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鑽石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分布有什麼特點
鑽石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分布有什麼特點?鑽石又稱金剛鑽,它是由碳元素組成的,由於它堅硬的性質,金剛鑽在我們生活中應用非常的廣泛,它既是工業上的切割材料,又是被人們所珍藏的貴重珠寶,很多男生在向女生求婚的時候。用到的戒指都是鑽石,鑽石被視為永恆的愛情的象徵,女生如此喜歡的鑽石是怎樣產生的呢?它的分布有什麼特點呢?接下來,讓小編跟大家細說一下。
由於鑽石的稀少,很多人都喜歡收藏鑽石,但是鑽石的價值受很多方面的影響,如純度、大小等等,所以我們在收藏鑽石的時候要慎重考慮。
❷ 鑽石是怎麼來的
鑽石的原身是金剛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壓、高溫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晶體,鑽石是指經過琢磨的金剛石。
鑽石品質的好壞由鑽石的4C等級決定,鑽石的4C指的是鑽石的重量、顏色、凈度、切工,每個C都有一定的等級標准,鑽石的4C等級越高,鑽石的品質越好,鑽石的價格也就越高,鑽石的價格一般在幾千元到幾百萬元之間。我們在買鑽石首飾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預算決定買多少錢的鑽石首飾,不一定非要買鑽石品質很高的。
❸ 鑽石是什麼提煉出來的
金剛石是一種由天然地質作用形成的礦物晶體,不是從其他什麼東西中「提煉出來」的。
據現代地質學的研究,至今知道金剛石只是賦存於兩類岩石之中,一是金伯利岩,另一是鉀鎂煌斑岩。
要找到金剛石,首先要找到這兩類岩體。我國山東蒙陰和遼寧瓦房店的金剛石礦,都是先找到了金伯利岩才確定其為金剛石礦的。 金剛石的化學成分是碳(C),是屬等軸晶系的晶體,常見的晶形有八面體,菱形十二面體等。 達到寶石級的金剛石(即可以用來加工成首飾的金剛石),才是鑽石。所以,鑽石一定是金剛石,而金剛石則不一定都是鑽石。 也就是說,鑽石是從金伯利岩或鉀鎂煌斑岩中開采出來的達到寶石級的金剛石,經過切磨成型、再經拋光而成。
❹ 鑽石是什麼提煉出來的
鑽石本身是純凈物,來自於粗礦精選。
人工合成則是對碳進行高溫高壓處理。
❺ 鑽石的起源哪裡
鑽石居世界五大珍貴高檔寶石之首,素有「寶石之王」、「無價之寶」的美譽。國際寶石界定鑽石為「四月誕生石」。鑽石是大自然的傑作。天然鑽石原產於超過200公里深的地下,它們的形成年代通常為24億到32億年以前,但是也有短至6千萬年的。鑽石是地殼中碳元素在經歷了劇烈的熱量和壓力作用下形成的,然後被埋在地殼幾乎最深的地方。這種地殼深處的鑽石有時會隨著地殼深處熔岩的上升而被帶到地殼表面。攜帶鑽石的熔岩凝固時會形成上大下小的喇叭狀岩柱,岩柱中往往含有鑽石。這種岩柱十分獨特,只生成於古老穩定的地殼中,全世界只有在印度、南非、巴西、俄羅斯、中國和澳洲曾發現過這種岩柱。露出地表的岩柱風化以後,其中含有的鑽石會被雨水沖刷而沉積在河床里。當山洪暴發時,這些鑽石也會隨著洪水來到入海口,沉積在海邊的沙灘上。最早被發現的鑽石就是這些被水沖刷的「漂漬鑽石」。「漂漬鑽石」很快被開采完了,現在,全世界所有的鑽石都是從岩柱中開采出來的。但是即便是在岩柱中,所含有的鑽石也十分稀少。根據比利時安特衛普鑽石高級委員會所述,要將250噸的岩石、沙和礫石處理之後才可能得到一克拉的鑽石胚,一克拉鑽石胚經切磨,只能保留40%~50%的重量。一克拉等於0.2克,250噸等於2億5千萬克。另外,開采出來的鑽石大部分品質不佳,只能用作工業使用的磨料或鑽頭。能用作寶石的鑽石往往不到鑽石原礦的七分之一。
❻ 鑽石是怎麼形成的鑽石的形成條件是什麼
1、大部分鑽石是在地質的高溫高壓下形成的:
鑽石形成條件的壓力在4.5到6Gpa,溫度在1100到1500℃。
碳元素在較高的溫度、壓力下,結晶形成石墨,而在高溫、極高氣壓及還原環境中則結晶為珍貴的鑽石。當碳原子呈六方環狀的層狀排列時,形成的是低硬度的高溫耐火材料石墨; 當碳原子呈立方最緊密堆積, 彼此以共價鍵相連時, 就形成了自然界最硬的寶石—鑽石。
2、隕石撞擊形成鑽石:
當攜帶石墨的隕石撞上地球時,撞擊產生的高溫高壓能把石墨轉變成稀有且極端堅硬的金剛石。2008年,一塊橄輝無球粒隕石掉落在蘇丹努比亞沙漠中,研究發現,它不僅僅是一塊普通的隕石,仔細分析後,科學家確定這塊隕石里含有金剛石——鑽石的原石。
拓展資料:
天然鑽石形成於地表下超過100公里深處,再伴隨著火山噴發等地質活動上升到地面。 地幔中的高溫高壓使碳元素結晶形成鑽石,偶爾會將周圍的塵埃或液體雜質包裹進去。包裹雜質的鑽石通常含有少量的鈉、鉀和其他能揭示其形成環境信息的礦物質。
鑽石是一種天然礦物質,是在未受到人為干預的情況下完全在大自然中形成的。重量一般在0.015ct-1.10ct之間,多數在0.2ct-0.4ct之間,顏色多為白色至淺黃系列,在G色-J色之間,彩色系列為淺色的紅、黃、藍等。在紫外熒光下,多數短波下為中等至弱的黃色、黃綠色,少數為惰性(無熒光)。
❼ 鑽石是從煤炭中取出來的,這種說法有什麼科學依據
鑽石的主要成分是金剛石,煤炭的主要成分是石墨,而金剛石和石墨的成分都是碳。所以才會說鑽石是從煤炭中取出來的。
石墨和金剛石的硬度差別如此之大,但人們還是希望能用人工合成方法來獲取金剛石,因為自然界中石墨(碳)藏量是很豐富的。但是要使石墨中的碳變成金剛石那樣排列的碳,不是那麼容易的。十八世紀後期,人們就開始尋找合成的途徑,直至本世紀中葉。1938年學者羅西尼通過熱力學計算,奠定了合成金剛石的理論基礎,算出要使石墨變成金剛石,至少要在15000個大氣壓、攝氏1500度的高溫條件下才可以,到50-60年代建成了能達到上述條件的儀器裝置。石墨在5-6萬大氣壓((5-6)×103MPa)及攝氏1000至2000度高溫下,再用金屬鐵、鈷、鎳等做催化劑,可使石墨轉變成金剛石。
❽ 鑽石怎麼開采
一、露天開采:一般情況下,鑽石礦就是環繞著金伯利岩管開採的,管道中間是優質鑽石最密集的地方,其特徵通常是一個個巨大的洞坑。當金伯利岩石管道被發現時,采礦工人從地表面垂直向外挖掘。
二、地下開采:這種開采方式更安全也更有效益,特別是隨著挖掘過程越來越深入,很難去判斷是否要繼續挖掘來擴大礦坑。 而地下開采只需要打通一條隧道進入地表下提取鑽石即可,這樣做更為合理,且危險性更低。有時還使用地下開采與露天采礦相結合的混合式開采,從礦坑中打一條隧道進入周圍的岩石。
三、從礦場中提取金伯利岩:金伯利岩可被人工爆炸從地殼上松開,大量的岩石被爆炸炸毀,但不能在現場對其進行檢測裡面是包裹有鑽石,必須用大型卡車和蒸汽鏟將它們被轉移到另一個地方進行處理和鑽石提取,一般來說一個鑽礦每噸岩泥中有0.5克拉的鑽石。
四、沖擊采礦:江河溪流會順勢把金伯利岩石帶到河床、岸邊,甚至海岸地帶乘積下來,形成沖擊砂礦床。沖擊采礦又被稱為人工采礦,因為采礦者要到沖擊砂礦床去人工尋找鑽石。與金伯利岩管道的距離越遠的地方,鑽石的產量就越低,鑽石的分布密度也更稀疏,因此沖擊采礦並不適用於工業鑽石開采。
(8)鑽石是什麼採集出來擴展閱讀
一、伯納特兄弟於1870年發現了金伯利金剛石礦。正是這一發現,使人們知道了在哪種岩石中有可能含有金剛石。那是一種在遠古時代的岩漿冷卻以後所形成的火山岩。在那些出產石榴石和橄欖石的地點,找到金剛石礦的可能性就相對大。於是,石榴石和橄欖石就成為尋找金剛石的「指示礦物」。
二、金伯利鑽石礦坑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力挖掘礦坑,從1866年至1914年,50000名礦工使用鐵鏟等工具進行挖掘,共挖掘出2722公斤鑽石。南非政府正試圖將金伯利礦坑申請為一處世界文化遺址。
三、露天開采是一個移走礦體上的覆蓋物,得到所需礦物的過程,從敞露地表的采礦場采出有用礦物的過程。露天開采作業主要包括穿孔、爆破、采裝、運輸和排土等流程。露天與地下開采相比,優點是資源利用充分、貧化率低,適於用大型機械施工,建礦快,產量大,勞動生產率高,成本低,勞動條件好,生產安全。
❾ 鑽石是什麼提煉出來的
科學家們經過對來自世界不同礦山鑽石及其中原生包裹體礦物的研究發現,鑽石的形成條件一般為壓力在4.5-6.0Gpa(相當於150-200km的深度),溫度為1100-1500攝氏度。雖然理論上說,鑽石可形成於地球歷史的各個時期/階段,而目前所開採的礦山中,大部分鑽石主要形成於33億年前以及12-17億年這兩個時期。如南非的一些鑽石年齡為45億左右,表明這些鑽石在地球誕生後不久便已開始在地球深部結晶,鑽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寶石。鑽石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從鑽石主要出產於地球上古老的穩定大陸地區可以證實。另外,地外星體對地球的撞擊,產生瞬間的高溫、高壓,也可形成鑽石,如1988年前蘇聯科學院報道在隕石中發現了鑽石,但這種作用形成的鑽石並無經濟價值。
稀少的鑽石主要出現於兩類岩石中,一類是橄欖岩類,一類是榴輝岩類,但僅前者具有經濟意義。含鑽石的橄欖岩,目前為止發現有兩種類型:金伯利岩(kimberlite)(名字源於南非得一地名——金伯利)和鉀鎂煌斑岩(lamproite),這兩中岩石均是由火山爆發作用產生的,形成於地球深處的岩石由火山活動被帶到地表或地球淺部,這種岩漿多以岩管狀產出,因此俗稱「管礦」(即原生礦)。含鑽石的金伯利岩或鉀鎂煌斑岩出露在地表,經過風吹雨打等地球外營力作用而風化、破碎,在水流沖刷下,破碎的原岩連同鑽是被帶到河床,甚至海岸地帶乘積下來,形成沖積砂礦床(或次生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