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中國為什麼發展石油
擴展閱讀
翹睫工具有哪些 2025-07-29 09:25:07
遼寧摩卡咖啡什麼價格 2025-07-29 09:24:20

中國為什麼發展石油

發布時間: 2022-08-22 01:44:29

⑴ 中國石油去年賺了190億,賣石油很賺錢的原因有哪些

中國石油去年賺了190億,賣石油很賺錢的原因:1.屬於壟斷資源,基本上沒有競爭對手,2.石油需求量大,屬於消耗品,3.石油是稀缺資源擁有更高溢價。

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汽車也逐漸進入了老百姓家庭,汽車是消耗品,需要大量的石油作為燃料。中國石油去年賺了190億,賣石油很賺錢的原因主要還是屬於壟斷資源,沒有多少競爭對手,這就導致石油企業擁有自主定價權,同時石油屬於消耗品,每天汽車都需要大量的石油,需求量大導致石油很賺錢,我們的石油基本上靠進口,這也是一種稀缺資源,稀缺資源就享受更高的價格。

三、石油屬於稀缺資源擁有更高的溢價。

我國石油大部分都靠進口,石油作為稀缺資源每天都需要使用,這導致石油的使用量一直居高不小,石油作為稀缺資源自然擁有更高的溢價,同時石油作為國民生產中非常重要的能量資源基本上沒有辦法替代,這也讓石油處於優勢地位,石油的稀缺性是石油溢價的真正原因。

⑵ 我國石油需求越來越大的原因

石油作為能源消費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應該講它有它的不可替代性。經濟發展對石油的需求,並不是能用其它的東西可以替代的。92年石油產品開始凈進口,96年以後原油開始凈進口,如果消費繼續增長的話,那麼這個缺口將會越來越大。成品油也一樣,2000年的成品油消費量大概是1.1億噸,2008年大概是2.1億噸。 另外化工輕油用於乙烯原料,其餘作為PX原料和烷基苯原料等。90-00年消費年均增長9.9%。00-08年年均增長10.1%,是增幅最大的石油產品之一。我國化工輕油消費的快速增長與石化工業的發展緊密相關,乙烯能力從90年的160萬噸增加到08年的999萬噸,PX生產能力從90的50萬噸增加到08年的368萬噸。我們還沒有完全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所以說,化工原料的需求、成品油、液體原料的需求帶動了我們對原油消費需求量的增加。

⑶ 我國為了推動石油工業發展做了哪些努力

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謝家榮等教授不信「中國貧油」論調,通過精心研究,都認為華北平原可能有油。為了弄清事實真相,1955年國家決定對燕山以南、太行山以東、大別山以北、渤海以西,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的華北地區,開展一次區域性的大規模的石油普查工作。

1955年7月,為了推動石油工業發展的步伐,中央成立了石油部。原人民解放軍總後勤學院院長李聚奎將軍,被任命為第一任部長。後來由彭德懷推薦,毛澤東、周恩來決定讓號稱獨臂將軍的余秋里擔任石油部長。

石油部成立後,任務並不輕松,在全國進行石油勘探是此時的主要工作。根據地質部李四光部長1954年關於「從大地構造看我國石油資源的勘探」的論述,華北油氣前景是很有希望的,如果石油部華北石油勘探處與地質部華北各省地質廳、局協同作戰,密切配合,一定可以加快找油步伐,那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上世紀50年代末,在各個石油探區當中,華北地區勘探形勢最好。這個地區的區域地質工作是從1955年開始的。這年的年初,地質部和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分別作出決定,要在華北平原開展石油普查工作,進行大規模的找油工作。當年,地質部組成華北石油普查大隊,在華北大平原上開展綜合石油勘探。

1956年,石油部西安地質調查處成立了華北平原綜合研究組,到山東工作;下半年組成華北石油鑽探大隊,首先展開了山西沁水盆地、大別山地區的石油地質普查工作。從此,地質部和石油部並肩戰斗,在華北平原上先後進行了重力、磁力的區域普查工作,部分地區的電法、地震大剖面和地震面積詳查,重點對局部構造的基準井進行鑽探。

⑷ 中國為何還要大量進口石油

因為中國經濟發展了,正需要大量的石油。
中國已經從過去的石油輸出國變成了石油進口國。

⑸ 中國也有不少油氣資源,為什麼還要進口石油呢

中國也有不少油氣資源,為什麼還要進口石油?
如果單純從數量上來看,中國石油儲量不算少了,放在隨便一個國家,比如韓國、紐西蘭等,都是絕對牛逼。但放在中國就不一樣。
我們國家人口多,14億人口,平均一下,其實沒多少。
第一,我國產油量低,但需求量大,日產量滿足不了每日消費需求,所以只能靠進口。我國的石油產量僅384.6萬桶/日,無法滿足國內1280萬桶/日的消費量。而隨著國內需求越來越來多,石油產量增速卻跟不上來,這個缺口只能靠進口石油來補。2006年至2016年期間,我國的石油產量保持在0.8%的年均增速,遠低於5.2%的消費需求的年增速。      
第二,中國石油儲量分布不均衡,而且開采需要大量的投時間和金錢成本。中國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地區,要麼就是海洋石油,而這些地區氣候環境惡劣,勘探難度大,投入費用高,也無法開采出優質原油,因為國內原油品質並不好,石油含碳量重,這會大幅增加煉油成本。所以,我國一些油企甚至還出海去投資和開發油田,因為國外油田開采難度小,原油開採的品質高。      
第三,我國存在大量未經開發的油田,但大多處於復雜的地理環境,具有成藏機理復雜、勘探難度大的不利特點。其次,發現油田並不等於就能開採油田,開採油田的工作和工序相當復雜和冗長,不同油田所適合的開采方式也不盡相同,這意味著開采本國油田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成本。不難發現,近年來我國油企紛紛「出海」投資和開發油田,就是因為國外油田開采難度小,投資回報高。      
第四,現在國外進口原油性價比最高,所以國內油企主要以進口進口原油為主,而國內的石油儲量分布不均,開發成本高,可以留給子孫後代慢慢去開發,這樣也有利於國家、民族的可持續發展,因為一旦進口原油被別國卡住了,那西北地區的原油就可以馬上開采出來,以應付不時之需。      
第五,石油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出於國家安全考慮,不能讓這些自己的石油,天然氣都浪費在他人身上。

⑹ 中國近代石油工業的發展

我國古代石油及天然氣開采和利用方面成就輝煌,對世界石油技術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幾千年來一直受到封建制度的嚴重桎梏,生產力難以很快發展;明清時期又實行「海禁」政策,閉關自守;科學技術更被視為「雕蟲小技」,長期以來受到壓制和歧視。因此我國古代石油、天然氣開發利用雖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始終沒有擺脫手工勞動或者手工業作坊的局面。
相反,西歐各國在14—15世紀(約相當於明朝初期)以前大體還處於封建專制的中世紀黑暗統治之下,生產力水平遠遠落後於我國。自從14—16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不僅文學藝術空前繁榮,還大大促進了天文、物理、力學、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的全面發展。接著,17—18世紀英、法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生產力的發展掃清了道路。18世紀60年代開始西歐各國相繼產生了以採用近代機器的大工業代替手工業作坊的產業革命,生產力迅速發展,逐漸成為資本主義強國,利用其「堅船利炮」,積極向外殖民、擴張。
而我國自清代康乾盛世(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末)以後,國力日益衰微,生產力已落後於西方列強,石油工業也不例外。如從19世紀中葉西方已開始以蒸汽機作動力和鋼鐵製造的頓鑽設備來進行鑽井,1845年美國羅伯特·比爾特(Robert Beart)發明了旋轉鑽機等。
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以後,世界列強大舉入侵中國,把中國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上列強向中國大量輸入商品,進行經濟掠奪。洋油的輸入也日益增多,有識之士紛紛提出,要發展中國自己的石油工業,要以國產的煤油來「與外國的煤油爭衡」。中國的近代石油工業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
1878年,在中國的寶島台灣苗栗出磺坑油田,用近代工藝技術打出了第一口油井,這標志著中國近代石油工業的開始。其後又用近代技術陸續開發了陝西延長油田、新疆獨山子油田、甘肅玉門老君廟油田、四川石油溝氣田和聖燈山氣田等,以下按照開發的次序介紹這些油田的發現和發展情況。

⑺ 為何我國要將石油國有化

按照政府的說法,石油石化行業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所以應由國有經濟保持絕對控制力。

2006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18日轉發了國資委《關於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意見》首次明確了國有經濟發揮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具體行業和領域,提出國有經濟應對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保持絕對控制力,包括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民航、航運等七大行業。同時,國有經濟對基礎性和支柱產業領域的重要骨幹企業保持較強的控制力,包括裝備製造、汽車、電子信息、建築、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勘察設計、科技等行業。

⑻ 為什麼說石油安全是我國資源戰略的重中之重

縱觀世界的風雲變幻,毫無疑問,石油是整個20世紀的主宰,故20世紀被稱為石油世紀。盡管已經進入21世紀,但不可否認的是,石油仍然是社會安全、繁榮的關鍵和人類文明的基礎。中國擁有13億人口,盡管目前的石油消費僅佔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5%,但是,近年來高速發展的經濟預示著中國是一個潛在的巨大的石油消費市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結束了長期游離於世界貿易主流之外的局勢,成了世界主流經濟社會的重要一員。這一切,勢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的政治經濟走向。正是由於石油的特殊角色,中國加入WTO後,石油問題成為國家的重要問題。
中國的石油資源在世界上排第10位,但人均石油佔有量卻排在世界石油資源國的倒數二三位。按中國目前7%的經濟增長速度,人均石油資源佔有量與發展速度肯定是不成比例的。據統計,我國經濟發展按7%的速度增長,能源應保持5.5%的增長速度,石油的增長速度必須達3.5%才能滿足國民經濟的增長。目前,中國石油的產量已經進入世界前5名,但石油的增長速度僅為1.67%左右,還有1%需要進口。另外,從經濟的發展來看,石油短缺將是長期的事。
石油是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資,對維護國家安全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來看,整個社會對石油的需求越來越大。中國早在1993年就成為石油純進口國,目前的石油進口量占國內需求量的1/3。據預測,十幾年後,作為中國這樣的大國,如果進口石油達到了1/3,就有可能危及國家安全。因為石油安全已不僅僅是一個產業安全問題,而是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的問題,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視。我國經濟經過「八五」、「九五」、「十五」三個五年計劃的高速發展,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實力,有能力實施石油資源戰略儲備。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一貫實行和平外交政策,一個和平的外部環境對中國尤為重要。在和平崛起的同時,我國必須十分重視國內的石油資源安全,要把石油安全作為國家安全進行戰略性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