來。
表4-1-1 發現趨勢專家評估法預測表
二、統計法
統計法主要依據已知的油氣儲量、產量數據,採用各類數學模型,進行歷史數據的擬合,並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統計法包括時間序列法、勘探工作量數學模型法、遞減曲線分析法、儲量—產量歷史擬合法和儲量—產量雙向平衡控制模型法等(表4-1-2)。
三、類比法
(一)方法原理
所謂類比法是指開展低勘探程度盆地的油氣儲量、產量趨勢預測時,以勘探程度較高的盆地作為類比對象,依據預測盆地與類比盆地在盆地類型和油氣地質條件的相似性,假設預測盆地投入充足勘探開發工作量的情況下,未來一個時間段內能夠發現的油氣儲量和達到的產量。類比法可分為探明速度類比法和圖形類比法。
表4-1-2 油氣資源發現趨勢預測統計法模型分類表
(二)方法種類
1.速度類比法
以盆地類型為主要劃分依據,分別選取松遼、鄂爾多斯、渤海灣、二連、准噶爾、柴達木、吐哈、酒泉、塔里木、蘇北和百色盆地作為石油儲量發現和產量增長的類比盆地,選取四川、鄂爾多斯、塔里木、吐哈、柴達木、松遼、渤海灣、南襄和百色盆地作為天然氣儲量發現和產量增長的類比盆地。依據各盆地油氣資源的探明程度與采出程度,將以上盆地的勘探開發階段劃分為早期、中期和後期,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油氣地質儲量的探明速度和可采儲量的采出速度。對低勘探程度盆地進行油氣資源趨勢預測時,給定油氣儲量發現和開始具有產量的起點,類比高勘探程度盆地的探明速度和采出速度,預測出未來某一時間單元內(2006~2030年)該盆地油氣儲量探明狀況和產量增長狀況。
2.圖形類比法
圖形類比法是假設在有充足的勘探開發工作量基礎上,預測盆地和類比盆地具有相似的勘探發現歷程與產量增長過程,預測盆地可類比高勘探程度盆地的儲量發現和產量增長曲線,使用類比盆地的模型參數以及預測盆地的資源量數據,即可得到預測盆地油氣資源趨勢預測曲線,進而得到2006~2030年儲量和產量的數據。
按照類比標准表所選取的盆地,使用龔帕茲模型分別進行儲量和產量數據曲線的擬合,得到40個儲量類比圖形和產量類比圖形,以及相應的圖形參數a、b。
(三)實施步驟
(1)建立類比標准表:選取勘探程度較高的盆地作為類比盆地,按照盆地類型進行分類,將各盆地的儲量發現和產量增長劃分為不同的階段,統計計算各階段的儲量探明速度和產量增長速度,製作類比標准表。
(2)建立類比圖形庫:根據作為類比盆地的高勘探程度盆地的儲量、產量歷史數據,用龔帕茲模型進行曲線擬合,得到控制圖形形狀的參數a和b,分別擬合類比標准表中各盆地的儲量和產量曲線,建立類比圖形庫。
(3)為預測盆地選擇合適的類比盆地:預測盆地與類比盆地的盆地類型、地層時代、儲層岩性相近,油氣地質條件可以類比。
(4)按照類比標准表分別給各預測盆地儲量探明速度和產量增長速度賦值,並按盆地實際情況選擇對應的持續時間,得到2006~2030年預測盆地累計探明程度、儲量以及累計產量。
(5)將預測盆地的資源量和類比盆地的參數a和b代入龔帕茲公式,得到預測盆地的儲量發現和產量增長曲線。
(6)以探明速度和產出速度類比法為主,並考慮圖形類比法得到的預測結果,對預測盆地2006~2030年油氣資源發現趨勢進行綜合分析。
四、綜合預測法
(一)方法原理
綜合預測法是指以盆地或預測區的資源潛力為預測基礎,分析其勘探開發歷程,依據目前所處的勘探開發階段,確定其未來儲量、產量可能出現的高峰值及時間,使用多旋迴哈伯特模型,採用儲采比控制的辦法,對油氣儲量、產量進行預測。
1.哈伯特模型
哈伯特模型將油田產量的歷史數據與對稱的鍾形曲線相擬合。哈伯特模型有3個基本的假定:
(1)油田投入開發後,產量從0開始隨開發時間的延長而上升,並達到一個或多個高峰值。
(2)產量高峰過後,則隨開發時間的延長而下降,直至資源完全衰竭。
(3)當開發時間趨近於無窮時,產量與時間關系曲線下面的面積,等於油田的最終可采儲量。
在上述條件下,油氣田的產量可用累積產量的二次函數表示,其表達式為:
全國油氣儲量產量增長趨勢預測
式中:Q為油氣田產量,104t/年(油田)或108m3/年(氣田);Np為累積產量,
104t或108m3;a、b為模型參數。S.M.Al-Fattah和陳元千推導出哈伯特模型的累積產量與開發時間的關系式為:
全國油氣儲量產量增長趨勢預測
式中:NR為最終可采儲量,104t或108m3;t為投產後年份,a;t0為開始投產年份,a;c為模型參數。
式(4-2)表示的是累積產量與時間的關系,實際上是邏輯斯諦模型的一種衍生形式。式(4-2)也可表示為:
全國油氣儲量產量增長趨勢預測
式中:tm為產量高峰年份,a。
式(4-3)兩邊分別對t求導,得到產量與時間的關系式為:
全國油氣儲量產量增長趨勢預測
式中:Qm為油田年產量高峰值,104t或108m3。
由式(4-4)知,當t=tm時, ,即當油氣田年產量達到最高年產量(峰值)時,相應的累積產量應等於最終可采儲量的50%。
就式(4-4)而言,參數b控制了曲線張口的大小,b值大時,曲線陡峭,張口小,表示預測地區的儲量發現或產量增長屬於快上快下型,持續時間短,達到高峰後迅速下降;b值小時,曲線平緩,張口大,表明儲量或產量平緩增長,高峰時間長,有一個較長的生命周期。
2.多旋迴哈伯特模型
多旋迴哈伯特模型可表示為:
全國油氣儲量產量增長趨勢預測
式中:i為哈伯特旋迴個數;k為哈伯特旋迴總數,其他參數同上。
用多旋迴哈伯特模型預測石油地質儲量和油氣產量首先要確定哈伯特旋迴的個數,除了已出現的高峰,還要預測將來可能出現的高峰個數,這需要掌握豐富的地質資料和勘探開發歷程,並對油氣田的未來發展趨勢有比較正確的認識;然後通過最小二乘法進行非線性擬合,確定單個哈伯特模型的參數,最後將多條哈伯特曲線疊加得到總的預測曲線。
(二)實施步驟
1.油氣儲量、產量高峰的基本判斷
開展盆地油氣儲量、產量發展趨勢預測是以其油氣資源潛力分析為基礎的,盆地的資源量和探明程度、產出程度基本上決定了油氣未來儲量、產量上升或下降的態勢。因此,依據盆地目前所處的勘探階段、資源潛力、歷年所發現的儲量規模、石油公司的「十一五」規劃和中長期發展規劃以及專家評估法作出的判斷,確定盆地的儲量發現高峰是否已過,如果高峰已過,則未來的儲量發現將呈現衰減的形勢;如果尚未達到高峰,則需要判斷高峰出現的時間及高峰值,不同類型盆地的儲量高峰所處的勘探階段不同,但一般出現在探明程度40%~60%時。產量高峰的判斷還要考慮油氣開發狀況,一般比儲量高峰晚5~20年。通過專家小組會議確定各盆地的儲量、產量高峰。
2.油氣儲量、產量增長曲線擬合
在確定了盆地儲量、產量的高峰後,即可使用多旋迴哈伯特或高斯模型進行油氣儲量、產量曲線的擬合。首先要確定哈伯特旋迴的個數,除了已出現的高峰,還要根據未來可能出現的高峰值,選擇合適的旋迴個數,然後通過最小二乘法進行非線性擬合,精確確定單個哈伯特模型有關高峰值、出現時間及表示曲線形態的參數,最後將多條哈伯特曲線疊加得到總的預測曲線。
3.採用儲采比控制儲量、產量之間的關系
首先對預測期內的儲采比變化趨勢進行預測判斷,一般而言,高勘探程度盆地的儲采比呈現下降趨勢,而低勘探程度盆地的儲采比在儲量發現高峰之前快速上升。然後對盆地的儲量、產量進行預測,採用儲采比控製法控制儲量、產量之間的關系。儲采比控製法是在對預測期內新增動用可采儲量的預測基礎上,用剩餘可采儲量的儲采比作為控制條件進行產量預測的一種方法。預測期歷年的新增可采儲量,包括老油田提高採收率增加的部分和新增動用儲量增加的部分。
(三)方法特點
1.預測依據充分
採用綜合預測法進行盆地油氣資源趨勢預測,不是靠以往數據的趨勢外推,而是以盆地的油氣資源量為基礎,通過潛力分析,定性判斷其未來的勘探開發前景。該方法也綜合考慮了盆地地質特點、地質理論和勘探開發技術進步、勘探圈閉類型等影響儲量、產量增長的內在因素和資源供需形勢、油價、政策以及突發事件等外在因素,同時參考了石油公司的「十一五」規劃和中長期發展規劃以及專家評估法作出的趨勢判斷。因此,預測依據是十分充分的。
2.發揮了專家經驗判斷的作用
單純用統計法進行趨勢預測,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預測完全受數學模型的約束,很多專家經驗的判斷無法在預測中體現。而綜合預測法既有數學模型的約束,也有專家經驗的體現,實現了主客觀相結合的預測思路。
3.方法可控性強
使用多旋迴模型預測,能夠對預測進行有效控制。由於盆地油氣儲量、產量增長曲線多為多峰的形態,單旋迴的預測無法預測出未來高峰的出現,而多旋迴模型可以把由於不同原因出現的儲量、產量高峰一一表現出來,從而對儲量、產量增長結構有更清楚的認識,明了什麼時間由於何種事件的影響使油氣儲量、產量有了明顯的上升或下降。利用軟體可方便地實現對多旋迴的控制。
五、預測方法創新之處
(一)全面使用了專家評估法
國內外調研分析表明,專家經驗是油氣資源發現趨勢不可或缺的力量,專家評估法是除統計法和類比法之外的另一大類預測方法。因此,項目辦公室專門製作了油氣資源趨勢預測的表格,分發給30餘位石油界的專家,讓專家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對我國主要含油氣盆地石油天然氣發現趨勢進行預測,並給出綜合分析。
專家們的預測代表了我國石油界對未來油氣儲量、產量增長的基本判斷和普遍看法,這項工作是國內首次開展的一項調查研究工作,既為油氣資源趨勢預測研究提供了指導性的意見和參考依據,也是對我國石油工業未來發展思路上的整體把握。
(二)廣泛應用了類比法
對於勘探程度相對較低的盆地使用類比法開展油氣資源趨勢預測研究。根據評價區與類比區油氣地質條件的相似性,按照類比區不同勘探階段和油氣產出階段具有不同的探明速度和產出速度,判斷在未來某一時間段內評價區所處的勘探階段,用探明速度和產出速度乘以其地質資源量和可采資源量,即可得到評價區的儲量、產量增長趨勢。
類比法的建立為低勘探程度地區的油氣資源儲量、產量增長趨勢預測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辦法,解決了以往趨勢預測只能在高勘探程度地區開展的問題,是預測方法的一大創新之處。
(三)首創並應用了綜合預測法
從國內外有關油氣趨勢預測的現狀來看,基本上都屬於統計法的范疇,利用各類數學模型,以以往的儲量和產量數據進行趨勢外推。這種預測受數學模型的約束太大,很多經驗的判斷也無法在模型中體現出來,對於勘探過程中因勘探新領域突破而帶來的儲量增長突變無法有效預測。因此,需要一種考慮主客觀條件、具有普遍適用性的預測方法。因此,本次研究創立並應用了綜合預測法進行油氣儲量、產量增長趨勢預測。該方法預測依據充分,能夠發揮專家的經驗判斷,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伍』 什麼是儲釆比
儲采比是早期(上個世紀)對回採礦量與消耗的工業儲量之比,現在一般稱為回採率或回採比。
采儲比:資源開采與儲量比率.采儲比是反映礦產資源利用情況的指標,它是當年開采量與剩餘儲量的比例。
回採率=回採礦量(噸)/消耗的工業儲量(噸)×100%
中文名稱
儲采比
又稱
回採率或回採比
公式
K=(Q-Q0)/Q0
定義
按當前生產水平尚可開採的年數
個人簡歷簡歷模板網路ppt模板簡歷頁岩氣元尊小說360網路我欲封天360網路遮天360網路文庫
定義
開採回採率包括核定的開採回採率和實際的開採回採率。核定開採回採率是指礦山生產一定階段內,由礦山(井)生產設計提出的,經礦山企業主管部門審批並報同級地礦部門復核的開採回採率。
儲采比又稱回採率或回採比。是指年末剩餘儲量除以當年產量得出剩餘儲量,按當前生產水平尚可開採的年數。例如,2003年世界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儲采比分別為41.0、67.1和192.0。
換個說法,是指上年底油田的剩餘可采儲量與上年底油田的采出量之比。目前柴達木盆地各油田的平均儲采比為13左右。為礦產資源開采利用程度指標。由於地質條件和現有技術經濟條件等原因,礦產資源的工業儲量同實際可能采出的數量間有一定差距,即是采出量與工業儲量之比。公式為:K=(Q-Q0)/Q0
式中K為儲采比或回採率,Q為工業儲量,Q0為損失量。儲采比的大小,不僅反映礦產資源的利用程度,也直接影響礦石開采年限與基建折舊費用大小。
意義
儲采比越大,資源利用越充分,在同樣的開采規模下,礦山服務年限延長,基建投資折舊費用相應減少。影響儲采比的主要因素有:①礦產資源賦存條件。如礦產埋藏深度,礦體產狀(礦層厚度、傾斜度、夾石剔除厚度),礦體圍岩性質及區域地質構造等;②開采利用方式。如井下或露天開采;③采礦技術裝備。包括開采、裝運與選礦設備等。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金屬礦山回採率為70~80%,損失率約20~30%
『陸』 石油的實際儲量是不是比煤還要多
就目前來看,石油的實際儲量是沒有煤多的。石油通常在古老的沉積盆地或淺海和湖泊中發現。這些沉積盆地在漫長的地質時期積累了數百至數千米的沉積物,其中含有許多動物和植物的遺骸。數百萬年來,這些生物有機物通過地質變化和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學變化,變成了微小的油滴。然後,這些油滴聚集成油流,集中遷移到地殼的封閉地層中儲存起來,最終形成大油田。據統計,全世界已經發現了3萬多個油田。
世界上超過三分之一的能源來自於石油,遠遠超過任何其他來源。因此,控制世界石油儲備的國家往往擁有不成比例的地緣政治和經濟權力。在全球范圍內,石油仍然是能源組合的一個關鍵部分。當然,資源在各國之間的分配是不均衡的,石油也不例外。根據BP的《2020年世界能源統計年鑒》,14個國家的已探明石油儲量佔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的93.5%。這14個國家橫跨五大洲,控制著252億到3040億桶石油,每個國家至少佔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的1%。此外,歐佩克成員國佔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的68.8%!
面對不斷上漲的油價,有些人突然想:在我很小的時候,我聽說地球上的石油最多 50 年就會耗盡。然後在20年前,一些專家說,地球上的石油只夠人類使用20年。現在有些專家說,石油還可以使用20年。我們應該知道,根據最新的科學研究,石油的誕生是地球上的植物體埋在地下變成碳氫化合物,根據不同的地質條件而變成煤或石油。石油的形成方式,是一種徹底的不可再生的資源,因為樹木主宰地球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樹木的屍體不可能再積累幾百萬年而保持完整。在目前的森林條件下,即使一個地質災難事件一下子吞沒了地下所有的森林和動物,那點能量也只能形成一層薄薄的石油。
『柒』 白油和石蠟油、環烷油有什麼不同
一、來源不同:
1、白油:
從輕質潤滑油中深度精製的或化學合成的一種幾乎沒有顏色、熒光的油品。
2、環烷油:
是從環烷基原油中提煉出來的、在石油產品中與石蠟基油相比資源較少,儲量只佔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的2.2%,屬稀缺資源。
3、石蠟油:
是一種礦物油,是從原油分餾中所得到的無色無味的混合物。
二、特點不同:
1、石蠟油:揮發份少、閃點高,芳烴含量低。
2、環烷油:
具有飽和環狀碳鏈結構,具有低傾點,高密度、高粘度、無毒副作用等特點,而且通常還會連接著飽和支鏈。使環烷油既具有芳香烴類的部分性質,又具有直鏈烴的部分性質,又由於環烷油來自天然石油,有價格低廉、來源可靠等優點。
3、白油:
為無色半透明油狀液體,無或幾乎無熒光,冷時無臭、無味,加熱時略有石油氣味,不溶於水、乙醇,溶於揮發油,混溶於多數非揮發性油,對光、熱、酸等穩定,但長時間接觸光和熱會慢慢氧化。
三、用途不同:
1、石蠟油:
廣泛應用於IIR(丁基橡膠)、EPM(乙丙橡膠)、EPDM(三元乙丙橡膠)、IR(聚異戊二烯橡膠)、NR(天然橡膠)和一些熱塑性橡膠,特別適用於要求氣味小、初始顏色好、耐熱和光照性能好的橡膠製品。
2、環烷油:
(1)作為變壓器油,為其提供冷卻和電絕緣性能;
(2)作為工藝油,用於大量化學工藝中提供優異的溶解能力;
(3)作為潤滑油,用於生產金屬加工液、脂和工業油。
(4)作為橡膠填充油:可以用多種橡膠作為增塑劑和填充操作油,以改善橡膠的可塑性和彈性
3、白油:
用於製造洗衣粉、合成洗滌劑、合成石油蛋白、農葯乳化劑等。在食品工業可用作被膜劑,作為麵包脫模劑,作為食品機械潤滑劑,不腐蝕機械;此外也可用以延長水果、蔬菜、罐頭的儲存期。
『捌』 容積法計算石油儲量
1. 容積法基本公式
容積法計算石油儲量的實質就是確定石油在油層中所佔據的那部分體積。石油儲集在油層的孔隙空間內,孔隙內除石油以外,還含有一定數量的水,因此,只要獲得油層的幾何體積 (即油層的含油麵積和有效厚度之乘積)、有效孔隙度、含油飽和度等地質參數,便可計算出地下石油的地質儲量。
油層埋藏在地下深處,處於高溫、高壓條件下的石油往往溶解了大量的天然氣,當原油被採到地面上以後,由於壓力降低,石油中溶解的天然氣便會逸出,從而使石油的體積大大減小。
如果要將地下原油體積換算成地面原油體積,必須用地下原油體積除以石油體積系數(地下原油體積與地面標准條件下原油體積之比)。石油儲量一般以質量來表示,故應將地面原油體積乘以石油的密度,由此便得到容積法計算石油儲量的基本公式:
N=100A·h·φ(1-Swi))ρo/Boi
式中:N——石油地質儲量,104t;A——含油麵積,km2;h——平均有效厚度,m;φ——平均有效孔隙度,小數;Swi——平均油層原始含水飽和度,小數;ρo——平均地面原油密度,t/m3;Boi——平均原始原油體積系數。
地層原油中的原始溶解氣地質儲量按下式計算:
GS=10-4N·Rsi
式中:Gs——溶解氣的地質儲量,108 m3;Rsi——原始溶解氣油比,m3/t。
容積法是計算油田地質儲量的主要方法。該方法適用於不同勘探開發階段,不同圈閉類型、儲層類型及驅動方式的油藏。計算結果的可靠程度取決於資料的數量和准確性。對於大、中型構造油藏的精度較高,而對於復雜類型油藏則精度較低。
2. 儲量參數的確定
(1) 含油麵積
含油麵積是指具有工業性油流地區的面積,是油藏產油段在平面上的投影范圍。容積法計算石油儲量公式中,含油麵積的精度對石油儲量的可靠性有決定性的影響。所以,准確地圈定含油麵積是儲量計算的關鍵。
含油麵積的大小,取決於產油層的圈閉類型、儲層物性變化及油水分布規律。對干均質油層、岩性物性穩定、構造簡單的油藏來說,可根據油水邊界確定含油麵積。對於地質條件復雜的油藏,含油邊界往往由多種邊界構成,如油水邊界、油氣邊界、岩性邊界及斷層邊界等。對於這一類油藏在查明圈閉形態、斷層位置、岩性邊界以及確定油藏油水分布規律之後,才能正確圈定含油麵積。
岩性邊界是指有效儲層與非有效儲層的分界線,也稱有效厚度零線。在確定岩性邊界時,要先確定儲層的砂岩尖滅線,然後根據規則確定岩性邊界線。
從概率學角度講,在一口無有效厚度 (物性差或岩性尖滅) 的井與相鄰有有效厚度的井之間,有效厚度零線的位置可能出現在兩井之間的任意點上,而且出現的機會均等。相對而言,零線放在兩井間的中點位置,是概率誤差最小的簡化辦法。同理,在一口有效厚度的井與相鄰相變為泥岩的井之間,岩性尖滅線的位置也應在井距1/2處。考慮到砂岩物性標准比儲層有效厚度物性標准低,砂體末端雖不以楔形遞減規律尖滅,但仍存在變差的趨勢,所以可將零線定在尖滅線至有有效厚度的井之間1/3距離處。用這種方法因定的岩性邊界,計算平均有效厚度時,宜採用井點面積權衡法或算術平均法,而不宜用等厚線面積權衡法。
斷層邊界是斷層控油范圍,是斷層面與油層頂、底面的交線。當油層位於斷層下盤時,斷層邊界為油層底面與斷層面的交線;當油層位於斷層上盤時,斷層邊界為油層頂面與斷層面的交線。
油水邊界為油層頂 (底) 面與油水接觸面的交線。油水接觸面指油藏在垂直方向油與水的分界面。對於邊水油藏,油水接觸面與油層頂面的交線為外含油邊界,它是含油麵積的外界;油水接觸面與油層底面的交線為內含油邊界,它控制了含油部分的純含油區;內、外含油邊界之間的含油部分也稱為過渡帶,油水過渡帶的寬窄主要取決於地層傾角,地層傾角大的油藏,過渡帶窄,地層傾角小的油藏,過渡帶寬。對於底水油藏,由於底水存在,只有外含油邊界。如果油層的厚度變化很小,則內外油水邊界和構造線平行。如果油層厚度在平面上有明顯變化,這時內外含油邊界不平行,在相變情況下,它們在油層尖滅位置上相合並 (圖7-1)。
圖7-1 油水邊界特徵圖
油水接觸面確定方法有以下3種:
1) 利用岩心、測井以及試油等資料來確定油水接觸面。在實際工作中,對一個油藏來說,首先要以試油資料為依據,結合岩心資料的分析研究,制定判斷油水層的測井標准,然後劃分各井的油層、水層及油水同層。在此基礎上按油、水系統,根據海拔高度作油底、水頂分布圖。如圖7-2所示,按剖面將井依次排列起來,在圖上點出各井油底、水頂位置,並分析不同資料的可靠程度。在研究油藏油水分布規律的基礎上,在油底與水頂之間劃分油水接觸面。
圖7-2 確定油水界面圖 (據韓定榮,1983)
2) 應用毛管壓力曲線確定油水接觸面。應用油層岩心的毛管壓力曲線,再結合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人們能夠較准確地劃分出油水接觸面。如圖7-3所示,實驗室測定的毛管壓力曲線 (汞-空氣系統) 可換算為油藏條件下的毛管壓力曲線 (油-水系統),而且縱坐標上的毛管壓力可轉換成自由水面以上的高度表示。如果一個油田,通過岩心分析、測井解釋或其他間接方法取得含油飽和度數值時,就可直接做出含油飽和度隨深度的變化圖,即油藏毛管壓力曲線。若已知油層某部位的含油飽和度,就可在曲線上查得某部位距油水接觸面的相對高度,進而可求出油水接觸面深度。
圖7-3 利用毛細管壓力曲線與相對滲透率曲線劃分油水接觸面示意圖
3) 利用壓力資料確定油水接觸面。在一個圈閉上,只要有一口井獲得工業性油流,而另一口井打在油層的邊水部分,且這兩口井通過測試獲得了可靠的壓力和流體密度的資料,就可以利用這兩口井的壓力資料、油和水密度資料計算油水接觸面。圖7-4示,1號井鑽在油藏的頂部,測得的油層地層壓力為po,2號井鑽在油藏的邊水部分,測得的水層地層壓力為pw。在油藏內,2號井的地層壓力pw為:
油氣田開發地質學
式中:Ho——1號井油層中深海拔高度,m;Hw——2號井水層中深海拔高度,m;How——油水接觸面海拔高度,m;ΔH——1號井與2號井油、水層中深的海拔高度差,m;ρo——油的密度,g/cm3;ρw——水的密度,g/cm3。
圖7-4 利用測壓資料確定油水接觸面示意圖
當構造圈閉上只有一口油井,而邊部無水井時,可以利用區域的壓力資料和水的密度資料代替鑽遇水層的井的測壓資料來計算油水接觸面深度。
確定了岩性邊界、斷層邊界、油水邊界 (油氣邊界),也就圈定的含油范圍,這樣可以計算含油麵積。
(2) 油層有效厚度
油層有效厚度是指油層中具有產油能力部分的厚度,即工業油井內具有可動油的儲層厚度。劃分有效厚度的井不能理解為任意打開一個單層產量都能達到工業油流標准,而是要求該層產量在全井達到工業油井標准中有可動油流出即可。因此,作為油層有效厚度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油層內具有可動油;二是在現有工藝技術條件下可供開采。所以,在工業油流井中無貢獻的儲層厚度不是有效厚度,不是工業油流井不能圈在含油麵積內,不劃分有效厚度。
研究有效厚度的基礎資料有岩心錄井、地層測試和試油資料、地球物理測井資料。我國總結了一套地質和地球物理的綜合研究方法:以單層試油資料為依據,對岩心資料進行充分試驗和研究,制定出有效厚度的岩性、物性、含油性下限標准,並以測井解釋為手段,應用測井定性、定量解釋方法,制定出油氣層劃分標准,包括油、水層標准,油、干層標准及夾層扣除標准,用測井曲線及其解釋參數確定油、氣層有效厚度。
1) 有效厚度物性標准
當油層的有效孔隙度、滲透率及含油飽和度達到一定界限時,油層便具有工業產油能力,這樣的界限被稱之為有效厚度的物性標准。由於一般岩心資料難以求准油層原始含油飽和度,通常用孔隙度和滲透率參數反映物性下限。
確定有效厚度物性下限的方法有測試法、經驗統計法、含油產狀法及鑽井液浸入法等。
◎測試法:測試法是根據試油成果來確定有效厚度物性下限的方法。對於原油性質變化不大,單層試油資料較多的大油田,可直接做每米採油指數和空氣滲透率的關系曲線。每米採油指數大於零時,所對應的空氣滲透率值,即為油層有效厚度的滲透率下限 (圖7-5)。
圖7-5 單位厚度採油指數與滲透率關系曲線
利用單層試油資料與岩心測定的孔隙度、滲透率資料交繪圖來確定有效厚度的物性下限。如圖7-6所示,圖中指出產油層滲透率下限為18×10-3μm2,孔隙度下限為17%。
圖7-6 試油與物性關系圖
◎經驗統計法:根據美國通常使用經驗統計法,對於中低滲透性油田,將全油田的平均滲透率乘以5%,就可作為該油田的滲透率下限;對於高滲透性油田,或者遠離油水接觸面的含油層段滲透率平均值乘以比5%更小的數字作為滲透率下限。他們認為,滲透率下限值以下的砂層的產油能力很小,可以忽略。
◎含油產狀法:在取心井中,選擇一定數量的岩心收獲率高,岩性、含油性較均勻,孔隙度、滲透率具有代表性的油層進行單層試油,確定產工業油流的油層的含油產狀下限,進而確定儲層物性下限。如圖7-7所示,本例試油證實油浸和油斑級的油層不產工業油流,因此飽含油和富含油級的油層是有效油層,它們的物性下限為有效厚度的物性下限。
圖7-7 油層物性界限岩樣分布圖
◎鑽井液侵入法:在儲層滲透率與原始含油飽和度有一致關系的油田,利用水基鑽井液取心測定的含水飽和度可以確定有效厚度物性下限。水基鑽井液取心中,鑽井液對儲層產生不同程度的侵入現象。滲透率較高的儲層,鑽井液驅替出原油,使取出岩樣測定的含水飽和度增高;滲透率較低的儲層,鑽井液驅替出原油較少;當滲透率降低到一定程度的儲層,鑽井液不能侵入,取出岩樣測定的含水飽和度仍然是原始含水飽和度。因此,含水飽和度與空氣滲透率關系曲線上出現兩條直線,其交點的滲透率就是鑽井液侵入與不侵入的界限 (圖7-8)。鑽井液侵入的儲層,反映原油可以從其中流出,因此為有效厚度。鑽井液未侵入的儲層,反映原油不能從其中流出,因此為非有效厚度。交點處的滲透率就是有效厚度下限。用相同方法也可以定出孔隙度下限。
圖7-8 鑽井液侵入法確定滲透率下限圖
2) 有效厚度的測井標准
有效厚度物性標准只能劃分取心井段的有效厚度。對於一個油田,取心井是有限的,大量探井和開發井只有測井資料,要劃分非取心井的有效厚度,必須研究反映儲層岩性、物性及含油性的有效厚度測井標准。
油層的地球物理性質是油層的岩性、物性與含油性的綜合反映。因此,它也能間接地反映油層的 「儲油能力」 和 「產油能力」。顯然,當油層的地球物理參數達到一定界限時,油層便具有工業產油能力,這界限就是有效厚度的測井標准。
在測井曲線上劃分有效厚度的步驟是:首先根據油水層標准判斷哪些是油 (氣) 層,哪些是水層;然後在油水界面以上,根據油層、干層標准區分哪些是工業油流中有貢獻的有效層,哪些是無貢獻的非有效層 (即干層);最後在有效層內扣除物性標准以下的夾層。所以有效厚度測井標准包括油、水層解釋標准,油、干層標准及夾層標准。對油、氣、水分布復雜,剖面上油氣水交替出現的斷塊油藏、岩性油藏,確定有效厚度的關鍵是制定可靠的油水層解釋標准 (圖7-9);對於具有統一油水系統、砂泥岩交互出現的油藏,關鍵是制定高精度的油、干層標准 (圖7-9)。
圖7-9 某油田油、水、干層測井解釋標准
3) 油層有效厚度的劃分
油層有效厚度劃分時,先根據物性與測井標准確定出有效層,然後劃分出產油層的頂、底界限,量取總厚度,並從總厚度中扣除夾層的厚度,從而得到油層有效厚度。
利用測井資料劃分油層頂、底界限,量取油層總厚度時,應當綜合考慮能清晰地反映油層界面的多種測井曲線,如果各種曲線解釋結果不一致時,則以反映油層特徵最佳的測井曲線為准。例如,我國東北部某大油田,採用微電極、自然電位、視電阻率3條曲線來量取產層總厚度 (圖7-10)。
對於具有高、低阻夾層和薄互層的油層來講,除量取油層總厚度外,還必須扣除夾層的厚度。由於低阻夾層多為泥質層,故量取低阻夾層厚度應以自然電位曲線作為判別標志,以微電極和視電阻率曲線作驗證,最後,以微電極曲線所量取的厚度為准。量取高阻夾層的厚度應以微電極曲線顯示的尖刀狀高峰異常為判別標志 (圖7-11)。用油層總厚度減去夾層厚度便得油層有效厚度。
(3) 油層有效孔隙度
油層有效孔隙度的確定以實驗室直接測定的岩心分析數據為基礎。對於未取岩心的井採用測井資料求取有效孔隙度,並與岩心分析數據對比,以提高其精度。計算的地質儲量是指油藏內的原始儲油量,應使用地層條件下孔隙度參數。採用地面岩心分析資料時,應將地面孔隙度校正為地層條件下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的獲得有兩種途徑:一是岩心分析有效孔隙度;二是測井解釋有效孔隙度。
圖7-10 油層有效厚度量取方法示意圖
圖7-11 扣除夾層示意圖
通過鑽井取心,將砂岩儲層取到地面後,由於壓力釋放、彈性膨脹,孔隙度有所恢復,所以一般在地面常壓下測量的岩心孔隙度大於地層條件下的孔隙度。計算儲量時應將地面孔隙度校正為地層條件的孔隙度。
實驗室提供了不同有效上覆壓力下的三軸孔隙度,利用這些數據就能夠對地面孔隙度進行壓縮校正。根據美國岩心公司研究,三軸孔隙度轉換為地層孔隙度的公式為:
φf=φg-(φg-φ3)ε
式中:φf——校正後的地層孔隙度,小數;φg——地面岩心分析孔隙度,小數;φ3——靜水壓力作用下的三軸孔隙度,小數;ε——轉換因子。
D. Teeuw通過對人造岩心模型的理論計算和實際岩心測試,得出轉換因子為:
油氣田開發地質學
式中:λ——岩石泊松比,即岩石橫向應變和軸向應變的絕對值的比值,是無因次量。
確定岩樣所在油藏有效上覆壓力下的三軸孔隙度和地面孔隙度後,即可算出每塊岩樣的地層孔隙度。為尋求本地區地面孔隙度壓縮校正規律,可制定本地區關系圖版或建立相關經驗公式。油區可利用這種圖版或相關經驗公式,將大量常規岩心分析的地面孔隙度校正為地層孔隙度。
(4) 油層原始含油飽和度
原始含油飽和度是指油層在未開采時的含油飽和度Soi,一般先確定油層束縛水飽和度Swi,然後通過1-Swi求得原始含油飽和度。
確定含油飽和度的方法有岩心直接測定、測井資料解釋、毛細管壓力計算等方法。
1) 岩心直接測定
使用油基鑽井液取心,測定束縛水飽和度,然後計算出原始含油飽和度。
油基鑽井液取心井成本高,鑽井工藝復雜,工人勞動條件差。我國一般用密閉取心代替油基鑽井液取心。密閉取心採用的是水基鑽井液,利用雙筒取心加密閉液的辦法,以避免岩心在取心過程中受到水基鑽井液的沖刷。
近幾年來,美國高壓密閉冷凍取心工藝獲得成功。這種取心方法是在取心筒內割心至岩心起出井口前,岩心筒始終保持高壓密封的條件。岩心到井口後立即放在乾冰中冷凍,使油、氣、水量保持原始狀態。此方法價格高昂,取心收獲率僅在60%左右。
前蘇聯採用井底蠟封岩心的取心方法取得較好的效果。具體做法是在地面用石蠟充滿取心筒,在取心過程中,岩心進入熔化的石蠟中,阻止鑽井液與岩心接觸。多數情況下,地面可取得蠟封好的岩心。
2) 測井解釋原始含油飽和度
由於油基鑽井液取心和密閉取心求原始含油飽和度成本高,一般一個油區只有代表性幾口井,即使有的油田有1~2口油基鑽井液取心井,它的飽和度數據也不能代表整個油田,因此經常用測井資料解釋原始含油飽和度。往往測井解釋原始含油飽和度偏低,有時偏低達5%~10%。為了彌補測井解釋這一弱點,在有油基鑽井液取心井或密閉取心井的地區,都要尋求測井參數和岩心直接測定的原始含油飽和度的關系,以提高測井解釋精度。
3) 利用實驗室毛細管壓力資料計算原始含油飽和度
實驗室的毛細管壓力曲線是用井壁取心、鑽井取心的岩樣測定的,而每一塊岩樣只能代表油藏某一點的特徵,只有將油藏上許多毛細管壓力曲線平均為一條毛細管壓力曲線才能代表油藏的特徵,才有利於確定油藏的原始含油飽和度。J函數處理是獲得平均毛細管壓力資料的經典方法。用平均毛細管壓力曲線確定油藏原始含油飽和度步驟如下:
(1)將室內平均毛細管壓力曲線換算為油藏毛細管壓力曲線
實驗室毛細管壓力表達式:
油氣田開發地質學
油藏毛細管壓力表達式:
油氣田開發地質學
式中:σL,θL及 (pc)L——分別為實驗室內的界面張力、潤濕角及毛細管壓力;σR,θR及 (pc)R——分別為油藏條件下的界面張力、潤濕角及毛細管壓力。
上兩式相除,得:
油氣田開發地質學
(2)將油藏條件下的毛細管壓力換算為油柱高度
油氣田開發地質學
式中:H——油藏自由水面以上高度,m;(pc)R——油藏毛細管壓力,MPa;ρw和ρo——分別為油藏條件下油與水的密度,g/cm3。
圖7-12A為室內毛細管壓力曲線轉換為自由水面以上高度表示的含水飽和度關系圖。
(3)確定油層原始含油飽和度
圖7-12A可轉換為油水飽和度沿油藏埋藏深度分布圖 (圖7-12B)。根據該圖可查出油層任意深度所對應的原始含水飽和度,則可求出原始含油飽和度。
圖7-12 毛管壓力曲線縱坐標的變換 (據范尚炯,1990)
(5) 地層原油體積系數
地層原油體積系數是將地下原油體積換算到地面標准條件下的脫氣原油體積的重要參數。凡產油的預探井和部分評價井,應在試油階段經井下取樣或地面配樣獲得准確的地層流體高壓物性分析數據。
(6) 地面原油密度
地面原油密度應根據一定數量有代表性的地面樣品分析結果確定。
『玖』 如今地球上還有多少石油儲量
對於如今地球上還有多少石油儲量呢之話題,我個人認為,如按現代的開發速度,不足150年內會將儲存在地殼層中的原油層徹底開發完畢。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人類開采利用石油生物能源己有近2百年歷史了,目前,從表面上看,人們只知道地殼層中的原油層(碳化物沉積層)是天然的能量資源,是天然資源的能源財富,各國都把它視為寶藏。
原油層也是重要的一環,破壞自然規律是會受到懲罰的,要權衡好利益與生存的關系,人類今後能源的發展應取向於綠色能源方面,如太陽能、風能、水能、溫差能、滲透能和原子能等等,只有這樣去想和去做,不要再做出無知的違背自然規律的蠢事,保護好地球完整存在的自然性,我們才可以為後代作出交代。不知這樣的回答是否准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