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什麼叫石油的定義
擴展閱讀
石油卡掛失了怎麼找到 2025-05-12 17:44:33
社交媒體產品哪個好 2025-05-12 14:24:51

什麼叫石油的定義

發布時間: 2022-08-05 20:34:26

『壹』 什麼叫石油

石油(英文、拉丁語:petroleum),又稱原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有時有點綠色的)液體。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它由不同的碳氫化合物混合組成,其主要組成成分是烷烴,此外石油中還含硫、氧、氮、磷、釩等元素。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社會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社會全面發展,發展離不開經濟發展做後盾。石油工業是經濟發展的血液,但是,石油屬於不可再生資源,因此,發展石油工業必須落實科學發展觀,走資源節約型之路。作為國家經濟支柱型企業的中國石油集團,要把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偉大工程,落實到自己工作的實處,最重要的是用什麼樣的發展觀來發展我們的石油工業。中國石油集團要承擔起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歷史責任,就必須走科學發展之路。

『貳』 什麼是石油石油是怎麼形成的剛開採的石油不用加工能不能使用

是一種能源,從地下開采出來的原油,能夠燃燒產生能量。長期的無機物在地下腐爛後演變成油料。原油一般不能直接使用,一般要加工處理後使用。

『叄』 石油的科學定義

  • 石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一種非碳氫化合物)。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

『肆』 石油是什麼樣的油

石油是一種液態的、以碳氫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礦產品。原油是從地下采出的石油,可稱為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從煤或油頁岩中提煉出的液態碳氫化合物。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氫、硫、氮、氧。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的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都是從石油中提煉或合成出來的。

原油的分布從總體上來看極端不平衡:從東西半球來看,約有四分之三的石油資源集中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石油資源主要集中於北半球。

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是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但主要有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如大慶原油)。

從尋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經過四個主要環節,即尋找、開采、輸送和加工,這四個環節一般又分別稱為石油勘探、油田開發、油氣集輸和石油煉制與化工。石油經過加工提煉,可以得到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固體石蠟及瀝青等產品;石油化工產品主要有塑料、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及溶劑等。

『伍』 石油的定義與用途分別是什麼

一、石油的定義有人說:「石油是工業的血液。」這是因為石油在工農業生產中肩負著像血液一樣的重要職責,是不可缺少的能源;天上飛的,地面跑的,沒有石油都運轉不動。有人說:「石油是現代文明的神經動脈。」這是因為沒有石油,維持這個文明的一切工具,便告癱瘓。有人說:「石油是黑色的金子。」這是因為石油也是很重要的化工原料。把石油產品進行加工,可以製成重要的有機合成原料五千多種,它像黑色的金子,吸引著人們去開采。這些都說明:石油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一種生命線,它對經濟、政治、軍事和人民生活的影響極大。
石油外觀上看是一種黑乎乎的油狀粘稠液體。它是一種深藏於地下的可燃性礦物油,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能源。據科學家分析:將來有可能開採的石油資源,1/3在大陸,1/3在淺海,1/3在深海和兩極。海洋將成為人們開採石油的重要基地。海洋里為什麼會蘊藏著這么豐富的石油呢?原來,海洋里有數不清的生物和微生物。其中有居住在海底的珊瑚、藻類、軟體動物及漂浮在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它們繁殖很快,能產生大量的有機質,這些是生成石油的原材料。死亡的海洋生物遺體,跟泥沙一起沉積、埋藏在海底,在缺乏氧氣的環境里,受到高溫、高壓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最後就會變成一滴滴的石油。起先它們分散在各自的生成地,後來隨著海底地形的變化,聚集到了一起,形成了儲油盆。數不清的油滴聚集在一起,就成為有開采價值的石油礦藏。
那麼,什麼是石油呢?從實質上講,石油是多種碳氫化合物的復雜混合物,或是多種烴的混合物。最初人們把自然界產出的油狀可燃液體礦物稱為石油,把可燃氣稱為天然氣,把固態可燃油質礦物稱為瀝青。隨著對這些礦物的深入研究,認識到石油、天然氣和瀝青在成因上互有聯系,在組成上都屬於碳氫化合物,因此將它們統稱為「石油」。
1983年第11屆世界石油大會對石油定義為:石油(Petroleum)是自然界中存在於地下的以氣態、液態和固態烴類化合物為主,並含有少量雜質的復雜混合物。原油(Crude Oil)是石油的基本類型,存在於地下儲集層內,在常溫、常壓條件下呈液態。天然氣(Natural Gas)也是石油的主要類型,呈氣相,或處於地下儲集層時溶解在原油內,當採到地面,在常溫、常壓條件下從原油中分離出來時又呈氣態。我們把從油井中采出來的未經加工的液態石油稱為「原油」。但在工業界、日常應用中,通常「原油」與「石油」混用,並不加以區分。
二、石油的用途石油是「百寶箱」,「寶」指的是烴,「百」形容石油中各種各樣的烴非常多。現在,工農業生產、國防建設以及我們的日常生活,都與石油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公路上賓士的汽車,天空中翱翔的飛機,江河裡航行的輪船,田野里的播種機、收割機,工地上的挖掘機、大吊車,軍隊中的坦克、裝甲車等,為它們作動力的燃料——汽油、煤油和柴油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我們所用的塑料文具盒、圓珠筆,注射用的一次性針管、輸液管、塑料袋,身上穿的化纖衣服等產品,也是由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化工原料製成的。歸納起來,石油主要用於三個方面。
1.作為能源用石油作燃料,具有熱能高,污染小,運輸、使用方便,應用廣泛等優點。原油經過煉制加工後,可以製得汽油、煤油、柴油等燃料。
汽油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燃燒1kg汽油所產生的熱量分別相當於燃燒1.4kg的煤、1.5kg的木炭、2.4kg的木柴所產生的熱量。汽油有不同的標號,標號越大,表示汽油的質量越好。
煤油過去主要用於照明。現在生產的航空煤油主要用作噴氣式飛機的燃料。柴油廣泛應用於農業、交通運輸業、建築業、采礦業等行業中。拖拉機、載重汽車、吊車、挖掘機等大型動力機械都是用柴油作燃料的。
液化石油氣是很潔凈的燃料。它在常溫、常壓下呈氣態。把石油氣壓縮成液態裝入鋼瓶,就可以送往千家萬戶。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正在對公共汽車等交通工具的動力進行改裝,以液化石油氣代替汽油,可以極大地減輕汽車尾氣對大氣的污染。
天然氣是一種可燃氣體,通常情況下它和原油相伴而生,稱為伴生氣。而從單純氣藏產出的天然氣稱為非伴生氣。目前,天然氣主要用作燃料,具有熱能高、污染小、使用方便等優點。為解決城市空氣污染問題,我國實施了「西氣東輸」工程,使許多城市已由原來用煤作燃料改為用天然氣作燃料。
世界能源結構的演變趨勢表明:未來三五十年內油氣儲量豐富,油氣在世界能源消費構成中的主體地位不會改變。天然氣有可能成為未來能源消費的主導方向。要轉向以油氣為主的能源供應路線。到2050年,我國一次能源供應構成中,油氣的比重要從25%~35%提高到40%~50%,一次電力的比重將從10%~15%上升到15%~20%,煤炭的比重則由55%~60%降到30%~35%。
2.作為化工原料石油是能源,也是優質的化工原料,是石油化學工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石油經過各種加工和處理,可以製成各種各樣的化工原料。用這些原料可以製成眾多的生產、生活用品,如塑料製品、合成纖維、合成橡膠、農葯、化肥、炸葯、染料等。
石油化工行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一家年產8×104t合成橡膠廠一年的產品相當於145萬畝1畝=666.7m3。橡膠園一年的產量。—家年產萬噸的合成纖維廠一年生產的產品,相當於30萬畝棉田一年生產的棉花,或從250萬只羊身上一年剪下的羊毛。
俗話說,「羊毛出在羊身上」。可現在就有不出在羊身上的「羊毛」。例如,用石油作原料生產出來的合成纖維——腈綸,就與羊毛的特性相似。它蓬鬆捲曲,柔軟保暖,有彈性,吸濕性好,洗後易干,而且比羊毛輕、強度高、耐腐蝕、耐日曬、不發霉、不蟲蛀。利用腈綸的這些優點,可將腈綸與棉、毛混紡製成布料、毛線、人造毛皮、毛毯等。合成纖維還有棉綸、滌綸、丙綸、維綸等多種。它們正在逐步取代毛、棉製成各式各樣的紡織品。另外,合成纖維在工業、國防等方面也有很廣泛的用途。
3.其他用途從石油中還可以煉制出潤滑油、石蠟和瀝青。這些產品也廣泛應用於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之中。
一切機器,無論大小,都要加上潤滑油或潤滑脂,以減少摩擦和磨損,才能順利運轉。石蠟的用途很多,蠟燭會給我們帶來光明;過生日時插上蠟燭,會增添歡樂、喜慶的氣氛;在棉紗中加入少量石蠟,可使紡織品柔軟、光滑、富有彈性;石蠟還可以製取洗滌劑、分散劑、潤滑脂等。瀝青為人類的交通事業做出了默默無聞的貢獻。有了它,才有了寬闊的柏油馬路。瀝青具有很好的粘結性、絕緣性、隔熱性以及防水、防腐等性能,被廣泛應用於鐵路枕木、地下管道及建築防腐,水庫堤壩防滲透,地下電纜防漏電等。
科學家還以石油為原料,通過實驗製造出了合成蛋白。有些國家已把合成蛋白用作飼料,它將來很可能會作為食品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

『陸』 為什麼叫石油石油跟石頭有什麼關系

我國人民發現和使用石油的時間為世界最早。始於何時,據稽考,至遲在三千多年前就已開始。
最早發現石油的記錄源於《易經》:「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澤,指湖泊池沼。「澤中有火」,是石油蒸氣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現象的描述。此書在西周時(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公元前771年)已編成,距今三千多年。
最早認識性能和記載石油產地的古籍,是一千九百年以前東漢文學家、歷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地理志》。書中寫道:「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高奴縣指現在的陝西延安一帶,洧水是延河的一條支流。這 里明確記載了石油的產地,並說明石油是水一般的液體,可以燃燒。
最早採集和利用石油的記載,是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曄所著的《後漢書·郡國志》。此書在延壽縣(指當時的酒泉郡延壽縣,即今甘肅省玉門一帶)下載有:「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極明,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石漆」,當時即指石油。晉代(公元265-420年)張華所著的《博物志》和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往》也有類似的記載。《博物志》一書既提到了甘肅玉門一帶有「石漆」,又指出這種石漆可以作為潤滑油「膏車」(潤滑車軸)。這些記載表明,我國古代人民不僅對石油的性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而且開始進行採集和利用了。
我國古代人民,除了把石油用於機械潤滑外,還用於照明和燃料。唐朝(公元618一907年)段成武所著的《酉陽雜俎》一書,稱石油為「石脂水」:「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上如漆,采以膏車及燃燈極明。」可見,當時我國已應用石油作為照明燈油了。隨著生產實踐的發展,我國古代人民對石油的認識逐步加深,對石油的利用日益廣泛。到了宋代,石油能被加工成固態製成品-石燭,且石燭點燃時間較長,一支石燭可頂蠟燭三支。宋朝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公元1125-1209年)在《老學庵筆記》中,就有用「石燭」照明的記敘。
石油還是我國古代最早使用的葯物之一。明朝李時珍(1522-1596年)的《本草綱目》曾經記載,石油可以「主治小兒驚風, 可與他葯混合作丸散,塗瘡癬蟲癩,治鐵箭人肉」。
早在一千四百年以前,我國古代人民就已看到石油在軍事方面的重要性,並開始把石油用於戰爭。《元和郡縣志》中有這樣一段史實:唐朝年間(公元578年),突厥統治者派兵包圍攻打甘肅酒泉,當地軍民把「火油」點燃,燒毀敵人的攻城工具,打退了敵人,保衛了酒泉城。石油用於戰爭,大大改變了戰爭進程。因此,到了五代(公元907~960年),石油在軍事上的應用漸廣。後梁(公元919年)時,就有把「火油」裝在鐵罐里,發射出去燒毀敵船的戰例。我國古代許多文獻,如北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對如何以石油為原料製成頗具威力的進攻武器——「猛火油」,有相當具體的記載。北宋神宗年間,還在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設立了軍器監,掌管軍事裝備的製造,其中包括專門加工「猛火油」的工場。據康譽之所著的《昨夢錄》記載,北宋時期,西北邊域「皆掘地做大池,縱橫丈余,以蓄猛火油」,用來防禦外族統治者的侵擾。
此外,我國古代在火葯配方中,開始使用石油產品瀝青,以控制火葯的燃燒速度。這一技術,比外國早了近一千年。
最早給石油以科學命名的是我國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浙江錢塘人)。他在網路全書《夢溪筆談》中,把歷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稱統一命名為石油,並對石油作了極為詳細的論述。「 延境內有石油……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石油」一詞,首用於此,沿用至今。沈括曾於1080-1082年任延路經略使,對延安、延長、 縣一帶的石油資源親自作了考察,還第一次用石油製成石油炭黑(黑色顏料),並建議用石油炭黑取代過去用松木、桐木炭黑制墨,以節省林業資源。他首創的用石油炭黑製作的墨,久負盛名,被譽為「延州石液」。事實證明,我國有大量的石油蘊藏,石油和石油產品不僅自給有餘,還出口國外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確實「生於地中無窮」,並「大行於世」。九百年前,我國人民對石油就有了這樣的評價,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尤其是對未來石油潛力的預言。更是難能可貴的。

『柒』 請問石油的定義是什麼

石油是由多種碳氫化合物組成的復雜混合物,或者說是由多種烴組成的混合物。最初人們把自然界產出的油狀可燃液體礦物稱為石油,把可燃氣體稱為天然氣,把固態可燃油質礦物稱為瀝青。隨著對這些礦物的深入研究,認識到石油、天然氣和瀝青在成因上互有聯系,在組成上都屬於碳氫化合物,因此將它們統稱為「石油」。
1983年第11屆世界石油大會把石油(Petroleum)定義為:自然界中存在於地下的以氣態、液態和固態烴類化合物為主,並含有少量雜質的復雜混合物。

『捌』 石油到底是什麼

如果你去過油田,你會看到從地下采出來的石油是一種粘稠的,顏色很深的液體,人們叫它原油。

原油的顏色雖然很深,但各地產的石油並不是同一個色。大慶出的原油是黑色的,王門出的原油是綠色的、克拉瑪依出的石油是褐色的。為什麼顏色不一樣,原來裡面含的膠質和瀝青多少不一樣,含量越多顏色越深。

原油帶有各種特殊的氣味,這是由於裡面含有一些有奇味的成分。比如有一種原油有股臭雞蛋味,這是因為裡面含有硫化氫。

原油的「體重」比較輕,密度大約是水的0.75或多一點,只有極少數的比水重。所以,大多的原油都可以浮在水上。

上面說好這些是原油的「外表」狀況,那麼它的「內心本質」是由碳和氫構成。其中碳佔84%~87%左右,氫佔12%~14%左右。餘下的百分之一是極微量的硫、氧、氮等元素。

碳和氫可以形成多種化合物,按它們的原子數從少到多排列,有甲烷、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癸烷、十一烷、十二烷等等。石油就是由這些化合物組成的。

由於組成石油的各種化合物「脾氣」不一樣,所以直接用它不方便。這就像各種性格的人攪在一起,發揮不出正常的作用一樣。為此,科學家決定給石油「分家」。「分家」的辦法就是加熱,也就是蒸餾。

由於甲烷、乙烷、丙烷、丁烷在常溫下呈氣體狀態,所以一蒸餾,它們就從蒸餾塔頂跑出來。

當加溫到40~150攝氏度時,就會從蒸餾塔上部流出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等化合物來,它們在這個溫度下呈液態。這部分液體油就是汽油。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大。

再加溫150攝氏度以上,至300攝氏度時,在蒸餾塔中部會流出癸烷、十一烷至十五烷等化合物的混合物。這部分化合物也是液態,叫煤油。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二。

再繼續加溫,從200攝氏度加到350攝氏度時,則會在蒸餾塔下部流出另一種液體——柴油來。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三。老三的成分包括十一烷至二十烷等。

再加溫,從300攝氏度開始,則會在蒸餾塔底部流出沸點很高的重油來,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四。它是由十六烷至四十五烷等化合物組成的。

由於重油的沸點很高,到400攝氏度也不蒸發,所以不能再用一般加熱的方法來給石油「分家」了。科學家採用減壓加熱法,使重油又「分家」了,又得到了柴油,還有潤滑油、石蠟、瀝青等許多有用的東西。

這樣,我們基本上把石油的里里外外都看清了,把它們一家的大小兄弟都找出來了。

『玖』 原油和石油的區別

1、延伸不同:

「原油」是特指從地層中取出、未經任何提煉的黑色或深棕色的稠厚、有粘性的油狀物質,它除了叫「原油」外,也可以稱之為「石油」。當「原油」送交煉油廠去加工煉制後,得到的新的物質,仍可以叫做「石油」,更確切地說,是「石油產品」,但習慣上不能再被叫做「原油」或「原油產品」了。

「原油」的外延窄,它僅指從地層中取出,未經任何加工提煉的原始狀態的「石油」;而「石油」的外延較寬,從地層中取出的可燃油狀物質在加工前後,我們都可以叫它「石油」,只是加工後的石油產品,根據它們的特徵與用途,人們給出了更為確切的名稱,諸如「汽油」、「柴油」、「潤滑油」、「瀝青」等等,以便區分之。

2、定義不同

原油:就是從地下或海底直接開採的未經處理、分硫、提純的石油。

石油:是天然氣和人造石油及其成品油總稱。

3、成分不同

原油是烷烴、環烷烴、 芳香烴和烯烴等多種液態烴的混合物。

石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

(9)什麼叫石油的定義擴展閱讀:

原油相對密度一般在0.75-0.95之間,少數大於0.95或小於0.75,相對密度在0.9-1.0的稱為重質原油,小於0.9的稱為輕質原油。原油粘度大小取決於溫度、壓力、溶解氣量及其化學組成。溫度增高其粘度降低,壓力增高其粘度增大,溶解氣量增加其粘度降低,輕質油組分增加,粘度降低。

原油粘度變化較大,一般在1-100mPa·s之間,粘度大的原油俗稱稠油,稠油由於流動性差而開發難度增大。一般來說,粘度大的原油密度也較大。

原油冷卻到由液體變為固體時的溫度稱為凝固點。 原油的凝固點大約在-50℃-35℃之間。凝固點的高低與石油中的組分含量有關,輕質組分含量高,凝固點低,重質組分含量高,尤其是石蠟含量高,凝固點就高。

『拾』 石油的由來

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再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石油。

石油:
石油是指氣態、液態和固態的烴類混合物,具有天然的產狀。石油又分為原油、天然氣、天然氣液及天然焦油等形式,但習慣上仍將「石油」作為「原油」的定義用。
石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是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