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美國石油天然氣第一產業怎麼樣
擴展閱讀
怎麼下載一點石油公眾號 2025-05-16 11:05:20
石油和黃金油有什麼區別 2025-05-16 10:55:27

美國石油天然氣第一產業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8-12 20:14:17

⑴ 美國成今年上半年液化天然氣最大出口國,這能拯救歐洲能源危機嗎

能夠拯救歐洲能源危機,因為美國的液化天然氣資源也非常豐富,年上半年,美國向歐盟和英國輸送的液化天然氣最多,占歐洲液化天然氣總進口量(148億立方英尺/天)的47%,可見美國人對於歐洲天然氣的供應確實是不遺餘力,這對於歐洲的能源危機能夠起到緩解作用。

⑵ 美國天然氣行業與中國有什麼不同

行業區別:

  1. 美國將天然氣作為發電的主要能源。在中國,天然氣主要用於民用。

  2. 美國天然氣供應量龐大、價格低廉;中國天然氣開采量不足,對進口依賴較大。

  3. 中國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與美國天然氣產業相比還有不小差距。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也是最大的天然氣消費國。天然氣消費構成中,天然氣發電佔比為主體,其次是工業用氣,再次是居民用氣。

美國天然氣能大規模地消費和推廣,與天然氣價格優勢和管網基礎設施的優勢是分不開的。頁岩氣革命爆發之後,大量美國國內投資和國際投資流向美國,為頁岩氣革命添薪加柴。頁岩氣產量在這樣的環境下保持了持續穩定增長。

⑶ 為什麼將美國稱為「能源密集型」或「石油農業」

2011年5月9日,美國能源部稱已經停止接受新建太陽能、風能或其他可再生能源設施的貸款擔保申請,並暗示已經提交申請的企業也未必能全部獲得擔保。美能源部至今已通過貸款擔保支持了20個清潔能源項目,總金額超過180億美元。

美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支持體系十分完善,甚至比公認的可再生能源領袖歐盟更為全面和成體系。美國對可再生能源的支持體系可以分為政策層面和經濟層面,其中政策層面主要包括各種法律法規;經濟層面主要有稅收抵免、對生產側和消費側直接補貼、債券和貸款擔保等。

除了聯邦政府層面的政策和經濟支持外,州政府對於可再生能源也有很多補貼和優惠政策,尤其是加州等資源和經濟條件較好的地方。

事實上,美國政府非常期望通過政策支持為可再生能源發展創造新市場空間,為其發展掃除體制和政策障礙;並通過經濟支持使可再生能源技術產業化,調動起各方投資和應用可再生能源的積極性。

本次美國能源部停止接受新建太陽能、風能或其他可再生能源設施的貸款擔保申請,並不能理解為美國可再生能源支持政策的拐點,但可以看出美國官方對於可再生能源態度的調整。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調整,源自於美國政府對傳統能源的重視。今年3月30日,美國政府發布了《能源安全未來藍圖》,把本土傳統化石能源的地位再次提高。

《藍圖》認為,美國目前應該盡可能開發本土化石能源,這包括墨西哥灣和阿拉斯加的石油、非傳統的油氣資源,比如頁岩氣、緻密氣等,甚至連加拿大的油砂也可以包括在內。

美國本土的油氣儲量非常豐富,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2009年公布的數據,美國外海大陸架擁有高達1150億桶的技術可采原油儲量,565萬億立方英尺的天然氣儲量,這還不不包括BP和雪佛龍公司最近在墨西哥灣深海的新發現。

過去兩年,美國積極鼓勵國內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開發和生產,在開采本土油氣資源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美國政府一方面為本土資源開采解禁——奧巴馬去年3月宣布部分取消在美國近海開採石油的禁令,另一方面,美國的油氣開采技術這兩年不斷獲得突破,使過去無法開採的非傳統油氣資源獲得了有效利用。

在頁岩氣開采上,美國預計頁岩氣產量占天然氣總產量的比例將從2007年的12%上升至2013年的35%,2030年這一比例將進一步上升至55%,非常規天然氣的成功開發,使美國躍居2009年世界第一大天然氣生產國,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2010年,美國國內的石油產量達到自2003年以來的最高值,進口石油量占所消耗液體燃料的比例十多年來首次低於50%。

坐擁如此龐大的油氣資源儲備,美國自然不必像歐洲人一樣將能源安全全部寄託在非常昂貴的可再生能源上,並且目前美國和歐洲一樣,都還未完全走出金融危機的泥潭,政府財政收入捉襟見肘。歐洲各國鑒於財政因素,最近已經削減了對於各種可再生能源的補貼,而美國停止接受新建太陽能、風能或其他可再生能源設施的貸款擔保申請也可以看作是對歐洲各國做法的效仿。

同時,美國雖然放緩了國內對於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但是另闢蹊徑,通過國際合作的方式,來為本國的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尋找動力。近年來,美國不斷同各新興國家簽訂可再生能源發展合作計劃,如與中印等國簽訂了合作協議,共同發展可再生能源,美國此舉是希望利用新興國家的資源和財政收入,以及美國本身的研發實力來共同開發可再生能源,真可謂是借力發展的高招,這對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有一定借鑒意義。

⑷ 關於美國石油出口

美國成為石油產品凈出口國,並不一定就表明美國在走下坡路,當經濟不景氣肯定是影響這一變化的因素之一。我們還應該考慮美國國內能源形勢的新變化。

由於美國經濟是傳統的面向世界市場的開放型經濟,當自給有餘時大量出口;在國內石油不能滿足供應且總體成本越來越高時,就大規模地將投資和經營向國外轉移,以獲得利潤並滿足國內供給。這就是你所謂的下坡路。

美國成為石油產品凈出口國,直接反映了美國能源供應格局發生了變化,間接反映了美國能源消費格局的變化。這種發展變化很大程度上與經濟、技術有關。由於基礎設施完善,加上多數氣田離用戶並不太遠,美國天然氣的利用率較高。同時,美國把減少對國外石油依賴相當大的期望寄予石油替代品上。早在2006 年的國情咨文中就強調了這一點。「擺脫對石油依賴的最好方法是依靠科學技術⋯⋯通過開展乙醇、燃煤電廠、太陽能、風能技術以及核能領域的研究。這也側面說明資源不是戰略武器的唯一形式,科學技術也能提供戰略武器。

美國國內經濟發展趨勢未來仍然放慢,對石油產品需求不足,必然影響美國對石油產品的消耗,降低了石油的進口。同時,美國煉廠剩餘的煉油產能只能進一步地依賴出口市場,這樣必然會對世界能源市場供應產生影響。當然,美國目前的出口狀況僅反映了美國短期的能源市場變化。未來15年到20 年,美國的原油處於凈進口國量地位,這一根本格局仍將難以得到改變。美國的石油消費量很大,而其國內產量遠遠滿足不了國內需求量。

受影響是肯定的,但是否落空短期內還不好判斷。在伊拉克戰爭結束後,美國想通過控制伊拉克的石油,進而控制東石油以及中東石油運輸線。滿足自身的石油需要,還主導了國際石油價格。美國控制中東石油,就是想把歐盟、日本等盟國的能源需求操控在自己手上,然後可以抑制它們的經濟發展,以保住美國的經濟霸權地位。利用伊拉克戰爭打擊歐元,以保持美元的強勢地位。
我國高調支持歐元低位一方面是希望歐元能與美元抗衡,同時希望加強中國同歐盟國的合作。

但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打破了美國伊拉克戰爭的利好局勢。此次危機已波及全球,並且對美國、歐盟、日本三大經濟體影響極其嚴重,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世界影響最為廣泛的一次危機;從影響的深度來看,已造成三大經濟體相繼陷入衰退,並且預計衰退將持續。從發生的原因來看,這是第一次源自金融體系內部的危機,由於金融體系發揮市場融資的作用,此次對於金融體系的摧毀性打擊,將導致市場化融資和信用體系的重新建立;危機將重啟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全球話語權之爭,世界經濟、政治、金融、貨幣等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

⑸ 美國油氣資源分布

受地質背景的控制,美國石油和天然氣的分布,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類型和特點。中部穩定的內部區域,主要的油氣生產層系為古生界;在穩定內部區域的西部,油氣產自山間盆地和前陸盆地內,產層除古生界外,還有中生界及新生界。科迪勒拉逆沖斷層帶的油氣產自古生界和中生界,而沃希托和阿巴拉契亞逆沖斷層帶的油氣僅產自古生代儲層。

在墨西哥灣沿岸及海域,有巨厚的中、新生代沉積,已經從中生產了大量的油氣,如著名的東得克薩斯油田,墨西哥灣沿岸油氣區基本上由形成於北美大陸南部邊緣的大型中生代和新生代復合盆地組成。大西洋邊緣一帶,也有巨厚的中、新生代沉積物,可是迄今為止,除佛羅里達半島南部發現了少量石油,該區勘探尚無重大突破,在巴爾的摩峽谷區域的中生代地層中,發現了非商業性的天然氣。

得克薩斯州西部和新墨西哥州東部地區的主要構造單元包括二疊盆地、本德隆起-沃思堡地區和南部的馬拉松-沃希托逆沖斷層帶。該區古生代地層幾乎全部可以生產油氣,二疊盆地是該區最豐產油氣的地區,它是北美克拉通西南邊緣一個大的不對稱構造坳陷,內部充填了厚的古生代地層。在二疊盆地中,特拉華-瓦爾沃德地區是重要的天然氣產區。

在科迪勒拉山系東面和中央穩定地台的西部邊緣,從新墨西哥州到蒙大拿州,包括科羅拉多高原在內的地區,分布了一系列的含油氣盆地,含油層系包括從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地層。科迪勒拉逆沖斷層帶對該區的山間盆地,如尤因塔-皮申斯和聖胡安盆地等的石油資源有重要作用,在這些盆地中發現了重要的油氣田。在美國的最西部,加利福尼亞州擁有一些含油異常豐富的新生代盆地。

中陸地區占據了美國中央穩定地台的大部分,該油氣區含有兩個深盆地,一個是西部的阿納達科盆地,另一個是東部的阿科馬盆地,兩個盆地都含有非常厚的古生代岩石層序。該區的油氣集中在堪薩斯州和俄克拉何馬州,圈閉類型為各種構造型、地層型或者二者復合的圈閉。

阿拉斯加州有兩個油區,南部庫克灣盆地的產油層為新生代儲層;北冰洋海岸平原上的北坡盆地擁有美國最大的普拉德霍灣油田,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均有產層。北坡盆地中已發現的重要油氣田和儲層有:普拉德霍灣油田三疊紀儲層、恩迪克特油田密西西比紀儲層和庫帕魯克油田古近紀、新近紀儲層。阿拉斯加盆地中有很大部分是含新生代岩層的非海相盆地,分布在阿拉斯加的內部,庫克灣盆地就是這種類型。

從已生產的油氣情況看,墨西哥灣油氣區的生產居美國第一位,其次是二疊盆地為主的得克薩斯州西部和新墨西哥州東部,中陸地區排在第三位,之後就是太平洋沿岸、落基山油氣區等(圖2.1~圖2.3)。二疊盆地和中陸地區的油氣田主要是靠地面和地質方法發現的,落基山、太平洋沿岸以及東得克薩斯/阿肯色-路易斯安那油氣區的油田也是靠多種方法發現的,只有墨西哥灣油氣區、東南部地區以及東內部油氣區的油氣是主要靠地震方法發現的。

在美國重要油氣田中,構造圈閉佔一半以上,特別是在海岸平原地區以構造圈閉為主;復合圈閉重要性居第二,主要分布在中陸地區及部分墨西哥灣海岸平原和加利福尼亞海岸平原地區;地層圈閉主要分布在中陸地區和落基山油氣區。海岸平原及落基山、東內部中、新生代盆地的儲層以碎屑岩為主,僅二疊盆地的儲層以碳酸鹽岩為主。

圖2.1 美國油氣產區分布示意圖[26,27]

圖2.3 2004年美國天然氣(干氣)剩餘探明儲量分布[28]

⑹ 美國的第一、二、三產業是什麼

第一產業:農業
第二產業:工業
第三產業:服務業

⑺ 美國的工業技術為什麼高度發達

工業概覽

美國工業以技術先進、門類齊全、資源豐富、生產實力雄厚、勞動生產率高而著稱於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工業生長取得巨大進展,工業設備能力與生產規模都大大超過世界其它國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家;目前,美國的主要工業產品,如石油、天然氣、電力、銅、鋁、硫酸、乙烯、汽車、飛機等的產量,以及微電子工業、計算機技術、激光技術、宇航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核能利用和新材料的研製與開發等方面,在世界上均居領先地位;然而,在小型轎車、家用電器、通訊及辦公自動化設備、電子計算機晶元等技術密集型產品方面,則在近年內落到了日本、德國等國後面。

美國工業布局的特點是發展地區集中,分布不平衡;如汽車工業集中在底特律及其周圍五大湖區各州,這里集中有美國三大汽車公司:通用汽車公司、福特汽車公司和克萊斯特汽車公司,其汽車產量和銷售額均佔全國總數的80%左右;造船業集中在4個地區,最主要的是以波士頓、紐約為中心的大西洋沿岸海灣地區;第二個是太平洋沿岸的洛杉磯、聖地亞哥地區;第三個是墨西哥灣各港口四周地區;第四個是五大湖沿岸地區;鋼鐵工業集中在匹茲堡。因此地臨近煤礦和五大湖工業區,容易獲得煤、鐵礦石的供應,背後又緊靠大西洋沿岸的工業區,有利於鋼鐵業的發展;飛機製造及航天業則集中在西雅圖、洛杉磯等西部地區;高技術工業,如電子計算機、光纖通信、激光技術、生物工程等則集中在加利福尼亞洲的矽谷周圍地區。

80年代以來,美國工業發展呈現一種不平衡狀態,一方面,傳統工業面臨國際上新興工業國家的劇烈競爭,正呈衰落狀態,被稱之為「夕陽工業」;另一方面,以高技術工業為核心的新興工業部門則呈現出蓬勃向上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抵銷了整個工業水平下降的趨勢;自70年代中後期以來,美國工業雖面臨來自多方面的挑戰,但其在世界工業中所佔的份額一直保持在25~26%的水平。

鋼鐵工業

鋼鐵工業為美國經濟三大支柱之一,70年代以後,鋼鐵工業面臨著設備老化,勞動生產率低下,國際競爭激烈等方面的挑戰,處境非常困難;為此美國鋼鐵工業部門從80年代初開始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和企業結構調整;據估算,美國鋼鐵工業僅在80年代後半期就投入企業和設備技術改造資金6000億美元,使其轉爐效率、連續鑄鋼能力、帶鋼軋機等技術和設備達到了世界最先進水平;當然,同其它工業部門相比,美國的鋼鐵工業仍有很大困難,這不僅是美國國內因素所致,而是因為鋼鐵設備生產能力過剩,是一個帶有全球性的問題;近10年來,世界鋼鐵總產量一直呈下降趨勢,美國鋼產量則一直保持在世界總產量的11%左右。

世界前20名大型鋼鐵企業中,美國佔有7家,它們是:美國鋼鐵公司(U.S. Steel Group)、伯利恆鋼鐵公司(Bethlehem Steel)、國民鋼鐵公司、共和鋼鐵公司、內陸鋼鐵公司(Inland Steel Instries)、阿姆拜鋼鐵公司以及約翰和拉費爾公司。

汽車工業

美國汽車工業是本世紀剛興起的一個工業部門,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之一;1978年,美國汽車產量達到歷史最高點—1290萬輛後逐年下降,美國三家最大的汽車公司都出現了10億美元以上的虧損。為此,這三家大汽車公司都在80年代著手進行了企業調整和改革;經過80年代上半期的改造與調整,美國汽車工業到80年代後半期渡過了難關,使美國汽車產量連續幾年保持在1100萬輛的水平,三大汽車公司的汽車產量均居世界最先進行列;其中美國通用汽車公司高居榜首,福特汽車公司在日本豐田汽車公司之後居世界第三位,克萊斯特汽車公司排在日本日產汽車公司、法國雷諾汽車公司和德國大眾汽車公司之後,居世界第七位;進入90年代以來,因受美國國內經濟衰退的影響,美國汽車工業再次陷入困境;1992年2月,通用汽車公司宣布,3年內關閉12個工廠,裁員1.6萬人,到1995年,該公司將關閉21個工廠,解僱7.4萬名職工;這是美國汽車工業衰落的一個縮影;1991年,美國共銷售汽車1230萬輛,比1990年下降11.5%,為1983年以來最低水平。通用、福物和克萊斯特三大汽車公司在美國汽車市場所佔的銷售份額也下降了4%,降至有史以來的最低水平—68.9%;三大汽車公司的虧損額高達70多億美元,這一境況使布希總統1992年初訪問日本時,也要帶上三大汽車公司的董事長,以幫助美國汽車工業渡過難關。

建築工業

建築工業與鋼鐵工業,汽車工業並列為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地位相當重要,它消費全國冶金工業10%的產品,70%的水泥、玻璃、磚瓦,40%的木材,50%的油漆工業產品,並佔有全國8%的運輸能力,被稱作是美國經濟的晴雨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建築業發展迅速,也帶動了其它工業部門的增長速度;到1972年創歷史最高紀錄,年建房230萬套;但在此之後,建築工業隨著美國經濟的衰落而衰退;到1981年降至最低點,年建房110萬套,不足1972年的50%;從1982年開始,建築工業又開始回升,到1988~1989年度,甚至達到了繁榮的程度;但也許正是由於這種繁榮,使銀行業對房地產和建築業信貸過度膨脹,造成了1990年民用高級住宅和辦公樓嚴重過剩,年底有1/3的新建築閑置無用,銀行貸款回收困難,導致對工商企業和個人信貸的收縮,引發了1990年第四季度開始的美國戰後第九次經濟衰退。

美國建築業現代化程度很高,設計技術和管理水平也居世界領先水平;在建築材料的應用上,也大膽採用新材料,如特種塑料、鋁合金、大面積平板玻璃等,在抗震力學和建築結構設計等方面,仍領導世界建築工業的發展方向。

機器製造業

美國機器製造業在二戰前落後於德國,到1969年,美國的機床產值才超過德國和前蘇聯,躍居世界第一位,但到70年代後期,則又面臨世界各國的挑戰;美國機器製造業由大約500家大公司組成,但在1972~1986年間,美國在經合組織各國機床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4.9%下降到11%。里根政府為了阻止這一與國防工業密切相關的部門繼續衰落,提出了一項「國內行動計劃」,在限制進口的同時,增加資金投入;1988年,由於美元貶值和投資需求的增加,機器製造業部門狀況有所改善,訂貨增加,生產回升,但上升幅度不大,僅為1.5%左右;在數控機床和工業機器人製造方面,美國所面臨來自日本的挑戰更為嚴重,外國高級數控機床和工業機器人幾乎佔領了美國國內市場的75%左右。

高技術工業

與美國傳統工業普遍衰敗的狀況相反,美國的高技術工業則生機勃勃,呈現出高速發展的潛力;高技術工業包括微電子技術、電腦軟體、機器人、通訊設備、計算機輔助設計、光纖技術、超導研究、生物工程和航空航天技術等。

美國政府把高技術工業作為提高經濟增長率、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手段;據經合組織估計,美國在計算機技術、電子電信、生物工程、化學及航空航天等高技術部門居世界首位,只有在工業機器人、計算機晶元和金屬合方面落後於日本。

電子計算機和信息處理技術是現代高技術工業的核心。
此外,美國在高分子化學、生物工程、新材料與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超導、核能等方面,都保持著世界領先的位置,並對這些領域的繼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能源工業

能源工業部門是美國工業中最大的部門,它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水力、電力、核能等;石油和天然氣工業是美國能源工業中最主要的部門, 1989年,美國能源消費構成是:石油佔40.3%;天然氣佔24.1%;煤炭佔24.8%;核能佔5.8%;水力及地熱佔5.0%;美國石油和天然氣的蘊藏量很大,全國50個州都發現有石油和天然氣;美國的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為美國提供了能源消費的主要部分,60年代末期國際上出現石油危機後,美國的採煤業才略有回升;特別是從70年代中後期開始進行的採煤技術設備更新運動,使美國煤炭採掘業的技術裝備和勞動生產率都居於世界先進水平;美國煤炭的主要產區是阿巴拉契山脈一帶,僅此處煤炭產量就佔全國總產量的50%以上。

除傳統的石油和煤炭能源外,美國還特別注重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目前美國正在開展利用潮汐、合成燃料、太陽能等新能源;核能更是美國大力發展的重點,1970年,美國擁有核電站19座,1980年增加為70座,1990年則增加到110座,另有4座正在興建中,按這種增長速度,到1995年,美國的核能發電量就可以超過煤炭發電量,位於石油之後居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