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關日全食 鑽石環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只有食甚時才能看到日冕
鑽石環是由於月球表面不光滑而日冕平時溫度低亮度暗,所以看不見,被月亮擋住時太陽亮度暗了,才能看見日冕
Ⅱ 為什麼有日全食
日食,又作日蝕,是一種天文現象,只在月球運行至太陽與地球之間時發生。這時,對地球上的部分地區來說,月球位於地球前方,因此來自太陽的部分或全部光線被擋住,所以看起來好像是太陽的一部分或全部消失了。日食只在朔,即月球與太陽呈現合的狀態時發生。
2009年長江流域日全食觀測位置圖日食是相當罕見的現象,在四種日食中較罕見的是日全食,因為唯有在月球的本影投影在地球表面時,在該區域的人才能夠觀測到日食。日全食是一種相當壯麗的自然景象,所以時常吸引許多遊客特地到海外去觀賞日全食的景象。例如,在1999年發生在歐洲的日全食,吸引了非常多觀光客特地前去觀賞,也有旅行社推出專門為這些遊客設計的行程。
古時,人類缺乏天文學知識,以為日食是肇因於天狗食日,或象徵災難的降臨,而在日食時舉行儀式。但在現代社會中,日食的這層意義已逐漸為人們所拋棄。
上一次發生在中國的日全食發生於2009年7月22日,而下一次將會於2035年9月2日在我國北方發生,時長1分29秒。
世界范圍內下次日全食將於2010年7月11日在智利復活節島附近出現
日食和月食的「季節」。日食一定發生在朔,即農歷初一當日。此時月球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但因太陽軌道(黃道)與月球軌道(白道)成5°9交角,故並非每次朔日皆有日食發生,而日食發生時,日月兩者皆一定在「黃白交點」(升交點或降交點)附近。
日、月食的發生必須是新月和滿月出現在黃白交點的一定界限之內,這個界限就叫做「食限」。計算表明,對日食而言,如果新月在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18度左右的范圍內,就可能發生日食;如果新月在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16度左右的范圍內,則一定有日食發生。
對月食而言,如果望月在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12度左右的范圍內,就可能發生月食;如果望月在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10度左右的范圍內,則一定有月食發生。
由於黃道和白道的交點有兩個,這兩個交點相距180度,所以一年之中有兩段時間可能發生日食和月食,這兩段時間都稱為「食季」,它們相距半年。
太陽每天在黃道上向東移動約1度,由於日食的食限為18度左右的范圍,太陽從黃道和白道交點以西的18度運行到黃道和白道交點以東的18度,大約需要36天,也就是說日食的每一個食季為36天。對於月食而言,它的食限為12度左右,因此月食的每一個食季就只有24天。 (可以在網路中找到)!!!!
Ⅲ 有關日全食 鑽石環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只有食甚時才能看到日冕
鑽石環是由於月球表面不光滑
而日冕平時溫度低亮度暗,所以看不見,被月亮擋住時太陽亮度暗了,才能看見日冕
Ⅳ 日食為什麼會產生鑽石環
日全食有五個時間節點: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在食既發生之前,也就是全食階段來臨前,還有兩大 「看點」——貝利珠和鑽石環。當太陽圓面被月球遮擋,只剩下一條很細窄的彎月形光帶時,這條光帶會閃耀出一顆顆「珍珠」的光斑,它們是英國天文學家貝利最早研究的,所以被稱為「貝利珠」。其生成的原因是,月球輪廓邊緣的環行山缺口無法完全遮住太陽,而是透出了陽光。如果貝利珠只有一顆,而且特別大,那麼加上色球層,就好似一顆鑽石戒指掛在天空上,這便是 「鑽石環」現象。西方傳說,男青年在 「鑽石環」出現時向心儀的女子求婚,就會成功,因為沒人能給女子如此巨大、璀璨的鑽戒。
Ⅳ 日全食——貝鑽
貝利珠 英文名稱:Baily Beads
名詞解釋:
當「鑽石環」消失後,瞬間出現一串發光的亮點,像奪目的珍珠高高地懸掛在漆黑的天空中,這種現象叫做「珍珠食」。英國天文學家貝利最早描述了這種現象,因此又稱為「貝利珠」。這是由於月球表面有許多崎嶇不平的山峰,當陽光照射到月球邊緣時,就形成了「貝利珠」現象。它出現的時間很短,通常只有2秒鍾,緊接著太陽光就全部被遮蓋住而發生日全食了。
日食的過程:日食的開始是默默無聞的,在太陽的西邊緣,由月影產生一個小小的缺口,這意味著月球已開始侵佔太陽表面了。這個小缺口在逐漸增大,直到約一個半小時後,太陽的表面幾乎完全被侵佔,只剩一條蛾眉月形的亮帶。以上構成了日食的偏食階段。接下來直到全食發生的幾分鍾是很壯觀的:氣溫驟然下降、天空變暗、群星浮現、一團淡黃色的薄霧籠罩著遠方的地平線。鳥兒們由於突然來臨的黑暗而不知所措,四處亂躥尋找著自己的家。一切都好像在剎那間肅靜了下來。
貝利珠以它的閃耀奪目和時間短暫而倍受人們的關注。當窄窄的彎月形的光邊穿過月面上粗糙不平的谷地時,就變成一系列的小珠子。這些光斑稱為「貝利珠」。貝利珠是日全食開始或結束時太陽光從月面邊緣的山脈縫隙中透射而出形成的,持續時間只有一兩秒鍾。
月球表面的山、溝星羅棋布,地貌復雜。當太陽和月球的視圓面內切時,太陽的最後一道光芒將射過月面的山谷而形成各式各樣的貝利珠;故,貝利珠的形狀就直接反映了該點(月面地區)的地貌。換句話說,月面邊緣(視覺上,因為球形表面是沒有邊緣的)的地形結構是形成貝利珠的直接原因。
當時天氣良好時,貝利珠不可能因雲層遮擋等天氣原因造成。而在同地觀測,不論用何種底片,都有拍到這一現象的,所以底片和照片的偶然性誤差也不是主要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日全食的貝利珠現象只可能是月面邊緣地貌造成的。由珠形可知,該地必有若干較大的類似月海或環形山的窪地,其間有山脈等地形阻隔,才能形成明顯斷痕,進而形成貝利珠。
日全食出現
Ⅵ 日全食是怎樣形成的
發生日全食是因為太陽靠近月球軌道與地球軌道的一個交點,而同時月球在距此點的最遠的點上。即為光的直線傳播。
之所以會發生日全食,是因為存在一種神奇的對稱性。太陽的直徑是月亮的400倍,而它距地球的距離正好也是月亮的400倍。結果,當月亮完全處於地球和太陽之間時,對那些完全處於月亮陰影中的人來說,太陽的表面便被完全遮擋了。太陽變成了黑色,只留下一個金色的光環,天空變成了靛青色。鳥兒此時會失去方向,或者會飛回巢中,蝙蝠和其它夜行動物則可能睡眼惺忪地出來活動。
Ⅶ 世界上為什麼有日全食
日全食發生的原理
發生日環食是因為太陽靠近月球軌道與地球軌道的的一個交點,而同時月球在距此點的最遠的點上。食既從初虧開始,就是偏食階段了。月亮繼續往東運行,太陽圓面被月亮遮掩的部分逐漸增大,陽光的強度與熱度顯著下降。當月面的東邊緣與日面的東邊緣相內切時,稱為食既。此時整個太陽圓面被遮住,因此,食既也就是日全食開始的時刻。
之所以會發生日全食,是因為存在一種神奇的對稱性。太陽的直徑是月亮的400倍,而它距地球的距離正好也是月亮的400倍。結果,當月亮完全處於地球和太陽之間時,對那些完全處於月亮陰影中的人來說,太陽的表面便被完全遮擋了。太陽變成了黑色,只留下一個金色的光環,天空變成了靛青色。鳥兒此時會失去方向,或者會飛回巢中,蝙蝠和其它夜行動物則可能睡眼惺忪地出來活動。http://ke..com/view/25320.htm?pf=2
Ⅷ 為什麼會產生日食
日食是月球繞地球轉到太陽和地球中間時,如果太陽、月球、地球三者正好排成或接近一條直線,月球擋住了射到地球上去的太陽光,月球身後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發生日食現象。在地球上月影里的人們開始看到陽光逐漸減弱,太陽面被圓的黑影遮住,天色轉暗,全部遮住時,天空中可以看到最亮的恆星和行星,幾分鍾後,從月球黑影邊緣逐漸露出陽光,開始生光、復圓。由於月球比地球小,只有在月影中的人們才能看到日食。月球把太陽全部擋住時發生日全食,遮住一部分時發生日偏食,遮住太陽中央部分發生日環食。發生日全食的延續時間不超過7分31秒。日環食的最長時間是12分24秒。我國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日食記錄,公元前一千多年已有確切的日食記錄。
【科學解釋】
日食、月食是光在天體中沿直線傳播的典型例證。月亮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並不是每次都發生日食,發生日食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日食總是發生在朔日(農歷初一)。也不是所有朔日必定發生日食,因為月球運行的軌道(白道)和太陽運行的軌道(黃道)並不在一個平面上。白道平面和黃道平面有5°9′的夾角。如果在朔日,太陽和月球都移到白道和黃道的交點附近,太陽離交點處有一定的角度(日食限),就能發生日食,這是要滿足的第二個條件。
由於月球、地球運行的軌道都不是正圓,日、月同地球之間的距離時近時遠,所以太陽光被月球遮蔽形成的影子,在地球上可分成本影、偽本影(月球距地球較遠時形成的)和半影。觀測者處於本影范圍內可看到日全食;在偽本影范圍內可看到日環食;而在半影范圍內只能看到日偏食。
日全食發生時,根據月球圓面同太陽圓面的位置關系,可分成五種食象:1.初虧。月球比太陽的視運動走得快。日食時月球追上太陽。月球東邊緣剛剛同太陽西邊緣相「接觸」時叫做初虧,是第一次「外切」,是日食的開始;2.食既。初虧後大約一小時,月球的東邊緣和太陽的東邊緣相「內切」的時刻叫做食既,是日全食的開始,這時月球把整個太陽都遮住了;3.食甚。是太陽被食最深的時刻,月球中心移到同太陽中心最近;4.生光。月球西邊緣和太陽西邊緣相「內切」的時刻叫生光,是日全食的結束;從食既到生光一般只有二三分鍾,最長不超過七分半鍾;5.復圓。生光後大約一小時,月球西邊緣和太陽東邊緣相「接觸」時叫做復圓,從這時起月球完全「脫離」太陽,日食結束。
月球表面有許多高山,月球邊緣是不整齊的。在食既或者生光到來的瞬間月球邊緣的山谷未能完全遮住太陽時,未遮住部分形成一個發光區,像一顆晶瑩的「鑽石」;周圍淡紅色的光圈構成鑽戒的「指環」,整體看來,很像一枚鑲嵌著璀璨寶石的鑽戒。有時形成許多特別明亮的光線或光點,好像在太陽周圍鑲嵌一串珍珠,稱作倍利珠(倍利是法國天文學家)。
無論是日偏食、日全食或日環食,時間都是很短的。在地球上能夠看到日食的地區也很有限,這是因為月球比較小,它的本影也比較小而短,因而本影在地球上掃過的范圍不廣,時間不長,由於月球本影的平均長度(373293公里)小於月球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 (384400公里),就整個地球而方,日環食發生的次數多於日全食。
【圖片說明】
圖片說明:太陽的一部份怎麼會消失了? 這是那部分的太陽剛好那時躲藏在月亮後面。 這是2005年的第一個日偏食也是到2006年三月前可觀測到的最後一次日全食圖。日食其間,太陽、月亮與地球是在一直線上。這次的日全食首先在南太平洋登場,可觀測偏食的地區則跨越南美洲與靠南方的北美地區。上面這張影像的景物是由手持數字相機在上周五所拍攝的。美國 北卡羅萊那州 Holly山區在整日霏雨後,部分被食掉的太陽暫時地從滿天烏雲中穿出。拍攝了一連串的影像後,這張最佳的日食照片是與另一張沒那麼好但有飛機的照片數字合成而來。
【發生的次數】
以下是20世紀(1901-1999)發生全世界范圍內日食的次數:
日偏食 78
日環食 73
日全食 71
混合食 6
總計 228
【觀看日食的知識】
期間,太陽不會發出任何特殊的射線。日食的觀測常常被曲解,太陽不會預知地球上日食的發生,不會發出其它的射線,因此日食時待在室外並無害處。但看日偏食時應該 凝視還是匆匆一瞥呢?日食時太陽光雖比平時弱很多,但如若直視,對眼睛還是有傷害,可 能損傷眼角膜。人們由於好奇心,會凝視或斜視太陽。當然,日偏食還是很刺眼的,如果你 看太陽久一點,沒等你反應過來你的眼角膜已經受損。日食時眼睛受損不是因為太陽的異常, 而是人們由於好奇而沒注意保護措施。無論日食發生與否,都不要用眼睛直視太陽; 不要用所謂的「墨鏡」; 不要用「太陽鏡」,甚至幾個疊放也不行;不要看太陽在鏡子或水面的像;
用14號焊接鏡看太陽; 用有特殊塗層的邁拉鏡觀看,這可以從著名的天文館或科學博物館獲得;構制一個孔式投射器。
【日食的故事】
對古代人而言,日食是十分可怕的。如果你能了解太陽對糧食耕種、日常生活的影響, 你就會關心天上的太陽為什麼突然不見了。中國古代認為日食是因為一條龍吞掉了太陽,其 它的文明也認為這是不祥之兆,有許多「解決方法」:打鼓、朝天空射箭、拿物或人祭祀等。 據傳,曾經有一次致命的日食報告錯誤。這是說公元前二世紀的兩個中國天文家由於 一些原因沒報告日食。那時的中國帝王認為自己是天子,十分重視天象,認為那是上天給的 暗示,因此他請了一批天文家定期觀測天象。那時彗星和流星不能被預言,但日食是可以預 測的。兩位天文家沒有告訴帝王日食這一重大天象的發生,帝王盛怒,將兩人斬首示眾。那時的天文學家比現在危險得多。
附錄
【太陽的相關知識】
日珥
日珥是突出在日面邊緣外面的一種太陽活動現象。日珥出現時,大氣層的色球酷似燃燒著的草原,玫瑰紅色的舌狀氣體如烈火升騰,形狀千資百態,有的如浮雲,有的似拱橋,有的像噴泉,有的酷似團團草叢,有的美如節日禮花,而整體看來它們的形狀恰似貼附在太陽邊緣的耳環,由此得名為「日珥」。 日珥的上升高度約幾萬公里,大的日珥可高於日面幾十萬公里,一般長約20萬公里,個別的可達150萬公里。日珥的亮度要比太陽光球層暗弱得多,所以平時不能用肉眼觀測到它,只有在日全食時才能直接看到。 日珥是非常奇特的太陽活動現象,其溫度在5000~8000K之間,大多數日珥物質升到一定高度後,慢慢地降落到日面上,但也有一些日珥物質漂浮在溫度高達200萬K的日冕低層,即不附落,也不瓦解,就像爐火熊熊的煉鋼爐內居然有一塊不化的冰一樣奇怪,而且,日珥物質的密度比日冕高出1000~10000倍,兩者居然能共存幾個月,實在令人費解。
日冕
太陽最外層的大氣稱為日冕。日冕延伸的范圍達到太陽直徑的幾倍到幾十倍。在太陽活動極大年,日冕接近圓形;在太陽寧靜年則呈橢圓形。
b]日冕中有大片不規則的暗黑區域,叫冕洞。冕洞是日冕中氣體密度較低的區域。冕洞分為三種:極區冕洞,孤立冕洞,延伸冕洞。太陽能以太陽風----物質粒子流的形式失去物質。冕洞是高速太陽風的重要源泉。 日冕物質拋射是發生在日冕的非常宏觀龐大的物質和磁場結構,它是大尺度緻密等離子體的突然爆發現象。對地球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它。當太陽上有強烈爆發和日冕物質拋射時,太陽風攜帶著的強大等離子流可能到達地球極區。這時,地球兩極就出現極光。極光的形態千變萬化。太陽系內某些具有磁場的行星上也有極光。發生在日冕的耀斑叫X射線耀斑,它的波長只有1~8埃或更短。它直接引起地球電離層騷擾,從而影響地球短波通訊。
日浪
太陽光球層物質的一種拋射現象。通常發生在太陽黑子上空,具有很強的重復出現的本領,當一次沖浪沿上升的路徑下落後,又會觸發新的沖浪騰空而起,如此重復不斷,但其規模和高度則一次比一次小,直至消失。位於日面邊緣的沖浪表現為一個小而明亮的小丘,頂部以尖釘形狀向外急速增長。上升的高度各不相等,小沖浪只有區區幾百公里,大沖浪則可達5000公里,最大的竟達1~2萬公里。拋射的最大速度每秒可達100~200公里,要比最快的偵察機快100多倍。當它們到達最高點後,受太陽引力的影響,便開始下降,直至返回到太陽表面。人們從高分辯率的觀測資料中發現,沖浪是由非常小的一束纖維組成,每條纖維間相距很小,作為整體一起發亮,一起運動。
太陽活動預報
日地空間環境狀態的變化對現代生活、生產所依賴的現代尖端技術顯得越來越重要。前面已提到,X射線耀斑直接引起地球電離層騷擾,從而影響地球短波通訊。太陽質子事件會危及宇航員和宇宙飛行器上的感測器及控制設備,對在高緯地區飛行的旅客和乘務人員也構成輻射威脅。另外有人統計,劇烈的太陽活動與地震、火山爆發、旱澇災害、心臟和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生及交通事故都有關系。 所以,太陽活動和日地物理預報是非常重要的。太陽活動預報分為長期、中期、短期預報和警報。日地空間環境作為系統的科學研究對象是在1957年人類進入太空開始的。50至70年代是探索階段,人們逐步認識到太空環境的重要性。在大量探測的基礎上建立了描述環境的靜態模式,對一些重大的航天活動做了安全性的預報。80年代以後,在需求的推動下,日地空間環境的研究得到迅速的發展。自1979年開始每隔四年一次的國際日地預報會議均如期舉行,規模逐次擴大。為了聯合和協調各主要國家的工作,成立了聯合的預報中心。總部設在美國,有10個區域警報中心分布於全球。我們 北京區域警報中心是其中之一。進入90年代以後科學家們形象地稱之為「空間天氣」。
太陽活動周期
這一周期平均為22年,它包含兩個11年的太陽黑子周期,在每個周期中,太陽黑子的磁極極性相反,而其他各種日面現象的變化也象黑子一樣有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這些日面現象包括日珥、耀斑和磁效應等的頻數起伏,磁效應則包括極光和對地球上無線電干擾的增強。太陽黑子的11年基本周期(有時也稱為太陽活動周)是施瓦貝於1843年宣布發現的。有人企圖把太陽活動周期同其他各種現象的變化聯系在一起,如太陽直徑的微小變化。甚至樹木年輪的變化都同太陽活動周期有關。
【最早的日食記錄】
公元前1217年5月26日,居住在我國河南省安陽的人們,正在從事著各種各樣的正常活動,可是一件驚人的事情發生了。人們仰望天空,之間光芒四射的太陽,突然產生了缺口,光色也暗淡下來。但是,在缺了很大一部分後,卻又開始復原了。這就是人類歷史上關於日食的最早記錄。它刻在一片甲骨文上。
我國古代對日食的觀察,保持了紀錄的連續性。例如在《春秋》這本編年史終究記載了有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244年中的37次日食。從公元3世紀開始對於日食的記錄,更是一直延續到近代,長達一千六七百年之久。
【持續時間最長的日食】
日食(月亮界於太陽和地球之間)持續的最長時間為7分31秒。1955年發生在費城西部持續時間為7分8秒的日蝕是近年最長的一次。據預測,2186年大西洋中部地區將發生一次持續時間7分29秒的日蝕。1995年,泰國曼谷的一次日蝕中,一位母親和孩子被攝影照片,這次日蝕在該國某些地區為日全蝕。月蝕(月亮運行進入地球的阻影)持續的最長時間為1小時47分。2000年7月16日,在北美的西海岸人們看到這種景象。
Ⅸ 日全食是怎麼回事啊
發生日全食是因為太陽靠近月球軌道與地球軌道的的一個交點,而同時月球在距此點的最近的點上。發生日環食是因為太陽靠近月球軌道與地球軌道的的一個交點,而同時月球在距此點的最遠的點上。食既從初虧開始,就是偏食階段了。月亮繼續往東運行,太陽圓面被月亮遮掩的部分逐漸增大,陽光的強度與熱度顯著下降。當月面的東邊緣與日面的東邊緣相內切時,稱為食既。此時整個太陽圓面被遮住,因此,食既也就是日全食開始的時刻。 之所以會發生日全食,是因為存在一種神奇的對稱性。太陽的直徑是月亮的400倍,而它距地球的距離正好也是月亮的400倍。結果,當月亮完全處於地球和太陽之間時,對那些完全處於月亮陰影中的人來說,太陽的表面便被完全遮擋了。太陽變成了黑色,只留下一個金色的光環,天空變成了靛青色。鳥兒此時會失去方向,或者會飛回巢中,蝙蝠和其它夜行動物則可能睡眼惺忪地出來活動。 一次日全食的過程可以包括以下五個時期: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 初虧由於月亮自西向東繞地球運轉,所以日食總是在太陽圓面的西邊緣開始的。當月亮的東邊緣剛接觸到太陽圓面的瞬間(即月面的東邊緣與月面的西邊緣相外切的時刻),稱為初虧。初虧也就是日食過程開始的時刻。 食既從初虧開始,就是偏食階段了。月亮繼續往東運行,太陽圓面被月亮遮掩的部分逐漸增大,陽光的強度與熱度顯著下降。當月面的東邊緣與日面的東邊緣相內切時,稱為食既。此時整個太陽圓面被遮住,因此,食既也就是日全食開始的時刻。 在太陽將要被月亮完全擋住時,在日面的東邊緣會突然出現一弧像鑽石似的光芒,好像鑽石戒指上引人注目的閃耀光芒,這就是鑽石環,同時在瞬間形成為一串發光的亮點,像一串光輝奪目的珍珠高高地懸掛在漆黑的天空中,這種現象叫做珍珠食,英國天文學家倍利最早描述了這種現象,因此又稱為倍利珠。這是由於月球表面有許多崎嶇不平的山峰,當陽光照射到月球邊緣時,就形成了倍利珠現象。倍利珠出現的時間很短,通常只有一二秒鍾,緊接著太陽光就全部被遮蓋住而發生日全食了。 日全食時,大地變得昏暗,獸驚歸巢穴。這時天空中就會出現一番奇妙的景色:明亮的星星出來了,在原來太陽所在的位置上,只見暗黑的月輪,在它的周圍呈現出一圈美麗的、淡紅色的光輝,這就是太陽的色球層;在色球層的外面還彌漫著一片銀白色或淡藍色的光芒,這就是太陽外層的大氣—日冕;在淡紅色色球的某些地區,還可以看到一些向上噴發的像火焰似的雲霧,這就是日珥。日珥是色球層上部氣體猛烈運動所形成的氣體「噴泉」。色球層、日餌、日冕都是太陽外層大氣的組成部分,平時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以觀測到,但在日全食時,這些現象可以看得特別清楚。 生光食既以後,月輪繼續東移,當月輪中心和日面中心相距最近時,就達到食甚。對日偏食來說,食甚是太陽被月亮遮去最多的時刻。月亮繼續往東移動,當月面的西邊緣和日面的西邊緣相內切的瞬間,稱為生光,它是日全食結束的時刻。在生光將發生之前,鑽石環、倍利珠的現象又會出現在太陽的西邊緣,但也是很快就會消失。接著在太陽西邊緣又射出一線刺眼的光芒,原來在日全食時可以看到的色球層、日珥、日冕等現象迅即隱沒在陽光之中,星星也消失了,陽光重新普照大地。 復圓生光之後,月面繼續移離日面,太陽被遮蔽的部分逐漸減少,當月面的西邊緣與日面的東邊緣相切的剎那,稱為復圓。這時太陽又呈現出圓盤形狀,整個日全食過程就宣告結束了。 日偏食的過程和日全食過程大致相同,由於它只發生偏食,因此就只有初虧、食甚和復圓,而沒有食既和生光這兩個階段。日環食則同樣有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和復圓等階段。 天文台對日全食或日環食進行預報時,往往要把這五個階段的時間報告出來。人們根據這些報告就可以了解整個日食的過程,並進行觀測。至於日偏食,天文台在預報時,當然就只給出初虧、食甚和復圓這三個時刻。 我們在日食的預報中,常常還可以看到「食分」這樣一個詞,它是用來表示日食的程度。對於日食而言,食分並不表示太陽圓面被遮俺的面積,而是表示日面直徑的被遮部分與太陽直徑的比值。以太陽的直徑作為1,如果食分為0.5,這就表示太陽的直徑被遮去了一半;如果食分為1,那就是太陽的整個圓面被遮住,那就是日全食。很顯然,食分越大,日面被遮掩的程度就越大。日偏食的食分是小於1.0的,日全食的食分是1.0。 食帶月影掃過的地方。日食的時間長短,同月球影錐在地面上移動的速度以及地球的自轉方向有關。以日全食來說,由於月球的視直徑僅略大於太陽,同時月影在地面移動速度很快,因此日全食的時間是很短暫的。在全食帶的某個地點所看到的日全食時間通常只有兩三分鍾,最多不超過7分鍾。如果全食帶經過赤道附近地區,日全食時間就可延續到7分40秒,這時是觀測日全食的最好機會。 在發生日環食時,月亮總是位於遠地點附近,這時月亮運行的速度較慢,因此日環食的時間比較長,如果日環食發生在赤道附近,那麼在赤道附近觀測日環食的時間可長達12分42秒。 就全球范圍來說,如果把月亮半影開始遮掩日面的時間計算在內,日食時間的長度由初虧至復圓的整個過程可長達三個半小時。 日偏食的時候,由於月影范圍大於其本影,食相經過的時間長短要視食分的大小而定,食分愈大,時間也就愈長。 由於月亮的影錐又細又長,所以當它落到地球表面時,所佔的面積很小,至多不會超過地球總面積的萬分之一,它的直徑最大也只有二百六十多千米。當月球繞地球轉動時,影錐就在地面上自西向東掃過一段比較長的地帶,在月影掃過的地帶,就都可以看見日食。所以這條帶就叫做「日食帶」。帶內發生日全食的,就叫全食帶;帶內發生日環食的,就叫環食帶。可以看到偏食的范圍很廣闊,已經不像一條帶子,而是很大的一片地區。 全食帶是一條寬度不過二三百千米,長約數千到10000千米的狹窄路徑(有時全食帶的寬度甚至只有幾千米),只有在全食帶掃過的地區才能看見日全食或日環食的發生。全食帶的兩旁是較廣闊的半影掃過的地區,在這些地區內可見偏食。離全食帶愈近的偏食區,所見偏食程度愈大;離帶愈遠,可見偏食程度愈小;半影區以外的地方是看不見日食的。 由於月球是由西向東運行,所以它的影子也是沿同一方向運行,因此各地看到日食的時間是不同的。當地面上的西部地區已經處在黑影區域內,這一地區的人已經看到日食時,東部地區的人卻不能同時看到日食,得在月影向東移來後才能看到日食。所以,西部地區的人總是比東部地區的人先看到日食。 日食每年都有發生,但由於全食帶是一條狹窄的影帶,據估計,平均每200~300年,某一地區或城市才有機會被全食帶掃過,所以,對住在一個城市的人來說,一生可能未看到過一次日全食
Ⅹ 日全食時怎麼會突然出現閃光形成鑽石環,不是有濾光鏡嗎,開始都沒光
你看的那是貝利珠
日食的過程:日食的開始是默默無聞的,在太陽的西邊緣,由月影產生一個小小的缺口,這意味著月球已開始侵佔太陽表面了。這個小缺口在逐漸增大,直到約一個半小時後,太陽的表面幾乎完全被侵佔,只剩一條蛾眉月形的亮帶。以上構成了日食的偏食階段。接下來直到全食發生的幾分鍾是很壯觀的:氣溫驟然下降、天空變暗、群星浮現、一團淡黃色的薄霧籠罩著遠方的地平線。鳥兒們由於突然來臨的黑暗而不知所措,四處亂躥尋找著自己的家。一切都好像在剎那間肅靜了下來。
貝利珠以它的閃耀奪目和時間短暫而倍受人們的關注。當窄窄的彎月形的光邊穿過月面上粗糙不平的谷地時,就變成一系列的小珠子。這些光斑稱為「貝利珠」。貝利珠是日全食開始或結束時太陽光從月面邊緣的山脈縫隙中透射而出形成的,持續時間只有一兩秒鍾。
月球表面的山、溝星羅棋布,地貌復雜。當太陽和月球的視圓面內切時,太陽的最後一道光芒將射過月面的山谷而形成各式各樣的貝利珠;故,貝利珠的形狀就直接反映了該點(月面地區)的地貌。換句話說,月面邊緣(視覺上,因為球形表面是沒有邊緣的)的地形結構是形成貝利珠的直接原因。
當時天氣良好時,貝利珠不可能因雲層遮擋等天氣原因造成。而在同地觀測,不論用何種底片,都有拍到這一現象的,所以底片和照片的偶然性誤差也不是主要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日全食的貝利珠現象只可能是月面邊緣地貌造成的。由珠形可知,該地必有若干較大的類似月海或環形山的窪地,其間有山脈等地形阻隔,才能形成明顯斷痕,進而形成貝利珠。
英國天文學家埃德蒙 ·哈雷在1715年第一次報告了貝利珠現象,弗朗西斯·貝利於1836年正確地解釋了它。
2009年7月22日,早晨起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逐漸出現500年一遇的日食,同時出現貝利珠現象.
關於
1:中國觀測日食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948年就有人觀測到了日食。中國在公元前2300多年前就有了當時最先進的天文觀象台。中國歷來重視日食的預報,據說夏代一位天文官因沉湎酒色,漏報日食,被砍首以警示玩忽職守者。 中國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豐富的日食記錄。光是古書(至清代)的 史料(不包括甲骨文),就有1000多次日食記錄。最早是《尚書》記載的發生在公元前1948年的一次日食。《詩經》中更是詳細記載了發生在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日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世界天文學家普遍承認中國古代日食記錄的可信程度最高,為世人留下了珍貴的科學文化遺產。中國古代夏、商、周時期因歷史久遠,缺乏精確的文字記錄,因此難以精確地斷代,而日食天象就像是一座相當精確的歷史時鍾,可以幫助確定一些歷史事件的時間。
2:古代西方一次日食中止一場戰爭,西洋最有名的故事記載是在西元前585年。米提斯與利比亞兩族打仗,打到一半時 忽然間太陽消失不見了,兩族族人害怕災禍的到來,終於達成美好的結果- -兩族講和通婚。對於日食現象的看法,除了大溪地人把日食當成正面意義外,其他的國 家都將他作 負面的解釋。譬如西元前六百多年,雅典攻打某族時,因為發生食相而害怕不敢繼續前進,就因為延遲了進攻,反倒讓敵方趁這段時間有了准備,結果當雅典軍隊進攻敵方時,反而被打敗了。
[編輯本段]關於貝利珠的八大疑問
即將於2009年7月22日來臨的日全食,正在成為社會和媒體矚目的焦點。而在關注最佳觀測點、觀測設備等消息時,您是否也知道日全食一些最基本的知識?請關注——
「天賜良機,勿失『天機』。」7月22日,對於我國500年一遇的觀測日全食的良好「天機」,國內天文學家們都如此感嘆。這是本世紀最壯觀的日全食,其掩食帶之寬、時間之長、經過地區人口之多,實屬罕見。 然而在關注最佳觀測點、觀測設備等消息時,您是否也知道日全食最基本的一些知識?
為什麼日全食總是在不同地方出現?
此次日全食的可觀測范圍,涵蓋了我國長江中下游和南亞各國的許多大中城市及人口稠密地帶。而2008年8月1日的上一次日全食,在我國的合適觀測帶卻只有少數西北偏遠地區。 眾所周知,日食是因為月球擋住了太陽的光芒。日食發生時,被月球擋住陽光的區域在月地之間形成一個陰影「圓錐」,地球表面擦過它的部分才能看到日全食。由於日月軌道所限,地表能切到「圓錐」的最大截面,直徑也不到270千米,隨著地球自轉掃過狹窄的一條能看到日全食的地帶。每次日全食發生時日、地、月三者的相對位置和角度不同,月影「圓錐」也就掃在地球上的不同地點。 雖然日全食並不像彗星、流星雨那樣周期動輒千百年,但對某一地區而言,眼下媒體商家大力渲染的「數百年一遇」並不誇張。
為什麼每次觀測范圍和持續時間都不一樣?
7月22日的日全食將持續6分39秒(在我國境內最長5分55秒),我國能看到日全食的地帶寬約250千米,將是本世紀我國境內持續時間最長、涉及人口最多的一次。 月球繞地和地球繞日的公轉軌道都是橢圓形,地月、日地距離也總是不斷變化。太陽直徑約是月球的400倍,因此只有日月軌道「相會」且日地距離至少達到日月距離400倍時月球才能完全遮擋太陽直射地球的光芒,形成日全食。此次日全食來臨時,太陽位於遠地點附近,月球則剛通過近地點,月球陰影在地球上掃過的區域也較寬。而地球表面八成以上都是海洋和人煙稀少的地區,此次月影掃過人口稠密地帶實屬難得。 月球繞地的公轉角速度遠高於地球繞日,因此月影在地球表面的移動速度很快,在赤道地區約1800千米/時,到兩極附近高達8000千米/時,因此發生在赤道的日全食最高可持續7分鍾40秒左右,而在中高緯度地區則只有幾分鍾,到兩極則完全看不到日全食。
是不是每次日食發生時都能看到日全食?
不是。每次日食發生時日地、月地距離各不相同,當月地距離較大時月影「圓錐」的頂點就不能到達地球,此時在地球表面只能有一小條區域觀看到日環食,兩側的部分區域看到日偏食;又因為日月軌道平面之間有5度左右的夾角,也可能在日月「會合」時離軌道平面的交點仍較遠,造成「圓錐」頂點與地球不在一條直線上,地球表面最多隻能看到日偏食。
為什麼日全食比月全食似乎更少見?
根據邯鄲傑出歷史文化學者、青年詞曲作家申寶峰長期考究漢朝古墓中的日食記得出:各民族對日全食有著如天狗吃日、狼逐日等等不同的解釋,並有其各自解決的方法。 中國古時候,民間是以 敲鑼打鼓的方式來對付;由於日全食的時間通常很短(至多七分半鍾) ,所以在人們敲敲打打後,太陽可能就會馬上重現,因而免除了人們的驚慌。 中國對日食的記載很早,在漢朝的墓中就挖出許多石頭,這些石頭上刻畫了很多日月星辰的圖形,其中一個畫有「日月合璧」 ,亦即太陽與月亮疊在一起,這就是當時的日食記錄。中國人對日食的科學解釋為陰侵陽,中國很早就知道視為「陰」的月亮,遮蔽了視為「陽」的太陽,而造成日食現象。 古時候有「月盈則食」的說法 ,意指月食現象發生都是在滿月之時。 日食發生時,中國古代朝廷也會有所行動;中國人認為天代表大自然,太陽在大自然里有著最崇高的地位,皇帝稱為天子,則意指其為上天派來管理人民的。既然天代表皇帝的父親,它會透過太陽表面上的現象來警告其地上的代理人--皇帝,明示他做錯什麼事情、有什 么事情要小心等等;於是,透過各種徵兆呈現出來,日食就是一個常被利用的狀況。根據古書避鎮殿記載,漢朝每當發生日食時,皇帝就不到大殿做早朝,而到偏殿旁的小殿進行早朝,並且一切從簡。
就全球發生次數而言,一年內的日食其實比月食更多。從地球上看,太陽和月球各自運行的軌跡每隔半年會有一次「相交」,可能發生日食的時間段(日食季)還比發生月食的時間段(月食季)更長。一年內可能一次月食都沒有,日食卻必有兩到五次,全球范圍內日全食平均每1.5年也會有一次。然而月食一旦發生,處在黑夜中的半個地球都能看到,月全食長達幾十分鍾乃至幾小時,可觀測范圍和持續時間遠大於日全食,所以在同一地點被看到的幾率更高。
為什麼在同一地區,每兩次日全食的間隔時間並不一致?
此次作為最佳觀測區域的我國長江中下游,上一次日全食是在434年前的1575年,而下一次將在300年後的2309年。古代天文觀測者曾總結出,在同一地點223個月相變化周期和太陽19次經過日月軌道交點的時間基本一致,形成一個長約18年的周期,此後人們又提出了其他更完善的周期。由於觀測原因對日月變化周期只能以整數計算,但這兩者的長度並不完全相等。加之地球自轉的影響,相隔一個周期的兩次日食往往不會發生在相同地點,也不一定都是日全食或日偏食,日全食回到同一地點所需要的時間就更不固定了。不過,天文學家通過嚴格的推算,仍可以准確預測某地下一次出現日全食的時間。
日全食持續期間內,可能會對地面產生哪些影響?
與陰雨天雲層遮住太陽不同,日全食發生時隨著月球遮擋住太陽輻射,大氣層高處的電離層也會發生一些相應變化。這暫時會對信號需經過電離層反射的無線電中波、短波通信造成一定干擾,使用超短波的調頻廣播、手機、無線上網等則不受影響。不過,對整個地球磁場而言,這種影響還是微小的。 另外,2008年8月1日的日全食,新疆伊吾觀測點的氣溫下降了8攝氏度左右,許多觀測者也感到身邊一下子變涼了。此次日食主要出現在長江中下游這樣夏季市區晝夜溫差一般不超過5攝氏度的地方,又是在升溫期間的上午發生,日食造成的降溫不會很大。
為什麼日全食發生時的幾分鍾內,可以用肉眼直視太陽?
除了太陽完全被月球遮住的全食幾分鍾,用肉眼可以直接觀賞日全食外,其餘時間切不可用肉眼直接觀測太陽,更不可用缺少太陽專門濾光片的望遠鏡觀看太陽。在達到全食的幾分鍾期間,太陽最明亮的光球層被完全遮蔽,此時可直接用肉眼或望遠鏡觀測太陽,並欣賞天空中展露出的日冕和繁星。 相機或攝像機此時也應摘下濾光片,否則只會拍到一團漆黑。但全食持續時間非常短,很快會回到偏食狀態,即便只露出一小部分的光球也足以亮到傷害人眼及攝影器械。因此在觀測時仍需事先准備好日食觀測眼鏡、鏡頭濾光片等,並把握好全食出現的時間。
為什麼說不看日全食是「終身遺憾」?
許多親身觀賞過日全食的人都認為,親眼目睹天空變黑、紅日當空變成滿天星斗的奇觀,這種現場的震撼是任何照片、影像都難以替代的。貝利珠、日冕、日珥等平時難得一見的景象,更是令天文愛好者們著迷,平時對天文不感興趣的普通人也會平添幾分好奇。 住在長江中下游、能在家門口觀賞日全食固然是人生奇遇,而對我國北方和嶺南許多此次無緣前去一睹日全食風採的人來說,如果確實對此有濃厚興趣和出外旅遊的條件,也可以加入日食「全球追蹤者」的行列,平均一年半一次的等待也不算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