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詹姆斯·梅森演的電影
James Mason
出生日期 1909-05-15 死於1984
出生地 Huddersfield, Yorkshire, England, UK
Yellowbeard 《黃鬍子》 【1983】
Ivanhoe (TV) 《新劫後英雄傳》 【1982】
Evil Under the Sun 《陽光下的罪惡》 【1982】
The Verdict《大審判》 【1982】
North Sea Hijack 《北海龍虎榜》 【1980】
Bloodline《朱門血痕》 【1979】
The Passage 《魔鬼關卡》 【1979】
Murder by Decree 《午夜追殺》 【1979】
Heaven Can Wait 《天堂可以等待》【1978】
The Boys from Brazil 《納粹大謀殺》 【1978】
Cross of Iron 《鐵十字勛章》 【1977】
Voyage of the Damned 《苦海餘生》 【1976】
Autobiography of a Princess 《公主自傳》 【1975】
Mandingo 《曼丁果》 【1975】
11 Harrowhouse 《龍鳳神偷》 【1974】
The Bananas Boat 《光棍走天涯》 【1974】
Great Expectations (TV) 《不要說再見》 【1974】
The Mackintosh Man 《諜海龍虎鬥》 【1973】
The Last of Sheila 《勾魂游戲》【1973】
Bad Man's River《貝德曼之河》 【1972】
Child's Play 《兒童游戲》 【1972】
Age of Consent《 沙灘上的夏娃》 【1969】
Mayerling 《魂斷梅耶林》 【1968】
Duffy 《杜菲》 【1968】
Georgy Girl 《喬琪姑娘》 【1966】
The Deadly Affair 《倫敦間諜戰》 【1966】
The Blue Max 《藍微特攻隊》 【1966】
The Pumpkin Eater 《太太的苦悶》 【1964】
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羅馬帝國淪亡錄》 【1964】
Lolita 《洛麗塔》 【1962】
The Trials of Oscar Wilde 《大文豪的審判》 【1960】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地心探險記》 【1959】
North by Northwest 《諜影疑雲》【1959】
Island in the Sun 《日光島》 【1957】
Bigger Than Life 【1956】
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 《海底二萬里》 【1954】
A Star Is Born 《星海浮沉錄》 【1954】
The Desert Rats 《沙漠之鼠》 【1953】
Julius Caesar 《愷撒大帝》 【1953】
The Story of Three Loves《愛情三部曲》 【1953】
5 Fingers 《五指間諜網》【1952】
Face to Face 《面對面》 【1952】
The Desert Fox: The Story of Rommel《沙漠之狐》 【1951】
Madame Bovary 《包華利夫人》【1949】
Caught 【1949】
Odd Man Out《諜網亡魂》【1947】
The Seventh Veil 《七重心》【1946】
Fanny by Gaslight 《蘇娘》 【1944】
Fire Over England《英倫戰火》 【1937】
2. 陽光下的罪惡的作品鑒賞
依靠特殊環境進行殺人是偵探小說的一大看點,環境的設置成功與否直接對作品的受青睞度有著較大的影響。《陽光下的罪惡》恰恰運用了這一成功的環境設置,以海邊賓館為據點,以周圍的海水、山、船為媒介物,猶如將整個事件設置在一個極其優美的環境之中。藍藍的海水、靜靜的小船、安逸的賓館構成了一個平面視圖,一切都是那麼的靜謐、悠然。作者採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帶讀者進入一個充滿人文景觀的世界,彷彿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中描繪的美景一般。然而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卻孕育著無限的殺機,兇殺案由此展開。如題目所言「陽光下的罪惡」,發人深省。可以說,這類偵探小說大多利用人的心理誤區和錯覺,誘導讀者對此案產生濃厚興趣,進入作者設置的「陷阱」之中,這也是環境設置成功的標志之一。
案件的環境直接決定著最終的結果將會呈現出一種即在其中又出乎其表的性質。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當時的情境,當被害者進入山洞後「山洞」這一特殊的意境呈獻給讀者的是一種冰冷、閉塞、無路可逃的文學特徵,其象徵的意味使案件的發生成為一種可能,而這種可能又變成了讀者世界中的「懸疑影像」,猶如物理學中「小孔成像」般地顯現在讀者面前,透過小孔可見成像,換言之,透過山洞即可看到所謂的「密室兇手」。這種詭異的情節安排,充滿了懸念,令人非一口氣讀完不可,而這就是偵探案件的懸疑魅力。在偵探小說的創作過程中,無論作品的犯罪題材如何變化,設計特殊的殺人環境一直是西方偵探小說作家首選的寫作方法,而「密室殺人」類偵探故事被西方偵探小說界推崇為「至尊」,由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即可見一斑,而《陽光下的罪惡》可謂個中翹楚。
在《陽光下的罪惡》中,波洛運用一系列知識來對案件進行投石問路般的推理,這其中就顯示了他在醫學、化學、解剖學、地質學、犯罪心理學、刑偵邏輯學等方面的廣博知識。這一點在小說中亦有深刻的體現,當波洛在指出罪犯是誰時,搞笑離奇的一幕出現了,罪犯反問波洛證據何在?大家都以為波洛會十拿九穩地給出證據,這時波洛以歐洲人常有的聳肩表示歉意的方式告訴大家,兇手說的沒錯,盡管他的推理完全正確。接下來的一幕則顯示了波洛的睿智,當罪犯離開旅館時,他在離開旅館上的付款單上的簽名使得波洛靈機一動,盡管名字與之前的不同,但是筆跡一樣,而且這名字的筆跡跟幾年前兇殺案的名字筆跡一樣,於是波洛認定此人是兩宗案件的主謀。緊接著,波洛又找出了伯克利先生那丟失的鑽石,原來在兇手的煙袋裡藏著一顆紅寶石,波洛說自始至終兇手的煙袋就沒有點著過,靠精細的觀察和某些細節,波洛即能巧下斷語。這也就是柯南·道爾提出的偵探要學會辨認足跡、泥印、煙絲等。
縝密的邏輯推理還體現在對生活細節的關注中,波洛很善於觀察周圍人的生活習慣。在《陽光下的罪惡》中,他對幫凶克里斯丁的觀察可謂細致入微,如克里斯丁總是圍著臉怕日光曬壞她那有著過敏體質的臉,但在懸崖上看錶時她的臉是什麼都沒帶的,這就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阿倫娜的養女總是嫉恨她,波洛也是看在眼裡的;阿倫娜通常不用防曬霜,可恰恰在死亡那天她卻塗了防曬霜等細節。可以說高爾基的「文學即人學」是對偵探觀察生活細節的最准確注腳,學會觀察人、觀察生活,這就是偵探應具備的素質,也是文學創作中的「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理論的闡釋。
3. 陽光下的罪惡txt全集下載
鏈接:
《陽光下的罪惡》,又譯作《艷陽下的謀殺案》,是英國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創作的一部長篇偵探小說。
4. 陽光下的罪惡的介紹
來自散木偶樂隊2010年《時代》專輯的《陽光下的罪惡》,是散木偶樂隊的代表作品之一。
5. 陽光下的罪惡的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EMI Films Ltd. [英國] GW Films [英國] Mersham Proctions Ltd. [英國] Titan Proctions
上映日期 國家日期國家日期美國1982年3月5日 荷蘭1982年4月1日 澳大利亞1982年2月12日 法國1982年4月21日 芬蘭1982年3月12日西德1982年9月30日 瑞典1982年3月26日
6. 陽光下的罪惡的內容簡介
《陽光下的罪惡》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又一部偵探小說傑作。作品以一個漂亮而富有的婦女在風景如畫、安祥和平的著名海灣旅遊地被謀殺的悲劇,揭示了在「陽光下處處有罪惡」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