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俄羅斯石油減產了多少
擴展閱讀
家電產品展會在哪裡 2025-05-15 17:52:32
月子養護要多少費用 2025-05-15 17:47:25

俄羅斯石油減產了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7-27 17:21:03

❶ 原油價格跌至兩周低位,為何會一跌再跌

第一、受疫情影響,需求端急速下跌引起油價下跌壓力。

我們都知道,整個全球原油進口主要集中在亞太,歐洲和北美三大地區,合計佔比全球原油進口的94.9%,據統計其中2018年,亞太各國原油進口總量12.12億噸,佔比全球石油進口量的53.6%,各國平均原油對外依存度71.5%。2018年,中國原油進口4.65億噸,佔比全球原油進口量的20.5%,全球第一,原油對外依存度72.5%。 2.美國 2018年,美國原油進口3.86億噸,佔比全球原油進口量的17.1%,全球第二,原油對外依存度42.0%。 3.印度 2018年,印度原油進口2.28億噸,佔比全球原油進口量的10.1%,全球第三,原油對外依存度95.4%。 4.日本 2018年,日本原油進口1.51百萬噸油當量,佔比全球原油進口量的6.7%,全球第四,原油對外依存度82.8%。

當然作為原油進口大國的我們而已,量化擒牛認為油價暴跌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如此一來我們可以節省多少外匯儲備啊,加上原油價格暴跌有利於RMB國際化,美元不再那麼牛哄哄了。

❷ 俄羅斯石油價格降至15美元會引起戰爭嗎

由於3月9日沙特與俄羅斯都增加原油產量,但造成供大於求,使布倫特原油價格驟降到30美元一桶,創30年來新低。有人算了一筆賬,證明礦泉水已經比原油價格貴兩到三倍!






❸ 國際石油價格持續下跌,這是美國在針對俄羅斯嗎

剛開始或許美國想整一下俄羅斯,可是就現在的情況看來事態已經脫離了美國的控制,畢竟越來越低的油價也會使得美國的出口油業受到極大的打擊。沙特自從宣布俄羅斯如果不和自己談判,就石油的市場份額分配問題談判,那麼自己就將單方面進行石油價格的調整,知道今日,石油的價格已經降到了27元每桶(美國的更低),可真是油不如水啊。

而石油在美國的出口價格減少,也使得美元匯率大漲,對美國的股市更加得不友好。而俄羅斯本就只剩下了軍火生意和能源生意,而現在美國和沙特將棋局攪得如此之亂,又極大程度上刺傷了俄羅斯的軟肋。所以現在的俄羅斯急於讓敘利亞恢復和平,好讓自己騰出手來應對國內財政銳減的問題。

❹ 俄羅斯原油產量居世界第幾

俄羅斯原油產量居世界第二。

據油價網2020年8月21日莫斯科報道,根據總部設在利雅得的聯合資料庫(JODI)公布的統計數據,俄羅斯6月份的原油產量超過沙烏地阿拉伯成為了全球第二大原油生產國,僅次於世界第一大原油生產國美國。根據聯合資料庫發布的統計數據,6月份俄羅斯原油平均日產量為878.8萬桶。

聯合資料庫收集了114個國家的自行報告數據。相比之下,沙烏地阿拉伯6月份的原油平均日產量略低於750萬桶。沙烏地阿拉伯在6月份主動額外減產100萬桶/天,為期一個月,而根據5月份以來生效的歐佩克+減產協議,沙烏地阿拉伯本應減產250萬桶/天。



俄羅斯自然資源

俄有世界最大儲量的礦產和能源資源,是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輸出國,其擁有世界最大的森林儲備和含有約世界25%的淡水的湖泊。俄資源總儲量的80%分布在亞洲部分。森林和水力資源:森林覆蓋面積8.67億公頃,占國土面積50.7%,居世界第一位。林材蓄積量807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煤(庫茲巴斯)、石油(秋明油田、第二巴庫油田)、天然氣、鐵(庫爾斯克)、錳、銅、鉛、鋅等。石油探明儲量82億噸(2009年數據),佔世界探明儲量的4~5%,居世界第八位。天然氣已探明蘊藏量為48萬億立方米,佔世界探明儲量的1/3強,居世界首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俄羅斯

❺ 俄羅斯經濟衰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俄工業、科技基礎雄厚,蘇聯曾是世界第二經濟強國,1978年被日本趕超。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一度嚴重衰退,持續下滑,2000年普京執政至今,俄經濟快速回升,連續8年保持增長(年均增幅約6.7%),外貿出口大幅增長,投資環境有所改善,居民收入明顯提高。工業主要工業部門有機械、冶金、石油、天然氣、煤炭及化工等;輕紡、食品、木材加工業較落後;航空航天、核工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財政金融總體趨好。2006年黃金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三位;盧布升值了7.6%;國際信用評級提高。自2006年7月起,俄實行盧布完全可自由兌換,匯率穩定。
2005年底,俄國民生產總值由1999年的1570億美元恢復增長到約7500億美元,黃金外匯儲備由1998年底的不足100億美元增長到1822億美元。直至2006年底更已突破了2800億美元儲蓄大關,成為世界上擁有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之一。
在全球金融危機和國際油價暴跌的雙重夾擊下,2002—2012年保持高速增長的俄經濟正在大幅放緩,2008年12月經濟增長率同比萎縮1.1%,出現2002年來的第一次負增長。
2017年,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5%。截至2018年12月28日,國際儲備約4669億美元。
2019年1月,俄羅斯經濟發展部長奧列什金錶示,2018年俄羅斯經濟增速為2%。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11-26,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❻ 近年來世界和俄羅斯的能源狀況及前景預測

世界石油市場價格從穩步下降到急劇上升的轉折點是1999年。與1998年相比,世界的石油需求增長了1.1%,而開采量下降了2.1%。1999年全世界石油產量少於1998年的主要原因是「歐佩克」成員國降低了產量。其中,減產最多的是沙烏地阿拉伯(3000萬噸)和委內瑞拉(1600萬噸)。相反伊拉克的石油產量增長迅速,近兩年增長了1.5倍。所以,1999年伊拉克回到了世界產油國的前10位。而美國在油價下跌期間曾關閉了許多低產井使產量急劇下降。因此,目前產油大國的前三名是沙烏地阿拉伯(3.84億噸),俄羅斯(3.03億噸),美國(2.95億噸)。

從探明儲量的情況來看形勢並不樂觀,1999年世界石油儲量減少了1.8%。其中,美國的石油儲量幾乎減少了7%,美國政府也稱這是近53年來最大的降幅,各個州已探明的新增儲量僅能彌補採油量的24%;而「歐佩克」國家增加了1.3%,使他們在世界儲量中的份額佔到43.5%。在更長的時間段里對儲量進行分析可得出結論,近十年來天然氣儲量增加了22.3%,而石油儲量僅增加了1.7%,也就是說天然氣儲量的增長是石油儲量的10倍。

表1.2給出了世界各地區和主要石油消費國1998~2000年每天石油需求量的數據,其中1998年為來自國際能源署石油月報的實際數據,1999年為估計數據,2000年為預測數據。

表1.2 1998~2000年對石油的需求量(百萬桶/天)

俄羅斯1991~1998年經濟危機中主要燃料的產量急劇下降,石油減少了34%,天然氣減少了9.5%,煤(與1988年相比)幾乎減少1倍,在工業生產實現攀升的時候第一次出現了尖銳的能源短缺現象。

俄羅斯目前每個居民的石油平均消耗量相當於美國1920年的水平。也就是說,美國一個居民的年平均石油消耗量為3噸,加拿大、挪威、芬蘭、瑞士為1.9~2.6噸,歐盟國家為1.6噸,日本為2.2噸,俄羅斯僅為0.9噸(但在蘇聯解體前的1990年曾達到過將近2噸)。必須看到,近年來俄羅斯的能源生產與消費領域出現了一些不穩定因素,導致能源不足的現象漫延。這里指的是,1991~1999年給燃料-能源行業的投資縮減了2倍。自1994年起石油、天然氣的新增儲量開始小於其開采量。而在改革年代,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的耗電量增長了0.5倍,一些工業部門的固定資產大量損耗:煤炭工業損耗率為56%,天然氣為35%,採油部門為51%,石油化工為80%左右,電力工程為48%。現有的輸油管網損耗了63%,將近40%的發電站已運行25年以上。表1.3中引述的數據可說明這一情況。

表1.3 1998年反映俄羅斯燃料-能源部門不穩定因素的相關指標

1998年一次能源的產量只相當於1990年水平的73.7%,這時國內產品總量降至1990年的60%,而能耗卻為1990年的70%。為什麼生產不景氣,對燃料和能源的需求量卻下降不多呢?原因在於:市政、居民生活和農村經濟的能耗水平有所提高,即內需增大了,同時許多工廠的生產不景氣使能耗比增大,從而使1998年的國內總能耗比1990年提高了16%。

專家們的基本觀點是,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情況將進一步惡化:到2005年一次能源的產量只能達到2000年的80%,國內燃料和能源的供應量將比1998年下降30%,採油量下降18%,發電量下降11%。在這種情況下,建立俄羅斯的能源安全體系具有特別意義。安全體系應包括保證國家能源工業穩步發展的理論和規則體系,從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發點,把保證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和國家經濟安全的理念作為主要內容具體化。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當然有必要全面了解世界一次能源的消費和生產趨勢(表1.4)。

我們注意到,由於近年來世界經濟形勢變好,由東南亞1997~1998年金融危機引起的石油需求下降趨勢已被遏制,使得石油需求量出現新的增長。這時「歐佩克」成員國於1999年首次突然提高了石油產量。但是,由於缺乏世界石油儲量的確切信息,所以當前國際石油市場上仍迷漫著一種不安情緒。國際能源署認為,在1999年底和2000年初人們已開始開采「庫存」的儲量。國際能源署和國際能源委員會第15次世界能源代表會提出了2020年之前世界能源需求量的預測報告,報告中列舉了三種發展世界能源經濟的可能方案(表1.5)。

表1.4 各時間段世界發電所需能源的增長速率

表1.5 世界能源需求量預測

註:分子——需求量,×10億噸標准燃料;括弧內的數據——能源載體在總量中所佔的份額,%;分母——與1990年相比的增量。

(1)參考方案——在保持20世紀80年代下半葉年均經濟增長率3.3%的前提下,假設各國能耗下降的速率比以前更快,世界的能源需求將由1990年的125億噸增至2020年的191億噸標准燃料。

(2)加速發展的方案——假設發展中國家將以比參考方案更高(增加1%)的經濟增長率發展,2020年能源消耗幾乎要增長1倍,達247億噸標准燃料。

(3)環保方案——盡量考慮到環境保護政策的要求,假設各國的能耗下降速率比近15年來快50%,則到2020年世界的能源需求將增加30%,為160億噸標准燃料。

眾所周知,大量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都集中在「歐佩克」成員國(大於1060億噸),主要分布在中東和近東地區(將近900億噸),這些國家完全有能力長時間進行高速開采。但考慮到目前國際上的石油供求關系非常復雜,預計將來石油供應的形勢將更嚴峻。可以肯定,今後世界油價必然上漲,為獲取石油來源和爭奪遠景區地質勘探權的斗爭必將加劇。

據國外專家預測,世界上有70%未開發的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三個地區:中東和近東地區、前蘇聯地區和美國。所以人們特別關注五個有油氣前景並在近年來已投入大量開發的地區:巴西的卡姆波斯地區、東委內瑞拉地區、前蘇聯的北卡斯皮斯克和卡爾斯克地區、沙烏地阿拉伯的波斯灣省,以及新的含油氣區域——中國西部的塔里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巴布亞地區和巴列海東部。

世界天然氣資源的相關數據列於表1.6。

表1.6 截止1999年1月1日的全球天然氣資源

註:據1994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召開的國際天然氣資源代表大會資料。單位:上表—萬億m3,下表—%。

對許多國家來說,隨著自有資源的枯竭,天然氣的供應形勢將進一步復雜化。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不得不去尋找並開發新的含氣區域,其中包括一些難進入的地區。

Н.А.克雷洛夫對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遠期前景做了預測。他認為,第一階段(25~30年內)將在已經開發或打算開發的礦區進行開采;第二階段(至2100年)的石油天然氣基地就是今天尚未勘探的地區。目前主要用地質模擬的方法來對這些地區的資源進行定量評價,定量評價是資源預測的重要基礎。預測2030年以後的採油動向時,他以1993年1月1日公布的俄羅斯陸上和水上石油資源評估資料、報告和歷史資料為基礎。他認為,報告中提到的已投入60%~70%資金但目前尚未探明的資源可能就是21世紀的工業儲量。Н.А.克雷洛夫預測,在2030~2100年間俄羅斯將進入採油量下降的階段,但下降的速率可能逐步減緩,到2100年石油和冷析油的產量可能達1.8億~2.0億噸(圖1.2)。他把21世紀俄羅斯天然氣工業的發展分成三個大階段:

圖1.2 俄羅斯年採油量(包括含氣冷析油)實際值和至2100年預測值的曲線

圖中1、2、3分別表示最大值、最可能的值和最小值

(1)2000~2030年:開發西西伯利亞的資源,並開始開發巴倫支海、喀拉海、薩哈林島大陸架和東西伯利亞的資源。

(2)2031~2060年:在開采強度下降的情況下繼續開采西西伯利亞氣田,開發喀拉海和巴倫支海、東西伯利亞的資源,並開始勘探北極東海。這時大陸架和東西伯利亞的開采強度開始普遍下降。

(3)2061~2100年:繼續開發北極西部水域的資源並開始開采北極東部海域的資源,在西伯利亞開采強度進一步下降的同時,繼續開發東西伯利亞和遠東的陸地資源。

作者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與其他專家的研究成果——「21世紀世界能源的需求動態及燃料-能源基地的結構」相吻合。

雖然人們在預報世界石油開始減產的時間上有些分歧,但有一個結論是共同的,即在21世紀前25年必然會出現石油減產。

聯合國經社理事會歐洲經濟委員會下屬的動力委員會預測,到2005年全球煤的需求量將是1990年的1.24倍(由33億增至41億噸標准燃料)。國際能源委員會預測,在1990~2020年間世界煤炭的需求量按參考(中等)發展模式將增至46億噸標准燃料,或者說2020年將是1990年的1.39倍;而按快速發展模式將增至69億噸標准燃料,或者說2020年將是1990年的2.09倍。

不同的學者對全球煤炭的需求量做出了或樂觀或保守的預測。例如,德國學者屠達斯預計,到2060年煤的需求量將比1980年增加3倍,在2060年和以後的200年裡煤將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契德維克則認為,煤的產量將平穩而適中地增長,他對歐洲和原經互會國家煤炭工業的發展前景不看好,缺乏信心。許多專家還預測,可用露天方法開採的煤炭資源將很快用盡。隨著煤炭需求量的增長,無論露天采區還是地下采區的煤炭資源都將被快速開發。

煤炭的主要應用領域還是發電。許多國家一半以上的能耗來自煤發電廠提供的電能。例如,美國每年有將近2/3的煤炭產量用於發電。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在新建的發電站里將採用組合循環工藝,使燃燒效率由現在的35%~40%提高到45%以上。

隨著石油天然氣儲量的消耗,人們期待著在煤層氣化領域取得新的技術突破。因為世界上煤的儲量非常巨大,那怕只有一小部分能用來產生人工流體燃料也是很可觀的,可以從本質上改變世界經濟的面貌。

目前世界主要產煤國家——中國、美國、俄羅斯、印度、澳大利亞、波蘭等國將成為主要的煤炭生產和出口國。中國計劃到2010年採煤20億噸;美國在採用「凈化工藝」的條件下,到2010年將產煤11.95~13.88億噸。可以預計,哥倫比亞、巴西、委內瑞拉、印度尼西亞、越南和其他國家煤的開采量、消耗量和出口量也將增加。

可燃頁岩是我們關心的另一個熱點。加拿大和前蘇聯都曾做過許多利用可燃頁岩作為熱電站燃料的試驗。然而,可燃頁岩更吸引人的用途是將來可作為獲取人造石油和其他化工產品(包括副產品二氧化鈦)的重要來源。今後應按這個目標來開發利用蓮斯克礦區的大量可燃頁岩儲量。

國際原子能辦事處和歐洲原子能鈾礦組的技術委員會會議指出,在1995~2010年期間全世界對鈾礦的需求量為106.8萬噸,其中包括WOCA成員國的87.7萬噸和其他國家的19.1萬噸(表1.7)。據全俄礦物原料和資源利用研究所的數據,再結合某些原子能欠發達國家(例如一些亞洲大陸國家)准備快速發展原子能的預報,可以肯定今後原子能的需求量將出現實質性增長,許多國家都將開展鈾的開采和加工。其中,中國准備到2010年使鈾的生產至少達到3500噸/年。

表1.7 2010年之前每年對鈾的需求量預測

註:

,608為需求量,單位千噸;100.0為所佔比例,%。

一些鈾礦的主要用戶(西歐和東歐某些國家,日本,美國等)由於自身缺乏鈾礦資源,所以將主要依賴從鈾礦豐富、開采業發達的國家進口。這些國家主要指加拿大、澳大利亞、尼泊爾、納米比亞,而巴西、哈薩克、俄羅斯、烏茲別克和烏克蘭也可能成為鈾礦的出口國。將來通過銷毀核彈頭,從高濃縮鈾中獲得的低濃縮鈾也將成為原子能發電站核燃料的重大補充來源。

即使採用「綠色」運行模式,原子能發電的成本優勢也是顯而易見的。俄羅斯原子能發電站發出1千瓦小時電能的成本是15.2戈比,而天然氣發電成本是23.6戈比,重油發電是72.7戈比,煤發電是44.5戈比。

預計今後十多年的特點是,發展中國家對包括原子能在內的能量需求也將猛增。考慮到1995~2010年間許多礦山將由於儲量枯竭和其他原因而停產,所以必須加速鈾礦新區的勘探和開發,在形成等級儲量的礦區引進新的采礦設備,使采礦成本控制在80美元/千克之內,將來再升至130美元/千克。這樣將有利於提高采礦速度,並繁榮世界的鈾礦貿易。近期內,許多國家(包括原子能技術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將面臨鈾原料的供應問題。所以,爭奪鈾原料必將成為一個尖銳的世界性經濟政治問題。

至於其他的未來能源,還有釷、氚、天然氣水合物、泥炭和地熱等。目前人們尚未注意到可作為能源載體的釷。但是現在工業應用釷的工藝已研製成功,其主要優點是釷比鈾在環保方面要安全得多。而且還有一點很重要,釷的礦產地就是采鋯礦時產生的礦渣。所以對釷資源必須重新評價。氚的儲量有無限大。天然氣水合物是將來可能的動力原料之一,我國北方的海洋中就有天然氣水合物的成礦顯示。應從農村經濟的需要出發對泥炭重新評價。再遠的未來,人類將大量從地熱和海洋能中獲取熱能。

❼ 俄羅斯gdp是多少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俄羅斯gdp(美元現價):1.48萬億元。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2-01-24,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❽ 對石油價格的歷史與分析

石油價格的特徵與其他商品的價格非常相似,在供應短缺和過剩時,都會發生波動。石油價格循環可能延續幾年,它可能會因歐佩克與非歐佩克成員的石油供應與全球實際需求而發生改變。在整個20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里,美國石油工業通過規范化生產或價格控制,使得本國的石油價格始終處在嚴格的掌控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按照2007年通貨膨脹的美元價值,美國的井口油價平均為每桶24.98美元。在缺乏價格控制的狀態下,美國的石油價格緊隨世界油價,達到了27.00美元/桶。同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時間段內,綜合美國產石油與全球的原油價格,美國的石油價格為19.04美元/桶。這意味著在1947—2007年期間,只有大約一半的時間段內石油價格超過了19.04美元/桶。在2000年3月28日之前,歐佩克一直把石油價格調整在22~28美元/桶的區間,石油價格只是在中東戰爭或沖突時才超過24.00美元/桶。2005年,歐佩克由於限制了自己的剩餘生產能力而無力繼續操控自己的石油價格,也無力控制全球的油價波動,它再也無法回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將全球石油供給和油價玩弄於股掌之中的態勢了。對更長歷史時期的觀察結果更為相似,自1869年以來,按照2006年的美元價值,美國的石油價格在這段歷史時期內的平均價格為21.05美元/桶,而同期世界石油價格為21.66美元/桶。在這個時間段內,約50%的時間里美國和全球的石油價格都低於16.71美元/桶。如果將這漫長的歷史觀察作為一種指征,則石油工業的上游部分應該建立起自己的商業系統,以供獲利,這漫長歷史中的數據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數據表明:正常的石油價格遠低於當今的價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到石油禁運發生之前。從1948年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石油價格在2.50~3.00美元/桶之間波動,油價從1948年的2.50美元/桶漲到了1957年的3.00美元/桶。若以2006年的美元價值來看,就會得出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1948—1957年,石油價格波動的范圍為17~18美元/桶。顯然,20%的油價是由通貨膨脹而增加的。1958—1970年,石油價格穩定在每桶3.00美元的水準。但實際上,原油的價格從17美元/桶下降到了14美元/桶。在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時,對於國際石油生產者來說,1971年和1972年因為美元的疲軟而把原油價格的下降誇大了。

歐佩克於1960年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等5個發起國組織成立。在成立大會上,兩個與會代表研究了美國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採用的限制生產來影響價格的方法。1971年底,另有6個國家加入了歐佩克:卡達、印度尼西亞、利比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爾及利亞和奈及利亞。歐佩克自成立以後,所有的成員都經歷了原油購買力持續下降的時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石油出口國發現它們的石油需求量增加了,但是每桶原油的購買力卻下降了40%。1971年3月,供需持平了。當月,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第一次按100%的比例進行了分配,這意味著得克薩斯州的生產者不再限制自己的石油生產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這意味著對石油價格的控制力已從美國(得克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轉移到了歐佩克手中。換句話說,美國已不再擁有剩餘生產能力,所以就喪失了對石油價格控制的工具。在歐佩克成立的短短兩年間,就出乎意料地遇到了戰爭,它窺見了自己影響石油價格的能力。

中東供油中斷1973年石油危機的原因:歐佩克主要阿拉伯石油生產國為回應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所實行的石油出口禁令。(贖罪日戰爭——阿拉伯世界實施石油禁運)。1972年,每桶原油的價格為3美元左右。至1974年底,油價就翻了4倍,達到每桶12美元。1973年10月5日,以色列遭到埃及和敘利亞的進攻,贖罪日戰爭贖罪日戰爭,又稱齋月戰爭,即眾所周知的在1973年10月6日爆發的阿拉伯與以色列之間的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同年10月26日戰爭結束,是埃及和敘利亞率領著幾個阿拉伯國家結盟與以色列的戰爭,是埃及和敘利亞在以色列人的假日——贖罪日開打的。埃及人和敘利亞人跨過了設在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的臨時停火線,那裡曾被以色列人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佔領。爆發。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表態支持以色列。這種支持的後果就是導致多個阿拉伯石油出口國實施了針對支持以色列的石油禁運。當時阿拉伯國家把自己每天的石油產量削減了500萬桶,與此同時,其他地區的產油國的石油產量增加了100萬桶/日。1974年3月間,全球石油產量凈減少了400萬桶/日,佔到了西方世界石油需求量的7.0%。在阿拉伯世界實施石油禁運時,世人還在懷疑掌控石油價格的能力是否能從美國人手中轉移到歐佩克手上。當石油價格在6個月內飆升40%時,價格對供給短缺的敏感性就更加突顯。從1974年到1978年,全球石油價格相對平穩,在每桶12.21~13.55美元之間波動。在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時,那一時段的全球油價應該處於一個適度下降的時期。

減少當前高油價的萬能措施

未來將會有許多間接的市場擁有者(401K計劃、共同基金,甚至個人存款也是一種常規的投資方式,這一點並沒有被銀行認識到),螺旋式下降經濟的間接影響本身就可使未來的石油貶值。20世紀80年代初期,黃金與白銀所經歷的影響因素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任何投機買賣市場上的情況都一樣,投資者的能力將會對所包含供給與需求比例的未來價格望而卻步。需求量可能下降,而供給量則可能增加,1998—1999年的情況就是如此。當時,亞洲的石油市場崩潰(需求量減少),而伊拉克增產12%(增加供給/過剩)。這一時期的石油價格低至8美元/桶。未來依然是不確定的,但已知的歐佩克與其他石油生產國目前已經顯露出相當多的過剩產能。

❾ 國內汽油到了9元時代,俄羅斯原油卻跌到了白菜價,為何中石油卻拒絕購買

在研究我國的中石油為什麼不買俄羅斯的廉價石油之前,必須要明確一個概念。石油進出口並不是簡單的商品買賣,往往需要簽訂長期的協議。不是說今天我想買就買,明天不想買就不買了。

也正是石油進出口的期限決定了不論市場價格怎樣變動,進出口大多數情況都不會受到影響。隨著當前各國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石油更是對於國家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為了能夠穩定國家的石油進出口,所以我國早早地就已經和許多石油出口國簽訂了長期協議。

總結

我國每年要消耗至少7億噸的原油,因此如果只單獨考慮價格來進口石油很顯然不能滿足我國的長遠發展要求。所以大家應該理解為什麼我國的中石油沒有選擇購入俄羅斯的廉價石油。

❿ 俄羅斯與沙特石油大戰,俄羅斯與沙特石油大戰對油價有哪些影響

對石油的價格影響巨大,石油的價格現在下降了很多。

不僅如此,沙特阿美甚至宣布,4月份向亞洲出售的石油價格下跌了4-6美元/桶,而向美國出售的石油價格也下跌了7美元/桶。輕質原油的價格下跌了每桶10.25美元,相比之下,俄羅斯的同類原油只能減少約2美元。顯然,沙特的報復性價格戰是針對俄羅斯的。許多國際機構認為,國際原油價格可能會從45美元左右跌至20美元甚至10美元。沙烏地阿拉伯正在使用自己的石油武器迫使俄羅斯重返談判,。否則,俄羅斯政府的金融破產只是時間問題。與2014年克里米亞的佔領,美國和歐盟的政治孤立,經濟制裁以及與俄羅斯的軍事對抗相比,沙烏地阿拉伯持有的劍是威脅俄羅斯的最大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