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鑽石礦藏 » 鑽石如何在地表發現
擴展閱讀
石油七廠最多時多少人 2025-07-17 16:29:25
如何看待沉沒成本 2025-07-17 15:42:23
產品價格定高了怎麼定低 2025-07-17 15:40:36

鑽石如何在地表發現

發布時間: 2022-08-02 01:48:36

Ⅰ 鑽石是怎麼出來的

所有的鑽石均是在地殼深處經高溫高壓條件形成的,經火山噴發帶至地表。
鑽石在地下160—480千米處形成。大部分鑽石被發現位於一種稱作「金伯利岩」的火山岩中,這種岩石埋藏於火山活動依然活躍的地帶。其他任何被直接發現的鑽石,都是經其他作用而直接從原始的金伯利岩中分離出來的。
世界上產鑽石的國家有20個。南非是第五大鑽石生產國,前四位依次是:澳大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波札那共和國和俄羅斯。
鑽石由純碳組成,石墨也是。鉛筆中的鉛芯就是由石墨製成的,然而,鑽石和石墨的原子內部排列並不相同。鑽石是地球上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質之一,摩氏硬度值為10。石墨則恰恰相反,是地球上天然存在的最軟的物質之一,摩氏硬度值為1.5,僅比滑石粉硬一些。

Ⅱ 鑽石怎麼開采

一、露天開采:一般情況下,鑽石礦就是環繞著金伯利岩管開採的,管道中間是優質鑽石最密集的地方,其特徵通常是一個個巨大的洞坑。當金伯利岩石管道被發現時,采礦工人從地表面垂直向外挖掘。

二、地下開采:這種開采方式更安全也更有效益,特別是隨著挖掘過程越來越深入,很難去判斷是否要繼續挖掘來擴大礦坑。 而地下開采只需要打通一條隧道進入地表下提取鑽石即可,這樣做更為合理,且危險性更低。有時還使用地下開采與露天采礦相結合的混合式開采,從礦坑中打一條隧道進入周圍的岩石。

三、從礦場中提取金伯利岩:金伯利岩可被人工爆炸從地殼上松開,大量的岩石被爆炸炸毀,但不能在現場對其進行檢測裡面是包裹有鑽石,必須用大型卡車和蒸汽鏟將它們被轉移到另一個地方進行處理和鑽石提取,一般來說一個鑽礦每噸岩泥中有0.5克拉的鑽石。

四、沖擊采礦:江河溪流會順勢把金伯利岩石帶到河床、岸邊,甚至海岸地帶乘積下來,形成沖擊砂礦床。沖擊采礦又被稱為人工采礦,因為采礦者要到沖擊砂礦床去人工尋找鑽石。與金伯利岩管道的距離越遠的地方,鑽石的產量就越低,鑽石的分布密度也更稀疏,因此沖擊采礦並不適用於工業鑽石開采。



(2)鑽石如何在地表發現擴展閱讀

一、伯納特兄弟於1870年發現了金伯利金剛石礦。正是這一發現,使人們知道了在哪種岩石中有可能含有金剛石。那是一種在遠古時代的岩漿冷卻以後所形成的火山岩。在那些出產石榴石和橄欖石的地點,找到金剛石礦的可能性就相對大。於是,石榴石和橄欖石就成為尋找金剛石的「指示礦物」。

二、金伯利鑽石礦坑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力挖掘礦坑,從1866年至1914年,50000名礦工使用鐵鏟等工具進行挖掘,共挖掘出2722公斤鑽石。南非政府正試圖將金伯利礦坑申請為一處世界文化遺址。

三、露天開采是一個移走礦體上的覆蓋物,得到所需礦物的過程,從敞露地表的采礦場采出有用礦物的過程。露天開采作業主要包括穿孔、爆破、采裝、運輸和排土等流程。露天與地下開采相比,優點是資源利用充分、貧化率低,適於用大型機械施工,建礦快,產量大,勞動生產率高,成本低,勞動條件好,生產安全。

Ⅲ 鑽石是怎麼形成的

在地球的深部大約150-200公里,純碳物質在壓力為(4.5-6)×109Pa,溫度為1100-1600攝示度條件下結晶,形成天然鑽石。在地球的深部只有很少的地方具有鑽石形成的物理、化學條件。從理論上講任何時期都可以形成鑽石,只要達到鑽石形成物理、化學條件。從目前開採的鑽石礦中,大部分鑽石形成於33億年和12-17億年這二個時期。從鑽石產出於地球古老穩定大陸地區可以證實。
另外,外星對地球的撞擊,產生的高溫、高壓也可形成鑽石。但這種方式形成的鑽石顆粒小,質量差,不能作為首飾用的寶石。
當地球的外殼產生拉力,固體的岩塊開始移動及破裂,這時發生地震,火山噴發。當火山熔岩從地球深部往地表上升時,將深部形成的鑽石帶到地球淺層及表面。經過熔岩冷卻我們可以在冷卻的岩石中找到鑽石。當鑽石富集並達到一定規模時,我們稱為鑽石原生礦。含有鑽石的岩石在自然條件下風化,鑽石殘留在山坡、河流、海岸中並富集形成礦床,稱為鑽石次生礦。
根據不同的礦類型,採用不同的開采方法。
露天礦:含鑽石的礦體風化後經河水、雨水的搬運富集形成次生礦。開采時要除去表層浮土,對含礦砂層以及岩縫都要認真清理,平均200噸砂石中可以選出1克拉鑽石。
原生礦:沿礦脈旁打豎井,然後由豎井橫向挖往礦脈,將礦石運到地表,破碎、分選將鑽石選出。目前南非金伯利礦開采深度達900米。
砂礦:當鑽石順河流帶到海岸邊,在海灘富集,形成礦砂。開采方法是將所有含鑽石的砂進行分選,將鑽石選出。
海底采礦:採用先進的海上采礦技術,對海底含礦石的礦砂進行分選。戴比爾斯海上礦產公司,在納米比亞離海岸35000米,水深110米的海底采礦鑽石達400萬克拉。
1905年在南非普列米爾礦,發現重3106克拉巨型大鑽,定名為"庫利南",1919年在該礦區又找到一塊重1500克拉鑽石,按它的形狀,顏色、反復對比研究後確定它應該與"庫利南"為同一晶體,所以沒有命名,如果沒有裂開成為二塊的話,"庫利南"重量到少在4606克拉以上。1980年在該礦區又發現第三顆大鑽重599克拉。南非普列米爾礦為世界公認的巨形鑽石的產地。

Ⅳ 鑽石形成的過程

鑽石一般是通過火山爆發形成的,被岩漿帶到地球的表面。岩漿在上升過程中同時也會把一些相關的礦物擄獲到地球表面。這些將是用來尋找鑽石的的礦物,在同一土壤范圍內,指示性礦物越多,找到鑽石的機會就越大。

欣賞一顆鑽石時,你看到的是久遠的歷史。鑽石形成於很久很久以前地層的深處。如南非的一些鑽石年齡為45億左右,表明這些鑽石在地球誕生後不久便已開始在地球深部結晶,鑽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寶石。鑽石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從鑽石主要出產於地球上古老的穩定大陸地區可以證實。另外,地外星體對地球的撞擊,產生瞬間的高溫、高壓,也可形成鑽石。

經研究表明:地表以下100多分里處富含碳元素的礦層,在巨大的壓力和大約1200攝氏度的環境下形成的鑽石。絕大多數鑽石的形成年代都在20億到30億年前,這種「煉獄」般的過程使分子的排列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烏黑的碳塊變成令人驚異的透明鑽石晶體,在鑽石形成的過程中,有時會有其它的元素混進來,這就使天然鑽石有多種顏色:從粉紅到鮮紅,從淡黃到天藍。

火山爆發時形成的「上沖管道」是鑽石聚集地。一般情況下,鑽石開采礦是環繞這些管道修建的。管道的中間是鑽石最密集的地方,離得越遠鑽石就越少。往往這些管狀是成束出現的。但是,一些管狀中基本上沒有鑽石,地質學家們到目前為止也還沒有解開這個謎。
稀少的鑽石主要出現於兩類岩石中,一類是橄欖岩類,一類是榴輝岩類,但僅前者具有經濟意義。含鑽石的橄欖岩,目前為止發現有兩種類型:金伯利岩(kimberlite)(名字源於南非得一地名——金伯利)和鉀鎂煌斑岩(lamproite),這兩中岩石均是由火山爆發作用產生的,形成於地球深處的岩石由火山活動被帶到地表或地球淺部,這種岩漿多以岩管狀產出,因此俗稱「管礦」(即原生礦)。

大自然的腐蝕有時會風蝕這些管道。溪流、江河等會順勢把鑽石帶到河床或岸邊。含鑽石的金伯利岩或鉀鎂煌斑岩出露在地表,經過風吹雨打等地球外營力作用而風化、破碎,在水流沖刷下,破碎的原岩連同鑽是被帶到河床,甚至海岸地帶乘積下來,形成沖積砂礦床(或次生礦床)。 這是鑽石存在的第二種形式,也是相當有價值的。可是對采礦者來說,它的吸引力遠遠沒有第一種大。

鑽石是大自然賜予人類最美麗的也是最昂貴的 物質和財富。人類文明雖有幾千年的歷史,但人們發現和初步認識鑽石卻只有幾百年,而真正揭開鑽石內部奧秘的時間則更短。在此之前,伴隨它的只是神話般的傳說,具有宗教色 彩的崇拜和畏懼,同時又把它視為勇敢、權力、地位和尊貴的象徵。如今,鑽石再也不是那麼神秘莫測,更不是只有皇室貴族才能享用的珍品。它已成為百姓們都可擁有、佩戴的大眾寶石。鑽石的文化源遠流長,今天人們更多地把它看成是愛情和忠貞的象徵。
藏於如此大的地下深處達億萬年之久的鑽石晶體要重見天日,得有助於火山噴發,熔岩流將含有鑽石的岩漿帶入至地球近地表處,或長途遷徒淀於河流沙土之中。前者形成的是原生管狀礦,後者形成的則為沖積礦。這些礦體歷經艱辛開采後,還需經過多道處理遴選,才可從中獲怪毛坯金剛石。毛坯金剛石中僅有20%左右可作首飾用途的鑽坯,而大部分只能用於切割、研磨及拋光等工業用途上。有人曾粗略地估算過,要得到1ct重的鑽石,起碼要開采處理250噸礦石,采獲率是相當低的。

Ⅳ 鑽石是從哪裡來的

鑽石是從地底深處來的,鑽石最開始是以海底沉積物的形式存在的。鑽石是在地幔深處形成的,距離地表約有160公里。

在那裡,極高的熱量和壓力會將碳壓縮成閃亮的超硬晶體,然後這些晶體會被一種叫做金伯利岩的特殊岩漿通過火山噴發帶到地表,成為我們所知道的鑽石。

鑽石產地的分布。

世界各地均有鑽石產出,已有30多個國家擁有鑽石資源,年產量一億克拉左右。產量前五位的國家是澳大利亞、扎伊爾、波札那、俄羅斯、南非。這五個國家的鑽石產量佔全世界鑽石產量的90%左右。其它產鑽石的國家有剛果(金)、 巴西、蓋亞那、委內瑞拉、安哥拉、中非、迦納、幾內亞、象牙海岸、利比利亞、納米比亞、獅子山、坦尚尼亞、辛巴威、印度尼西亞、印度、中國、加拿大等。

世界主要的鑽石切磨中心有:比利時安特衛普,以色列特拉維夫,美國紐約,印度孟買,泰國曼谷。安特衛普有"世界鑽石之都"的美譽,全世界鑽石交易有一半左右在這里完成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鑽石如何形成?研究稱其或來源於海底沉積物

Ⅵ 鑽石礦一般是怎樣發現和探測的

鑽石礦的探測,這個問題太大太專業了,不是三兩句話能夠說明白的!

鑽石誕生在地幔深處一兩百公里的地方,通過火山噴發和其他地質運動遷移到地球表面。天然暴露的鑽石礦基本都被發現並接連開采,深藏地下的一時也很難發現,目前並沒有有效的辦法去有目的去探測鑽石礦,只能通過伴生礦物等老辦法大致判斷,找礦成本過高,時間很長,偶然性比較大。

第一:露天開采是先將覆蓋在礦體上面的土石剝掉(剝離) , 直接在露天進行采礦的方
法。由於開采工作在露天進行, 它比地下開采具有建設速度快, 開採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
高、勞動生產率高、生產成本低, 礦石的損失貧化小、勞動條件好等優點。露天開采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礦區的地面准備、礦床的疏干、礦山基本建設、剝離工作和采礦工作。鑽石原生礦通常由三層組成, 上層為上覆物, 中間是風化的金伯利岩( 黃地) ,再往深處才是未風化的金伯利岩(藍地)。露天開采首先必須剝離上覆物, 上覆物的厚度和分布直接影響鑽石礦床的經濟效益。早期由於開采區管理混亂, 開採的技術條件非常原始, 上覆物和開采出的廢石沒有處理好, 造成極大的浪費。如今的露天開采通常是把礦岩劃分成一定厚度的水平分層, 逐層自上而下地開采, 並使各分層保持一定的超前關系, 在開采過程中露天礦場形成了階梯狀 , 每一個階梯就是一個台階或者稱為梯段, 梯段是露天礦場的基本構成要素,是用獨立的採掘與運輸設備開採的礦岩分層。每一個梯段厚約12 m。在每一梯段的邊緣打上炮眼進行爆破, 爆破出的礦石用卡車從礦坑底部沿盤旋公路運出礦場。

圖為鑽石開采工人在河水中洗凈泥沙,發現鑽石。

希望這個回答可以幫助你,望採納^_^

Ⅶ 鑽石在哪裡開采

露天開采。這是鑽石礦山開采最常用的方法。露天開采是先將覆蓋在礦體上面的土石剝掉(剝離),直接在露天進行采礦的方法。由於開采工作在露天進行,它比地下開采具有建設速度快、開採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高、勞動生產率高、生產成本低、礦石的損失貧化小、勞動條件好等優點。

露天開采通常包括:

礦區的地面准備、礦床的疏干、礦山基本建設、剝離工作和采礦工作。露天開采通常是把礦岩劃分成一定厚度的水平分層,逐層自上而下地開采,並使各分層保持一定的超前關系,在開采過程中露天礦場形成了階梯狀,每一個階梯就是一個台階或者稱為梯段,梯段是露天礦場的基本構成要素,是用獨立的採掘與運輸設備開採的礦岩分層。

鑽石的形成

在數十億年前地殼大約200公里的深處,在1000℃到1600℃的高溫下,在4萬到6萬個大氣壓的作用下,在碳元素集中的地方,鑽石形成。伴隨著地殼運動、火山噴發。

熔岩流將含有鑽石的岩漿帶至地球近地表處,並附存在金伯利岩和鉀鎂煌斑岩中,形成鑽石原生礦;或是在地表經過長途遷徙、沉澱於河流砂土之中,形成次生礦(砂礦),從而被人類發現。

Ⅷ 鑽石的形成

有人說鑽石是永恆的,可能是因為鑽石是有著10億年歷史的變異岩石,在地球深層地幔中經受了多次擠壓和高溫的考驗。

但也有人認為磚石是20世紀最大的謊言,可能是因為磚石很少有工業價值,或者是被商人炒作的產物。

不管怎樣,一大塊碳需要很長很長時間才能結晶成一顆閃閃發光的鑽石,事實上,科學家們一直不確定他們是如何形成的。

一種主流的理論認為,當海床板塊(海洋板塊的一部分)在所謂的構造俯沖帶在大陸板塊下研磨時,許多鑽石就形成了。

在這一過程中,大洋板塊和海底的所有礦物都深入到200多公里深的地幔中,在那裡,它們在比地表溫度和壓力大數萬倍的高溫和壓力下慢慢結晶。

最終,這些晶體與稱為金伯利岩的火山岩漿混合,以鑽石的形式出現在地球表面,最終變成昂貴的各種首飾。

支持這一理論的證據是磚石中的礦物質可以在海洋中找到,正是這些礦物賦予了藍色寶石標志性的顏色(比如臭名昭著被詛咒的希望藍磚石)。

這些鑽石是地球上最深、最稀有、最昂貴的鑽石之一,沒人願意把它用作科學研究。然而,就在昨天(5月29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上的研究為鑽石的海洋起源說提供了新的證據。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研究了一種更為常見的磚石(纖維狀鑽石,如金剛石)內部的含鹽量沉積物。

與大多數用於婚禮的鑽石不同,纖維狀鑽石上布滿了少量的鹽,如鉀、鈉和其他物質。

對於珠寶商來說,這些磚石的價值不大,但對於那些想要揭開它們地下起源的科學家來說,無疑更有價值。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教授、這項新研究的主要作者邁克爾·福斯特在一份聲明中說:有一種理論認為,鑽石中所含的鹽分來自海洋海水,但這一理論無法得到驗證。

因此,福斯特和他的同事們沒有追蹤鑽石真正的古代起源,而是試圖在他們的實驗室里重現海底礦物下沉到地幔時發生的超熱、超壓反應。

研究小組將海洋沉積物樣本放入一個裝有一種叫做橄欖岩的礦物容器中,橄欖岩是一種火山岩,廣泛存在於人們認為鑽石形成的深處。

然後,他們將混合物暴露在模擬地幔的高溫高壓環境中。

研究人員發現,當混合物受到4到6千兆帕斯卡(海平面平均大氣壓力的40000到60000倍)的壓力和1500到2000華氏度(800到1100攝氏度)的溫度時,鹽晶體形成的性質幾乎與纖維鑽石中的鹽晶體相同。

換句話說,當舊海床滑入地幔的深坩堝時,碰撞力為金剛石的形成創造了完美的條件。(昂貴寶石鑽石,由純碳製成,不含任何沉積物,但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製造。)

起先研究人員就認為,在鑽石生長的過程中,周圍一定存在某種含鹽液體。現在已經證實,海洋沉積物符合這一條件。

同樣的實驗也產生了對金伯利岩形成起關鍵作用的礦物,在火山爆發期間,鑽石通常會附著在金伯利岩表面。

所以,鑽石可能真的是古代海洋歷史的一部分,你可以一直戴在手上,畢竟這是你們永恆的象徵。

如果這些寶石對你的品味來說太貴了,你可以選擇戴上一枚金戒指或鉑金戒指,同樣是戴上這顆星球的極端過去。

Ⅸ 鑽石是怎麼來的

鑽石的原身是金剛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壓、高溫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晶體,鑽石是指經過琢磨的金剛石。
鑽石品質的好壞由鑽石的4C等級決定,鑽石的4C指的是鑽石的重量、顏色、凈度、切工,每個C都有一定的等級標准,鑽石的4C等級越高,鑽石的品質越好,鑽石的價格也就越高,鑽石的價格一般在幾千元到幾百萬元之間。我們在買鑽石首飾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預算決定買多少錢的鑽石首飾,不一定非要買鑽石品質很高的。

Ⅹ 鑽石是怎麼形成的鑽石的形成條件是什麼

1、大部分鑽石是在地質的高溫高壓下形成的:

鑽石形成條件的壓力在4.5到6Gpa,溫度在1100到1500℃。

碳元素在較高的溫度、壓力下,結晶形成石墨,而在高溫、極高氣壓及還原環境中則結晶為珍貴的鑽石。當碳原子呈六方環狀的層狀排列時,形成的是低硬度的高溫耐火材料石墨; 當碳原子呈立方最緊密堆積, 彼此以共價鍵相連時, 就形成了自然界最硬的寶石—鑽石。

2、隕石撞擊形成鑽石:

當攜帶石墨的隕石撞上地球時,撞擊產生的高溫高壓能把石墨轉變成稀有且極端堅硬的金剛石。2008年,一塊橄輝無球粒隕石掉落在蘇丹努比亞沙漠中,研究發現,它不僅僅是一塊普通的隕石,仔細分析後,科學家確定這塊隕石里含有金剛石——鑽石的原石。

拓展資料:
天然鑽石形成於地表下超過100公里深處,再伴隨著火山噴發等地質活動上升到地面。 地幔中的高溫高壓使碳元素結晶形成鑽石,偶爾會將周圍的塵埃或液體雜質包裹進去。包裹雜質的鑽石通常含有少量的鈉、鉀和其他能揭示其形成環境信息的礦物質。

鑽石是一種天然礦物質,是在未受到人為干預的情況下完全在大自然中形成的。重量一般在0.015ct-1.10ct之間,多數在0.2ct-0.4ct之間,顏色多為白色至淺黃系列,在G色-J色之間,彩色系列為淺色的紅、黃、藍等。在紫外熒光下,多數短波下為中等至弱的黃色、黃綠色,少數為惰性(無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