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石油儲量排名
其實世界各國石油儲量、日產量及開采成本是動態變化的,而且各個機構公布的數據往往差異也較大,本次主要是通過多方考證,得出目前各國大致數據概況,僅供大家參考。
典型國家石油概況點評:
第一名:委內瑞拉
委內瑞拉是世界石油大國,據英國石油公司(BP)在2016年6月公布的世界能源儲量統計,委內瑞拉已探明石油儲量估計為3009億桶。 今年3月16日道瓊斯信息,據歐佩克二手來源數據顯示,委內瑞拉石油產量自2003年以來首次跌破200萬桶/天。按目前這個產量,還能采408年,開采成本大概在23.5美元/桶。但目前處於較低位的油價讓主要以石油出口為主要財政收入來源的國家苦不堪言。
第二名:沙烏地阿拉伯
沙特一直以來都是富的流油,而且它的石油開采成本極低,多方報道的數據,他們的開采成本甚至10美元/桶,甚至有很多油田開采成本只有1美元/桶左右。已證實石油儲量,大致為2660億桶,該國的財富收入主要來自石油,其中石油銷售占該國出口總收入的75%。在今年1月13日電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最大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大臣法利赫日前表示,沙特已將原油日產量削減至1000萬桶以下,降至近兩年來最低水平。即使按1000萬桶/天的消耗量,其存儲可供其使用73年,而且還有未探明的部分,所以這個國家在未來幾十年依然會非常富有。該國有3154萬人口,如果按每天生產1000萬桶石油,每桶按45美元的價格計算,每天人均僅石油生產帶來的收入就高達14美元以上。
第三名:伊朗
已證實石油儲量,1370億桶。據亞塞拜然通訊社(APA)2017年2月5日消息,伊朗到本財年底(2017年3月20日)將把每日石油產量提升至400萬桶。而同時,伊朗與歐佩克的一份協議則規定,伊朗日產石油量不得超出379萬桶水平。2016年11月底,歐佩克成員國決定將石油產量削減至3250萬桶/天。該組織宣布,2017年上半年內,各成員國平均產量將減少約120萬桶/天。但伊朗直接無視了歐佩克的減產協議。按照其每日消耗400萬桶計算,其存儲保守估計可供其使用94年。這個更多的原因還是前些年伊朗受到經濟制裁,這兩年適當放鬆制裁的力度,所以才拚命的擴大產能賺外匯。
Ⅱ 世界各國的石油儲量排名
其實這個排名是不斷變化的,每個國家都有新的發現的油田,但大體格局不會有太多變化。以下整理出的排名供樓主參考。
根據BP2006年的統計整理(儲量是2004年的探明儲量)
儲量 所佔比重
1 沙烏地阿拉伯 262.7 22.1%
2 伊朗 132.5 11.1%
3 伊拉克 115.0 9.7%
4 科威特 99.0 8.3%
5 阿聯酋 97.8 8.2%
6 委內瑞拉 77.2 6.5%
7 俄羅斯 72.3 6.1%
8 哈扎克斯坦 39.6 3.3%
9 利比亞 39.1 3.3%
10 奈及利亞 35.3 3.0%
11 美國 29.4 2.5%
12 中國 17.1 1.4%
13 加拿大 16.8 1.4%
14 卡達 15.2 1.3%
15 墨西哥 14.8 1.2%
16 阿爾及利亞 11.8 1.0%
17 巴西 11.2 0.9%
18 挪威 9.7 0.8%
19 安哥拉 8.8 0.7%
20 亞塞拜然 7.0 0.6%
21 蘇丹 6.3 0.5%
22 阿曼 5.6 0.5%
23 印度 5.6 0.5%
24 厄瓜多 5.1 0.4%
25 印尼 4.7 0.4%
26 英國 4.5 0.4%
27 馬來西亞 4.3 0.4%
28 澳大利亞 4.0 0.3%
29 埃及 3.6 0.3%
30 敘利亞 3.2 0.3%
2006年儲量:世界各國的石油儲量排名
從儲量上看,世界上排名前10名的國家和地區依次是:
第一名:沙烏地阿拉伯,362億噸;
第二名:加拿大,184億噸;
第三名:伊朗,181億噸;
第四名:伊拉克,157億噸;
第五名:科威特,138億噸;
第六名:阿聯酋,126億噸;
第七名:委內瑞拉,109億噸;
第八名:俄羅斯,82億噸;
第九名:利比亞,54億噸;
第十名:中國,50億噸。
2007年5月6日,中石油公司宣布在河北發現10億噸大油田-冀東南堡油田,我國的石油儲量由50億噸增至60億噸,排名由第十位,升至第九位。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Ⅲ 世界石油儲量排行榜
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的國家是委內瑞拉,石油儲備為3038為億桶;排名第二的是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儲存量為2976億桶,排名第三的是加拿大,石油儲量為1697億桶。中國石油儲量世界排名第十。
詳細內容
我國石油儲量為250億桶。我國石油資源集中分布在渤海灣、松遼、塔里木、鄂爾多斯、准噶爾、珠江口、柴達木和東海陸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資源量172億噸。但是我國是世界上石油進口量最大的國家。
石油對於任何事情說都是珍貴的物資,近期的汽油漲價也和一些國際局勢有關系,因為國際局勢緊張,所以我國進口石油的價格會增長,隨之而來的民用汽油的價格也會上漲。
Ⅳ 最新世界石油儲量排名
世界主要產油國儲量排名/中國各大油田產量排名
國家及地區 儲量 排名 中國各油田 2006年產量 排名
沙烏地阿拉伯 362億噸 1 大慶油田 4341萬噸 1
加拿大 184億噸 2 勝利油田 3000萬噸 2
伊朗 181億噸 3 長慶油田 1700萬噸 3
伊拉克 157億噸 4 中海油天津 1600萬噸 4
科威特 138億噸 5 塔里木油田 1533萬噸 5
阿聯酋 126億噸 6 拉瑪依油田 1218萬噸 6
委內瑞拉 109億噸 7 遼河油田 1200萬噸 7
俄羅斯 82億噸 8 吉林油田 615萬噸 8
利比亞 54億噸 9 大港油田 500萬噸 9
中國 50億噸 10 青海油田 475萬噸 10
Ⅳ 內蒙古發現一處油田預測儲量有多少
內蒙古呼和浩特4月18日從正在烏蘭察布施工的中國石油華北油田勘探事業部得到證實,該勘探部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右後旗境內發現一處油田,初步預測儲量約3000萬噸左右。
中國石油華北油田公司對烏蘭察布市境內石油的勘探始於1985年,主要勘探工作量集中在近5年內。2018年該勘探事業部計劃在烏蘭察布市境內鑽井21口,實施三維地震120平方公里,預計投資1.7億元人民幣。
Ⅵ 內蒙古自治區的情況怎樣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經緯度西起東經97°12′,東至東經126°04′,橫跨經度28°52′,相隔2 400多公里;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 700公里;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2.3%,居全國第3位。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國境線長4221公里。
氣候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總的特點是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而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霜凍往往早來,冬季漫長嚴寒,多寒潮天氣。全年太陽輻射量從東北向西南遞增,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遞減。年平均氣溫為0°~8℃,氣溫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為12o~16℃。年總降水量50~450毫米,東北降水多,向西部遞減。東部的鄂倫春自治旗降水量達486毫米,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於50毫米,額濟納旗為37毫米。蒸發量大部分地區都高於l200毫米,大興安嶺山地年蒸發量少於1 200毫米,巴彥淖爾高原地區達3 200毫米以上。內蒙古日照充足,光能資源非常豐富,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都大於2 700小時,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區達3 400小時以上。全年大風日數平均在10~40天,70%發生在春季。其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高原達50天以上;大興安嶺北部山地,一般在l0天以下。沙暴日數大部分地區為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爾多斯高原地區達20天以上,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呼魯赤古特大風日,年均108天。
政區沿革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烏蘭夫(雲澤)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 召開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會議決定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紀念日,民族區域自治在全國第一個得以實現,時轄呼倫貝爾、納文慕仁、興安、錫林郭勒、察哈爾盟,計32個旗、1個縣、3個縣級市,面積54萬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駐王爺廟。1949年11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自治政府遷址張家口。1949年9月19日,以國民黨高級將領、綏遠省代省長董其武為首的19人率部舉行起義,其後,成立綏遠省人民政府。1954年3月5日,內蒙古人民政府、綏遠省人民政府委員會、綏遠軍政委員會、綏遠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在歸綏市(呼和浩特市)聯合召開擴大會議,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命令,從3月6日起,綏遠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時撤銷,原綏遠省轄區並入內蒙古自治區,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呼和浩特市。1955年7月30日,將熱河省敖漢、翁牛特、喀拉沁旗和赤峰、寧城、烏丹縣劃歸自治區昭烏達盟。1956年4月3日,將甘肅省巴彥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額濟納蒙古族自治旗劃歸內蒙古,增設巴彥淖爾盟,以原自治州和自治旗的行政區域為盟的行政區域。1969年7月5日,將呼倫貝爾盟、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分別劃歸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將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分別劃歸寧夏和甘肅,1979年5月30日又重新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2001年,內蒙古自治區設有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海市、赤峰市、鄂爾多斯市、通遼市、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巴彥淖爾盟和阿拉善盟。下設101個旗、縣、市、區,其中以旗命名的52個(包括鄂倫春、鄂溫克、莫力達瓦達斡爾3個民族自治旗),以縣命名的17個,盟轄市14個、區18個。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地呼和浩特市。
人口增長率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前的人口一直徘徊在200萬人左右。1947年自治區成立後,內蒙古人口有較快增長,少數民族人口增長更快,1995年底,全區總人口達2 284.4萬人,比1947年增加1 722.7萬人,增長3.l倍,平均每年增長2.97%,佔全國人口的1.9%,人口總數在各省市區中居第2l位。其中蒙古族人口369.92萬人,比1947年增長3.4倍,平均每年增長3.2%;漢族人口1828.75萬人,比1947年增長2.9倍,平均每年增長2.9%;其他少數民族人121 85.73萬人,比1947年增長8.6倍,平均每年增長4.8%。1995年,全區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53%。,與全國土0.55%。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控制人口已初見成效。2001年,全區總人口2377.49萬人,其中蒙古族人口404.08萬人,漢族人口1843.7萬人。
人口性別構成 內蒙古自治區的人口性別構成在解放前處於失調狀態,1947年,全區女性人口占總人口的44.1%。解放後,男女性別比例逐步趨於協調。1995年底,全區女性人口占總人口的48%,男性人口占總人口的52%,性別比例為1:0.92。2001年,全區男性人口 1 228.9萬人,女性人口 46.64萬人。
人口文化構成 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全區每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148人,比全國平均水平多6人,居全國各省市區第12位;每萬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 512.1人,比全國平均水平多415人,居全國第8位;文盲、半文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5.39%,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59個百分點,居全國第14位。 2001年,全區總人口中大專以上文化90.35萬人,高中、中專文化326.88萬人,初中文化826.65萬人,小學文化以下980.53萬人。
人口年齡構成 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全區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28.45%,15—29歲佔32.5%,30~44歲佔21.1%,45~59歲佔11.42%,60~74歲占 5.43%,人口年齡構成屬於輕型結構。
民族 全區共居住有49個民族。人口在100萬以上的有漢族、蒙古族;人口在10萬以上的有回族和滿族; 人口在l萬以上的有朝鮮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人口在1 000以上的有鄂倫春族、壯族、 錫伯族、俄羅斯族;人口在1 000以下的有藏族、維吾爾族、彝族、布依族等38個民族。2001年,漢族人口1843.7萬人,蒙古族人口 404.08萬人,滿族人口48.1萬人,回族人口20.8萬人,達翰爾人口 7.5萬人,鄂溫克人口2.6萬人,鄂倫春人口0.4萬人,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共40.66萬人。
土地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土地總面積為118.3萬平方公里。2001年耕地面積為709.1萬公頃,森林面積1866.6萬公頃,草原總面積8 666.7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3.3%;淡水總面積85.7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7%。從內蒙古自治區土地利用狀況看,林牧用地是全區的主要土地利用方式,兩者占土地總面積的85%以上。內蒙古自治區可利用耕地709.1萬公頃,人均佔有0.36公頃,是全國人均耕地的4倍。
草場資源 內蒙古天然草場面積遼闊, 是國內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草原總面積達8 666.7萬公頃,佔全國草原總面積21. 7%,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達6 800萬公頃,約占內蒙古總土地面積的60%。內蒙古現有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和烏拉特6個著名大草原,生長有1 000多種飼用植物,飼用價值高、適口性強的有100多種,尤其是羊草、羊茅、冰草、無芝雀麥、披鹼草、野燕麥、黃花苜蓿、山野豌豆、野車軸草等禾本和豆科牧草非常適於飼養牲畜。從類型上看,內蒙古東北部的草甸草原土質肥沃,降水充沛,牧草種類繁多,具有優質高產的特點,適宜於飼養大畜,特別是養牛;內蒙古中部和南部的乾旱草原降水較為充足,牧草種類、密度和產量雖不如草甸草原,但牧草富有營養,適口性強,適於飼養馬、牛、羊等各種牲畜,特別宜於放羊;陰山北部和鄂爾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氣候乾燥,牧草種類貧乏,產草量低,但牧草的脂肪和蛋白質含量高,是小畜的優良放牧場地;內蒙古最西部的荒漠牧草稀疏且產量低,但氣候溫和,牧草具有帶刺、含鹽、灰分高的特點,很適宜發展駱駝。美的草原孕育出豐富的畜種,內蒙古著名的三河牛、三河馬、草原紅牛、烏珠穆沁肥尾羊、敖漢細毛羊、鄂爾多斯細毛羊、阿爾巴斯白山羊等優良畜種,在區內外聞名遐邇,毛皮肉等畜產品在國內外也佔有重要地位。據1985年內蒙古草原勘測設計院對全區載畜量普自治區適宜載畜量為5 475.05萬個綿羊單位,實際為5 576.85萬個綿羊單位,超載量為101.8萬個綿羊單位。由於近年來草場退化,草原的適宜載畜量有所下降。按1970年不變價格計算,自治區畜牧業總產值1980年為8.09億元,占當年農業總產值的34.2%。按1990年不變價計算,當年牧業總產值為5.3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2.l%;1995年,牧業總產值為76.03億元,占當年農業總產值比重的36.5%。1995年較1990年增長0.4倍,年均遞增7.5%。
水資源 自治區地表水有黃河、西遼河、嫩江、額爾古納河4個外流水系,流域面積為52.2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673億立方米。內流水系有烏拉蓋河、塔布河2個水系,流域面積22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9.6億立方米。全區地下水分布比較廣泛,主要類型有上層滯水、潛水和承壓水。據內蒙古自治區水利勘測設計院估算,自治區草原地下水補給量為97.6億立方米,可開采量為27.5億立方米,東部多於西部,山地丘陵多於高原。自治區的天然降水量在100~450毫米之間,由東向西遞減,其中額濟納旗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降雨量多集中在7~9月份,佔全年降水總量的60~70%。
礦產資源 內蒙古的地下礦藏富集,已發現的有120多種,探明儲量的78種。其中有42種礦儲量居全國前10位,22種列前3位,7種居全國之首。特別是煤炭處於國內北方露天礦群的集中地帶,儲量極其豐富。現已查明含煤面積達10多萬平方公里,累計探明儲量2 400億噸,佔全國探明儲量的25%以上,居全國第二位。遠景儲量12 000億噸,僅次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其中儲量在百億噸以上的特大型煤田有5處,大部分煤田地質構造簡單,厚度大,埋藏淺,煤層穩定,易於露天開采,而且煤種質量優良,種類齊全。東勝煤田的精煤是不用洗的天然優質動力煤,可與國際標准煤媲美,經濟價值很高,已探明儲量927.7億噸。鄂爾多斯煨炭是造氣和製作水煤漿的優質工業用煤。准格爾煤田探明儲量259億噸,發熱量達7 470千卡/千克。內蒙古石油、天然氣的蘊藏量也十分可觀,已探明13個大油氣田,預測石油總資源量為20~30億噸,天然氣為2 700~10 000億立方米,世界級的大油氣III--陝甘寧油氣田的主體就在內蒙古的鄂爾多斯盆地。黑色金屬礦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鐵、錳、鉻等多種。鐵礦產地63處,其中大中型礦床15處,保有儲量居全國第9位。有色金屬礦產探明儲量居全國前5位的礦種為鋅、鉛、錫、鉍,居第7至第10位的是銅、鎢、鉬、鋁土、鎳、鈷等;礦產地128處,其中大中型礦床19處,主要分布在巴彥淖爾盟狼山--渣爾泰山,集(寧) 二(連)鐵路線兩側,錫林郭勒盟東北部,赤峰市北部和呼倫貝爾盟北部。主要金礦床40處,大多數已開采利用。全區20多個旗縣生產黃金,其中敖漢旗、松山區、喀喇沁旗、察哈爾右翼中旗和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年生產黃金超萬兩。自治區稀土資源得天獨厚,譽滿中外,已探明的稀土氧化物儲量佔全國的90%,居全國和世界首位。氧化鈮儲量佔全國的90%以上,僅次於巴西,居世界第二位;鈹、鉭、鈷的探明儲量分別居世界的第一、二位。非金屬礦產種類繁多,其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產有菱鎂礦、耐火粘土、藍晶石類物、白雲岩、石英砂岩、脈石英、石英岩、石炭岩、螢石、鑄型用砂、鑄型用粘土、鐵礬土等;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有硫鐵礦、湖鹽、芒硝、天然鹼、電石灰岩、化肥用蛇紋岩、泥炭、鹽礦、溴礦、砷礦、硼礦等;以及建材原料及其他非金屬礦產3個大類,42個礦種,近200處礦產地。其中4種居全國首位,20種居全國前5位。據有關專家估算,內蒙古礦產儲量潛在價值(不含石油、天然氣)達13萬億元,居全國第3位,具有巨大的開發價值。
煤炭資源 2001年,全區共發現煤田318處,累計探明保有儲量為2232.4億噸,僅次於山西省,居全國第2位;遠景儲量在12250億噸以上,僅次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居全國第二位。全區有煤產地(煤田或煤礦區)140多處。內蒙古的煤炭資源不但儲量大,煤層厚,而且地質構造簡單,埋藏淺,易於露天開采。在全國開採的5大露天煤礦中,內蒙古境內有4個,即霍林河、伊敏河、元寶山、准格爾。內蒙古煤炭種類比較齊全,東勝煤田的精煤和阿拉善盟的無煙煤,以質優著稱於世。煉焦煤比重小,僅占總儲量的2.49%,主要集中在烏海、包頭市。無煙煤比重小,儲量也很集中,已探明儲量5.53億噸,佔全區煤炭總儲量的0.25%。探明儲量在100億噸以上的煤田主要有東勝煤田(探明儲量927.7多億噸)、准格爾煤田(探明儲量259億噸)、伊敏煤田(探明儲量126億噸)、霍林河煤田(探明儲量131億噸)、勝利煤田(探明儲量158億噸);儲量大於50億噸的煤田有白彥花、烏尼特、白音烏拉、扎賚諾爾、大雁、平庄、烏海、石拐、陳巴爾虎和呼和諾爾煤田。經初步測算,內蒙古煤炭資源的潛在價值為11.2萬億元,居各種礦產資源之首。
森林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是國家重要的森林基地之一。全區森林總面積約1866.7萬公頃,佔全國森林總面積的11%,居全國第1位。森林覆蓋率達14.8%,高於全國13.4%的水平。森林總蓄積量11.2億立方米,居全國第四位。樹木種類繁多,全區喬灌樹種達350多種,既有壽命長、材質堅硬的優良用材林樹種,又有耐旱耐風沙運作防護林的樹種,還有經濟樹種和列入國家保護的珍貴樹種。內蒙古森林資源大部分集中在大興安嶺北部山地, 原始森林就佔全區林地面積的50%, 林木蓄積量佔全區林地活立木蓄積量的75%以上, 被譽為"祖國的綠色寶庫"。這里盛產的興安落葉松、白樺、黑樺、色木等,均為著名的優質木材。在罕山、陰山、賀蘭山等山地也生長著成片的天然次生林。 罕山地區的雲杉、油松、柞木、山楊林,大青山、烏拉山、蠻漢山的山楊、白樺林,賀蘭山的雲杉、松樹林以及大青溝闊葉林等,都是具有較高經濟和科學研究價值的珍貴樹種。人工林是內蒙古森林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不僅在條件較好的平原區開展造林,而且深入河區、水土流失區及牧區進行造林。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等林種都得到較快發展。據1988年森林資源清查統計,全區人工林保存面積達237萬公頃,比解放前人工林面積增長52倍。特別是1978年開始進行的被譽為「綠色萬里長城」和「世界生態工程之最」的「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使自治區平原農區50%左右的農田實現林網化,牧區有35%的草庫倫得到林木保護。2001年,自治區的森林覆蓋率為14.8%。
黑色金屬資源 內蒙古探明的黑色金屬礦主要有鐵、錳、鉻,其中鐵礦資源最豐富,全區8盟4市均有鐵礦分布。目前已發現大小鐵礦產地254處,礦床9l處,已探明儲量並列入礦產儲量表的58處(其中大型礦床2處,中型礦床1.4處,小型礦床42處)。至2001年,累計探明鐵礦石保有儲量24.1億噸。富鐵礦石約占總量的6%,其餘多為貧鐵礦。主要探明儲量集中於包白(包頭一白雲鄂博)和集二(集寧--二連)鐵路沿線,占探明儲量的70%。包白線的鐵礦資源已建成為包頭鋼鐵稀土公司的原料基地,白雲鄂博以富有鐵和稀土等多種金屬共生礦而成為世界罕見的寶山。內蒙古是鉻鐵礦的主要產區之一,目前已發現鉻礦化點以上產地71處,其中礦床13處,礦點14處,礦化點44處;大型礦床l處,中型礦床2處,小型礦床10處。現有礦區7處,累計探明鉻鐵礦儲量180.1萬噸,佔全區鉻鐵礦儲量的15.4%,居全國第2位。內蒙古的鉻鐵礦主要分布在巴彥淖爾盟、烏蘭察布盟以及錫林郭勒盟的北部,向東延伸至呼倫貝爾盟南部呼和哈達地區。其特點是礦體多、規模小、分布零散、礦石品位低、有害雜質低微。內蒙古已知錳礦產地35處,其中礦床5處,礦點16處,礦化點14處,主要分布於巴彥淖爾盟的東部及烏蘭察布盟西部,已探明儲量31.4萬噸,佔全國錳礦儲量的0.05%,居全國第15位。內蒙古錳礦資源的特點是礦床規模小,富礦少,且分布分散。
太陽能資源 內蒙古海拔較高,晴天多,太陽輻射強,日照時數也較多。全區總輻射量在115~167千卡/厘米2年之間,僅次於青藏高原,居全國第2位。日照時數在2 600~3 400小時,是全國的高值地區之一,光能資源異常豐富。全區太陽能資源的分布自東部向西南增多,以巴彥淖爾盟西部及阿拉善盟最多。一年之中,4~9月作物與牧草生長期的輻射總量與日照率都在全年的50%以上。特別是4~6月,東南季風還未推進到內蒙古境內,所以空氣乾燥,陰雲天氣少,日照充足,這時正處於小麥和多年生牧草生長的盛期,葉面指數大,光合利用率高,從而彌補內蒙古大部分地區生長期較短的缺陷,相對提高積溫的利用率。
風能資源 蒙古風能資源僅次於浙江舟山群島,是國內風能較豐富地區。全區年平均風速在3.3-5.7米/秒。阿拉善盟和錫林郭勒盟以及陰山山地屬風力豐富區,年有效風能密度大於200瓦/米3,有效風能出現時間達70%,3~20米/秒風速年積累5 000小時以上。內蒙古南部年平均有效風能密度在50~200瓦/米3,3~20米/秒風速年積累4 000~5 000米/小時。全區風能總量約54億千瓦,佔全國總量的30%以上。充分利用這一廉價能源,對於解決交通不便,缺乏燃料、能源的廣大牧區和邊遠地區的能源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野生植物資源 內蒙古搜集到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2 351種,其中野生植物2 167種,引種栽培的有184種。這些植物分屬於33科,720屬,被列為第一批國家保護的珍稀野生植物有24種。野生植物以山區植物最為豐富。有豐富的森林和草原植物,還有草甸、沼澤與水生植物。草原共有維管束植物l 668種,隸屬於121科、504屬,有飼用價值的900餘種,優良牧草200餘種。內蒙古的野生植物按經濟用途可分為十幾類。纖維植物有樟子松、落葉松、甜楊、蕁麻、大葉草、蘆葦、蒲、沙柳、紅柳等70多種,是造紙、編織、制繩、人造纖維的重要原料。中草葯有人參、天麻、麻黃、肉蓯蓉、柴胡、甘草、黃芪、枸杞、黃苓、赤芍、杏仁等500多種。榛子、山杏、唐松草、金蓮花、松籽、文冠果等幾十種植物的種子是榨油的好原料。越桔、篤斯、懸鉤子、山丁子、紅豆、山櫻桃等果實是釀造的重要原料。沙棘、野山楂、山荊子、秋子梨、薔薇果、草莓等野果含維生素較豐富。幾十種食用植物中尤以猴頭、口蘑、發菜最負盛名。百合類、石蒜類等50多種植物在印染和澱粉工業中有重要用途。檸條、沙蒿、酸刺、馬藺、鹼地膚等在固沙、治鹼和環境保護中有獨特用途。
野生動物資源 全區有獸類24科114種, 佔全國獸類450種的25.3%。獸類中有產業狩獵價值的50餘種,珍貴稀有動物10餘種。鳥類5l科365種, 佔全國鳥類1 186種的3l%。被列入國家一、二、三類保護的獸類和鳥類共49種。獸類有駝鹿、馬鹿、馴鹿、野驢、野馬、野駱駝、梅花鹿、兔猻、貂熊、猞猁、麝、雪豹、盤羊、黃羊、青羊、狍子、獐子、黑熊、雪兔、虎、野豬、赤狐、水獺、北山羊、岩羊等;鳥類 有丹頂鶴、白鶴、白鸛、黑鸛、大天鵝、金雕、玉帶海雕、大鴇、中華秋沙鴨、紅嘴松雞、蘭馬雞、榛雞、鴛鴦等。蒙古野驢和野駱駝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獸類,馴鹿是內蒙古特有的動物,百靈鳥是自治區區鳥。此外,鼠類是內蒙古草原上占優勢的居住者。全區有嚙齒動物54種,約佔全國種數的35%,多屬害獸。
農業資源 據自治區土地管理局最新勘測統計,全區擁有耕地面積709.1萬公頃,人均佔有0.36公頃,是全國人均耕地的4倍,居全國之首。自治區農業區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及陰山山脈以東和以南的河套、土默川平原、西遼河平原、嫩江兩岸平原和廣大丘陵地區。內蒙古水利資源豐富,河流分布廣泛,流域面積在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7條,湖泊有1 000多個,地表水儲量675億立方米。內蒙古有水面93.1萬公頃,可利用水面為60.4萬公頃,已利用水面有49.5萬公頃,具有發展淡水養殖的廣闊前景。有適於農作物生長的黑土、黑鈣土、栗鈣土等多樣性土壤地帶和可利用的地上地下資源,從而形成自治區乃至我國北方的重要糧倉。內蒙古農作物多達25類10266個品種,主要品種有小麥、玉米、水稻、穀子、莜麥、高梁、大豆、馬鈴薯、甜菜、胡麻、向日葵、蓖麻、蜜瓜、黑白瓜籽等許多獨具內蒙古特色的品種,其中莜麥、蕎麥、華萊士瓜頗具盛名。還有發展蘋果、梨、杏、山楂、海棠、海紅果等耐寒耐旱水果的良好條件。
畜牧業資源 內蒙古天然草場遼闊而寬廣,總面積位居全國五大草原之首,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草原總面積達8666.7萬公頃,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達6800萬公頃,佔全國草場總面積的1/4。內蒙古現有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和烏拉特6個著名大草原,生長有1000多種飼用植物,飼用價值高、適口性強的有100多種,尤其是羊草、羊茅、冰草、披鹼草、野燕麥等禾本和豆科牧草非常適於飼養牲畜。從類型上看,內蒙古東北部的草甸草原土質肥沃,降水充裕,牧草種類繁多,具有優質高產的特點,適宜於飼養大畜,特別是養牛;中部和南部的乾旱草原降水較為充足,牧草種類、密度和產量雖不如草甸草原,但牧草富有營養,適於飼養馬、牛、羊等各種牲畜,特別宜於養羊;陰山北部和鄂爾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氣候乾燥,牧草種類貧乏,產草量低,但牧草的脂肪和蛋白質含量高,是小畜的優良放牧場地;西部的荒漠草場很適合發展駱駝。著名的三河馬、三河牛、草原紅牛、烏珠穆沁肥尾羊、敖漢細毛羊、鄂爾多斯細毛羊、阿爾巴斯絨山羊等優良畜種在區內外聞名遐邇。
旅遊資源 內蒙古草原、古跡、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觀"構成獨特的旅遊勝景。內蒙古遼闊的大草原,富饒美麗。大興安嶺的莽林風光,吸引著無數國內外遊客。蒙古族歌舞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燦爛明珠,賽馬、摔咬、射箭被視為蒙古族的"男兒三藝",蜚聲中外。傳統的那達慕常常把中外遊客帶進濃烈的興趣之中。名勝古跡如呼和浩特市的五塔寺、大召、昭君墓、席力圖召、烏素圖召、白塔,包頭市的五當召、美岱召,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園,阿拉善左旗的延福寺,赤峰市的遼上京、遼中京、大明塔,鄂倫春自治旗的嘎仙洞等,星羅棋布。
Ⅶ 石油的實際儲量是不是比煤還要多
就目前來看,石油的實際儲量是沒有煤多的。石油通常在古老的沉積盆地或淺海和湖泊中發現。這些沉積盆地在漫長的地質時期積累了數百至數千米的沉積物,其中含有許多動物和植物的遺骸。數百萬年來,這些生物有機物通過地質變化和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學變化,變成了微小的油滴。然後,這些油滴聚集成油流,集中遷移到地殼的封閉地層中儲存起來,最終形成大油田。據統計,全世界已經發現了3萬多個油田。
世界上超過三分之一的能源來自於石油,遠遠超過任何其他來源。因此,控制世界石油儲備的國家往往擁有不成比例的地緣政治和經濟權力。在全球范圍內,石油仍然是能源組合的一個關鍵部分。當然,資源在各國之間的分配是不均衡的,石油也不例外。根據BP的《2020年世界能源統計年鑒》,14個國家的已探明石油儲量佔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的93.5%。這14個國家橫跨五大洲,控制著252億到3040億桶石油,每個國家至少佔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的1%。此外,歐佩克成員國佔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的68.8%!
面對不斷上漲的油價,有些人突然想:在我很小的時候,我聽說地球上的石油最多 50 年就會耗盡。然後在20年前,一些專家說,地球上的石油只夠人類使用20年。現在有些專家說,石油還可以使用20年。我們應該知道,根據最新的科學研究,石油的誕生是地球上的植物體埋在地下變成碳氫化合物,根據不同的地質條件而變成煤或石油。石油的形成方式,是一種徹底的不可再生的資源,因為樹木主宰地球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樹木的屍體不可能再積累幾百萬年而保持完整。在目前的森林條件下,即使一個地質災難事件一下子吞沒了地下所有的森林和動物,那點能量也只能形成一層薄薄的石油。
Ⅷ 我國有哪些地區發現了大儲量油氣田
塔里木千億方級大氣田2018年12月,塔里木油田宣稱,位於新疆自治州庫車秋里塔格構造帶中段的中秋1井已經試井成功,已經獲得了高產氣流,產量摺合日產天然氣的三十餘萬立方米,凝析油二十多立方米。這一發現表明在以後將有1千億方級天然氣進行開采存儲。在塔里木盆地順北地區,西北油田獲得了重大的發現,油氣資源量約為17億噸(約為124億桶),其中石油佔十幾億噸,天然氣佔5000餘億立方米。油田的發現,無疑給國內石油氣行業帶來了一個福音。這是我們國家打開了一個新的油氣富集區帶。
烏蘭察布油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察右後旗,沿著該旗土牧爾台鎮神舟路的一處油質好、產量高、埋藏淺、規模大的油氣田。
Ⅸ 環渤海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主要有哪四種
環渤海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主要有煤炭、鐵礦、石油、海鹽.環渤海地區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特別是能源和礦產資源在我國沿海地區是得天獨厚的。而且這些資源分布相對集中,易於開發投產;資源互補性強,便於規模化開采;匹配條件優越,有利於綜合利用和深度加工。
1.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
環渤海地區的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礦產資源儲量之多與種類之廣,是中國其他沿海地區所沒有的。主要礦產資源在全國佔有主要地位。
以內蒙古為例,內蒙古伊克昭盟達拉特旗埋藏著世界罕見的超大型芒硝礦;螢石儲量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烏蘭察布盟四子王旗查干敖包螢石礦屬於特大型螢石礦床,原礦氟化鈣平均品位達到熔劑富礦的工業要求;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查干里門諾爾鹼礦,是亞洲天然鹼儲量最大的鹼礦。
2.能源儲量居全國之冠
環渤海地區石油儲量非常豐富,從遼河平原一直到華北平原,是一個斷陷地帶,這個地帶內已經查明是石油蘊藏的富集地區。現有華北、勝利、大港、中原四個油田,產量僅次於大慶居全國第二位。渤海是一個中、新生代沉降盆地,埋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現已探明渤海灣石油儲量達6億多噸。
環渤海地區是中國煤炭最豐富的地區,煤炭探明儲量佔全國煤炭總儲量的60%以上,其中山西省煤炭儲量最多,探明儲量佔全國三分之一。內蒙古煤炭儲量僅次於山西,在全國居第二位。還是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礦」之鄉,中國五大露天煤礦內蒙古有四個,分別為伊敏、霍林河、元寶山和准格爾露天煤礦,其中霍林河煤礦是中國建成最早的現代化露天煤礦,准格爾煤田是目前全國最大的露天開採煤田;內蒙古東勝煤田與陝西神府煤田合稱東勝—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中最大的一個;白雲鄂博礦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山,到1997年已探明的稀土氧化物儲量佔世界稀土總量的76% ,該礦山含礦物172種 ,是世界上含礦物種類最多的礦山。
3.潛力巨大的海洋資源
渤海是中國最大的內海,素有 「天然魚池」 之稱,盛產多種魚、蝦、貝類水產品,還有豐富的其它海洋資源。渤海海洋動物和植物共約 170種以上,有哺乳類的海豹;各種魚類。軟體動物有烏賊與魷魚;甲殼類有蝦、蟹;棘皮動物有海參,腔腸動物有海蜇,海綿類和海藻類有海帶、紫菜、石花菜等。其中主要的魚類就有 l00多種。由於渤海位置和海流等自然條件的影響,溫水性魚類最多,其次是寒水性魚類。小黃花魚是渤海魚類產量最多的一種,也是中國海洋四大魚產之一,主要在廟島群島、渤海灣、萊州灣一帶;帶魚也是中國海洋四大魚產之一,主要在萊州灣、遼東灣一帶,其它魚類如梭、鱠、鮁、鮃等魚在渤海沿岸也有分布。渤海蝦、蟹、貝類,海帶、紫菜、石花菜等海洋植物也很豐富。渤海有許多良好的海灣和河流入口,是理想的天然漁場。渤海的漁場很多,北部有望海寨、菊花島和大清河口漁場,南部有龍口、黃河口漁場,西部有海河口漁場。
渤海除了上述各種資源外,海底還有石油、天然氣、煤、鐵、銅、硫和金等礦物,藏量也相當豐富。此外,還有極其豐富的海洋能源資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溫差能、風能、潮流能等。內蒙古自治區風能儲量 2.7 億千瓦小時 ,佔全國總儲量的1/5,居全國首位;全區年平均風速3.7米/秒,大部地區年平均有效風能功率密度為150—200瓦/平方米。
4.富饒的農、畜資源
環渤海地區包括華北平原、黃淮海平原和遼河平原,是中國農業發達地區之一,這里是全國重要的小麥、雜糧、棉花、油料和水果生產基地;西部地區和內蒙古草原,是全國林、牧業基地之一。內蒙古巴彥淖爾盟的河套灌區,是亞洲最大的自流引水灌區。灌區總面積118.9萬公頃 ,由黃河自流引水,灌溉條件優越 , 排水骨幹工程已基本形成。
環渤海地區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產區。 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和雜糧。 小麥分布大致以長城為界,以南為冬小麥,以北為春小麥。玉米在本區糧食作物中僅次於小麥,主要分布在本區的東部和南部。穀子和高梁在較乾旱的山西、內蒙古種植最為普遍,此外河北、北京山區和遼西也種植較多。高粱主要分布在渤海沿岸和海河平原、遼河平原低窪地區。甘薯以冀中南、晉中南和遼中最為集中。馬鈴薯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河北壩上和山西雁北。水稻主要分布在遼河下游、海河下游、山東南四湖濱湖地區、沂沭河兩岸、黃河沿岸及膠萊河谷地帶。內蒙古西部區生產的褐色大粒蕎麥,品質全國第一,粒大皮薄出粉率高,在國際市場首屈一指。
棉花是本區最重要的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約佔全區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的一半左右,約佔全國棉田面積的五分之一
環渤海地區是中國油料作物重要產區之一,主要有花生、胡麻、芝麻、油菜等,其中以花生最重要。花生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北兩省,播種面積和產量佔全國35%左右。山東省種植相當普遍,以煙台、臨沂、昌濰等地區最為集中,泰安、濟寧地區種植也較多,河北省冀東唐山地區和冀中南沙土地帶是花生的集中產區。胡麻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河北的壩上地區、山西的雁北和忻縣地區,產量居全國首位。是全國重點芝麻產區,種植面積和產量佔全國40%左右。以魯西最集中。油菜以山東、河北低平地區最為普遍。
呼倫貝爾大草原是世界上天然草原保留面積最大的地方,是中國最大的無污染源動物食品基地。內蒙古阿拉善白山羊所產羊絨,以其細度、光度、白度三項指標成為世界最好的山羊絨。以伊克昭盟的阿爾巴斯白山羊絨為原料加工的KVSS無毛絨,是國際公認的「中國一號無毛絨」,被譽為「軟黃金」。
5.絢麗多彩的旅遊資源
環渤海地區的旅遊資源豐富多采,既有陸上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又有變幻莫測的海洋景觀,匯集成海光山色獨具風格的旅遊景觀。
從陸上自然景觀來看,有山、泉、洞、湖、原五種景觀。環渤海地區內名山奇峰,構成北國一大景色。山東境內的泰山、山西的恆山,是舉世聞名的大山。本區內有兩處大草原,即黃河三角洲草原和內蒙古大草原,一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風光。
海洋自然景觀以海水、河灘、海島為特徵,構成集旅遊、休閑、療養為一體的理想勝地。改革開放以來,還專門建立了海濱旅遊開發區,旅遊開發區等。
環渤海地區還有豐富的自然科學旅遊資源。如北京有密雲太古代變質岩,十三陵中上元古代地層,周口店的中國猿人,延慶縣硅化木化石群,石景山模式口的第四紀冰川擦痕;天津薊縣的中上元古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八仙山森林生態自然保護區;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五塔寺「金剛座舍利寶塔」後照壁上的蒙古文石刻天文圖,是現存的世界上最完好的用蒙古文標注的天象資料,已將外國天文知識融於中國傳統的天文學體系中 ;內蒙古呼倫貝爾盟扎賚諾爾煤礦出土的猛瑪象骨架化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猛瑪象骨骼化石;大連老鐵山鳥島自然保護區,蛇島自然保護區;山西襄汾縣丁村人遺址,等等。
環渤海地區的人文景觀尤為突出,名震中外。最著名的有北京的故宮、長城和十三陵,內蒙古赤峰市遼中京遺址上的八角密檐式磚塔(俗稱大明塔),高達80.22米,周長113米 ,是中國現存體積最大的遼代古塔,承德的避暑山莊和外八廟,山西的五台山和雲崗石窟,山東曲阜的「三孔」,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和易縣的清西陵,冀東的山海關和老龍頭,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特點的典型代表,世界馳名。此外,還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觀,如遼寧興城的明代古城,河北正定隆興寺的大銅佛,趙縣的趙州橋,邯鄲的叢台和七賢祠,山東煙台的蓬萊仙閣,威海的劉公島,山西應縣的木塔,太原市的晉祠,臨汾堯陵,內蒙古呼和浩特的昭君墓等。近代人文景觀有西柏坡的革命遺跡,蘆溝橋抗戰遺址,劉公島甲午海戰遺址等。
環渤海地區的許多濱海城市利用其豐富多彩的海洋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大力發展現代商貿旅遊,受到了國內外遊客的歡迎。
Ⅹ 巴林這個國家的石油儲量是多少佔世界第幾位
當前巴林經濟並不是依賴石油,自20世紀後期,巴林已投入巨資在銀行和旅遊事業。
儲量1843.30萬噸 主要是面積太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