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動物在什麼作用下形成石油
擴展閱讀
石油和黃金有什麼區別 2025-05-14 19:48:31

動物在什麼作用下形成石油

發布時間: 2022-07-31 17:15:48

㈠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原理

石油形成的原理:

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

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

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

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

(1)動物在什麼作用下形成石油擴展閱讀:

石油的物質成份:

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

構成石油的化學物質用蒸餾能分解。原油作為加工的產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蠟、瀝青等。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分子量最小的4種烴,全都是煤氣。

石油對環境不僅環境影響這么簡單,如今應該用危害來形容。污染可分為三個方面:

1、油氣污染大氣環境,表現為油氣揮發物與其它有害氣體被太陽紫外線照射後,發生理化反應污染;或燃燒生成化學煙霧,產生致癌物和溫室效應,破壞臭氧層等。

2、污染土壤,這里我們不必多說明,大家都知道石油污染土壤的地方,寸草不生。

3、污染地下水,我們現在生活的水資源被污染,以至於地方性癌症村屢屢皆是,這石油污染地下水的惡果是日日嚴峻。

輸油管線腐蝕滲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不僅造成土壤鹽鹼化、毒化,導致土壤破壞和廢毀,而且其有毒物能通過農作物尤其是地下水進入食物鏈系統,最終直接危害人類。

石油進入土壤後,會破壞土壤結構,分散土粒,使土壤的透水性降低。其富含的反應基能與無機氮、磷結合並限制硝化作用和脫磷酸作用,從而使土壤有效磷、氮的含量減少。特別是其中的多環芳烴,因有致癌、致變、致畸等活性和能通過食物鏈在動植物體內逐級富集,它在土壤中的累積更具危害。

㈡ 石油是由許多的什麼及動植物的有機體所變成的

所有的動植物埋藏在地下到底發生怎麼樣的變化,和埋藏條件有關。
如果埋藏深度比較淺,微生物多,很快會被分解為簡單的有機物,最終基本上被完全分解,變成水和二氧化碳。
如果沉積速度快並且沉積環境比較乾旱(陸相沉積),壓力很快增加,溫度升高,有機物數量減少,則最有可能的是生物有機體內的有機物被二氧化硅膠體置換,成為化石。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植物體形成煤炭,動物和低等生物在淺水沉積環境中成為石油。

㈢ 石油到底是怎麼形成的真的是動物屍體嗎

對石油的形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認為海底或遠古動物積淀演化而成,還有一種說法是石油是由地殼內部的碳演變而成,屬於一種不可再生能源。目前較為可靠的是後一種說法。

關於生物成油的理論,有大部分的科學家都持支持的態度,因為研究表明,地球上大部分的石油都是在侏羅紀時生成的,在不斷的演變過程中,大量的動物和植物死亡之後,身體的有機質被分解,組成了積淀層,隨著溫度和壓力的變化,這個過程不斷地進行,因為經過長時間的壓縮和加熱,動物的屍體和藻類逐漸轉化為石油。但是石油形成的壓力和溫度,目前科學家無法掌控,研究中也無法模擬出真正的溫度和壓力。

石油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運用的非常普遍,在古文明國家,他們都已經使用石油作為天然的瀝青用在建築粘合方面,現在社會中石油更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汽車需要石油作為發動力,許多化工產品石蠟等等都需要石油作為原材料。

目前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是沙烏地阿拉伯,他們國家的石油儲備量佔全球儲備的17%,其次就是委內瑞拉。

㈣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說石油的出現,拯救了抹香鯨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說石油的出現,拯救了抹香鯨?

以前家家戶戶都用煤油燈,但你一定不知道煤油燈和抹香鯨之間的故事。煤油是現代的產物。和外國火柴、外國釘子、外國汽車一樣,煤油是從外國進口的,所以前面會有一個外國字。說白了,煤油是石油做的。

在此之前,在中國,動植物油通常被用作燃料,如大豆油和菜籽油。這些老式燃料不僅照明效果差,而且有刺鼻的氣味和黑煙。清末,煤油開始被引進。這種燃料不僅燈火通明,而且沒有異味和黑煙,所以很快就傳播到了普通中國人的家中。

19世紀,石油被開采和利用。用石油製成的煤油不僅價格低廉,而且質量上乘。因此抹香鯨對市場的吸引力開始減弱,巨大的利潤損失。人們不再對抹香鯨著迷。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從遠洋航行的出現到石油的出現,只用了大約一個世紀的時間,但這幾乎造成了抹香鯨種群的滅絕。因此,必須說石油拯救了抹香鯨。

㈤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石油是古生物形成的嗎

作為當今世界工業第一能源要素——石油,它的來源卻一直眾說紛紜。最流行的是生物變油和石化變油兩種學說。

其實仔細想一下,石油是化石變得,有點離奇,中東那邊那麼大的油田,往往都幾十公里長寬高,那要多少恐龍和森林才能堆在一起,才能變成啊,難道恐龍會自己聚在一起,等著小新星來撞擊地球,就為了若干年後,為人類的幾次工業革命提供燃料?? 恐龍覺悟有這么高嘛?

我們先看一下石油成因的假說

生物成油理論(羅蒙諾索夫假說)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腳著自己腎要補對自己長度、蒔間不太滿意的朋友,看faa後跟數086的湓,有圈堅持個把小時不是問題!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油田開采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

油田

實際上,這個假說並不成立,原因是即使把地球所有的生物都轉化為石油的話,成油量與地球上探明的儲量相差過大。

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

石油峰值論」

1956年,美國地質學家哈伯特拋出一篇論文,並以此為基礎形成了「石油峰值論」。論文的主旨是,石油是化石燃料,是5億年前埋在地下的恐龍及藻類等生物經生化反應而成。但這個核心理論只是個假設,並沒有任何的科學實證,卻成了近代「生物變油」理論的主要依據。1989年,哈伯特在去世前的一次訪談中承認,自己用來估算美國石油儲量的方法與科學沒有半點關系。他創造化石燃料的說法,主要是為了對「石油峰值論」提供理論支持,即原始生成的石油總量是有限的。

他還承認在他發表石油峰值論之前,事先把論文送給某位英美石油巨頭的董事長過目,這位董事長表示:一定要和威克斯(美國當時最具權威的石油儲量專家,他當時預計美國石油儲量就有4000億桶,而且不斷調高預期) 「高估」石油儲量的觀點分庭抗禮。

石油

如果威克斯理論成為主流,石油巨頭們如何維持甚至拉高油價呢?

哈伯特心領神會,隨即提出美國儲量只有1500-2000億桶,而全球石油終極儲量只有1.25萬億桶,在1970年將達到開采峰值。而石油在廣泛使用半個多世紀後,2008年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統計,全球原油儲量仍有1.8-2.2萬億桶。

蘇聯人對石油來源的全新理論

早在1950年代初,蘇聯就發現了石油來源的全新理論。他們的結論是,美國人所稱石油源自生物的理論純粹一派胡言。而且石油儲量也不像美國人說的那樣非常有限,事實是世界上發現的油田越來越多。1956年,宣布了團隊研究結論:「原油和天然氣與地下埋藏的生物沒有內在聯系,它們是地球深處湧出的太初物質。」

如果蘇聯人是對的,那麼地球上的石油總量只與地層深處碳氫有機物的數量有關,而這些物質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已經形成了,那人類能獲得石油的數量只與鑽井深度有關。而且,蘇聯人還發現廢棄的油田可以自我修復,即「自充式」油田。他們認為,石油是在地殼深處的高溫高壓下自然生成的,與鑽石的生成條件相仿。是地殼深處的太初物質,在高壓下冷噴發進入地殼淺層地帶。

地球

在這種理論指導下,蘇聯在西方科學家認為是晶基地質不毛之地的第聶伯-頓涅茨盆地有了重大發現。他們在那裡一共鑽井61口,其中37口具有商業開采價值,成功率高達60%(美國的勘探成功率只有10%左右),而且那裡發現的油田面積可以與阿拉斯加北坡的巨大油田相媲美。

冷戰時期,蘇聯科學家將自己的理論和經驗作為國家高級機密。美國在沙特、科威特、伊朗等國大肆搶占石油資源的同時,蘇聯人卻在埋頭苦幹,在號稱石油荒原的西伯利亞勘探出11個大油田和1個超級油田,使蘇聯在1980年代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

㈥ 石油形成的原因生物的屍體能形成石油嗎

關於石油的形成有兩種說法,生物的屍體能形成石油。第一種說法是動植物體內的各種有機物質經過一系列分解沉澱,再與沉積物等物質混合形成沉積層,再通過沉積層的不斷堆積逐漸增厚壓縮。隨著這一過程的繼續,導致壓力和溫度升高,形成沉積盆地,為油氣的形成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而大多數地質學家也認為,石油是由古有機質經過長時間的壓縮和加熱逐漸形成的。根據這一理論,我們使用的石油是由史前海洋動物和藻類的身體變化形成的。

如果你放大看這些石頭,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多孔結構,在空隙中有一些非常復雜的有機物,這些有機物是動植物殘骸被細菌分解後形成的聚合物。根據科學研究,這種材料只要置於高壓高溫狀態,就能慢慢形成瀝青。所以動植物遺骸在高溫高壓下經過一系列過程,最終轉化為石油。

㈦ 生物遺體通過什麼作用變成石油

經過長期的研究,以證明石油是由古代有機物變來的/在古老的地質年代裡,古代海洋或大型湖泊里的大量生物、動植物死亡後,遺體被埋在泥沙下,在缺氧的條件下逐漸分解變化。隨著地殼的升降運動,它們又被送到海底,被埋在沉積岩層里,承受高壓和地熱的烘烤,經過漫長的轉化,最後形成了石油這種液態的碳氫化合物。
這樣看來填降解作用,不知道對不對

㈧ 幾億年前動植物死亡後,為什麼會演變出煤和石油

煤主要是遠古時期的植物死亡後轉變而來,這點在學術界沒太大爭議;關於石油的形成,目前有生物成油說和非生物成油說,並且涉及到陰謀論什麼的,一時半會也沒有定論。

煤和石油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化學成分都很復雜,但主要還是以碳氫化合物為主,都被認為是不可再生能源,人類能夠開采和使用的煤和石油將會越來越少。

煤的形成

地球上的煤基本都源於遠古植物死亡後,由於當時的微生物無法分解木質素,導致大量植物碎屑積累,最後在地質作用下又埋入地下,經過高溫高壓碳化,從而形成了密實的固態煤。



據估計,全世界的石油還能使用大約100年,煤還能開采200年,未來人類必須找到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才行,比如核能、太陽能、潮汐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