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家修路需要自己出錢嗎
國家修路不一定需要自己出錢。國家以及地方政府對農村公路(特別是村村通公路)並不是全額支付修路資金,而是根據需要進行一定比例的補貼。如果村裡農民決定自行修路,國家會給該村一定的幫助,一般投入修路成本的50%左右。
國家為了推動農村道路建設,提高農村交通條件,農民修建公路也將能夠享受到國家給予的補貼,其中每公里路面硬化補貼5萬元。通往農戶的公路每米補貼10元,其餘部分修路費用由農村集體組織出資或者農民自籌。
制度須知
非農業建設經批准佔用耕地的,按照「佔多少,墾多少」的原則,由佔用耕地的單位負責開墾與所佔用耕地的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沒有條件開墾或者開墾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應當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繳納耕地開墾費,專款用於開墾新的耕地。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制定開墾耕地計劃,監督佔用耕地的單位按照計劃開墾耕地或者按照計劃組織開墾耕地,並進行驗收。
Ⅱ 村裡想修路,鎮政府告訴村裡要編制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費用應該由誰支付
你好,這個是需要村裡出的哦。不過不知道村裡有沒有上邊下發的資金呢。也可以你們村自己先搞個資金申請報告,然後再寫可行性研究報告。
你懂得
Ⅲ 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徵用農民土地如何補償
這個補償價格是由縣(市)政府制定並公布的。
農民集體土地,只有政府(縣級)才有權代表國家實施徵收,政府徵用農民土地不講究用途,用途是政府供地方面的事,也就是說,對於農民來說,不管被徵用土地將來是用於修路的,還是用於開發房地產的,還是用於其他任何用途的,都與農民無關,農民只能要求政府給予「規定的」「適當的」的「補償」。這個補償價格是由縣(市)政府制定並公布的。只要是合法的征地,縣(市)政府就要公布《徵用土地方案公告》,在該公告中明示補償安置標准,這也是農民得知相關補償標準的法定途徑。如果沒有這個公告,則很可能征地是違法的。如征地違法,農民就有權拒絕交地並可以要求賠償。
《土地管理法》第47條規定,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 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規定,被徵收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徵收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該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6條規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徵收土地的安置補償費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
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償費支付給其他單位;不需要統一安置的,安置補償費發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徵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後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
Ⅳ 政府怎麼招商引資
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是後發地區的必然選擇。那麼通過什麼途徑招商引資呢?細分析招商引資關關節節,途徑大致有十種。
1.親情吸引
親情本指血緣情,但也可以擴大到家鄉情、同窗情、故鄉情、戰友情等。這些親情聯系之所以會成為招商引資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是由於投資者有這方面的主觀願望,另一方面是能使投資者產生信任感和安全感,而這正是投資合作必不可少的條件。譬如海外遊子,一朝回歸故里,親情涌動,進而產生為家鄉父老鄉親做點事情的慾望。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當地暫時沒有投資條件,他也會克服困難,創造條件,興辦實業。有時親情吸引可能不會產生直接投資,但我們可以利用親情吸引這種特殊關系,請他們幫助我們宣傳、推介項目,或組織招商活動,最終也能產生以一帶十的「葡萄串」效應。
2.人格吸引
招商引資是一項經濟活動,但也並不完全是經濟利益上的精打細算。引資者的人格魅力,有時也會產生十分奇妙的作用。辦實業,需要誠信、需要果斷、需要魅力、需要精明、需要專業,作為引資方主要決策者或參與者在個人素質上的任何一個亮點,往往都能使投資方產生一種認可,一種吸引,使對方感到投緣,產生信任感,從而在眾多競爭者中對某地、某人情有獨鍾。因此,在招商工作中,以人為本是一項重要原則。
3.政策吸引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一個簡單的自然道理。同樣,投資者的主要目的是獲取利潤,因此自己也會像流水一樣,哪裡政策好,能獲得更多的利潤,就會向哪裡流動,這就是招商引資的「窪地效應」。
政策吸引主要就是規費減免,包括范圍、時限、額度等,還有對特定產業出台扶持政策,如在一定時間里,對某些特定產業給予信貸支持或有限壟斷等。政策吸引是有度的,不能越權承諾。如稅費減免,只能減免地方政府有權調節的稅費,而且稅的減免還要經過上級有關部門的審批,並嚴格按審批後的意見執行。在國家政策允許的范圍里,地方最大限度的讓利於客商,支持項目的發展,這會對投資者產生一定的吸引力。
4.成本吸引
投資總求回報,企業必講核算,低成本就是高效益。如引資地在土地、用電、供水、原輔材料、勞動力、運輸等某方面價格比較偏低,這就是一種吸引,即成本吸引。
投資者往往看重成本吸引,而後發地區成本較低又是一種比較明顯的優勢,在成本吸引上做好、做足、做活文章,使吸引力變成現實的增長點。
5.資源吸引
資源是一種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殊生產資料,如農副產品資源、礦產資源、人力資源、森林資源、旅遊資源等。資源優勢事實上造成競爭的不平等,資源豐富者處於有利地位。由於後發地區大多落後、偏僻,開發時間短、資源利用率低。這些客觀事實成了招商引資吸引力。豐富的農產品資源或礦產資源,便於投資者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因此投資者會樂於前往。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實現資源和資金的嫁接,對投資、引資雙方都是具有吸引力的。
6.市場吸引
當處於一個高消費區域或較大規模的產品集散地,或處於未來產品的現實和潛在的巨大消費市場,就地生產,可以減少各種生產和流通環節的費用,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如摩托車配件,全國大部分產品產自浙東沿海地區。浙江客商就可能會在蘇、魯等地建立一個生產加工企業,產品主要供應江蘇、安徽、山東等地,這樣既佔領了市場,又節約了流通費用。根據這樣的市場吸引分析,某些地區可主動到浙江生產廠家洽談、這樣合作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7.人才吸引
在當地有一批某一方面的專業人員,或某種專利,某項新技術、新工藝,有一批研究開發人才或技術熟練的工人等,都可以成為一種吸引力。如一些服裝加工企業,在洽談引進時,都會詢問當地有沒有熟練的縫紉工人,如果有的話,他就可能不會過多考慮其他因素,而決定就地投資辦廠。
8.環境吸引
這主要指軟環境方面,具體體現在政府各個相關部門服務熱情、周到、規范、合理、公正;政風廉潔、民風淳樸、治安良好;城市整潔、道路通暢、生活便利和環境優美等方面。治理軟環境,要下硬功夫,靠硬著子。設身處地的想,如果本地人都覺得當地官風不正、民風不淳、治安混亂、環境臟亂差,自己都無法熱愛家鄉,還怎能苛求投資客商熱愛你的家鄉,建設你的家鄉?怎麼去吸引客商投資?軟環境就像輪船的動力系統,軟環境治理得好,就能對船體起加速作用;否則,不但不會產生動力,還會產生阻力。
9.配套吸引
有時,某些投資者往往要調查當地的產業配套情況,抓住瓶頸部位投入,而在規模上力求恰當好處,盡量不造成新的生產的浪費。也有的投資者,為規避投資風險,靈活轉向,而不投或少投固定資產,大部分資產採取租賃方式,待路子摸准,實力盤大後再投資創辦自己的產業。這些都是投資商正確的選擇,我們也要投其所好,以配套產業或存量資產吸引客商投資。
10.轉型吸引
調整是新產業的大力發展、老產業的相對萎縮和轉移。在這個過程中,總的趨勢是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流動。經濟欠發達地區較之不發達地區,往往是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首選之地。作為欠發達地區,應善於把握機遇,使之成為產業轉移的中轉站。
Ⅳ 現在城市建設修路架橋錢從哪來
修路架橋做善事…代表一個什麼數字?——答案:6。
修橋補路
xiū qiáo bǔ lù
【解釋】修建橋梁,補好道路。舊喻熱心公益,解囊行善。
【出處】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一折:「我賈仁也會齋僧布施,蓋寺建塔,修橋補路,惜孤念寡,敬老憐貧。」
【結構】聯合式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熱心公益事業
【近義詞】補路修橋、修橋鋪路
【例句】周 立 波《山鄉巨變》下卷:「李永和率領一批後生子,在塅里修橋補路,把窪地填平。」
Ⅵ 修路該有誰來買單
修路屬於國計民生一類重大工程,資費應該由所屬地區的政府機構想辦法。絕對不應該加在老百姓頭上。我從沒聽說過這種事情。
一句話,向上反映情況。
Ⅶ 地方政府如何招商引資
1.要重點確定政府公信力和政策持續性
一般情況下,判斷一個地方招商引資能力時候,可能政府效率是一方面,但是政府的公信力以及政策的可持續性往往是更為重要的一方面。一些地方由於政府公信力不高,政策持續性差,很多投資者進去以後又退出了,給地方帶來的負面影響非常大。十年前,我去東北一個縣調研,當地有一個強勢縣長,建了一個商品城,進行招商引資,很快招來幾百個浙江商戶,店鋪都租出去了,可是後來諾言沒法兌現,直接後果是大量商戶撤離。中國行政管理體制下,很多上屆政府的責任要下屆政府來承擔,但是下屆政府往往會推卸上屆政府的責任,導致政策失調。再一個因素,一些地方官員素質並不高,到商戶那「吃、喝、卡、拿、要」現象非常普遍。所以在招商引資過程中,一定要建立政府的公信力,提高政府的公共信譽,而不是通過一種所謂的高效率來解決這些事情,高效率帶來的後果並不見得好。最近我去一個鎮調研,這里有一個全國著名的皮裝市場。九十年代初我去的時候,這里很繁榮,當時招商引資力度很大,形成全國非常有名的皮裝市場;這次去以後,我感觸很深,十幾年了,這里的發展沒有別的地方快。跟鎮書記深談以後知道,中間有一段時間盲目招商引資,官員連續換屆,管理不善,黑社會壟斷了這個市場,在這里欺行霸市,欺負外來商戶,橫行霸道,到大前年,省里打黑把黑社會打掉,這個市場才開始逐步恢復。這表明,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由於監管不力,很多政府官員被黑社會侵蝕,政府公信力完全喪失了。因此,在政府進行招商引資時,要進行深入研究怎麼來確定政府的公信力。
2.招商引資要放眼長遠,不要受短期利益所迷惑
這方面例子比較普遍,很多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的時候,只要來投資,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承諾了,能給都給了,對企業根本不進行選擇,對企業的信譽度也不進行選擇,對企業的背景也沒有進行深入調查,往往會出現上當受騙現象。實際上招商引資,必須建立在合理分析鎮情基礎上,也就是對我們這個地方適合和不適合發展的產業進行合理判斷,絕不能因為一個企業毀了整個地區的發展。比如說,現在有一個特別大、而且污染很嚴重的企業進入,這意味著整個農業生態要受到嚴重的影響,也會影響其他產業的進入,環境修復的代價可能要遠遠超出企業帶來的收益。現在我們地方政府在引進工業企業的時候,要進行合理成本分析,工業企業增值稅75%歸國家,剩下25%才由地方分成,這還要在鎮、縣、市之間進行分成;另外土地都是通過低價出讓,政府和農民從土地中受益也很少。小城鎮政府在引進這些污染較大的企業時,並沒有給地方帶來太多收益,而且地方政府還要承擔企業給地方帶來的任何後果。雖然這些企業的引進,提供一部分就業,會帶來一部分百姓收入增長,但同時也帶來一部分外來農民工,外來農民工社會事業發展,管理的責任都由地方政府來承擔。短期內可能看到這些企業投資帶來地方GDP的增長,實際上未來城鎮維護、治安、基礎設施、環境治理方面支出,加起來遠遠大於這些工業投資所帶來的收益。因此地方政府在進行招商引資時,就要考慮這類企業要不要進入,要放眼長遠,要從綜合的角度,從生態角度,從整個經濟結構,從未來長期收益角度進行綜合考慮。
3.招商引資需要改善投資環境
這些年,很多地方政府在搞形象工程,說有利於招商引資。事實上,在一定的發展階段和一定的發展水平下,政府要對哪些類型企業會到我這個地區進行投資,為什麼選擇我們這個地區進行投資,做出基本判斷。比如說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到我們小城鎮投資,政府必須清楚,企業選擇我們的原因是什麼,是選擇地理優勢還是選擇土地價格,是選擇資源供給還是迴避一些體制性的矛盾。弄清楚這些原因,就可以確定政府靠什麼來吸引他,進一步進行改善環境。企業來的目的,不是看有沒有廣場也不是看有沒有辦公大樓,不是看有多寬的馬路也不是看馬路上有沒有特別好的綠化。在調研中,我們經常遇到好多城鎮說是為了改善招商引資環境,修建了一條迎賓大道,連接到交通干線上,修得很寬,路燈修得很漂亮。事實上企業進入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有沒有六車道的大馬路以及漂亮的路燈等,更看重地是綜合因素,也就是地價、供水、排水、通信、電力供應、農民工的各種費用、原料供給、交通條件等方面因素,以及政府的公信力。如何改善市場環境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來改善環境,最重要的是改善企業發展最基本的道路、通訊、供排水和電力供應狀況等。但是如果要真正投入到這些方面,恐怕就需要綜合的判斷一下政府的投入能力和企業的進入成本。改善環境最重要的結果是合理利用招商引資這一很好的機會,向上級徵求項目、徵求投資。爭取上級政府給予一定的支持,比如說改造道路,改造供排水,或者是相關的一些設施等。
Ⅷ 修路建橋所需的資金那麼多,這些資金是從哪裡來的
這個資金太龐大了,不是個人所能承受的,一般都是在銀行貸款修路,承建方交工後收到貨款還貸
Ⅸ 鄉村道路建設費用由誰來支付
鄉村道路建設費用由哪個單位支付需要看所在道路的修建性質,用途和所在的地區政策決定等因素來決定。
我國《公路法》規定:農村公路建設、管理、養護的責任主體是鄉村。
因此,農村公路建設由各村自己支付沒有錯誤。
但是,國家不允許對農村搞集資、攤派;使用一事一議時必須報經上級政府批准。
如果是不合理集資,村級居民可以向政府反映。
另:村可以向上級政府申請,爭取一部分國家扶持資金修建農村公路。
但是現在,計劃較少,看在哪個省、地區才能決定申請到金額。
Ⅹ 每年修路建橋所需的資金那麼多,這些資金是從哪裡來的
國家撥款,地方政府機關撥款,當地專款募集(公司捐獻,個人捐獻)等等方向撥款,籌款。一般是根據橋梁的大小以及耗費的資金,提前做好預估和評估 ,然後再由當地政府進行募集,或者是進行專項撥款 。
國家的資金基本上都是來源於稅收 ,但是對於一座大型橋梁來說,所需要的資金,也需要國家提前籌備和精打細算,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為國家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 ,比如科技研發 ,高新技術創新儲備等等各方面都是需要錢的,所以國家間自己做大型橋梁也是需要考慮提前籌備 ,准備時間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 ,特別大型的橋梁,一般需要准備幾年的時間 ,才能夠把一座大型的橋梁慢慢建立起來 ,雖然我們國家是基建強國 ,有高精尖的設備 ,但是對於一座大型橋梁來說,是需要時間和金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