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審計工作基本流程
審計流程是指審計人員在具體的審計過程中採取的行動和步驟。廣義的審計流程是指審計人員從接受審計項目開始,到審計工作結束的全部過程,一般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審計准備、審計實施和審計終結階段,各階段又包括許多具體內容。狹義的審計流程指審計人員在取得審計證據完成審計目標的過程中所採取得步驟和方法。
流程介紹
1、確定審計的目標
2、了解內部控制制度,並予以描述
3、內部控制制度的初步評價
4、符合性測試
5、符合性測試結果的評價
6、實質性測試
7、實質性測試結果的評價
8、撰寫審計報告
優點:一方面當大大減少審計工作中取得審計證據的工作量,從而節約人力時間、降低成本;另外能較好的避免失誤,保證審計工作質量。缺點:過分依賴對內部控制的審計。
准備階段
(一)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
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哪些情況 1、業務性質、經營規模和所屬行業的基本情況;2、經營情況和經營風險;3、組織結構和內部控制情況;4、關聯方及交易情況;5、以前年度接受審計的情況;6、其他
常用方法 1、查閱去年的審計工作底稿;2、查閱行業業務經營資料。3、查閱公司章程協議、董事會會議記錄、重要合同等。4、參觀被審單位現場。5、詢問內審人員和管理當局。
(二)簽訂審計業務約定書
審計業務約定書是指審計機構與委託人共同簽署的,據以確認審計業務的委託和受託關系,明確委託目的、審計范圍及雙方應負責任與義務等事項的書面合同。具有法定約束力。
⑴簽約雙方的名稱;
⑵委託目的;
⑶審計范圍;應明確所審會計報表的名稱及其反映的日期或期間
⑷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
⑸簽約雙方的義務;
委託人應當履行的主要義務包括:①及時提供審計人員所要求的全部資料;②為審計人員的審計提供必要的條件及合作;③按照約定條件及時足額支付審計費用。
會計師事務所應當履行的主要義務包括:①按照約定的時間完成審計業務,出具審計報告;②對執行業務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保密。
⑹審計報告的使用責任;審計報告使用不當而造成的後果,與審計人員無關。
⑺審計收費;
⑻違約責任;
⑼應當約定的其他事項。
(三)初步評價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
初步評價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目的在於判斷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能否作為在實質性測試的時候進行抽樣的基礎,並對那些准備信賴的內部控制決定其測試的時間、性質、范圍。
(四)確定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中錯報或漏報的嚴重程度,這一程序在特定環境下可能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在審計過程中,需要運用重要性原則的情形有:一是在確定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時(計劃階段)。在運用審計程序以檢查會計報表的錯報或漏報時所允許的誤差范圍;二在實施階段,根據重要性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審查;三是評價審計結果時,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錯報或漏報或匯總的錯報或漏報,是否影響到會計報表使用者判斷和決策的標志。
㈡ 審計平時工作都做些什麼怎樣才可以做審計呢
<1>思考任何一件事的合理性
審計界有一句口頭禪:「不re」。「不re」,是「not reasonable」的簡稱,也就是「不合理」,不符合常識。審計師的職責就是檢查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和合理性。為了防止上當受騙,審計師需要仔細推敲公司當局的每一種說法是否合理,這是他們的一種職業習慣。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管理當局會說:「今年收入增長了50%,是因為銷售數量增長了50%。」審計師一看報表:「不對啊,成本明明下降了20%啊,期末存貨也比上年年底要多。而且也沒聽說有什麼技術進步,能讓單位成本大幅下降,所以成本下降只能是因為生產數量在下降。這和銷售數量增長不是自相矛盾嗎?」
這個例子正印證了一句老話:「說謊話容易,把謊話說圓卻很難。」為了把一句謊話編圓,你需要修改很多相關的地方,而且還不一定修改得圓滿。審計師就是通過尋找會計資料當中不正常、不合理的蛛絲馬跡,從各個角度向公司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像獵犬一樣刨啊刨,從而把公司隱瞞、編造的事情挖出來。
這年頭,不僅公司財務的謊話編得不圓,連騙子的騙術也「不re」。前不久,我收到「淘寶網」發來的一個廣告,通知我中了獎。我登陸淘寶網,輸入密碼,果然有35000元的現金大獎在等著我。在我收到這個廣告之前一天,淘寶網的確在搞抽獎,所以我並沒意識到這是一個騙局。
我繼續讀下去,兌獎通知說,稅法規定獎不能白拿。只要我郵寄1500元的增值稅到某個帳號,他們就會立即把獎金支付給我。我剛要激動地抬屁股去郵局,忽然想起一件事:你直接從我35000元的獎金里扣1500元不就可以了嗎,為什麼要我去郵局寄錢呢?我又仔細看了看一遍兌獎說明,發現一個新的問題:怎麼會讓我交增值稅呢,增值稅一般是在工廠進口原材料的時候才交的。就這樣,我識破了一場「不re」的騙局。
審計師喜歡思考事情的合理性,這其實就是日常生活常識的積累。可是,如果審計師把這種職業習慣帶到生活當中來,就不那麼可愛了。在生活里,人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記得很清楚,難免說出一些不太准確的話。而且在夫妻之間,有時也會說一些善意的小謊言,互相哄一哄。如果你的另一半是一個干審計的,那麼恭喜你,你的每一句善意的謊話都會引來對方的疑問,你會被打破沙鍋問到底,越挖越深,直到謊話徹底敗露為之。
所以,敢和審計師結婚的人,一定是個赤誠坦盪的人。
<2>用數字說話
中國人喜歡從表象上,從意識形態上,從趨勢上說一些大而化之的話,偏偏懶的拿數字去支持自己的觀點,用數字去檢驗一下是不是這么回事。審計師則不同,他們的很多科目的都需要匡算(Prove in Total)。比如工資費用,審計師會用公司的總人數乘以大致的人均工資,得出一個總數,和報表上的那個數字對比一下,看看相差得大不大。
用數字說話非常重要。因為,有些事情正確與否,並不是從概念上就能看出來的,你得實際計算一下成本、收益分別是多少,才能做出結論。只有數字,才能告訴你答案。
舉個例子。很多西方國家發展競技體育不會動用很多納稅人的錢,而是走市場化、職業化的道路。而在中國,競技體育基本是靠國家財政支持的。如果你舉行一場辯論的話,至少90%的中國人支持用「舉國體制」發展競技體育,恐怕只有不到10%的人反對這么做。到底誰對誰錯呢?
我們可以匡算一下,如果讓納稅人來贊助的話,一枚奧運會金牌會花費納稅人多少錢。假設1名奧運會**,是從1000名運動員里挑選出來的(中國那麼大,33個省平均每個省有30個人練習同一個項目,應該不誇張)。光運動員還不夠,還得有後勤保障人員,比如教練,領隊,隊醫,廚房師父。就算平均兩個運動員有一個後勤人員吧。好了,運動員+後勤人員,一共1500個人,換一枚奧運金牌。這1500個人是職業性的,假設國家得管他們每個人20年,其中10年訓練,10年退休金補貼。每人每月的工資,暫定為1000元。除此之外,運動員還要使用運動器械,要住宿舍,還要出去外地、外國比賽等等開銷,每人每月1000元。這樣一算,一枚奧運金牌的成本,1500人×20年×12個月×2000元/月=7.2億人民幣。雅典奧運會上,中國取得了32枚金牌,那麼我們在這32枚金牌上花費了7.2億×30=230.4億元人民幣。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條。數字出來以後,雙方可以再進行一場辯論,就算仍然誰也說服不了誰,至少,他們會把辯論的焦點從簡單的「是」或「否」,轉移到對於成本、收益的權衡上來。這場辯論的水平就會上一個層次。
需要說明的是,我上邊的這些數字都是自己估算的,而不是從哪個政府預算報告上摘錄的。這是一件挺無奈的事情。我從沒見政府給出過明細的財政預算。所以我不知道我納的稅有多少用於教育、多少用於競技體育、多少用於醫療、多少用於公務員工資、多少用於業務招待……不過不要緊,我們每個人都有常識和頭腦。就像上邊計算奧運會金牌的成本一樣,很多事情我們自己就可以依靠現有的知識,大致估算一下。這么做雖然會費點力氣,但是總比一無所知要好。
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養成用數字說話、向數字索取答案的好習慣。
<3>做事要留證據
在審計工作當中,很重要的一條原則就是:「如果你沒有寫下來你做了什麼,那就等於你沒有做。」比如你詢問了誰,詢問的結果是什麼,你查看了什麼單據,都要記錄在工作底稿里。審計師特別喜歡管客戶要資料:合同啦,發票啦,內部文件啦,管理當局的聲名啦,都象寶貝似的要過來,把重點標注清楚,歸入審計工作底稿里。只有當這些證據齊全了,報表上的數字才有依據。
用書面證據說事,和口頭約定相比,無疑是一種進步。只有在每一個環節留下可供查證的證據,才能在發生糾紛的時候有理可說。可惜很多中國的企業總喜歡在合同里說一套,實際當中跟對方口頭約定另外一套,不願意及時更新合同。等發生了糾紛,雙方各執一詞。我想,隨著中國司法制度越來越健全,那些不願意用合同說事的企業,會越來越吃虧。
其實,審計報告本身就是一種書面證據。會計報表使用者需要看到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報告,以確信會計報表是真實公允的。這年頭股民很多,但是會看年報的股民卻不多,看年報的時候關注受聘會計師事務所是誰的股民更是寥寥無幾。如果你只是「炒股」,而不是「投資」股票的話,審計報告的確是可有可無的東西。
「做事要留證據」——這句話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就是「不該留的證據堅決不留」。比如,審計師發現企業有一些小問題,但是不太嚴重,並不需要解決。那麼,審計師**就當根本不知道,在工作底稿上提都不提。如果你提了,但是沒解決,反而容易被監管機構抓住小辮子。曾經有一種說法:我們做審計的目的,就是在賺到審計費的同時,取得適當的審計證據把責任盡量都推給公司管理層。這話雖然說的有點露骨,但是無疑是句大實話。
<4>簡明、清晰地表達觀點
「改革開放要堅持,糾正不正之風和打擊經濟犯罪也要堅持;改革開放要堅決,糾正不正之風和打擊經濟犯罪也要堅決;改革開放要是一個長期任務,糾正不正之風和打擊經濟犯罪也是一個長期任務。」——李瑞環,1986年4月3日在中央端正黨風座談會上的發言。
上邊這段話,大家可能都讀得比較累。如果換成一個審計師,他會怎麼表達同樣的意思呢?我想,他大概會這么說:「改革開放、糾正不正之風和打擊經濟犯罪這三件事都是需要長期堅持的任務。而且,我們在執行的時候要堅決。」
這就是商業社會的要求:從閱讀者的角度出發,盡量通俗、簡明地表達觀點。如果閱讀者很容易就明白了你的意思,他就有希望變成你的客戶,你的表達就是成功的。如果他聽不懂,或者聽起來很費勁,雙方交流的成本很高,你的表達就是失敗的。
在我做第一個審計項目的時候,帶領我工作的是一個第三年的高級審計員。我記得,她做事情一向很麻利,可是唯獨她在往工作底稿上寫「注釋」的時候,總是磨磨蹭蹭的。每一條注釋,她都是寫了又寫,改了又改,不斷試驗怎麼表達才最清楚、最簡明,讓經理一眼就能看明白。她在遣詞造句上所花費的時間,要遠遠多於給經理節省的時間。因為她覺得,多考慮一下閱讀者的需要,讓閱讀者能夠迅速抓住信息的重點,這樣的底稿才是合格的。
在她的影響下,我也學著提高表達的效率,讓別人不費腦子就能看明白。如果我想說的事情不太復雜,我就看門見山,第一句話就把結論扔出去,然後再寫原因:<1>……,<2>……,<3>……。
如果我想說的事情比較復雜,需要先介紹背景知識,然後進行推理演繹,別人才能看懂,我就由淺入深地寫,A,B,C……說清楚一件事,再說下一件事,依次說下去。每一條路如果有多個分支的話,我會加上序號A1,A2,B1,B2,這樣讀者就心裡清楚自己「走」到了哪條路的哪個門牌號。
我看到很多人寫長篇大論的時候,總是想到哪就寫到哪,相同的意思也不合並一下,序號也不加,把ABCBDAE混成一團寫,讓人讀起來像是在走迷宮。就拿李瑞環的那段話來說吧,第一句話的「要堅持」和第三句的「是一個長期任務」明明說的是同一個意思,他偏偏要拆成兩句話到處亂丟。我們自己在寫長篇大論的時候,切忌成為這種「亂丟盒子」的悟空啊。
在平時的閱讀中,我們經常看到有些文章的作者容易陷入自言自語的夢囈,光顧著自己痛快,光顧著炫耀自己的文采和博學,而不顧文章的條理是否清楚、表達是否簡明、別人是否明白。張五常近年來寫的文章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半文半白,思維跳躍。一個人的思想高明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他不善於表達,讓讀者讀得暈頭轉向、不知所雲、忘文興嘆,由於「交易費用高昂,導致交易無法達成」,這實在是一件讓人遺憾的事情。
<5>出Q是完善文章的好辦法
所謂出Q,就是由一個獨立的第三人閱讀審計底稿,指出里邊有錯誤、或者是不清楚的地方,然後交給底稿的編制者去修改和完善。
在四大,員工不喜歡經理出Q,經理不喜歡合夥人出Q,審計部不喜歡稅務部出Q。沒有人喜歡別人給自己Q。但是,他們給別人出Q的時候都毫不留情。
出Q的確是完善文章的好辦法。我將這種方法的優點總結如下:
<1>所謂「旁觀者清」。有些事情,底稿編制者自己覺得說得很明白了,但是別人可能還是看不懂。讓一個獨立的第三人看一遍,提出他的疑問,就能夠發現哪些地方表達得還不那麼清楚。
<2>能夠凝聚多個人的智慧。一張好的底稿,需要不斷加以完善,充分吸納不同人的好的思想。經理、合夥人通過出Q,把深層次的問題指出來,等於是將自己在職業生涯中所積累的知識注入到了底稿里。員工通過修改,模仿,下一年再完善,如此循環,底稿的質量就能不斷提高。這不僅是工作底稿的進化模式,也是人類文明的進化模式。
<3>避免面對面的接觸,從而提高溝通的效率。這個優點說來有點好笑,但是的確是一個事實。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的。據我觀察,如果你當面指出別人底稿的缺點的話,通常會引起對方的解釋、辯護和反駁。爭來爭去,底稿里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如果是出Q的話,就快了很多。反正問題我已經給你指出來了。有則改之,無則加「注釋」在底稿里說清楚,省得別人每次都誤會你。
魔鬼存在於細節當中。出Q就是為了把底稿里隱藏著的大大小小的「妖精」挖出來。在四大,好的底稿無一例外都是Q出來的,而且是海量的Q,反復的Q。沒有人喜歡別人給自己出Q,但是出Q的確能大大提高底稿的質量。希望你在清Q的時候,能夠明白「嚴師出高徒」這個道理,把心態調整得積極一些。
<6>用二元表格傳遞大量信息
關於這個問題,happysun寫過一篇文章,說的已經很清楚了,我沒有什麼要補充的。我將他的文章大段引用在下邊。
用表格來說明問題是一種有條理的思考方法的體現
有這樣一個問題,說某家旅館今天有20個房間有旅客住,其中100元每天的房間有8家,150元每天的房間有7間,200元每天的房間有5間,請問這家旅館今天的收入是多少?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題目。其要點不在於答案,而在於如何表達你的計算過程。我曾經拿著這個問題在近百名大學畢業生的教室里發問,得到的計算過程的表達方式全都是這樣的:
100元x 8+150元x 7+200元x 5=2850元。
這不是一個令人高興的結果。更好的表達方式是這樣的:
房間單價房間數量收入
A B C=A x B
100元8800元 150元71050元 200元51000元 合計2850元
誰都能看出來,這種表達方式體現了一種資料庫結構,而且非常有利於另外一個人來復查整個計算過程。審計師在工作底稿里,要善於使用這樣的表達方式。
不過,這也不能怪那些大學生,我隨便在互聯網上找了一段新聞,是這么寫的:
「去年頻頻出台的宏觀政策極大遏制了北京樓市的躥升式發展,盡管現房和期房的全年供應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卻明顯呈現出求大於供的態勢。受此影響,去年本市住宅銷售非常火爆,現房銷售率以及期房的預售率分別高達97.5%和92.3%。
記者昨天從北京市建委了解到,去年本市商品住宅現房銷售面積總計2285.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9.1%。由於供給增長明顯小於需求,去年形成的現房市場已基本被消化完畢,銷售率高達97.5%,比2003年同期高出12.4個百分點。
本市的期房銷售也進入黃金時代。在商品住宅期房批准預售面積僅增長5%的前提下,預售登記同比增長接近60%,預售率為92.3%,比2003年高出30.4個百分點。
建委有關人士表示,上述數據證明目前本市房地產市場的消化吸收能力很強。這種銷售、預售雙走強的態勢在今年還將持續。《京華時報》)」
這一段文字,就是典型的可以改造成一個表格的文字敘述。
單位:萬平方米2004年2003年增長率/增長百分點
現房銷售面積2,285.801,770.5729.1%
現房完工面積2,344.412,080.5712.7%
現房銷售率97.5%85.1%12.4%
期房預售登記面積1.571.0057.2%
期房批准預售面積1.701.625.4%
期房銷售率92.3%61.9%30.4%
我自己試著將上面的文字敘述用表格表達了一下,發現這樣做的好處真是多,不僅能夠給讀者提供更詳細更豐富的信息,表達上也更清楚了.
另外,我還發現,從數學上講,上面那段文字里關於期房銷售的數據也很有意思,記者不知道出於什麼考慮,並沒有給出期房的任何具體數據,只給出了幾個百分比,但這幾個百分比之間是互相約束並且自恰的。所以,不管我假設期房銷售面積是1,還是1000,都無所謂。我因此沒有辦法推算出面積的任何具體數字。用數學語言說:根據目前的已知條件,期房的面積有無窮多解。
其實不僅僅是中國的記者很少用表格表達這些數字而寧願用文字敘述,外國的記者也一樣。你要是看華爾街日報的第一版,也經常有一大段文字是在討論某些數字的。甚至連很多企業遞交給美國證交會的上市文件里,也時常會用大段文字來描述一些數字。
我猜記者願意用文字來表達這些數字是為了口頭報道的方便。口頭報道是一種單一維度的線性的信息輸出,很難把一個二維的表格念出來。但寫工作底稿和出報紙雜志,信息輸出是一種兩維的平面方式的,用表格來表達就是一種更清楚也更有效率的方式。
記者當然可以有他們的自由來選擇他們喜歡的表達方式,但審計師為了讓自己的思路盡量清楚,也為了讓自己的工作能夠讓別人,例如合夥人,審閱起來簡單易懂,還是用表格來表述自己的思路為好。
㈢ 如何做好審計工作
最近剛讀完一本暢銷書《刻意練習》,書中反思了「10000小時理論」在現實的作用。作者認為,很多行業和現實都反映出,我們在某些事務上無論積累多少個10000個小時,都無法成為這個事務上的專家。例如,你自己練習小提琴、學習網球技巧,無論是看著視頻學習還是跟著老師練習,在達到一定階段以後,如果沒有「刻意練習」,一切積累時間的訓練都是枉然。很多原因都導致了這種情況的發生,例如老師的指導無法滿足你的繼續成長、學習無法得到專業且及時的反饋、學習狀態低下等等。
而在任何專業工作,這種情況也很明顯,完成4年專業學習或者僅僅通過入職培訓的審計新人,如何才能適應好審計工作?這本書中的觀點給了很好的指引。想要成為行業的優秀人才,不僅需要經年累月的工作和學習(這個還是需要的,而且此書不認為真的存在某某行業的天才),還需要你在實際工作中,找到一個真正卓越的role model(職業標桿!),識別出ta與普通從業者的差異,不斷在這些差異處進行學習和實踐。如果這個role model能夠不定時地跟你進行溝通和交流,充分反饋你自身成長和學習中的不足,將會更加有效。
回想四大的工作體制,其實建立了很好的刻意學習場景。永遠不會缺少更優秀的role model,永遠不會缺少鍛煉職業技能的機會。
1、從底稿開始思考,尋找最好的底稿pattern
作為一個審計新人,你拿到以往年度底稿,就應該開始學習這些底稿,經過半年的磨煉,開始發現一些不同客戶或者AIC底稿格式、表達、程序之間的細微差異,你就需要思考,每種差異之間是因為客戶不同的原因、項目審計目標的差異導致的,還是不同人的審計習慣導致。每一份底稿其實就是其他前輩的工作記錄和思考,是專業知識的沉澱。
通過思考,你就可能會在純粹follow up上年底稿的基礎上,開始整理出自己底稿的統一pattern(當然你首先得滿足AIC以及項目明確的要求)。例如,如何陳述、表達數據,如何進行圖表的配色,如何有效、快速地調整底稿格式等。甚至是,面對某些認定,你所需要執行的程序以及一些特殊的要點。
2、從清Q開始,了解Senior、Manager甚至Par們關注的要點
漫漫年審路,清Q是最痛苦的嗎?我覺得反而是最有趣,基本上交上去的底稿,1天或者幾個小時之後,就會被前輩們review之後,帶著一堆Q回來了。這些快速且深入的質疑,可能是你刻意練習中最重要的因素——反饋(也是其他行業所缺乏的)。每個review notes背後都是AIC、MIC、PIC(甚至可能大大大大Par)們的審計思路。從最簡單的格式和日期,為什麼做這個程序、為什麼沒做那個程序,到reference其他底稿之間的勾稽關系和邏輯關系等等。他們所問的或者質疑的,都應該成為你以後應當關注的。
甚至,當你做了好幾個不同team的項目之後,你能發現不同MIC在同一張底稿中,開出了完全不同類型的Q,關注了不同的風險。這時候,你可能需要把思維跳出單個科目的審計,去思考整個公司甚至行業的風險點。
3、從客戶中學習會計知識,也從客戶中學習職場之道
很多審計新人對會計知識是十分陌生的,而對接的財務人員卻可能有著比你更豐富的會計經驗。這時候你需要思考、提問客戶(以及看會計憑證)來快速學習會計知識。但是客戶說的未必都對,所以你還需要查閱會計准則、以前年度底稿和咨詢team里的senior們,來確認相關信息。
另外,由於事務所內通常人際關系比較簡單,而且大家大都是年輕人,不大會在乎職場中競爭關系。而客戶一般都是大中型企業,勢必存在內部派系沖突,即使會計部門內部,也會存在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和競爭關系。因此,想要讓審計項目順利推進,就需要從底層小會計入手,盡早了解內部關系,找到部門的核心人物。這種歷練也會對職場險惡有更多一些了解和思考。
4、保持良好身心狀態,多傳遞正能量
大多數事業成功的人同時一個生活上很成功的人,能夠在事業、生活和自我狀態之間保持很好的平衡。想要做好審計工作,首先也是要保持好自己的身心狀態,例如保證一定的睡眠和良好的飲食,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心態。
審計畢竟不是一個追求99.999%准確率的工作,按照審計准則要求完成審計工作是其最重要的工作標准。因此一定不要過度追求完美,而是按照審計計劃已經安排的所有審計程序去執行即可。在這基礎上,一定保證睡眠和飲食,讓自己一直處於健康但亢奮的工作狀態之中。
另外,審計也通常是團隊工作,因此要多向團隊成員傳遞正能量,在閑暇之餘,能夠多製造一些大家能夠接受的歡樂,例如出差中的周末休息時間安排好出去大快朵頤的飯店,每天給team帶一些好吃的零食,在加班時給大家賣萌和講笑話。你在幫助其他人開心的同時,也讓自己形成了樂觀的心理狀態,這能更好地幫助你應對繁忙的工作。
5、適時地與AIC、MIC以及自己的mentor溝通
雖然進入忙季後,所有審計部的成員都處在極度忙碌的狀態中。但是,如果你遇到專業問題或者自己心理問題,我都建議你適時地找team member以及mentor進行溝通。不要把問題憋在心裡,或者忽視這些問題。及時的溝通和反饋,會讓你更清晰地找到解決方案。
當然,我很推薦你找自己認為優秀的前輩進行咨詢,他們的指導更能讓你接受(你對ta有信任和好感)。同時,最優秀的前輩往往也能給出最為優秀的建議。
6、把每次交談、每張底稿、每次抽樣都變成一次練習
通過上面幾項的歷練和溝通,你會逐漸清晰地找到在目前的崗位上,你所需要達到的狀態和需要關注的問題。把這些思考和想法記錄下來,並要求自己達到這種卓越狀態。然後在之後的每一項工作作為一次練習,讓卓越的工作習慣、良好的工作狀態、具有洞察和思考的工作內容變成你自身的一部分。
在不斷的練習中,讓每一次都比之前的工作做的更好,同時又不會做得過於苛刻(雖然,小朋友階段很少注意,但是過度審計也是一種錯誤)。
我的一些審計習慣
之前講了很多在審計過程中應當注意的學習方法,後面簡單聊聊我自己一些良好的工作習慣。
文件歸檔和整理
在信息化時代之後,我們大量的審計資料都以PDF、JPG、DOC、XLS等格式出現在我們的硬碟中,因此建議大家採用「客戶-項目-審計科目」的方式建立三級文件夾。而在outlook中也可以建立「客戶-項目」的兩級本地郵件備份文件夾。
而接收到的電子文件,除了直接放入底稿的文件外,均應當重命名為「客戶名稱-項目名稱-文件名稱-日期-提供人」的格式(也可以根據大家工作習慣,改為客戶編號和項目編號,避免泄密)。然後將所有文件先存入一個「Inbox」的文件夾中,使用完畢或每天下班前,把上述文件存入上述的三級文件夾內。
工作備份
目前審計人員使用的電腦經常出現死機或文件損壞的情況,雖然如DTT已經有了雲端備份底稿的系統。但是如一些掃描文件、通話錄音等,我們通常不會存在底稿系統中。所以,我推薦大家:
(1)每天下班前,拷貝一份最新的底稿給其他team成員,做交叉備份。事務所提供雲端備份的,回酒店或回家後(一般網路比較好),在睡覺和洗澡的時間,對所有底稿進行一次備份。
(2)每天下班前,把所有Inbox和客戶-項目-審計科目三級文件夾備份進入移動硬碟(最好加密),並且不建議覆蓋之前的備份;
(3)每個月,把Outlook本地及伺服器中的郵箱備份到移動硬碟;
(4)需要存入紙質底稿中的文件,建議第一時間列印並標注,避免文件損壞或丟失。
電話及面談
審計過程中,大量需要進行電話溝通或當面溝通的工作。即使在小朋友階段,也有大量工作需要去會談,例如了解企業內控流程、科目變動分析、抽樣差異分析等等。如果沒有大量的練習和准備,面談經常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我的建議是:
(1)提前准備面談提綱,把一個面試人需要涉及的所有問題全部准備好;
(2)確認問題清單,如果合適,可以提前發給對方准備,如果有支持文件,要求對方可以提前准備;
(3)針對某些可能存在審計風險的事項,或與其他審計組成員工作存在交叉的,邀請審計組成員一起參加,並提前內部溝通;
(4)多問Open question(即WHAT、WHEN、HOW、WHY等,如公司今年為何差旅費用大幅增加?),讓對方進行解釋,而不是Close question(如是不是、對不對等,公司今年是不是增加了很多出差?)
(5)重要的訪談可以做訪談記錄,並請對方簽字;但更重要的是,重點事項要求拿supporting!
審計抽樣
小朋友階段最多的工作之一,莫過於審計抽樣了。其實審計抽樣也有很多技巧:
(1)選樣時,如果需要手動選樣,一定事先閱讀底稿中關於選樣的標准,如選取期末余額最大的N筆、本期發生額最大的N筆、年末最後N筆等等,然後嚴格執行,避免選樣錯誤。如果本期的選樣方法發生變化(提升審計的不確定性),記得修改選樣標准,並跟AIC溝通修改的合理性。
(2)抽樣時,把所有抽樣的內容放在一張大的空excel表中,每個科目一個sheet,並在外部存檔。然後抽樣時,可以把所有抽樣集中一次抽完。
(3)找憑證,先完整了解客戶分類和歸檔憑證的方法,然後再開始找。如果確實需要客戶幫你找憑證,我建議你只給出憑證號的區間,而不是具體的憑證號(避免對方舞弊)。
(4)(敲黑板,重點來了)千萬不要讓客戶去抽憑證!你可以讓客戶把類似發票清單表、出庫明細表、費用名單表等電子文檔完整版發給你,方便你直接復制內部內容,但也一定要在看一下憑證,內容是否與電子文檔內容一致。一旦發現一個存在錯誤,就必須全部手動翻憑證
㈣ 單位怎麼做加油站審計重點
看內控設置,看油款資金流向,加油地點及加油型號。
看內控設置。通過了解內部控制制度,業務流程,進行風險評估,找到關鍵風險控制點,關注控制薄弱環節,及時發現內控設計層面及內控執行層面的缺陷。如,在對某街道辦事處的下屬單位環衛所公務油卡審計中發現該單位未建立公務油卡內部管理制度,存在加油未使用加油卡等問題。
油款資金流向。追蹤油款從賬面支出到最終消費支出的資金流向,關注賬面油款支出是否全部充值到卡。
看加油地點。可以通過網頁查詢,高德地圖搜索等方式,查詢加油站地址,關注異地加油情況,特別是市外及省外加油情況。如果為因公外出,需結合車輛用途等基本情況,判斷其合理性,並核查外出申請,外出登記等情況。
看加油型號。通過了解到的被審計單位所擁有的公務車情況,了解所需常用油型。然後,篩選出適用油型外的加油支出,核查異常油型加油,超標號加油,油型混用等情況。這些情況均可能存在公卡私用的嫌疑。
㈤ 審計工作流程
一般審計工作流程包括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預審階段
所有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必須在4月底之前披露年度報告,同時由於4月份之前有兩個重要節日,即春節和清明節,實際年報審計工作的時間不足3個半月。所以一般會在11、12月的時候,安排會計師事務所會對公司進行財務報表預審工作。
預審工作,相對輕鬆些,不需要編制很規范的底稿,也不需要出具審計報告。這個階段工作內容主要包括了解公司內外部變化,形成風險評估底稿,完成內部控制測試底稿、實施涉及多科目的細節測試程序。
細節測試程序一般內容包括:
1、獲取各月的銀行對賬單,實施銀行賬面數與銀行對賬單雙向核對;
2、對期末余額較大的應收賬款,大額發生額的銷售業務實施細節測試,獲取銷售合同、發票、出庫單、驗收單等原始單據;
3、對期末余額較大的存貨、應付賬款,大額發生額的采購業務實施細節測試,獲取采購合同、發票、入庫單等原始單據;
4、對增加的長期資產,抽查合同、完工驗收單、發票;對在建工程實施細節測試獲取合同;
5、對銀行借款實施所有發生額查驗,獲取貸款合同、擔保抵押合同、銀行借據等;
6、獲取增值稅納稅申報表、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報告、整理編制賬面數與申報表核對表;
7、抽查員工工資表,同期比較分析單位工資的波動原因;
8、抽查費用,營業外收支大額發生額和特殊事項,獲取相應的合同和發票、特殊事項的原始資料。例如訴訟事項需要獲取法院判決文書;政府補助需要獲取有關部門的紅頭文件及收款收據等;
第二階段:盤點
接近12月31日後的一個星期是會計師事務所最忙的時候,每個審計員都被安排到不同的項目上,對各種公司進行年報盤點工作。盤點主要包括:存貨盤點、現金盤點、固定資產盤點、在建工程建設狀態現場查看等
第三個階段:詢證
多數企業會在1月15號左右,完成上一個年度的賬務處理工作。這個時候審計人員根據企業導出來的最末級科目余額表,對往來款發函抽樣,製作函證,並根據企業提供的地址進行往來款函證;根據企業提供的各銀行賬戶信息,理財信息、貸款余額信息等,編制銀行詢證函,親自在企業人員陪同下前往銀行詢證或根據企業提供的地址進行快遞發函;
第四個階段:現場審計
之所以會有前面三個階段,就是為了縮短現場審計的時間,避免突然大量繁重的工作內容整垮財務部,畢竟公司還需要正常運營。畢竟4、5月份之前,公司財務部除了要應付正常審計外,還需要申報各種稅、制定年度預算等。一般企業這個階段審計安排一周時間左右;這個時候的現場審計內容主要包括:
1、對預審截點至資產負債表日期間的業務進行審核;
2、編制實質性程序底稿,對審計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與公司財務、管理層進行必要的溝通;
第五個階段:所內整理
到了最後一個階段,所有外勤結束,這個時候需要回所,進行底稿整理,將審定報表與紙質底稿核對;列出待補資料清單讓企業補充。完成審計報告初稿的編制及底稿完成差不多的時候就需要送到風險控制部審核;審核完成後,根據審核結果,繼續修改底稿、補充資料;最後所有待補事項均解決後,就可以出具審計報告了
這里只是簡單介紹一下審計的五個階段。實際審計過程中存在很多應該需要注意的細節或是意外的情況。如果您對這些敢興趣,想聽我分享的話,歡迎大家來關注我的今日頭條號「財經奧迪特」,如果有任何疑問,歡迎在評論區品論或是私信我。謝謝。
㈥ 如何做好審計工作(6個方面展開敘述)
1、審計前了解企業的基本情況,初步了解企業及相關行業情況 。2、結合自己的經驗,觀察並了解企業的內控。3、將自身的經驗(標准內控)與企業內控進行比較。內控測試,確定重要性水平。4、實質性分析程序。必要時對重大差異進行細節測試(七大武器:觀察、詢問、函證等等)5、針對重大差異,與管理層溝通並做出調整。6、出具審計意見
㈦ 求一份財務管理制度。我在一家剛成立的小的石油公司,不知道該怎麼寫。。。。 最好也弄一份辦公室管理制度
財務管理制度
1、公司財務部門的制度是:
(一)認真貫徹執行國家有關的財務管理制度;
(二)厲行節約,合理使用資金;
(三)積極為公司發展做好服務;
(四)及時上繳各種稅費;
(五)對財政、稅務、銀行部門了解、檢查財務工作,主動提供有關資料,如實反映情況;
2、認真執行現金管理制度:
(一)嚴格執行庫存現金限額,超過部分必須及時送存銀行,不坐支現金,不認白條抵壓現金;
(二)建立健全現金出納各種賬目,嚴格審核現金收付憑證;
(三)加強支票管理,保管好未簽發的支票,做好支票登記記錄;
(四)積極配合銀行做好對賬、報賬工作;
(五)配合會計做好各種賬務處理;
(六)負責日常報銷事務,做好職工工資、獎金和各種福利的發放。
3、會計年度自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4、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必須真實、准確、完整,並符合會計制度的規定。
5、財務工作人員辦理會計事項必須填制或取得原始憑證,並根據審核的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會計、出納員記賬,都必須在記賬憑證上簽字。
6、財務工作人員應當定期進行財務清查,保證賬簿記錄與實物、款項相符。
7、財務工作人員應根據賬簿記錄編制會計報表上報執行董事,並報送有關部門。每月10日前由會計編制上月會計報表並上報。會計報表須會計簽名或蓋章。
8、財務工作人員對本公司實行會計監督。財務工作人員對不真實、不合法的原始憑證,不予受理;對記載不準確、不完整的原始憑證,予以退回,要求更正、補充。財務工作人員發現賬簿記錄與實物、款項不符時,應及時向財務負責人報告,並請求查明原因,做出處理。
9、出納人員不得兼管稽核、會計檔案保管和收入、費用、債權和債務賬目的登記工作。
10、財務工作人員調動工作或者離職,必須與接管人員辦清交接手續。財務工作人員辦理交接手續,由財務負責人監交。
11、支票由出納員保管。支票使用時須有「支票領用單」,經執行董事簽字,然後將支票按批准金額封頭,加蓋印章、填寫日期、用途、登記號碼,領用人在支票領用簿上簽字備查。
12、支票付款後憑支票存根,發票由經手人簽字、會計核對(購置物品由保管員簽字)、執行董事審批。填寫金額要無誤,完成後交出納人員。出納員統一編制憑證號,按規定登記銀行賬號,原支票領用人在「支票領用單」及登記簿上注銷。
13、公司財務人員支付每一筆款項,不論金額大小均須執行董事簽字。執行董事外出應由財務人員設法通知,同意後可先付款後補簽。
14、公司可以在下列范圍內使用現金:
(一)員工工資、津貼、獎金;
(二)出差人員必須攜帶的差旅費;
(三)公司日常零星支出;
15、購買大宗固定資產、辦公用品、勞保、福利及其他工作用品必須採取轉賬結算方式,不得使用現金。日常零星開支所需庫存現金限額為2000元。超額部分應存入銀行。財務人員支付現金,可以從公司庫存現金限額中支付或從銀行存款中提取,不得從現金收入中直接支付(即坐支)。財務人員從銀行提取現金,應當填寫《現金領用單》,並寫明用途和金額,由財務負責人批准後提取。員工因工作需要借用現金,需填寫《借款單》,經財務負責人審核;交執行董事批准簽字後方可借用。超過還款期限即轉應收款。
16、發票及報銷單經執行董事批准後,由會計審核,經手人簽字,金額數量無誤,填制記賬憑證。
17、每月由出納編制工資表,交財務負責人審核,執行董事簽字,出納按時提款,當月發放工資,填制記賬憑證,進行賬務處理。
18、差旅費及各種補助單(包括領款單),由執行董事簽字,會計審核時間、天數無誤並報財務負責人復核後,送執行董事簽字,填制憑證,交出納員付款,辦理會計核算手續。
19、出納人員應當建立健全現金賬目,逐筆記載現金支付。賬目應當日清月結,每日結算,賬款相符。
20、凡是本公司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會計文件和其他有保存價值的資料,均應歸檔。會計憑證應按月、按編號順序每月裝訂成冊,標明月份、季度、年起止、號數、單據張數,由會計及有關人員簽名蓋章(包括制單、審核、記賬、主管),歸檔前應加以裝訂。會計報表應分月、季、年報、按時歸檔,由會計保管,並分類填制目錄。
21、會計檔案不得攜帶外出,凡查閱、復制、摘錄會計檔案,須經執行董事批准。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執行。
辦公室管理制度
一、工作制度
1、認真遵守辦公紀律。自覺遵守作息時間,不遲到,不早退,按時到崗,外出辦公或辦事要履行請假手續;辦公時要嚴肅認真,保持肅靜、禁止大聲喧嘩,嚴禁隨意串辦公室和干私活;嚴禁工作時間上網玩游戲、聊天、炒股;提倡開門辦公,反對長時間因私佔用電話;積極參加公司組織的各項活動;嚴禁幹部職工參與賭博活動,否則視情節輕重給予批評、撤職和辭退處分。
2、樹立良好的形象。講形象、講儀表,言談舉止,文明大方,禁止奇裝異服。
3、樹立嚴謹的工作作風。要服從領導,顧全大局,步調一致,團結合作,工作務實高效,嚴謹周密,執行職責分工不推諉。搞好協作不扯皮,落實計劃不拖拉;要堅持原則、光明磊落、言行一致、保守秘密。不拉幫結派、不徇私情、不傳播小道消息。
4、樹立窗口單位意識,接待客戶熱情周到,一歡迎。二讓座。三遞水,四服務。實行首問責任制,是自己分內的工作要高效辦理,非自己分內的工作,要將來訪者引見給相關責任人員,不得簡單應付了事。
5、接、打電話要使用「你好、請、謝謝」等文明禮貌用語。
二、請銷假制度
1、全體員工應嚴格遵守工作時間,高效完成工作任務。原則上工作日不予請假,因特殊原因需請假的要提前書面說明事由及天數,報有關負責人審批,經批准後休假。
2、各部門經理請假及一般員工請假一天以上由執行董事或總經理批准。員工請假在一天以內的由主管部長審批。
3、員工工作時間需臨時外出辦公時要向部門經理報告,因私事需臨時外出,向部門經理請假。
4、請病假三天以上需要開具醫院診斷證明。
5、年休假、婚假、喪假、產假、探親假等按有關文件規定執行。
6、假滿上班後要及時向批准人銷假。
7、員工請假或休假待批准後,將批准假條報計財部備案。
8、公司考勤由計財部負責,考勤結果與業績工資掛鉤。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執行。
㈧ 審計的工作流程是什麼
1、了解和評價審計對象的可審性。
2、決策是否考慮接受委託;只有在符合下列條件下才能接受委託。
3、簽訂審計業務約定書。
4、計劃審計工作。
5、制定總體審計策略。
6、風險評估程序。
7、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
8、進一步程序一實施控制測試二實質性程序。
9、完成審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