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油地質特徵
一、生油條件
江漢盆地構造發育的兩個斷陷階段的中、晚期和兩個坳陷階段的早、中期,分別發育了各具特點的生油層系,即上白堊統漁洋組、古新統沙市組上段、下始新統新溝嘴組下段及上始新統至漸新統下部潛江組等生油層系。現僅就新溝嘴組下段和潛江組兩生油層作簡要介紹。
下始新統新溝嘴組下段為構造拗陷階段的沉積,生油層分布面積廣,為8649km2,但厚度薄,一般150~300m,最厚350m。平面上,生油層厚度具有北薄南厚,東薄西厚的特點,缺乏明顯的生油深窪陷,相對以江陵凹陷的梅愧橋-虎渡河-資福寺向斜帶,潛江凹陷的周磯-總口向斜帶及沔陽凹陷的峰口地區,生油層較厚。
上始新統至漸新統下部潛江組生油層屬第二個斷陷-坳陷構造旋迴沉積,由於差異沉降,發育了鹹淡水介質兩種環境沉積的生油層。據統計,潛江組暗色泥岩分布面積8590km2,總體積為4415Gm3。由於盆地後期回返抬升作用不均衡,平面上形成7個孤立的成熟生油岩分布區,總面積1459km2,體積為610Gm3。
以潛江凹陷為例,潛江組和新溝嘴組生油層地球化學特徵仍有一定的差別,比較而言,潛江組有機質豐度高,達到較好-好生油岩級別,母質類型主要為腐泥-腐殖型和腐殖-腐泥型;新溝嘴組有機質豐度雖不及潛江組,多達到較好-較差生油岩級別,母質類型以腐殖型和腐泥-腐殖型為主。
由於剖面岩性不一,潛江凹陷不同層系生油岩的有機質熱演化特徵有別。新溝嘴組主要為砂、泥岩剖面,地溫梯度較高,平均每100m為3.1~3.5℃;潛江組鹽韻律發育,地溫梯度較低,平均每100m為2.7℃。
江漢鹽湖環境,水介質含鹽度高,易於形成強還原條件,十分有利於有機質的保存,而且鹽系沉積速率大(達0.32mm/a),使生油層迅速掩埋,烴類轉化率很高。因此,仍能生成較豐富的石油。
二、儲油條件
江漢盆地儲集層以砂岩為主,還有泥灰岩、白雲質泥岩、玄武岩及緻密砂岩等次要儲集層。
新溝嘴組儲集層:砂岩分布面積11000km2,主要分布於江陵、潛江、沔陽3個凹陷。平面上,砂岩具有北厚南薄、西厚東薄的特點。縱向上,砂岩中分布於新溝嘴組下段,可劃分為Ⅰ、Ⅱ、Ⅲ三個油組。總的看來,沉積相帶控制了砂岩的發育,並對物性好壞有一定影響。江陵凹陷北部磚橋、後港一帶,為三角洲平原相區,分流河道砂岩發育,是好的儲集岩分布區;沙市—李埠一線以北地區,屬三角洲前緣相,發育水下分流河道砂、河口壩、天然堤及遠岸沙壩等,屬較好儲集岩分布區。潛江凹陷的澤口、漁薪地區,屬濱湖灘砂相,是較差儲集岩分布區;老新、拖謝一帶及新溝地區屬遠岸湖灘砂相區,為差儲集岩分布區。
潛江組儲集層:砂岩主要分布在潛江、江陵、小板3個凹陷,面積約6078km2,砂岩一般厚度50~400m,其中具滲透性的砂岩30~300m,以近物源的大路口、鍾市兩地區砂岩較發育,厚度達500m 以上。主要岩性以粉、細砂岩為主,僅近物源區有少量中粒砂岩。
潛江組縱向上,自上而下從潛一段至潛四段,砂岩分布面積越來越大。且物性逐漸變差。潛江組縱向上可劃分為24個油組,39個砂組,由於沉積時水動力條件的差異,各砂組發育程度不一,分布面積有大有小,其中以潛12砂組分布面積最大,為1206km2,從平面上看,以近物源的凹陷北部的鍾市、潭口、漁薪等地砂岩較發育,自北而南各砂組、砂層依次減薄、尖滅。
三、圈閉條件
1.構造圈閉少
區域拉張應力環境,斷裂活動控制了盆地構造的形成、發育,局部構造多與斷層有關;此外,由於鹽系地層發育,因其塑性上拱,也形成了部分構造。總的看來,盆地局部構造不發育,構造圈閉數量少。已發現的構造圈閉有背斜、斷鼻、斷塊三種類型,又以後兩種類型為主,如潛江組全盆地共發現60個構造圈閉,其中斷鼻佔72%;新溝嘴組全盆地共發現113個構造圈閉,其中斷鼻佔65%,斷塊佔28%。平面上,背斜構造多分布於各凹陷的中部,且多與鹽系地層上拱有關;斷鼻多見於盆地邊緣,呈花邊狀分布。
盆地構造圈閉雖然數量少,但聚油能力較高,如潛江凹陷已探明的70%石油地質儲量位於構造圈閉內,其原因是:構造圈閉內往往是多油組多層含油,含油井段長,油層厚度大,且常具多種油藏類型等優越的聚油條件。
2.非構造圈閉眾多
江漢鹽湖沉積岩性岩相變化大。砂層總的變化規律是厚砂層比薄砂層變化快,而砂層越厚變化越快,一般以厚度1~2m砂岩分布較穩定。縱向上同一砂組往往是下部砂層變化快,上部砂層較穩定。
潛江凹陷潛江組39個砂組,上百個砂層的平面分布不一,形態多種多樣,有舌狀、指狀、樹枝狀、席狀、帶狀、透鏡狀等,造成砂岩分區內各砂組、砂層的尖滅線錯綜復雜,在構造條件的配合下,形成了廣泛分布的岩性圈閉,成群成帶分布,如凹陷北部靠近物源的鍾市、潭口地區,發育鹽湖陡坡三角洲、沿岸壩等砂體形成的地層、岩性圈閉;凹陷中部的王、廣、浩斷裂構造帶,發育砂岩舌狀體、透鏡體與構造、斷層配合形成的構造-岩性圈閉和與鹽丘有關的地層圈閉及裂隙圈閉;凹陷東南斜坡的張港、潛江、熊口一帶是區域性砂岩尖滅帶,在斜坡上形成眾多的岩性圈閉。
四、保存條件
潛江凹陷潛江組鹽湖沉積,膏鹽發育,油氣保存條件好,表現在:①鹽岩分布區內普遍具數米厚的油浸泥岩,非滲透性強。②鹽岩分隔作用,造成潛江組縱向上含油層位多(已發現22個油組含油),井段長(油層埋深最淺為738.6m,最深為3518.4m),油氣較分散。③已發現的上百條大大小小正斷層,不論落差大小,只要形成圈閉,對油氣都具較好的封堵、遮擋作用,僅個別大斷層(如潛北)由於斷層的後期活動,出現少量的油氣調整。
新溝嘴組屬砂泥岩剖面,保存條件亦好,油氣受到破壞、散失的現象少見。
五、油藏形成條件及分布規律
江漢鹽湖盆地油藏除具備一般盆地油藏形成的地質條件外,還有其自身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油源條件上,鹽湖沉積的生油層和儲集層,縱向上被多個鹽岩層所分隔,平面上又被斷層分割成若干區塊,造成油氣運移聚集縱向受鹽層所阻,橫向受斷層所限,油氣是以分層系分區進行運移聚集的。砂岩體與生油岩體的配置關系、砂岩體的輸導能力及圈閉的聚油能力決定了油藏的規模和含油豐度。一般以以下兩種情況疊置較好:①砂體主體部位疊置於生油岩體之上,砂體分布區內具構造圈閉或側翼上傾尖滅形成岩性圈閉,形成較豐富油藏。②生油深窪陷內的濁積體-透鏡體,具良好供油條件。
在油氣分布規律上,江漢鹽湖盆地與一般淡水盆地基本一致,表現在:①生油深窪陷(有利區)控制油氣分布。如蚌湖向斜是江漢盆地潛江組生油深窪陷,其生成石油量佔全盆地潛江組生油量的90%以上。②有利相帶內繼承性發育的二級構造帶具有多種多樣的油藏類型,常常整體含油,是油氣聚集的最有利地帶。如位於蚌湖生油窪陷南緣的王、廣、浩斷裂構造帶,已發現10 多種油藏類型,縱向多油組(13個),平面上疊合連片(>30km2),含油豐度較大(平均37萬t/km2)。
總之,江漢鹽湖盆地的石油地質條件可歸納為如下特點:生多(總生油量多)排少(排烴量少);構造圈閉不發育,岩性及其他非構造圈閉眾多;油氣保存條件好,以生油深窪陷周緣油氣最豐富;油氣分布具「廣、多、薄、散、雜、碎」的特點(即「廣」,在成熟生油岩分布區內均有油氣顯示;「多」,含油油組多,油藏類型多;「薄」,油層薄,一般1~3m;「散」,縱向上分散,井段長;「雜」,油田內層系復雜;「碎」,構造上斷層多,以致塊小,油藏規模亦小)。
2. 石油的三大組成特點
1,外觀棕黑色,粘稠,液體。2,是一種由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組成的混合物。3,可燃燒。4,可分解提煉,做多種用途。
一是指向高端,二是邁向海洋,三是走向融合。而這些特徵則勾勒出了未來石油裝備發展的新趨勢。
3. 加油站的成品油具有哪些特性
成品油五大特性:易燃、易爆、易揮發,靜電、毒性。
一、易燃性:
石油成品油具有容易燃燒的特點,因而也就潛在著很大的火災危險性。一般地說,基本物質的火災危險性的大小是以該物質閃點的高低來評定的。閃點愈高,火災危險性愈小,閃點愈低,火災危險性則愈大。成品油的閃點是指在規定的試驗條件下,油品蒸氣與空氣混合物接近火焰閃出火花並立即熄滅時的最低溫度。成品油中汽油的閃點最低,一般在(-50℃)-(-30℃)之間,在任何大氣溫度下均能使其揮出大量的油蒸氣,只要遇到極小點燃能量的火花就能點燃。因此,汽油的火災危險性性最大。其它輕柴油和重柴油的閃點在60℃-120℃之間,在正常情況下,環境溫度不可能達到,但如果油品被加熱或者在附近出現有足夠溫度的火源時,也存在被點燃而發生火災的危險。
二、易爆性:
石油蒸氣與空氣混合,當達到一定混合比范圍時,遇到火即發生爆炸。上述混合比范圍,稱為爆炸極限。爆炸最低的混合比,稱為爆炸下限(低限);爆炸最高的混合比,稱為爆炸上限(或高限)。比如某汽油蒸氣爆炸下限為1.7%,上限7.2%。即當汽油蒸氣在空氣中的含量達到上述范圍,遇火將引起爆炸。低於下限時,遇火不會爆炸,也不會燃燒,高於爆炸上限時,遇火則會燃燒。但在石油火災過程中,隨著石油蒸氣濃度的增減變化,爆炸和燃燒也是交替出現的。某些油品,除了按石油蒸氣濃度測定爆炸極限外,還有一個按溫度(℃)來測定爆炸極限,也同樣區分為下限和上限。
幾種油品的爆炸極限表
油品名稱閃點自然點濃度爆炸極限%溫度爆炸極限℃上限上限下限上限車用汽油-50∽-30415∽5301.58∽1.706.48∽7.00-38.0-8.0燈用煤油40380∽4250.60∽1.407.50∽8.00+40.0+86.0柴油40∽65-0.66.5--三、易蒸發:
液體表面的汽化現象叫蒸發。由於構成物質的分子總是不停地作無規則運動的原因,處在液體表面運動著的分子就會克服分子間的吸引力,逸出液面,變為氣體狀態。這種蒸發現象尤其是輕質油品更為顯著。
蒸發速度與下列因素有關:
1、溫度
溫度越高,蒸發速度越快;溫度越低,蒸發速度越慢;
2、液體表面空氣流動速度
流動速度快,蒸發快;流動速度慢,蒸發慢。
3、蒸發面積
蒸發面積越大,蒸發速度越快;蒸發面積小,蒸發速度則慢。
4、液體表面承受的壓力
壓力大蒸發慢,壓力小蒸發快。
5、密度
密度大蒸發慢,密度小蒸發快。
由於石油蒸發出來的氣體比重較大,一般在1.59∽4之間,它們常常飄散在空氣不大流通的低部位或積聚在作業場所低窪處。一有火花即會釀成爆炸或燃燒火災事故,甚至造成慘重損失。蒸發造成成量的損失,稱為蒸發損耗。損耗率的大小,是衡量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一項主要指標。應採取一切有效的技術措施,減少蒸發的損失。
四、易產生靜電
石油是導電率極低的絕緣非極性物質,當它沿管道流動與管壁磨擦和在運輸過程中與船上罐、艙壁沖撞以及油流的噴射、沖擊、都會產生靜電。在靜電電位高於4V時,發生的靜電火花達到汽油蒸氣點燃能量,就足以使汽油蒸氣著火、爆炸。靜電積聚程度同下列因素有關:
1、周圍的空氣濕度
空氣中的水蒸氣是電的良導體。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大,濕度則大,輸轉石油時,靜電職聚則小;反之,空氣乾燥,濕度小,靜電積聚則大。
2、油料流動速度
油料在管內流動速度越快,產生的電荷越多,電位則高,流動速度越慢,產生電荷越少,電位則低。因此,油料在管內流動速度按規定不宜超過4.5m/s。
3、油料在容器或導管中承受的壓力。
壓力越大,摩擦沖擊越大,產生靜電電荷越多,積聚靜電電位越高;反之則低。
4、導電率
導電率高,靜電電荷積聚則少;反之,則多。如帆布、橡膠、石棉水泥、塑料等輸油管較金屬輸油管積聚的靜電電位高得多。
為了防止靜電電荷積聚產生較高的靜電電位,油庫的儲、輸油設備,如儲油罐,輸油管道、油泵等,都要按照有關規定,設置良好的靜電導除裝置;油罐汽車、火車油罐在裝卸過程中,也要有相應的靜電導除裝置,嚴格控制流速,防止油料噴濺、沖擊,盡量減少靜電產生。並要對一切靜電導除裝置,定期進行檢查和測定,保持良好的導除性能。
五、易受熱膨脹
存放密閉容器的石油,由於溫度升高,體積也隨之增大。當體積膨脹超過容器承受壓力時,就會使容器發生爆裂,爆破,有時還伴隨著爆炸聲響。這現象也稱為「物理性爆炸」。有些壓力容器如鍋爐的爆炸也會造成慘重的傷亡事故。當溫度突然變低,容器內體積急劇縮小,造成容器內負壓,也會使容器如油罐、油桶被大氣壓癟、變形以至於損壞報廢。因此,要嚴格執行受壓容器使用規定,維護好受壓容器壓力表、透氣閥、安全閥的有效功能。
六、具有一定的毒害性
石油的毒害性因其由碳和氫兩種元素結合組成的烴的類型不同而不同。不飽和烴、芳香烴就較烷烴的毒害性大。易蒸發的石油較不易蒸發的石油危害性大。輕質油特別是汽油中含有不少芳香烴和不飽和烴,而且蒸發性又很強,因而它的危害性也就大一些。
4. 石油產業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石油工業從誕生到現在的近一個半世紀里,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表現出一般工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徵之外,更由於石油資源本身的特殊性和石油工業重要的經濟、政治、軍事意義,呈現出如下特徵。
(1)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
由於石油資源在地下蘊藏情況的復雜性和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石油勘探迄今仍是一項需要極大資金投入而未來收益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風險投資行業。但也正是因此,石油工業成為一旦成功就能獲得極大投資回報的高利潤行業。正所謂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一般勘探井(野貓井)的成功率僅為1%,但一旦獲得成功,所獲利潤同投資的比率可以高達千倍之多。直到今年,即使技術最為先進的西方大石油公司每年所鑽勘探井的成功率平均也仍不到50%。除了上述商業風險外,石油公司還會面臨潛在的政治風險,例如資源國政府做出對石油公司投資和經營環境不利或預料之外的政策調整(產權、財政政策等的改變)。即使如此,石油公司仍然願意「鋌而走險」,決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機會。因為,石油工業的利潤是如此巨大,成為各家石油公司無法拒絕的誘惑。甚至在東道國要求獲得風險勘探後利潤的85%~90%的情況下,國際各大石油公司依然會堅持在該國從事油氣業務。這也表明了石油勘探和開發中的利潤是多麼可觀。
(2)產業壟斷性。
同其他行業相比,石油行業形成集中壟斷的時間最早、壟斷程度較高、企業規模較大。西方最大的50家壟斷工業公司中,石油及與石油相關的企業占據了30多家。而在2006年世界500強的前10名中,石油公司就占據了5席之多。並且,石油行業的資本密集度和石油開採的高額成本也成為許多公司想進入該行業的天然壁壘。從某種意義上講,石油產業的壟斷性特徵與其投資巨大、風險較高、利潤極豐的基本特徵密切相關。除非資金雄厚、技術人才密集的大型或特大型企業或是藉助於國家資本的企業集團,一般的企業很難經營得起。
一個多世紀以來,石油公司通過壟斷形成的壟斷價格賺取了巨額利潤。事實上,從19世紀70年代直到今天,國際石油價格在某種意義上一直都是「壟斷價格」。
19世紀70年代中葉,洛克菲勒集團率先完成了對美國和世界石油工業的獨家壟斷,並在1882年組成了資本主義世界裡的第一個托拉斯。此後,雖然這一獨家壟斷局面由於其他壟斷集團的出現而進入了「寡頭壟斷」、「壟斷競爭」或「不完全競爭」階段,參與成員也不斷變化,但其基本的性質卻始終未變。尤其是在1928—1973年這一段時期,石油七姊妹對國際石油產業進行了長達45年之久的壟斷統治,左右國際石油價格,對行業的發展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70年代中期,以OPEC為主的第三世界石油資源國收回石油主權後,曾一度出現過OPEC主導世界石油價格的局面。直到1986年之後,才逐漸形成了美、英等發達國家的主要跨國石油公司與OPEC中的沙烏地阿拉伯等六個主要國家共同影響國際石油行業的寡頭壟斷局面。
然而,這種壟斷又恰恰是在激烈的競爭過程中形成的。壟斷非但沒有消滅競爭和斗爭,反而使競爭和斗爭更加激烈。這種競爭和斗爭主要包括壟斷集團同廣大的中小生產者的競爭和斗爭,壟斷集團同力圖擠入壟斷者行列的新興起的大石油公司間的競爭和斗爭以及各壟斷集團之間的競爭和斗爭。
(3)資源不可再生性和分布不均衡性。
石油產業屬於資源採掘型產業,生存發展受到石油資源的約束。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因為石油資源的有限性及不可再生性;二是一塊油藏的產量具有隨著開采而逐步遞減的規律。這意味著其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新增儲量的接替,其成長性也體現在這一點。因此,石油資源佔有量對於各家石油公司以至各個國家的重大意義不言自明。
然而,世界油氣資源分布極不均衡。以OPEC為代表的少數產油國占據了世界絕大部分的已探明油氣資源。而世界石油的主要消費地則是石油儲量相對較少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這種石油產、銷之間的地域性差別,構成了極為復雜的石油地緣結構,使得石油產業同國際政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與沖突。
(4)戰略屬性。
進入20世紀以來,石油逐漸成為世界軍用、民用各類交通工具不可替代的能源,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進一步成了許多國家的主要能源和新興的石油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材料,是各國經濟、政治、軍事及日常生活穩定的基礎和保障。但由於石油資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資源分布的不均衡,使得各國對石油資源的爭奪愈發激烈,其戰略屬性由此凸顯。
從1859年世界現代石油工業建立到19世紀末,石油不過是一種新興的作照明用的礦物燃料。19世紀80年代前後,人類發明了以石油為能源的內燃機。隨後在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初,人類相繼發明了以燃油內燃機為發動機的汽車、飛機等新型交通及軍事運載工具和武器,並把石油用作戰車、軍艦的燃料。石油成了平時關繫到一國的綜合國力,戰時關繫到一國勝敗存亡的重要戰略物資,成了各大國必爭的資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石油的重要軍事地位進一步加強,同時由於其用途擴大到發電、採暖等許多方面,在各國一次能源消費中所佔比重逐步上升,成為世界主要能源。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石油和天然氣又成為世界新興的、關繫到各國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及產值以千億美元計的石油化工工業的主要原料,更成了各國須臾不可短缺的重要物資。因此,石油的商品屬性日漸淡化,而其關繫到一個國家整體經濟與國防安全的戰略屬性卻日益增強。
(5)政治屬性。
由於石油及其產品的廣泛用途,關繫到一個國家的國計民生,因而決定了其具有很強的政治屬性。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半個多世紀中,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保證本國石油供應、取得石油資源和建立本國的石油工業已成為各國政府密切關注的重要問題。
除美國外,世界各主要發達國家的石油工業和主要的石油公司基本上都是在各國政府的大力扶植甚至直接參與下建立起來的,並且從一開始就直接或間接地負有保證本國石油供應的明確責任,例如,英國石油公司、法國的道達爾公司和埃爾夫公司以及義大利的埃尼集團等,至於曾經發揮過重大作用的日本石油公團則更是日本政府設立的一個為保證日本石油供應的官方機構。即使一貫被認為是私人公司的美國石油公司,其所開展的每一項重大海外活動也無不是秉承美國政府的意志並且在美國政府的政治、經濟、外交甚至軍事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發展的。此外,以OPEC為主的各發展中國家的石油公司,絕大多數也都是這些國家為維護本國利益而建立起來的國有公司。
實際上,從21世紀開始以來,世界石油工業的活動和發展已同世界各國對內對外的各種經濟、政治、社會、外交、軍事政策和活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成為各國實現本國國家目標的一種重要工具。世界上沒有不支持本國石油工業發展的國家,也不存在不靠國家的支持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石油工業,由此就必不可免地造成了各國政府的石油政策及其每一重大變動,必然迅速地對這些國家的石油工業和石油市場,乃至世界石油工業和國際石油市場產生重大的影響。
(6)科技是決定石油工業發展和命運的根本力量。
科學技術的進步,從根本上改變著石油工業的面貌。19世紀中葉,由於當時科學技術的局限性,石油僅能作為一種照明用的普通礦物資源。隨著內燃機等重大科技發明,石油的重要價值才被逐步發現,成為整個20世紀至21世紀人類社會不可替代的重要能源。因此,可以說相關產業的科技水平成了石油工業發展的前提條件。
1860—2005年世界原油產量變化趨勢而石油工業自身的科技水平也同樣主導著石油工業的命運。第一次石油科學技術革命發生在20世紀20—30年代,石油工業由初始階段進入了大發展時期。先進技術的使用,使石油勘探與開采從僅僅利用油氣苗、山溝河谷的露頭確定井位,發展到在背斜理論指導下找油開井的階段,原油產量大幅提升,也極大地帶動了石油及相關行業的發展。
時間全球年產油量新理論新技術第一次技術革命1920—1930年由9437萬噸上升至19316萬噸石油地質由找油苗露頭轉入地下,開始採用地震反射波法,發現一批背斜構造油藏;採油以MER(最大有效產量)概念為主;鑽井以內燃機作為動力,有了牙輪鑽頭第二次技術革命1960—1970年由10億噸上升至20億噸板塊構造理論、有機地球化學、現代沉積學的進展發現一批岩性地層油藏;開始應用計算機;二次採油以強化注水為主,有了油藏工程概念;熱采工業化;鑽井採用噴射鑽井,開始有定向井,海上油田出現新技術革命當代維持30億噸左右計算機、信息技術影響深遠,油氣系統、盆地模擬、油藏描述、數值模擬大量採用;水平井、分支井技術得到發展;地震解析度不斷提高,非地震勘探方法重新興起;化學驅油在中國取得突破;海洋石油大發展;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互聯網路的應用,數字化虛擬現實技術的引入將使科技面貌大改觀
三次技術革命及其給世界石油產業帶來的變化20世紀60—70年代,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石油逐漸取代了煤,成為各國最為重要的能源。石油工業的科技創新也層出不窮,形成石油「新技術群」,極大地促進了行業的發展,使石油工業經歷了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
自80年代中期開始,以信息技術應用為主要特徵,並與生物工程、新材料技術相結合的第三次技術革命一直延續至今,並仍在向縱深發展,其影響將更加深遠。
隨著石油生產向深度和廣度發展以及科學技術自身的進步,僅靠單一學科已很難解決客觀實際問題,這就要求加強多學科的綜合和各有關部門之間的配合,多學科工作團組概念隨之出現。多學科工作團組一般由地質、地球物理、油藏工程、鑽井工程、測井、採油和地面工程人員組成,並組織研究、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配合,實施各種調整方案。在石油開采日益復雜的今天,這種方式具有極大的優勢,尤其是在老油田開發和提高採收率的應用方面越來越受重視。很多油田都因此取得了明顯的產量和經濟效益提升。
綜合集成在現代石油科技中意味著從企業組織各個部分,綜合原始數據和信息,將不同人員的知識、技能和思想有機地集成起來,在較少的時間內做出更好的決策。能做到這一點的企業憑著發達的信息整合處理能力,大大提升了運營效率,控制運營成本,並成為具有極強競爭力的石油企業。
此外,盆地模擬、油藏表徵、油藏經營、高解析度地震勘探、三維及四維地震勘探、層析成像、核磁測井、油氣混相輸送、油氣生產自動化與優化運行、遠程生產、深海作業等新概念、新理論、新工藝、新方法層出不窮,使石油技術革新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影響了石油工業的生產、經營以至工作方式和思想觀念,極大地改變著今天石油工業的面貌。
5. 現貨石油投資風險的五大特徵是什麼
第一、現貨石油投資風險的廣泛性
在現貨石油投資市場中,從投資研究、行情分析、投資方案、投資決策、風險控制、資金管理、賬戶安全、不可抗拒因素導致的風險等等,幾乎存在於現貨石油投資的各個環節,因此具有廣泛性。
第二、投資風險的客觀性
風險的客觀性不會因為投資者的主觀意願而消逝。投資風險是由不確定的因素作用而形成的,而這些不確定因素是客觀存在的,單獨投資者不控制所有投資環節,更無法預期到未來影響現貨石油價格因素的變化,因此投資客觀存在。
第三、現貨石油投資風險的影響性
進入投資市場一定要有投資風險的意識。因為在投資市場之中,收益和風險是始終是並存的。但多數人首先是從一種負面的角度來考慮風險,甚至認為有風險就會發生虧損。正是由於風險具有消極的、負面的不確定因素,致使得許多人不敢正視,無法客觀的看待和面對投資市場,所以舉足不前。
第四、現貨石油投資風險具有一定的可預見性
現貨石油投資是可預見的,現貨石油價格波動受其他因素影響,如:石油和美元的走勢、地緣政治因素的變化等等,都將影響現貨石油價格的波動,對於這些因素的分析對於現貨石油投資的操作而言具有一定的可預見性。客觀、理性的分析將會為投資操作提供一定的指引作用。
第五、現貨石油投資風險的相對性和可變性
現貨石油投資的風險是相對於投資者選擇的投資品種而言的,投資現貨石油現貨和期貨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風險小,但收益低;而後者風險大,但收益很高。所以風險不可一概而論,有很強的相對性。同時,投資風險的可變性也是很強的。由於影響現貨石油價格的因素在發生變化的過程中,會對投資者的資金造成盈利或虧損的影響,並且有可能出現盈利和虧損的反復變化。投資風險會根據客戶資金的盈虧增大、減小,但這種風險不會完全消失。
現貨石油投資風險主要有五大特徵,所以投資者在進行石油交易前,一定要有風險意識,制定合理的投資方案,面對風險時能夠很好的控制並將風險控制到最低,只有這樣才能從投資中獲得最大收益。
6. 中國石油特徵
中國的油氣資源狀況,具有四個明顯特點。
一是油氣資源總量比較豐富。在1993年全國二次油氣資源評價基礎上,2000年以來,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先後對各自探區部分盆地,重新進行油氣資源評價研究。根據階段成果的匯總,目前我國石油資源量約10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約47萬億立方米。通過對不同類型盆地油氣勘查、新增儲量規模分析,測算出我國石油可采資源量為150億噸至160億噸,天然氣可采資源為10萬立方米至14萬立方米。按照國際上(油氣富集程度)通常的分類標准,我國在世界103個產油國中,屬於油氣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
二是油氣資源地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大盆地。根據石油可采資源量的分析,陸上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松遼、渤海灣、塔里木、准噶爾和鄂爾多斯五大盆地,共有石油可采資源114.4億噸,占陸上總資源量的87.3%。海上石油資源分布在渤海為9.2億噸,占海域的48.7%。而天然氣資源量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四川、塔里木、東海、鶯歌海五大盆地,共有天然氣可采資源8.8萬立方米,佔中國天然氣總資源的62.8%,為今後發現大中型油氣田指出了勘查的主攻方向。
三是東部含油氣區是我國石油的主要生產基地。其原油產量佔全國的80.7%,探明石油儲量佔全國儲量的73.9%。探明天然氣儲量佔22.7%,以油多氣少為特色,但天然氣年產量卻佔全國年產量的41.4%。
四是中國中部含油氣區屬於克拉通過渡型盆地,構造活動相對穩定,沉積盆地大,但數量不多。主要有鄂爾多斯、四川、楚雄等大型盆地,具有豐富的天然氣;石油儲量很少,僅佔全國儲量的5%。
7. 石油的7個特點是什麼
我國石油的7個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1/3。)供參考。
8. 石油地質基本特點
5.1.1 構造條件優越
西北地區主要盆地是多構造體系復合、聯合作用下復合疊加型盆地,具有多旋迴演化特徵,震旦紀以來發育有裂陷-克拉通盆地、擠壓-克拉通盆地、克拉通坳陷盆地及中、新生代前陸盆地,為油氣生成和成藏奠定了良好基礎。
5.1.2 油氣資源豐富
區內各大型沉積盆地均具多時代、多層系烴源岩。以塔里木盆地發育最全,從震旦繫到新近系(除泥盆系)均存在烴源岩,但中-小盆地烴源岩層系較少。經初步計算,油氣資源量為400×108t油當量,佔全陸地油氣資源總量1/3左右。
5.1.3 多儲蓋組合
本區儲層具有多時代、多層位特點(Z、Є、O、S、D、C、P、T、J、K1、E、N1),其岩石類型主要有四類,即:碎屑岩、碳酸鹽岩、火山岩及變質岩等,但以碎屑岩和碳酸鹽岩為主,上述四大類儲集岩均已發現油氣田。
區內蓋層亦具有多時代、多層位的特點(Z—N1),其蓋層主要岩石類型有:緻密灰岩、泥岩、泥灰岩、粉砂質泥岩、石膏、鹽岩、火山熔岩、緻密砂岩。
西北地區自下而上主要發育有5套烴源岩(Є—O、C—P1、T3—J2、K2—E、N1)圍繞各套烴源岩形成相應的生、儲、蓋成油組合。
5.1.4 多期成藏
由於多類型盆地疊加造就了多套烴源岩、多期生烴、多期成藏的特徵,經多年研究,塔里木盆地存在四期成藏,即:加里東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印支-燕山期、喜馬拉雅期;准噶爾盆地至少兩期成藏,一是燕山期,二是喜馬拉雅晚期;其他中-小盆地主要為喜馬拉雅期成藏。
5.1.5 油氣藏特徵
1)多成藏模式:自生自儲、古生古儲、晚生古儲、晚生中儲、晚生新儲、新生新儲。
2)油氣藏疊加:在一個油氣田中常出現多時代、多類型油氣藏疊加,如塔里木盆地塔河大油田,有奧陶系油氣藏、石炭系油氣藏、三疊系油氣藏疊加;有古岩溶型、構造型、岩性-地層型油氣藏復合疊加。
3)多相態並存:不同烴源岩油氣並存、不同成熟度的油氣並存、不同期的油氣並存、不同相態的油氣並存,如塔河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