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根據企業財務報表計算總成本
問題闡述不詳細,,,,,,生產企業利潤表中營業成本含主營及其他業務成本,總成本可視為包含所有期間費用和營業成本之和
2. 什麼是成本核算(財務會計)
成本核算是對生產經營管理費用的發生和產品成本的形成所進行的核算。進行成本核算,首先審核生產經營管理費用,看其已否發生,是否應當發生,已發生的是否應當計入產品成本,實現對生產經營管理費用和產品成本直接的管理和控制。其次對已發生的費用按照用途進行分配和歸集,計算各種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為成本管理提供真實的成本資料。
成本核算的要點有三:(1)確定成本核算的目的。成本核算有多種目的,如存貨計價、計算銷售成本和確定收益;成本決策和成本控制;產品定價等。(2)確定成本核算的對象。不同核算目的決定了對象的多樣化。如以各種、各批、各生產步驟產品作為對象,計算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以各個責任單位為對象,計算責任成本等。(3)確定成本核算的內容。成本核算內容一般包括費用歸集分配與產品成本計算兩部分。費用歸集分配要求,首先必須確定成本開支的范圍,明確各種費用支出的界限,對於不應計入產品成本的予以剔除;然後測定和記錄所積累的成本數據,按照一定程序進行歸集,採用一個標准在各個成本核算對象間進行分配,以匯總所耗用的費用總數。產品成本計算就是按照成本計算對象,把匯總的費用進行分配,計算出各個對象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在工業企業,由於一個企業往往生產多種產品,而且月末通常存在在產品,因此還要將生產過程的費用在各種產品之間、產成品和在產品之間進行分配,以求得各種產成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
3. 在財務會計中成本核演算法是什麽
產品生產類型的不同特點和企業不同的管理要求,存在著三種不同的成本計算對象,即產品的品種、批別、生產步驟。
而成本對象的不同,形成了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三種不同的成本計算方法。
此外,如果產品的品種規格繁多,為了簡化產品成本核算工作,可將產品的品種規格歸並分類,按類別開設成本計算單歸集費用,然後再按品種規格或生產批別、生產步驟分配費用、計算成本。
這種用來簡化成本計算工作的方法,成為分類法。
分類法不是單獨應用的成本計算方法,需與某一種或某兩種基本方法結合應用,以便簡化基本方法的核算工作,所以屬於成本計算的輔助方法。
以下面表格簡單列示不同成本核算方法使用的生產組織形式、生產工藝過程和管理的要求及使用的類型。
成本核算方法
生產組織形式
生產工藝過程和管理的要求
適用的類型
品種法
大量大批生產
單步驟生產或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驟計算工成本的多步驟生產
發電、採煤
分批法
小批單件生產
管理上要求分步計算成本
精密儀器、專用設備
分步法
大量大批生產
管理上要求分步驟計算成本的多步驟生產
冶金、紡織、造紙
分類法
綜合性生產
分步、不分計算成本的生產
家電、服裝
4. 財務管理中怎麼用不含稅銷售收入和利潤率來計算總成本
一、7折銷售,價值100元的商品售價70元應繳增值稅額=70÷(1+17%)×17%-60/(1+17%)×17%=1.45(元)
利潤額=70÷(1+17%)-60÷(1+17%)=8.55(元)
應繳所得稅額=8.55×33%=2.82(元)
稅後凈利潤=8.55-2.82=5.73(元).
二、購物滿100元,贈送價值30元的商品銷售100元商品應繳增值稅=100÷(1+17%)×17%-60÷(1+17%)×17%=5.81(元).
贈送30元商品視同銷售:應繳增值稅=30÷(1+17%)×17%-18÷(1+17%)×17%=1.74(元).
合計應繳增值稅=5.81+1.74=7.55(元)
稅法規定,為其他單位和部門的有關人員發放現金、實物等應按規定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稅款由支付單位代扣代繳.為保證讓利顧客30元,商場贈送的價值30元的商品應不含個人所得稅額,該稅應由商場承擔,因此,贈送該商品時商場需代顧客偶然所得繳納的個人所得稅額為:30÷(1+20%)×20%=7.5(元).
利潤額=100÷(1+17%)-60÷(1+17%)-18÷(1+17%)-7.5=11.3(元)
由於贈送的商品成本及代顧客繳納的個人所得稅款不允許稅前扣除,因此應納企業所得稅額=[100÷(1+17%)-60÷(1+17%)]×33%=11.
28(元).
稅後利潤=11.30-11.28=0.02(元).
三、購物滿100元返還現金30元應繳增值稅稅額=[100÷(1+17%)-60÷(1+17%)]×17%=5.81(元).
應代顧客繳納個人所得稅7.5(同上).
利潤額=100÷(1+17%)-60÷(1+17%)-30-7.5=-3.31(元).
應納所得稅額11.28元(同上).
稅後利潤=-3.31-11.28=-14.59(元).
上述三方案中,方案一最優,方案二次之,方案三最差.但如果前提條件發生變化,則方案的優劣會隨之改變.
5. 急求:關於會計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的計算
1、製造費用分配率=4500/5000+4000=0.5
A分配製造費用=0.5*5000=2500 元
B分配製造費用=0.5*4000=2000元
A本期費用總額=原材料成本+工人工資+製造費用=35000+5000+2500=42500元
B本期費用總額=原材料成本+工人工資+製造費用=31200+4000+2000=37200元
2、A的總成本=期初在產品成本+本期費用總額-期末在產品成本=1000+42500-1200=42300元,單位成本=總成本/產量=42300/400=105.75元
B的總成本=期初在產品成本+本期費用總額-期末在產品成本=1500+37200-0=38700元,單位成本=總成本/產量=38700/300=129元
6. 會計成本計算
保本價=(200000+10000000+100*2000)/2000=520000
1000*(1-0.1)=9000萬 2000*(1+0.25)=2500台 數量*單價-總成本=利潤
2500*x-(9000+200+100*2500/10000)=200 x=3.77萬元
7. 會計成本怎麼計算的
會計成本=賬戶支出=已消耗+未消耗
其中:未消耗=資產,已消耗=產生收入(費用)+不產生收入(損失)
管理費用:包括管理人員工資和福利費、公司一級折舊費、修理費、技術轉讓費、無形資產和遞延資產攤銷費及其他管理費用(辦公費、差旅費、勞保費、土地使用稅等)。
財務費用:包括生產經營期間發生的利息凈支出及其財務費用(匯兌凈損失、銀行手續費等)。
銷售費用:包括銷售部門人員工資、職工福利費、運輸費及其他銷售費用(廣告費、辦公費、差旅費)。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銷售費用稱為期間費用,直接計人當期損益。
(7)財務會計的總成本怎麼算擴展閱讀:
按成本會計制度分類,可分為實際成本制度、標准成本制度和估計成本制度。
1、實際成本制度。實際成本制度,是根據實際發生的各項支出計算成本的一種成本會計制度。
2、標准成本制度。標准成本制度,是以預先制定的產品標准成本為基礎,用實際產量的標准成本同實際成本相比較並記錄和分析成本差異的一種成本制度。
3、估計成本制度。估計成本制度,是在產品生產前預先估算單位產品成本,憑以確定售價,然後通過復式記賬將算出實際產量的估計成本與賬上實際成本比較,據以修改估計成本的一種歷史上曾採用過的不完整的成本會計制度。
8. 基礎會計:如何計算原材料的實際單位成本
實際總的成本/總的數量。
首先,確定出每一種產品的總成本,然後用每一種產品的總成本/每種產品的產量。
總成本是指企業生產某種產品或提供某種勞務而發生的總耗費。根據成本核算的不同方法,按照其費用的歸集和分配程序,產品總成本是生產某種品種或數量的產品所耗費的生產資料和人工費用的總和。
通過總成本的計算和分析,可以了解掌握計算期的總支出,將總成本與收入、利潤、凈利潤等比較,能獲得有意義的分析指標。總成本的節約或超支,往往對於分析成本計劃的完成情況有重要意義。將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相結合,便能進行全面的成本分析。
(8)財務會計的總成本怎麼算擴展閱讀
確認成本費用應考慮兩個問題:一是成本費用與收入的關系;二是成本費用的歸屬期。具體來說,確認成本費用的標准有以下幾種:
①按其與收入的直接聯系確認成本費用。如果資產的減少或負債的增加與取得本期收入有直接聯系,就應確認為本期的成本費用。
例如,已銷商品的成本是為了取得收入而直接發生的耗費,應在取得收入的期間確認為成本費用;又如,為了推銷商品發生的送貨費用,也與取得收入直接相關,也應在取得收入的期間確認為成本費用。
②按一定的分配方式確認成本費用。如果資產的減少或負債的增加與取得收入沒有直接聯系,但能夠為若干個會計期間帶來效益,則應採用一定的分配方式,分別確認為各期的成本費用。例如,管理部門使用的固定資產的成本,需要採用一定的折舊方法,分別確認為各期的折舊費用。
③在耗費發生時直接確認為成本費用。如果資產的減少或負債的增加與取得收入沒有直接聯系,且只能為一個會計期間帶來效益或受益期間難以合理估計,則應確認為當期的成本費用。例如,管理人員的工資,其支出的效益僅作用於一個會計期間,應直接確認為當期成本費用。
又如,廣告費支出,雖然可能在較長時期內受益,但很難合理估計其受益期間,因而也可以直接確認為當期的成本費用。此外,對於某些雖然受益期限較長但數額較小的支出,為了簡化會計核算,按照重要性原則,也可以直接確認為當期的成本費用,如管理部門領用的管理用具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單位成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成本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