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鑽石礦藏 » 什麼是庫賓卡鑽石

什麼是庫賓卡鑽石

發布時間: 2022-06-17 10:39:44

『壹』 大家最喜歡二戰哪些指揮官

埃爾溫·隆美爾(德語:Erwin Rommel,1891年11月15日—1944年10月14日),出生於符騰堡邦海登海姆市,納粹德國陸軍元帥,世界軍事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術家、理論家。
隆美爾綽號「沙漠之狐」、「帝國之鷹」,與曼施坦因與古德里安一起被後人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 。1910年7月從軍,一戰時隨軍開赴法國,後又在東線與羅馬尼亞人和義大利人作戰,被德皇授予藍馬克斯勛章。一戰後曾擔任過步兵營長、陸軍學院教官。1938年隆美爾少將任元首大本營司令。1940年2月任德軍第7裝甲師師長,使該師贏得了「魔鬼之師」的稱號。1941年1月希特勒挑選隆美爾中將任駐非洲軍團軍長。他到達北非後,不到兩個月,就迅速扭轉了北非戰局的初期局勢,被提拔為上將,1942年6月被晉升為德國陸軍元帥。二戰期間,隆美爾被卷進了密謀推翻希特勒的計劃中,在希特勒的逼迫之下,隆美爾被迫於在1944年10月14日在卡車上服毒自盡,時年53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璀璨將星中,能夠做到生前聲名顯赫,身後殊榮不斷,特別是被敵對雙方都認可的,只有隆美爾一人。對他的評價也逐漸趨於兩極化,支持的人將其稱為納粹戰神,他高明的軍事素質和出色的戰術指揮才能,受到了許多軍事愛好者的尊崇,甚至是著名軍事家的尊敬和崇拜;反對的人根據他戰略的失誤,將其稱為「戰術上的巨人,戰略上的矮子」;但鑒於隆美爾既曾經是希特勒麾下最得力的將領之一,又是納粹政權的侵略工具,因此也被稱為「二戰縱火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隆美爾轉戰法國、羅馬尼亞、義大利戰場。他意志堅強,勇猛過人,刻苦耐勞,善用計謀。第一次參加戰斗時,他率領3名士兵擊敗了20名左右法軍的進攻。
在喀爾巴阡山的一次戰斗中,隆美爾率領部隊沿著一條罕為人知的山路,連續運動50小時,俘獲敵人5000多人,火炮30門 。隆美爾兩次負傷,四次獲得軍功勛章。
1940年2月15日,他升任第7裝甲師師長。該師於法國戰役期間獲得了「魔鬼之師」的稱號,取得了赫赫戰功。從此,隆美爾進入了他軍事上的黃金時代。
1941年2月,希特勒又任命隆美爾為「德國非洲軍」軍長,前往北非援救一敗塗地的義大利軍隊。16日,他正式接管了前線的指揮權,德軍攻佔了恩努菲利亞。利用英軍調防,輕敵的有利時機,採取大膽行動,把數量不多的德軍和意軍組成混合縱隊,從塞爾提向穆爾祖赫發起進攻,向前挺進了450英里,給英軍以意外的打擊。九天之後,他又指揮部隊攻佔了艾阿格海拉地區的要塞、水源和機場,佔領了馬薩布萊加,把英軍逼到阿吉達比亞地區並攻佔了阿吉達比亞。他不顧義大利最高統帥部的阻止,繼續前進,經過艱苦戰斗攻陷了梅希里,使整個巴爾賽高原落入軸心國軍隊之手。英軍只剩下了一支被圍困在托布魯克的部隊。隆美爾的進攻使英軍損失慘重,曾指揮英軍打敗意軍的奧康諾將軍也成了德軍的俘虜。隆美爾以3個德國師、兩個義大利軍和320輛坦克對陣。
942年1月,隆美爾獲櫟樹葉雙劍勛章,升任非洲裝甲集團軍司令。不久,他奪回了昔蘭尼加,由此被提升為上將。6月隆美爾被授予元帥軍銜。
1943年2月,德國組建非洲集團軍群,下轄德國第五裝甲集團軍和德國—義大利第一裝甲集團軍,隆美爾任總司令。
1943年3月31日,希特勒把隆美爾召回最高統帥部,授予他橡樹葉鑽石勛章,命他免職療養。
1943年8月,希特勒又起用隆美爾,任命他為駐義大利北部B集團軍群司令。
1943年12月,B集團軍群司令部改駐法國,隆美爾被命令負責沿海要塞工事的構築,即「大西洋壁壘」。
1940年6月,正當法西斯德軍進攻法國的時候,義大利則一面向英法宣戰,一面乘機出兵北非,進攻英屬埃及和索馬里,企圖奪取蘇伊士運河,控制地中海直通印度洋的通道。12月,英軍開始反攻。義大利軍隊被迫向利比亞境內撤退。1941年初,英軍在利比亞的托卜魯克登陸,對從埃及撤退的意軍進行夾攻,經過兩個月激戰,意軍十個師被殲。1941年2月6日,德軍決定派一個輕快師、一個裝甲師去援救意軍。隆美爾被任命為援救意軍的德國非洲軍的軍長。
從2月11日起,隆美爾開始到非洲戰場了解情況,發現英軍已經佔領了本海齊,並准備向提波里坦尼亞境內進攻。於是,隆美爾首先命令意軍必須堅守塞爾提海灣地區的提波里坦尼亞防線。因為這條防線既可以防止英軍繼續深入,又可以使德國空軍在非洲有一個可供作戰的必要空間,以便向英軍發動閃電式的進攻。但是,面臨的問題卻是兵力不足。如果等待德軍的兩個師全部到達,再阻止英軍的進攻就太遲了,而現在只有一個團,提波里城的意軍在遭到失敗之後士氣又大為低落,多數軍官已經捆好了行李,希望能夠早日撤回義大利;為了阻止英軍的繼續進攻,隆美爾決定利用現有兵力,包括即將到達的第一批德國援軍在內,並已要求空軍對本海齊港口發動一次空中攻擊,炸毀英軍通向本海齊的運輸路線,破壞英軍的增援。隆美爾的計劃遭到意方的反對,義大利的一些軍政官員在本海齊地區置有產業,不願意向那裡轟炸。意軍則不相信能守住塞爾提地區和阻止英軍進攻。意軍在隆美爾的堅決主張下,轟炸了英軍通向本海齊的運輸線,1941年2月14日派出一個師向塞爾提增援。同一天,德軍的先頭部隊--第三偵察營和一個戰防炮營也到達了提波里港,二十六小時後就開到了最前線,隆美爾正式接管了前線的總指揮權。
3月31日晨,在英軍立足未穩的時候,德軍開始向梅爾沙隘道進攻。雙方經過一天的激烈戰斗,德軍於傍晚佔領了該隘道,第二天,德軍又向阿吉打比亞發起攻擊,也是用了一天的時間便佔領了阿吉打比亞周圍的地方。在這次戰斗中,隆美爾為了不讓敵軍知道自己的實力,他用汽車改裝成許多假戰車,迷惑敵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於隆美爾靈活使用機械化部隊,不給敵軍喘息機會,所以,不到一個星期,英軍就從昔蘭尼加的西界陣地後退了二百多英里;不到兩個星期,英軍從昔蘭尼加的東界後退四百英里,只剩下了一支被圍困在托卜魯克的部隊。英軍因為隆美爾指揮作戰靈活,能夠根據沙漠地形、氣候等特點用兵,常常以少勝多、從被動變為主動,而稱他為「沙漠之狐。
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俄語: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英語:Georgy Konstantinovich Zhukov,1896年12月1日-1974年6月18日),蘇聯著名軍事家,戰略家,蘇聯元帥。
1896年12月1日,朱可夫出生。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蘇聯元帥軍銜,是蘇德戰爭中繼斯大林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蘇軍統帥,因其在蘇德戰爭中的卓越功勛,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也因此成為僅有的四次榮膺蘇聯英雄榮譽稱號的兩人之一。
1974年6月18日,朱可夫因病逝世,享年78歲。
1939年9月,日軍在哈拉哈河地區進行武裝挑釁,遠東形勢緊張。朱可夫被任命為駐蒙蘇軍第1集團軍司令員,指揮對日作戰。他在短時間內成功地組織和實施了哈勒哈河戰役,以陣亡失蹤9000人的較小代價,取得號稱殲敵5萬餘人(日本陣亡失蹤8717人),日本在領土上讓步的勝利。在這一仗中,朱可夫初露鋒芒,表現出他高超的指揮才能和組織能力。他善於協調步兵、炮兵、坦克兵和航空兵的行動,大膽實施迂迴包圍,出敵不意地殲滅敵軍主力。他的集中使用坦克的理論也在實戰中受到印證。朱可夫凱旋莫斯科,受到舉國贊揚,榮膺「蘇聯英雄」稱號。1940年5月,他提前晉升為大將,不久被任命為蘇聯最大的軍區基輔特別軍區司令員。1941年1月11日,朱可夫擔任了蘇軍總參謀長。這時國際局勢已趨緊張。朱可夫遵照蘇共中央的指示,著手進行蘇軍的改編工作,改進軍事訓練,加強備戰。
基輔戰役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出動550萬軍隊入侵蘇聯。德軍分三路進攻,北進列寧格勒,中進莫斯科,南進基輔。蘇軍倉促應戰,損失慘重,未能擋住德軍,丟城失地。德軍3周內推進300—600公里。7月下旬,南進德軍距基輔僅15至20公里。斯大林下令死守基輔。總參謀長朱可夫力主放棄基輔,將西南方面軍撤到第聶伯河對岸,以避免被德軍合圍,保存實力,再圖反攻。斯大林拒不接受總參謀長朱可夫的建議,解除了他的總參謀長的職務,降任他為預備隊方面軍司令員。兩個月後,西南方面軍被德軍合圍於基輔地區,斯大林方認識到朱可夫的主張是正確的,但是為時已晚,西南方面軍66萬眾被圍殲,基輔陷落
朱可夫是在1941年7月31日接手指揮預備隊方面軍的。這時,中路德軍已攻佔斯摩棱斯克(參見斯摩棱斯克戰役),切斷明斯克—莫斯科公路,完成對蘇軍第16、第20和第19三個集團軍共12個師的全部合圍。蘇軍增調20個師,從羅斯拉夫利和別雷發動進攻,欲圖奪回斯摩棱斯克,未獲成功。蘇第16、第20集團軍突圍也未成功。蘇軍最高統帥部將朱可夫的預備隊方面軍投入斯摩棱斯克會戰,命令朱可夫奪回葉利尼亞突出部。朱可夫用第24集團軍的10個師於8月30日發起進攻,9月8日收復葉利尼亞突出部,並向西推進了25公里。這是斯摩棱斯克會戰中蘇軍唯一取勝的一次戰役。此役之後蘇軍三個方面軍全部轉入防禦。斯摩棱斯克會戰告一段落。
斯大林對朱可夫在葉利尼亞突出部取得的勝利十分滿意。他召見朱可夫,問他有何打算。「重返前線!」朱可夫回答。斯大林命令他立即前往陷入德軍重圍的列寧格勒,接任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員,指揮部隊全力保衛列寧格勒(參見列寧格勒戰役)。1941年9月10日,朱可夫飛往列寧格勒。一下飛機,他便徑直趕往列寧格勒方面軍軍事委員會所在地斯莫爾尼宮。朱可夫的到來打斷了方面軍軍事委員會會議,人們正在討論列寧格勒一旦失守將怎麼辦。朱可夫同原司令員伏羅希洛夫的指揮權交接沒用上什麼特別手續。朱可夫只是將斯大林的便條交給了伏羅希洛夫。便條寫道:「把方面軍司令部交給朱可夫,您本人馬上飛回莫斯科。」朱可夫隨即用專線電話向最高統帥部報告;「我已經接管了司令部。」
朱可夫領導下的方面軍軍事委員會作出的第一個決定是:即使戰至最後一人,也要守住列寧格勒。朱可夫的口號是:不是列寧格勒懼怕死亡,而是死亡懼怕列寧格勒。永遠不要考慮列寧格勒一旦失守怎麼辦,列寧格勒不能失守!朱可夫迅速調整了部署,採取了種種有效的防禦措施。他將高炮部隊調到烏里茨克—普爾科沃等高地,用高炮打坦克。他還將包括艦炮在內的各種大炮集中在關鍵地區,統一使用。1941年9月14日,朱可夫用專用電話向莫斯科報告:「截至今天傍晚,我軍在敵人前進道路上構置了炮火系統,其中包括艦炮、高射炮和其他大炮。我們正把迫擊炮也集中起來。我想明天早晨,我們可以在主要方向形成密集的炮火屏障以便與步兵協同。步兵已在今天部署在上述防線。
朱可夫後來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們所有參加9月保衛列寧格勒戰斗的人,都經歷了許多艱難的日子。但我們的部隊終於粉碎了敵人的計劃。由於蘇聯士兵、水兵和基層軍官史無前例的堅韌不屈和群眾性的英雄主義,由於指揮員和政工人員的堅韌性和堅定性,敵人在攻打列寧格勒的道路上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礙。到了9月底,我們方面軍所有地段上的戰斗激烈程度都明顯減弱,整個戰線穩定下來。」1941年10月6日晚,斯大林給朱可夫打電話,詢問列寧格勒的情況。朱可夫報告說,德軍的進攻已被遏止,因傷亡慘重而轉入防禦。朱可夫還報告說,德機械化部隊和坦克部隊正在由列寧格勒往南大規模運動,顯然是被調往莫斯科。聽完朱可夫的報告,斯大林沉默了一會兒,然後說道,莫斯科方向,特別是西方面軍正在出現嚴重局勢。他對朱可夫說:「你將列寧格勒方面軍交給參謀長霍津將軍。然後乘飛機來莫斯科。」
1941年10月7日黃昏,朱可夫飛抵莫斯科。他立即前往克里姆林宮。斯大林獨自一人在辦公室里。他同朱可夫打過招呼後,便指著地圖開門見山地說:「你瞧,這里的情況很嚴重,而我又無法得到西方面軍的真實情況的詳細報告。我們不知道敵人進攻的地點和兵力,也不知道我軍的狀況,因此難以做出決定。你馬上到西方面軍司令部去,弄清戰局,隨時給我打電話,我等著。」此時局勢確實十分嚴重。德軍已開始實施進攻莫斯科的「台風」作戰計劃。在9月底,德軍北翼圍困了列寧格勒,南翼佔領了基輔,中央攻佔了斯摩棱斯克,距莫斯科僅300公里—400公里,德軍統帥部制定了「台風」作戰計劃。德軍企圖從北、西、南三個方面分割圍殲蘇軍主力於維亞濟馬和布良斯克地區,然後從南北兩個方面向莫斯科迂迴,入冬前攻下莫斯科。為此,德軍集結了「中央」集團軍群所轄3個集團軍和3個坦克集群,以及第2航空隊,共78個師,180萬人。希特勒在給各部隊的命令中說:「進行最後一次打擊的條件終於成熟。這一打擊應在冬季到來前致敵於死命。」蘇軍最高統帥部在莫斯科以西建立了縱深300公里的三道防線。進行防禦的是西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所轄的15個集團軍和1個戰役集群共125萬人。
9月30日,古德里安的第2坦克集團軍首先向布良斯克方面軍實施突擊。10月2日,德軍主力在維亞茲馬方向發起進攻。在戰斗開始後一星期內,德軍突破蘇軍第一道防線,將布良斯克方面軍編成內的3個集團軍合圍在布良斯克地區,將西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編成內的4個集團軍合圍在維亞茲馬地區。蘇軍多次實施突圍,但除一小部分突圍成功外,大部被圍殲。據德軍稱,兩地區蘇軍損失65萬人(參見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朱可夫奉斯大林之命於10月7日深夜到達西方面軍司令部了解戰況。他很快摸清情況。10月8日深夜2時半,他向斯大林報告,主要危險在防禦薄弱的莫扎伊斯克一線,敵人的坦克可以突然沖往莫斯科,必須盡快往這一線調集部隊。10月9日晚,斯大林決定將西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合並,由朱可夫指揮。10月10日,朱可夫被任命為新整編的西方面軍司令員。朱可夫清楚地認識到,「實際上,擔負著保衛莫斯科的歷史重任的是重新組建的西方面軍」。朱可夫將已被沖垮而各自為戰的西方面軍各部集結起來,據守呈弧形的圖爾吉諾夫—沃洛科拉姆斯克—多羅霍夫—納羅福明斯克—謝爾普霍夫一線,頑強抵抗德軍的突擊。德軍的進攻速度急劇下降。11月1日,斯大林問朱可夫,形勢是否允許莫斯科舉行十月革命節閱兵式。朱可夫作了肯定的回答。11月7日清晨,紅場上舉行了隆重的閱兵儀式,全副武裝的紅軍威武地走過紅場,直接開赴前線。這次閱兵式向世界宣告,莫斯科是不可戰勝的,蘇軍必將打敗法西斯侵略者。
11月中旬,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再次向莫斯科發起大規模進攻。德軍兩個快速集團軍分別從北面的克林和南面的圖拉對莫斯科採用深遠的迂迴突擊,企圖在莫斯科以東完成合圍。同時,德軍在正面繼續實施強攻,以圖在莫斯科以西殲滅西方方面軍主力。北路德軍於11月23日佔領克林,12月初進抵距莫斯科西北郊不到30公里的亞赫羅馬。11月底和12月初,蘇軍以3個集團軍的兵力多次進行反擊,終於挫敗北路德軍的進攻,使之轉入防禦。南路德軍於12月初進攻圖拉,也被蘇軍擊退。在西方方面軍的正面,德軍進攻受阻,被迫退至庫賓卡以北、納羅福明斯克以南一線。德軍三路進攻均受挫折。由於補給線拉得太長,運力不足,人員和武器裝備供應不上,且無嚴寒條件下的作戰准備,部隊大量減員,士氣下降,德軍處於十分被動的地位。而蘇軍則越戰越強,轉入反攻的條件日益成熟。1941年11月5日,加里寧方面軍開始對北路德軍實施突擊;6日,西南方面軍開始對南路德軍實施突擊。1941年12月6日,朱可夫的西方方面軍開始對正面之敵實施攻擊。進攻發展順利。德軍遭受嚴重打擊。1941年12月8日,希特勒下令在包括莫斯科方向在內的整個蘇德戰場,全線轉入防禦。但是德軍已無力堅守防線,被迫向西退卻。12月13日,蘇聯宣布,紅軍粉碎了德軍包圍莫斯科的狂妄企圖。蘇聯各報刊紛紛登載前線勝利的消息和指揮作戰的蘇軍將領的照片。朱可夫的照片被排在報紙頭版最顯著的地方。1942年1月8日,蘇軍實施總攻。至4月20日,蘇軍向西推進了100至350公里,解放了莫斯科州、加里寧州、圖拉州全部和奧廖爾州一部分地區,殲敵50餘萬。此後德軍轉入防禦。莫斯科會戰以蘇軍的勝利而告終。
蘇軍在莫斯科會戰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擊戰」的破產,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形勢,給蘇聯人民和各國人民以巨大的鼓舞。朱可夫在莫斯科會戰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英國軍事史家西頓在其《莫斯科會戰》一書中稱贊朱可夫是一個「天賦極高,精力極旺盛的人物」。斯大林在1945年5月25日的一次慶祝宴會上說:「祖國和黨永遠不會忘記蘇軍部隊指揮員們在我們衛國戰爭中所起的作用。這些贏得勝利、拯救祖國的將軍們的名字,將永遠銘刻在歷史在這些戰場上樹立的記功碑上。在這些戰場中,有一個戰場特別重要,這就是蘇聯首都莫斯科大會戰的戰場。朱可夫同志的名字將作為勝利的象徵,不可分割地和這個戰場聯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