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機有什麼共同點
三次石油危機的共同特點都是因事關中東戰略地位的各種問題而引起戰爭,導致油價飆升,沖擊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經濟發展,使他們的經濟發展速度放緩或者呈現下降趨勢。三次世界危機的引爆點都在中東,都是中東擁有石油的阿拉伯國家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爭奪石油這一戰略資源而引爆。
第3次石油危機時發生在海灣戰爭時期。伊拉克的獨裁者薩達姆居然要吞並自己隔壁的石油產量大國科威特。伊拉克本來就是石油大國,如果再讓薩達姆控制了科威特,薩達姆便可以利用石油這一武器對西方國家發動攻擊,這是美國萬萬不願意看到的,所以1999年悍然發動了海灣戰爭。美軍為首的聯合國部隊憑借高精尖的武器優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消滅了伊拉克部隊,迫使薩達姆不得不被迫求和,撤出了科威特。
② 第二次石油危機的介紹
1978年底,伊朗政局動盪,之後又爆發兩伊戰爭,伊朗的石油產量因此大受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打破了當時全球原油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脆弱平衡。隨著產量劇減,全球市場上每天都有560萬桶的缺口。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1年的34美元,導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的出現。
③ 「石油危機」指的是什麼
20世紀70年代以來,阿拉伯國家對西方發達國家採取了減產、禁運、提價、國有化等措施,使這些國家出現了以石油為主的能源供不應求,並由此造成了經濟混亂和社會動盪,所以被稱為「石油危機」。
④ 1973-1974年世界石油危機怎麼解決的
阿拉伯國家的石油鬥爭,突破了美國石油壟斷資本對國際石油產銷的控制,沉重打擊了美國在世界石油領域的霸權地位。美國每天的石油進口減少了兩百萬桶,許多工廠因而關閉停工,正在受到能源危機困擾的美國政府不得不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
並採取了一系列節省石油和電力的緊急措施,其中包括:減少班機航次,限制車速,對取暖用油實行配給,星期天關閉全國加油站,禁止和限制戶外燈光廣告等。甚至連白宮頂上和聯合國大廈周圍的電燈也限時關掉;
尼克松還下令減低他的座機飛行的正常速度,取消了他周末旅行的護航飛機。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授權總統對所有石油產品實行全國配給。美國國防部正常石油供應幾乎有一半中斷,美國在歐洲的駐軍和地中海的第六艦隊不得不動用它們的戰時石油儲備。
為了利用矛盾集中力量打擊美以侵略者,阿拉伯國家對石油進口國採取分別對待的策略,根據其對這場戰爭的不同態度,將它們分為「友好」、「中立」和「不友好」三類。凡是對以色列實行某種經濟制裁或斷絕外交關系或為阿拉伯各國提供某種軍事援助的國家,劃為友好一類,可以獲得減產前的供應數量。
凡是積極支持援助以色列侵略者、反對阿拉伯國家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義斗爭事業的國家,則被劃為不友好一類,停止對它們的石油供應,對中立國家,適當限制對它們的石油供應。
(4)伊朗石油危機是什麼擴展閱讀
石油危機影響
二戰後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首推1973—1974年的石油危機。這次石油危機給全球經濟,特別是高度依賴廉價石油的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帶來了巨大而深刻的沖擊。這次危機之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依託互聯網、計算機及軟體技術、數字技術等科技創新;
展開了一場以信息化為中心的科技革命,進而引發了由製造業為主的工業化經濟向以信息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信息化經濟的轉型。這一全球化的經濟轉型,重塑了二戰後的國際關系格局,在這場科技創新、經濟轉型中落伍或失利的國家,國家綜合實力及國際地位明顯下降。
⑤ 第一次石油危機的相關事件
1973年10月6日,阿拉伯人利用「贖罪日」時機發動了打擊以色列,收復失地。戰爭初期,阿拉伯人節節勝利,但一周後戰局逆轉,以色列開始大規模反攻,埃及處於不利地位。
此時,阿拉伯產油國正同外國石油公司進行提高原油標價的談判。1973年10月14日,談判破裂,1973年10月16日,海灣五個阿拉伯產油國加上伊朗代表在科威特開會,決定單方面把每桶原油的標價提高70%,達到5.11美元。長期以來控制世界市場的「七姐妹」無可奈何,油價決定權轉到了歐佩克手裡。
1973年10月17日,阿拉伯產油國石油部長開會,討論如何以實際行動支持埃及,打擊支持以色列的美國和其它西方國家,逼迫他們在政治上站到阿拉伯人這邊來。會議沒有採納伊拉克關於立即進行石油禁運的主張,決定立即逐步壓縮產量/出口量,減少對美、歐盟的石油供應量。首先,把1973年9月日產水平和供應量削減5%,以後每月再增減5%,直至達到目的。美國不以為然,1973年10月19日,宣布對以色列提供22億美元軍事援助。此舉激怒了阿拉伯產油國,利比亞當天宣布向美國禁運石油。1973年10月20日,沙烏地阿拉伯等海灣產油國一致行動,對美、歐盟禁運石油。世界市場上一下子減少石油供應量500萬桶/日。美國石油產量已處於衰減之中,無力增加產量,於是油價飛漲,許多加油站汽車排長隊。歐佩克於1973年12月下旬把油價提高到每桶11.65美元,翻了一番。
這場危機驚天動地,西歐、日本80%以上的石油靠進口,進口來源又主要依靠中東,所受打擊遠遠超過美國。1973年11月下旬,歐共體表態,在中東問題上支持阿拉伯人,阿拉伯產油國於是把他們(除荷蘭外)從被禁運「黑名單」中刪除。1973年11月22日,日本也宣布站到阿拉伯人一邊。孤立的是美國和荷蘭。
這場禁運於1974年3月18日結束。
⑥ 石油危機的對世界影響
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10天,阿拉伯幾個主要產油國宣布,將海灣地區石油價格提高17%。阿拉伯世界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而發動的石油戰正式打響,震撼世界的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這次石油危機觸發了二戰後最大規模的全球經濟危機,並對此後的世界經濟產生了一系列深遠的影響。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敘利亞等12個阿拉伯國家向以色列發動「齋月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配合戰爭,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戰爭爆發當天,敘利亞首先切斷了一條輸油管,黎巴嫩也關閉了其南部重要的石油輸送港口西頓。10月7月,伊拉克宣布將伊拉克石油公司所屬巴士拉石油公司中美國埃克森和莫比爾兩家聯合擁有的股份收歸國有。
10月16日,科威特、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伊朗決定,將海灣地區的原油市場價格提高17%。國際石油市場一片恐慌,標志著第一次石油危機的開始。10月17日,阿爾及利亞等10國參加的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部長級會議宣布,立即減少石油產量,決定以9月份各成員國的產量為基礎,每月遞減5%;對於美國等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國家的石油供應,逐月減少5%。10月18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中的阿布扎比酋長國決定完全停止向美國輸出石油。接著利比亞、卡達、沙烏地阿拉伯、阿爾及利亞、科威特、巴林等阿拉伯主要石油生產國也都先後宣布中斷向美國出口石油。短短三天,阿拉伯各產油國連續採取了三個重要步驟,給西方國家來了個措手不及。
1973年12月,歐佩克組織中的阿拉伯成員國宣布收回原油標價權,並將其基準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從1973年10月1日至1974年1月1日,國際油價從每桶3.11美元上升到11.65美元。
阿拉伯國家的石油武器,沉重打擊了嚴重依賴石油的世界經濟。當時,美國每天的石油進口減少了200萬桶,許多工廠因而關門停工。正在受到能源危機困擾的美國政府不得不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並採取了一系列節省石油和電力的緊措施,其中包括:減少班機航次,限制車速,對取暖用油實行配給,星期天關閉全國加油站,禁止和限制戶外燈光廣告等,甚至連白宮頂上和聯合國大廈周圍的電燈也限時關閉。尼克松總統還下令降低總統專機飛行的正常速度,取消了他周末旅行的護航飛機。
美國國會則通過法案,授權總統對所有石油產品實行全國配給。美國國防部的正常石油供應幾乎有一半中斷,美國在歐洲的駐軍和地中海的第六艦隊不得不動用它們的戰時石油儲備。
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生產力增長都明顯放慢。而發動石油戰爭的阿拉伯國家卻因此增強了經濟實力,據統計,僅提價一項,就使阿拉伯國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億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億美元。
1978年12月,伊朗發生推翻巴列維王朝的革命,從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輸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場每天短缺500萬桶,約佔世界總消費量的1/10,致使油價動盪和供應緊張。到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兩國石油生產完全停頓,終於使油價創下每桶41美元的紀錄,從而釀成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致使尚未從第一次石油危機造成的經濟危機中恢復元氣的世界經濟再一次陷入大規模的嚴重經濟危機。
石油危機促使西方改變經濟戰略,調整經濟結構,以減少石油危機的影響。西方還被迫加快了新油田的勘探開發。由於各國積極開發油源,非歐佩克國家的原油產量在1982年超過了歐佩克組織。石油危機促進了節能與環保產業的發展。同時,到20世紀80年代前期,美、德及日本等國還逐步建立起大量的戰略性石油儲備。
盡管各國防範石油危機的意識日益增強,但石油危機仍然無法完全避免。1990年海灣戰爭和2001年的「9·11」恐怖事件,也引發了國際石油價格的波動。盡管由於國際間防止石油危機形成的機制日趨完善,但在能源需求和供給日趨緊張的情況下,石油危機的陰影仍然無法消除。「石油安全」已經成為各國緊要的戰略問題。
⑦ 引起第一次石油危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年-1974年),又稱作1973年石油危機。由於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了打擊對手的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當時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是20世紀下半葉三大石油危機之一。[編輯] 影響 原油價格暴漲引起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增長下降了4.7%,歐洲的增長下降了2.5%,日本下降了7%
⑧ 73年的石油危機是如何引發的經濟危機
1973年,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運用石油武器來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行石油禁運,削減石油產量。結果是石油價格暴漲,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到了1978年,伊朗發生政治局勢的變換,造成了石油生產的不穩定,生產一度從每天600多萬桶降到了70萬桶。這樣,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出現了。
石油危機的出現,大大影響了西方國家的經濟,尤其是日本。第一次石油危機, 就馬上使日本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蕭條,導致了外匯的大量外流。
這次由石油危機所引發的經濟危機有一個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這次危機造成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較長時間的「滯脹」。所謂「滯脹」,就是指經濟增長停滯和通貨膨但是,由於70年代的通貨膨脹持續時間長,幅度大,由於擔心引起更為嚴重的通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很難繼續使用國家干預刺激經濟的手段,由此也就更難走出經濟蕭條脹同時存在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