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沙特與俄國談崩,引發石油戰,為何有人說對中國不全是利好
短期來看或許兔子國家能收割一波中東的廉價石油,可是長期來說,一旦沙特在這次博弈中失敗,那麼兔子國家的能源只能靠俄羅斯或者是美國,這樣的情形當然會對兔子的工業發展造成巨大的阻礙。別看現在沙特喊得最厲害,降得價格很有點狠,但是並不是全球最低的石油價格,美國的石油可比沙特的還要便宜,要不是離美國太遠了,或許兔子已經去進口美國的石油了。
沙特是絕對撐不下去的,而世界其他兩大產油國,一個是俄羅斯一個是美國 ,一旦沙特國家破產,很有可能就落入了美國政府的掌中,這下全球石油基本上都被他們掌握,對於兔子來說肯定很難受,不管向著哪一個,總有另一個不滿意。美國不可能和兔子和平共處,而俄羅斯也打著算盤想接兔子之手恢復元氣,一旦能源進口被俄羅斯掌握,這下就不得不和俄羅斯綁在同一條船上了,對於兔子來說咋選都不是正確答案。
2. 20世紀石油戰爭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匯石油標價權,並將其擊沉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是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第二次危機(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伊朗親美的溫和派國王巴列維下台,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此時又爆發了兩伊戰爭,全球石油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隨著產量的劇減,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此次危機成為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機(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佔科威特以後,伊拉克遭受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點。美國、英國經濟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跌破2%。國際能源機構啟動了緊急計劃,每天將250萬桶的儲備原油投放市場,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歐佩克也迅速增加產量,很快穩定了世界石油價格。
此外,2003年國際油價也曾暴漲過,原因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發生暴力沖突,中東局勢緊張,造成油價暴漲。幾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3. 洛克菲勒燃起石油大戰,為何對手不知不覺就沒了
1871年,在美國的克利夫蘭市,經過幾度淘汰,這里還剩下20多家煉油廠。而在這里,32歲的約翰·洛克菲勒也是其中的一員,他與合夥人成立的標准石油公司在這里與其他同行進行著激烈的角逐。
4. 中東的哪些戰爭是因為石油引起的 和對中東的影響
中東問題主要問題是:阿以沖突問題。阿以沖突的核心是巴勒斯坦問題,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與石油毫無無關,但實際上每次的中東戰爭都與石油緊密相關。
1956第二次中東戰爭
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起因是因為埃及總統納賽爾決定從英國人的手裡收回蘇伊士運河而引發,其根源在於石油。當時,英國等西歐國家經濟對海灣石油嚴重依賴,而大部分石油都必須經蘇伊士運河運輸。否則須繞過非洲好望角,當時任英國首相的艾登聲稱:「沒有蘇伊士運河運入的石油,英國和西歐的工業便不能保持正常運轉。」所以為了奪回運河,英法和以色列於當年10月29日出兵攻打埃及,這樣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給予埃及堅決支持,敘利亞、黎巴嫩和約旦立即切斷了輸油管道,同時沙特停止向英、法供應石油。阿拉伯國家第一次使用了「石油武器」。石油供應中斷給了英、法致命打擊……通過這場戰爭,石油生產國體會到了石油武器的「威力」。
在這一背景下,60年代石油生產國在伊拉克巴格達發起成立了自己的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這一組織在以後的國際石油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後,阿拉伯國家再一次拿起了「石油武器」。戰爭爆發後,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等國宣布對美石油禁運。可阿拉伯人這次輸掉了戰爭,蘊藏豐富石油的西奈半島被以色列佔領。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再次動用「石油武器」支援埃、敘等國。戰爭爆發不久,阿拉伯國家就一致決定立即實行石油減產計劃,逐月減產5%。隨後,阿拉伯國家紛紛對美實行石油禁運。與此同時,阿拉伯國家還大幅提高油價,各國還乘機推行石油國有化政策,將西方石油公司股份收歸國有。減產、禁運和國有化等三大措施導致油價飛漲,從而導致了二戰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
1980兩伊戰爭
1980年,世界第三大產油國伊拉克和第五大產油國伊朗之間爆發長達8年的戰爭。伊拉克和伊朗本來就有尖銳的宗教矛盾和領土爭端,但石油因素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70年代的高價石油為兩伊積累了龐大的石油財富,隨之而來的就是兩國稱霸海灣的野心開始急劇膨脹,接著雙雙大量購買軍火武器。此外,伊拉克還對與其接壤的伊朗胡齊斯坦省虎視眈眈,而該省的石油儲量幾乎佔了伊朗石油儲量的90%。戰爭期間,雙方都竭力破壞對方的石油設施,轟炸產油基地。兩個產油大國間的戰爭引起了世界石油市場的動盪和供應緊張,歐佩克油價一度漲至34美元一桶,從而釀成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
1990年海灣戰爭
1990年的海灣危機和其後的海灣戰爭更是一場石油戰爭。不管是伊拉克吞並科威特,還是美對伊動武,都與石油利益緊密相關。因此,老布希在國會為其出兵海灣辯護說:「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儲備的控制權落入薩達姆手中,那麼我們的就業機會、生活方式、我們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各友好國家的自由都將蒙受災難。」對美而言,海灣石油就是其「國家利益」。
海灣戰爭期間使伊、科石油業遭到嚴重破壞,科威特7000座油井被點燃,導致油價一路飛漲。1990年7月一桶只有14美元,到10月則突破了40美元,布倫特油價一度達42.10美元一桶。不過,這次高油價持續時間並不長,與前幾次危機相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
對中東的影響
1、巴以問題仍難得到徹底解決,戰爭「後遺症」還是很多。增強了伊斯蘭世界穆斯林對霸權國家的強烈不滿和怨恨,而戰爭只會日益強化這一矛盾。沒有看到西方國家所承諾的和平,只會有新一輪的沖突。隨著美在中東反恐的深入和擴大以及強行改造阿拉伯世界,必將觸動阿拉伯世界根深蒂固的傳統體制和文化價值觀,美阿矛盾將進一步激化
2、表面穩固的許多中東國家政權實際上非常脆弱,內部派系林立,民族、宗教矛盾極其復雜,能否維持穩定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一些阿拉伯國家政權的穩定將可能面臨來自國內民眾反對的重大威脅。不僅可能成為恐怖主義滋生的又一溫床,而且也可能成為危及地區國家安全和穩定的根源。
5. 伊朗石油戰爭是怎樣爆發的
一切都是美國的野心造成的
6. 引起第一次石油危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年-1974年),又稱作1973年石油危機。由於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了打擊對手的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當時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是20世紀下半葉三大石油危機之一。[編輯] 影響 原油價格暴漲引起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增長下降了4.7%,歐洲的增長下降了2.5%,日本下降了7%
7. 美國對石油輸出國發動戰爭,根據自己的感悟,從金融角度分析美國為什麼會不定期的發動戰爭目的是什麼
石油在能源消耗中占很大比重,控制了國際原油市場就等於把握世界經濟命脈。另一方面,維持美元霸權地位。
8. 為什麼說中東為石油而戰
20世紀中東曾為石油而戰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 現代石油工業誕生後的約一個世紀里,美國始終壟斷著國際石油市場。二戰後,中東石油產量猛增,世界石油中心逐漸從北美轉向中東。這一時期原油價格低且平穩,1945年原油標價為每桶1.05美元,1960年為1.90美元。
上世紀70年代初,中東產油國通過與西方石油公司簽訂協定,將石油所得稅率提高,終止了西方石油壟斷資本單獨定價的特權,原油標價從每桶約2美元提高到約3美元。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中東產油國採取了減產、對美國等國進行石油禁運及抬價等舉措,使油價在不到3個月內從每桶約3美元猛升至約11美元,從而引發第一次石油危機。這場危機導致全球出現戰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1974年,以美國為首的一些發達國家成立了國際能源機構,協調石油進口政策,建立了石油戰略儲備體系。
1978年底,伊朗政局巨變使其石油日產量從580萬桶猛降到100萬桶以下,打破了市場供求關系的脆弱平衡。加上西方石油公司競相在現貨市場搶購石油,油價從每桶13美元飆升至34美元。1980年,伊拉克和伊朗兩國間爆發戰爭,油價漲至每桶38美元,從而催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機,西方國家再次陷入經濟衰退。
高油價促使石油消費國實施能源多樣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並建立石油戰略儲備。世界其他地區的石油產量也在高價格的刺激下高速增長。所有這一切使國際石油市場開始供過於求。1982年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開始實施生產配額制,力求「限產保價」。但這種做法導致歐佩克成員國為爭奪市場份額展開價格戰,油價1986年第二季度一度下瀉至每桶6、7美元。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國牽頭組成多國部隊發動海灣戰爭,其間國際油價升至每桶40美元。但到1991年1月油價又開始直線下跌。與前兩次石油危機相比,這次油價飆升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突發,歐佩克由於錯誤地判斷形勢決定增產,導致油價暴跌。1998年初,歐佩克油價跌破每桶12美元,當年年底國際油價再次跌破每桶10美元大關。
1999年3月,歐佩克達成新的減產保價協議,國際油價開始回升。2000年3月,油價回升至每桶34美元。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地緣因素再次左右能源市場,油價進一步攀升。2004年以後,受需求旺盛、投機活躍、美元貶值以及地緣政治動盪等因素影響,油價漲勢一發而不可收。2008年1月2日,油價攀上每桶100美元高位。 航空公司暫未受沖擊
上海證券報從航空業內獲悉,國內航油一季度的銷售價格剛剛於1月1日公布,較去年10月31日上調後並未調整。分析師指出,這至少意味著3月之前國內航空公司都不必擔心國際油價的高企,不過如果國際油價持續上漲,中航油可能會在下一季度上調國內航油銷售價格。
目前我國航油價格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即航油出廠價、進銷差價和2006年7月起增加的綜合採購成本差價。從去年起,每個季度航油價格都將根據綜合採購成本差價的調整而進行一次調整,調整的依據是以上個季度國際航油市場的變化情況。去年10月31日晚發改委宣布調高每噸航油出廠價500元,由此也帶來銷售價格上調,這也是截至目前國內航空油價的最後一次變動。據上海證券報了解,今年1月1日中航油公布的第一季度航油價格沒有作出調整。
國信證券分析師李樹榮昨日接受上海證券報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內航空公司絕大部分的航油還是向中航油采購,因此國際油價的變動不會對航空公司航油成本產生太多直接影響。從目前來看,國內航油價格可以保持到3月底,這也意味著,除了國際航線需要在海外加油,國內航空公司的大部分航油成本短期內將維持不變。不過她也指出,如果國際油價一直上漲,中航油可能會在4月初上調國內航油銷售價格。
根據民航總局的數據,去年9月份國內各航空公司的燃油成本已經佔到了總成本的44%。中信證券分析師馬曉立表示,根據其對2006年整體情況的測算,油價每上漲100元,東航將會減少凈利潤2.2億元,南航減少2.5億元,國航減少1.8億元。不過李樹榮指出,即使國內油價上調,航空公司也可以通過提高燃油附加費來抵消部分成本。 高油價帶動煤價上漲
今年煤炭長協價格談判很順利,往年常見的「頂牛」不見了,煤企報價基本得到滿足。在這背後,有油價高企的「功勞」。
2007年12月18日是重點煤炭合同匯總會結束的日子。此前一天, 2008年重點合同電煤基本簽訂完畢,主要電煤價格每噸上漲30至40元,漲幅在10%左右。煤炭價格正式放開,是在2006年,但2006年和2007年,原「計劃煤」價格每噸都只上漲20元左右,而且談判非常艱苦。2008年,是煤企談判最順利的一年。
中國煤炭運銷協會副秘書長梁敦仕認為,除了供應偏緊之外,國際油價高漲也拉高了煤炭價格。國際上,按同等發熱量,煤價與原油價格有1:6的關系,2007年下半年,國際原油價格從每桶70美元升至90多美元。煤炭作為替代能源,在可以替代的情況下,用煤、用電的經濟性逐步顯現,從而拉動煤炭需求的增長,並拉高煤炭價格。
另外,原油價格高企,還催生了包括水能、核能、太陽能、風能等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熱。按照有關規劃,我國將力爭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費量達到能源消費總量的10%左右,到2020年達到15%左右。 石化行業冷暖不一
作為國內最大的兩家石油企業,國際油價變動對中石油和中石化勢將帶來直接影響。「由於兩大集團一直充當政府穩定國內油價的政策工具,因此在國際油價高漲之後,其所承受的壓力也顯著增大。」國都證券石化分析師賀煒對本報記者說。他表示,高油價給兩家公司帶來的沖擊並不一樣。對中石油來說,因其上游業務比較突出,受益將更顯著;但對中石化而言,因煉油業務龐大,高油價會加劇其煉油虧損。
由於石油是大部分化工產品的原材料,油價上漲對化工行業肯定會帶來成本上升。銀河證券分析師李國洪表示,化工行業不同產品價格向下游傳遞速度和幅度明顯不同,有機化工原料、化肥、化纖、塑料原料等向下傳遞的速度快且幅度大,故下游價格承受力較強,而塑料成品、橡膠製品、農葯等產品價格向下游傳遞的速度慢且幅度小,故下游價格承受力較弱。
「因此,油價上升對有機化工原料、化纖、塑料原料等企業較為有利,而對塑料成品、橡膠製品、農葯等企業不利,故應視具體情況區別分析。精細及日用化工由於位於石化產業鏈末端,油價的變化對其鞭長莫及。」李國洪說。
賀煒指出,對鉀肥等化肥產品來說,國際油價上漲後的一大影響就是海運費用的上升。此外,油價與天然氣價格具有聯動關系,這也造成尿素等產品成本的攀升。
不過,並非所有行業都為此次油價破百感到悲觀。作為石油的替代品,替代能源在油價高企後將打開廣闊的市場空間。賀煒表示,煤化工等替代能源將從中獲得極大的發展機遇。
「不僅替代能源本身,一些相關的設備製造企業也會受國際油價大漲的利好刺激。」賀煒說。
昨天,國內風電製造龍頭企業金風科技漲停,報收於144.1元。而在美國市場上,油價觸及100美元大大刺激了中國新能源股的表現。其中,林洋新能源結束近3個交易日的調整,急漲一成,至35.99美元;晶澳太陽能升7.53%,逼近歷史高位;中電光伏漲7.2%,收至17.71美元的上市次高位;加拿大太陽能也漲了1.85%。
9. 沙特主動出擊硬扛俄羅斯,屢屢發動石油戰的沙特究竟有多猛
沙特是世界最重要的產油國之一,而且產油的數目也是非常多的。而且仗著自己是最大的產油國之一,沙特多次發動石油價格戰。而且這次也不例外,沙特甚至主動出擊硬抗俄羅斯,這是讓人感覺到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之所以沙特能夠這樣做,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沙特本身的石油儲量非常豐富,而且開采起來非常容易,和俄羅斯開采起來不同。其次就是沙特的背後是美國在進行支持,所以基本上每次石油價格站中,沙特都是和美國進行了聯合。最後就是沙特之所以敢於多次發動石油價格戰,其實大部分還是因為美國的默許和暗示,畢竟大部分石油戰發生的時期都是俄羅斯進行大動作之後。
最後就是沙特之所以敢於多次發動石油價格戰,其實大部分還是因為美國的默許和暗示,畢竟大部分石油戰發生的時期都是俄羅斯進行大動作之後。而且每次俄羅斯的大動作取得了自己想要的結果之後,都必然會出現一場非常慘烈的世界石油價格大戰。
10. 20世紀中東曾為石油而戰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局面
中東各國之間矛盾重重,尤其是與以色列。列強國家都希望中東永遠不平靜,但有害怕動盪的完全不受控制,因為從中漁利是幾乎所有其他國家的願望。
中東產油國也希望自己的寶藏全由自己掌控,他們自己就是因為宗教、利益、歷史遺留問題戰亂不斷,怎麼可能一致對外呢?
科威特、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