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石油主要分布在大陸架還是大路坡兒
海洋石油主要分布在大陸架。原因是大陸架處海水比較淺,陽光充足,有利於海洋生物的生存,海洋石油也主要分布於這里。
2. 俄羅斯大陸架油氣資源概況
俄羅斯大陸架油氣資源豐富,主要蘊藏在遠東薩哈林州附近海域的大陸架上。有關報道說,目前在俄羅斯已探明的陸地油氣田中,75%已經處於開發階段,資源的開發程度接近50%。為增強石油天然氣工業發展後勁,俄羅斯政府開始把目光投向本國的沿海大陸架。俄羅斯政府最新制定的大陸架油氣資源開發戰略顯示,到2010年俄沿海大陸架原油和天然氣開采量將分別達到每年1000萬噸和300億立方米;到2020年,將分別增加到每年9500萬噸和3200億立方米。俄羅斯自然資源部指出,到2020年,俄羅斯准備吸引700億~1100億美元資金(主要是外資)用於開發俄羅斯大陸架油氣資源,俄聯邦財政的相關撥款也將達到350億盧布(1美元約合28盧布)。預計到2020年,開發大陸架油氣資源給俄聯邦財政帶來的總收入將達到1000億~1300億美元。
薩哈林海域中大陸架的油氣資源大部分蘊藏在水深100米以內的大陸架里。薩哈林大陸架的海水較淺,水深200米以內的大陸架面積約為12萬平方千米。西北部的薩哈林灣同阿穆爾河三角洲之間水深不到150米,東北部水域100米等深度距岸35千米,東海岸中部的內斯基灣100米等深度距岸60千米,南部阿尼瓦灣水深不到100米,西部韃靼灣水深由南向北,從200米遞減到50米以下。大陸架油氣預測儲量在水深200米范圍內,0~50米內的佔26%,50~100米內的佔33%,100~200米的佔41%。
遠東鄰海大陸架石油勘探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首先對鄂霍次克海北部和韃靼海峽進行了勘探,掌握了第一批海底地質資料。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蘇聯黨和政府曾試圖開發和利用遠東地區的油氣資源,加大了油氣資源勘探規模。首次勘探作業是在薩哈林州鄰海大陸架約2萬平方千米的海域進行的,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分別為10億噸和1.2萬億立方米。從1974年起,蘇聯採用地震波探測方法,對40萬延長千米的海域進行了油氣資源勘探,重點是薩哈林海洋大陸架21萬延長千米的范圍。這次探查的重要成果是在阿納得爾灣探明了17個有開發前景的礦區。1977~1992年的海上勘探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在薩哈林州鄰海大陸架共發現了8個大油氣區:恰沃、尤斯科耶、皮利通-阿斯托赫斯科耶、阿爾庫通-達吉等,其中6個為大型油氣田,此後均列入薩哈林1~6號油氣開發項目中。
到2000年,海上勘探工作已經涉及了該地區所有海洋大陸架。共鑽深井74個,其中除兩個在馬加丹州鄰海,其餘均在薩哈林海域。薩哈林州現已發現62個陸上油氣產地和9個大陸架油氣產地。大陸架的油氣資源主要集中在大陸架的東北部。見表3-4。
表3-4 1999年薩哈林大陸架主要油氣資源開采儲量
資料來源:Б.Г.薩涅耶夫.俄羅斯亞洲地區和東北亞國家間的能源合作前提條件與可能的方向.21世紀中俄區域合作展望(中俄區域合作與發展國際會議論文集),2001:258
目前俄羅斯政府正在開發的薩哈林大陸架油氣項目共有6個,即薩哈林1~6號。
(1)薩哈林1號項目(2000~2005年完成)。該開發區包括奧多普杜海域的油氣田、恰沃海域的油氣田和阿爾庫通達吉海域的油氣田。按目前的勘探結果,可采儲量為原油2.9億噸,凝析油3300萬噸,天然氣4250億立方米。預計高峰期年產原油2410萬噸,天然氣197億立方米。
該方案於1996年6月開始實施,第一階段的全面勘探工作已完成。參加該方案的有兩家俄羅斯石油公司、一家日本公司(Sodeco)和美國埃克森公司(Exxon)。這4家公司組成了一個國際投資集團,俄方佔40%的股份(薩哈林海上油氣公司(俄羅斯)佔23%,俄羅斯石油公司佔17%),美、日各佔30%,共投資150億美元。由於財團內俄羅斯的兩家公司無力承擔投資責任,工程曾因此而一度停頓。為推動工程的進展,兩家俄羅斯公司只好忍痛出讓本公司的股份換取貸款,以解決投資困難。印度ONGC公司於2001年2月與俄羅斯公司簽訂協議,購買了原屬於俄羅斯公司的薩哈林1號工程20%的股份,為此它需支付20億美元,替俄羅斯公司支付工程投資款。俄羅斯公司則按LIBOR加3%的利率償還印方的墊款。目前薩哈林1號工程財團各方及其股份為:Exxon(美國)佔30%,Sodeco(日本)佔30%,ONGC(印度)佔20%,薩哈林海上油氣公司(俄羅斯)佔11.5%,俄羅斯石油公司佔8.5%。
該項目基建投資127億美元。油氣田的開采期預計為33年,投資集團的利潤率預計為16%。投資集團除按租賃協議繳納租金外,還須按產品分割協議法把15%的產品交給俄聯邦和薩哈林州財政。該方案計劃收入1650億美元,純利潤可達420億美元。2002年薩哈林1號工程的投資額為7億美元。
2005年10月薩哈林1號項目開始產油。
(2)薩哈林2號項目(2010~2015年完成)。開發區包括整個尤斯科耶油氣田和皮利通-阿斯托赫斯科耶油氣田。可供開採的石油為9600萬噸,天然氣凝析油為3700萬噸,天然氣為4600億立方米。
該方案由5家外國公司組成的投資集團參與實施,其中日方兩家(三菱、三井)佔30%的股份,美方兩家(麥克德蒙特和馬拉松)佔50%,英國與荷蘭聯合組建的羅亞爾達奇公司佔20%。投資總額為100億美元。方案已於1996年6月開始實施。薩哈林2號項目中70%的承包工程由俄公司完成。俄大型企業還要參與石油的深加工。該方案可帶來250億美元的純利潤。投資方案規定除繳納租金以外,還要把10%的產品繳給俄聯邦和薩哈林州,其餘90%的產品按比例在投資方之間分配。
薩哈林2號項目1999年如期產油,2000年生產油井達12個,日產9萬桶,約12300噸。1999年生產的原油除向俄聯邦和薩哈林州繳納10%的產品以外,大部分由日本轉賣給韓國。2001年薩哈林2號項目產油200萬噸,2003年產油500萬噸。
薩哈林2號項目也已形成生產規模。包括一個油田(1.4億噸)、一個氣田(4080億立方米)和一座年處理960萬噸液化天然氣的凈化廠,由殼牌石油公司擔當作業者。近幾年來該項目已產生效益,並向日本出口了一定數量的油氣。
(3)薩哈林3號項目。薩哈林3號項目開發區域在東奧多普杜海大陸架,包括東奧多普杜、阿亞升和基靈斯克三個油氣田,總面積2.04萬平方千米。石油和天然氣評估儲量分別為1.37億噸和1450億立方米。地質勘探資料表明,這一海域僅南基靈斯克海域石油儲量可高達4.5億噸,天然氣7200億立方米。
薩哈林3號項目共投資約240億美元。俄方佔33.3%的股份,美方佔66.7%的股份。目前,已有三家美國公司(埃克森、美孚、德士古)就三處油氣田的開發與俄羅斯簽訂了租讓合同,但尚未開始實際開發。其中美孚和德士古公司擁有一個區塊的開發許可證,項目投資70億~110億美元;埃克森擁有兩個區塊開發許可證,預計投資130億美元。在油氣田開始商業運營前,工程的所有投資由美方公司承擔。
2005年7月1日,我國的中石化與中石油分別與俄羅斯石油公司簽署了《一號議定書》和《長期合作協議》。在《一號議定書》中,中石化與俄石油公司商定共同出資成立一家石油公司,負責在薩哈林3號地區的油氣勘探開發。在新合資公司中,中俄雙方的股權比例暫定為30∶70,未來將引入新的投資者,但中方擁有30%的股權比例將不會因此發生改變。根據計劃,新公司將在2006年開鑿第一口探井,待形成生產規模後,中方將以「份額油」的形式獲取收益。中俄雙方進行先期勘探作業的維寧油氣區塊位於薩哈林島東部,該區塊預期儲量為石油1.14億噸,天然氣3150億立方米。
(4)薩哈林4號項目。薩哈林4號項目包括烏茲洛耶、阿斯特拉哈諾夫卡油氣區、涅克拉索夫卡和科連杜灣油氣田。這一海域石油評估和潛在儲量分別為1.05億噸和1.15億噸,天然氣則分別為4400億立方米和4500億立方米。俄羅斯石油公司、薩哈林海上油氣公司和美國阿科公司組成財團承建該工程,三家公司所佔股份分別為25.5%、25.5%和49%。美國阿科公司參與了薩哈林4號項目一個區塊的勘探開發,項目價值26億美元,該項目目前還處於勘探階段,前期的勘探費用全部由阿科公司承擔。
(5)薩哈林5號項目。薩哈林5號項目包括奧哈、埃哈比和東埃哈比油氣田。該項目的預測原油可采儲量為6億噸,天然氣6000億立方米,2010年正式進行工業開采。俄羅斯石油公司、薩哈林海上油氣公司和英國BP公司組成財團承建該工程,三家公司所佔股份分別為25.5%、25.5%和49%。BP公司承擔全部的勘探費用。該項目石油最高年產量達3550萬噸,天然氣為342億立方米。
(6)薩哈林6號項目。薩哈林6號項目包括奧克魯日諾耶油氣區,石油和天然氣前景儲量分別為1.5億噸和2000億立方米。
3. 石油主要分布在淺海大陸架,為什麼中國深海開採石油用地理知識回答。
因為淺海大陸架上的石油已大規模開采,即使現在不會那麼快開采完,但再過幾十年勢必會開采完的,而且隨著人類科學進步,深海開采技術的不斷突破,一定會向深海開採石油的; 望採納!
4. 為什麼大陸架有豐富的礦藏和海洋資源
由於地質變動比較頻繁的原因,礦產資源豐富的原因比較巧合,沒有必然因素但是海洋資源豐富是必然的,因為就定義來講「大陸架大陸架是大陸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認為是陸地的一部分。又叫「陸棚」或「大陸淺灘」。它是指環繞大陸的淺海地帶。」 研究發現:大陸架是地殼運動或海浪沖刷的結果。地殼的升降運動使陸地下沉,淹沒在水下,形成大陸架;海水沖擊海岸,產生海蝕平台,淹沒在水下,也能形成大陸架。它大多分布在太平洋西岸、大西洋北部兩岸、北冰洋邊緣等。如果把大陸架海域的水全部抽光,使大陸架完全成為陸地,那麼大陸架的面貌與大陸基本上是一樣的。在大陸架上有流入大海的江河沖積形成的三角洲。在大陸架海域中,到處都能發現陸地的痕跡。泥炭層是大陸架上曾經有茂盛植物的一個印證。泥炭層中含有泥沙,含有尚未完全腐爛的植物枝葉,有機物質含量極高。黑色或灰黑色泥炭可以作為燃料而熊熊燃燒。在大陸架上還能經常發現貝殼層,許多貝殼被壓碎後堆積在一起,形成厚度不均的沉積層。 大陸架上的沉積物幾乎都是由陸地上的江河帶來的泥沙,而海洋的成分很少。除了泥沙外,永不停息的江河就象傳送帶,把陸地上的有機物質源源不斷地帶到大陸架上。大陸架由於得到陸地上豐富的營養物質的供應,已經成為最富饒的海域,這里盛產魚蝦,還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儲備。 大陸架並不是永遠不變的,它隨著地球地質演變,不斷產生緩慢而永不停息的變化。 大陸架有豐富的礦藏和海洋資源,已發現的有石油、煤、天然氣、銅、鐵等20多種礦產;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儲量是整個地球石油儲量的三分之一。大陸架的淺海區是海洋植物和海洋動物生長發育的良好場所,全世界的海洋漁場大部分分布在大陸架海區。還有海底森林和多種藻類植物,有的可以加工成多種食品,有的是良好的醫葯和工業原料。這些資源屬於沿海國家所有
5. 石油富集於淺海大陸架原因
你的觀點基本是對的。
1、淺海大陸架一般被認為是石油生成與儲存的良好場所。在淺海,特別是在島嶼岬角阻隔的海灣中,水域處於平靜的半封閉狀態,最利於有機物的堆積。大量泥沙的沉積為石油的儲集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石油儲集在砂岩孔隙中,就好像在海綿里充滿水一樣,不致石油流失而長期緩慢地沉降在大陸架淺海區。
2、那些沉降幅度大、沉降地層厚的盆地,也往往是形成石油最有利的地區。在這些大型沉積盆地中,因受擠壓而突出的一些構造,又往往是儲積石油最多的地方。因此,在海上找石油,就要找那些既有生油地層和儲油地層,又有很好的蓋層保護的儲油構造的地區。
6. 為什麼大陸架廣闊,海洋資源豐富
大陸架有豐富的礦藏和海洋資源,已發現的有石油、煤、天然氣、銅、鐵等20多種礦產資源,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儲量是整個地球石油儲量的三分之一。大陸架的淺海區是海洋植物和海洋動物生長發育的良好場所,全世界的海洋漁場大部分分布在大陸架海區。還有海底森林和多種藻類植物,有的可以加工成多種食品,有的是良好的醫葯和工業原料。這些資源屬於沿海國家所有。
在大陸架海域中,到處都能發現陸地的痕跡。泥炭層是大陸架上曾經有茂盛植物的一個印證。泥炭層中含有泥沙,含有尚未完全腐爛的植物枝葉,有機物質含量極高。黑色或灰黑色泥炭可以作為燃料而熊熊燃燒。在大陸架上還能經常發現貝殼層,許多貝殼被壓碎後堆積在一起,形成厚度不均的沉積層。大陸架的坡度很小,一般在0.1度左右。大陸架上的沉積物幾乎都是由陸地上的江河帶來的泥沙,而海洋的成分很少。除了泥沙外,永不停息的江河就像傳送帶,把陸地上的有機物質源源不斷地帶到大陸架上。大陸架由於得到陸地上豐富的營養物質的供應,已經成為最富饒的海域,這里盛產魚蝦,還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儲備。
7. 為什麼海洋底下的石油資源最豐富
原來,海洋中的石油都被「鎖」起來了,它們隱藏在岩石之中,自然 不會浮到海面之上啦!科學家們通過長時間對海洋的勘測發現,在大陸架 地區和一些深海盆地里有大量的油氣資源,可開採的石油總量幾乎佔到了 全球可開採石油總量的45%。著名的波斯灣就是世界上海底石油資源儲存 最為豐富的地區。
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就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大陸架,是大陸海面下向海洋的延伸,可以說是被海水所覆蓋的大陸。 大陸架地區有河流注入,沉積物豐富,海洋生物數量多,較易形成有機物 沉積層。大陸架地區較高的地溫有利於有機質轉化成石油和天然氣。大陸 架地區的地質構造有利於油田的形成。
加之水深較淺,便於開發,因此海 底石油資源的勘探和開發主要集中在大陸架地區。
8. 世界石油是怎樣分布的
地球上五大洲都有石油分布,從北到南:阿拉斯加、西伯利亞、波斯灣、墨西哥灣、中國海,直到非洲和南美的最南端都儲藏有豐富的石油。據估計,世界上石油的儲量大約有3000多億噸。
我國是石油蘊藏量較多的國家之一。如克拉瑪依、大慶、玉門、大港、勝利、華北等先後開發的油田都是蘊藏量比較豐富的。我國海岸線長,大陸架面積寬廣,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也是世界大陸架石油蘊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9. 為什麼大陸架地區多石油資源
個人認為大陸架是海陸的連接處,在大陸架往往會形成一些沉積盆地,尤其是在河流的入海口會形成豐富的油氣,像我國的渤海灣地區。
10. 大陸架化石資源豐富的原因
大陸架位於離陸地100~200米的海洋內,水深在200米左右,主要位於大陸架的生態系統,這里接受了河流帶來的大量有機物,光線充足,溫度適宜,故棲息著大量生物,是海洋生命最活躍的地帶。它的主要生產者是大量的單細胞浮游藻類,如各種綠藻、硅藻等。初級消費者是草食性的浮游動物。浮游植物和草食性浮游動物為其他更高營養級上的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而這些生物遺骸經過很長時間變成了豐富的化石燃料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