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成本計價法的局限性
歷史成本是指在企業經濟業務發生時取得相應的資產而發生的相關的交換價格或其加總。歷史成本計價與不斷變化的交易價格脫節且缺乏可加性和配比性等缺點。
『貳』 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計量相比有什麼優缺點
一、公允價值優點
1、公允價值恰當合理使用,能夠反映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和收益,更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從而提高信息決策的有用性。
2、公允價值是買賣雙方在市場上交易的結果,有原始憑證作依據,可驗證。
而歷史成本當物價波動較大或幣值不穩定時,不能真實體現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從而削弱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影響當前決策。
二、公允價值缺點
1、在市場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容易使公允價值計量成為企業盈餘管理,操控利潤、調節資產結構的工具,影響會計報告的質量,降低信息價值。
歷史成本能防止隨意性,便於了解和比較。無須經常調整賬目,可防止隨意改變會計記錄,維護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2、歷史成本易於取得,簡便易行,不必經常調整賬目。
公允價值不易於取得。有的會計事項可以確認或尋找相類似的交易價格,有的卻無法尋找而只能估計,信息成本較高。
(2)歷史成本的主要弊端是什麼擴展閱讀
會計計量基礎的發展
因為國際會計准則要求,會計信息要保持真實性和謹慎性。歷史成本計價,能夠查詢到你購買這個資產所支付的實際價格(比如,看一看購買憑證、發票等,就是說有據可查)。
另外,早期的社會經濟發展比較平穩,物價不像現在社會這樣經常波動,因此用歷史成本計價在那個時代是比較合理的;最後,會計信息要保持謹慎性,謹慎性要求對資產的升值收益的確認要慎重,能不增加就不要增加了,還是保持原來的歷史價格,也就是最初的購買價格。
後來,社會經濟發生了變化,傳統的歷史成本計價方式已經不再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了,出現了一些挑戰。
當資產的市價、可收回金額等低於資產實際成本時,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下的資產負債表中所反映的資產價值和利潤表中所反映的凈利潤等均將被高估,從而導致財務報告難以真實、公允地反映實際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此時就需要對傳統的歷史成本法進行變革。
因此,在1998年原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IASC)制定了《國際會計准則第36號——資產減值》,引入了可收回金額等計量基礎來反映企業資產減值損失。
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於2001年發布了《財務會計准則公告第144號——長期資產減值和處置會計》,要求長期資產(或者資產組合)的賬面價值如果超過了其公允價值,應當確認減值損失。
我國於1998年起,要求上市公司必須對應收賬款、短期投資、存貨、長期投資等計提減值准備。自2000年起計提減值准備的資產范圍又擴大到委託貸款、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和無形資產等。
再後來,社會經濟又有了發展,發生了很多的金融創新,由此衍生出了很多金融資產。這些金融資產性質比較特殊:價格隨時在變動。原來歷史成本法的假設前提是物價穩定,很顯然金融資產已經不滿足這個前提了,如果依然用歷史成本法去計量金融類資產,那就不能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了。
於是2003年12月新修訂的《國際會計准則第39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已經規定,對於所有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在原則上均應當以其公允價值進行初始計量;
在後續計量中,對於按照公允價值計量並且公允價值的變動額應當計入損益的金融資產或者金融負債、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應當採用公允價值計量,而對於貸款、應收款項、持有準備到期的投資則採用攤余成本計量。
『叄』 會計中的歷史成本原則有什麼優缺點
歷史成本原則優點:
(1)歷史成本是買賣雙方在市場上交易的結果,反映當時的市場價格,符合發生原則;
(2)歷史成本有原始憑證作依據,具備可驗證法;
(3)歷史成本數據易於取得,簡便易行,並與實現原則相聯系;
(4)歷史成本計價無須經常調整賬目,可防止隨意改變會計記錄,維護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歷史成本原則的缺點,當物價波動較大或幣值不穩定時,歷史成本就不能真實體現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從而削弱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影響當前決策。
『肆』 歷史成本法的歷史成本原則的優缺點
歷史成本原則(principle of historical cost)亦稱原始成本原則或實際成本原則,是指對會計要素的記錄,應以經濟業務發生時的取得成本為標准進行計量計價。 按照會計要素的這一計量要求,資產的取得、耗費和轉換都應按照取得資產時的實際支出進行計量計價和記錄;負債的取得和償還都按取得負債的實際支出進行計量計價和記錄。資產減負債訴所有者權益自然也是歷史成本計價的,有別於報表日的重置價值、變現價值和市價。
採用歷史成本原則有許多好處:
第一,比較客觀。歷史成本或實際成本是買賣雙方通過正常交易確定的金額;
第二,有原始依據。即發票等作證明,可隨時查證;
第三,可避免企業或有關人員處於某種需要有意改動賬面記錄;
第四,使會計核算手續簡化,不必經常調整賬目。
歷史成本原則的局限性在於:當物價波動較大或幣值不穩定時,歷史成本就不能真實體現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從而削弱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影響當前決策。
『伍』 公允價值計量與歷史成本計量各自有哪些優缺點
公允價值計量的優點:①公允價值計量符合決策有用觀的要求,能夠及時反映資產和負債的變化。②公允價值計量適應金融創新的需要,真實地反映交易的本質,反映市場直接或間接隱含在金融工具中的未來現金流量凈現值的估計,利於金融工具等的核算與創新。
缺點:①可靠性差,易受人為因素影響,公允判斷難度大,從而造成會計信息失真。②使用信息成本高,在每個會計期末都要分析各種因素,對未來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做出判斷,需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③可操作性差,在不存在市場交易的情況下,作為估計公允價值的現值技術在會計計量中很難操作。
歷史成本計量的優點:較強的可靠性、客觀性和可驗證性。
缺點:①持續通貨膨脹和物價劇烈變動時,難以真實反映一個企業當期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②只能對確定的經濟資源進行計量,而對一些不確定的知識資源無法在會計信息中反映。③僅反映過去的交易事項,很難滿足信息使用者對當前市場信息的需求,缺乏及時性和相關性。
『陸』 歷史成本計量的歷史成本計量的利弊
歷史成本計量是建立在幣值穩定假設的基礎上,要求資產和負債按其取得或交換時的實際交易價格入賬,入賬後的賬面價值在該資產存續期內一般不作調整。歷史成本計量強調會計信息的客觀性、可靠性和可驗證性,往往只對實際交易活動產生的結果進行確認,而不對尚未發生的交易進行估計。從股東及債權人的角度看。這種以交易事實為依據的金額是客觀的、可驗證的,以此計算的收益亦是可信且可靠的。因此,反映企業活動的實際收支額被認為是一種客觀計算可分配利潤的非常好的計量模式,也是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在會計實踐中得以廣泛應用的原因。然而,由於歷史成本不涉及後續確認問題,忽視了對經濟事項做全面、立體、動態的衡量,因此所提供的數據與不斷變化的現時價格脫節,缺乏可加性和配比性。在歷史成本會計下,經營狀況和信用質量的惡化得不到反映,報表使用者無法根據報表所提供的信息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作出評價,從而影響其投資決策。
『柒』 歷史成本存在諸多缺陷,但為什麼會計准則並不輕易放棄歷史成本的計量
答:由於對歷史成本的沖擊以及近年來金融界發生的顯著變化,對歷史成本更是形成了空前的壓力,使得它成為一個富有爭議的計量屬性。但是,歷史成本之所以在財務會計中得到廣泛的應用通貨膨脹,我們認為原因有:
歷史成本為交易雙方所認可,並具有合法的原始憑證,因而具有客觀性,減少了人為判斷。
管理當局、投資人和債權人對歷史成本已經適應,歷史成本的概念深入人心,一般人對歷史成本的操作也比較熟悉。而對其他屬性,尤其是公允價不清楚。
成本對決策還是有用的。歷史信息本身具有反饋價值,是業績評價的依據,歷史信息又是預測的基礎,從而為預測信息所不能少的來源。
歷史成本具有可驗證性,其取得成本較低。(或者這樣回答:一是歷史成本提供信息的可靠性;二是有利於考評管理人員的經營責任;三是利用歷史成本能夠合理確定企業的收益。)
『捌』 會計中的歷史成本原則有什麼優缺點
歷史成本原則的優點:可操作性、可驗證性;
缺點:不能客觀反映資產的真實價值(市場價值)
『玖』 歷史成本計量法的優缺點
歷史成本計量法的優缺點:
歷史成本計量法的依據是職工的取得、開發及替代成本,其優點是計算簡便、可靠性強,並且在這種方法下,人力資源被看作是實物資產,記錄和披露人力資產並不困難,由此帶來的任何一項成本增加都將增加人力資產的價值。人力資產也可以相似的方式進行攤銷。
這種方法的局限性在於沒有人力資源在服務過程中的整體價值,並由於分期攤銷,其價值持續減少,而在實務中,人力資源的價值應隨著時間推移、經驗的增加而減少。
『拾』 歷史成本計價的歷史成本計價的缺陷
1.忽視了「軟資產」的價值。「軟資產」是指沒有物質形態的資產,主要是無形資產。無形資產的特徵在於能夠為企業帶來未來超額經濟利益,若按歷史成本計價,往往會低估無形資產的實際經濟價值,甚至被排除於企業資產負債表之外。
2.不能提供投資者決策所需的相關會計信息。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市場瞬息萬變,風險和收益都呈極大化趨勢,投資者迫切希望會計信息能直接用於決策,以求得盈利多、損失少。在決策中投資者所關心的是他們投人資產價值的實際變化,關注的是企業未來的盈利水平和發展前景,而將歷史性會計信息用於決策時,往往有「時過境遷」之感。
3.歷史成本計價模式的相對優勢在降低。傳統會計認為歷史成本客觀、可驗證、易取得,而現時成本、重置成本等其他計量屬性主觀性較大,可信度不高,並且編報成本較高。在知識經濟時代,隨著互聯網的運用和信息共享,企業獲取資產現時成本、重置成本資料的來源增多,成本下降,可信度和及時性也大為增強,歷史成本計價模式的相對優勢在降低。
4.歷史成本計價模式不能適應動態經濟環境。歷史成本原則的假設前提已不存在,那麼堅持歷史成本計價也失去了意義。但並不是說在知識經濟時代就應放棄歷史成本計價,因此在未來會計中採取多重計量手段是科學而現實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