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運用供求理論分析為什麼石油輸出國要限制石油的產量
石油是緊缺資源,而且也是有限資源,石油市場屬於賣方市場,賣方說了算,如果產量(供給量)太大,可能導致油價下跌,當油價下跌的幅度大於產量增加的幅度時,總的收入還是減少了。而適當的減少供給,可能會導致油價有較大程度提升,因為油的需求價格彈性較低,不管油貴油賤,都得用它。這樣做的話,不但能增加收入,而且還能降低有限資源的消耗速度。
❷ 論述題.運用供求理論分析說明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什麼要限制石油產量!
1、供求定理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需求的變化分別引起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的同方向變化;供給的變化分別引起相反方向的均衡價格變化和同方向的均衡數量變化。
2、 歐佩克經常限制石油產量,因為石油價格會在石油需求沒有變化的情況下上漲。如圖所示,限產政策使供給曲線從S1移到S2,均衡點從E1移到E2,價格從P1上升到P2。
3、同時,由於石油是各國的重要能源,其需求價格彈性小,因此需求下降幅度小於價格上漲幅度,從而導致價格上漲引起的銷售收入增加必須大於需求減少導致的銷售收入減少,歐佩克的總收入就會增加。如圖,價格上漲後,需求從Q1到Q2減少,但q2ae1q1小於p1ae2p2,即總收入增加。
因此,石油輸出國組織往往會限制石油生產,否則石油生產國將遭受收入損失。
拓展資料:
1、據數據,全球70億人「穿」0.8噸油,「吃」0.6噸油,「住」3.8噸油,「旅行」3.8噸油,共9噸。在歐美發達國家和中國等新興工業化發展中國家,這一數據翻了一番,增加了幾十倍。事實上,這些數據顯然還是偏低的。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早在2012年,全球石油產量為41.2億噸,全球70億人人均石油消費量為589公斤。如果全球人均預期壽命為67歲,地球人人均生活消費量為39.43噸。 2012年,中國有13.54億人口,消費石油4.84億噸,人均消費357.5公斤。平均預期壽命為73.5歲,因此中國人一生將消耗26.3噸。
2、以服裝為例。我們可以從服裝的標簽上看到它的材質。滌綸、腈綸和尼龍,包括現在著名的萊卡和莫代爾,都是由石油生產的合成纖維。可以說,世界上每10件衣服中就有7件是石化工業原料生產的,而植物纖維生產的衣服大部分都添加了一些化纖材料或石油化工產品生產的材料進行表面處理。七彩染料和洗衣粉、洗衣液、衣領網、洗衣用柔軟劑等均由石油化工產品制備而成。由於石化行業供應大量低成本、高效率的合成纖維,所以今天的衣服五光十色,物美價廉。合成纖維廠佔地約一個足球場(5000平方米),年產纖維9萬噸;如果種植棉花來滿足同等規模的市場需求,需要1600平方公里的土地,比台灣還大。由此可見合成纖維的發展對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性。如果我們喝一瓶礦泉水,我們需要 0.25 瓶當量的油。如果我們喝不到一瓶,我們可以節省0.25瓶油。
❸ 油價持續上漲,加油站卻在這時候限量加油,為什麼要這么做
在油價持續上漲的時候,加油站卻進行限量加油,很多人都有這種情況是很不理解的。但是你們認為這種情況是很正常的,因為加油站要穩定市場,不能讓市場中出現搶油的風潮。如果加油站不限制加油的量,就會讓很多的人去儲備很多的油,就會形成一個搶購油的不良風氣,會形成一定的社會不安因素,是很不好的。
總結
在加油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車輛進行加油,不要去搶購油,不要讓別人感到不安全。因為如果每個人都去加油的話,就會讓加油站的儲備量減少,這也是很不好的。
❹ 2021年柴油限量是什麼原因
2021年柴油限量的原因是:
1.可能是油料庫存不多。
2.因為可能發生的突然情況,比如天災人禍,地質災害等等,人為地規定了加油的數量。
3.石油是重要的物資。
柴油是輕質石油產品,復雜烴類(碳原子數約10~22)混合物。為柴油機燃料。
主要由原油蒸餾、催化裂化、熱裂化、加氫裂化、石油焦化等過程生產的柴油餾分調配而成;也可由頁岩油加工和煤液化製取。
分為輕柴油(沸點范圍約180~370℃)和重柴油(沸點范圍約350~410℃)兩大類。廣泛用於大型車輛、鐵路機車、船艦。
柴油最重要用途是用於車輛、船舶的柴油發動機。與汽油相比,柴油能量密度高,燃油消耗率低。柴油具有低能耗,所以一些小型汽車甚至高性能汽車也改用柴油。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柴油,輕餾分在3類致癌物清單中。
輕質石油產品,是復雜的烴類混合物,碳原子數約10~22)混合物。
為壓燃式發動機(即柴油機)燃料。
主要由原油蒸餾、催化裂化、熱裂化、加氫裂化、石油焦化等過程生產的柴油餾分調配而成(還需經精製和加入添加劑)。
由原油、頁岩油等經直餾或裂化等過程製得。根據原油性質的不同,有石蠟基柴油、環烷基柴油、環烷-芳烴基柴油等。
❺ 中國為何要限製成品油的進口量
長期以來,我國基本上是依靠配額制、許可證制度以及高關稅壁壘和市場准入制度等手段,限制原油和成品油的進口量,並限定國外企業不能在中國從事原油、成品油的批發和零售業務,以保護民族石化工業的發展,加入WTO後,這些不符合WTO規定的手段將逐漸加以取締和修正。
❻ 為什麼在20世紀70年代,石油輸出國組織要限制石油的生產
自20世紀70年代,石油輸出國組織限制石油生產主要是要運用供求杠桿調節石油價格。由於石油為各國的重要能源,其需求缺乏彈性,所以,當降低產量時,石油價格就會上漲。這從短期來看會增加該組織成員國的收益,從長遠上來看也有利於世界石油市場的穩定。若該組織不限制石油的生產,則各成員國將因價格下跌而減少其收益
❼ 為何中國石化石油限量
老鄉啊,我們全國都面臨這個問題啊,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吃齋念佛做禮拜。我想說的是,這不是送送禮就能解決的問題,面臨的形式很嚴峻。有的地方有油,限量只加50-100塊錢的油,讓您能跑回家,別堵在路上妨礙交通,有的地方乾脆就沒有油。國家正在加緊採取措施,希望馬上能解決這個重大的國計民生問題。看了下文,希望您心裡能舒暢一些:
隨著國際原油價格走高,處於價格倒掛之下的國內成品油再一次承受巨大的漲價壓力。
中新社北京八月二日電 題:油價上調壓力升級「油荒」重演倒計時?
中新社記者 於晶波
雷雨過後的北京,正在享受短暫的清涼時光。而遠在千里之外的福建、南京、蘇州等地,高高在上的國際油價,則刺激當地成品油批發價水漲船高。時下炙熱的高油價正與南國的高溫酷暑一樣,令民眾困擾不已。
樹欲靜而風不止。
中國三大石油巨頭上書國家發改委要求上調油價尚未得到迴音之際,中國部分地區成品油批發價格便已急不可耐勾勒起上揚曲線,個別地區更有「囤油」傳聞彌漫,極富警覺性的觀察者甚至已開始憂慮:兩年前的「油荒」場景是否已進入重演倒計時階段?
國際油價近一個月來的持續沖高無疑是此輪中國部分地區成品油批發價上漲的「底氣」所在。八月一日早盤,紐約商品交易所輕質原油期貨一度沖高至每桶七十八點七七美元,而在七月的最後一天,國際油價亦出現大幅上升態勢,一舉刷新了七月十四日創下的每桶七十七點零三美元的歷史最高收盤價。
與國際油價同時展現上揚曲線的是中國的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今年以來,中國CPI步步高升,上半年上漲百分之三點二,六月當月CPI上漲百分之四點四,創下三十二個月來的新高,而在一些憂心忡忡的經濟學家們看來,三季度CPI上漲或許高過六月漲幅。
國際油價高企語境下,成品油零售價上調壓力正不斷升級,而CPI數據背後蘊藏的通脹壓力,則令此次調價變得不得不慎而重之。
兩年前,伴隨成品油零售價格上調,南方等地「油荒」最終消弭於無形。此次個別地區「囤油」會否演變成「油荒」,進而成為調價「前奏」顯然並不為民眾所樂見。
在一些樂觀人士看來,雖然中國部分地區成品油批發價格出現上揚,但「油荒」重現則多少有些危言聳聽。中國官方不久前表示,今年成品油市場供應平穩,而中石化亦於近日急忙澄清福州「囤油」之說。廣州等地亦聲稱,成品油庫存還較為充沛。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石油巨頭急於撇清「囤油」之說,但以「煉油廠停產檢修」為由解釋此次部分地區油價上漲,則不免給輿論留下想像空間。兩年前,正是借「台風來襲運輸不便」等因由,兩大石油巨頭上演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逼宮」大戲。兩年後,這場戲碼會否翻版重演令輿論不無警惕。
現時,市場分析人士已言之鑿鑿地預見,成品油批發市場緊張的態勢最終會波及零售市場。而一些業內人士更提醒,一旦成品油批零倒掛,諸多社會加油站料將停止供油。可以肯定的是,兩年後上演的這場角力正在升級並鋪墊高潮,究竟以何種方式收場則成為一大懸念。
❽ 試用供求理論及彈性理論分析說明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什麼要限制石油產量
因為石油是一種缺乏需求彈性的商品 即價格的波動對需求量的影響不是很大 但是產量的波動卻會對價格產生影響 這樣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高產量不一定比低產量的收益更高 因為收益主要是取決於產量和價格 在產量低的時侯價格就會高 當然也不一定因為這裡面有石油交易市場的影響 但是在一般情況下產量是會對價格產生成比例的影響 因此石油輸出國為了獲得更大的收益和更好的控制石油市場 往往會採取限制石油產量的方式達到目的 當然這一直是受到國際上譴責的一種手段 我知道的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❾ 運用供求理論分析說明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什麼要限制石油產量
摘要 石油輸出國組織經常限制石油產量,是因為在石油的需求沒有變化的情況下,石油的價格將上漲。限制石油產量的政策使供給曲線S1向左平移到S2,...
❿ 汽油為什麼限量
是限量供應柴油,汽油不限量。限量供應柴油是因為原油價格上漲,部分地方煉油廠停產,冬季取暖用油增加,暫時供不應求所致。
發展歷史
19世紀中,人們還沒有認識到汽油的重要性,當時大量使用的是點燈用煤油。那時的石油煉制依賴簡單的蒸餾過程,將石油中沸點不同的成分分離出來。煤油組分的沸點較高,點燈時使用安全,成為原油煉制的主要產品,而汽油和其他成分則往往被當作燃料燒掉。
到了19世紀中後期,創製成功使用汽油的內燃機, 1886年汽油機作為汽車動力運行成功,由此,汽油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但採用蒸餾法,僅能從原油中提煉出20%的汽油。
1911年,美國標准石油公司解決了汽油收率低的問題,採用威廉姆·伯頓和羅伯特·哈姆福瑞斯發明的熱裂化工藝,將重質的瓦斯油加熱裂化為輕質的汽油等餾分,從而整體提高了汽油收率,熱裂化工藝在1913年獲得了美國專利授權。
隨後的催化裂化工藝比熱裂化工藝進一步提高了汽油收率,而且辛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