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國在二戰中使用的石油從哪兒來
1、二戰爆發前,全球石油產量90%控制在英美手中,不僅僅是有資源,其他戰略資源和全球水道基本掌握在英美手中,另外世界金融中心,也在英美手中。因此歐洲本土,只有兩個國家擁有石油,第一就是羅馬尼亞,第二就是蘇聯。德國二戰發動戰爭前的石油,許多是從羅馬尼亞和蘇聯采購儲備的。
2、德國入侵波蘭後,英美開始了全球經濟封鎖、金融封鎖和資源封鎖,所以德國就面臨一個非常非常被動的局面,也就是如果戰爭長期化,德國的資源無法支撐戰爭。
戰爭中,遭受世界金融中心封鎖國家的貨幣是無法有效使用的,另外羅馬尼亞油田在蘇聯軍力勢力范圍內,因此德國無法擁有足夠的黃金儲備購買蘇聯石油的,蘇聯也不會白給。
所以德國不列顛空中戰役失敗,預示戰爭陷入了長期化,資源匱乏,以及英國與蘇聯的互動,以及美國參戰跡象明顯和蘇聯軍力對於羅馬尼亞油田的威脅,最終迫使德國被迫東擴蘇聯,搶奪石油資源,陷入多線作戰的窘地。
3、另外德國在戰爭以前就知道,德國石油是一個是其命脈,因此德國大力發展合成燃油工業,用煤炭通過技術合成石油,當然這種做法肯定成本大,但是也是沒有辦法。戰爭爆發期間,德國燃油很大一部分都是靠著合成燃油了,但是面對英美強大的戰略空中力量的對於工業能力,能源生產打擊,德國最終能源一步一步走向枯竭,德國能源匱乏,導致軍隊作戰和訓練受到了大幅度的削弱。
② 二戰中德國是如何保證其石油供應的
第一、德軍靠拿下的東歐油田保證石油供應。另外進攻斯大林格勒也是為了拿下蘇聯南部的油田。
第二、德軍通過鐵路公路等方式運輸油料。二戰時,有盟軍的經濟學家靠德國的輪胎產量推測出德國汽車產量,進而推出1943年在東線戰場會受阻。
③ 德國大眾石油油品怎麼樣,與中石化,中石油都有哪些區別
你好,優惠幅度差不多,主要看油品質量,中國石化擁有中國最大的加油站網路,中石化非常重視油品質量,從油品升級到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改革,都做了非常大的改變,從這些行動都可以看出中石化是積極向上、主動出擊的負責任的企業,在國際排名也到前四。建議樓主加油到大型油企加油,一般他們都是負責任的、注重形象的,質量是靠的住的。有什麼問題可以咨詢下加油站的客服,還可以撥打電話咨詢。
另外,也特別注意不要到仿冒中石化加油站加油,以防假冒仿冒中國石化品牌的社會加油站以次充好、以假亂真。辨別是否是正規的中國石化加油站,首先看加油站沿口的顏色、圖案、文字是不是中國石化統一標識。正規中國石化加油站外形亮麗,站內設施較好。加油站員工服裝統一,而且有中國石化的工號牌,服裝的背面也印有中國石化標志。他們都經過正規培訓,有統一的規范化用語。一般中國石化加油站都有《加油站登記證》,有統一編碼,營業執照上含有中國石化××加油站字樣。
一般在中國石化加油站的營業廳內,都掛著印有中國石化標志的價格牌和服務項目牌。中國石化加油站油品都是從正規渠道購進,質量放心。如果在加油站聞到類似重油一樣刺鼻的異味,肯定不是正規的中國石化加油站。另外,目前中國石化有不少加油站能刷卡加油,有了這一點廣大消費者就更放心了。
④ 二戰德國的石油來源
「巴巴羅薩」前,石油來源主要是羅馬尼亞和蘇聯。之後主要是羅馬尼亞。
液化煤技術所得到的油料在總油料的比重越來越高,1944達到了50%左右,前期比較少。
⑤ 請問大家目前德國有多少油田
全德國共有44個油田。去年RWE公司在德國巴伐利亞州平均的日開采量為33000噸。法國天然氣公司已經著手在柏林以南選址開采。但實際上,德國北部的石油蘊藏是最豐富的。例如:北部的下薩克森州每年的採油量為120萬噸,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州的年產量約為220萬噸。德國RWE Dea公司生產的幾乎三分之二的石油來自北德海岸淺灘。德里克·默舍爾說:「德國產石油的大部分都來自德國最大的油田--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州的西海岸。這個油田就是我們公司經營的,我們的石油年產量在200萬噸左右。」 然而這個建於1980年、深達2000米的油井不用多久就會被開采一空。德里克·默舍爾說:「我們預計,在現有的油田中還能再開采出3000到3500萬噸的石油。但是在這一油田的周邊地區可能還有一些小型石油蘊藏,蘊藏量在1400萬噸左右。」 在北海石油平台周圍,已經有 5 個新的勘察鑽井在運作。但是 RWE Dea 公司也積極地在陸地上尋找更多的油層。比如在下薩克森的吉弗恩以北大約150平方公里的范圍以及在石勒蘇益格 - 荷爾施泰因州普倫地區約400平方公里的大范圍區域。類似這樣的鑽探不僅很昂貴,而且前景未卜。 在德國這樣的勘探成功率僅為40% 。僅僅鑽井可能就要耗費近3000萬歐元。此外還通常要為地震勘測耗費上千萬歐元的資金。可以預料的是,原油的價格很快又會漲價到每噸600歐元以上。因此RWE Dea公司和其他能源公司在本國探尋原油時,都不會為高額的前期投入所嚇倒。德里克·默舍爾總結說,盡管投資高昂,但從中期來看,這不會是一筆虧本的生意:「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可以做到效益經營。 」
由於有了新的開采技術,人們也需要考慮對現有的石油儲備作重新估計。據估計,在德國還有至少 5億6000萬噸的石油埋藏於地下,而目前為止都還因開采太過困難而無法利用。 德里克·默舍爾表示, RWE Dea 公司在尋找和開發新油田的同時,看重的並不僅僅是前景與盈利。他說:「在此我們還要強調,德國每生產一噸石油都可以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並且還能提高德國石油供應的安全性。」 但這也只是在有限的程度上。因為本土開採的石油僅能滿足德國石油需求的4%。但是鑒於全球石油資源有限,以及石油價格上漲的趨勢,這已經不再是一個可以忽略的小數目了
⑥ 石油儲量不足的德國,二戰為何不進攻中東奪取石油
說起二戰時候的歷史,當時的德國實力確實非常強大,尤其是戰爭前期的時候,德國人憑借他們的閃電戰術,一舉征服了大片歐洲的土地,更是差一點就將整個歐洲都拿下來,連當時強大的蘇聯,面對德國人的時候,都被打的焦頭爛額。
其實嚴格來說,德國人也並非沒有打過中東石油的注意,只不過在北非戰場上,他們最終還是敗給了英國人。如果當時他們真能佔領埃及的話,那麼巴基斯坦的英國人肯定會選擇撤退,當時候伊朗的石油資源自然可以通過海運以及陸運迅速運到德國人手中。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歷史或許就要改寫了,說不定就是德、美、俄三足鼎立的局面了。
⑦ 德國在二戰中使用的石油從哪來的
石油來源主要是羅馬尼亞和蘇聯。之後主要是羅馬尼亞普利耶什帝油田。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⑧ 為何德國的石油來源很大部分來自於俄羅斯而不是中東理由
運輸的費用是隨著距離的加大而增加的,。
俄羅斯和中國近挨著,
自然運費要便宜很多,
其次,中俄邊境修了很方便的管道運輸,
這個比汽車火車輪船運輸部要便宜得多,
第三,中國和俄羅斯是戰略夥伴
⑨ 二戰期間,德國為什麼不能直接使用蘇聯的石油
二戰時期,蘇聯的油田主要是在巴庫!
當德軍進攻到巴庫時,蘇聯已經將油田破壞了。
沒有等德國恢復油田鑽井設備,蘇聯已經反攻過來。
德國基本沒有得到石油。
⑩ 德國石油天然氣豐富嗎
德國自然資源較為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2\3的初級能源需進口。天然氣儲量約3820億立方米,能滿足國內需求量的1/4。硬煤、褐煤豐富;其他礦藏的探明儲量為:鉀鹽約130億噸,鐵礦石16億噸,石油5000萬噸,天然氣約5000億立方米。東南部有少量鈾礦。德國森林覆蓋面積為1076.6萬公頃,佔全國面積約30%。水域面積86萬公頃,佔全國面積佔2.4%。2012年德國能源消耗居世界第5位,其中60%的主要能源依賴進口,政府政策為促進節約能源及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