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汪燮卿的個人簡介
汪燮卿,有機化工專家。出生於浙江省龍游縣,原籍安徽省休寧縣。中學畢業於現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學,1956年畢業於北京石油學院獲學士學位;1961年畢業於原民主德國麥塞堡化工學院,獲博士學位。中國石化總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長期主持催化裂解(DDC)、催化裂化多產液化氣和汽油(MGG)等方面的研究。研製成功具有獨創性的用重質原料生產輕質烯烴和高質量汽油的新技術,並得到廣泛應用;研究成功DCC-Ⅱ和以常壓渣油為原料的MGG工業成套技術ARGG新工藝;研究成功符合DCC和MGG工藝要求的CRP、CIP、RMG和RAG等催化劑並實現了工業化;指導研製成功鈦硅分子篩作氧化催化劑並實現工業化應用。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多產液化氣和汽油催化裂化成套工業技術」獲1993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獲國內外專利50餘件。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Ⅱ ARGG裝置是什麼
ARGG:內提升管反應器、反應再生並列式催化裂化裝置。
由中國石化工程建設公司(原中國石化集團北京設計院)設計,採用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開發的ARGG專利技術,裝置反應-再生系統高低並列布置,反應器採用全提升管反應,再生器採用燒焦管+床層高效再生型式,以減壓蠟油和減壓渣油為原料,生產富含丙烯的液化氣和高辛烷值汽油。
Ⅲ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的科研工作
經過49年的建設和發展,石科院已經成為科研力量雄厚、裝備齊全,石油煉制、石油化工科研開發和技術咨詢服務相結合的綜合性研究開發機構。
建院至今,共獲得部級以上獎勵的科技成果773項,國家級獎勵100項。其中國家發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各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
截止到2004年底,累計申請國內專利1573項,獲准授權901項;申請國外專利328件,獲准授權123件。
3項專利獲得了中國專利局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聯合頒發的中國專利金獎。
2004年,石科院獲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科技進步獎及發明獎19項,申請中國專利235項,獲授權191項,申請國外專利35件,獲授權15件。近年來申請專利數量在全國科研院所中一直名列前茅。
產品和技術已出口歐美和東南亞等十幾個國家。
從中國國情出發,以技術創新為目標,先後開發了一批具有國內外領先和先進水平的技術成果。在催化裂化技術領域,開發應用了以重質油為原料多產丙烯的催化裂解技術(DCC)、多產液化氣和汽油的催化裂化技術(MGG和ARGG)、多產異構烯烴的催化裂化技術(MIO)、多產丙烯和乙烯的催化熱裂解技術(CPP),全大慶減壓渣油催化裂化工藝(VRFCC),焦化蠟油吸附轉化DNCC催化裂化技術,以及CHV、LV抗釩裂化催化劑和RHZ、CHZ、Obit、Lanet系列等30多個品種催化裂化催化劑。在加氫技術領域,開發應用了中壓加氫改質技術(MHUG)、中壓加氫裂化技術(RMC),中間基原油生產HVI基礎油技術,潤滑油基礎油臨氫降凝和加氫處理技術,RL系列潤滑油加氫處理催化劑,以及以RN、RS系列催化劑為代表的11個系列32個品種加氫精製、加氫改質、加氫處理、加氫裂化催化劑。
在芳烴生產技術方面,開發應用了半再生和連續重整系列催化劑,SKI系列異構化催化劑,以及抽提、苯烴化等一批催化劑和工藝技術。在重油深加工技術方面,開發應用了適合渣油深加工的焦化-催化裂化、溶劑脫瀝青-催化裂化、緩和熱轉化-溶劑脫瀝青、焦化蠟油加氫處理-催化裂化、溶劑脫瀝青-加氫處理-催化裂化等組合工藝技術,以及石油針狀焦生產技術等。在石油產品方面,開發出了多種牌號的中高檔內燃機油、齒輪油、液壓油、工業潤滑油、金屬加工工藝用油、潤滑脂,國防、軍工、航天所需的多種特種潤滑油、脂及添加劑等;在計算機技術方面,有原油評價知識庫、煉油工藝模擬軟體、生產過程先進控制技術及煉油生產調度作業系統等。
開發滿足日益嚴格的環保法規要求的清潔燃料生產技術,以及最大限度地增加輕質油收率、增產柴油的技術,為企業技術進步和降本增效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始終是石科院研究開發的重要目標。
近幾年來,根據市場需求,石科院適時開發了多項企業急需的調整產品結構和提高產品質量的技術。
在增產柴油方面,開發了多產柴油的MLC-500、DMC-2裂化催化劑、ADC-971多產柴油助劑,多產柴油和液化氣的催化裂化技術(MGD)、多產中間餾分油延遲焦化新工藝、兼顧多產柴油的高辛烷值裂化催化劑和柴油流動改進劑等;在提高產品質量方面,開發了低品質汽油催化改質技術、劣質柴油加氫改質提高十六烷值技術(RICH),以及提高大慶類原油催化裂化汽油辛烷值DOCP、DOCR、SDOP催化劑等。
此外,在高等級道路瀝青/改性瀝青生產技術、水處理劑及污水回用技術、聚烯烴催化劑、煉廠用化學品、油田化學品、汽車尾氣凈化催化劑、C5/C6異構化催化劑和工藝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004年,在重點項目研發方面,石科院成功開發了催化汽油選擇性加氫脫硫技術(RSDS)、催化裂化汽油加氫脫硫異構降烯烴技術(RIDOS)、溶劑脫瀝青-脫油瀝青氣化-脫瀝青油加氫進催化組合工藝技術、煉油廠節水減排成套技術等項目。多產異構烷烴的催化裂化工藝(MIP)在石化企業得到大面積應用,PX吸附劑首次工業應用成功,己內醯胺成套技術開發中的關鍵技術通過鑒定,乙苯/苯乙烯技術在國內單套最大乙苯工業
裝置投產。全年通過技術鑒定或評議的項目43項,取得創新性技術成果的數量是近年來最多的一年。 目前,石科院與國內60個煉油、石化大中型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同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百家公司建立了業務聯系,與國際上30多個科研機構和學術組織保持著密切的交往。石科院將繼續保持並發展與國內外石化企業和科研機構等的密切聯系,秉承既有的開拓創新精神,開發出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努力建設「世界級以煉油為主、油化結合的能源型研究開發中心」。
Ⅳ 十大節能工程是什麼
「十一五」以來,中國石油建立了節能專項投入機制,安排專項資金用於實施能量系統優化、自用油替代、伴生氣回收利用、電動機及電力系統節能、降低油氣損耗、提高設備終端能效、供熱系統優化運行、能源計量與監控、非常規能源開發利用和水資源綜合優化等十大節能工程。
典型節能工程包括:
(1)上游業務:
① 大慶油田機采系統節能降耗工程;
② 長慶油田氣田井下節流技術示範工程;
③ 吉林油田集輸系統降低油氣損耗工程;
④ 塔里木油田放空天然氣回收利用工程;
⑤ 遼河油田、新疆油田稠油熱采系統節能降耗工程;
⑥ 華北油田供用電系統節能改造工程;
⑦ 新疆油田、遼河油田稠油污水處理節能節水改造工程;
⑧ 長慶油田抽油機數字化集成控制項目;
⑨ 管道公司輸油泵變頻調速技術改造項目;
⑩ 管道公司熱媒爐節能改造項目;
? 西部鑽探鑽機油改電項目。
(2)下游業務:
① 大慶石化乙烷裂解爐及急冷油減黏系統改造工程;
② 錦州石化煉油廠能量系統優化示範工程;
③ 獨山子石化蒸汽管線保溫改造項目;
④ 撫順石化乙烯廠伴熱、保溫保冷改造項目;
⑤ 大慶煉化1#常減壓與1#ARGG能量優化改造項目;
⑥ 大港石化催化、氣分及焦化裝置熱聯合改造項目;
⑦ 克拉瑪依石化全廠生產裝置熱聯合改造項目;
⑧ 華北石化氣分裝置採用催化頂循節汽改造項目;
⑨ 大連石化450×104t/年蒸餾裝置加熱爐技術改造項目;
⑩ 錦西石化南北蒸餾加熱爐節能技術改造項目;
? 長慶石化加氫裂化裝置低分氣優化利用改造項目;
? 哈爾濱石化全廠節電技術改造項目;
? 北京銷售加油站供暖節能改造項目;
? 蘭州石化煉油生產污水深度處理及綜合利用改造工程。
Ⅳ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的院士介紹
閔恩澤,石油化工專家。男,1924年2月4日出生,四川省成都市人,漢族,中共黨員。1946年在重慶中央大學化工系獲學士學位,1948年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獲碩士學位,1951年在該校獲博士學位,後在美國芝加哥納爾科化學公司任高級化學工程師等職。1955年回國後到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工作。
閔恩澤同志先後任研究室室主任、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和副院長、首席總工程師、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現任院高級顧問。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被授予「在我國科學技術工作中做出重大貢獻的先進工作者」稱號,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學部主席團成員和化學部副主任;1983年和1989年先後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授予「傑出校友獎」,1989年和1995年先後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1997年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1994年獲首屆「何梁何利基金技術科學獎」,1998年獲「橋口隆吉獎」,2006年獲首屆「中國催化成就獎」, 2008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第三至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閔恩澤院士是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在國內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聲譽。
六十年代初,他參加並指導完成了移動床催化裂化小球硅鋁催化劑,流化床催化裂化微球硅鋁催化劑,鉑重整催化劑和固定床烯烴疊合磷酸硅藻土催化劑制備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和產業化,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滿足了國家的急需,為我國煉油催化劑製造技術奠定了基礎。七十年代,他指導開發成功了Y-7型低成本半合成分子篩催化劑獲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還開發成功了渣油催化裂化催化劑及其重要活性組分超穩Y型分子篩、稀土Y型分子篩,以及鉬鎳磷加氫精製催化劑,使我國煉油催化劑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並在多套工業裝置推廣應用,實現了我國煉油催化劑跨越式發展。八十年代以來,他從戰略高度出發,重視基礎研究,親自組織指導了多項催化新材料,新反應工程和新反應的導向性基礎研究工作,是我國石油化工技術創新的先行者。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一些領域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他指導開發成功的ZRP分子篩被評為1995年中國十大科技成就之一,支撐了「重油裂解製取低碳烯烴新工藝(DCC)」的成功開發,滿足了我國煉油工業的發展和油品升級換代的需要。他主持的「環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學和反應工程」項目推動了我國綠色化學研究的廣泛開展,「非晶態合金催化劑和磁穩定床反應工藝的創新與集成」在國際上首次得到工業應用,獲得2005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近二十多年來,閔恩澤院士在國內外共申請發明專利205件,出版專著6部,發表論文233篇,先後獲得國家科技獎8項閔恩澤院士是德高望重的著名專家,為我國石油化工工業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團隊,並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線。 陸婉珍,分析化學與石油化學專家。女,1924年9月29日出生,上海市川沙縣人,漢族。1946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化工系,1949年獲美國依利諾大學化學系碩士學位,1951年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系博士學位,1952~1953年在美國西北大學化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1955年回國後到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工作。
陸婉珍同志先後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分析室主任、院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院技術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88年被授予中石化總公司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和管理專家稱號。1990年被評為國家千名有卓越貢獻的專家之一。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同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3、1989年兩次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1983至1985年任中國婦女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執委。
陸婉珍同志長期從事和領導石油及石油化工領域內的化學和儀器分析工作。主持系統評價我國原油性質工作,出版了《中國原油的評價》(共八冊),為原油合理加工提供了科學依據;為配合生產主持編輯了《重整工藝分析方法》、《石油化工分析方法匯編》等手冊;組建分析研究中心,為科研生產提供了大量數據,其中烴類燃料燃燒過程中對鎳鉻合金腐蝕機理的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建立了從天然氣到渣油的整套組成分析方法,並有所創新;在國內首先開發成功彈性石英毛細管,獲中國石化總公司科技進步獎;研究成功新型填充毛細管色譜法快速分析煉廠氣,獲國家發明專利;建立新型多孔層毛細管色譜法,分析汽油中不同碳數烴組成;組織領導催化裂化金屬鈍化劑及冷卻水處理劑的研製、評價、質量控制和推廣工業應用等。
陸婉珍院士學識淵博,成果豐碩,出版多篇專著和論文,並指導了博士後5名,博士研究生10餘名,碩士研究生30餘名。 李大東,石油煉制催化劑及工藝專家。男,1938年2月24日出生,山東省德州市人,漢族,中共黨員。1962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
李大東同志先後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以及研究室主任工程師、主任、院副總工程師、副院長、院長、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主任等職,現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石油學會常務理事,石油煉制分會主任等職。1990年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當選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九屆、十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李大東同志從事石油化工催化劑及工藝研究近五十年,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他直接負責或組織領導開發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加氫技術和加氫催化劑,迄今已工業化了12個系列55個品種的工業催化劑,並廣泛應用在國內外232套工業裝置上,創造了重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其主持開發成功的低壓高活性加氫脫氮催化劑及工藝(RN-1),獲1989年中國專利局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聯合頒發的中國發明專利金獎(全國十項金獎之一),1990年全國發明博覽會金牌獎。1990、1991年分獲中國石化和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指導開發的生產清潔燃料加氫精製催化劑及工業應用技術,200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撰寫的《加氫處理工藝與工程》(專著),2006年獲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
李大東院士學識淵博,成果豐碩,共取得國家級及省部級獎勵30餘項,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150餘件,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30餘篇,培養了一大批科研骨乾和30餘名博士後、博士和碩士。 汪燮卿,石油煉制催化及分析專家。男,1933年2月11日出生,安徽省休寧縣人,漢族,中共黨員。1953年畢業於北京石油學院煉制系,1961年在民主德國麥塞堡化工學院獲博士學位。
汪燮卿同志先後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研究室主任、副院長、總工程師等職。現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學位委員會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中國石油學會石油煉制分會副主任,世界石油大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學部副主任等職。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汪燮卿同志從事石油煉制技術及分析化學研究近五十年。上世紀九十年代前,主要從事應用近代物理儀器分析石油中烴類和非烴類化合物的組成研究,建立了「苦味酸法測定噴氣燃料中雙環芳烴含量」等質量控制分析方法;建立色譜/質譜聯用技術和微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大慶等主要油區原油中的生物標志化合物;開發成功了彈性石英毛細管和新型毛細管色譜柱,並建立相應分析方法快速分析煉廠氣及汽油中不同碳數烴組成;查清長沙馬王堆漢墓古屍—內棺水的組成,獲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九十年代後,主持催化裂解技術(DDC)、催化裂化多產液化氣和汽油技術(MGG)、多產異構烯烴的催化裂化技術(MIO)、多產乙烯和丙烯的催化熱裂解技術(CPP)等方面的研究。研製成功具有獨創性的用重質原料生產輕質烯烴和高質量汽油的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並獲國家專利金獎;研究成功DCC-Ⅱ和以常壓渣油為原料的MGG工業成套技術ARGG新工藝,研究成功符合DCC和MGG工藝要求的系列催化劑並實現了工業化;指導研製成功鈦硅分子篩作氧化催化劑並實現工業化應用。
汪燮卿院士學識淵博,成果豐碩。共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近20項,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190餘件,發表論文160餘篇,培養了一大批科研骨乾和30餘名博士後、博士和碩士。 何鳴元,石油化工催化材料專家。男,1940年2月8日出生,江蘇省蘇州市人,漢族,中共黨員。1961年畢業於上海華東紡織工學院應用化學專業,1980~1984年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西北大學化學系和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進行合作研究。
何鳴元同志先後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研究室主任、基礎研究部主任、院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等。曾任國際學術刊物《.APPI.IED CATALYSIS A:GENERAL》編委,第十六屆世界石油大會分會主席等。現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中國石油煉制學會催化劑與分子篩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與催化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副主任等職。1990年獲有突出貢獻留學回國人員獎勵,1992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0年被國家科技部聘任為「石油煉制和基本有機化學品合成的綠色化學」項目首席科學家,2001年獲「何梁何利基金技術科學獎」。
何鳴元同志從事石油化工催化材料研究四十餘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主持的有氧化物沉積的Y型分子篩水熱化學研究,發現了三種價態的羥基稀土離子在晶內遷移的不同行為,及達到骨架脫鋁與固相補硅速度平衡的條件;取得固相補硅制備高水熱穩定性高硅Y分子篩專利3項,獲中國專利局優秀專利獎和中國石化科技發明獎;從膠態粒子微觀化學環境的基礎研究,發展了高效低耗合成Y型分子篩的新技術;研究分子篩合成體系中局部化學環境因素,發現液固界面的表面濃縮作用可形成有利於合成的局部化學環境,申請了多種分子篩的合成方法專利。為生產清潔汽油,研究催化裂化過程雙分子反應與單分子反應所需的催化環境及其對汽油烴組成的關聯,開發了降低汽油烯烴含量的裂化催化劑系列產品,得到廣泛應用。
何鳴元院士學識淵博,成果豐碩。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30餘項,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270餘件,發表論文140餘篇,培養了一大批科研骨乾和30餘名博士後、博士和碩士。 舒興田,石油化工催化材料專家。男,1940年4月21日生於上海市。1964年畢業於華東化工學院石油加工專業。
舒興田同志先後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第二十二研究室主任工程師、副主任、主任、院副總工程師等職,現任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1993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8年獲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獎,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第十、十一屆委員。
舒興田同志從事分子篩研究開發工作四十餘年,從實驗室開始到中試放大,以至工業生產和工業使用、推廣均積累了豐富的學識和經驗。負責研製出含磷和稀土、兼有二次孔的五元環結構高硅ZRP分子篩,採用沉積硅和稀土氧化物與Y型分子篩之間水熱反應的獨特改性方法製成SRNY分子篩;研製成功新一代超穩Y分子篩類的PSY分子篩;研製出採用模板劑在固體表面濃集並與分段晶體化結合的β分子篩,以及採用重排方法合成的HTS分子篩。其中ZRP-1分子篩的開發獲1995年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第一完成人);採用SRNY分子篩配製的CHZ裂化催化劑獲1993年中國專利優秀獎和1995年國家發明二等獎(第一發明人)。舒興田同志在分子篩和催化裂化催化劑制備技術上的發明,已成功應用於多個分子篩及催化劑品種的工業生產,產品批量出口取得顯著經濟效益。
舒興田院士學識淵博,成果豐碩。共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30餘項,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490件,發表論文50餘篇,培養了一大批科研骨幹。
Ⅵ 哪些物品的原材料來源於石油,說的最全的可再追加200分
由於石油的衍生品實在是太多,所以有些是從其他網站下的,有些是我貢獻的,請樓主見諒。
這是動力類的:石油燃料、石油溶劑與化工原料、潤滑劑、石蠟、石油瀝青、石油焦等6類。其中,各種燃料產量最大,約占總產量的90%;各種潤滑劑品種最多,產量約佔5%。各國都制定了產品標准,以適應生產和使用的需要。
汽油:是消耗量最大的品種。汽油的沸點范圍(又稱餾程)為30~205°C,密度為0.70~0.78克/厘米3,商品汽油按該油在汽缸中燃燒時抗爆震燃燒性能的優劣區分,標記為辛烷值70、80、90或更高。號俞大,性能俞好,汽油主要用作汽車、摩托車、快艇、直升飛機、農林用飛機的燃料。商品汽油中添加有添加劑(如抗爆劑四乙基鉛)以改善使用和儲存性能。受環保要求,今後將限制芳烴和鉛的含量。
噴氣燃料:主要供噴氣式飛機使用。沸點范圍為60~280℃或150~315℃(俗稱航空汽油)。為適應高空低溫高速飛行需要,這類油要求發熱量大,在-50C不出現固體結晶。
煤油:沸點范圍為180~310℃ 主要供照明、生活炊事用。要求火焰平穩、光亮而不冒黑煙。目前產量不大。
柴油:沸點范圍有180~370℃和350~410℃兩類。對石油及其加工產品,習慣上對沸點或沸點范圍低的稱為輕,相反成為重。故上述前者稱為輕柴油,後者稱為重柴油。商品柴油按凝固點分級,如10、-20等,表示低使用溫度,柴油廣泛用於大型車輛、船艦。由於高速柴油機(汽車用)比汽油機省油,柴油需求量增長速度大於汽油,一些小型汽車也改用柴油。對柴油質量要求是燃燒性能和流動性好。燃燒性能用十六烷值表示愈高愈好,大慶原油製成的柴油十六烷值可達68。高速柴油機用的輕柴油十六烷值為42~55,低速的在35以下。
燃料油:用作鍋爐、輪船及工業爐的燃料。商品燃料油用粘度大小區分不同牌號。
石油溶劑:用於香精、油脂、試劑、橡膠加工、塗料工業做溶劑,或清洗儀器、儀表、機械零件。
石蠟油:包括石蠟(占總消耗量的10%)、地蠟、石油脂等。石蠟主要做包裝材料、化妝品原料及蠟製品,也可做為化工原料產脂肪酸(肥皂原料)。
潤滑油:從石油製得的潤滑油約占總潤滑劑產量的95%以上。除潤滑性能外,還具有冷卻、密封、防腐、絕緣、清洗、傳遞能量的作用。產量最大的是內燃機油(佔40%),其餘為齒輪油、液壓油、汽輪機油、電器絕緣油、壓縮機油,合計佔40%。商品潤滑油按粘度分級,負荷大,速度低的機械用高粘度油,否則用低粘度油。煉油裝置生產的是採取各種精製工藝製成的基礎油,再加多種添加劑,因此具有專用功能,附加產值高。
潤滑脂 :俗稱黃油,是潤滑劑加稠化劑製成的固體或半流體,用於不宜使用潤滑油的軸承、齒輪部位。
石油瀝青:主要供道路、建築用。
石油焦:用於冶金(鋼、鋁)、化工(電石)行業做電極。
除上述石油商品外,各個煉油裝置還得到一些在常溫下是氣體的產物,總稱煉廠氣,可直接做燃料或加壓液化分出液化石油氣,可做原料或化工原料。 煉油廠提供的化工原料品種很多,是有機化工產品的原料基地,各種油、煉廠氣都可按不同生產目的、生產工藝選用。常壓下的氣態原料主要制乙烯、丙烯、合成氨、氫氣、乙炔、碳黑。液態原料(液化石油氣、輕汽油、輕柴油、重柴油)經裂解可製成發展石油化工所需的絕大部分基礎原料(乙炔除外),是發展石油化工的基礎。目前,原油因高溫結焦嚴重,還不能直接生產基本有機原料。煉油廠還是苯、甲苯、二甲苯等重要芳烴的提供者。最後應當指出,汽油、航空煤油、柴油中或多或少加有添加劑以改進使用、儲存性能。各個煉油裝置生產的產物都需按商品標准加入添加劑和不同裝置的油進行調和方能作為商品使用。石油添加劑用量少,功效大,屬化學合成的精細化工產品,是發展高檔產品所必需的,應大力發展。
這是塑料產品; EVA、PE、PP、ABS、PC。。。。。
Ⅶ 高辛烷值汽油的簡介信息
汽車用油主要成分是C5H12~C12H26之烴類混合物,當汽油蒸氣在汽缸內燃燒時(活塞將汽油與空氣混合壓縮後,火星塞再點火燃燒),常因燃燒急速而發生引擎不正常燃爆現象,稱為爆震(震爆)。烴 類的化學結構不同,抗震爆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燃燒的抗震程度以辛烷值表示,辛烷值越高表示抗震能力愈高。其中燃燒正庚烷CH3(CH2)5CH3的 震爆情形最嚴重,定義其辛烷值為0。異辛烷(2,2,4-三甲基戊烷)的辛烷值定義為100。辛烷值可為負,也可以超過100。當某種汽油之震爆性與 90%異辛烷和10%正庚烷之混合物之震爆性相當時,其辛烷值定為90。如環戊烷的辛烷值為85,表示燃燒環戊烷時與燃燒85%異辛烷和15%正庚烷之混 合物之震爆性相當。
汽油發生震爆時,由於燃燒室內之壓力突然增高此壓力碰擊四周機件而產生類如金屬的敲擊聲,如果汽油一旦辛烷值過低,將使引擎內產生連續震爆現象,造成機件 傷害,連續的震爆容易燒壞氣門,活塞等機件。因此使用高辛烷值汽油就成為保護汽車發動機、提高汽車駕駛性能的重要手段。
目前常用的高辛烷值汽油有92、93、95、97、98號無鉛汽油,此類汽油含有高支鏈成分及更多芳香族成分之烴類,如苯、芳香烴、硫合物等。若車輛「壓縮比」在9.1以下者應以92無鉛汽油為燃料;壓縮比9.2至9.8使用95無鉛汽油;壓縮比9.8以上或者渦輪增壓引擎車種才需要使用98無鉛汽油。
下表列出了一些物質的辛烷值:
品名 辛烷值 品名 辛烷值 正壬烷 45 異辛烷 100 正辛烷 17 甲苯 103.5 正庚烷 0 甲醇 107 正戊烷 62.5 乙醇 108 2-戊烯 80 苯 115 1-丁烯 97 甲基叔丁基醚 116 乙基苯 98.9
高辛烷值汽油 - 中國高辛烷值汽油的發展歷史1956年一汽投產的「老解放」汽車用汽油機、1965年北京內燃機總廠開始生產的492汽油機和70年代投產的東風6100汽油機,是長期占據我國車用 汽油機市場的「老三樣」。由於60年代我國供應的汽油是主要是66號汽油,70年代開始供應70號汽油,所以三種汽油機的壓縮比很低,只有 6.2~7.2。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汽車工業得到迅速發展。1984年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成立,開創我國汽車行業引進外資的先例。此後,上海大眾、南京 依維柯、東風神龍富康、一汽轎車等合資企業相繼成立,在引進世界和大公司汽車的同時,各類轎車和客車用汽油機也進入中國市場,打破了「老三樣」的一統天 下。
在車用汽油機僅有「老三樣」的年代,石油煉制行業和汽車行業一直爭論是先提高汽油辛烷值還是先提高汽油機壓縮比。石油行業的理由是,車用汽油機壓縮比低, 沒有必要提高汽油標號;汽車行業的理由是,如果石油行業不能普遍供應高辛烷值汽油,高壓縮比汽油機燃用低辛烷值汽油,將損壞發動機並失去用戶。大量引進車 型進入市場,結束了石油行業和汽車行業的爭論。因為引進車用汽油機的壓縮比都比較高,促使我國車用汽油的品質和種類都須要大幅度提高。按研究法辛烷值評定 的90號汽油,替換了供應多年的按馬達法辛烷值評定的70號汽油。
1991年中國頒布了中國第一個車用無鉛汽油標准包括90號、93號、95號三個牌號。與普通汽油標准相比,除了不允許加鉛外,將高標號汽油97號改為 95號,即降了2個辛烷值單位,這是因為靠生產工藝,而不是靠加鉛提高汽油辛烷值要困難得多,成本也高,這在國外通常也是這樣辦的。因此,含鉛汽油與無鉛 汽油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並存。2000年中國車用汽油實行全面無鉛化,在此期間淘汰沿用20多年的70號汽油老標准。高標號無鉛汽油的出現可以說是這一時期車用汽油質量標准明顯的提 升。這時汽油機的壓縮比開始提高,達到8.5左右。在這一年國家頒布實施了新的車用無鉛汽油標准GB17930—1999,與舊的標准相比,不僅提高了一 些項目指標的限值,而且增加了新的項目內容。如硫含量指標由原先的不大於0.15%降為0.1%,鉛、鐵、錳等金屬含量規定的更嚴了。增加了苯含量、芳烴 含量、烯烴含量的限值指標,此外對汽油中的含氧量也做出了規定。為保證電噴發動機能長期正常工作,新的汽油標准還要求加入有效的汽油清凈劑。這一時期汽油 發動機為適應日益提高的環保要求和節能要求,發動機壓縮比提高,大部分達到9.0以上,少數達到10.0以上,發動機噴射技術開始淘汰化油器技術,大多改 用電腦噴射技術。目前市場上見到的汽油發動機都能體現這一特點,從最近中國汽油工程學會和中國環境保護協會推薦的車型就很明顯。
2004年起中國將實施相當於歐洲Ⅱ號法規的汽車排放標准,這僅靠汽車自身的技術水平是不夠的,嚴格的排放法規需要汽車技術和油品質量兩者共同匹配才能實 現。我國現有的車用汽油質量標准還有待提高。盡管目前國際上還沒有真正統一的汽油質量標准,但是在我國加入WTO後,經濟全球化的形勢將迫使我們向國際通 用的產品標准靠攏。
高辛烷值汽油 - 技術發展趨勢目前提高汽油辛烷值的技術主要有催化重整技術、烷基化技術、異構化技術、高辛烷值裂化催化劑及助辛劑和添加汽油辛烷值改進劑等。
催化重整技術
催化重整汽油的最大優點是它的重組分的辛烷值較高,而輕組分的辛烷值較低,這正好彌補了FCC(流化催化裂化)汽油重組分辛烷值低,輕組分辛烷值高的不足。
IFP公司介紹了其連續重整工藝兩個主要新進展。設計先進的再生器技術以及與之相關的新一代催化劑CR401。該再生技術把再生分為4個獨立的階段:預燒 焦、最終燒焦、氯化更新和焙燒。在預燒焦部分最大限度地降低導致燒焦過程中催化劑脫氯的主要因素--水分含量,即「干燒」。最終燒焦部分採用革新的溫度和含氧量調節系統。其優點是延長催化劑壽命、提高燒焦可靠性、改進再生器操作靈活性。該工藝花費不大於常規系統,而催化劑年消耗減少30%~70%。目前已 有4套裝置採用這一技術。CR401催化劑已工業化,中試結果表明,與CR201相比,C5+汽油收率提高0.2%~0.8%,產氫穩定性相當或更好,可提高產率0.1%~0.5%,活性稍有改善,更耐磨,而且保留氯的性能明顯改進。
烷基化技術
烷基化油具有辛烷值高、敏感度好、蒸氣壓低、沸點范圍寬,是不含芳烴、硫和烯烴的飽和烴,是理想的高辛烷值清潔汽油組分。目前烷基化主要有液體酸烷基化技術、固體酸烷基化技術和擬烷基化技術。
長期以來,液體酸烷基化技術一直沿用硫酸和氫氟酸作催化劑。由於腐蝕和環保問題,尋求一種固體酸催化劑替代硫酸和氫氟酸生產烷基化油就成了煉油工業的熱門課題。
固體酸催化劑有雜多酸、沸石、離子交換樹脂,無機氧化物上附載鹵化物的固體酸等多種體系。目前開發較成熟的固體酸烷基化技術有UOP公司的 Alkylene工藝。該工藝採用特定的固相均相催化劑。該催化劑具有優化的顆粒分布和孔徑,並能保證良好的傳質,對異丁烯具有很高的烷基化活性。 Topsoe公司開發的固體酸烷基化工藝採用固定床反應,所用催化劑是在載體上吸附的液體超強酸。
異構化技術
異構化是提高整體汽油辛烷值最便宜的方法之一,可使輕直餾石腦油的辛烷值提高10%~22%。正構化烷烴進行異構化取決於所用催化劑,所以近幾年對異構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烷基異構化及其催化劑的研究。
C5/C6異構化技術是比較成熟的烷基異構化技術,典型的技術有UOP與殼牌合作的完全異構化技術(TIP),該工藝由異構化和分子篩吸附分離兩部分組成。直餾C5、C6餾 分,經異構化後研究法辛烷值可從68左右提高到79,然後用分子篩吸附,將正構烴分離出來進行循環異構,辛烷值可以提高到88~89。另外,UOP還推出 了多代異構化技術,如基於HS-10分子篩催化劑的異構化、金屬氧化物LPI-100催化劑的Pari2som技術和基於貴金屬含氯氧化鋁1-8催化劑的 Penex技術等。
目前使用的異構化催化劑主要有兩類。其一是無定形催化劑,使用此類催化劑時,反應溫度較低(120℃~150℃),氫/烴比小於0.1,不需要氫氣循環, 但對原料需進行嚴格的預處理和乾燥。採用此類催化劑的有UOP公司的Penex工藝。其二是沸石類催化劑,使用此類催化劑時,反應溫度較高 (230℃~270℃),氫/烴比大於1.0,因此需要氫氣循環。UOP公司的TIP工藝就是採用此類催化劑。
高辛烷值裂化催化劑及助辛劑催化裝置催化劑的使用對於催化汽油的辛烷值有很大的影響,超穩分子篩(USY)催化劑對於提高汽油辛烷值最為有效。其主要原因為,USY型催化劑硅鋁比高,導致骨架中鋁原子減少,鋁原子之間的距離增大,從而使酸性中心密度減小,但卻提高了酸性中心強度,由於強酸性活性中心對裂化反應的催化作用要比氫轉移 反應強,所以提高酸性中心強度將導致裂化/氫轉移速率比提高,抑制了裂化過程中的氫轉移反應,汽油的烯烴度提高,因此辛烷值顯著提高。石油化工科學院研究 開發出以常壓渣油為原料,最大量生產液化氣和高辛烷值汽油的ARGG工藝技術以及與之相配的RAG系列催化劑,該工藝具有可簡化加工流程、減少投資的特 點。長嶺催化劑廠成功地開發出了加工大慶類原油的辛烷值裂化催化劑DOCR,經過工業應用,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隨後通過對擇型沸石的調配又開發出了輕 質油損失少的提高汽油辛烷值的裂化催化劑DOCP。提高汽油辛烷值的另一途徑是使用催化裂化助辛烷值劑(簡稱助辛劑),助辛劑是一種雙功能催化劑,它既具有裂化活性又具有提高汽油辛烷值的能力。目前,廣泛 應用的助辛劑的核心是擇型沸石,這種沸石只允許直鏈分子或帶一個甲基的異構烴進入沸石孔道發生裂化反應。在催化反應過程中,汽油中辛烷值較低的C7、C8以上的直鏈烴進入擇型沸石辛烷值孔道,裂化為具有高辛烷值的小分子烴類。這樣不僅減少了汽油中的低辛烷值組分,而且增加了高辛烷值組分,結果使汽油辛烷值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石油化工科學院開發出了CHO系列助辛劑,通過工業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汽油辛烷值改進劑在汽油中添加新的組分—辛烷值改進劑是提高汽油辛烷值的有效方法。其中討論最多的辛烷值改進劑是醚類和醇類化合物。(1)醚類辛烷值改進劑甲基叔丁基醚(MTBE)是開發和應用最早的醚類辛烷值改進劑。自1979年美國環保局批准將MTBE作為無鉛汽油添加劑使用以來,它在美國已廣泛用於調 和汽油中。MTBE的沸點比較低,將其調入汽油後使汽油的餾程溫度降低。這一效應給生產超高辛烷值汽油的煉油廠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同MTBE一樣,把乙基叔丁基醚(etbe)調入汽油中,相當於在汽油中調入了乙醇。ETBE不但在提高汽油辛烷值的效果方面比MTBE好,而且還可以作為共溶劑使用。 ETBE的沸點較高,與烴類相混不生成共沸化合物。這樣既可以減少發動機內的氣阻,又可降低蒸發損失。ETBE不僅使汽油的辛烷值得以提高,而且使汽油的 經濟性及安全性都比添加MTBE的汽油要好,因此它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叔戊基甲基醚(TAME)既可以提高汽油的辛烷值,同時也有效地利用了C5烯烴。二異丙基醚(DIPE)與MTBE相比具有許多優點。雖然其辛烷值(105)比MTBE稍低,但DIPE的雷德蒸氣壓僅為MTBE的一半。美國環球油品公司已經成功地開發出了生產DIPE的新工藝。(2)醇類辛烷值改進劑醚類辛烷值改進劑主要有異丙醇/甲醇混合物、叔丁醇/甲醇混合物和乙醇等。異丙醇是由丙烯與水反應而得,用於調和汽油的異丙醇絕大多數是由FCC丙烯生產的。由於原料(FCC中C3餾 分和水)和調和組分甲醇的價格較低,所以此類混合物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叔丁醇的溶解性較好,可以作為甲醇的共溶劑。叔丁醇和甲醇的混合物可用於增加汽油 的辛烷值,其最好的調和組成為50:50(體積比)。叔丁醇可由異丁烯水解而得,原料費用相對較低,生產這種改進劑也很有吸引力。乙醇也可以作為汽油調和 劑來應用,乙醇的辛烷值非常高,而且也不需要其它較大分子的醇作共溶劑,它可以使成品油的辛烷值提高2~3。這就意味著在汽油中加入10%的乙醇可使調和 汽油升級,經濟價值極為可觀。(3)其它類辛烷值改進劑目前,錳基抗爆劑主要有甲基環戊二烯三羰基錳及環戊二烯三羰基錳兩種,甲基環戊二烯三羰基錳(CH3C5H5Mn(CO)3)簡稱MMT,1953年由美國乙基公司開發,1974年至1977年間被用於無鉛汽油,於1995年7月17日,美國環保局批准乙基公司的MMT用於無鉛汽油。環戊二烯三羰基錳(C5H5Mn(CO)3)是一種與MMT類似的錳基抗爆劑,在提高辛烷值功效上,與MMT不相上下,只是凝點較MMT要高,常溫下呈固態,需要配成溶液方可用。為了開發適用的錳基抗爆劑生產技術,國內許多科研單位及生產廠家都有在致力於該項課題的研究。其中南開大學率先研製成功。產品主要由環戊二烯三羰基錳為主 劑,協同能改善發動機綜合使用性能的多種抗爆劑副劑組成。其主劑環戊二烯三羰基錳的研製開發,是我國來源豐富的廉價煤焦油苯前餾分和乙烯副產碳五餾分分出 的環戊二烯為主要原料,由於原料直接選用副產品下腳料,使產品成本大幅降低,價格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對於主劑的合成,國外多採用單釜間歇合成法或一步合 成法進行生產。前者生產復雜、效率低、單位產量能耗高;後者反應在300多大氣壓CO、H2苛刻條件下進行,設備要求高。而南開大學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 種適合國情、反應條件比較緩和的分步連續合成法,該工藝具有投資少、生產效率高、便於操作、關鍵過程可實現自動化控制等優點。該產品經中國石化科學院、國 家石油產品質量監督中心等國家法定及權威單位進行抗爆試驗,加劑18mg/L(錳含量),可使90號汽油提高到93號。經交通部汽車運輸行業能源利用監測 中心測試,加劑後的90號汽油,使尾氣中CO、CH分別減少17.1%、18.2%,具有節能和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有害物質的功能。
據美國專利報道丙二酸酯添加劑可以提高汽油的辛烷值。這種添加劑不會增加發動機的磨損(如鐵化合物那樣),不損壞尾氣催化轉化器(如錳化合物那樣),不違背防污染法規,而且加水後也不發生相分離。TKC助劑是山東石油化工公司與有關大專院校合作開發的一種汽油添加劑是鹵代烯烴、不飽和脂肪酸和羥基取代酯等多種成分組成的混合物,它能明顯地提高汽油 辛烷值。TKC不含有毒物質,燃燒後能降低汽車尾氣中烴和一氧化碳的含量。在汽油中的添加量為5‰時,汽油的RON(研究法辛烷值)可從89提高到93。二茂鐵作為一種高效催化劑已被廣泛應用於乙烯聚合領域中,但它同時具有優良的抗爆、消煙的功效,可作為油品添加劑使用。我國已開發出以乙醇為溶劑,由環戊二烯連續電解合成二茂鐵的新工藝。同時還開發了用醇鈉法將C5餾分中分離出的環戊二烯合成二茂鐵的方法。
對汽油進行改質是世界石油化工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該發展趨勢將導致更多的先進技術被開發出來。我國的煉油企業應重視提高汽油辛烷值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不斷提高汽油的質量,使煉油行業產生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高辛烷值汽油 - 參考資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