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當前地質工作問題分析及應對建議
錢麗蘇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北京,101149)
一、問題
1.體制轉型、機制轉換雙滯後,帶來的矛盾和問題十分突出
地質工作體制改革、機制轉變雖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由於新舊體制混合運作而帶來一些問題和矛盾。
(1)地質工作與體制改革相適應的產業結構調整,在有了一定程度改變的同時,對地質工作體制觸動並不大,基本上還是局限於「體制外」為主的調整。
(2)現行部門管理體制仍不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大部分管理對象仍沿襲著計劃經濟時期事業單位管理的格局。公益性地質工作機構的定位(特別是省級地質專業骨幹隊伍的定位)不夠明確。廳、局之間的關系沒有理順,在事權、待遇(人均地勘費、單位級別)等方面還有差別。
(3)地質工作微觀經濟組織與主管部門之間仍維系原有的行政隸屬關系,以致產權關系不明晰,單位或企業的經營風險仍由國家承擔。
(4)所有制結構和經濟成分仍較單一,95%以上仍是國家所有的經濟實體,與市場經濟要求相差甚遠。
2.市場體系總體功能沒有完全發揮,未形成統一開放的市場
市場體系有利於充分發揮市場參與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市場主體合理配置和使用生產要素,提高經濟效益,還能自主調節市場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但在地質工作領域,這一功能沒有得以正常發揮和實現。另外,礦產資源自然分布的不均衡性,決定了地質勘查市場的區域非均衡性。從大的區域來看,西部勘查程度較低,礦產勘查潛力巨大,而東部勘查程度相對較高,找礦難度和風險明顯加大,礦種上也存在明顯的區域分布差異。同時,其他相關市場如礦產品、礦權、資本、勞動力等市場也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性,而這種差異性又與地質勘查市場的差異性存在著某種程度的背離,這在客觀上要求打破傳統地勘工作區域分割的格局。目前條塊、地區分割的局面仍未完全打破,資金、勞務、技術還沒有實現市場配置下的自由流動。
3.各要素市場完善程度不同,整體上不協調
目前,地質工作各要素市場總的態勢是:商品(礦權)市場已基本形成,特別是礦權流轉的一級市場,發育較快;但地質勘查資本市場尚未建立,地質勘查勞務市場還比較分散,沒有形成統一的市場。
從商品(礦權)市場看,一是礦業秩序沒有根本好轉,礦業權人合法權益缺乏保障;二是礦權出讓流轉制度不完善,弊端較多,突出表現在探礦權的招拍掛上;三是礦業權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不對稱,如大量相關數據還需要輸入並納入管理,省、市、縣三級工作信息交換不夠等;四是礦權意識淡薄,地方保護主義嚴重,登記難度大;五是礦業權評估方法還不科學,造成評估結果有差別,評估法規不健全,沒有統一的評估規范和標准。
從勘查資本市場看,地質工作有效投入不足,礦產勘查融資困難。一方面是投資主體沒有信心,另一方面是勘查主體缺位,致使固體礦產勘查(特別是風險勘查)資本市場尚未形成。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家固體礦產勘查公司上市的先例。礦產勘查風險分擔還沒有法律依據。
從勘查投資主體看,前期地質勘查風險投資渠道尚未形成,導致風險勘查資金匱乏;專門從事地質勘查資本經營的公司或機構還沒有建立;地質勘查投資主體行為法制化程度不高,仍有「以權代法」管理現象;商業性礦產勘查投資的約束機構和風險機制也未建立。
從勘查經營主體看,首先是適應市場的能力很不平衡,主要是受固有觀念、社會保障條件、歷史欠賬及經濟實力的局限;其次是市場主體地位尚未真正確立,市場競爭能力較弱,事企混合運行,使得地質勘查市場化程度仍很低,缺乏競爭力和活力;再就是勘查技術方法、手段傳統、落後,技術改造能力不足,地質找礦理論創新不夠,嚴重影響當前地質勘查向深部和老礦山外圍突破。
從中介組織看,既有中介組織缺失和職能不到位,未能充分發揮其在地質勘查領域的中介服務功能和作用;又有中介機構整體素質參差不齊,缺乏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兼備的專業人才,影響了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還有市場意識和服務意識不強,缺乏應有的自律等問題。
4.市場規則體系不完善,尚未與國際慣例接軌
現階段我國市場運行的規則是國家通過立法、執法、司法和法律監督來規范的。由於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過渡時期的種種歷史和現實原因,現行法律法規與開放型礦產資源市場,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後的世貿規則還存在一些差距。其一,地質工作中適應市場的規則體系很不完善,規范和標准不統一,特別是新舊制度並行,造成操作中隨意性很大;其二,現有規則的部分內容嚴重滯後,如對地質勘查市場主體的一些規定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其三,一些市場規則的內容不統一,如對探礦權、采礦權流轉的規定在有關法規中相互抵觸;其四,一些市場規則還沒有與國際接軌,如對地質勘查市場主體還實行區別對待的規定,對公益性地質資料沒有全面公開,礦業法律制度的執行不夠透明。
5.商業性地質工作缺乏雙拉動
公益性地質工作對商業性地質工作的拉動不夠。第一,由於商業性礦產勘查與戰略性礦產勘查界線難以劃分,致使這兩種地質工作在管理上仍有交叉。第二,對大調查經費、資源補償費和財政補貼用於公益性地質工作缺乏統籌管理,降低了公益性地質工作的效果。第三,與商業性地質工作結合還有不少問題,如兩類地質成果特別是地質資料還沒有一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並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分析標准和相應的管理方式、使用辦法、權益保障等規定和實施細則。
礦產品市場拉動乏力。雖然礦業發展對礦產勘查業提出了較高的需求,但這種需求至今沒有成為拉動商業性礦產勘查的直接動力,主要原因是礦業沒有形成對勘查資本金的積累,礦產勘查成本沒有進入礦產品價格,以及沒有形成良性礦產價值補償機制。
二、應對建議
1.重新定位公益性地質工作思路,創新機制
中國地質調查局升格為副部級單位,體現了中央對地質調查工作的高度重視。應該藉此機會對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地位和作用進行認真思索和研究,特別要研究近期的工作目標和任務,使我國的地質調查工作更加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好地為地質勘查、礦產開發和國民經濟發展服務。在工作思路方面,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已於2004年向中國地質調查局提出了建議,簡稱「六大計劃」。同時,對計劃項目的實施,一定要採取市場化運作。
2.加強政府對地質工作的宏觀調控和產業管理
地質工作新體制的建立,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礦產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同時,政府要切實轉變職能,通過規劃、經濟、行政等宏觀調控手段,對市場實施調節與引導,實現對地質工作的宏觀調控。一要加強政府對地勘行業的管理和政策引導;二要加強地質勘查專項規劃的引導和開展地質工作戰略研究;三要制定操作性強的促進商業性礦產勘查的扶持政策,如通過財政政策對某些礦產的勘查進行補貼,通過稅收政策對礦產勘查企業實行優惠,通過金融政策鼓勵商業性礦產勘查企業上市融資,等等。
在產業管理方面,要明確管理目標,包括國內礦產資源的供給程度(資源效益)、礦產資源的使用效益、國家的經濟安全、礦產勘查開發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和地質環境效益。要運用多種宏觀管理手段,包括法律手段,即修改礦產資源法,建立健全其他相關法規,強化對礦業權的法律保護;經濟手段如礦產勘查補貼及其條件、方法、機制,稅收政策方面的稅前扣減和虧損後移等;行政手段如市場建設、市場管理、勘查登記、資料匯交、頒布標准和定額等。要根據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的要求,結合我國礦產資源、地質條件的實際,編制具有指導作用的地質工作規劃,以指導地質工作。
3.深化地質工作市場主體組織改造、轉換機制
目前,我國從事地質勘查的組織形式有:大型礦業公司、小型勘查公司、勘查服務公司和個人找礦者。各公司性質、規模不一,主要有國有(含國有地勘單位)、民營、私營和少部分個人。對國有性質勘查主體必須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加快改造。一是對現有礦業公司通過兼並與擴張、探采結合,逐步發展壯大,形成規模。二是對國有地勘單位按照「分離—重組—改制」三步,結合各自優勢,選擇適宜的組織形式,有的可改為以經營礦權為主的資源型公司,有的可改為勘查技術服務型公司,有的可進入礦業成為礦業集團的組成部分,有的則改為其他產業公司。三是鼓勵和支持個人投資礦產勘查的行為,降低初級礦產勘查公司進入地質勘查領域的門檻,允許有條件的個人找礦,至少可以在資源省區內先搞試點。
4.進一步完善地質工作市場體系,規范市場行為,維護市場秩序
除要繼續加快礦業權市場培育和建設外,應重點加快礦業資本市場建設(特別要鼓勵礦產勘查風險投資,為其提供創業板),以及地質勘查勞務市場標准規范的制定。還要大力發展市場中介組織,包括投資中介、法律中介、財務中介和地質中介等。
5.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地質工作體制的建立與完善並不是一個部門的事,與經濟社會各方面密切相關,需要得到各方面的理解。為此,要加大宣傳,讓社會各界了解地質工作的性質、地位和作用,喚起社會各界對地質工作體制改革和機制轉換的大力支持。二要突破地質勘查的局限,向前要充分利用地質調查成果,向後要延伸產業鏈,與礦業開發銜接。在有條件的資源大省和地區實行勘查開發一體化,將通過改制形成的地質勘查企業並入礦業企業集團。三要與科研、院校加強聯系,廣泛開展聯合攻關,創新地質找礦理論,不斷提高地質科學研究水平和地質技術改造能力。四要融入社會,提高地質工作社會化程度,減輕地勘主體辦社會的功能。
作者簡介
錢麗蘇,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B. 急求,有關石油地質學的一個考研問題。
近期關於石油地質方面的進展,最顯著的是煤成油理論,主要在中國西部中侏羅紀的那套煤層,被研究認為可以生油,你可以查查相關資料
C. 在地質資料工作中遇到的幾個問題及其解決對策
李華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摘要本文依據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具有同根、同源的屬性,提出了建立統一的地質資料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議;對在地質資料匯交中出現的匯交地質資料時間滯後、資料內容質量下降的問題進行了羅列,並提出了建議或對策;對現行運行的目錄資料庫存在的缺陷及功能的完善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地質資料數據採集問題
1 地質資料信息管理系統應統一,搭建一個統一的平台
國土資源部根據《地質資料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制定的《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從2003年3月1日起施行,其中的附件2闡明了各不同行業、部門應匯交的原始地質資料包括各種原始測試數據、鑒定結果、工程布置圖、實際材料圖、野外原始記錄、原始數據、鑽孔剖面圖、實測和修測剖面圖等。《條例》和《辦法》為依法管理原始地質資料提供了法律依據。
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構成完整的地質資料,同根、同源,缺一不可。然而在現實的地質資料管理中,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分別保管在不同部門,搭建了不同的信息管理系統,各自獨立運行。這樣的運行的結果是:海量的地質資料信息只能孤立存在於成千上萬個地質報告、圖件、岩礦心、標本中,建議把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的信息管理系統進行整合,力爭把不同類別、不同性質和不同載體記載的地質資料信息在一個平台上的高度聚合。這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工作,並能產出多種不同類型的信息產品。
2 執法力度不夠或宣傳力度不夠
目前存在地質資料匯交人匯交與不匯交一個樣、及時匯交與不及時匯交一個樣、匯交的地質資料內容齊全、質量高與匯交地質資料的內容不齊全、質量低的一個樣的局面。為了解決地質資料匯交的拖欠匯交地質資料問題,地質資料主管部門多次做一些臨時性的「地質資料催交、清欠」工作(剿土匪式的工作方法)。這項工作的開展,一方面反映出地質資料匯交人的履行匯交地質資料義務的自覺性不強,另一方面也明顯反映出地質資料匯交的執法部門的「執法工作持續性不夠,呈現出執法時緊、時松、時強、時弱」的特點。筆者認為:地質資料主管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讓每個地質資料匯交人明確匯交地質資料是法定的義務,要嚴格執法,對不匯交地質資料的義務人,應承擔相應的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責任,使地質資料匯交在法律的框架下平穩有序的運行。
建議組建地質資料匯交檢查小組(臨時性或固定的)。小組的人員構成是:①行政官員、②法務工作者、③地質資料工作者。採取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地質資料是否及時匯交、匯交地質資料(紙制資料、電子文檔)的內容如何等情況進行檢查或抽查。這樣既可以督促地資料匯交人及時、保質、保量的匯交地質資料,又可以省去地質資料主管部門組織的臨時性的「地質資料催交」工作。
3 理順地質資料館藏機構與項目管理部門、礦政部門的關系
由於全國地質資料館不了解、不掌握地質工作的動態,項目的完成情況,出現了「你交什麼資料,我就收什麼資料」的被動局面。導致進館的地質資料匯交時間嚴重滯後、內容質量下降。具體是:
(1)一些石油完井地質資料是20世紀60~70年代編制完成的地質資料,於2000年後才進館,這些資料的進館時間滯後嚴重。
(2)進館的礦產資料有一定數量的儲量核實報告。這些儲量核實報告,與普查、詳查、勘探類地質報告類比是投入的實物工作量少或者沒有實物工作量,地質礦產信息也少。
(3)一些1:5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往往被沒有內容、形式空洞、僅起宣傳作用的「1:5萬區域地質調查說明書」取代。
試想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館藏的地質資料的質量將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館藏資料的再次開發就會成為紙上談兵,地質資料館的形象、社會地位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解決上述問題的辦法,本人認為是:由全國館層面之上的領導或機構出面,組織協調全國地質資料館與項目管理部門、礦政管理(勘查、采礦)部門的關系,使全國地質資料實體管理部門了解、掌握項目的完成情況,把握每年應匯交進館的地質資料數量、種類,改變目前的「你匯交什麼資料,我就收什麼資料」的被動局面。
4 目錄資料庫本身的問題及著錄人員對《著錄要求》的理解、把握問題
4.1 目錄資料庫本身的問題
目前試行的目錄資料庫有兩個:其一,是在全國各省資料部門運行的目錄資料庫(簡稱全國庫),其二,是在中國地質調查局及六大地區館運行的目錄資料庫(簡稱地調庫)。地調庫是在《全國庫》的基礎上研製而成,其吸收了《全國庫》的長處,相對《全國庫》而言,《地調庫》能滿足地質資料的著錄要求。而《全國庫》的編制時間較早,類目設置不全面,一些新資料類型,就沒有恰當的位置。如:一些信息化資料(資料庫)就沒有恰當位類。
建議在今後目錄資料庫修改時增加以下類目:項目編號項、任務書編號項、工作方法項、工作對象項、資金來源項。在資料類別項中增加信息工程類,在礦產代碼項中增加天然氣水合物項。
4.2 著錄人員對《著錄要求》的理解把握問題
近期進館的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的著錄項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地質資料摘要項的著錄問題。有的地質報告的摘要內容十分龐大,有幾千字,數十頁,就是「地質報告的簡寫本」、有的地質報告的摘要內容就相當簡單,就是把報告的章節羅列在一起。
(2)地質資料分類項的著錄問題。地質資料分類的問題,這類問題的出現,我認為:是屬於目錄資料庫類目設置不全的問題,也有一部分是屬於著錄人員的專業知識問題。
對這些問題有待於在新的地質資料管理系統建設中解決一部分問題,另一部分問題是需要提高著錄人員的專業知識。
5 目錄資料庫的功能的完善和拓展問題
根據目錄資料庫的《著錄》要求,目前採集的地質資料數據基本上能滿足:①社會對地質資料檢索需求;②對地質資料的統計、匯總、查重;③地質資料部門對實物資料管理的需求,如:建立庫房地質資料的實物賬。但目前運行的目錄資料庫對已著錄入進庫的數據信息的再次轉化的功能略顯不足(目前,有的地質資料用戶已經依據網上運行地質資料目錄數據,資料類別、經緯度、工作程度等進行編制工作程度圖),不能根據館藏資料號和經緯度所圈定的范圍,輸出各種地質資料索引圖;再比如:不能根據已錄入的經緯度、工作程度的數據,輸出某個地區的工作程度圖。
建議在新建的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中考慮解決輸出地質資料索引圖、工作程度圖的問題。
D. 石油地質
可以,我在學校的專業叫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勘探開發,剛畢業簽約的時候是吐哈油田。給派青海待了3各月,見鬼,在沙漠真是難熬,後來堅決的離開,臨走時說什麼合同不到期等,我1個月工資都沒給,還什麼國企,沒見過這樣的。後來我自己聯系,到了礦業單位,現在一金屬礦做地質助工。只要你有決心,完全可以做其他的。
E. 背斜處沒有形成石油的地質環境,是什麼原因
有斷層或者儲集能力不好。
F. 石油地質的問題 礦物形成的地質作用有哪幾種主要類型
內生作用、外生作用、變質作用三種類型
G. 油氣類礦產開發中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
西北地區的石油天然氣開發主要分布於新疆的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甘肅的玉門酒泉盆地,青海的柴達木盆地,鄂爾多斯盆地等,均屬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戈壁沙漠和黃土高原地區,石油天然氣開發導致沙土層松動,毀壞本已稀疏的植被,加劇土地沙化程度。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過程中鑽井泥漿、原油及廢水、天然氣放空等污染水、土壤、植被和大氣環境,如1998年前,新疆克拉瑪依油田排放的原油廢水造成大片土地污染。黃土高原的石油天然氣開發區是自然崩塌、滑坡和水土流失的生態環境脆弱區,石油天然氣開發加劇了水土流失和崩塌、滑坡地質災害的發生。
西北地區石油開發環境地質問題最為嚴重的地區為陝北地區。該區也是我國石油工業的發祥地,有我國陸上第一口油井——延1 井。1993年以來,由於管理混亂,部分縣級政府違法越權發放石油開采證,除國有長慶石油勘探開發局和延長油礦外,還有以各種形式掛靠在延長油礦名下的各縣鑽采公司及個體採油者,陝北地區已成為全國唯一有民採石油的地區。
從不同企業的石油採收率(表3-5)可見,在同一地區開采低滲透石油的長慶油田公司、延長油田及地方和個體油礦相比,由於民采開發的規模小,開采技術水平低,其石油平均採收率為8%;長慶油田公司一次採收率是20.5%,採取注水驅油等工藝技術後二次採油累計採收率可達30%。這就是說,地方及個體的採收率僅相當於長慶油田公司總採收率的26.67%,換言之,地方及個體油礦使73.33%的資源無法獲取,造成了寶貴的石油資源浪費與破壞。
表3-5 陝北地區不同石油企業石油採收率一覽表
在黃土梁峁塬區修築道路、開拓井場、鋪設輸油管線等,破壞了植被,廢土堆積溝坡,加劇了水土流失,成為油田開發區一大環境問題。2004年7月9日《人民日報情況匯報》報道「陝北油氣開發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新增水土流失量達690×104t」。引起了中央領導人的高度關注並作出重要批示。同時,落地原油、採油廢水、報廢井場泥漿池等亦造成水土環境污染。陝西靖邊安塞油田位於大理河上游,從1990年到2001年,靖邊青陽岔215km2的范圍內先後打成近千口油井,致使這里的淺層地下水滲漏,深層高鹽水上溢,地下可利用水資源衰竭,加之民采混亂,蜂窩式的濫采,使油層、水層相互滲透污染,80%的水井乾枯,部分能出水的水井水質苦澀,不能飲用。2000年4月、10月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兩次對該地區進行曝光。表3-6是1991、1992年長慶油田公司安塞油田開發區地面水中有害物的監測結果。其中對環境污染最嚴重的是石油類,最大超標32倍,硫化物最大超標120倍,揮發酚最大超標4.2 倍,化學需氧量(COD)最大超標1.71倍,生物需氧量(BOD5)最大超標5.23倍。其中超標嚴重的地點主要在王窯水庫、杏子河馮莊上游(表3-6)。
表3-6 安塞油田區河流水中有害物監測結果 單位:mg/L
1990年以來,延安市城區飲用水源地——王瑤水庫820km2流域內分布了近700口油井,平均1.2km2一口油井。油田在開發初期,由於措施不當,導致延安王窯水庫一度嚴重污染。開發過程中的泥漿池滯留井場,石油管線輸油事故、車輛運輸事故等,導致落地原油不能及時清理,或落地原油就地堆放在井場周邊或直接排放在井場外,造成井場土地污染。1992年以來,安塞石油區曾多次發生因管線斷裂而造成的重大污染事故,加之開發區內不法分子偷盜原油,管道上打孔盜油、水面上木船偷油活動猖獗,造成水庫水質嚴重污染。1993年7月10日至11日水庫連降暴雨,滯留在井場內的原油、污水和未填埋處理的原油被洪水攜帶入庫,致使庫區130ha水面被污油覆蓋,經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監測,水體中石油類平均值高達1.74mg/L,超標33.8倍,表層水中石油類最高值達17.14mg/L,超標341.8倍。1994年8月31日,水庫流域再降暴雨,致使整個水體再度受到嚴重污染,石油類最高達5.9mg/L,超標117倍。據延安市自來水公司1999年對王瑤水庫的水質監測,石油類含量高達0.4mg/L,超標7倍。2000年6月的監測顯示,水庫泄水口石油類含量達0.2mg/L,超標3倍;進水口處石油類超標3倍。從以上監測結果看,當地水源受到了嚴重的石油污染。
2001年項目組在王窯水庫調查時發現水質污染狀況明顯減輕。這歸因於長慶油田公司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環保措施,如輸油管線進行原油運送,井場建有圍擋牆、落地原油收集池等,最大程度減少了石油開發對采區土地、公路路面和河流的污染。加之,陝西省政府加大了陝北地區石油開發市場的治理整頓力度,嚴厲打擊了偷盜原油的不法分子。但是,陝北地方鑽采公司及民采對環保重視不夠,環保設施跟不上,小型分散開發造成石油採收率低、勘探開發的原油廢水對水、土、植被污染嚴重局面仍未得到有效遏止。
H. 石油是通過什麼手段發現的地質勘探的原理是什麼 怎麼勘探
石油勘探主要有:
1、地質法:通過露頭、岩石、岩心觀察,來研究成礦的地質條件、地質環境和地質作用實現找礦的一種方法;
2、地化法(Geochemistry):取樣、分析化驗;
3、物探方法:根據地下岩石或礦體的物理性質差異所引起的某些異常物理現象的變化去判斷地質構造、沉積等地質現象發現礦體的一種方法,常用的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電法勘探、地震勘探等;
4、鑽探法:為勘探地下含油氣情況所鑽的油氣探井,有4大類(1)參數井;(2)預探井;(3)評價井;(4)資料井;
地震勘探:它的原理是由人工製造強烈的震動(一般是在地下不深處的爆炸)所引起的彈性波在岩石中傳播時,當遇著岩層的分界面,便產生反射波或折射波,在它返回地面時用高度靈敏的儀器記錄下來,根據波的傳播路線和時間,確定發生反射波或折射波的岩層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狀,認識地下地質構造,以尋找油氣圈閉。
I. 地質研究與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前中生代大地構造格局及其演化
關於東北地區前侏羅紀構造格局的認識,前人有兩類意見。一是根據多旋迴槽台理論研究認為,東北地區屬於東亞華力西地槽褶皺區的一部分,主體分為內蒙古-大興安嶺和吉黑兩個多旋迴地槽褶皺系(延邊地區後來歸入濱太平洋地槽褶皺系),其中包含若干興凱期固結的古老地塊(佳木斯地塊、額爾古納地塊等),最東部為那丹哈達優地槽褶皺帶(黃汲清等,1962,1977,1980),但沒有注意到古亞洲洋構造域和濱太平洋構造域的疊加與轉換過程和時間。二是應用板塊構造理論把東北地區劃分為4條板塊俯沖帶,將中國東北地區劃入北亞(安加拉赫斯坦)構造域內蒙古-興安(陸緣)亞構造域(區內含興安地塊),布列亞-松遼亞構造域(包含布列亞地塊、佳木斯地塊、松遼地塊)(李春昱,1980;王鴻禎等,1990),並認為古亞洲洋構造域向濱太平洋構造域的過渡與轉換時間為印支期,也是本區多旋迴地槽褶皺系的最終褶皺期(任紀舜等,1980,1984;馬杏垣等,1983;王鴻禎等,1983;翟光明等,1987)。進一步結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微板塊和褶皺帶的概念,認為東北地區微板塊包括克魯倫-額爾古納微板塊、伊勒呼里微板塊、托托尚-錫林浩特微板塊、松遼微板塊、布列因-佳木斯微板塊、興凱微板塊;褶皺帶包括額爾古納加里東褶皺帶、扎格迪華力西褶皺帶、內蒙古-興安華力西褶皺帶、西拉木倫華力西褶皺帶、西錫霍特華力西褶皺帶、東錫霍特燕山褶皺帶(任紀舜等,1999;謝鳴謙,2000)。但是對內蒙古-興安造山帶的形成演化歷史、各微板塊之間拼合的時代、佳木斯微板塊的最後變質時期及其構造屬性、古亞洲洋與濱太平洋兩大構造域轉換的時限和機制以及對油氣成藏的影響等問題卻存在不同認識,研究不夠深入。
(二)中、新生代構造演化和盆地演化
前人對松遼盆地的類型、形成演化歷史研究已相當深入。松遼盆地早期(火石嶺期至營城期)為斷陷階段,具有裂谷(或斷陷)盆地性質;晚期(登樓庫期至明水期)為坳陷(或沉陷)階段基本達成一致,但是對松遼盆地白堊紀—新生代的構造演化和盆地性質、盆地基底的性質及其分布等存在較大分歧。
相對松遼盆地而言,外圍盆地的構造演化研究相當薄弱。有學者認為外圍23個中、新生代盆地處於西伯利亞板塊與中朝板塊間的大陸板塊增生帶上,是在中生代太平洋板塊向西俯沖形成的歐亞大陸邊緣褶皺弧後軟流圈上隆誘發形成的裂陷盆地群(《中國石油地質志 卷2上冊》,1993),尤其是白堊系—第三系可劃入吉黑裂谷系(譙漢生等,1999)。同時,工作區區域地層研究程度雖然相對較高,各時代地層發育的總體特徵較為清楚,但由於許多露頭區覆蓋嚴重和外圍盆地勘探程度很低,後期岩漿、構造作用的破壞,外圍盆地內研究基礎較為薄弱以及不同研究者的學術觀點差異等原因,仍然存在著一些制約油氣勘探戰略部署的基礎區域地層研究問題,直接影響到區域構造格架、成盆規律的深入研究。
因此,具體的各個盆地的形成發育歷史及其大地構造背景、盆地基底性質、盆地構造分區等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地質問題。
(三)油氣地質研究現狀
1.松遼盆地深部及外圍的早白堊世斷陷型盆地
松遼盆地已有油氣田主要集中在白堊紀松花江群,主要生油氣層系為白堊系青山口組、嫩江組一段及侏羅系沙河子組,主要含油氣層系為楊大城子、扶余、高檯子、葡萄花、薩爾圖、黑帝廟油層及深部氣層,但對於盆地深部斷陷的分布特徵和油氣富集規律仍不清楚。
雖然在外圍的海拉爾、延吉盆地、依舒地塹先後獲得工業油氣流,但主要集中在侏羅紀和第三系油層中,對東部早白堊世斷陷盆地的勘探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2.第三系盆地
大慶外圍盆地從1978年在三江盆地開始勘探,雖完成各類探井118口、不同程度的二維地震勘探以及非震物化探工作。從整體來看,外圍盆地勘探工程投入始終維持在較低水平,實物工作量主要集中在東部盆地群。而西部幾個大盆地幾乎沒有開展過地震勘探,僅有少量地質淺井,對多數外圍盆地的認識主要依賴於非地震物化探資料。因此,三江地區第三系盆地油氣勘探尚需進一步深入。
3.中生代盆地
由於松遼盆地及外圍大部分地區中晚侏羅世主要以火山岩-湖相盆地為主體,局部地區有三疊紀—早侏羅世地層存在,普遍認為該類盆地無油氣勘探遠景。隨著東部斷陷群的穆棱組下段、城子河組下段和東榮組、七虎林組的暗色泥岩和穆棱組、城子河組的煤層,孫吳-嘉蔭盆地的永安村組、太平林場組,延吉盆地的銅佛寺組和大拉子組,海拉爾盆地的大磨拐河組下段、南屯組和銅缽廟組等烴源岩的發現,確定大部分烴源岩以生氣為主,逐漸展示了該類盆地的油氣遠景。
4.古生界油氣勘探
前人對古生代地層存在區域變質與否的爭論,有人認為松遼盆地及外圍存在區域變質,處於過成熟階段,已經不具備油氣生成的可能;有人認為不存在區域變質,僅在靠近斷裂帶和岩體附近發生接觸和動力變質,分布范圍有限,即使烴源岩發生低級變質,仍具備油氣生成的可能,這直接決定了是否有進一步開展古生界油氣勘探工作的必要。因此,古生界變質、不變質是下一步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J. 石油開發對地質環境造成了哪些影響
石油開采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含油廢水,廢水中還有大量的石油與懸浮物,這些污染物如果未經有效處理進行排放,或者處理不夠徹底而進行排放,會對地表水與地下水造成嚴重的污染,地表水與地下水通過食物鏈被動植物所吸收,經過長時期的沉積,會對人體與動植物造成嚴重的破壞,影響人體健康,影響作物的產量。同時利用受污染的水進行灌溉,還會對土壤造成污染。油田土壤環境污染,主要來自鑽井、洗井、試井、採油和修井過程中的落地原油或井噴及固體廢棄物。土壤一旦遭受石油污染,便會引起多項環境要素的改變,以致危害生態環境。土壤被石油污染影響其通透性,凡能聚在土壤中的石油烴,絕大部分是高分子組成,它們粘著在植物根繫上形成一種粘膜,阻礙植物根系的呼吸與吸收,引起根系腐爛。因此採油區應種樹種草綠化、凈化保護土壤,石油污染的土地不能急於種糧食、蔬菜等,石油污染的土壤長出的稻米光澤較差,粘性較低,蔬菜味道不佳、易腐爛、不易保存。所以對落地原油和泥漿等要回收處理,一方面可回收資源,另一方面可保護環境。 石油開采過程是造成土壤水土流失的主要過程其影響表現為四個方面。首先是井場、道路、站所、油氣管道等工程施工建設擾亂和破壞土壤主體構型,影響土壤通氣和透水,改變了地表、地面坡度的原地貌形態和地表土壤結構;毀壞了地面植被,使松動土體岩性物質裸露地表,土壤抗蝕,抗沖性降低,加速了土壤的侵蝕。其次是嚴重破壞了原有的水保設施,為區域經濟的一時增長,加劇了水土流失,形成了邊治理邊破壞的被動局面。再次,井場平整,道路、油氣管道開挖而移動土體,土方隨意堆放,加之坡地開挖土方,沒有採取任何護欄措施,疏鬆的土方隨坡而下,易受暴雨沖刷,可誘發崩塌、滑坡,加速地面侵蝕,造成嚴重水土流失;易受風力影響造成沙塵天氣,使區域環境質量明顯下降。最後是施工中產生的廢水匯入地表徑流,造成水污染;棄土、棄渣及生活廢棄物,雖已就地回填,但仍為鬆散堆積物,大幅度降低原水土保持功能。石油開采是對地層油藏不斷挖掘的過程,不僅擴大了人類活動的范圍,更使原先無人到達或難以進入的地區變的可達和易進入,尤其是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對於黃土丘陵溝壑區、戈壁風沙區來說,灌木、蒿草在維持該地區生態系統平衡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地表剝離引起的植被破壞,短時間內很難恢復。從用地構成看,井場、站(所)對植被是點狀影響,道路、集輸管道是線狀影響,線狀影響遠大於點狀影響;從用地方式看,臨時用地植被可採取人工和自然恢復,永久性用地則完全被人工生態系統代替,雖然經人工植樹種草,植被覆蓋率上升,但可能造成遺傳均化,生態系統功能減弱。 總結 石油開采全過程對環境地質問題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同時也是十分嚴重的,在石油開采過程中我們要在追求開采經濟效益的同時,要更加註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加強對環境地質問題的綜合治理,努力謀求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