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黃土高原有多少石油
擴展閱讀
石油卡掛失了怎麼找到 2025-05-12 17:44:33
社交媒體產品哪個好 2025-05-12 14:24:51

黃土高原有多少石油

發布時間: 2022-08-05 12:14:36

㈠ 黃土高原礦產資源(急需,一定要詳細)

黃土高原擁有極為豐富的煤炭資源,其儲量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煤炭資源不僅量大質優,還有較好的開采條件。其中,可供露天開採的煤礦儲量達200億噸。全國探明儲量的特大型煤田,約有一半分布在這里。山西省是我國最大的煤炭基地。陝西省北部的神府煤田,長慶油田,也是黃土高原能源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黃土高原地區地理位置適中,做為全國的能源基地,正源源不斷地向全國提供煤炭和電力,人們形象地稱它為全國的「鍋爐房」。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6776.htm

㈡ 黃土高原的主要能源

煤炭、石油和天然氣。
黃土高原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煤炭、石油、鋁土礦等資源,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黃土顆粒細,土質松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養分,利於耕作,盆地和河谷農墾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 除少數石質山地外,高原上覆蓋深厚的黃土層,黃土厚度在50~80米之間,最厚達150~180米。黃土高原礦產豐富,煤礦、鐵礦、稀土礦儲量非常之大。

㈢ 黃土高原的黃土是從哪裡來的

黃土高原地形破碎,到處都是一條條深深的溝谷和荒涼的土山。黃土高原引起世界各國科學家們的普遍注意。他們思索著:這么大面積的黃土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

到了20世紀的六七十年代,黃土風成說逐漸佔了上風。簡單地說,就是黃土高原上的黃土是由大風吹送,經過幾十萬年甚至上百萬年漫長的時間,逐漸堆積形成的。

最早提出風成說的是一位俄國學者,他到過中亞的許多地方。在調查中他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遼闊的中亞地區的中央部分,分布著大片礫石遍地的戈壁灘。在戈壁灘的外圍,分布著幾片有名的沙漠,即哈薩克的卜拉庫姆沙漠,中國境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再向外,就是廣布於我國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從戈壁,到沙漠,再到黃土,3種不同粗細的物質,由粗到細,由細到更細,大約呈同心圓的方式分布著。這個現象說明了中國的黃土高原上的黃土肯定是由大風,把中亞、中國的戈壁和沙漠地區中的細土吹走,堆積形成於黃土高原上的。

起初,支持這個學說的人並不多。中國科學家的工作給了黃土風成說以強有力的支持。他們找出了雜夾在黃土地層中的大量植物孢粉化石。通過對這些孢粉的分析,可以判斷形成黃土時的氣候環境。中國科學家們指出,形成黃土的當時氣候是一種比較乾旱的多風的環境,有利於黃土的搬運和堆積。同時,通過對不同地區的黃土顆粒的分析,可以看出黃土的顆粒越往東南方向越細;相反越接近沙漠地區的黃土顆粒就比較粗一些。這些事實無疑是黃土風成說的有力的論證。

可是,風成說並非已成定論。近年來,水成說又有抬頭之勢。最近,一種進一步揭示黃土成因的新學說被提了出來。一些學者從青藏高原的研究中得到啟發。最新資料表明,青藏高原形成的年代很新,不像以往認為的那樣,也就是說,青藏高原的形成只是在最近幾百萬年以前,其中隆起最快的時間只有幾十萬年,與黃土形成的時間大體相當。因此,有的科學家把黃土高原的形成與中國青藏高原的隆起聯系起來進行統一考慮,提出青藏高原的隆起曾引起歐亞大氣環流的急劇變化。

這種學說從地球發展的觀點進行分析,受到國內外不少科學家的重視。最後,不能不多說幾句:黃土高原是中國最獨特的自然景觀。它面積遼闊,歷史久遠,不光對於黃土的成因人們意見不一,而且黃土本身蘊藏著的許多科學的奧秘,也有待我們進一步去發掘它,解決它。

㈣ 黃土高原區域自然資源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黃土覆蓋面積最大的高原,又稱烏金高原。位於中國中部偏北。北緯34°~40°,東經103°~114°。東西千餘公里,南北75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東,關中平原以北、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跨山西省、陝西省北部、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及河南省等省區,位於我國第二級階梯,面積約62萬平方千米,海拔800~3000米[1] 。黃土高原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煤炭、石油、鋁土礦等資源,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黃土顆粒細,土質松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養分,利於耕作,盆地和河谷農墾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 除少數石質山地外,高原上覆蓋深厚的黃土層,黃土厚度在50~80米之間,最厚達150~180米。黃土高原礦產豐富,煤礦、鐵礦、稀土礦儲量非常之大。

礦資源
黃土高原擁有極為豐富的煤炭資源,其儲量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煤炭資源不僅量大質優,還有較好的開采條件。其中,可供露天開採的煤礦儲量達200億噸。全國探明儲量的特大型煤田,約有一半分布在這里。
山西省是我國最大的煤炭基地。陝西榆林市以其豐富的能源礦產資源,被美譽為中國的「科威特」,是正在建設的國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最終實現科技融入資源型的中國「能源矽谷」。黃土高原地區地理位置適中,做為全國的能源基地,正源源不斷地向全國提供煤炭和電力,人們形象地稱它為全國的「鍋爐房」。
但是,在礦藏量巨大的同時,植被量的日益減少已經成了黃土高原的一大災害,截至2000年,黃土高原植被覆蓋率僅為58%左右。
水資源
黃土高原河流眾多,溝壑縱橫,溝壑面積約占總土地面積的50%。主要河流有黃河及其支流渭河、涇河、洛河、延河、無定河及窟野河等。河水主要來源於降水,降水分布的特點是南部多、北部少,山區多、平原谷地少。因此,徑流的分布規律是自南向北減少,山區大於原區谷地。全區地表水資源105.56億立方米,人均536立方米,畝均263立方米。

㈤ 有關黃土高原的資料

黃土高原(英文:Loess Plateau 亦作Huang-t'u Kao-yuan或Huangtu Gaoyuan)
世界最大的黃土高原。在中國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嶺以北、烏鞘嶺以東、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跨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及河南等省區,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海拔1500到2000。除少數石質山地外,高原上覆蓋深厚的黃土層,黃土厚度在50∼80公尺之間,最厚達150∼180公尺。黃土顆粒細,土質松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養分,利於耕作,盆地和河谷農墾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但由於缺乏植被保護,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長期流水侵蝕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溝壑交錯其間的塬、墚、峁。
在中國北方,它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長城,主要包括山西、陝西、以及甘肅、青海、寧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區,面積40萬平黃河流過黃土高原方公里佔世界黃土分布70%,為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厚50—80米,氣候較乾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黃土高原礦產豐富,煤、石油、鋁土儲量大。
平坦耕地一般不到1/10,絕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塊狹小分散,不利於水利化和機械化。水土流失嚴重。黃河每年經陝縣下泄的泥沙約16億噸,其中90%來自黃土高原,隨泥沙流失的氮磷鉀養分約3,000餘萬噸。綜合治理黃土高原是中國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點項目,治理方針是以水土保持為中心,改土與治水相結合,治坡與治溝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實行農林牧綜合發展,這種治理措施已取得重大成績。黃土高原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煤炭、石油、鋁土礦等資源,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地貌類型
是指平坦的黃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肅東部的董志塬,陝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寬闊,適於機械化耕作,是重要的農業區。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出長條狀塬地,成為山樑,稱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溝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狀有如饅頭狀的山丘,當地稱為「峁」。由「梁」和「峁」組成的黃土丘陵,高出附近溝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泥沙來源區。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區地下水出露,匯成小河、河水帶來的泥沙在這里沉積,在兩岸形成小片平原,稱它為「川」。川兩旁還有階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狀平原,與條狀分布的杖地不同。
黃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經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暴雨集中且雨量大,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地。尤其是黃河河口鎮至潼關這一河段,黃河在穿越這一段黃土高原的過程中,眾多支流匯入,把黃河「染成」了黃色。據測定,這一河段進入黃河的泥沙佔全河沙量的90%。
基本分類
根據地貌的形成過程和特點,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①隴中高原。一稱隴西高原。位於六盤山以西,是一個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屬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2000米。地形破碎,多梁、峁、溝谷、壟板地形。
②隴東、陝北高原。包括六盤山以東,呂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長城以南的地區。也是一個盆地型高原,海拔800~1200米。經強烈侵蝕,除少數殘留的黃土塬(董志塬、洛川塬)外,大部地區已成為破碎的梁峁丘陵。其間只有少數基岩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狀似孤島。
③山西高原。包括五台山、恆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呂梁山以東的地區。它由一系列褶皺斷塊山與陷落盆地組成。山地有呂梁、恆山、五台、中條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縣、太原、臨汾、運城等。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地區海拔在1000~1500米,石質山地構成高原的主體,黃土堆積僅限於盆地及山間谷地,分布范圍約佔全區面積的40%。
④渭河平原,一稱關中平原。位於渭河北山與秦嶺之間,西起寶雞。

氣候特點

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降水稀少;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㈥ 黃土高原上的礦產及其主要產地

黃土高原礦產豐富,煤、石油、鋁土儲量大。1、煤炭資源:黃土高原擁有極為豐富的煤炭資源,其儲量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煤炭資源不僅量大質優,還有較好的開采條件。其中,可供露天開採的煤礦儲量達200億噸。全國探明儲量的特大型煤田,約有一半分布在這里。山西省是我國最大的煤炭基地。陝西省北部的神府煤田,也是黃土高原能源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2、石油天然氣資源:延安的長慶油田,陝北到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天然氣田。3、鋁土礦,陝西榆林及山西西部。

㈦ 黃土高原的礦產資源及其分布

陝西黃土高原區礦產資源比較豐富,主要有煤、石油和天然氣、水泥灰岩、陶瓷粘土等,尤其是煤,分布廣,儲量大,在我國煤炭資源中佔有重要地位。
一、煤
陝西黃土高原區是我國主要的煤炭工業基地之一。該區含煤地層眾多,石炭二疊紀和侏羅紀為主要成煤時代。成煤環境以濱海平原型及大型內陸盆地型為主,因而煤系地層分布廣,岩性、岩相較為穩定,分帶明顯,含煤性好,煤層一般層數多、厚度大、產狀平緩,煤種多,煤質好。區內有五大煤田:神府煤田、黃陵煤田、彬長煤田、焦坪煤田和渭北煤田的一部分。
1.神府煤田
神府煤田即榆(林)神(木)、府(谷)煤田。總儲量1233億噸,探明儲量1021.1億噸,榆神府、榆林、橫山三個勘探區的保有儲量達796億噸。分布在南北130公里,東西55公里的7890平方公里范圍內。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分三個成煤期:石炭二疊紀含煤地層主要分布在府谷、吳堡南北一帶,總儲量699.8億噸,地層平緩,厚度70米,可採煤層4~6層,可采厚度7.2~17.9米,以氣煤為主,預測吳堡有焦煤和瘦煤;三疊紀含煤地層厚290米,含煤7~15層,5號煤為主要可採煤層,厚0.8~2.9米;侏羅紀含煤地層,分布在神木、府谷、榆林、橫山、靖邊、定邊一帶,含煤地層部厚250米,可採煤層3~7層,總厚8.4~21米,為長焰煤、不粘結煤、弱粘煤。神府煤的主要煤種,煤質優良,發熱量高達6437~7579大卡/千克,特低硫0.23~0.57%,特低灰6~8%,不需洗選,是世界少有的高級動力煤,可與我國大同煤質媲美;煤層穩定,結構簡單,基本上無夾矸,地層平緩,僅1~3度,地質構造簡單,埋藏淺,有的覆蓋僅20~30米,適於大規模露天開采。
2.黃陵煤田
分布於黃陵的店頭等地,總儲量33.1億噸,探明儲量27.6億噸,為侏羅紀煤田。地質構造簡單,煤層賦存淺而穩定,含煤地層厚10~150米,有三層可採煤層,總厚1~7米。店頭一帶,鑽孔原煤灰分15%左右,硫低於1%。煤種為弱粘結煤、長焰煤和氣煤。
3.彬長煤田
彬長煤田僅次於神府煤田。是陝西黃土高原第二大煤田。煤田總面積913平方公里,地跨彬縣、長武、旬邑三縣,以彬縣為中心,東西、南北走向各30公里。煤炭總儲量為68億噸。該煤田地質構造簡單,含煤地層厚50~100米,可採煤4層,屬侏羅紀煤田。煤層厚度大,儲量多,煤質好、埋藏淺。整個煤層分布幾乎呈水平狀態,未發現斷層,平均厚度為16.64米,最厚處達43.87米;屬長焰煤、弱粘結煤和不粘結煤。煤中有害元素含量少,灰分為14.8%,含硫0.7%,含磷0.017%,平均每千克發熱量為6000~7000大卡,低灰、特低硫磷、高發熱量,是理想的動力用煤和氣化用煤。
4.焦坪煤田
焦坪煤田北接黃陵煤田,為侏羅紀煤田。主要是焦坪礦區,總儲量47億噸,探明儲量11.4億噸,含煤地層厚50米左右,可採煤兩層,總厚度5~34米。為特厚煤層,煤種為長焰煤、弱粘結煤和不粘結煤。
5.渭北煤田的西段
陝西黃土高原南部的銅川礦區建在渭北煤田的西段,渭北煤田是我國主要煤炭產地之一。銅川礦區東西長42公里,南北寬6公里,含煤面積252.6平方公里,總儲量5.2億噸,保有儲量約1.5億噸。屬石炭二疊紀煤田。石炭繫上統太原組和二疊系下統的下部山西組為主要煤系地層。具有開采價值的煤層為10號煤及5號煤。10號煤厚度為0.8~5.3米,一般為1.3米,為結構復雜的薄煤層。5號煤厚度為1.4~6米,一般為2.5米,為結構復雜的中厚煤層。煤種主要為瘦煤、貧煤和焦煤。銅川礦區是陝西煤炭開采最早的地區之一,目前,銅川市仍是陝西省最大的煤炭工業基地。
除了上述五大煤田以外,子長、富縣、安塞等地也有一定的煤炭資源。子長礦區的煤主要賦存在上三疊統的瓦窯堡組地層中。瓦窯堡組含煤30餘層,唯單層煤層厚度較小,僅有1~2層可達1米以上,最厚的不超過3米。目前主要開採的有兩個層位,其厚度在0.8~2.58米之間。煤層埋藏較淺,多在30米上下,層位穩定,傾角一般小於4度,地質構造簡單,便於開采。子長礦區探明儲量為28.94億噸,保有儲量為7.9億噸,煤的質量較好,主要為氣煤。煤的揮發分為44%,灰分25%,含硫0.3%,每千克熱量為8000~8200大卡,屬中灰分至富灰分的特低硫、特低磷的易選煤。可作為氣化、煉油,配焦和動力用煤。富縣、安塞等地的煤礦普查勘探,近年來都取得很大進展,陝西黃土高原區正在成為我國最大的能源重化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榆林地區是陝西省泥炭儲量最大的地區,以榆林縣城北40公里處的孟家灣大營盤泥炭礦最大。1979年探明該區泥炭礦儲量約為10萬噸,屬第四紀湖泊沼澤相沉積礦床。泥炭中,有機物佔41.82%,灰分佔50.44%,含氮1.34%,含五氧化二磷0.212%,含氧化鉀0.195%。泥炭層厚0.38~1.57米,產狀水平,埋深約1米。由於地下水富集,難於開采。在其它地方,如榆林橋頭村,高傢伙場、吳家河叉、五道河、馬合、橫山趙石畔等地,也有分布,但一般礦體不大,分布零散。近一些年來,對泥炭的研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泥炭除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以外,研究泥炭對於研究第四紀,尤其是研究一萬年以來的全新世地理環境,對於研究形成煤炭的地質環境等,均有重要的意義。
二、石油和天然氣
陝西黃土高原是我國石油的故鄉,著名的延長油田是我國最早發現的油田。在《漢書.地理志》中,就有。高奴縣有洧水「肥可燃」的記載。高奴縣跨今延安、安塞、志丹、延長、延川五縣市,延長油田就在這里。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曾在今富縣、延安一帶考察過石油,他在《夢溪筆談》一書中首次提出「石油」這個礦物名稱。延長油田是我國開發最早的油田,我國大陸上第一口油井,就是1907年在這里建成的。
陝西黃土高原是陝西省最主要的石油產地。石油主要分布在陝北斜坡帶上。中生界是目前勘探開發的主要含油地層,厚度約4000米,含有三疊繫上統延長組及侏羅系下統延安組兩套油層。延長組油層是主力油層,岩層平緩,為典型陸相岩性油,埋藏深度多在千米之內,延安組油層屬於古河道砂岩體儲油,油井產量比較高,但含油麵積小而分散,規律性較差。境內目前已發現12個油區,總控制探明含油麵積800平方公里,含氣面積26.3平方公里,石油地質儲量3億噸,其中延長油礦2億噸,長慶油田陝西部分1億噸,天然氣儲量16.6億立方米。這12個油區是:富縣直羅油氣區、甘泉下寺灣油區、延長油區、延安甘谷驛油區、延安青化砭油區、安塞油區、延長永坪油區、子長油區、吳旗油區、定邊油房庄油區、定邊東紅庄油區和定邊馬坊油區。除12個油區外,其它地區的石油勘探工作正在加速進行。
天然氣是隨著石油地層而伴生的寶貴資源。近年來,經過大面積勘探,發現陝西黃土高原北部是一個大氣海。在南起甘泉王家坪、富縣直羅鎮,北至榆林縣的廣大地區內,天然氣的遠景儲量約856億立方米。延安地區儲量約為33億立方米,榆林地區儲量約為800億立方米。
油頁岩是一種灰分高,可以燃燒的有機質岩石。陝西黃土高原區內,油頁岩分布廣泛。油頁岩生成於內陸盆地靜水還原和半流通環境,常與煤層共存和相鄰,礦床類型屬內陸盆地沼澤相式油頁岩。賦存於延長群上部,侏羅系延安組和安定組三個層位。其中賦存於安定組中的油頁岩分布不廣,多在煤層中呈夾層出現。目前,已知有工業價值的油頁岩有兩套,一套是延安組頂部的油頁岩層,主要分布在延安、子長等地;另一套是安定組油頁岩層,以安塞為中心,北至橫山,東達清澗,南沿杏子河流域及洛河沿岸,以及宜君、黃龍等地均有分布,僅局部地段可開采利用。另外,像彬縣水北溝、旬邑張洪鎮、淳化安子窪等地的油頁岩,厚1~50米,含油率5~7%,目前均未開發利用。
三、石灰岩
石灰岩是生產水泥、石灰、石材等的主要原料。陝西黃土高原南部的銅川一帶和東北部的府谷一帶為水泥灰岩的主要產地。奧陶系海相灰岩,廣泛出露於耀縣東南葯王山、將軍山及銅川市東南部,質量較好,儲量巨大。奧陶系灰岩還出露在府谷北海子廟一帶,沿著黃河谷地分布。目前,在這些灰岩出露區,已建成許多石灰岩礦,較大的石灰岩礦有:府谷上天橋、府谷東山、銅川黃堡石坡、銅川崖窯溝、銅川趙家山、耀縣寶鑒山等。
1.府谷上天橋石灰岩礦
該礦位於縣城東北12公里的黃河邊。礦石含氧化鈣 52.94%,氧化鎂1.18%,屬1級品。探明累計儲量573萬噸。礦體埋深0~26米,層厚14.7~18.7米,傾角2~7度,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宜於露天開采。此礦為府谷縣水泥廠備用礦源。
2.府谷東山石灰岩礦
此礦位於縣城東北約8公里的黃河邊。礦體分上下兩層,礦石均為Ⅰ級品。上層礦礦石氧化鈣含量為54.43%,氧化鎂含量為1.62%;下層礦礦石氧化鈣和氧化鎂的含量分別為53.64%和1.09%。上層礦厚1.2~2.3米,下層礦厚7.4~11.2米。探明累計儲量為33萬噸。礦層傾角4~8度,埋深0~12.4米,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宜於露天開采。此礦為府谷縣水泥廠提供礦源。
3.銅川黃堡石坡石灰岩礦
此礦位於銅川市黃堡附近。探明累計儲量約527萬噸。礦石多為Ⅰ級品,大部分礦石含氧化鈣53~55%,含氧化鎂<1%。礦區缺水,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宜於露天開采。此礦是銅川水泥廠的備用礦源。
4.銅川崖窯溝石灰岩礦
此礦位於銅川市南7公里。礦石為1級品,主要指標為:氧化鈣53.98~55.30%;氧化鎂0.32~1.23%;二氧化硅0.92~1.61%;氧化鋁0.09~0.12%;氧化鐵0.13~0.22%。探明累計儲量達1億多噸。礦石破碎等性能較好,埋深0.50米,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宜於露天開采。此礦已由新川水泥廠開采。
5.銅川趙家山石灰岩礦
此礦位於銅川南6公里之南硝子河西岸。為緻密塊狀灰岩,礦石含氧化鈣>53%,含氧化鎂<1%,探明累計儲量約1000萬噸,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已被銅川市水泥廠露天開采。
6.耀縣寶鑒山石灰岩礦
此礦位於耀縣葯王山東。為高鋁水泥和普通水泥特級、Ⅰ級、Ⅱ級品。探明累計儲量6723萬噸,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已由耀縣水泥廠露天開采。
另外,在陝北地表附近沒有石灰岩的廣大黃土區,人們把第三系三趾馬紅土層與第四系黃土層中的海綿狀鈣質結核作為燒制水泥的主要原料。
陝西黃土高原區黃土廣布,除可燒制磚瓦外,一些地方的黃土還可以作燒制水泥的豐要配料,主要的黃土礦有銅川庫當溝、耀縣五岩山和葯王山等。
四、陶瓷粘土
陶瓷粘土主要分布在銅川一帶的煤系地層中,在廣大黃土區,三疊系延長群以及第三系三趾馬紅土之下也有零星分布。
銅川狼溝陶瓷粘土礦礦石為半硬質粘土,二氧化硅含量為59.09%,氧化鋁,含量為26.04%,探明累計儲量為17.9萬噸,屬於早二疊世內陸湖相沉積。水文地質條件簡單,曾進行過地下開采,後因礦體不大,質量不高而停采。
銅川土黃溝陶瓷粘土礦位於黃堡附近,礦石為半硬質粘土,各項指標為:二氧化硅52.45~64.66%;氧化鋁21.59~33.06%;氧化鐵<2%;氧化鈦0.74~1.34%,礦石物理性能良好,質量較高,屬雲母含鋁粘土類,礦石為Ⅰ、Ⅱ級品,Ⅰ級品可做電瓷工業原料。探明累計儲量22萬噸。仍為早二疊世內陸湖相沉積。礦區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可進行地下開采。
子長縣玉家灣鎮和縣城附近,在第三系三趾馬紅土層下,分布著陶瓷粘土,埋深0~5米,已揭露的礦體最厚可達5米,礦石顏色斑雜,以灰綠、淺紫、灰白色礦石質量較好,灰黑與黑色礦石質量較差。當地以此為原料燒制粗瓷製品。由於目前尚未進行勘探評價,其質量和儲量尚不清楚。
清澗雙廟一帶,在三疊系延長群中,一些灰綠色粘土層呈條帶狀類夾在白堊層中。白堊佔80~85%,粘土佔15~20%。可做陶瓷業的原料和配料。
五、其他礦產
除上述礦產資源外,陝西黃土高原區還有鋁土礦、池鹽、鐵礦、石英砂岩礦和礦泉水等。
1.鋁土礦
鋁土礦是提鋁的礦石,另外還可以做高級磨料—人造剛玉、高鋁水泥、耐火磚的原料等。陝西黃土高原區的鋁土礦主要分布在府谷、銅川等地。主要有府谷天橋則和銅川上店鋁土礦。
(1)府谷天橋則鋁土礦
此礦是陝西省目前最大的鋁土礦。礦體呈似層狀,主要賦存於石炭統本溪組之灰色夾紫色鋁土質頁岩中,為濱海潟湖相沉積礦床。主礦體長1200米,寬1050米,平均厚4.83米。礦體最大埋深為92.9米,深采區平均埋深61米,露采區平均埋深26米。礦區水文地質條件簡單,有利於開采。礦體的東北部和南部可以露采,露采部分的儲量約占礦床總儲量的60%,截止1979年底,此礦累計儲量為891.6萬噸。礦石質量較好,屬一水硬鋁石型鋁土礦,各項指標為:氧化鋁 57.64%;二氧化硅8.23%;氧化鐵15.18%;氧化鈦2.00%。另外,此礦還伴生分散元素礦鎵等。礦層上部尚有煤層,此礦可以綜合開發利用。
2.銅川上店鋁土礦
此鋁土礦與粘土礦共生,是生成於奧陶系灰岩古侵蝕面上的一種沉積礦產,常與山西式鐵礦伴生。生成於桃曲坡群灰岩侵蝕面之上,上石炭統太原組的灰岩之下。屬一水硬鋁石型鋁土礦,呈黃、淺黃、紫紅色,礦石化學組成:氧化鋁50.67~70.17%;氧化鐵 3.31~10.67%;二氧化硅9.26~26.50%;氧化鈦1.05~2.24%。礦體層位穩定,呈透鏡狀、似層狀產於耐火粘土礦層或粘土岩層中。一般為單層,局部地區可見4~5層,厚度0.2~3米,最厚可達10米。累計儲量為66.6萬噸。礦體埋藏較淺,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宜於露天開采。
3.池鹽
本區西北部的定邊縣內,分布著許多鹹水湖—鹽池。鹽池水中除含食鹽以外,還含有氯化鉀、氯化鎂和芒硝等鹽類。這里采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以前,漢代時,這里就有「鹽池以為利」的記載。這里的鹽池,目前采鹽面積已達100多平方公里。生產原鹽僅供食用。這里的池鹽,粒大、色青、體重,味純。產鹽量占陝西省總產鹽量的90%。較大的鹽池有花馬池、苟池、爛泥池等。對池鹽綜合利用大有可為。
4.鐵礦
本區鐵礦資源缺乏,僅有一些沉積式小型鐵礦零星散布在府谷、子長、安塞、宜君等縣。礦石主要為菱鐵礦、褐鐵礦和赤鐵礦,一般品位較低,屬於貧鐵礦。府谷縣境內,鐵礦點相對較多,礦體呈雞窩狀,總儲量約1.5億噸,多由群眾就地開采。
5.石英砂岩礦
石英砂是製造玻璃的主要原料,本區有神木縣三塘石英砂岩礦等。三塘石英砂岩礦賦存於上三疊統地層中,是一種湖相沉積的石英砂岩。礦石為Ⅲ、Ⅳ、Ⅴ級品。各級質量如表2.12 表2.12 神木縣三塘石英砂岩礦礦石質量等級表
礦石級別 二氧化硅 氧化鋁 氧化鐵
Ⅲ級品 99.02% 0.48% 0.22%
Ⅳ級品 98.39% 0.69% 0.38%
Ⅴ級品 97.73% 0.80% 0.79% 地表出露為透鏡體狀,產狀近於水平,一般出露長150~300米,厚5~8米,最厚12.9米,最薄0.3米。截止1979年底,保有儲量為214.4萬噸。埋深不大,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已由神木縣玻璃廠露天開采。
6.礦泉水
甘泉縣美水泉是陝西黃土高原區出礦泉水的地方之一。美水泉位於縣城南3.5公里的神林山和太皇山之間。有泉九眼,分布在約30平方米的范圍內。據《甘泉縣鄉土志》記載,「美水自縣西神林山發源,泉去地一丈,飛流激射,厥味甘美,以之作餚饌,雖盛暑不變味,烹茗亦香美」。又據《延安府志》記載,「隋煬帝北巡遊於此,偶飲此水,頓覺心曠神怡,遂賜『美水泉』,後取水於禁內,為隋唐兩代皇宮專用」。據分析,美水泉水,味道甘美清涼,內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是一種優質礦泉水,目前,該縣美水廠以此泉水為原料生產的「甘泉礦泉水」已進入國內外市場。
淳化縣境內的御泉和皇城泉是陝西黃土高原區另兩處出礦泉水的地方。御泉日涌水量為150立方米,皇城泉日涌水量為600立方米,都是黃土高原區的名泉。相傳漢高祖劉邦吃用過御泉之水,官莊鄉的皇城曾是皇家避暑勝地。御泉和皇城泉的泉水為弱鹼性、微硬、低礦化重碳酸鹽—鈉、鈣、鎂型水,無色透明,清涼可口,作為飲料水可與甘泉水媲美。

㈧ 黃土高原的資料

黃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黃土沉積區。位於中國中部偏北。北緯34°~40°,東經103°~114°。東西千餘千米,南北70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跨山西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及河南省等省區,面積約40萬平方千米。
介紹 按地形差別分隴中高原、陝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區。 黃河流域黃土高原地區西起日月山,東至太行山,南靠秦嶺,北抵陰山,涉及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七省(區)46 個地(盟、州、市),282個縣(旗、市、區)。全區總面積63.5萬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積45.4萬平方千米(水蝕面積33.7平方千米、風蝕面積11.7 萬平方千米),年均輸入黃河泥沙16 億噸,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數石質山地外,高原上覆蓋著深厚的黃土層,黃土厚度在50~80米之間。最厚達150~180米。年均氣溫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從東南向西北,氣候依次為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半乾旱氣候和乾旱氣候。植被依次出現森林草原、草原和風沙草原。土壤依次為褐土、壚土、黃綿土和 黃土高原
灰鈣土。山地土壤 和植被地帶性分布也十分明顯。氣候較乾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黃土高原礦產豐富,煤、石油、鋁土儲量大。黃土顆粒細,土質松軟,富含可溶性礦物質養分,利於耕作,盆地和河谷農墾歷史悠久。黃土高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許多現象是黃土風成學說無法解釋的。譬如,黃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東南遞減,黏土的含量卻從西北向東南遞增,這種自西北向東南的有規律的排列呈疊瓦階梯狀的分布過渡,而不是平面模糊過渡。這種疊瓦階梯狀的分布過渡更像是洪水的傑作等等。為了解黃土高原的「變臉」過程,專家們特意到黃土高原西部甘肅靜寧縣、秦安縣、定西市等地採集黃土高原6個典型地質剖面的黃土標本,從中獲得了700餘塊孢粉樣本和209塊表土孢粉樣本,這近千份孢粉樣本大約記錄了公元前4.6萬年至今黃土高原植被變遷過程。通過對碳14的測量,在6個典型剖面中共測得年代34個。經過分析,專家們發現,從黃土高原採集的20克樣品中最多分離出孢粉顆粒達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則不足50粒,顯示著4萬多年來,環境和植被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過程。從孢粉的分析來看,發現了松、雲杉、冷杉、鐵杉、櫟、菊科等數十種植物孢粉的記錄,專家們認為黃土高原在最初的時候並不姓「黃」,在4.6萬年的歷史中,有一多半的時間,黃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長,在這段時間里,黃土高原經歷過多次快速的「變臉」———歷經過草原、森林草原、針葉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轉換。黃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蝕和風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圍的低窪地區堆積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細的顆粒。每當大風驟起,在西部地區便形成飛沙走石、塵土彌漫的景象。 黃土高原
被捲起的沙和塵土依次沉降,顆粒細小的粉塵最後降落到黃土高原區域,形成了一條荒涼地帶。 印度板塊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之後,印度大陸的地殼插入亞洲大陸的地殼之下,並把後者頂托起來。從而喜馬拉雅地區的淺海消失了,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並漸升漸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塊的擠壓作用隆升起來。 然而東西走向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印度洋暖濕氣團的向北移動,久而久之,中國的西北部地區越來越乾旱,漸漸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這里就是堆積起了黃土高原的那些沙塵的發源地。體積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聳立在北半球的西風帶中,240萬年以來,它的高度不斷增長著。青藏高原的寬度約佔西風帶的三分之一,把西風帶的近地面層分為南北兩支。南支沿喜馬拉雅山南側向東流動,北支從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開始向東流動,這支高空氣流常年存在於3500—7000米的高空,成為搬運沙塵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由於青藏高原隆起,東亞季風也被加強了,從西北吹向東南的冬季風與西風急流一起,在中國北方製造了一個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英文:Loess Plateau 亦作Huang-t'u Kao-yuan或Huangtu Gaoyuan) 世界最大的黃土高原。在中國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嶺以北、烏鞘嶺以東、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跨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及河南等省區,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海拔1500到2000。除少數石質山地外,高原上覆蓋深厚的黃土層,黃土厚度在50~80公尺之間,最厚達150~180公尺。黃土顆粒細,土質松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養分,利於耕作,盆地和河谷農墾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但由於缺乏植被保護,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長期流水侵蝕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溝壑交錯其間的塬、墚、峁。 在中國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的交界處,它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長城,主要包括山西、陝西、以及甘肅、青海、寧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區,面積40萬平 黃河流過黃土高原
方公里佔世界黃土分布70%,為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厚50—80米,氣候較乾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黃土高原礦產豐富,煤、石油、鋁土儲量大。 平坦耕地一般不到1/10,絕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塊狹小分散,不利於水利化和機械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黃河每年經陝縣下洩的泥沙約16億噸,其中90%來自黃土高原,隨泥沙流失的氮磷鉀養分約3,000餘萬噸。綜合治理黃土高原是中國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點項目,治理方針是以水土保持為中心,改土與治水相結合,治坡與治溝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實行農林牧綜合發展,這種治理措施已取得重大成績。黃土高原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煤炭、石油、鋁土礦等資源,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溝壑縱橫是黃土高原的基本特徵 關於黃土的來源,長期以來,中外學者有過不同的爭論。其中,以「風成說」比較令人信服。認為黃土來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等廣大乾旱沙漠區。這些地區的岩石,白天受熱膨脹,夜晚冷卻收縮,逐漸被風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塊、沙子和粘土。同時這些地區,每逢西北風盛行的冬春季節,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塵土蔽日。粗大的石塊殘留在原地成為「戈壁」,較細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區,聚成片片沙漠,細 黃土高原
小的粉沙和粘土,紛紛向東南飛揚,當風力減弱或迂秦嶺山地的阻攔便停積下來,經過幾十萬年的堆積就形成了浩瀚的黃土高原。 根據黃土堆積環境的不同,可將中國黃士發育分為三個時期:早更新世,相當於第一次冰期,氣候比新第三紀干寒,發生午城黃土堆積;中更新世,發生第二次冰期,氣候進一步變干,堆積了離石黃土,范圍廣、土層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氣候更加干寒,堆積了馬蘭黃土,厚度雖小,但分布范圍更廣,南方稱下蜀黃土。進入全新世,氣候轉為暖濕,疏鬆的黃土層,經流水侵蝕,形成了溝壑縱橫、墚、峁廣布的破碎地表。
古氣候的標志
黃土地層中反映古氣候的標志概括起來有:古土壤、湖沼相沉積、河流相沉積、黃土的顏色變化、化學元素組分含量和孢粉組合等。 古土壤,它是在不同地質時期的地表,在當時的氣候條件下,經過成壤作用形成的。因此古土壤的類型、成分結構等特徵都帶有形成時氣候特徵留在土壤中的痕跡,這些痕跡直接記錄了當時氣候冷暖干濕等變化。 湖相沉積,黃土中常夾有湖相地層,這類地層主要出現在早更新世早期和晚更新世的早期或晚期,。這些湖沼相沉積物中碳質成分含量很高,富含生物碳及孢粉,其所含鐵元素多為還原狀態,氧化程度很低,這些特徵表明上述湖沼相堆積是在濕冷氣候條件下形成的。 河流相沉積物,主要為粗砂、礫卵石等,一般屬於早更新世中後期及中更新世早期。在晚更新世時,一些盆地和山前地帶的黃土中夾有不同厚度的砂卵石層,這些粗岩相沉積物說明當時黃土堆積時,曾經有過較大的豐水期,因而河流發育,水文活動積極,反映了當時濕潤的氣候條件。 黃土形成於不同的氣候條件下,因而有不同的外觀顏色。綜合黃土高原黃土剖面顏色在垂向上的變化,自下而上大體可以分為4個主要顏色段:第一段,淺紅黃色段;第二段,棕黃色段;第三段,灰黃色段;第四段,褐黃色段。黃土顏色自下而上由紅黃—棕黃—灰黃—褐黃的變化。 黃土中化學元素組分的遷移是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所謂元素的遷移,是指土壤中的化學元素的轉移和再分配,使化學元素重新分散或集中的遷移。在不同的物理化學環境中,遷移的方式、強度和結果都不相同。元素遷移除 黃土高原
元素自身的物理化學性質如元素的組合及其結構等內因外,還有外界的物理化學環境,如溫度、壓力、氧化還原環境等外因。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測定黃土史時期遷移最重要的外界因素,通過測定黃土層中元素遷移量的大小、形式及其組合關系等,反演其遷移的地質歷史時期的古氣候條件,以達到了解古氣候環境波動的目的。植物分為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兩大類,孢子和花粉分別是這兩類植物的繁殖器官。孢子和花粉當它們在植物的孢子囊和花葯中成熟後,藉助風、水或動物等動力的作用飛離植物母體,大部分落在土壤中,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孢子花粉也就變成了化石。孢粉學的任務之一就是用特定的方法把不同地層中的孢粉化石分離提取出來並鑒定其類型及組合,以此恢復古植被類型、群落,生長的古地理景觀和古氣候條件。
古環境的變遷
新生代早期,全球性氣候變暖,我國各地區包括黃土高原的早第三系地層多呈紅或淺紅色,說明當時氣候比較炎熱。早更新世早期,黃土高原內在一些第三紀末形成的古侵蝕或斷陷盆地邊緣和盆地內,形成很多河流及大小不同的湖泊,其中堆積了厚大的湖相沉積。在早更新世末期,由於氣候逐漸變得乾旱起來,雨量減少使這些湖泊逐漸萎縮,乃至乾涸消失,並演化成河流。中更新世開始時,由於新構造運動對環境的影響,黃土高原的氣候變為溫濕和干涼交替的波動。這一時期河流最為發育,河水流量也與氣候變化相對應而呈增多或減少的變化規律。到晚更新世初期,乾旱氣候開始顯增多或減少的變化規律。到晚更新世初期,乾旱氣候開始顯著。到全新世,黃土高原則明顯地被乾旱少雨的氣候所控制,北部向沙漠化方向演化。在整個第四紀時期內,黃土高原的古氣候環境的主要變化時期是中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末期。 黃土高原環境的變遷,有其自然的因素,這與全球氣候變化有關,但也有人的因素,如黃土高原森林的砍伐,草地的破壞,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的土壤侵蝕,導致高原自然環境惡化。
編輯本段北風送土
關於黃土的來源,長期以來,中外學者有過不同的爭論。其中,以「風成說」比較令人信服。認為黃土來自 黃土高原
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等廣大乾旱沙漠區。這些地區的岩石,白天受熱膨脹,夜晚冷卻收縮,逐漸被風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塊、沙子和粘土。同時這些地區,每逢西北風盛行的冬春季節,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塵土蔽日。粗大的石塊殘留在原地成為「戈壁」,較細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區,聚成片片沙漠,細小的粉沙和粘土,紛紛向東南飛揚,當風力減弱或迂秦嶺山地的阻攔便停積下來,經過幾十萬年的堆積就形成了浩瀚的黃土高原。根據黃土堆積環境的不同,可將我國黃士發育分為三個時期:早更新世,相當於第一次冰期,氣候比新第三紀干寒,發生午城黃土堆積;中更新世,發生第二次冰期,氣候進一步變干,堆積了離石黃土,范圍廣、土層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氣候更加干寒,堆積了馬蘭黃土,厚度雖小,但分布范圍更廣,南方稱下蜀黃土。進入全新世,氣候轉為暖濕,疏鬆的黃土層,經流水侵蝕,形成了溝壑縱橫、墚、峁廣布的破碎地表。 黃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蝕和風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圍的低窪地區堆積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細的顆粒。每當大風驟起,在西部地區便形成飛沙走石、塵土彌漫的景象。被捲起的沙和塵土依次沉降,顆粒細小的粉塵最後降落到黃土高原區域,形成了一條荒涼地帶。 印度板塊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之後,印度大陸的地殼插入亞洲大陸的地殼之下,並把後者頂托起來。從而喜馬拉雅地區的淺海消失了,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並漸升漸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塊的擠壓作用隆升起來。 然而東西走向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印度洋暖濕氣團的向北移動,久而久之,中國的西北部地區越來越乾旱,漸漸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這里就是堆積起了黃土高原的那些沙塵的發源地。體積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聳立在北半球的西風帶中,240萬年以來,它的高度不斷增長著。青藏高原的寬度約佔西風帶的三分之一,把西風帶的近地面層分為南北兩支。南支沿喜馬拉雅山南側向東流動,北支從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開始向東流動,這支高空氣流常年存在於3500—7000米的高空,成為搬運沙塵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由於青藏高原隆起,東亞季風也被加強了,從西北吹向東南的冬季風與西風急流一起,在中國北方製造了一個黃土高原。
陝西黃土高原河流眾多,溝壑縱橫,溝壑面積約占總土地面積的50%。主要河流有黃河及其支流渭河、涇河、洛河、延河、無定河及窟野河等。河水主要來源於降水,降水分布的特點是南部多、北部少,山區多、平原谷地少。因此,徑流的分布規律是自南向北減少,山區大於原區谷地。 陝西黃土高原位於大陸腹地,氣候較乾旱,降水稀少,蒸發強烈,水源短缺。全區地表水資源105.56億立方米,人均536立方米,畝均263立方米。涇陽、富平、蒲城一帶畝均不足100立方米。由於季風氣候的影響,降水的年變率大,年內分配不均。因此,地表徑流的年際變化大,年徑流變差系數cv值在0.4以上,徑流的年內分配集中,汛期(7~10月)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60~70%以上,甚至集中於幾場大暴雨中,形成豐水年雨澇洪災,少水年乾旱缺水。 陝西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河流含沙量很大。黃土丘陵溝壑區輸沙模數達20000~30000噸/年·平方公里,窟野河下游最大年輸沙模數在40000噸/立方千米;以上,最大含沙量高達1700千克/立方米;。破壞了生態環境平衡,水旱災害頻繁。 陝西黃土高原地表水的天然水質是良好的,大部分地區屬重碳酸鹽水,礦化度低,適宜於工農業用水及人畜飲用水。唯在定邊西北部、蘆河及大理河上游、洛河上游等地有小范圍的氯化物水及硫酸鹽水,礦化度大,不宜於灌溉飲用。 陝西黃土高原地下水主要分布在高原北部邊緣的風沙灘地區,地下水資源量為11.76億立方米,可開采量6.43億立方米。在廣大的黃土區及丘陵山區地下水非常貧乏。 城市工業排放大量的污水、廢水,農業大量施用化肥,地表水源及地下水源污染日趨嚴重。延河及渭河某些河段的水質變壞,生物絕跡,加劇了水資源供需矛盾。保護水源、保護環境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
是指平坦的黃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肅東部的董志塬,陝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寬闊,適於機械化耕 黃土高原
作,是重要的農業區。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出長條狀塬地,成為山墚,稱為「墚」地。如果墚地再被溝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狀有如饅頭狀的山丘,當地稱為「峁」。由「墚」和「峁」組成的黃土丘陵,高出附近溝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泥沙來源區。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墚峁地區地下水出露,匯成小河、河水帶來的泥沙在這里沉積,在兩岸形成小片平原,稱它為「川」。川兩旁還有階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狀平原,與條狀分布的杖地不同。 黃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經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暴雨集中且雨量大,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地。尤其是黃河河口鎮至潼關這一河段,黃河在穿越這一段黃土高原的過程中,眾多支流匯入,把黃河「染成」了黃色。據測定,這一河段進入黃河的泥沙佔全河沙量的90%。

㈨ 黃土高原的礦產及生產地

黃土高原擁有極為豐富的煤炭資源,其儲量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煤炭資源不僅量大質優,還有較好的開采條件。其中,可供露天開採的煤礦儲量達200億噸。全國探明儲量的特大型煤田,約有一半分布在這里。山西省是我國最大的煤炭基地。陝西省北部的神府煤田,長慶油田,也是黃土高原能源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黃土高原地區地理位置適中,做為全國的能源基地,正源源不斷地向全國提供煤炭和電力,人們形象地稱它為全國的「鍋爐房」。
煤礦
石油
鐵礦
銅礦

石棉等
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