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鑽石環是什麼意思
1樓講這么多都沒有講到重點。
「鑽石環」是來源於英文的「DiamondRing」。其實不應該叫鑽石環,應該更貼切的叫做「鑽戒」,因為「Ring」也是戒指的意思。
看這個圖,不正像一個鑽戒么?
㈡ 日全食中的「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各代表什麼
是指日全食的基本過程
一次日全食的過程可以包括以下五個時期: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
初虧
由於月亮自西向東繞地球運轉,所以日食總是在太陽圓面的西邊緣開始的。當月亮的東邊緣剛接觸到太陽圓面的瞬間(即月面的東邊緣與月面的西邊緣相外切的時刻),稱為初虧。初虧也就是日食過程開始的時刻。
食既
從初虧開始,就是偏食階段了。月亮繼續往東運行,太陽圓面被月亮遮掩的部分逐漸增大,陽光的強度與熱度顯著下降。當月面的東邊緣與日面的東邊緣相內切時,稱為食既。此時整個太陽圓面被遮住,因此,食既也就是日全食開始的時刻。
食甚
食既以後,月輪繼續東移,當月輪中心和日面中心相距最近時,就達到食甚。
生光
對日偏食來說,食甚是太陽被月亮遮去最多的時刻。月亮繼續往東移動,當月面的西邊緣和日面的西邊緣相內切的瞬間,稱為生光,它是日全食結束的時刻。在生光將發生之前,鑽石環、倍利珠的現象又會出現在太陽的西邊緣,但也是很快就會消失。接著在太陽西邊緣又射出一線刺眼的光芒,原來在日全食時可以看到的色球層、日珥、日冕等現象迅即隱沒在陽光之中,星星也消失了,陽光重新普照大地。
復圓
生光之後,月面繼續移離日面,太陽被遮蔽的部分逐漸減少,當月面的西邊緣與日面的東邊緣相切的剎那,稱為復圓。這時太陽又呈現出圓盤形狀,整個日全食過程就宣告結束了。
倍利珠/鑽石環
在太陽將要被月亮完全擋住時,在日面的東邊緣會突然出現一弧像鑽石似的光芒,好像鑽石戒指上引人注目的閃耀光芒,這就是鑽石環(Diamond
Ring),同時在瞬間形成為一串發光的亮點,像一串光輝奪目的珍珠高高地懸掛在漆黑的天空中,這種現象叫做珍珠食,英國天文學家倍利最早描述了這種現象,因此又稱為倍利珠(Baily
Beads)。這是由於月球表面有許多崎嶇不平的山峰,當陽光照射到月球邊緣時,就形成了倍利珠現象。倍利珠出現的時間很短,通常只有一二秒鍾,緊接著太陽光就全部被遮蓋住而發生日全食了。
㈢ ido鑽戒有哪些系列都有什麼含義想選一款。
I Do鑽戒有多個系列,簡要列舉。
LOVE LINE系列
本款鑽戒字母Do高出戒壁增添層次感 ,細粒鑽石群鑲環繞主鑽,光澤閃耀充滿層次。
㈣ 日食什麼是鑽石環什麼是珍珠環
1、日食:又作日蝕,是指日面被月面遮掩而變暗甚至完全消失的現象,在月球運行至太陽與地球之間時發生。這時對地球上的部分地區來說,月球位於太陽前方,因此來自太陽的部分或全部光線被擋住,因此看起來好像是太陽的一部分或全部消失了。
2、鑽石環:陽面及離開太陽面的時候,太陽光便有可能在月球上較凹的位置漏出,在剎那間形成一顆光珠,而這便是所謂的「貝利珠」。貝利珠加上色球層,狀似一顆鑽石戒指掛在天空上,因此這便成了所謂的「鑽石環」現象。
3、珍珠環:當「鑽石環」消失後,瞬間出現一串發光的亮點,像奪目的珍珠高高地懸掛在漆黑的天空中,這種現象叫做「珍珠食」。英國天文學家貝利最早描述了這種現象,因此它跟「鑽石環」的「鑽石」一樣,也被稱為「貝利珠」。
㈤ 為什麼會出現日全食呢
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種,即太陽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現象。如果太陽、月球、地球三者正好排成或接近一條直線,月球擋住了射到地球上去的太陽光,月球身後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發生日食現象。
在地球上月影里的人們開始看到陽光逐漸減弱,太陽面被圓的黑影遮住,天色轉暗,全部遮住時,天空中
可以看到最亮的恆星和行星,幾分鍾後,從月球黑影邊緣逐漸露出陽光,開始生光、復圓。由於月球比地球小,只有在月影中的人們才能看到日全食。
㈥ 關於2009年日全食
已經有很多人解釋了日全食的原理了~
關於你的2個問題~
1:每個星球都有自己的公轉軌道~
當有地球與太陽中間有其他星球擋住的時候就會發生全食~
在根據地球的自轉 就可以准確計算出地球上可以觀測到的地點和時間~
2:你所說的2009年7月的日食 如果有的話 你等到2009年6月的時候 各大論壇媒體都會被這些消息充暴到~那麼就就很容易知道你那裡可不可以觀測到,如果可以觀測到也就很容易找到最佳的觀測地點·
原理
日食一定發生在朔,即農歷初一當日。此時月球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但因太陽軌道(黃道)與月球軌道(白道)成5°9′交角,故並非每次朔日皆有日食發生,而日食發生時,日月兩者皆一定在「黃白交點」(升交點或降交點)附近發生。
日、月食的發生必須是新月和滿月出現在黃白交點的一定界限之內,這個界限就叫做「食限」。計算表明,對日食而言,如果新月在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18度左右的范圍內,就可能發生日食;如果新月在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16度左右的范圍內,則一定有日食發生。
對月食而言,如果望月在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12度左右的范圍內,就可能發生月食;如果望月在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10度左右的范圍內,則一定有月食發生。
由於黃道和白道的交點有兩個,這兩個交點相距180度,所以一年之中有兩段時間可能發生日食和月食,這兩段時間都稱為「食季」,它們相距半年。
太陽每天在黃道上向東移動約1度,由於日食的食限為18度左右的范圍,太陽從黃道和白道交點以西的18度運行到黃道和自道交點以東的18度,大約需要36天,也就是說日食的每一個食季為36天。對於月食而言,它的食限為12度左右,因此月食的每一個食季就只有24天。
一年之中有幾次
[編輯本段]
日食的一個食季是36天,這個天數比一個朔望月的平均長度29.53還要長。因此在一個日食的食季內必定會發生一次日食,也可能發生兩次日食。一年之中有兩個日食食季,所以在一年之內至少有兩次日食發生,也可能有四次日食發生(如果每個食季中都包含兩個朔日的話)。
月食的一個食季為24天,這個天數比一個朔望月的平均大數29.53天還要短。因此在月食的一個食季內可能包含一個望月,也可能沒有望月在內,也就是說,在這個食季內可能有一次月食發生,也可能連一次月食也不會發生。一年之中月食的食季也是有兩個;」所以在一年之中,可能有兩次月食發生,也可能連一次月食也不會發生。
一年之中,日、月食的次數最多時可以達到六次,即四次日食和兩次月食.但是實際上有時候一年之中的日、月食次數可以多達七次,即五次日食和兩次月食,或者是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如1935年就曾發生過五次日食和兩次月食,將來的2160年也會是這樣;1917年和1982年就曾發生過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那麼,為什麼一年之內的日、月食會多達七次呢?
這是由於在太陽的引力作用下,黃道和白道的交點會不斷地沿著黃道從東向西移動,每年約移動20度,這個方向與太陽沿黃道運行的方向相反,因此太陽在黃道上連續兩次通過同一交點所經歷的時間間隔(這個間隔叫「食年」)比一年(365.2422天)要短,只有346.62天,要約少19天。這樣就會產生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一年365.2422天之內,包含了兩個完整的食季和一個不完整的食季。比方說第一個食季開始1月初,那麼經過346.62天一個食年之後,第三個食季就會在同一年的12月中旬開始,在這種情況下就可能發生五次日食和兩次月食;另一種情況是一年365.2422天之內,包含了兩個不完整的食季(一個在年頭,一個在年尾)和一個完整的食季,在這種情況下就可能發生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一年中日、月食所可能發生的次數歸納如下:
一年中日、月食最少有兩次,而且這兩次都是日食;
一年中可能一次月食都不會發生(如1980年);
一年中日、月食最多可以有七次:五次日食和兩次月食(例如1935年),或者是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例如1917年和1982年)。
一般說來,最常見的情況是一年中有四次日、月食:兩次日食和兩次月食。
上面這些情況只是對全地球來說的。至於對地球的某個地點而言,一年內能看到日、月食的機會就要少得多。
另外,從上面的數字來看,一年中日食發生的次數比月食發生的次數多,但實際上人們卻往往看到月食的次數比看到日食的次數多。這是由於月食發生時,背著太陽的那半個地球上的人都可以看到;而在日食發生時,月亮的影錐只掃過地球上一個狹窄的地帶,只有在這部分地區的人才能看到日食,尤其是日全食發生時,全食帶的范圍更小,寬度只不過二三百千米,因此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才能看到。平均起來,一個地方要二三百年才能看見一次日全食。因此有不少的人一生也沒有看到日全食是不足為奇的。例如1961年3月2日夜裡發生的月食,在我國、整個亞洲以及歐洲地區都可以看到。而1968年9月22日發生的日全食,在我國只有新疆的部分地區可以看到全食,在北京只能看到日偏食,而在上海,什麼也看不到。
20世紀(1901-1999)發生全世界范圍內日食的次數
種類 次數
日偏食 78
日環食 73
日全食 71
混合食 6
總計 228
日食和月食的周期性
由於地球繞太陽和月亮繞地球的公轉運動都有一定的規律,因此日食和月食的發生也具有其循環的周期性。
早在古代,巴比倫人根據對日食和月食的長期統計,發現了日食和月食的發生有一個223個朔望月的周期。這個223個朔望月的周期便被稱為「沙羅周期」,「沙羅」就是重復的意思。
223個朔望月等於6585.3天(223×29.530588),即18年零11.3天,如果在這段時間內有5個閏年,那就是18年零10.3天。在這段時間內,太陽、月亮和黃白交點的相對位置在經常改變著,而經過一個沙羅周期之後,太陽、月亮和黃白交點差不多又回到原來相對的位置,因此便會出現同上一次情況相類似的日、月食,但見食的地點會有所變化,這里就不再細述了。
在我國漢代也發現日、月食具有一個135個朔望月的周期。135個朔望月等於3986.6天,約等於11年少31天,也就是說日、月食每過11年少31天重復發生一次。這個循環周期記載在漢代的「三統歷」中,因此也稱為「三統歷周期」。
此外,人們還發現日、月食還有其他的循環周期。比如以358個朔望月為周期的紐康周期(合29年少20日),以235個朔望月為周期的米頓周期(合19年)等等,但這些周期都是非常粗略的,只能粗略地推算出日、月食發生的日期,並不能確定日、月食發生的准確時刻,食分的大小和見食的地區。准確的日、月食發生的時間以及交食情況,需要經過專門的嚴格推算,這已經是屬於相當專門的歷書天文學中「食論」的研究范圍了。我國紫金山天文台就擔負著日、月食預報的工作。
據專家介紹,當月球繞地球轉到太陽和地球中間,三個天體連成一線時,月球就遮住了太陽光,從地球上看來,太陽也就缺掉了一塊,甚至是全部都看不見了,這就是日食。日全食是日食天象的一種,即太陽全部被月球遮掩。由於日全食帶極其狹窄,每次日全食世界上僅有較少地區才能看見。2009年7月22日10時34分前後出現在安吉上空的日全食,是本世紀我國境內最壯觀的日全食,持續時間長達5分4秒,安吉也將成為全世界看到日全食持續時間最長的地區。
每一次日全食的出現及其觀測,都是國際天文學界的一件大事。為了選取這一天文奇觀的全球最佳觀測點,巴薩喬夫教授在國家天文台首席科學家顏毅華博士、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博士的陪同下,不久前先後考察了上海金山、德清縣莫干山和安吉境內的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上水庫及杭州等地進行選點,經過科學預算和實地踩點,最終發現位於東經119°35′、北緯30°27′、海拔758米的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上水庫是最佳觀測點。
「安吉人真是太幸運了,憑肉眼就能觀看持續這么長時間的日全食!到時我會帶20多人的隊伍和1噸多重的設備過來,做一次幸福的安吉人。」巴薩喬夫教授說
㈦ 世界上最小的鑽石是什麼
環澳大利亞科學家成功製造出世界上最小的鑽石環.這個鑽石環的直徑為5微米,厚度為300納米.是世界上最小的鑽石
㈧ 日全食最珍貴的一瞬叫什麼
應該說是兩個最美妙的瞬間,即:貝利珠和鑽石環。
是由於太陽光穿過月球表面起伏不平的山谷時形成的,一開始,有一連串的光點,天文術語稱作貝利珠,最後一個非常明亮的光點叫做鑽石環。
日全食的5個階段:初虧、食甚、食既、生光、復原。你要問的應該是食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