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中國為什麼不用鹽穴儲備石油
擴展閱讀
石油銷售一噸交多少稅 2025-05-16 00:08:02

中國為什麼不用鹽穴儲備石油

發布時間: 2022-07-27 10:05:44

㈠ 為何不用外匯儲備購買石油

(1)hoho~~其實我國買石油確實是用美元買的,要不然你以為油價為什麼會這幾年漲的這么快?這幾年基本上是我國需要什麼,要買什麼,國際上的價格就飆升,鐵礦石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2)買也是講究策略的,跟你侃價一樣,你買的多,需求量大,他石油卡特爾就覺得奇貨可居,一個勁限產量,你要買,可以,我價格要高了哦!所以咱有錢也不能大手大腳,需要多少買多少,買的多了,人家其他國家要憤怒的,每年就這么多產量,你都用了,我用什麼?
(3)就算這么揮霍,咱外匯儲備還是很大。這是因為有錢你也花不出去,我想買技術,你限制技術出口,我想買你的好公司,你出台新法不讓買。這樣投資渠道就很少了,錢也不能放在那發霉,買美國國債也就迫不得已了,好歹還有點利息不是。

㈡ 為什麼中國不能像中東國家依靠石油發大財那樣依靠稀土資源發大財-

整理來的。。。解釋了稀土資源目前的狀況以及未來計劃發展

掌握定價權,不能再給別人做嫁衣裳了

「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這是鄧小平1992年南巡時說的一句名言。然而,在發達國家先後將稀土視為戰略資源,並有所行動的時候,稀土在中國更多隻被看作是換取外匯的普通商品。

中國稀土占據著幾個世界第一: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第一,尤其是在軍事領域擁有重要意義且相對短缺的中重稀土;生產規模第一,2005年中國稀土產量佔全世界的96%;出口量世界第一,中國產量的60%用於出口,出口量占國際貿易的63%以上,而且中國是世界上惟一大量供應不同等級、不同品種稀土產品的國家。可以說,中國是在敞開了門不計成本地向世界供應。

據國家發改委的報告,中國的稀土冶煉分離年生產能力20萬噸,超過世界年需求量的一倍。而中國的大方,造就了一些國家的貪婪。以製造業和電子工業起家的日本、韓國自身資源短缺,對稀土的依賴不言而喻。中國出口量的近70%都去了這兩個國家。至於稀土儲量世界第二的美國,早早便封存了國內最大的稀土礦芒廷帕斯礦,鉬的生產也已停止,轉而每年從我國大量進口。西歐國家儲量本就不多,就更加珍愛本國稀土資源,也是我國稀土重要用戶。

發達國家的貪婪表現在,除了生產所需,它們不但通過政府撥款超額購進,存儲在各自國家的倉庫中——這種做法,日美韓等國行之有年;除了購買,還通過投資等方式規避中國法律,參與稀土開發,行公開掠奪之實。

遺憾的是,至今未見政府有效的控制舉措。許多專家呼籲的戰略儲備制度,至今不見動靜。而且,由於並未真正認識到稀土戰略價值,導致中國的稀土開發變成了不折不扣的資源浪費——生產無序、競爭無度,中國在擁有對稀土資源壟斷性控制的同時,卻完全不具有定價權,稀土價格長期低位徘徊。

一擁而上的盲目開發以及宏觀規劃水平低劣,導致中國並未成為稀土開發大國,中國稀土科技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鑒於稀土在提升軍事科技方面的顯著作用,如果任這種趨勢發展,中國出口的稀土有朝一日將構成對中國國家安全以及世界和平嚴重的威脅,中國將為其短視以及不負責任的生產開發付出代價。

目前,中國稀土的主要購買國日本、韓國、美國,前二者與中國存在種種糾紛,後者則在台灣問題上構成對中國最大的現實威脅,而且是近些年世界局部戰爭主要參與者。事實上有些對抗已經在中國東海、黃海上演。但是,在這些對抗發生時,很少有人想到那些真正能威脅中國的戰機、艦艇與導彈,監視中國的雷達上的關鍵部件可能就是中國不計後果出口的稀土造就的。

美日韓都是稀土科技大國。以日本為例,日本在有關稀土應用的材料科學、雷達、微電子產業上甚至擁有比美國更強的技術製造能力。美軍現役武器中,潛艇用高強度鋼,導彈微電子晶元的80%由日本製造,戰機引擎的特種陶瓷也是日本研發……日本科學家曾誇口說,如果不用日本晶元,美國巡航導彈的精度就不是10米,而是50米。不過,我們可以想像,這些微電子晶元、高強度鋼如果缺少了稀土,可能根本就無法被製造出來。

------------

聽聽別人怎麼說,或許就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既然過去幾十年中,政府領導不可謂不關注,主管部門不可謂不盡心,專家學者們也提出了大量的建議,但中國的稀土開發依然還停留在低水平,那麼從長遠計,最有效而且最容易實行的方式,莫過於立刻禁止稀土出口,只維持國內生產以及研發所需的產出規模,或者乾脆從國際市場購買。
此好處有三:第一,能最大限度地保護不可再生的稀土資源,從根子上杜絕地方對稀土的無序開發以及偷盜行為,因為這些年,稀土的大量流失,正是因為一些政府和個人被國際市場的蠅頭小利所惑;第二,解決產業整合,淘汰生產效率不高、資源開發浪費嚴重的小企業,淘汰過剩的生產能力;第三,為中國稀土科技爭取技術開發、升級的時間,但是必須認識到,要在短期內追上國際水平,僅靠消極的保護是遠遠不夠的。
日本國際未來科學研究所的代表浜田和幸曾說:「中國稀土資源十分豐富,鋇、銻和銦的儲量也非常豐富,掐住了日美的咽喉,日本和美國沒有這些稀有金屬,就無法製造精密的制導武器。」中國或許不該去掐別人的咽喉,但必須未雨綢繆,不要讓別人在未來掐住自己的咽喉。民進中央聯絡委員會委員、中科聯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晏雙利曾不無憂心地指出,「我國的稀有金屬儲量也不多了。」

------------

開發過度賤價賣,連年虧損

石油,工業的血液;稀土,工業的維生素。
但在中東石油大亨在享受超額利潤之時,中國的稀土供應商仍在努力擺脫虧損的夢魘。雖然,中國擁有全球超過50%的稀土資源儲量,並占據了全球90%的市場份額。
現實是,1990年至2005年,中國稀土的出口量增長了近10倍,但平均價格卻跌至1990年時的一半。
2006年後,中國開始對「稀土礦的開采、加工和出口」進行調控,出口量從2006年的5.33萬噸下降至2008年的3.46萬噸,稀土產品價格曾進入一個上升通道。以稀土標志性產品「氧化鐠釹」為例,2007年上半年,其價格從2006年初的約7萬元/噸,上漲至約17萬元/噸,不過,隨後便一路下滑,2009年8月初,其價格重新回到7萬元/噸。
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稱,目前,稀土產品的價格甚至低於1985年的水平。中國稀土學會秘書長王新林則表示,稀土產品供過於求,是價格不斷下跌的主要原因。
而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多位業內人士亦直指,中國稀土業存在「整體產能過剩、行業集中度低、無序競爭、整合難度大」的弊病。
8月9日,工信部副部長苗圩透露,工信部即將出台《2009年-2015年稀土工業發展的專項規劃》。王新林表示,這一個規劃「旨在推動稀土產業的全面發展,具體方案還在制訂中,因為涉及多個部委,需要時間協調各部門的意見」。
稀土不「稀」
被稱為工業產品「維生素」的稀土,通過少量添加,能夠大幅改善相關產品的性能。
不過,雖然中國擁有全球超過一半的稀土儲備和90%的稀土生產量,但這並非意味著中國能夠掌控世界稀土的供應命脈。
多位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稀土並不像石油一樣緊缺」。
事實上,稀土行業面臨的是全球性過剩。據BP發布的《世界能源統計》,世界石油資源僅夠使用40年,但全球已探明的稀土儲量超過2億噸,夠用上千年。
目前,全球稀土產品的需求量大概為10萬噸/年,但僅中國的稀土產品生產能力就已超過20萬噸/年。其中,全球最大稀土產品生產企業——包鋼稀土(600111.SH),未來大約可生產900萬噸稀土產品,僅其一家即可滿足全球需求90年。
需求不足,是中國稀土業最直接的困境。中國稀土學會秘書長王新林表示,「供過於求,一直是我國稀土產業面臨的問題。2008年年中至今,表現得尤為明顯」。
2009年一季度,以稀土使用量最大、占整個稀土產品應用三分之一的釹鐵錋(一種永磁材料)為例,中國最大、全球第二大釹鐵錋生產商中科三環(000970.SZ)表示,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訂單大幅下滑,主營業務收入同比下滑了42.38%。
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包鋼稀土副總經理張日輝也表示,「稀土需求不足,價格起不來,今年上半年我們預計會虧損」。
「總體上,稀土還是一個競爭比較充分的市場,價格最終還是由市場決定的。」在王新林看來,「中國稀土並不擁有像中東石油一樣的定價能力,不能片面強調稀土定價權。」

----------------

沒技術含量,進不了高端產業鏈的大門

【摘 要】 長期以來,中國稀土產品出口量佔世界出口總量的80%以上,卻沒有能力像歐佩克控制石油,巴西淡水河谷與澳大利亞兩礦控制鐵礦石那樣擁有定價權。文章探討了這種情況的成因,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並對2009年稀土價格變動趨勢作出展望。
【關鍵詞】 定價權;稀土;缺失

從廣義上講,定價權是一種影響國際市場商品價格的能力。結合我國現實而言,定價權是指:我國能夠在合理的國際市場價格的形成中發揮積極的影響力,避免遭受重大經濟利益損失;在微觀上,我國的企業能夠通過各種方式,在各部門的支持下,在國際貿易中為自己爭取有利的地位和良好的外部環境,進而有效管理國際市場價格風險。

一、我國缺失稀土定價權的表現

經濟學的觀點認為,當某一勢力對一種產品的供應量佔有一定的比例時,就會形成某種程度的壟斷,而這種壟斷可以影響產品的價格。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供應國,我國的產量自然足以控制市場——中國稀土產品供應量佔全球總需求量的85%以上。
然而,中國稀土產業正面臨著自家優勢產品由他人定價的巨大尷尬:
在我國稀土產品的出口量增加的同時,稀土產品的出口價格卻長期在低谷徘徊,行業出口效益也不斷下滑,並陷入了生產越多、虧損越多的惡性循環。在世界市場對我國稀土產品的依賴性不斷加強的背景下,我國卻沒有像三大礦業巨頭擁有對鐵礦石的定價權那樣掌握對稀土產品的定價權,而是在絕對的市場優勢下,捧著「稀土」卻只賣出了個「土價錢」!
從1990年到2005年,我國稀土的出口量增長了近10倍,可是平均價格卻被壓低到當初價格的64%。雖然通過幾年的生產總量控制和保護性開采,2006年稀土各種產品價格均有所回升,但到了2007年下半年,價格又開始出現了不利的波動:從2007年底到2008年5月,全國稀土價格出現了令人不可思議的「大跳水」:原礦從7.6萬元/噸降到了6.4萬元/噸,稀土的標志性產品氧化鐠釹從每噸22萬元一度下降至每噸13.5萬元……僅僅半年時間,幾乎所有的稀土原礦和產品都出現價格持續下滑現象。而到了2008年末,鐠釹氧化物的價格已經跌至9.5-10萬元/噸,金屬鐠釹的價格更是跌至5-5.4萬元/噸。顯然,與外國鐵礦石價格「高不可攀」截然相反,我國稀土的價格可謂是「物美價廉」,整個稀土行業始終未能走出「多產不多得」的怪圈。

二、稀土定價權缺失的原因分析

1、我國稀土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開發過度,資源流失嚴重。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我國許多地方爭相建立稀土企業。這些企業普遍規模小,技術落後,過量開採行為非常突出。整個行業低水平重復建設,亂采濫挖等現象十分嚴重,從而造成大量稀土資源流失。目前,全國仍有開采、冶煉等各類稀土企業80多家。另外,稀土產品出口的不斷增長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資源流失。2007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稀土產品價格一改持續上漲態勢,普遍出現下跌。而下跌的主要原因就是產量偏大,而產量偏大的直接原因就是一些省份的稀土礦區受利益驅動,亂采濫挖現象嚴重。
為保護稀土資源,政府多年來實施了一系列的約束性政策。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使整個行業的管理和協調困難重重;受利益驅動的影響,違規審批的現象屢禁不絕,當地政府以罰代管,對非法開采缺乏有效監督;行業協會雖然做了大量工作,但由於其屬民間社團性質,缺少相應的行政制約能力,其調控、管理相對乏力。
(2)產業集中度低,生產經營秩序混亂。我國稀土企業多、小、散、亂,產業集中度低,整體競爭力不強。市場好時,就一哄而上,反之,則一鬨而散,這不僅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更成為拉動稀土產品出口價格持續下跌的重要因素。與我國不同的是,美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稀土生產國,其國內只有一兩家稀土企業。中國稀土業曾經嘗試走「協調一致,聯合發展」的道路,但由於各方利益難以協調一直未能實現。
(3)產能過剩,供需嚴重失衡。事實上,這一情況已得到政府的重視。2006年,國土資源部首次下達稀土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在全國停發新的稀土礦采礦許可證,並自2007年起,對稀土生產實行指令性計劃。然而,該政策的效果卻一般。2007年全球稀土供需缺口為5570噸,這是7年來的第一次供小於求,稀土價格因此升幅不小。即使如此,當年我國實際產量還是超過了政府指標3萬噸。而正是由於全國部分省(市)稀土資源開采總量過大,今年上半年稀土價格一改之前全面回暖的趨勢而大幅下滑,所以自2008年6月1日起,贛州、包頭、江蘇三大稀土產業基地迫於無奈,聯合實施稀土礦山停產和加工企業限產以穩定價格。
2、稀土出口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出口秩序混亂,低價競銷現象嚴重。在稀土出口貿易中,由於國外大買家只有幾家,而國內卻有上百家稀土生產企業,我國稀土出口一直是多頭對外。國內企業為搶占國際市場,往往互相壓價,各自為戰,開展惡性價格競爭,嚴重削弱了稀土企業的價格談判能力。長期以來,由於出口企業競爭激烈,變相降價,使外國進口商從中找到了對中國稀土壓價的有效方法:在中國企業降價時大量進口,價格上漲時停止進口,使用庫存,待再次降價時再行進口。但中國出口企業等不到漲價就又開始降價了。於是國外買家又趁機擴大購買。購買量的增加又造成市場需求上升的假象,驅使國內企業擴大生產,再次跳入低價競銷的怪圈。
(2)技術研究不足,出口產品附加值低。稀土產品分為稀土冶煉分離產品(低端產品)和稀土功能材料產品(高端產品)。而我國的稀土行業在稀土產業鏈中只佔有非常初級的生產階段,也就是從成分復雜的稀土礦石中分離出具體的稀土元素;即便有加工行業,也依然停留在初級的提純、燒結、粉碎等方面。目前我國的稀土萃取分離技術在世界上已處於領先水平,但在稀土功能材料的生產技術方面,日、美等發達國家掌握了生產稀土功能材料的核心技術,形成了系列專利,制約著我國稀土產業向產業鏈高端的轉移。正因為我國的稀土產業鏈不完整:初級產品過多、科技含量不高,從而給了國際稀土行業機會,讓對方能夠拚命地壓低中國出口的稀土初級產品價格。
回顧以上所說的稀土產業發展以及出口中存在的問題,可以發現我國稀土產品價格長期走低的兩個關鍵原因在於市場秩序混亂和產品附加值低。具體解釋如下:
首先,由於低水平重復建設、濫采濫挖現象嚴重以及稀土企業多、小、散、亂,產業集中度低,而有關部門監管不力,造成稀土市場秩序混亂,各個出口企業在出口中必須與近百家其他出口企業相競爭,形成了多頭對外的不利局面。
同時,由於我國稀土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低、非價格競爭力弱,數量過多的出口主體們往往會選擇低價競銷的手段來獲取更多的訂單,使得有限的國外大買家相對於我國稀土企業處於優越的討價還價地位。
結果是,國外買傢具有相當強的價格影響力,其將市場價格不斷壓低。隨著稀土價格走低,一些國外買家趁機擴大購買,造成市場需求上升。在需求旺盛的刺激下,本已嚴重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勢必進一步加劇,導致產能不斷擴大,產業集中度進一步降低,產業競爭力被不斷削弱。其後果在出口貿易中表現為低價競銷愈演愈烈,稀土企業隨之陷入「多產不多得」的惡性循環。而中國稀土產業欲向產業鏈高端的轉移卻又受到日、美等發達國家掌握的高端核心技術專利的制約。

三、讓稀土產品的價格實現「價值回歸」的應對措施

1、加大礦山開采整治力度,規范稀土礦業秩序
2、加強協作與互動,進一步統一規劃管理
國家發改委稀土辦公室應繼續加強職能建設,以進一步發揮領導和協調作用;而各省在稀土產業治理工作上,要打破地區界線,加強聯合行動。
3、加強行業的自律和聯合,整頓稀土市場秩序
一方面,盡快重新成立國家稀土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統一協調出口產品數量和價格,引導出口企業建立價格聯動機制,打破國外買家對市場的控制。
另一方面,繼續探討組建稀土集團,通過兼並、收購、合作等多種形式進行聯合與資產重組,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集團公司,以最強的實力參與國際競爭,擺脫價格困境。
4、調整產業結構,加大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和應用
積極採取措施加快稀土選礦、分離等生產領域及稀土應用領域的技術進步。為此,要加大相關研究的資金投入,鼓勵科技創新,促進稀土企業之間、企業與科研院校之間的合作。
5、建立稀土儲備制度,以穩定市場價格
當國際市場上稀土價格較低時,可以進行保護收儲,控制出口量,避免資源流失;當稀土價格符合國家和行業利益時,則把儲備稀土投放到市場上,實現稀土儲備的輪換和經濟利益。通過這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收儲,緩解供求矛盾,穩定市場價格,並增強我國稀土產業的國際地位,進而打破國外買家對價格的控制,提高我國對稀土價格的影響力。

四、2009年稀土價格變動趨勢展望

目前,金融危機已對全球實體經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2008年世界經濟已明顯放緩,使得全球對稀土的需求大幅萎縮,對稀土產業而言是經濟下行走勢下的周期性困難,使原本已處於定價弱勢地位的我國稀土企業變得更加被動,從而進一步拉動了稀土市場的價格下行。
由於我國的稀土產業對國際稀土市場的依賴性很強:產品近70%出口歐美和日本。而歐美和日本經濟下滑很厲害,所以現在國外客戶訂單已經沒有了,國內需求也很少了,2009年稀土市場仍然遭遇冬季寒流。但同時必須看到經濟灰暗中的亮點:對稀土產業而言,盡管普遍遇到困難,但產業總體是健康發展的,其地位和作用沒有改變,產業發展的大趨勢也未發生偏移。而且,由於稀土產業基礎比較扎實,我們應對危機的條件和手段是過去任何一次大的經濟波動所不能比的。此外,還要進一步看到,隨著危機必然帶來的生產要素的大規模流動和重組,很多發展機遇已經悄然出現。只要順勢而為,把握得當,不利因素可以轉化為有利因素,困難可以變成機遇,壓力可以成為動力,小機遇可以轉化為大機遇,甚至可以帶來一次產業變革。比如,從產業看,黑鎢、離子型稀土和鉭鈮是江西在世界具有獨特和壟斷優勢的有色金屬資源,過去由於計劃經濟體制等歷史原因多次失去重大發展機遇,以至徒有資源優勢而無產業優勢。這次金融危機從一個側面再一次為江西鎢稀土鉭鈮產業的整合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
總之,爭奪稀土定價權的道路必定是漫長而艱辛的,中國的稀土行業必須經歷行業重新定位、企業資源整合、企業與科研單位加強合作、提升全行業的科研優勢、改變產業結構等過程。同時,政府相應職能部門在整個整合過程中的介入必不可少。在多方面的努力下,我國的稀土產業也許能擺脫受制於人的尷尬局面,實現應有的利潤。

㈢ 我國為什麼用用頓不用桶計量石油

到處查了下還真沒查到怎麼回事...
倒是歐美用桶計量的原因挺多的
西方世界早在幾千前就使用木桶去運送葡萄酒,其實最開始的時候中東地區的人是用陶罐去裝葡萄酒,但是陶罐的密封性並不好,而除了中國以外,其他的民族又沒有搞出瓷器,而即便是搞出了瓷罐,瓷罐也太容易碎了,於是中東的民族就用木桶儲存和運送葡萄酒。
由於木桶是圓柱狀,因此非常便於運輸,因此越來越多的液體商品都是使用木桶運輸,例如橄欖油。後來石油被發現後,人們開始用鐵皮圓桶去裝載石油。
最先使用鐵桶裝石油的國家就是美國,在二戰之前,石油的計量單位並不統一,美國使用「桶」來計量,而蘇聯則是使用「噸」來計量。
美國使用「桶」作為單位是為了運輸方便,在最初的時候石油確實是使用桶來裝運的,油桶也就成為美國石油的計量單位。
二戰後,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也是世界前十大石油出口國之一,並且石油貿易是跟美元直接掛鉤的,使用價格也是由華爾街操縱的,因此其他國家被迫接受「油桶」。
很多人認為,在全球化貿易時代,使用「油桶」作為計量單位對於石油貿易是十分有利的。因為油桶就如同商品的集裝箱,可以大規模的在海域和陸運之間調度,而且計算出售也很方便。
但是其實現在的石油早就已經不再使用油桶來運輸了,現在的石油都是通過管道,直接從產地出來直接輸送到港口裝船,然後在運送到目的地港口,再由管道送到儲存罐。我們平時在路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運油的油罐車,但從來看不到拉著油桶運用的大貨車。

㈣ 中國為什麼不盛產石油和天然氣

我們中國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在世界上排名都是比較靠前的,

之所以沒有大范圍的開采是因為

目前為止開彩的價格遠遠高於從國外購買的價格,

同時,那這也是不可再生資源是一種戰略物資的儲備,

所以說我們先用別人的,

後續再,開采,我們自己的,

這也是對國家安全的一個保護。

㈤ 為什麼火力發電不用石油作為燃料

石油加工成人類的必需品相對方便(天然氣、煤也可以,但困難得多),所以石油的用途可以說是非常的廣,例如日常所見衣物、塑料構件、塑料管道、塑料薄膜、色彩顏料、橡膠、日用品、葯品、瀝青、蠟、汽油柴油煤油燃料……可以說,把石油當燃料直接燒掉真是太可惜了。石油提煉成相對干凈的汽柴油後,用發動機帶動發電機發電,有投資少、便利、靈活的優勢,但發電成本更高。天然氣本身就比較干凈,直接就可以作為燃料提供給發動機。這些相對「干凈」的燃料,經過發動機燃燒後,仍會排放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少量的硫化物(畢竟沒法完全處理干凈),對於分散式的排放,根本沒法處理,對環境仍然是巨大的污染源。
未來理想的能源方式應該是電,電的使用沒有分散式排放這個問題(氫氣直接在空氣中燃燒依然會有氮氧化物),至於電能的產生方式可以是五花八門,可以是核能、水電、太陽能、風電等清潔能源,也可以是煤電、天然氣電甚至石油電(如果未來技術可以做到集中處理零排放的話),但石油更大的可能是用來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石油不夠用時煤也會充當這種作用。

㈥ 中國什麼是第二大能源

在中國,石油是第二大能源。

石油戰略儲備對國家發展意義重大。目前,我國石油年產量約2億噸,但年消費量超過5億噸,主要大型油田——大慶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穩產增產壓力加大。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對外依存度約為60%,國際油價波動會對我國經濟產生一定影響。

而且,我國進口的石油大部分通過海上運輸,海上石油運輸通道亦存在一定風險隱患。無論是從保障經濟、國防安全的角度看,還是從調節和平抑國際油價波動的角度看,都需要加快完善石油戰略儲備制度,加強石油儲備建設。

我國戰略石油儲備基地選址相對集中,一期工程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今後在空間布局上應適當分散,實現沿海和內地相結合。在基地選址上應遵循以下原則:運輸便利,費用較低;安全可靠,儲存風險小;地區均衡,靠近市場。

未來可以考慮在東北、西北內陸地區管道運輸樞紐站附近選擇儲備基地。出於儲油設施安全考慮,可推動鹽穴儲油庫建設。鹽層本身滲透性低、封閉性好,不易發生泄漏,而且建設成本低、環保性好。

㈦ 為什麼中國缺石油還要出口石油呢

其實我國主要出口的是成品油,也就是從國外進口原油,再由煉油廠加工為成品油進行出口,賺取其中的利潤,僅僅16年一年我國就出口了2045萬噸成品油,當然有時候也會出口一部分原油來援助其他國家,但一般都是將進口的原油轉手再賣掉。

㈧ 中國為何不學著美國一樣操控石油 像美國一樣去中東開發石油!是不是就可以讓人民幣漲價

我就是學石油的我來告訴你實際情況。 我們國家確實石油不少全球排漆-吧名吧,但是我們人太多,人多就車多所以石油遠遠不夠用,現在50-陸0%需要進口。我們國家的石油底層比較深條件復雜,不好采或者成本高,中東的石油底層淺最好採集。成本最低。 為什麼美國不用自己的采別人的?因為中東的石油採集成本低,質量好。當然美國也有戰略儲備的意思。 石油看似一個油田探明幾億噸。其實能采出的不多,現在的技術石油採收率不到三吧%我們國家的水平也就是三二%左右啊。 所以能源行業現在主要是開發海灣油氣,美國佔了中東我們主攻非洲了

㈨ 實現可控核聚變之後,中國是不是就不用從外國進口石油和天然氣了

目前來說,提煉苯、甲苯、二甲苯、乙烯等化工原料的合適來源還是原油
可控核聚變只是能解決動力、發電等方面,和石油天然氣領域有交集但不是完全一致

㈩ 戰略油氣儲備比例

不同的戰略油氣儲備類型有不同的特點,而這些特點在滿足應急程度、安全狀態、供應成本等要求上是不同的。異地儲備往往以成品油和原油兩種物資形態出現,礦產地開采儲備和礦產地封存儲備是以原油物資形態出現。不同的油品使用對象對其儲備也有著不同的具體要求。如有研究者認為要根據油氣資源的品種和軍隊等的需要,進行儲備方式、方法的選擇。這是根據儲備品的使用對象來區別對待,但是中國戰略油氣儲備有著基本需求滿足特徵。戰略油氣儲備管理是通過儲備原則來指導確定儲備方式和儲備數量,無論是國家一方,還是儲備和使用一方都會關心各自的儲量問題。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解決表7-6中所列的各種類型的比例。

1.他國儲備比例概況

從收集的資料看,研究最多的內容是根據儲備主體和儲備形式分類來說明儲備比例。即國家儲備和企業儲備或機構儲備在油品和原油上各佔多少比例。

不同的國家對於成品油和原油的儲備比例各不相同。最早開始戰略油氣儲備的法國是以成品油為主、原油為輔。據資料顯示,英國的成品油佔到總儲備量的53%,德國成品油和原油各為50%。

還由於不同的國家儲備主體也有差別(表7-14)。如歐美、日、韓等國的石油儲備都有民間組織機構的參與,並占據著很大的份額。德國施行「聯盟儲備」機制,官民聯盟儲備量為90天、政府儲備17天、企業儲備15天[136]。法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在1993年頒布的新石油法規中規定企業要相當於前一年消費量26%的儲備,約為95天的儲備量[2]。日本民間石油儲備達到77天,占據國家總儲量的46.4%。美國目前的戰略石油儲備高達7.27億桶,商業原油庫存有3.5億桶;其全國石油儲備相當於150天的進口量,其中政府為53天進口量,僅佔1/3[134]。日本在2000年國家儲備474.1×108L,占總儲備52%;民間儲備434.0×108L,占總量48%;2002年國儲483.6×108L原油、89天;民儲418.7×108L、77天消費水平[179]。到2004年176天,約9398×104m³的總儲備量,其中政府91天、約5099×104m³;企業85天、約4554×104m³[141]。韓國2002年石油總儲備為74.5天,其中國家儲備29.7天、民間儲備44.8天[134]。可以從表7-12中看出,不同國家在對儲備對象的比例要求上差別也很大。

中國油氣戰略儲備研究

由此可見,當戰略油氣儲備動用時,供應時間是最為重要的因素。當總儲備量確定以後,可以根據以上(7—1)至(7-10)公式計算出開采儲備、封存儲備的比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