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東石油資源枯竭以後怎麼辦
從1970年代進入石油短缺時代,而是在供需大體平衡、儲量相對充足的形勢下發展。在可預見的將來,技術進步的積極作用不但在北歐、西歐等地區將繼續加強,而且還要擴展到其他油氣區,特別是OPEC各國、俄羅斯和中亞各國。這一因素所推進的儲量增長,至少還將維持供需平衡30年。加上新油田的發現,世界常規石油最終可采儲量有望達到3萬億桶。扣除已采出的1萬億桶,剩餘的2萬億桶足以使世界石油供應到2050年。
第一在石油即將枯竭前那麼這些已石油過活的國家早就做好了戰略儲備
第二中東國家也在做著經濟政策的改革,利用現有的大量資金進行合理的投資,也吸引外資,進行人才培養這樣就加大了對人力資本的積累!!優化資源配置等等
第三 中東各國正加強各種區域合作
第四 努力實現經濟多元化,擺脫國民經濟對石油產業的過分倚重,充分重視非石油部門經濟的發展潛力,激發民營企業的經濟活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大力發展製造業和服務業,開發旅遊業,實現了較好的經濟增長
我想以後中東靠石油來帶動經濟的國家必定要找到其另外的行業優勢!
比如:日本的電子與汽車工業
荷蘭的食品加工,化學,電器工業
等等等等
⑵ 73年的石油危機是如何引發的經濟危機
1973年,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運用石油武器來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行石油禁運,削減石油產量。結果是石油價格暴漲,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到了1978年,伊朗發生政治局勢的變換,造成了石油生產的不穩定,生產一度從每天600多萬桶降到了70萬桶。這樣,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出現了。
石油危機的出現,大大影響了西方國家的經濟,尤其是日本。第一次石油危機, 就馬上使日本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蕭條,導致了外匯的大量外流。
這次由石油危機所引發的經濟危機有一個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這次危機造成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較長時間的「滯脹」。所謂「滯脹」,就是指經濟增長停滯和通貨膨但是,由於70年代的通貨膨脹持續時間長,幅度大,由於擔心引起更為嚴重的通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很難繼續使用國家干預刺激經濟的手段,由此也就更難走出經濟蕭條脹同時存在的現象。
⑶ 為什麼1973年石油禁運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阿拉伯國家除了在軍事上進攻以色列外,又試圖用石油作武器,發起了石油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兩周,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10國召開會議,決定對軍事經濟援助以色列的國家以及同情以色列的國家,進行石油禁運。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和日本等依賴中東石油的國家,不得不重新檢討自己的中東政策。特別是日本,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程度高達100%,所以日本趕緊撤回以往曖昧不清的中東立場,表明支持阿拉伯國家。日本政府宣布關於中東問題的三點原則:「一、以色列應該從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佔領阿拉伯國家的領土上全面撤軍;二、國際社會要本著公正的原則解決中東問題;三、承認巴勒斯坦人的正當權利。」1973年12月,阿拉伯產油國正式承認日本為友好國家,解除對日本的石油禁運。
石油戰爭雖然收到一些效果,但由於多數阿拉伯國家的產業單一,幾乎全是清一色的石油工業,所以石油禁運對阿拉伯各國自己的經濟打擊也很大,難以長久維持。石油戰爭只持續了幾個月,阿拉伯國家就不得不重新開始對美國和歐洲出口石油。但石油危機造成的石油價格暴漲,對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打擊,遠遠大於對歐美發達國家的打擊,非產油的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借債購買昂貴的石油,這後來發展成為一些貧困發展中國家的嚴重債務問題。
⑷ 蘇聯如何應對石油經濟危機
1973年,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運用石油武器來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行石油禁運,削減石油產量。結果是石油價格暴漲,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到了1978年,伊朗發生政治局勢的變換,造成了石油生產的不穩定,生產一度從每天600多萬桶降到了70萬桶。這樣,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出現了。
石油危機的出現,大大影響了西方國家的經濟,尤其是日本。第一次石油危機, 就馬上使日本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蕭條,導致了外匯的大量外流。
⑸ 1973年石油危機的介紹
第一次石油危機從1973年延續至1974年,又稱作1973年石油危機,由於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為了打擊對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
⑹ 聯合國對石油危機的解決方法
戰略石油儲備制度起源於1973年中東戰爭期間。當時,由於歐佩克石油生產國對西方發達國家搞石油禁運,發達國家聯手成立了國際能源署。成員國紛紛儲備石油,以應對石油危機。當時國際能源署要求成員國至少要儲備60天的石油,主要是原油。上世紀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機後,他們又規定增加到90天,主要包括政府儲備和企業儲備兩種形式。世界上只有為數不多的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達到90天以上。戰略儲備的主要經濟作用是通過向市場釋放儲備油來減輕市場心理壓力,從而降低石油價格不斷上漲的可能,達到減輕石油供應對整體經濟沖擊的程度。對石油進口國而言,戰略儲備是對付石油供應短缺而設置的頭道防線,但其真正的作用不在於彌補損失的進口量,而在於抑制油價的上漲。此外,戰略石油儲備還有以下作用:一、可以給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特別是能源消費方式爭取時間。二、可以起到一種威懾作用,使人為的供應沖擊不至於發生或頻繁發生。在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交替實行「減產保價」和「增產抑價」的政策時,戰略儲備能夠使進口國的經濟和政治穩定,不會受到人為石油供應沖擊的影響。
從1996年起,我國就已經成為石油和石油產品凈進口國。我國的石油和石油產品進口已佔全部供應量的1/3。國家信息中心2008年9月22日發表了題為《2000年以來中國能源經濟形勢分析》的報告,國內石油消費量到2010年和2020年將分別增加到4.25億噸和5.72億噸,對進口石油的依存度將達到55%和66%。
⑺ 20世紀70年代中東採油國採取了什麼樣的採油戰略
70年代由於美國惡意幫助以色列打壓阿拉伯國家,終於激怒了阿拉伯世界。73年10月中,阿聯酋率先發起對美國石油禁運12%,進跟著沙特、卡達、巴林、科威特、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等紛紛仿效,造成轟動一時的西方石油危機。美國人也只好去揀木柴過冬。不過遺憾的是由此造就了以輕便省油為特點的日本汽車業的崛起!
⑻ 1973中東石油危機引起了什麼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為了打擊對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當時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
⑼ 有沒有關於73年石油鬥爭的資料
阿拉伯國家的石油鬥爭 1973年中東十月戰爭中,阿拉伯產油國以
石油為武器,採取提價、減產、禁運、增加股份及國有化等措施聯合行動,
配合軍事上和政治上的斗爭,有力地打擊了超級大國的霸權地位。10月6
日,戰爭爆發的當天,敘利亞首先卡斷了一條輸油管,黎巴嫩關閉了輸送
石油的南部重要港口西頓。翌日,伊拉克宣布將伊拉克石油公司所屬巴士
拉石油公司中美國埃克森和莫比爾兩家聯合擁有的股份全部收歸國有。
10月16日,科威特、伊拉克、伊朗、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卡
塔爾6個海灣產油國決定不顧西方石油公司的反對,單方面把海灣原油
標價提高70%。17日,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決定以9月份各成員國的
產量為基礎,每月遞減5%;對於美國等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國家,逐月減
少石油供應5%。緊接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沙烏地阿拉伯和科威
特等阿拉伯主要產油國相繼宣布對美國和支持以色列的荷蘭實行全面的
石油禁運。十月戰爭結束後,阿拉伯產油國採取了進一步減產、提價和禁
運等措施。11月4日,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再次決定成員國立即減產
25%。12月22日,石油國輸出國組織決定再次大幅度提價,從1974年1
月起阿拉伯標准輕油的標價從5.11美元提高到11.65美元。與此同時,
為了感謝非洲人民同以色列斷交,支持阿拉伯人民斗爭的正義行動和聲
援非洲人民的反帝、反殖及反種族主義的斗爭,阿拉伯產油國決定對葡萄
牙、羅得西亞和南非實行石油禁運。此外,阿拉伯產油國還採取了增加股
份和國有化行動。阿拉伯產油國把提價、減產和禁運等措旅結合在一起開
展的石油鬥爭發揮了前所未有的威力和影響,極大地支持了阿拉伯人民
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斗爭,打擊了超極大國的強權政治和以色列的侵略擴
張政策。在阿拉伯人民的堅決、有效的斗爭和世界輿論的強大壓力下,以
色列被迫於1974年2月和5月在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作了一定程度的
後撤。接著,在1974年的聯合國第29屆大會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獲准
以常駐觀察員的身份參加聯大的會議和工作,國際地位顯著提高。這些均
是阿拉伯人民長期堅持武裝斗爭和運用石油武器的成果。同時,通過石油
斗爭,阿拉伯及第三世界產油國從國際石油壟斷資本手中奪回了控制石
油生產和供應,以及決定石油標價的權利,結束了帝國主義肆意掠奪和剝
削第三世界產油國的歷史,沖破了帝國主義長期壟斷國際經濟的局面,沖
擊了超級大國對第三世界資源、國際市場及金融體系的控制權。
⑽ 第一次中東石油危機怎樣解決的
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標價權,並將其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阿拉伯國家的石油鬥爭,突破了美國石油壟斷資本對國際石油產銷的控制,沉重打擊了美國在世界石油領域的霸權地位。美國每天的石油進口減少了兩百萬桶,許多工廠因而關閉停工,正在受到能源危機困擾的美國政府不得不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並採取了一系列節省石油和電力的緊急措施,其中包括:減少班機航次,限制車速,對取暖用油實行配給,星期天關閉全國加油站,禁止和限制戶外燈光廣告等。甚至連白宮頂上和聯合國大廈周圍的電燈也限時關掉,尼克松還下令減低他的座機飛行的正常速度,取消了他周末旅行的護航飛機。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授權總統對所有石油產品實行全國配給。美國國防部正常石油供應幾乎有一半中斷,美國在歐洲的駐軍和地中海的第六艦隊不得不動用它們的戰時石油儲備。
美國為了對抗阿拉伯產油國的石油鬥爭,威脅要使用武力佔領這些國家的油田,美國的恫嚇遭到阿拉伯國家的迎頭痛擊。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和利比亞發出嚴正警告,如果美國膽敢武裝入侵,就立即炸毀油田和有關設施,徹底摧毀美國在中東的全部石油利益。阿拉伯國家的堅決態度,迫使美國不敢貿然動手。
為了利用矛盾集中力量打擊美以侵略者,阿拉伯國家對石油進口國採取分別對待的策略,根據其對這場戰爭的不同態度,將它們分為「友好」、「中立」和「不友好」三類。凡是對以色列實行某種經濟制裁或斷絕外交關系或為阿拉伯各國提供某種軍事援助的國家,劃為友好一類,可以獲得減產前的供應數量。凡是積極支持援助以色列侵略者、反對阿拉伯國家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義斗爭事業的國家,則被劃為不友好一類,停止對它們的石油供應,對中立國家,適當限制對它們的石油供應。
這場石油鬥爭,不僅在經濟上對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產生巨大影響,而且在政治上分化了西歐、日本與美國的關系,孤立和打擊了美國和以色列。許多西歐國家為了獲得中東的石油供應,都對美國支持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的政策,採取拒絕合作的態度
石油本來是阿拉伯國家的寶藏,可是多年來它並不能為阿拉伯人民造福,卻成了帝國主義掠奪的對象。這一次阿拉伯國家團結一致,同仇敵愾,把寶藏當作「武器」,在反對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的斗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石油武器的運用,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給予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以沉重的打擊,大長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志氣。阿拉伯人民通過這場斗爭,在政治上揚眉吐氣,進一步覺醒,認識到自己手中握有制服帝國主義的有效力量,他們決心要掌握自己的資源,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