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中國石油規劃計劃是做什麼的
擴展閱讀
石油多少度就蒸發了 2025-07-29 19:32:36
新大洲成本多少 2025-07-29 19:22:26

中國石油規劃計劃是做什麼的

發布時間: 2022-08-11 13:58:14

㈠ 中國的石油安全戰略及對策

在新的國際國內形勢下,中國石油工業既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和考驗。中國是一個能源消費大國,但同時也是一個能源生產大國,雖然近年來中國石油進口增長速度較快,但中國的石油進口僅佔世界貿易量的6%;中國現在天然氣進口還很少。目前中國一次性能源自給率仍然很高,達到了90%左右,國內石油仍有增產餘地,天然氣發展有很大潛力。
按照國家制定的能源發展戰略,中國解決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與能源需求之間的矛盾將主要立足於國內,實行「能源開發與節能並重,並以節約優先」的方針。目前,中國的能源利用效率仍然很低,能源消費強度大大高於發達國家及世界平均水平,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刻不容緩。中國政府已決定將大力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擴大天然氣的利用,運用節能的先進技術,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緩解能源供需之間的矛盾。
為了提高我國油氣安全穩定供應的保障程度,建立健全我國的石油安全體系勢在必行。政府的總體考慮是:在繼續保持國內石油產量穩定增長、天然氣快速發展的同時,大力開發利用海外油氣資源,建立經濟、穩定的油氣供應渠道和石油安全保障體系,滿足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在對策措施方面,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1)堅持把節約放在首位,努力提高石油利用效率。
我國石油安全的最大風險在於我們自己。目前,我國石油利用效率低,節約工作任重道遠。我國能源總的利用效率僅有32%,比國外先進水平低10多個百分點。這種依靠高投入、高能耗、高資本積累帶動經濟增長和工業化的方式必須轉變。我們不能走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靠大量消耗廉價資源實現經濟發展的老路,否則不僅使包括石油在內的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嚴峻,而且會引發包括環境惡化在內的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
中國政府把建設節約型社會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明確提出到2010年GDP單位能耗要在現有水平上降低20%的目標。石油是我國供需矛盾最突出的緊缺資源,必須在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把節約放在首位,採取綜合措施,努力降低消耗,減少損失和浪費,提高利用效率。國家將採取強制性措施,重點抓好高耗油行業節能降耗的工作。以交通運輸為例,2000年以來,我國汽車保有量以每年超過200萬輛的規模增加,平均增長速度達14.6%。到2005年底,我國汽車保有量已達3180萬輛(不含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1149萬輛)。照此速度,到202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將超過一億輛。倘若如此,無論從石油供應、道路交通和環境保護看,都是難以承受的。
(2)加強國內勘探開發,發揮國內油氣資源的基礎性保障作用。
實現國內石油生產的長期穩定發展,是保障我國石油安全的基礎。一是要加大勘探投入,推動技術進步,加快資源向儲量的轉化,多找儲量,夯實發展的資源基礎;二是要加強油氣開發依靠技術進步提高採收率,把已發現儲量盡可能多地采出來。
我國東部主力油田總體已進入產量遞減階段,穩產難度加大,但開發上仍有潛力可挖。目前,全國油田的平均採收率並不高,只有26.9%,其中採收率最高的大慶油田為41.2%,進一步提高採收率仍有較大潛力。如果採收率能提高一個百分點,可采儲量就可增加2億噸以上。
政府和企業堅持「加快西部、深化東部、發展海域、探索新區」的方針,進一步加大勘探力度,努力增加新發現、新儲量,依靠技術創新,提高老油田開發水平,延緩產量遞減,確保2020年石油產量在2億噸以上。按照上中下游一體化的原則,做好資源勘探、市場規劃和管網系統建設,推動天然氣產業發展,確保2020年天然氣產量達到1200億立方米以上。
(3)積極開發利用海外資源,構建多元穩定的油氣供應體系。
利用海外油氣資源支撐本國經濟發展,是多數石油消費國的共同做法,也是保障我國油氣安全供應的必然選擇。利用海外油氣資源一般有兩種途徑,一是發展國際石油貿易,這是解決我國石油需求缺口的主要途徑。通過加快建立多元穩定的國際石油貿易網路體系,努力實現油氣進口來源、品種、渠道、方式和通道的多元化。二是積極參與海外油氣勘探開發,努力提高獲取權益油的能力。我國石油公司走出去已有近15年的歷史,2005年我國石油企業通過合作、參股、並購和獨資等方式,在海外獲得的權益油達到5000多萬噸。我國石油公司在海外獲得權益油的能力越強,進口資源的保障程度就會越高。
(4)建立石油儲備和預警制度,構建應對石油風險的安全保障體系。
2003年,我國首次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制度,規劃了四個儲備基地,即浙江的鎮海和岱山、青島的黃島、大連的新港。一期建設計劃形成儲備相當於30天石油凈進口量的能力。其中浙江鎮海的石油儲備基地已基本建成,2006年年底即可投入使用。
根據國際經驗,統籌考慮經濟承受能力等因素,我國石油儲備能力建設,近期目標可按上年度60天凈進口量來考慮,即2500萬噸以上。從長遠看,2020年左右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60%時,應按90天凈進口量的規模來安排我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同時,國家還要建立安全預警應對機制,以防範和應對突發事件造成石油供應急劇變化甚至中斷,提高我國石油安全的保障程度。
(5)積極發展替代能源,緩解石油供應壓力。
開發利用石油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當今世界能源發展的大趨勢和熱點。面對我國日益嚴峻的石油供需形勢,要積極推進車用替代燃料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車用替代燃料包括壓縮天然氣(CNG)、液化石油氣(LPG)、天然氣合成油(GTL)、煤基液化(CTL)、生物質燃料和氫燃料電池等。按現有技術的成熟情況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技術成熟,可以推廣應用的,如CNG、LPG和燃料乙醇等;第二類是技術較成熟,但成本高、推廣使用還存在一些問題的,如GTL和CTL等;第三類是在應用上存在較大問題,技術有待成熟的,如氫燃料電池等。
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比較豐富,預計可再生能源每年的可獲得量為73億噸標准煤。其中,可經濟開發的5萬千瓦以下的小水電資源總計1.25億千瓦,50%分布在西南地區。據保守估計,我國可開發利用的風能資源有幾億千瓦,地熱、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也都有相當大的潛力。應當採取多渠道和靈活方式鼓勵發展利用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6)深化能源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
近幾年,我國能源管理體制改革和政策法規建設已取得了明顯成效,對保持我國石油行業穩定發展和安全供應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提高。需要理順能源管理體制,加強對煤、電、油氣的統一規劃和領導,並制訂相關產業政策,保證能源行業可持續發展;應進一步完善能源產業政策,按照市場化改革的方向,進一步理順能源價格體系;加快石油立法,運用法律手段確保能源工業可持續發展;充分利用體制改革、法制建設和機制完善等手段,培育成熟的節約型油氣生產與消費市場。
未來我國石油安全面臨的外部風險主要有資源供給、市場價格、運輸通道及地緣政治諸方面,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和應對。
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與新型工業化道路,依靠科技進步,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國將奉行「互利合作、多元發展、協同保障」的新能源觀,進一步深化與世界石油工業界的交流與合作,共同維護世界能源供需的平衡與穩定,共同推進世界石油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全球經濟的繁榮。

㈡ 中國石油煤層氣勘探開發實踐及發展戰略

費安琦 雷懷玉 李景明 趙培華 李延祥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6)

作者簡介:費安琦,男,1946年生,滿族,1965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主要從事石油、天然氣及煤層氣勘探開發方面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摘要 根據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煤層氣十年勘探經驗,系統總結了中國石油在煤層氣勘探領域的新認識和新技術,利用這些認識和技術取得了重要勘探成果,發現了三個氣田,儲備了一大批有利目標區。中國石油在「十一五」期間將加大煤層氣的投入,以早日促進煤層氣產業化發展。

關鍵詞 煤層氣 地質理論 新發現 新領域

Practice and Strategy of CB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etroChina

Fei Anqi,Lei Huaiyu,Li Jingming,Zhao Peihua,Li Yanxiang

(PetroChina Company Limited,Beijing 100086)

Abstract:Based on the CBM exploration experience of PetroChina for ten years,some new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es for CBM exploration from PetroChina were systemically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PetroChina achieved important CBM exploration results in the light of these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es and discovered three CBM fields and reserved lots of favorable CBM perspective areas.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PetroChina will double the investment of CBM to early realize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China's CBM instry.

Key words:CBM;geology theory;new discovery;new field

前言

煤層氣主要以甲烷為主,是潔凈的天然氣資源。煤層氣是主要以吸附形式存在於煤層中的非常規天然氣。煤層氣勘探可以減少採煤的災害,減緩對大氣的污染,更重要的是煤層氣是天然氣的一個後備資源。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於1994年在原新區勘探事業部成立了煤層氣勘探項目經理部,專門立項進行煤層氣勘探。十餘年以來,先後組織了「九五」總公司煤層氣科技攻關和大量煤層氣勘探生產項目,參加本項目科技攻關入數達250餘人,著眼全國開展了大區評價研究,投資4.5億元,共鑽井80口,開辟了河北大城、山西晉城、大寧三個試驗區。獲得了一大批煤層氣的有利區塊,取得了一批突出的技術成果。「十一五」期間公司將進一步加大投入,促進煤層氣早日產業化,實現股份公司能源的多元化戰略。

1 中國煤層氣地質理論有突破性認識

結合中國煤層氣地質特點,將煤層氣氣藏類型劃分為承壓水封堵、壓力封閉、頂板水網路狀微滲濾、構造封閉四大類,並指出承壓水封堵氣藏保存條件好,有利於排水降壓,煤層氣最富集,是主要勘探目標。

在煤熱演化生烴機理上劃分為區域岩漿熱變質、局部熱動力變質、深層水交替熱變質、區域壓實變質、構造應力變質五種類型,並指出區域岩漿熱變質類型的煤層割理發育,物性好,高產條件最優越,是勘探重點。

在煤層氣成因類型上由盆地邊緣到腹部劃分為甲烷風化帶、生物降解帶、飽和吸附帶、低解吸帶四種類型,並指出生物降解帶埋藏淺、開采中水大氣小,甲烷風化帶含甲烷氣特低,低解吸帶煤層埋藏深、物性差、含氣飽和度低、可解吸率低,而飽和吸附帶是高產富集有利部位。

在煤層氣成藏後改造作用中存在水動力洗刷、煤層礦化、構造粉煤、成岩壓實、構造變形差異聚集五種主要作用類型,往往構造變形差異聚集作用類型的上傾承壓水封閉條件好,下傾部位有充足氣源補給,高產富集條件優越,為勘探重點。

2 形成了煤層氣勘探配套工藝技術

先後組織了22項煤層氣專用勘探技術攻關,以下6項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1 煤層繩索式全封閉快速取心技術

為准確求取煤層含氣量和提高煤層取心收獲率,研製出繩索式取心工具(大通徑)及配套設備,包括取心鑽頭、外管、內管總成、半合式岩心管、懸掛機構、彈卡定位機構、割卡心機構、單動機構、報警裝置、差動機構、內外管扶正器、打撈器、繩索提升系統,及通徑大於101mm的專用鑽具。現場對30口井取心,平均收獲率98%以上,煤心保持原始結構,並且出心速度快,由井底割心到地面裝罐,700m 井深僅用8~10min,實測含氣量可靠。比常規取心速度快20倍,此項技術已獲國家發明專利。

2.2 注入/壓降試井技術

針對煤層松軟、低壓、低滲且含有氣體和水的特點,引進國外先進的高壓低排量(最高注入壓力41MPa,最低注入排量2m3/h)注入泵,並配備了先進、可靠的地面泵注系統。建立了適用於不同試驗區的測試工藝技術,研製出專用解釋系統軟體。經現場50多層測試對比,煤層滲透率等參數解釋准確性較高。

2.3 大地電位法煤層壓裂裂縫監測技術

根據煤層近於非彈性體的特點,建立了室內數學模型和物理模型試驗,研製出大地電位法煤層壓裂裂縫監測設備和解釋軟體,可對煤層壓裂裂縫延伸方位和長度進行現場直接動態監測和定量解釋。經現場60多層測試對比,壓裂裂縫監測結果准確性較高,解決了以往煤層壓裂水平裂縫無法直觀定量評價的難題。該項技術已獲國家發明專利。

2.4 井間地震聲波層析成像(CT)技術

根據煤層中的縱波速度較低、壓裂後其縱波速度進一步降低的特點,採用井間地震聲波層析成像技術,描述聲波穿過剖面內煤層物性的變化特點,以評價壓裂後井間連通狀況。經現場測試對比,井間測試結果清晰可靠,解決了以往煤層裂縫不能直觀定量評價的難題。

2.5 煤層氣測井評價技術

結合試驗區煤層氣地質特點,研製開發出煤層氣測井系列和評價軟體,可對含氣量、封蓋層、工業分析、岩石力學等參數進行定量解釋。經28口井200餘塊樣品實驗室測試結果對比,含氣量誤差不超過6%,利用該技術每口井可節約費用20萬元。

2.6 煤層氣儲層模擬技術

引進國外先進的COALGAS、COMET煤層氣儲層數值模擬軟體,針對中國煤層氣特點開發應用,可對各種完井方法和開采方式用三維兩相的煤儲層進行生產擬合和儲層參數敏感性分析,能預測開采20年內采氣速度、單井和井組產能、合理井距、布井幾何形狀及井網優化等多項開采指標,評價氣藏開發水平和試驗區開采效果。並在沁水盆地晉城地區、鄂爾多斯盆地大寧-吉縣地區得到充分應用。

3 利用地質理論和勘探工藝技術,勘探效益顯著

3.1 堅持4個層次評價研究取得明顯效果

大區評價:評價全國39個含煤盆地68個聚煤單元的煤層氣遠景資源量,在埋深300~1500m為27.3×1012m3(美國目前18個盆地煤層氣遠景資源量僅為11×1012m3)。其中4大盆地有利勘探面積7.6×104km2,煤層氣遠景資源量19×1012m3

區帶評價:優選出鄂爾多斯盆地中部及東部、沁水、冀中—冀東、魯西—濮陽、豫西、淮南—淮北、六盤水八大有利選區,勘探面積4×104km2,煤層氣遠景資源量7.1×1012m3

目標評價:評選出沁水盆地晉城、鄂爾多斯盆地大寧-吉縣、韓城、烏審旗六盤水地區格目底及西北等一批有利勘探目標,勘探面積2×104km2,煤層氣遠景資源量4.4×1012m3

區塊評價:拿下晉城目標樊庄和鄭庄區塊探明、控制儲量及大寧-吉縣目標午城區塊控制儲量。

3.2 發現我國第一個大型煤層氣田——沁水氣田

1997年10月晉試1井完鑽,完鑽井深705m,在主要目的層二疊系山西組和石炭系太原組共鑽遇煤層6層12m,鑽井中煤層氣顯示良好。1998年2月開始對本井3煤試氣,日產氣穩定在2700m3以上,最高日產氣為4050m3,在本區首次獲得了穩定的煤層氣工業氣流。

1998年4~8月通過區塊評價研究,在晉試1 井附近鑽探了晉1-1、1-2、1-3、1-4、1-5井,與晉試1井共同組成了一個梅花形井組。該井組於1999年4~12月進行了面積法排水降壓采氣,4口井日產氣量穩定在2400~3500m3

在晉試1井組試氣的同時,分別在樊庄和鄭庄區塊完鑽了晉試2、3、4、5、6井,經試氣單井單層日產氣穩定產量2700~4400m3,最高9780m3。採用COALGAS儲層模擬軟體預測3煤與15分壓合排單井平均日產氣3700~4000m3

2001年已向國家上交樊庄區塊探明含氣面積182.22km2,煤層氣地質儲量352.26×108m3;鄭庄區塊控制含氣面積447.1km2,煤層氣地質儲量911.2×108m3;該登記區含潛在資源量的總含氣面積1090km2,總資源量2656×108m3

不管是採用常規鑽井還是羽狀水平井鑽井技術,該區煤層氣開發都有好的經濟效益。陝京和西氣東輸管線靠近該區,將為改變北京及東部沿海地區大城市環境,帶來難以估量的巨大的效益。

3.3 首次在鄂爾多斯東緣發現大型的煤層氣田

鄂爾多斯盆地大寧-吉縣地區吉試1井於山西組和太原組共鑽遇煤層6層累計厚度為17.4m,其中主力煤層厚度5煤5.4m,8煤8.8m,煤層壓力系數1.1~1.2,煤層滲透率10×10-3μm2,5煤平均含氣量20.7m3/t,含氣飽和度91%,8煤平均含氣量13.8m3/t,含氣飽和度77%,5煤鑽井中自溢水10m3/d,主要地質參數與美國黑勇士盆地高產富集區接近,為我國首次在鄂爾多斯東緣發現的大型中煤階煤層氣田。其中吉試4井煤層總厚7層22.8m,煤層滲透率高達 82×10-3μm2。吉試 5 井 5煤厚 6.8m,含氣量高達23.2m3/t,含氣飽和度 95%,日產氣 6629m3。目前初步控制該區在煤層埋深 500~1200m,煤層氣含氣面積885km2,控制儲量800×108m3

4 中國煤層氣開發利用前景展望

21世紀是天然氣的世紀,在我國未來幾十年內天然氣開發將獲得飛速的發展。西氣東輸是煤層氣產業發展的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西氣東輸」工程將穿越我國眾多的油氣盆地和含煤盆地。根據「西氣東輸」工程的供氣能力和設計年限估算,需要1×1012m3的天然氣地質儲量作保證,但目前常規天然氣地質探明儲量僅7000×108m3左右,急需補充氣源,煤層氣作為非常規天然氣,其成分95%以上是甲烷,完全可以與天然氣混輸、混用。同時「西氣東輸」管線經過的地區也是煤層氣資源富集的地區,塔北、鄂爾多斯盆地、沁水盆地、太行山東、豫西、徐淮和淮南等煤層氣富集帶,總資源量近14×1012m3,而且管線經過的沁水大型煤層氣田,已經獲得煤層氣探明儲量,在短期內優先開發這些地區的煤層氣資源最具有現實性和可行性。

我國的煤層氣工業和其他國家一樣,將採用井下抽放和地面排采並行的方式展開,一方面在井下抽放上繼續改進技術,提高抽放效率;另一方面大力開展地面排采試驗。我國煤層氣井下抽放已有50多年的歷史,抽放技術成熟,隨著環保意識的加強,更多煤層氣利用設施的建成投產,以及國家和企業更加註重安全生產,預計未來10年煤礦井下煤層氣抽放將會有較大的發展,到2005年井下煤層氣抽放量將達到10億m3,2010年達到14億m3[2]

我國煤層氣地面開發試驗已從單井試驗向井組試驗過渡,一些煤層氣開發項目已顯示出商業化開發前景。我國煤層氣開發應採取新區與老區相結合、重點突破的原則。首先在資源條件好、勘探程度較高的鄂爾多斯和沁水盆地,進行補充勘探,集中力量開發,使煤層氣生產能力在近期內有較大程度的提高,並在開發利用方面形成突破。

根據目前我國煤層氣發展速度及政策導向等預測,我國煤層氣產量將經過緩慢、快速和穩定三個階段的增長,預計到2010年我國可探明(1000~2000)×108m3的可利用煤層氣儲量,建成3~5個煤層氣開發示範基地,力爭使煤層氣產量達(20~30)×108m3,煤層氣產業初具規模。預測2000~2010年將是我國煤層氣大發展階段,相當於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因煤層氣井產量低,壽命長,必須要有優惠政策來鼓勵煤層氣的勘探開發,才能使我國煤層氣勘探開發在此階段取得長足進展。我國華北地區可供勘探的煤層氣資源量與美國的聖胡安和黑勇士盆地之和相當,但其地質情況較復雜,勘探難度大,預計到2010年全國煤層氣產量將達到20×108m3,控制儲量為1500×108m3。預測2010~2020年,隨著煤層氣的勘探開發技術日趨成熟,勘探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到華南、東北區及西北地區,預計2020年煤層氣產量將達到150×108m3。到2025年,建成5~6個煤層氣生產基地,煤層氣產量達200×108m3,形成完善的煤層氣產業體系。

5 中國石油煤層氣發展戰略

在「十一五」期間中國石油將立足中東部含煤盆地,用五年的時間形成30×108m3的煤層氣產能,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相關工作。

5.1 加大對煤層氣的科技投入

我國煤層氣資源豐富,潔凈氣體能源供需缺口大,開發利用煤層氣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我國煤層氣儲層與美國相比,大多具有低滲透、低飽和和低儲層壓力的「三低」特點,煤層氣地質條件復雜,開采難度大。中國石油將進一步加大對煤層氣的科技投入,一方面加強煤層氣成藏理論、經濟評價等基礎理論研究,注意煤層氣科學的系統性;另一方面加大煤層氣攻關和示範項目的投入力度,為煤層氣開發的突破創造科技支撐。

5.2 根據我國煤層氣資源特點與分布,選擇有利開發區塊

我國煤層氣資源特點突出表現為量大面廣,具有顯著的地區富集性和時域富集性。通過對全國煤層氣資源的綜合評價,以含氣帶為單位,對其開發前景進行分類評價,確定包括十大煤層氣有利目標區作為煤層氣開發的優選區塊,沁水盆地、鄂爾多斯盆地東緣、兩淮地區、西部低階煤地區的煤層氣開發有利區塊,可作為近期勘探開發的重點工作區。

5.3 制定完整、科學的煤層氣開發規劃

堅持煤層氣上、下游統籌規劃、協調發展,評價與勘探相結合、重點突破與規模開發相結合,由淺至深、由易到難、滾動發展;堅持地面規模開發為主、帶動煤礦井下抽放,地面開發與井下抽放並舉,建立「先採氣後採煤」的礦產資源綜合開發模式。

5.4 中國石油將把煤層氣開發利用納入公司中長期能源發展規劃,重視相關基礎設施建設

我國煤層氣基礎設施弱,特別是沒有煤層氣長輸管網,中國石油將把管線建設納入公司發展基礎建設規劃,有計劃地投入適度的基建資金,分期實施,以加速我國煤層氣產業的形成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洪林等.2001.中國煤層氣資源及其勘探開發潛力.《石油勘探與開發》,Vol.28,No.1,p9~11

[2]王紅岩,劉洪林等.2005.煤層氣富集成藏規律.北京:石油工業出版杜

[3]張建博,王紅岩等.1999.山西沁水盆地有利區預測[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杜

[4]黃盛初等.1998.我國煤層氣利用技術現狀及前景.《中國煤炭》,No.5,p25~28

[5]趙文智等.2001.中國陸上剩餘油氣資源潛力及其分布和勘探對策.《石油勘探與開發》,Vol.28,No.1,p1~5

中石油規劃計劃崗為什麼招工程造價專業

中石油規劃計劃崗招的是工程造價啊,造價專業,這是非常對口的,因為他們中石油幹活的時候要再算出這個成本是多少,這才是正確的。

㈣ 中國石油十四五發展規劃

法律分析: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立足「兩個大局」,聚焦主責主業,錨定建設世界一流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國有企業戰略支撐作用,切實扛起保障國家能源安全重任。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高質量指標體系為引領,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積極推動能源轉型和數字化轉型,積極響應碳達峰、碳中和的低碳發展要求,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公司發展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粗放發展向精益發展轉變,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實現能源安全保障有力,質量效益顯著提高,運營效率顯著提升,發展動能顯著增強。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第十四條 城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城市總體規劃。

直轄市的城市總體規劃由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審批。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國務院確定的城市的總體規劃,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國務院審批。其他城市的總體規劃,由城市人民政府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批。

第十五條 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總體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其他鎮的總體規劃由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

㈤ 問一下一個公司的計劃部是干嗎的主要有什麼職責呢

計劃發展部職責范圍

1. 負責組織制定公司長遠發展戰略、經營規劃和年度的綜合性、各種專業性的計劃執行的過程中進行協調和調整,並及進向公司領導匯報各業各部門計劃實施進展和指標完成情況。嚴格審核、匯總和統一上報各項業務報表並留存歸檔。

2. 負責公司經營管理大綱、目標的制定,主持推行全公司的目標責任制,與下屬單位進行目標責任書的洽談、簽訂,並以此進行考核、獎懲。

3. 負責公司經營各類投資項目的立項、可行性論證、評估和預審,包括項目談判、審核材料,做好項目決策前後的一切相關工作。

4. 為公司重大決策提供咨詢意見和策劃方案,充當公司的決策參謀角色。

5. 負責對下屬的全資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參股子公司及其他關聯企業的經營管理、業務指導,及時掌握公司經營動態。

6. 對公司經營管理重大問題進行調研,提出咨詢意見。

7. 負責收集、整理、歸檔與公司發展目標相關的信息資料,結合公司情況加以分析預測,提出與公司業務有關的地區、行業、產品發展前景對策報告。

8. 及時了解、掌握和不斷追蹤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動態,向公司領導提出應對建議。

9. 負責制定公司新產品服務開發計劃,定期檢查、監督研發進展和協調解決存在問題。

10. 受總經理委託,管理公司專家顧問委員會。

11. 完成總經理交辦的其他任務。

㈥ 求西氣東輸二線廣東段去向圖

廣東境內形成「人」字線路

從西氣東輸二線廣東省境內管線走向圖可以看到,自北而來的西氣東輸二線從韶關進入廣東,包括一主幹線兩支幹線,管線走向呈現一個大大的「人」字。

中石油有關人士表示,西氣東輸二線主線和干線在廣東境內長度約820公里,其中主幹線途經韶關、清遠、廣州3市,廣東末站設在廣州,線長256公里;廣州-南寧支幹線途經廣州、清遠、佛山、肇慶、雲浮5市,線長282公里;廣州-深圳-香港支幹線途經廣州、增城、惠州、東莞、深圳終到香港特區,全長280公里。

中國石油規劃計劃部有關負責人披露,除了廣東境內的管道鋪設外,初步選址深圳大鏟島的深圳LNG項目是西氣東輸二線工程在廣東的重要配套項目,將建設安全應急站、調峰站和接收站三站合一,主要作為西氣東輸二線的應急、調峰之用,同時為香港供應天然氣。該項目已於今年11月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准展開前期工作,預計投資100多億元,一期規模為300萬噸/年。

中國石油規劃計劃部有關負責人昨日欣喜表示,深圳大鏟島LNG項目「正在積極推進中,目前進展順利」。據了解,深圳大鏟島LNG項目正在進行造陸運動,圍海造地面積將達40公頃。

㈦ 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現狀及前景

一、中國石油工業的特點

1.油氣儲產量不斷增長

近年來,中國石油企業加大勘探開發力度,油氣儲產量穩中有升,誕生了一批大型油氣生產基地。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油氣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連續3年超過5億噸,新增天然氣三級儲量超過3000億立方米;先後在鄂爾多斯等盆地發現4個重大油氣儲量目標區,落實了准噶爾盆地西北緣等7個億噸級以上石油儲量區和蘇里格周邊等3個數千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儲量區。經獨立儲量評估,2006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實現石油儲量接替率1.097,天然氣儲量接替率4.37,均超過了預期目標,為油氣產量的持續穩定增長提供了資源基礎與此同時,中石油一批較大油氣田相繼投入開發,油氣業務實現持續增長。長慶油田原油產量一舉突破1000萬噸,標志著中國石油又一個千萬噸級大油田誕生。地處鄂爾多斯盆地的中國儲量最大、規模最大的低滲透蘇里格氣田投入開發,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塔里木油田的天然氣產量突破100億立方米,西氣東輸資源保障能力增強。西南油氣田的年產油氣當量突破1000萬噸,成為我國第一個以氣為主的千萬噸級油氣田,也是國內第6個跨入千萬噸級的大油氣田。2006年,中石油新增原油生產能力1222萬噸,天然氣生產能力91億立方米。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普光外圍、勝利深層、東北深層等油氣勘探獲得一批重要發現。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儲量2.3億噸,探明天然氣儲量約1600億立方米,新增石油可采儲量約4500萬噸,天然氣可采儲量約739億立方米。2006年4月3日,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化」)正式對外宣布發現了迄今為止中國規模最大、豐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裝海相氣田———普光氣田,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經國土資源部審定,普光氣田到2005年末的累計探明可采儲量為2511億立方米,技術可采儲量為1883.04億立方米根據審定結果,該氣田已具備商業開發條件,規劃到2008年實現商業氣量40億立方米以上,2010年實現商業氣量80億立方米。

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06年在中國海域共獲得10個油氣發現,其中包括中國海域的第一個深水發現———荔灣3-1,並有6個含油氣構造的評價獲得成功。該公司2006年實現儲量替代率199%,年內新增凈探明儲量4676萬噸油當量。截至2006年年底,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共擁有凈探明儲量約3.56億噸油當量。

2006年,全國共生產原油1.84億噸,同比增長1.7%;生產天然氣585.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9.2%其中,中石油生產原油1.07億噸,再創歷史新高;生產天然氣442億立方米,連續兩年增幅超過20%;中石油的油氣產量分別占國內油氣總產量的58%和76%。連同海外權益油在內,當年中石油的油氣總產量達到1.49億噸油當量,同比增長4.9%。中石化原油生產量超過4000萬噸,同比增長2.28%;生產天然氣超過7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5.6%。中石化「走出去」戰略獲得重要進展。預計海外權益油產量達到450萬噸,增長了1.2倍。隨著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潿州6-1油田、曹妃甸油田群、惠州19-1油田、渤中34-5、歧口17-2東、惠州21-1等油氣田的先後投產,全年該公司共生產油氣4033萬噸油當量,較上年增長3.4%,比3年前增長了21%。

2.經濟效益指標取得進展

近年來,國際油價持續高漲,2007年底一度接近100美元/桶。在高油價的拉動下,中國石油工業的油氣勘探開發形勢較好,收獲頗豐。2006年,中國石油行業(包括原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業)全年實現現價工業總產值20132億元,工業增加值6371億元,產品銷售收入19982億元,利潤3227億元,利稅4713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26.3%、35.8%、27.8%、18.2%和22.2%

2006年,三大國家石油公司突出主營業務的發展,在全力保障國民經濟發展對油氣需求的同時,創造了良好的經營業績,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再創新高,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但是,受油價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各公司的利潤增幅均有大幅降低。尤其是中石油,該公司2005年的利潤增長了38%,但2006年僅增長4.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的利潤增長率也下降了一半以上。

3.煉油和乙烯產能快速增長

近年來,國內油品需求增長較上年加快。面對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中國煉油行業克服加工能力不足、國內成品油價格和進口成品油價格倒掛、檢修任務繁重等困難,精心組織生產,主要裝置實現滿負荷生產。2006年全年共加工原油3.07億噸,比上年增長6.3%,但增幅回落了0.2個百分點。其中,中石油加工原油1.16億噸,增長4.8%;中石化加工原油1.46億噸,增長4.6%。

全年全國共生產成品油1.82億噸,比上年增長4.5%,增幅同比回落2.6個百分點。其中,汽油產量為5591.4萬噸,比上年增長3.7%;柴油產量為1.4萬噸,比上年增長5.5%;煤油產量為960萬噸,比上年下降2.9%。中石油生產成品油7349萬噸,比上年增長3.3%。其中汽油產量為2408.3萬噸,增長4.81%;柴油產量為4605.17萬噸,增長2.53%;煤油產量為333.45萬噸,增長4.8%。中石化約生產成品油1.6億噸。其中汽油產量為2546.0萬噸,增長1.37%;柴油產量為6161.58萬噸,增長5.83%;煤油產量為635.40萬噸,下降4.15%(表1-1)。

由於乙烯需求的快速增長,我國加快了乙烯產能建設的步伐。2006年我國乙烯總產量達到941.2萬噸,增長22.2%。其中,中石油的產量為207萬噸,增長9.5%;中石化為633萬噸,增長15.3%,排名世界第4位。長期以來,我國的乙烯領域為中石化、中石油兩大集團所主導,但隨著中海油上下游一體化戰略的推進,尤其是中海殼牌80萬噸乙烯項目於2006年年初建成投產後,其在2006年的乙烯產量就達到了64.62萬噸。我國乙烯生產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現雛形(表1-2)。

表1-1 2006年全國原油加工量和主要油品產量單位:萬噸

資料來源:三大石油集團及股份公司網站。

2005年國家發布了《乙烯工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和《煉油工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使我國煉化工業的發展方向更為明確,勢頭更加迅猛。我國一大批煉化項目建成投產或啟動。吉林石化70萬噸/年、蘭州石化70萬噸/年、南海石化80萬噸/年、茂名石化100萬噸/年乙烯新建或改擴建工程建成投產;撫順石化100萬噸/年、四川80萬噸/年、鎮海煉化100萬噸/年乙烯工程,以及天津石化100萬噸/年乙烯及配套項目開工建設。2009年鎮海煉化100萬噸/年乙烯工程投產後,鎮海煉化具有2000萬噸/年煉油能力和100萬噸/年乙烯生產能力,成為國內煉化一體化的標志性企業。值得一提的是,總投資為43.5億美元、國內最大的合資項目———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的投產,標志著中國海油的上下游一體化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結束了中海油沒有下游石化產業的歷史。

2006年是多年來中國煉油能力增長最快的一年。大連石化新1000萬噸/年、海南石化800萬噸/年煉油項目,以及廣州石化1300萬噸/年煉油改擴建工程相繼建成投產;大連石化的年加工能力超過了2000萬噸,成為國內最大的煉油生產基地。與此同時,廣西石化1000萬噸/年煉油項目也已開工建設。可以看出,我國的煉化工業正在向著基地化、大型化、一體化方向不斷推進。

2006年,我國成品油銷售企業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加強產運銷銜接,優化資源流向,繼續推進營銷網路建設,努力增加市場資源投放量。中石油全年銷售成品油7765萬噸,同比增長1.3%,其中零售量達4702萬噸,同比增長23.3%。中石化銷售成品油1.12億噸,增長6.7%。中石油加油站總數達到18207座,平均單站日銷量7.8噸,同比增長16.7%。中石化的加油站數量在2006年經歷了爆發式增長,通過新建、收購和改造加油站、油庫,進一步完善了成品油網路,全年新增加油站800座,其自營加油站數量已經達到2.8萬座,排名世界第3位。

4.國際合作持續發展

近年來,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氣業務取得了進展,尤其是與非洲國家的油氣合作有了很大發展,合作的國家和地區不斷擴大。

中石油海外油氣業務深化蘇丹、哈薩克和印度尼西亞等主力探區的滾動勘探,穩步開展查德等地區的風險勘探,全年新增石油可采儲量6540萬噸。同時加強現有項目的穩產,加快新項目上產,形成了蘇丹1/2/4區、3/7區及哈薩克PK三個千萬噸級油田。2006年,中石油完成原油作業量和權益產量分別為5460萬噸和2807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877萬噸和804萬噸;天然氣作業產量為57億立方米,權益產量為38億立方米,同比約分別增長17億立方米和10億立方米在蘇丹,中石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鈣、高酸原油延遲焦化裝置,3/7區長輸管道工程也投入運營;該公司還新簽訂查德、赤道幾內亞和烏茲別克等9個項目合同,中標奈及利亞4個區塊;海外工程技術服務新簽合同額31.9億美元,業務拓展到48個國家,形成了7個規模市場。在國內,中石油與殼牌共同開發的長北天然氣田已正式投入商業生產,並向外輸送天然氣。

中石化「走出去」獲得重要進展。2006年,中石化完成海外投資約500億元,獲得俄羅斯烏德穆爾特石油公司49%的股權,正在執行的海外油氣項目達到32個,初步形成發展較為合理的海外勘探和開發布局。中石化全年新增權益石油可采儲量5700萬噸,權益產量達到450萬噸。該公司還積極開拓海外石油石化工程市場,成功中標巴西天然氣管道、伊朗煉油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項目。在國內,中石化利用其在下游領域的主導地位,與福建省、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在2007年年初成立了合資企業「福建聯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國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兩個合資企業的總投資額約為51億美元,成為中國煉油、化工及成品油營銷全面一體化中外合資項目。項目將把福建煉化的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1200萬噸/年,主要加工來自沙特的含硫原油;同時建設80萬噸/年的乙烯裂解裝置,並在福建省管理和經營大約750個加油站和若干個油庫。此前,中石化與BP合資的上海賽科90萬噸/年乙烯、同巴斯夫公司合資的揚巴60萬噸/年乙烯項目已於2005年建成投產。

目前,在政府能源外交的推動下,中國企業「出海找油」的戰略已初見成效。但隨著資源國對石油資源實行越來越嚴格的控制,中國企業在海外尋油的旅途上也將面臨更多的困難與障礙。

5.管道網路建設順利進行

我國油氣管道網路建設繼續順利推進,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我國覆蓋全國的油氣骨幹管網基本形成,部分地區已建成較為完善的管網系統。

原油管道:阿拉山口—獨山子原油管道建成投產,使中國首條跨國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線貫通,正式進入商業運營階段;總長度為1562千米的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中的原油干線已敷設完成。

成品油管道:國家重點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成品油管道建成投產,管道全長1842千米,年設計量為1000萬噸;干支線全長670千米、年輸量300萬噸的大港—棗庄成品油管道開工建設;中石化的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貫通輸油,管道全長1143千米,設計年輸量為1200萬噸,將中石化在珠三角地區所屬的茂名石化、廣州石化、東興煉廠和海南石化等煉油基地連接在一起,有利於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對於提高中石化在南方市場的競爭力有著重要意義。

2006年是中國液化天然氣(LNG)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國第一個LNG試點項目———廣東液化天然氣項目一期工程投產並正式進入商業運行;一期工程年接收量為260萬噸的福建液化天然氣項目與印度尼西亞簽署了液化天然氣的購銷協議,資源得到落實;一期工程年進口量為300萬噸的上海液化天然氣項目開工建設,並與馬來西亞簽訂了液化天然氣購銷協議。在我國,經國家核準的液化天然氣項目有10餘個。在能源供應日趨緊張、國際天然氣價格持續走高的情況下,氣源問題將成為制約中國LNG項目發展的最大瓶頸。

6.科技創新投入加大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石油企業努力實現穩定、有效、可持續發展的根本。2005年中石油高端裝備技術產品研發獲得重大突破,EI-Log測井裝備和CGDS-I近鑽頭地質導向系統研製成功。這兩項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均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打破了外國公司對核心技術的壟斷。中石油全年共申請專利800餘項,獲授權專利700項,7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技術發明獎,登記重要科技成果600項。2006年,中石油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加快創新體系建設令人矚目。按照「一個整體、兩個層次」的架構,相繼組建了鑽井工程技術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院,使公司層面的研究院已達到8家,覆蓋公司10大主體專業、支撐7大業務發展的20個技術中心建設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精幹高效、協同互補」的技術創新體系。

中石化基本完成了生產歐Ⅳ標准清潔成品油的技術研究,為油品質量升級儲備了技術;油藏綜合地質物理技術、150萬噸/年單段全循環加氫裂化技術等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順利完成;空氣鑽井、高效柴油脫硫催化劑等一批技術得到應用;一批自主開發的技術成功應用於新建或改造項目,特別是海南煉油、茂名乙烯的建成投產,標志著中石化自主技術水平和工程開發能力邁上了一個新台階。中石化及合作單位的「海相深層碳酸鹽岩天然氣成藏機理、勘探技術與普光氣田的發現」的理論和技術成果,帶動了四川盆地海相深層天然氣儲量增長高峰,推動了南方海相乃至中國海相油氣勘探的快速發展,是中國海相油氣勘探理論的重大突破,獲得了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年,中石化共申請專利1007項,獲得中國專利授權948項,其中發明專利佔74%;申請國外專利97項,獲得授權61項。

中海油2006年的科技投入超過20億元,約占銷售收入的1.3%,產生了一批有價值的科技成果。「渤海海域復雜油氣藏勘探」、「高濃縮倍率工業冷卻水處理及智能化在線(遠程)監控技術」榮獲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渤海復雜油氣藏勘探理論和技術研究取得突破,發現、盤活了錦州25-1南、旅大27-2等一批渤海復合油氣藏和特稠油油群,該公司的海上稠油開發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7.加強可再生能源發展

我國國有石油公司明顯加強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尤其是在生物柴油的開發上有了實質性的突破,彰顯了從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轉型的決心和勇氣。

中石油與四川省政府簽訂了合作開發生物質能源框架協議,雙方合作的目標是「共同實施『四川省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規劃』,把四川建設成『綠色能源』大省、清潔汽車大省;『十一五』共同建成年60萬噸甘薯燃料乙醇、年產10萬噸麻風樹生物柴油規模」;與國家林業局簽署了合作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框架協議,並正式啟動雲南、四川第一批面積約為4萬多公頃的林業生物質能源林基地建設,建成後可實現每年約6萬噸生物柴油原料的供應能力。到「十一五」末,中石油計劃建成非糧乙醇生產能力超過200萬噸/年,達到全國產能的40%以上;形成林業生物柴油20萬噸/年商業化規模;支持建設生物質能源原料基地達40萬公頃以上,努力成為國家生物質能源行業的領頭軍。

中石化年產2000噸生物柴油的試驗裝置已在其位於河北省的生物柴油研發基地建成,成為迄今國內具有領先水平的標志性試驗裝置,為我國生物柴油產業開展基礎性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強有力技術平台與支撐。中國海洋石油基地集團有限公司與四川攀枝花市簽訂了「攀西地區麻風樹生物柴油產業發展項目」備忘錄,計劃投資23.47億元,建設年產能為10萬噸的生物柴油廠。

目前,我國生物柴油的發展十分迅猛,但存在魚龍混雜的現象。國有大企業介入生物柴油領域,不僅可以提高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對整個生物柴油行業的規范化發展也是很有益的。

二、中國石油工業存在的問題

1.油氣資源探明程度低,人均佔有量低

我國油氣資源豐富,但探明程度較低,人均佔有量也較低。根據全國6大區115個含油盆地新一輪油氣資源評價的結果,我國石油遠景資源量為1085.57億噸,其中陸地934.07億噸,近海151.50億噸;地質資源量765.01億噸,其中陸地657.65億噸,近海107.36億噸;可采資源量212.03億噸,其中陸地182.76億噸,近海29.27億噸。盡管我國油氣資源比較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偏低。我國石油資源的人均佔有量為11.5~15.4噸,僅為世界平均水平73噸的1/5~1/6;天然氣資源的人均佔有量為1.0萬~1.7萬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萬立方米的1/5~1/7。與耕地和淡水資源相比,我國人均佔有油氣資源的情形更差些

2.油氣資源分布不均

全國含油氣區主要分布情況是:東部,主要包括東北和華北地區;中部,主要包括陝、甘、寧和四川地區;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肅西部地區;西藏區,包括昆侖山脈以南、橫斷山脈以西的地區;海上含油氣區,包括東南沿海大陸架及南海海域。

根據目前油氣資源探明程度,從東西方向看,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東部;從南北方向上看,絕大部分油氣資源在北方。這種油氣資源分布不均衡的格局,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和油氣供求關系的協調帶來了重大影響。從松遼到江漢和蘇北等盆地的東部老油區占石油儲量的74%,以鄂爾多斯和四川盆地為主體的中部區佔5.77%,西北區佔13.3%,南方區佔0.09%,海域佔6.63%。而海域中渤海佔全國儲量的4%。2000年,隨著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現出石油儲量北部多於南部的特點。

目前,我國陸上天然氣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占陸上資源量的43.2%和39.0%。天然氣探明儲量集中在10個大型盆地,依次為:渤海灣、四川、松遼、准噶爾、鶯歌海-瓊東南、柴達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爾多斯。資源量大於l萬億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爾多斯、四川、珠江口、東海、渤海灣、鶯歌海、瓊東南、准噶爾9個盆地,共擁有資源量30.7萬億立方米

3.供需差額逐漸加大

最近5年,石油消費明顯加快。2006年全國石油消費量達到3.5億噸,比2000年凈增1.24億噸。

到2020年前,我國經濟仍將保持較高速度發展,工業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特別是交通運輸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業的發展將明顯加快。此外,城鎮人口將大幅上升,農村用油的比重也將增加。多種因素將使我國石油需求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在全社會大力節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體增加1000萬噸的規模估計,到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量將接近5億噸;進口量3億噸左右,對外依存度(進口量占總消費量的比率)約60%,超過國際上公認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線。我國石油安全風險將進一步加大

4.原油採收率較低,成本居高不下

俄羅斯的原油平均採收率達40%,美國為33%~35%,最高達70%,北海油田達50%,國外注水大油田的採收率為50%左右。我國的平均採收率大大低於這一水平。原油包括發現成本、開發成本、生成成本、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等在內的完全成本,目前與國際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國原油的完全成本非常高。199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重組之前,我國的石油天然氣產量一直作為國家指令性計劃指標,為保證產量任務的完成,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只有將有限資金投向油氣田開發和生產;而在新增可動用儲量不足的情況下,只有對老油田實行強化開采,造成油田加速進入中後開發期,綜合含水上升很快,大大加速了操作費用的上升。重組後的中石油,職工總數很多,原油加工能力不高,這就導致人工成本太高,企業組織形式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各油田及油田內部各單位管理機構臃腫,管理層次很多。預算的約束軟,亂攤亂進名目不少。在成本管理上,沒有認真實行目標成本管理,加之核算制度不夠嚴格和科學,有時還出現成本不實的現象。

5.石油利用效率總體不高

我國既是一個石油生產大國,又是一個石油消費大國,同時也是一個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國家。以2004年為例,我國GDP總量為1.9萬億美元,萬美元GDP消耗石油1.6噸。這個數字是當年美國萬美元石油消費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國的4倍。目前,國內生產的汽車發動機,百公里油耗設計值比發達國家同類車要高10%~15%。我國現階段單車平均年耗油量為2.28噸,比美國高21%,比德國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國2020年的石油總消費量控制在5億噸以內,就要求在過去15年石油消費的平均增長水平上,每年降低25%以上。以上情況,一方面,說明我國節約用油的潛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節約、控制石油消費過快增長的難度相當大

6.石油科技水平發展較低

我國石油科技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科研創新能力更差。基礎研究水平差,大部分基礎研究工作只是把國外較為成熟的理論和方法在我國加以具體運用。如地震地層學、油藏描述、水平井技術和地層損害等。另外,國外還有許多先進理論尚未引起國內足夠的重視,如自動化鑽井、小井眼鑽井、模糊理論在油藏工程中的應用等。基礎研究的這種局面表現為我國科研工作的創新能力差,缺乏後勁,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

㈧ 中石油規劃總院

剛回答完一個差不多的問題。
待遇一開始也就5000上下吧,不同崗位可能會有點差距。戶口和編制是很難解決的,即使你在北京混10年都不一定能混上。你應聘應該是市場化用工,以後除非有政策上的改變或者作出巨大貢獻,要不很難轉正。

㈨ 什麼是西氣東輸啊哪位大俠能概述的給我介紹下。

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西氣東輸英文名稱:project of natural gas transmission from West to East China定義:中國西部地區天然氣向東部地區輸送,主要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氣輸往長江三角洲地區。輸氣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的輪南油田,向東最終到達上海,延至杭州。途11省區,全長4000km。設計年輸氣能力120億立方米,最終輸氣能力200億立方米。2004年10月1日全線貫通並投產。所屬學科: 資源科技(一級學科);能源資源學(二級學科)
本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網路名片

西氣東輸示意圖
「西氣東輸」,我國距離最長、口徑最大的輸氣管道。全線採用自動化控制,供氣范圍覆蓋中原、華東、長江三角洲地區。西起新疆塔里木輪南油氣田,向東經過庫爾勒、吐魯番、鄯善、哈密、柳園、酒泉、張掖、武威、蘭州、定西、西安、洛陽、信陽、合肥、南京、常州等大中城市。東西橫貫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上海等9個省區,全長4200千米。它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輪南,起點是塔北油田,東至上海。

目錄

簡介
工程背景
工程規劃
工程實施
主幹管道
二線工程
三期工程
供氣網路
展開
編輯本段
簡介

我國西部地區的塔里木、柴達木、陝甘寧和四川盆地蘊藏著26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資源,約佔全國陸上天然氣資源的87%。特別是新疆塔里木盆地,天然氣資源量有8萬多億立方米,
西氣東輸規劃圖
佔全國天然氣資源總量的22%。塔里木北部的庫車地區的天然氣資源量有2萬多億立方米,是塔里木盆地中天然氣資源最富集的地區,具有形成世界級大氣區的開發潛力。塔里木盆地天然氣的發現,使我國成為繼俄羅斯、卡達、沙烏地阿拉伯等國之後的天然氣大國。
2000年2月國務院第一次會議批准啟動「西氣東輸」工程,這是僅次於長江三峽工程的又一重大投資項目,是拉開西部大開發序幕的標志性建設工程。
規劃中的「西氣東輸」管道工程,採取干支結合、配套建設方式進行,管道輸氣規模設計為每年120億立方米。項目第一期投資預測為1200億元,上游氣田開發、主幹管道鋪設和城市管網總投資超過3000億元。工程在2000-2001年內先後動工,將於2007年全部建成。是中國目前距離最長、管徑最大、投資最多、輸氣量最大、施工條件最復雜的天然氣管道。 實施西氣東輸工程,有利於促進我國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帶動東、西部地區經濟共同發展,改善長江三角洲及管道沿線地區人民生活質量,有效治理大氣污染。這一項目的實施,為西部大開發、將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創造了條件,對推動和加快新疆及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編輯本段
工程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能源工業發展迅速,但結構很不合理,煤炭在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中的比重均高達72%。大量燃煤使大氣環境不斷惡化,發展清潔能源、調整能源結構已迫在眉睫。
中國西部地區的塔里木、柴達木、陝甘寧和四川盆地蘊藏著26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資源,約佔全國陸上天然氣資源的87%。特別是新疆塔里木盆地,天然氣資源量有8萬多億立方米,佔全國天然氣資源總量的22%。塔里木北部的庫車地區的天然氣資源量有2萬多億立方米,是塔里木盆地中天然氣資源最富集的地區,具有形成世界級大氣區的開發潛力。塔里木盆地天然氣的發現,使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卡達、沙烏地阿拉伯等國之後的天然氣大國。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石油勘探工作者在盆地西部的新月型天然氣聚集帶上,相繼探明了克拉2、和田河、牙哈、羊塔克、英買7、玉東2、吉拉克、吐孜洛克、雅克拉、塔中6、柯克亞等21個大中小氣田,發現依南2、大北1、迪那1等含油氣構造,截至2005年底,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6800.45億立方米,可采儲量4729.79億立方米。長慶氣區是西氣東輸氣源接替區,天然氣資源量10.7萬億立方米。
西氣東輸氣田勘探開發投資的全部、管道投資的67%都在中西部地區,工程的實施將有力地促進新疆等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也有利於促進沿線10個省市區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和經濟效益提高。 西氣東輸能夠拉動機械、電力、化工、冶金、建材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對於擴大內需、增加就業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編輯本段
工程規劃

中國中西部地區有六大含油氣盆地,包括塔里木、准噶爾、吐哈、柴達木、鄂爾多斯和四川盆地。根據天然氣的資源狀況和目前的勘探形勢,國家決定啟動西氣東輸工程,加快建設天然氣管道,除了建成的陝京天然氣管線,還要再建設3條天然氣管線,即塔里木—上海、青海澀北—西寧—甘肅蘭州、重慶忠縣—湖北武漢的天然氣管道,以盡快把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滿足東部地區對天然氣的迫切需要。從更大的范圍看,正在規劃中的引進俄羅斯西西伯利亞的天然氣管道將與現在的西氣東輸大動脈相連接,還有引進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地區的天然氣管道也正在規劃,這兩條管道也屬「西氣東輸」之列。
編輯本段
工程實施

西氣東輸工程從1998年開始醞釀。2000年2月14日,朱鎔基同志親自主持召開總理辦公會,聽取國家計委和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關於西氣東輸工程資源、市場及技術、經濟可行性等論證匯報。會議明確,啟動西氣東輸工程是把新疆天然氣資源變成造福廣大新疆各族人民經濟優勢的大好事,也是促進沿線10省市區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經濟效益提高的重要舉措。2000年3月25日,國家計委在北京召開西氣東輸工程工作會議。會議宣布,經國務院批准成立西氣東輸工程建設領導小組,國家計委副主任張國寶任領導小組組長。2000年8月23日,國務院召開第76次總理辦公會,批准西氣東輸工程項目立項。西氣東輸工程成為拉開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項目。
2002年7月4日,西氣東輸工程試驗段正式開工建設。2003年10月1日,靖邊至上海段試運投產成功,2004年1月1日正式向上海供氣,2004年10月1日全線建成投產,2004年12月30日實現全線商業運營。西氣東輸管道工程起於新疆輪南,途經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上海以及浙江10省(區、市)66個縣,全長約4000公里。穿越戈壁、荒漠、高原、山區、平原、水網等各種地形地貌和多種氣候環境,還要抵禦高寒缺氧,施工難度世界少有。
編輯本段
主幹管道

西氣東輸主幹管道穿過的地形區有: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黃土高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西氣東輸主幹管道穿過的商品糧基地有:河西走廊—銀川平原—江淮地區—太湖平原
編輯本段
二線工程

西氣東輸建設
從霍爾果斯到廣州、上海,途經十三個省市自治區,干線四千八百五十九千米。
中國石油抓緊開展西氣東輸二線管道工程項目前期工作,到8月23日,線路走向方案基本確定。
據中國石油規劃計劃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西氣東輸二線管道西起新疆的霍爾果斯,經西安、南昌,南下廣州,東至上海,途經新疆、甘肅、寧夏、陝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廣西、廣東、浙江和上海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干線全長4859千米,加上若干條支線,管道總長度超過7000千米。
從新疆至上海的西氣東輸一線管道2004年建成投產,年供氣能力迄今已逾120億立方米。西氣東輸二線管道將開辟第二供氣通道,增強供氣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西氣東輸二線管道主供氣源為引進土庫曼、哈薩克等中亞國家的天然氣,國內氣源作為備用和補充氣源。中國石油今年7月與土庫曼簽署協議,將通過已經啟動的中亞天然氣管道,每年引進300億立方米天然氣,在霍爾果斯進入西氣東輸二線管道。
經國務院批准,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下發通知,部署開展西氣東輸二線工程可行性研究。通知要求中國石油抓緊開展前期工作,並請管道沿線省、市、自治區做好配合。
中國石油規劃計劃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西氣東輸二線管道是確保國家油氣供應安全的重大骨幹工程。它將中亞天然氣與我國經濟最發達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相連,同時實現塔里木、准噶爾、吐哈和鄂爾多斯盆地天然氣資源聯網,有利於改善我國能源結構,保障天然氣供應,促進節能減排,推動國際能源合作互利共贏,意義重大。
西氣東輸建設
西氣東輸二線管道走向基本確定之後,中國石油正在對管徑、設計壓力等工藝方案及市場分配方案進行優化比選,並開展板材、制管、施工機具等科研攻關工作。預計今年10月底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
據初步方案,西氣東輸二線干線管道設計輸氣規模300億立方米/年,計劃2008年全線開工,擬由中國石油獨資建設,2010年建成通氣。
我國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提出,天然氣佔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將在5年內提高2.5個百分點,到2010年達到5.3%。據中國石油專家測算,西氣東輸二線管道建成後,可將我國天然氣消費比例提高1至2個百分點。這些天然氣每年可替代7680萬噸煤炭,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66萬噸、二氧化碳排放1.5億噸。
編輯本段
三期工程

規劃中的第三條天然氣管道,路線基本確定為從新疆通過江西抵達福建,把俄羅斯和中國西北部的天然氣輸往能源需求量龐大的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
編輯本段
供氣網路

網路干線
西一線:起於新疆輪南,途經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上海以及
西氣東輸供氣網
浙江10省(區、市)66個縣,全長約4000公里。
西二線:工程為1干1支,總長度為4661千米,干線長4595千米,與西二線並行約3000千米;支線為荊門——段雲應,長度為66千米;主幹線設計輸氣能力300億立方米/年,壓力10~12兆帕,管徑1219毫米,與西氣東輸一線綜合參數相同。
西三線:干線管道西起新疆霍爾果斯首站,東達廣東省韶關末站。從霍爾果斯——西安段沿西氣東輸二線路由東行,途經新疆、甘肅、寧夏、陝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共8個省、自治區。
按照規劃,2014年西三線全線貫穿通氣。屆時將與西一線、西二線、陝京一二線、川氣東送線等主幹管網聯網,一個橫貫東西、縱貫南北的天然氣基礎管網將形成。
支線連接網

西氣東輸
2009-2015年,國家規劃在東南、長三角、環渤海、中南地區四個重點目標市場新建支線管道約8000公里。
東南沿海規劃建設西二線、西三線、中緬管道、福建支幹線;長三角地區規劃建設西二線上海支幹線、金華-麗水-溫州-台州支線及如東-南通-江都管道,主供氣源為西一線、西二線、冀寧線和江蘇LNG。
環渤海地區規劃新建秦沈線、陝京三線、山東管網等干線管道,基本實現地級市全覆蓋,形成調運靈活的區域管網,主供氣源為陝京一、二、三線和唐山LNG。
中南地區規劃建設西二線、西三線干線及十堰支幹線、湘潭支幹線,進一步完善供氣管網,擴大市場覆蓋面,主供氣源為西一線、西二線、西三線、忠武線和淮武線。
編輯本段
工程影響

效益
西氣東輸工程投資巨大,整個工程預算超過1500億人民幣,經濟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就工程本
西氣東輸建設工地
身來講,據初步測算,與進口液化天然氣相比,塔里木天然氣到上海的價格大概便宜6分錢以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與東部地區目前大量使用的人工煤氣相比,雖然煤氣價格便宜,但其熱值遠低於天然氣。按同等熱值計算,塔里木天然氣到東部的供氣價每立方米只相當於煤氣的三分之二。按此價格,氣田開發企業和管道運輸企業的經濟效益應是有保障的。
經濟帶動
"西氣東輸"工程將大大加快新疆地區以及中西部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相應增加財政收入和就業機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一重大工程的實施,還將促進中國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帶動鋼鐵、建材、石油化工、電力等相關行業的發展。沿線城市可用清潔燃料取代部分電廠、窯爐、化工企業和居民生產使用的燃油和煤炭將有效改善大氣環境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環保
中外投資雙方對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都十分重視,在施工前進行了嚴格的環境和社會評價,建立健全了國際通用的「健康、安全、環保管理體系」,在設計和施工上處處強調了對環保的要求。為保護羅布泊地區的80多隻野駱駝,專門追加了近1.5億元投資,增加管線長度15公里;對管道埋入地下挖土回填的施工標準是要保證回填土上草類能夠生長。按照這樣的標准,管道全部鋪設完畢之後對西部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很小的

㈩ 「西氣東輸」 工程介紹

概述「西氣東輸」,我國距離最長、口徑最大的輸氣管道。全線採用自動化控制,供氣范圍覆蓋中原、華東、長江三角洲地區。西起新疆塔里木輪南油氣田,向東經過庫爾勒、吐魯番、鄯善、哈密、柳園、酒泉、張掖、武威、蘭州、定西、西安、洛陽、信陽、合肥、南京、常州等大中城市。東西橫貫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上海等9個省區,全長4200千米。它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輪南,起點是塔北油田,東至上海。 目錄[隱藏]西氣東輸概況 主幹管道穿過的地形區、商品糧基地 西氣東輸二線工程 西氣東輸三期工程

[編輯本段]西氣東輸概況右圖為西氣東輸天然氣管道走向示意圖:
我國西部地區的塔里木、柴達木、陝甘寧和四川盆地蘊藏著26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資源,約佔全國陸上天然氣資源的87%。特別是新疆塔里木盆地,天然氣資源量有8萬多億立方米,佔全國天然氣資源總量的22%。塔里木北部的庫車地區的天然氣資源量有2萬多億立方米,是塔里木盆地中天然氣資源最富集的地區,具有形成世界級大氣區的開發潛力。塔里木盆地天然氣的發現,使我國成為繼俄羅斯、卡達、沙烏地阿拉伯等國之後的天然氣大國。
2000年2月國務院第一次會議批准啟動「西氣東輸」工程,這是僅次於長江三峽工程的又一重大投資項目,是拉開西部大開發序幕的標志性建設工程。
規劃中的
「西氣東輸」管道工程,採取干支結合、配套建設方式進行,管道輸氣規模設計為每年120億立方米。項目第一期投資預測為1200億元,上游氣田開發、主幹管道鋪設和城市管網總投資超過3000億元。工程在2000-2001年內先後動工,將於2007年全部建成。是中國目前距離最長、管徑最大、投資最多、輸氣量最大、施工條件最復雜的天然氣管道。 實施西氣東輸工程,有利於促進我國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帶動東、西部地區經濟共同發展,改善長江三角洲及管道沿線地區人民生活質量,有效治理大氣污染。這一項目的實施,為西部大開發、將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創造了條件,對推動和加快新疆及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編輯本段]主幹管道穿過的地形區、商品糧基地西氣東輸主幹管道穿過的地形區有: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黃土高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西氣東輸主幹管道穿過的商品糧基地有:河西走廊—銀川平原—江淮地區—太湖平原 [編輯本段]西氣東輸二線工程 從霍爾果斯到廣州、上海,途經十三個省市自治區,干線四千八百五十九千米。
中國石油抓緊開展西氣東輸二線管道工程項目前期工作,到8月23日,線路走向方案基本確定。
據中國石油規劃計劃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西氣東輸二線管道西起新疆的霍爾果斯,經西安、南昌,南下廣州,東至上海,途經新疆、甘肅、寧夏、陝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廣西、廣東、浙江和上海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干線全長4859千米,加上若干條支線,管道總長度超過7000千米。
從新疆至上海的西氣東輸一線管道2004年建成投產,年供氣能力迄今已逾120億立方米。西氣東輸二線管道將開辟第二供氣通道,增強供氣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西氣東輸二線管道主供氣源為引進土庫曼、哈薩克等中亞國家的天然氣,國內氣源作為備用和補充氣源。中國石油今年7月與土庫曼簽署協議,將通過已經啟動的中亞天然氣管道,每年引進300億立方米天然氣,在霍爾果斯進入西氣東輸二線管道。
經國務院批准,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下發通知,部署開展西氣東輸二線工程可行性研究。通知要求中國石油抓緊開展前期工作,並請管道沿線省、市、自治區做好配合。
中國石油規劃計劃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西氣東輸二線管道是確保國家油氣供應安全的重大骨幹工程。它將中亞天然氣與我國經濟最發達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相連,同時實現塔里木、准噶爾、吐哈和鄂爾多斯盆地天然氣資源聯網,有利於改善我國能源結構,保障天然氣供應,促進節能減排,推動國際能源合作互利共贏,意義重大。
西氣東輸二線管道走向基本確定之後,中國石油正在對管徑、設計壓力等工藝方案及市場分配方案進行優化比選,並開展板材、制管、施工機具等科研攻關工作。預計今年10月底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
據初步方案,西氣東輸二線干線管道設計輸氣規模300億立方米/年,計劃2008年全線開工,擬由中國石油獨資建設,2010年建成通氣。
我國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提出,天然氣佔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將在5年內提高2.5個百分點,到2010年達到5.3%。據中國石油專家測算,西氣東輸二線管道建成後,可將我國天然氣消費比例提高1至2個百分點。這些天然氣每年可替代7680萬噸煤炭,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66萬噸、二氧化碳排放1.5億噸。 [編輯本段]西氣東輸三期工程規劃中的第三條天然氣管道,路線基本確定為從新疆通過江西抵達福建,把俄羅斯和中國西北部的天然氣輸往能源需求量龐大的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