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鑽石的資料
鑽石zuànshí ,就是經過打磨的金剛石,又稱金剛鑽,礦物名稱為金剛石。英文為Diamond,源於古希臘語Adamant,意思是堅硬不可侵犯的物質。
①通常指寶石級金剛石,尤指琢型寶石級金剛石,其實,鑽石和金剛石在國外並無這種用詞的區分,英文中均使用同一個詞彙「diamond」,但國內則常把「金剛石」一詞用於礦物學領域,鑽石一詞用於寶石學領域。但也不盡然,如「工業鑽石」雖然不屬於寶石學領域,只是人們已習慣於這樣稱呼,故在本詞條中也採用之。
②寶石級鑽石以無色透明為上品,但常見的多為略帶微黃色調者。黃色調或褐色調愈深,品級也愈低。有一種無色透明中帶一點藍色的被稱作「水火色」,卻是佳品。而帶深藍、深黑、深金黃和紅色、綠色者,更是少見的珍品,被稱為「艷鑽」或「奇珍鑽石」,同一礦區的鑽石帶有相似的「色素」特徵,以致有經驗的人常可憑此認出鑽石的產地。最早發明標准圓形明亮式切割的是在1914年,比利時安特衛普的鑽石切割師托考夫斯基發明。判別鑽石的標准被稱為4C,分別是凈度、顏色、切工、克拉重量。其中凈度是指鑽石的內含物,而不應稱為瑕疵。內含物的存在正說明了鑽石的天然性。當然,我們還是希望這種包裹體狀的內含物越少越好,所以就有了凈度的分級。即:LC、VVS、VS、SI、P級。過去人們不會琢磨鑽石,只能用鑽石原石作為飾品,金剛石晶體真正成為鑽石,變為首飾的時代,大約在1450年。當時琢磨鑽石只有17個面,1558年--1603年當政的英國女王佩戴的鑽石戒,只是一個八面體鑽石晶體,磨掉了一個頂尖作為戒面的。直到1919年一位住在美國的波蘭人名叫塔克瓦斯墓(Tolkowsky),設計出58個翻面的鑽石切割工藝,至今仍在採用,這個切工是根據鑽石的折光率系數等因素而精確計算出來的,不能任意改變,否則磨出的鑽石將無光彩或漏光
2. 圓形鑽石是由什麼家族研發
圓鑽型切割:「Rounden」意思為「奧秘」,圓鑽形切割的寶石標准刻面數為57.
盡管並沒有具體的那個發明者被正式冠以圓鑽切割的發明者稱號,但是許多權威認知一致認為一位名叫「文森齊奧·佩魯茨」的威尼斯切工匠應該是最早的發明者,他在18世紀的時候在實際中完成了這個切割法。
俄羅斯天才科學家「馬歇爾·托爾科夫斯基」來自於俄羅斯實力雄厚的鑽石大家族,在他的博士論文中計算出了達到理想狀態的鑽石形態所需要的的切割面。
3. 鑽石來源於哪裡
鑽石原岩來源於金伯利岩。金伯利岩是一種形成於地球深部、含有大量碳酸氣等揮發性成份的偏鹼性超基性火山岩。
另一種含有鑽石的原岩稱鉀鎂煌斑岩,它是一種過鹼性鎂質火山岩,主要由白榴石、火山玻璃形成。
4. 真正的鑽石來自哪裡
2400 多年前,印度首次發現和開采鑽石。 隨著時間的推移,鑽石在世界許多其他地區被發現。如今,非洲、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生產的鑽石最多,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鑽石原石出口國。
5. 鑽石是怎麼來的
鑽石zuànshí ,就是經過打磨的金剛石,又稱金剛鑽,礦物名稱為金剛石。英文為Diamond,源於古希臘語Adamant,意思是堅硬不可侵犯的物質。
①通常指寶石級金剛石,尤指琢型寶石級金剛石,其實,鑽石和金剛石在國外並無這種用詞的區分,英文中均使用同一個詞彙「diamond」,但國內則常把「金剛石」一詞用於礦物學領域,鑽石一詞用於寶石學領域。但也不盡然,如「工業鑽石」雖然不屬於寶石學領域,只是人們已習慣於這樣稱呼,故在本詞條中也採用之。
②寶石級鑽石以無色透明為上品,但常見的多為略帶微黃色調者。黃色調或褐色調愈深,品級也愈低。有一種無色透明中帶一點藍色的被稱作「水火色」,卻是佳品。而帶深藍、深黑、深金黃和紅色、綠色者,更是少見的珍品,被稱為「艷鑽」或「奇珍鑽石」,同一礦區的鑽石帶有相似的「色素」特徵,以致有經驗的人常可憑此認出鑽石的產地。最早發明標准圓形明亮式切割的是在1914年,比利時安特衛普的鑽石切割師托考夫斯基發明。判別鑽石的標准被稱為4C,分別是凈度、顏色、切工、克拉重量。其中凈度是指鑽石的內含物,而不應稱為瑕疵。內含物的存在正說明了鑽石的天然性。當然,我們還是希望這種包裹體狀的內含物越少越好,所以就有了凈度的分級。即:LC、VVS、VS、SI、P級。過去人們不會琢磨鑽石,只能用鑽石原石作為飾品,金剛石晶體真正成為鑽石,變為首飾的時代,大約在1450年。當時琢磨鑽石只有17個面,1558年--1603年當政的英國女王佩戴的鑽石戒,只是一個八面體鑽石晶體,磨掉了一個頂尖作為戒面的。直到1919年一位住在美國的波蘭人名叫塔克瓦斯墓(Tolkowsky),設計出58個翻面的鑽石切割工藝,至今仍在採用,這個切工是根據鑽石的折光率系數等因素而精確計算出來的,不能任意改變,否則磨出的鑽石將無光彩或漏光。
化學成分
鑽石的化學成分是碳,這在寶石中是唯一由單一元素組成的。屬等軸晶系。晶體形態多呈八面體、菱形十二面體、四面體及它們的聚形。純凈的鑽石無色透明,由於微量元素的混入而呈現不同顏色。強金剛光澤。折光率2.417,色散中等,為0.044。均質體。熱導率為0.35卡/厘米??秒??度。用熱導儀測試,反應最為靈敏。硬度為10,是目前已知最硬的礦物,絕對硬度是石英的1000倍,剛玉的150倍,怕重擊,重擊後會順其解理破碎。一組解理完全。密度3.52克/立方厘米。鑽石具有發光性,日光照射後 ,夜晚能發出淡青色磷光。X射線照射,發出天藍色熒光。鑽石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在常溫下不容易溶於酸和鹼,酸鹼不會對其產生作用。
鑽石與相似寶石、合成鑽石的區別。寶石市場上常見的代用品或贗品有無色寶石、無色尖晶石、立方氧化鋯、鈦酸鍶、釔鋁榴石、釔鎵榴石、人造金紅石。合成鑽石於1955年首先由日本研製成功,但未批量生產。因為合成鑽石要比天然鑽石費用高,所以市場上合成鑽石很少見。鑽石以其特有的硬度、密度、色散、折光率可以與其相似的寶石區別。如:仿鑽立方氧化鋯多無色,色散強(0.060)、光澤強、密度大,為5.8克/立方厘米,手掂重感明顯。釔鋁榴石色散柔和,肉眼很難將它與鑽石區別開。
形成原因
現代科學技術 、手段為探索鑽石的形成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鑽石是世界上最堅硬的、成份最簡單的寶石,它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具立方結構的天然晶體。其成份與我們常見的煤、鉛筆芯及糖的成份基本相同,碳元素在較高的溫度、壓力下,結晶形成石墨(黑色),而在高溫、極高氣壓及還原環境(通常來說就是一種缺氧的環境)中則結晶為珍貴的鑽石(白色)。為了便於理解鑽石的起源,先看一看含有鑽石的原岩。
自從鑽石在印度被發現以來,我們不斷聽到人們在河邊、河灘上撿到鑽石的故事,這是由於位於河流上游某處含有鑽石的原岩,被風化、破碎後,鑽石隨水流被帶到下游地帶,比重大的鑽石被埋在沙礫中。鑽石的原岩是什麼?1870年人們在南非的一個農場的黃土中挖出了鑽石,此後鑽石的開掘由河床轉移到黃土中,黃土下面就是堅硬的深藍色岩石,它就是鑽石原岩——金伯利岩(kimberlite)。什麼是金伯利岩?金伯利岩是一種形成於地球深部、含有大量碳酸氣等揮發性成份的偏鹼性超基性火山岩,這種岩石中常常含有來自地球深部的橄欖岩、榴輝岩碎片,主要礦物成份包括橄欖石、金雲母、碳酸鹽、輝石、石榴石等。研究表明,金伯利岩漿形成於地球深部150公里以下。由於這種岩石首先在南非金伯利被發現,故以該地名來命名。
另一種含有鑽石的原岩稱鉀鎂煌斑岩(lamproite),它是一種過鹼性鎂質火山岩,主要由白榴石、火山玻璃形成,可含輝石、橄欖石等礦物,典型產地為澳大利亞西部阿蓋爾(Argyle)。
科學家們經過對來自世界不同礦山鑽石及其中原生包裹體礦物的研究發現,鑽石的形成條件一般為壓力在4.5-6.0Gpa(相當於150-200km的深度),溫度為1100-1500攝氏度。雖然理論上說,鑽石可形成於地球歷史的各個時期/階段,而目前所開採的礦山中,大部分鑽石主要形成於33億年前以及12-17億年這兩個時期。如南非的一些鑽石年齡為45億左右,表明這些鑽石在地球誕生後不久便已開始在地球深部結晶,鑽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寶石。鑽石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從鑽石主要出產於地球上古老的穩定大陸地區可以證實。另外,地外星體對地球的撞擊,產生瞬間的高溫、高壓,也可形成鑽石,如1988年前蘇聯科學院報道在隕石中發現了鑽石,但這種作用形成的鑽石並無經濟價值。
稀少的鑽石主要出現於兩類岩石中,一類是橄欖岩類,一類是榴輝岩類,但僅前者具有經濟意義。含鑽石的橄欖岩,目前為止發現有兩種類型:金伯利岩(kimberlite)(名字源於南非得一地名——金伯利)和鉀鎂煌斑岩(lamproite),這兩中岩石均是由火山爆發作用產生的,形成於地球深處的岩石由火山活動被帶到地表或地球淺部,這種岩漿多以岩管狀產出,因此俗稱「管礦」(即原生礦)。含鑽石的金伯利岩或鉀鎂煌斑岩出露在地表,經過風吹雨打等地球外營力作用而風化、破碎,在水流沖刷下,破碎的原岩連同鑽是被帶到河床,甚至海岸地帶乘積下來,形成沖積砂礦床(或次生礦床)。
6. 鑽石的起源哪裡
鑽石居世界五大珍貴高檔寶石之首,素有「寶石之王」、「無價之寶」的美譽。國際寶石界定鑽石為「四月誕生石」。鑽石是大自然的傑作。天然鑽石原產於超過200公里深的地下,它們的形成年代通常為24億到32億年以前,但是也有短至6千萬年的。鑽石是地殼中碳元素在經歷了劇烈的熱量和壓力作用下形成的,然後被埋在地殼幾乎最深的地方。這種地殼深處的鑽石有時會隨著地殼深處熔岩的上升而被帶到地殼表面。攜帶鑽石的熔岩凝固時會形成上大下小的喇叭狀岩柱,岩柱中往往含有鑽石。這種岩柱十分獨特,只生成於古老穩定的地殼中,全世界只有在印度、南非、巴西、俄羅斯、中國和澳洲曾發現過這種岩柱。露出地表的岩柱風化以後,其中含有的鑽石會被雨水沖刷而沉積在河床里。當山洪暴發時,這些鑽石也會隨著洪水來到入海口,沉積在海邊的沙灘上。最早被發現的鑽石就是這些被水沖刷的「漂漬鑽石」。「漂漬鑽石」很快被開采完了,現在,全世界所有的鑽石都是從岩柱中開采出來的。但是即便是在岩柱中,所含有的鑽石也十分稀少。根據比利時安特衛普鑽石高級委員會所述,要將250噸的岩石、沙和礫石處理之後才可能得到一克拉的鑽石胚,一克拉鑽石胚經切磨,只能保留40%~50%的重量。一克拉等於0.2克,250噸等於2億5千萬克。另外,開采出來的鑽石大部分品質不佳,只能用作工業使用的磨料或鑽頭。能用作寶石的鑽石往往不到鑽石原礦的七分之一。
7. 哪裡是鑽石的主要來源
1、出產鑽石的國家
世界各地均有鑽石產出,已有三十多個國家擁有鑽石資源,年產量一億克拉左右。產量前五位的國家是澳大利亞、扎伊爾、波札那、俄羅斯、南非。這五個國家的鑽石產量佔全世界鑽石產量的90%左右。其它產鑽石的國家有剛果(金)、 巴西、蓋亞那、委內瑞拉、安哥拉、中非、迦納、幾內亞、象牙海岸、利比利亞、納米比亞、獅子山、坦尚尼亞、辛巴威、印度尼西亞、印度、中國、加拿大等。
中國的金剛石探明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第10名左右,年產量在20萬克拉,鑽石主要在遼寧瓦房店、山東蒙陰和湖南沅江流域,其中遼寧瓦房店是目前亞洲最大的金剛石礦山。
2、 出產最好鑽石的國家
對於鑽石的毛坯和寶石級鑽石所佔比例來說,最好的鑽石來自於納米比亞沖積礦床中開采出來的鑽石。這些鑽石經歷的自然風化搬運到海邊,路程長達1000英里。經過這段旅程鑽石中脆弱部分都分離。在特定沉積環境中鑽石按不同粒級不同形狀一定規律分布於岩層中。該礦區寶石級鑽石英鍾最高達到97%。對切磨好的鑽石戒面,很難分辯出產自哪個國家和礦區。
任何礦區產出的鑽石都有好、中、差。拿礦區中最好的鑽石與納米比亞產出最差的鑽石比,納米比亞沖積礦床的鑽石也不一定就好。
3、 鑽石產地的變遷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鑽石的國家,3000年前,印度是鑽石的唯一產地。自2500年前至18世紀初印度克里希納河、彭納河及其支流是世界唯一產出鑽石的地方,歷史上許多著名鑽石如光明之山(kohi-noor)、奧爾洛夫(orloff)和大莫卧兒(great mogul)都來自印度,但目前印度的鑽石產量很小。
至1725年巴西鑽石的發現及開采,使巴西取代印度,成為當時全球鑽石的最重要產地。
1867年以後,南非發現了沖積砂礦床和大量原生金伯利岩筒使得南非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鑽石生產國,其產量長期處於世界前列,並由此開創了鑽石業的新紀元。1905年,在南非阿扎氏亞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金伯利岩岩筒—普列米爾岩筒,並在此發現最大的鑽石(庫利南鑽石)。目前,南非擁有世界上產量最大、且最現代化的維尼蒂亞鑽石礦。南非鑽石顆粒大,品質優,50%的金剛石均是可切割的,其產量雖不及澳大利亞等國,但產值一直居世界前列。
自1979年澳大利亞西部發現鉀鎂斑岩中含有金剛石起,至1986年,澳大利亞的金剛石產量已居霸主地位,但寶石級僅占其產量的5%。澳大利亞鑽石主要分布西澳新南威爾斯的bingara和copeton,尤其是阿蓋爾(argle)礦床儲量為5.5億克拉。
波札那盛產優質金剛石,寶石級佔50%,其產值居世界首位。波札那的鑽石來自露天開採的金伯利岩,巨大的礦山有orapa岩筒(1967年)、letihakena岩筒(1977年)和jwaneng鑽礦(1982年),三個礦的總產量在1989年超過1500萬克拉。
俄羅斯的鑽石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亞中部雅庫特地區,該區找到有一百多個含金剛石金伯利岩筒,1988年,俄羅斯在靠近歐洲附近又找到新的鑽石礦。目前,俄羅斯鑽石產量在1200萬克拉左右,一半為寶石級。多年來俄羅斯形成了獨立的鑽石開采加工銷售體系,其鑽石數量大、質量優、均勻性好,在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前幾年報道加拿大北部地區發現大量金伯利岩,幾年後鑽石產量可佔全世界產量的10%。
中國鑽石資源與產地
中國的金剛石探明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第10名左右,年產量在20萬克拉,鑽石主要在遼寧瓦房店、山東蒙陰和湖南沅江流域,其中遼寧瓦房店是目前亞洲最大的金剛石礦山。
中國於1965年先後在貴州和山東找到了金伯利岩和鑽石原生礦床。1971年遼寧瓦房店找到鑽石原生礦床。目前仍在開採的兩個鑽石原生礦床分布於遼寧瓦房店和山東蒙陰地區。鑽石砂礦則見於湖南沅江流域、西藏、廣西以及跨蘇皖兩省的郯廬斷裂等地。
目前我國鑽石主要產地有三個:遼寧瓦房店,山東蒙陰—臨沭,湖南沅江流域.都是金伯利岩型,但湖南尚未找到原生礦.其中遼寧的質量好,山東的個頭較大.
目前我國現存發現的最大鑽石為常林鑽石,於1977年12月21日發現於山東,由常林大隊魏振芳發現,故而得名「常林鑽石」,現藏銀行國庫中。常林鑽石重158.786克拉,呈八面體,質地潔凈、透明,淡黃色。
另據傳,中國最大的鑽石曾是金雞鑽石,也發現於該地區,重281.25克拉,但在二戰期間被日軍掠走,至今下落不明。
8. 世界上的第一個鑽石是誰發現的啊
1866年,一個名叫丹尼·喬可伯的人在南非發現了第一顆鑽石 有一天,有收集漂亮石頭嗜好的丹尼來到距金伯利120公里的霍普敦走訪他在德考克農庄的朋友雅克布斯一家,當時雅克布斯的小兒子在和一群小孩玩耍,丹尼發現他們玩游戲的石塊中有一顆很特別的小石子,於是就問是從哪撿到的,雅克布斯的小兒子說是自己從奧蘭治河邊撿的。丹尼很喜歡這顆小石子,正張口想問時,雅克布斯夫人大方地說:「你如果喜歡,就拿去吧。」丹尼·喬可伯拿走了這顆註定要載入南非史冊的「小石子」—後經住在格雷厄姆斯敦的地質學家阿瑟斯通博士的最終鑒定,被確認為重21.25克拉的鑽石。不過,後來在南非引起尋覓鑽石狂潮的並不是這顆被取名為「尤蕾卡」的鑽石,而是3年後丹尼·喬可伯獲得的第二顆鑽石。
這第二顆「小石頭」不再讓丹尼如此隨意拿到手,他是花了500隻羊、10頭牛和1匹馬的代價才從格里誇地區一個牧羊人手中換得。這個代價隨後被證明是值得的—經鑒定那是一顆重達83.5克拉的鑽石。這顆後被命名為「南非之星」鑽石的發現令當時英國在開普敦的殖民大臣迫不及待地向全世界宣布:南非將來的成功就建立在這顆石頭上。
無數懷揣發財夢的人湧向了南非,湧向了金伯利。
如果說黃金的開采是地層底下艱苦危險的勞作,那麼鑽石礦的採挖則是另一番景象,他們甚至會把鑽石礦稱為「紳士礦」。
鑽石礦傳統的開采方式是在露天處從地面向下挖掘,通俗說就是「挖大坑」。
在金伯利,有許多大礦坑,這些留在大地上巨大無比的大窟窿總會讓遊人驚嘆不已,甚至會懷疑:以人類的力量怎能挖出如此貌若自然造化般的大坑?
很多人也許不相信,盡管南非盛產鑽石,不過你要在南非買到便宜鑽石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因為鑽石業是高度壟斷的行業,任何一個地方的鑽石實行的都是全球統一壟斷價格,也就是說真正來路正當的好的鑽石,無論在南非還是在其它國家的鑽石珠寶店裡買,價錢都是相差無幾的。
9. 鑽石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中國自古以來就自產鑽石。
1971年以來的二十年中,在中國陸續發現了幾顆50克拉以上和100克拉以上的金剛石,按發現時間的先後排列如下:
1.1971年9月25日,在江蘇省宿遷公路旁發現一顆重52.71克拉的金剛石。
2.1977年12月21日,在山東省臨沭縣常林大隊,女社員魏振芳發現1顆重158.786克拉的優質巨鑽,全透明,色淡黃,可稱金剛石的「中國之最」。被命名為「常林鑽石」
3.1981年8月15日,在山東郯城陳埠發現一顆124.27克拉的巨粒金剛石。被命名為「陳埠一號」。
4.1982年9月,在山東郯城陳埠發現一顆96.94克拉的金剛石。
5.1983年5月,在山東郯城陳埠發現一顆92.86克拉的金剛石。
6.1983年11月14日,在山東蒙陰發現一顆119.01克拉的巨粒金剛石,被命名為「蒙山一號」。蒙陰金剛石礦是全國最大的原生礦。
(9)鑽石哪裡發明的擴展閱讀:
主要用途:
1、工業用途
地質鑽頭和石油鑽頭金剛石、拉絲模用金剛石、磨料用金剛石、修整器用金剛石、玻璃刀用金剛石、硬度計壓頭用金剛石、工藝品用金剛石。
若塗在音響紙盆上,音箱音質會大為改善。
2、慢性毒葯
文藝復興時期,用金剛石粉末製成的慢性毒葯曾流行在義大利豪門之間。當人服食下金剛石粉末後,金剛石粉末會粘在胃壁上,在長期的摩擦中,會讓人得胃潰瘍,不及時治療會死於胃出血,是種難以讓人提防的慢性毒劑。
3、觀賞寶石
鑽石由於折射率高,在燈光下顯得閃閃生輝,成為女士最愛的寶石。巨型的美鑽可以價值連城。而摻有深顏色的鑽石的價錢更高。目前最昂貴的有色鑽石,要數帶有微藍的水藍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