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形成過程中經過了什麼樣的變化
石油是生活中常見的能源物質,它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石油是黑色的粘稠液體石油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石油是由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在經歷漫長的三萬年時間,經過高溫高壓慢慢積累而成的,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現在目前絕大多數的科學家都認為,石油是從埋葬在地下的古生物屍體演變來的。
剛剛被開採的地下油應該叫做原油
原油是從地下或海底直接開采,未經處理分流提純的。石油是天然氣和人造石油及其產品的油總稱。原油經過蒸餾和精製,可以加工成各種燃料和潤滑劑,這些總稱為石油產品。剛剛被開採的地下原油是不能夠直接當做能源燃料來使用的。
總結:石油是不可再生的,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沒有找到一個可靠的能源能夠有效地代替石油資源,所以節能減排,綠色出行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希望大家都能夠做到這一點。
『貳』 石油是什麼樣子的怎麼提煉
原油:原油是一種黑褐色的流動或半流動粘稠液,略輕於水,是一個成分十分復雜的混合物;就其化學元素而言,主要是碳元素和氫元素組成的多種碳氫化合物,統稱「烴類」。原油中碳元素佔83%一87%,氫元素佔11%一14%,其它部分則是硫、氮、氧及金屬等雜質。雖然原油的基本元素類似,但從地下開採的天然原油,在不同產區和不同地層,反映出的原油品種則紛繁眾多,其物理性質有很大的差別。原油的分類有多種方法,按組成分類可分為石蠟基原油、環烷基原油和中間基原油三類;按硫含量可分為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類;按比重可分為輕質原油、中質原油、重質原油以及特重質原油四類。
原油數量單位桶,1桶=158.98升=42加侖。美製1加侖=3.785升,英制1加侖=4.546升。
『叄』 石油是什麼樣子的 怎麼提煉
石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
這個問題涉及的東西太多
簡單地說,就是靠加熱石油,然後每種溫度下分解出來的都不一樣,溫度最高的分解出來是液化石油氣,稍微低點分解出來的是汽油,然後是煤油、柴油、重油等,最後剩下石油瀝青
『肆』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什麼樣的地質更有可能藏有石油
為什麼你家後院挖不到石油?石油的形成,地質對石油的影響
形成油藏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一種富含碳氫化合物材料的烴源岩,其埋藏深度足以使地下熱量將其煮成石油;
一個多孔和可滲透的儲層岩石其中它可以累積;
一蓋層(密封)或其它機構,以防止油漏出到表面上。在這些儲層中,流體通常會像三層濾餅一樣組織自身,在油層之下有一層水;在油層之上有一層氣體,盡管不同層之間的大小不同。由於大多數碳氫化合物的密度低於岩石或水,因此它們通常向上移動穿過相鄰的岩石層,直到到達地表或被上方的不可滲透岩石截留在多孔岩石(稱為儲層)中。但是,該過程受地下水流的影響,導致石油在被困在儲層中之前,向水平方向遷移了數百公里甚至向下短距離遷移。當碳氫化合物在捕集阱中濃縮時,油田形式,可以通過鑽井和抽水從中提取液體
這是一個時間極為漫長且形成條件苛刻的過程,所以石油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挖到的。
『伍』 石油是什麼樣的
石油是一種液態的、以碳氫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礦產品。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都是從石油中提煉或合成出來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石油的蹤跡。
拓展資料:
石油的組成部分:
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是構成石油主要組成部分。
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但主要有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
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
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
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
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
『陸』 石油田長什麼樣子
石油是黃褐色、黑色,或墨綠色
石油是一種液態的、以碳氫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礦產品。一般為黃褐色、黑色,或墨綠色。根據凝固點的不同,在某一溫度下會凝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都是從石油中提煉或合成出來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石油的蹤跡。
『柒』 石油是怎麼樣形成的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屍體,生物的細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則是由碳、氫、氧等3種元素組成的。生物遺體沉降於海底或湖底並被淤泥覆蓋之後,氧元素分離,碳和氫則組成碳氫化合物。
我們已經在地球上發現3000種以上的碳氫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種左右的碳氫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輕的碳氫化合物則成為天然氣。煤礦與石油的成因很類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態。
大量產生碳氫化合物的岩石即稱為「石油源岩」。埋沒於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熱和壓力的影響,再加上其他多種化學反應之後就產生石油,而石油積存於岩石間隙之間便形成油田。
『捌』 石油是從那來的從多少年發現長神馬樣子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最早鑽油的是中國人,最早的油井是4世紀或者更早出現的。中國人使用固定在竹竿一端的鑽頭鑽井,其深度可達約一千米。他們焚燒石油來蒸發鹽鹵制食鹽。10世紀時他們使用竹竿做的管
道來連接油井和鹽井。古代波斯的石板紀錄似乎說明波斯上層社會使用石油作為葯物和照明。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 「黑金」、「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8世紀新建的巴格達的街道上鋪有從當地附近的自然露天油礦獲得的瀝青。9世紀亞塞拜然巴庫的油田用來生產輕石油。10世紀地理學家阿布·哈桑·阿里·麥斯歐迪和13世紀馬可·波羅曾描述過巴庫的油田。他們說這些油田每日可以開采數百船石油
石油又稱原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
『玖』 剛開采出來的的石油是什麼樣子
粘度非常大的黑褐色的液體。和高溫後的瀝青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