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入庫的成本怎麼計算
確定出每一種產品的總成本,然後用每一種產品的總成本/每種產品的產量。入庫成本就是庫存商品的生產成本或者購貨成本,以及能夠歸屬於入庫產品達到入庫前狀態的直接成本,如運輸途中的搬運費、儲存費等。材料入庫成本的五種實際計價在系統可以自動完成,它們的核算過程是通過單據的記賬功能實現的。記賬後,系統將所輸入的入庫單據登記存貨明細賬。
【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指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按照一定的對象進行分配和歸集,以計算總成本和單位成本。成本核算通常以會計核算為基礎,以貨幣為計算單位。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企業的成本預測和企業的經營決策等存在直接影響。進行成本核算,首先審核生產經營管理費用,看其已否發生,是否應當發生,已發生的是否應當計入產品成本,實現對生產經營管理費用和產品成本直接的管理和控制。其次對已發生的費用按照用途進行分配和歸集,計算各種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為成本管理提供真實的成本資料。
【庫存商品的成本】
1、購入的存貨,其成本包括:買價、運雜費(包括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包裝費、倉儲費等)、運輸途中的合理損耗、入庫前的挑選整理費用(包括挑選整理中發生的工、費支出和挑選整理過程中所發生的數量損耗、並扣除回收的下腳廢料價值)以及按規定應計入成本的稅費和其他費用。
2、自製的存貨,包括自製原材料、自製包裝物、自製低值易耗品、自製半成品及庫存商品等,其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等的各項實際支出。
3、委託外單位加工完成的存貨,包括加工後的原材料、包裝物、低值易耗品、半成品、產成品等,其成本包括實際耗用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加工費、裝卸費、保險費、委託加工的往返運輸費等費用以及按規定應計入成本的稅費。
❷ 怎樣算庫存成本
針對你的問題回答如下
材料成本差異(42000-41500+1000)/(18500+41500)=2.5%
庫存材料實際成本18500+1000+41500+(42000-41500)=61500
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材料成本差異30000*2.5%=750
發出材料實際成本30000+750=30750
月末庫存材料實際成本61500-30750=30750
你的問題已回答完畢
希望下次在回答你的提問
2009-04-21
08:52
上海
❸ 庫存商品成本怎麼算
成本價*數量=結轉金額;數量 = 月末庫存。
成本價 = 平均成本,每次進貨時更新成本價,新成本價=(舊成本價*舊庫存數 + 本次進貨價*本次進貨數)/(舊庫存數+本次進貨數)。
要加工再銷售的成本:購進半成品成本+加工費+人工費+製造費用+管理費用(還要看你公司的性質,有沒有其他的費用支出,像運費什麼的)加工成品的進入庫存商品科目,金額就是以上總額。
(3)進庫成本怎麼算擴展閱讀:
庫存商品成本注意事項:
按照單位所屬行業正確使用會計科目。
採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成本費用核算,掌握成本費用列支范圍、扣除標准。
熟悉稅收政策、各種稅費的稅率、計提依據等。
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各種賬簿要設置齊全,如總賬、明細賬、日記賬等。
根據轉過來的各種原始憑證進行審核,審核無誤後,編制記賬憑證。
❹ 如何計算庫存成本
按財務的方法有好幾個,但常用的一般是先進先出法和先進後出法,目前是先進先出用的比較多. 存貨計價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1.先進先出法。是假定先收到存貨先發出或先耗用,並根據這種存貨流轉次序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方法。計算公式為:本期發出存貨成本=∑發出存貨數量×先收到存貨的單價2.後進先出法。是假定後收到的存貨先發出或先耗用,並根據這種存貨流轉次序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與先進先出法正好相反,其特點是:期末結存存貨的賬面價值是反映最早進貨的成本,而發出存貨的成本則最為按近存貨近期的成本水平。計算公式為:本期發出存貨成本=∑發出存貨數量×後收到存貨的單價 3.加權平均法。是根據期初存貨結存和本期收入存貨的數量和進價成本,期末一次計算存貨的本期加權平均單價,以此作為計算本期發出存貨成本和期末存貨價值的單價,以計算發出存貨成本和結存存貨價值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為: 加權平均單價=(期初存貨成本+本期收入存貨成本)/(期初存貨數量+本期收入存貨數量)本期發出存貨成本=本期發出存貨數量×加權平均單價4.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按加權平均法的計算原理,在每次收貨以後,立即根據庫存存貨數量和總成本,計算出新的平均單位成本,以計算本期發出存貨成本和期末結存存貨價值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為: 移動加權平均單價=(以前結存貨成本+本批收入存貨成本)/(以前存貨數量+本批收入存貨數量)本期發出存貨成本=本期發出存貨數量×移動加權平均單價在物價上漲時,發出存貨的計價採用後進先出法,會使本期成本接近當期水平,減少利潤中水分,期末存貨價值偏低,體現了謹慎性原則。若採用先進先出法,則會使本期成本偏低,利潤中水分加大,期末存貨價值升高,實現不了穩健性目的。 1、月末加權平均法在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中不具適用性。加權平均法指在月末進行一次加權平均單價計算,平時無法從資料庫「賬簿」中得到結存存貨的單價,在計算機條件下當暫估入庫進行時無法進行存貨的核算。所以月末加權平均法在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中不具有可操作性。 2、採用FIFO和LIFO方法的利與弊。採用先進先出法(FIFO)和後進先出法(LIFO)這兩種方法,平時資料庫「賬簿」中有結存單價。因此當暫估存貨入庫時可以實時得到相應的入庫價格。但是,在物價變動時期對財務的影響比較顯著。採用先進先出法,當物價上漲時,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存貨的庫存價值;物價下跌時會低估收益和資產。採用後進先出法,結果正好相反。在物價變動的一定時期,採用某一方法對企業可能有利,但當形勢逆轉時,則會對企業有不良影響。 3、個別計價法的局限性。採用個別計價法平時賬簿中也可能隨時得到暫估存貨的入庫成本,可以掌握發出存貨成本和實際庫存情況。但這種方法要求根據采購批別,掛上標簽,分別存放,分別保管,以便發出時識別是哪批購進的。對於普通存貨,若採用這種方法,會計核算不成問題,但倉庫部門工作量太大,倉儲、保管費用太高。個另計價法只適合於量少、價高的貴重物品。 4、移動加權平均法是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可採用的最優方法。採用移動加權平均法,每次收入存貨後,立即根據現有存貨的總價值和總數量計算出新的單位成本。每發出一批存貨都要根據發出存貨的數量和前一次進貨時計算的平均單位成本確定發出存貨成本和結存存貨的價值,這種方法能及時提供存貨的成本資料。在手工條件下移動加權平均成本法因計算工作相當繁瑣、計算量太大而很少採用,但在計算機條件下,計算機高速計算的優勢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使移動加權平均法在實際工作中具有可操作性,並且對暫估入庫存貨的成本的確定非常有利。 通過分析可知:移動加權平均法所確定的存貨單價在一定程度上應該說是最接近暫估存貨實際單價的,而且這一方法在計算機條件下可以充分發揮其長處,克服其弱勢,移動加權平均法是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中確定暫估存貨入賬價值的最佳選擇。
❺ 知道領料和入庫,怎麼核算成本啊
凡事都要按規矩辦,以前不管啥原因,就不要管它了,接手後一定要盤點一次,購進原材料、輔助總額減去盤存金額,可以視為車間生產使用的材料成本。
❻ 我想問下,生產企業的庫存商品的入庫單價和出庫單價怎麼算的
首先要確定你們倉庫的材料計價方法,是先進先出法,還是加權平均法還是後進先出發等等,再根據發出數量、結存數量確定領用原材料的成本(價格*數量=等於領用成本)及結存成本的金額,如果是先進先出法,則按照本期實際庫存的先後順序(數量為准*該批單價)計算發出成本,如果該批數量不夠則加上遞延發出數量*該批單價,加總得出發出(領用)成本,當月庫存成本=上期成本金額+本期購進成本金額-發出成本金額----即到推法
❼ 原材料進出庫的成本核算
按照你出庫的原材料,借:生產成本
代:原材料
借:製造費用
代:現金等
結轉製造費用
借:生產成本
代:製造費用
結轉入庫
借:庫存商品
代:生產成本
庫存商品就是你的成本,包括所有的
❽ 庫存商品的成本價是如何算的
一般納稅人:含稅價格/1.17 小規模:含稅價格/1.03
❾ 產品入庫金額怎麼計算
成本計算有兩種辦法:
1、正算,將原材料、工資、折舊等在生產成本賬戶歸集,完工後轉庫存商品,售出後轉主營業務成本。就是說,從開始往後一步步匯集與核算。
2、倒算,按照歷史經驗,計算成本占收入的比例,按比例結轉。使用這種方法,要定期盤點,將差額補記到當期,否則越滾越多,最後賬實嚴重不符。
(9)進庫成本怎麼算擴展閱讀
辦理商品入庫憑證簽收、分發登帳手續。根據驗收結果,由保管員在商品入庫單上逐項按實簽收,並註明實收數量和堆碼倉位。其中一聯加蓋倉儲企業印章後退還貨主,作為倉儲企業收貨憑證,一聯交貨區記帳員登記「代管商品明細帳」,一聯由保管員留存,登記「商品保管卡」。
在財會部門設有表處「代管商品物資」帳戶情況下,商品入庫憑證尚應增加一聯送交財會部門,據以登記「代管商品物資」帳戶。
❿ 農副產品怎樣計算入庫成本和進項稅
購入農產品,應按照購入農產品的買價和13%的扣除率計算進項稅額,借記「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科目;按買價扣除進項稅額後的余額,借記「材料采購、」「商品采購」等科目;按實際支付的價款,貸記「應付帳款」、「銀行存款」等科目。
1、購進時
借:原材料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現金(或銀行存款)
2、支付運費時,可以按7%抵扣進項稅
借:營業費用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現金等
2009-10-23 17:24 補充問題
偶想知道的是怎麼轉出..怎麼轉呢
1、免稅農產品轉出時
借:原材料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轉出)
2、購進的農產品發生非正常損失,以及購進的貨物改變用途等原因
借:處理財產損溢、應付福利費等科目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