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時,日軍的石油從哪裡來的
這可真是個好問題,日本之所以鋌而走險去招惹美國,主要就是因為石油。由於日本本土資源匱乏,戰爭前期,日本的石油和鋼鐵主要都是從美國進口的,但是在日德結盟後,美國實行了貿易禁運,日本因為沒有足夠的石油和橡膠、鋼鐵,戰鬥力大減,無奈之下先下手幹掉了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主要就是為掠奪東南亞的石油和橡膠。還有一個細節,在北洋軍閥時期,美國的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東北勘探時就發現了大慶油田,但是當時日本在東北的勢力已經很強,美國考慮到日本日後可能會成為敵對國,於是對外宣稱東北沒有石油,後來日本侵佔東北建立了滿洲國,由於當時日本的找礦技術還不如美國,日本人覺得美國都沒有在東北找到油,那就是沒有了,所以沒有在東北進行大規模的勘探活動,如果當時大慶和遼河油田被日本人找到,那麼二戰的進程將被延長。
2. 民國初期東北生產多少石油
民國時期東北地區是不產石油的,那時候中國產石油的地方也僅僅就是克拉瑪依。中國使用的油都是外來的,所以也就有了「洋油」一說。
3. 每桶石油歷史最高價
1.1 1973年以前的低油價階段
1960年OPEC成立以前,石油的生產和需求受西方國家控制,油價處於1.5~1.8美元/桶的壟斷低水平。1960年9月,OPEC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成立,成立後圍繞著石油的生產權和定價權不斷與西方跨國公司進行斗爭。從OPEC成立到1970年,原油價格一直保持在1.8~2美元/桶的水平上,可見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OPEC在國際石油市場上控制油價的能力微不足道。1970—1973年,隨著OPEC在一系列談判中的勝利,原油價格的決定權主體開始發生變化,原油標價出現上升跡象,到1973年10月油價接近3美元/桶。
1.2 1973年10月—1978年,油價上升與第一次石油危機期
這一時期,OPEC國家在實現石油資源國有化的基礎上,進而聯合起來,奪取了國際石油定價權,並以石油為武器打擊歐美發達國家,維護民族利益。1973年10月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油價急劇上漲,從10月的接近3美元/桶漲到1974年1月的11.65美元/桶,造成西方國家第一次能源危機。1974年2月尼克松建議召開了第一次石油消費國會議,成立了國際能源機構(IEA),能源問題成為國際政治外交中的重要議題,OPEC的國際地位迅速上升。1974—1978年原油價格穩定維持在10~12美元/桶的水平。
1.3 1979—1986年第二次石油危機及其消化階段
1979—1981年第二次能源危機時,布倫特油價狂漲到36.83美元/桶。藉助兩次石油危機,OPEC從國際石油壟斷資本手中完全奪回了石油定價權。1981—1986年為OPEC實行原油產量配額制的較高油價時期,布倫特油價從36.83美元/桶緩慢降到27.51美元/桶。隨著非OPEC產油國原油產量的增長以及節能和替代能源的發展,OPEC對油價的控制能力不斷下降,原油價格也開始不斷回落。1986年,油價急劇下跌到13美元/桶左右。
1.4 1986—1997年,實現市場定價的較低油價時期
此時期,由於石油勘探開發技術的進步,石油成本不斷下降,產量增加,國際油價的決定主體從OPEC單方面決定,轉向由OPEC、石油需求和國際石油資本共同決定的局面,國際油價基本實現市場定價。布倫特原油均價在
14.3~20美元/桶的水平上徘徊波動,(1990—1991年的海灣戰爭時油價出現短期大的漲落除外)。
1.5 1997年以來,國際油價短暫下跌後的大幅度上升,直至2008年急劇跌落的階段
受亞洲金融危機、需求下降以及OPEC不適時宜的增產,布倫特原油價格從1997年1月的24.53美元/桶下降到1998年12月的9.25美元/桶的最低價。然後從1999年3月開始反彈並一路攀升,2000年8月突破30美元/桶,2000年9月7日最高時達到37.81美元/桶,短短18個月漲幅達3倍之多,創「海灣戰爭」 以來的油價新高。2003年之後,油價更是一路持續上漲,終於在2008年7月創下接近150美元/桶的歷史最高紀錄,並在5個月之後的2008年底戲劇性地下挫到40美元以下。
2009年至今快速回升高位震盪階段
油價在2008觸底之後,伴隨著世界經濟的回升,油價也相應進入了回升階段。並於2011年達到115美元之後在高位寬幅度震盪。
4. 中國石化有哪幾個型號的油
你好,中國石化的汽油型號目前92,95,也有部分地區有98號的!
5. 二戰中華民國油田產量如何
民國時期也就一個玉門油田了吧。
玉門油田是中國第一個天然石油基地,開發於1939年,至解放前累計生產原油52萬噸。
6. 新中國石油工業的歷史性轉折點——松基三井噴油是怎麼回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石油工業十分落後。地質勘探沒有統一計劃,沒有先進設備和資金保證,僅有少數地質專家在陝北、甘肅、新疆、四川等局部地區進行過石油地質勘探,共發現5個小油田和7個小氣田,累計發現石油儲量2900萬噸,年產原油12萬噸,那時,是靠洋油過日子的時代!
新中國誕生後,我國石油天然氣勘探有了較大發展,但由於受到諸多因素影響,發展速度仍很緩慢。近10年間(1949—1958年)累計探明石油儲量3.05億噸,累計探明天然氣101.16億立方米,年生產原油147萬噸,年產天然氣1.0643億立方米。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當時的石油工業部是惟一沒有完成石油產量計劃的部門。
1958年2月27日,在北京中南海居仁堂,黨中央總書記、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聽取了石油工業部新任部長余秋里的詳細匯報。石油工業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已被黨中央擺在極其重要位置上。鄧小平提出「石油勘探工作,應當從戰略方向考慮問題」,「戰略、戰役、戰術總是要三者結合的……,把真正有希望的地方如東北、蘇北和四川這三塊搞出來就很好」。
石油工業部對石油發展戰略進行了新的部署,改變了以往石油工業人力、物力全部集中在大西北的現狀,加強對東北松遼、華北等地的勘探力量,奏響了石油勘探戰略東移的序曲。1958年4月在東北成立了松遼石油勘探局,投入5個地質詳查隊、6個地質研究隊、9個重磁力隊、一個物探研究隊、4部鑽機,和科學院、地質部實現全面合作。在一望無際的松遼平原上,石油勘探大會戰打響了!
陸相生油理論已在大西北得到了證實。經過地質工作者們長期野外調查,在松遼盆地也證實了地層里存在含有大量古生物化石的暗色地層,這可能是很好的生油層。在地質部鑽的一些淺井中見到了含油的岩心,更證明了松遼盆地確實有油生成。那麼油在哪裡呢?由於最早鑽探的松基一井和松基二井見到的是較薄的生油層,且沒有見到油氣顯示,下口井怎麼部署就成了能否有所突破的最重要事情了。
為了確定松基三井位置,一大批地質專家們夜以繼日地分析研究,決心把基準井井位定在油氣遠景最好的地區,既兼顧地層又探油氣,爭取做到「一箭雙雕」。他們翻閱了大量資料,發現電法資料上顯示在大同鎮高檯子附近有個隆起,重力圖上也有重力高顯示。這個重力高帶正好位於26萬平方千米坳陷區的中央,是生油層最厚的地方,又是凹中隆起,對油氣生成、運移、聚集最為有利。專家們經過反復研究,認為這是一個最有把握找到油氣的位置,初步確定了井位。1958年,由張文昭,鍾其權等地質家擬定的《松基三井井位意見書》上報石油部。在隨後做的地震大剖面上發現地震資料也證實所選井位是個高點,遂向石油部再次補報了《補充松遼盆地松基三井井位選定依據》報告,1958年11月29日石油工業部批復同意了松基三井井位。
松基三井於1959年4月11日開鑽,8月下旬完井試油,於9月26日開井放噴,日產原油14.9噸。在中國人民歡慶國慶10周年的時候,英雄的大慶人登上天安門,向黨和國家領導人報捷。
1960年2月黨中央批准石油部關於開展大慶石油會戰的報告。在全國上下通力支持下,各路石油大軍很快雲集大慶,一場奪油大仗開始了。從松基三井噴油發現油田後僅用了7個月的時間,松遼盆地百里長垣上的7個背斜構造均見工業油流,顯露出一個大油田的英姿。1960年探明石油儲量2.8456億噸,1961年更是大放異彩,拿下探明石油儲量20.6211億噸,其發展速度之快,時效之大,不但在中國,就是在全世界大油田的勘探歷史上也是少有的。
松基三井噴油發現大慶油田,猶如中國天空上的一聲春雷,其向世界宣告「中國依靠洋油過日子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這一歷史性事件,使中國石油工業歷經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轉折,徹底甩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從此,中國的石油工業開始騰飛了!
7. 汽油的型號有哪些
汽油分92、95、98,不同的車加的汽油也是不一樣的。汽油區分型號,是因為含有的某個成分比例不同,作用於發動機將有不同的性能表現。
標號的意義是:汽油的標號越高,其抗爆性越強,和油品質量沒有關系。發動機是通過在氣缸內做活塞運動來給汽車提供動力的,氣缸內,火花塞進行活塞運動,汽油和空氣被混合、壓縮。如果壓力過大,則會出現爆燃現象,發動機也不能正常工作。
(7)民國時期石油什麼型號擴展閱讀:
各型號汽油適用的車型:
92號:對燃油沒有特別要求的10萬元以下普通家用車。
95號:兼容市面上大多車型。
98號:適合渦輪增壓或壓縮比高的車型,適合高檔豪華車和大馬力跑車。
8. 古代打仗的火油是怎樣來的
古代戰爭用的火油,前期基本都是動物油脂和植物油脂,後期基本用的都是石油,當時被稱為猛火油。
猛火油,是中國古代戰爭中使用的一種以火為武器的燃燒物,發揮最大的時期是五代以及宋金遼元時期,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石油被稱為「猛火油」。史載占城(今越南中南部一古國)曾在這一時期多次朝貢給中國皇帝猛火油。
在這一時期之前,中國戰爭中的火攻,多憑薪柴膏油之類,屬於最初級的縱火手段。而猛火油的威力要大得多,且有水澆火愈熾的特點,更適合於火攻。
中國東漢史學家班固在其《漢書·地理志》中記載到「高奴縣有洧水可燃」。 漢高奴縣在今陝西省延安東北,此處說的大約是水上有外溢石油漂浮。
南朝范曄之《後漢書·郡國志》則記載了古人採集和利用石油的情況:「(延壽)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極明,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文中所謂「石漆」,當時即指石油。
此外,晉代張華所著之《博物志》和北魏酈道元所著之《水經注》也有類似的記載。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的則是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他(公元1031-1095)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由於石油有燃燒「遇水不滅」的性能,因此後來被大量用於軍事方面。
《元和郡縣志》中記載:北周宣政元年,突厥統治者派兵包圍攻打甘肅酒泉,當地軍民用「石脂水」燒毀了敵人的攻城工具,此火「得水愈明,酒泉賴以獲濟」。
9. 我國石油的發展史
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說起中國石油發展,要從介紹當時的歷史大背景說起。當時石油地質調查研究與地方、民間石油開發活動交相輝映,構成了民國初年民族石油工業的一個短暫活躍期。然而,隨著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孫中山再次流亡海外,剛剛興起的石油開發活動很快就被叫停了。1914年3月,北洋軍閥政府以「油礦需用日繁,尤與我國海軍計劃有重大關系」為由,「令行各省,將商辦各礦一律停辦在案」,並倉促公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礦業條例》。事後人們才知道,北洋軍閥政府以政令開道,匆忙所圖,只為一事,這就是美孚石油公司進入中國勘察石油。
後來的歷史證明,北洋軍閥政府拱手請來的美孚石油公司,並沒有給中國的石油工業帶來希望,相反卻因其鑽探失敗,給日後的中國石油勘探開發蒙上了一層陰影,造成了一系列惡劣影響。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勘察失敗後,便開始在國際場合四處散布悲觀論調,非議 「中國無論在海相地層還是在陸相地層中都不可能產生大量的石油」,斷定「中國不是一個產油國家,而是一個石油消費國家」。中國「貧油論」由此發端,「貧油國」的帽子壓在中國人民頭上,一壓就是幾十年。
辛亥革命失敗後,孫中山痛定思痛,開始反思大革命的成敗得失,系統構想中國的前途和未來。1919年2月,孫中山寫就了《實業計劃》一書,與另外兩部書合為《建國方略》推出。其中對發展中國的石油工業進行了完整描述。孫中山堅信中國富產石油,強調開發石油,實現國內石油自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並將其作為國策列入了《實業計劃》,明確了民國時期發展石油工業的基本方略。
歷史證明,孫中山先生的判斷和方略是正確的。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石油不僅成為了重要的實業,而且上升到國家安全高度,成為了決定經濟和社會發展命脈的戰略資源。截至第一次國共合作以後,到了1931年,民國政府參謀本部國防設計委員會成立(後易名資源委員會,隸屬軍事委員會領導),才將石油工業被列入了國防工業范疇。蔣介石親任委員長。但是,此時的蔣介石早已背叛了辛亥革命,把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拋在了腦後。為實行其獨裁統治,接連發動內戰,將中國人民推向戰爭的深淵,根本無暇顧及石油工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