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遼寧14個地級市
遼寧省14個地級市分別是沈陽市、大連市、鞍山市、撫順市、本溪市、丹東市、錦州市、營口市、阜新市、遼陽市、盤錦市、鐵嶺市、朝陽市、葫蘆島市。其區劃格局形成過程如下:
- 清朝時期:前期在東北設盛京、吉林、黑龍江3大轄地將軍。1908年出於管理需要,改設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奉天省下轄8個府、5個直隸州。
- 民國時期:1912年清朝滅亡,東北處於奉系軍閥控制。1928年奉天省更名遼寧省。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拆分東北原有區劃,先後設東北14省、東北19省。1945年日本戰敗,東北出現9個省的區劃。
- 建國初期:1949年東北調整為6個省,即松江、黑龍江、吉林、遼東、遼西、熱河。1954年遼東與遼西合並為遼寧省,隨後進行區劃調整。1955年熱河省撤銷,朝陽等地劃入遼寧,此時遼寧形成9個地級市與4個專區的格局。
- 後續調整:1958年4個專區撤銷,下轄縣劃入周邊地級市。60年代又陸續組建多個專區,1965年安東市更名丹東市,60年代末專區更名地區。1975年沈陽專區更名沈陽地區,盤錦地區撤銷。
- 最終成型:70年代末為適應經濟發展,各地進行區劃變遷。1981年旅大市更名大連市,1984年盤錦市升為地級市,鐵嶺地區撤銷設鐵嶺市。1994年錦西市更名葫蘆島市,至此遼寧省14個地級市的區劃格局成型。
② 第二次直奉戰爭張作霖為什麼能戰勝吳佩孚
1924年(民國十三年)9月至10月,直系吳佩孚部與奉系張作霖部在直隸(今河北)奉天(今遼寧)地區為爭奪北京政權而進行的戰爭。
第一次直奉戰爭結束後,直系軍閥控制了北京政權,積極推行其企圖以武力統一中國的政策,並通過賄選使曹錕當上大總統。奉系軍閥也積極擴軍備戰,准備再次與直系爭奪中央政權。在政治上為了對抗武力統一政策,張作霖、段祺瑞、孫中山建立了「反直」的三角同盟。
一、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
1924年9月,直系江蘇軍閥齊燮元與皖系浙江軍閥盧永祥爆發了江浙戰爭。9月3日,張作霖通電譴責曹、吳(即直系)攻浙,並以援助盧永祥為名,組織「鎮威軍」,自任總司令,將奉軍編為6個軍;總兵力約15萬人,於9月15日分路向榆關(即山海關)、赤峰、承德方向進發,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
二、第二次直奉戰爭戰爭過程
為抗擊奉系軍閥的進攻,1924年9月17日曹錕發布討張令,任命吳佩孚為討逆軍總司令,以王承斌為副總司令兼直隸籌備司令,彭壽莘為第1軍司令,王懷慶為第2軍司令,馮玉祥為第3軍司令,張福來為援軍總司令,還有海、空軍各一部,總兵力近20萬人,依託長城組織防禦,並對各軍的作戰任務作了具體區分。
當時,直軍企圖從海上登陸葫蘆島,合圍奉軍,但由於奉軍海軍的抵抗,更重要的是英國進行了干預,直軍被迫放棄了計劃。這一事件直接導致了直軍喪失了戰爭主動權,陷入被動。
9月15日到22日,奉軍第2軍、第5軍,兵分兩路,分別由阜新、通遼向直軍防地攻擊前進。奉軍在攻佔開魯、朝陽後,又乘勝向凌源發起進攻。接著,奉軍的騎兵隊也由彰武出動,陸續攻佔直軍控制的建平、赤峰等地。
是時,直軍第3軍司令馮玉祥,因不滿吳佩孚排除異己,正與援軍第2路司令胡景翼、北京警備司令孫岳等密謀倒戈,在古北口一線按兵不動。9月28日,榆關方面的戰事日趨激烈。
直軍雖然居高臨下,但奉軍精銳張學良、郭松齡的部隊卻前赴後繼地奮勇仰攻,雙方都遭到很大的傷亡。奉軍在正面進攻未能奏效後,偵知九門口直軍的守備力量比較薄弱,便轉而集中兵力猛攻九門口,並於10月7日攻佔,直軍的長城防線被打開了一個缺口。
吳佩孚在九門口失守後,急調後援部隊開赴前線,並於12日親臨榆關組織直軍進行反撲,一度曾將九門口奪回。奉軍在直軍反撲面前全力抗擊,與直軍進行了反復的爭奪,終將直軍的進攻擊退,再度攻佔九門口。
在20多天的反復爭奪戰中,雙方戰死者達一萬餘人。10月9日奉軍攻佔了赤峰。15日,赤峰被趕來前線的直軍第3軍二部奪回。時馮玉祥在古北口舉行會議,認為倒戈回京的時機已到,便電告孫岳,叫他迅速將駐防大名的軍隊調至北京南苑,同時下令部隊,將後隊改為前隊,於10月19日回師北京。
三、北京政變
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胡景翼、孫岳等人,聯名發出了呼籲和平的漾電,發動 「北京政變」。推翻了直系賄選總統曹棍的反動統治,佔領了北京。
25日,馮玉祥等人在北京北苑舉行會議,決定組織中華民國國民軍,推馮玉祥為總司令兼第1 軍軍長,胡、孫二人分任副總司令兼第2、第3兩軍軍長。
「北京政變」後,吳佩孚把前線指揮交給張福來主持,親率其嫡系第3師、第26師各一部,共約七八千人,於10月25日乘車回救北京。26日,吳佩孚命令部隊開往楊村一線布防,對馮軍採取守勢。企圖等齊燮元、孫傳芳的軍隊沿津浦鐵路北上;李濟臣、蕭耀南的軍隊由京漢鐵路南來,再在這兩路援軍的支援下,從馮玉祥的控制下奪回北京。
到10月28日,由平泉、冷口入關的奉軍張宗昌部,攻佔灤州,截斷了榆關直軍的退路和榆關-天津之間的交通線,直軍紛紛潰退。31日,奉軍佔領了榆關和秦皇島,繳獲直軍的槍支達3萬余件。直軍主力喪失殆盡。
從10月31日到11月 2日,馮軍先後攻佔了楊村和北倉,並俘虜了北上援吳的魯軍旅長潘鴻鈞。吳佩孚見大勢已去,率殘部2000餘人由塘沽登艦南逃。
四、戰爭結果
張作霖、馮玉祥等隨後在天津曹家花園召開會議,決議成立中華民國執政府與善後會議以取代國會,並推段祺瑞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統總統與總理之職,之後政權落入奉系軍閥手中。
五、評價
軍事意義上,直奉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海軍、空軍參加並取得重大作用的內戰,新式武器如坦克等紛紛登場,重炮、重機槍、地雷的使用均為之前戰爭所罕有,死傷特別慘烈。
政治意義上,直奉戰爭以奉系勝利而告終,從此直系軍閥退出北京政治舞台,北洋政府開始了張作霖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