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成本管理概述是什麼
1成本
所謂成本,是指企業在生產產品、提供勞務過程中勞動對象、勞動手段和活勞動的耗費,是對象化的費用,針對一定的產出物計算歸集的。實際中,成本一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和動力、製造費用。
成本與費用有密切聯系,只有將費用與營業收入相配比,以計算當期的利潤時,才把成本列入費用這一大概念之中。但是,區分成本與費用是非常重要的。成本和費用都屬於支出。在營利性企業的損益表中,成本通常包括材料、人工和間接費用,一般列在損益表中一欄的上方。
2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起初是指成本計劃,這是成本管理必需的內容。而成本計劃一般是以標准成本為基礎制定方案的,標准成本是指在標准生產條件下生產出來產品的成本。成本管理流程圖如圖5-30所示。
圖5-30成本管理流程
成本計劃一旦制定,就要納入實際的生產活動當中。原材料的采購、現場操作、產品的外運都會導致成本的產生,即成本實績。之後要進行成本核算,然後分析出成本差異,對過高的成本,要採取進一步的對策進行調整,對比計劃低的成本,也要進行必要的分析,嘗試將過高成本的項目按此部分的經驗進行。
在理解質量成本的概念及構成的基礎上,還要正確合理地設置成本項目,才有利於對質量成本的核算與分析。
正確設置質量成本項目的原則主要有:
(1)視企業的具體情況,包括行業類型、生產規模、質量成本費用的特點等;(2)視現行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包括會計科目的設置及其他有關規定等。
我國各行業企業在推行質量成本制度的過程中,也設置了不盡相同而又基本一致的質量成本項目。我國國家標准GB/T 13339—1991《質量成本管理導則》規定的質量成本科目是:一級科目——質量成本;二級科目——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損失成本、外部損失成本,如表5-1所示,如有特殊要求時增設外部質量保證成本;三級科目共21項,規定各部門、企業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增減。
表5-1我國質量成本科目表
按照ISO8402:1994對質量成本的定義,質量成本只包括「為了確保和保證滿意的質量」所發生的費用和「沒有達到滿意的質量」所造成的損失,不是所有與產品質量有關的成本,也不是「為獲得滿意的質量」所發生的全部費用和損失。因此,在歸集質量成本費用時,必須在正確理解質量成本內涵的基礎上,將各項費用或損失歸入適當的項目中。比如設備的大修理費,就不應列入質量成本。也就是說,為維持正常生產所需必備條件以及為提高產品質量等級水平所發生的費用,都不屬於質量成本的范圍。
❷ 采購成本管理定義、包括的內容是什麼
采購成本指與采購原材料部件相關的物流費用,包括采購訂單費用、采購計劃制訂人員的管理費用、采購人員管理費用等。
存貨的采購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以及其他可歸屬於存貨采購成本的費用。 對於一般納稅人而言,采購成本不包含進項稅額;但對於小規模納稅人而言,進項稅額包含在其采購成本之中。
拓展資料:
采購費用可分為直接采購費用和共同采購費用兩種。
1、直接采購費用是指發生時能直接確認應由某種材料負擔的費用,該種費用發生後直接記入各種材料的采購成本。
2、共同采購費用是指應由多種材料共同負擔的采購費用,該種費用發生後應按一定標准分配記入各種材料的采購成本,分配標准主要有采購數量、價格等。
集中采購機構成本
主要是指從事政府采購活動所花費的資金與勞動付出。一般來說集中采購機構的資金來源有兩個渠道:財政性撥款;集中采購機構自身收入,即標書工本費和按一定比例收取的中標服務費。節約與效益是績效管理的重要指標之一,集中采購機構的采購成本核算要綜合體現這兩個指標。采購機構資金成本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評委評標費用,一般是一個標100元,外地評委還要考慮差旅費、住宿費、招待費等。
2、標書論證成本,有聘請專家費用,答疑成本,考察費用等。
3、租用場地費用。有些地方集中采購機構無開標大廳與評標室,甚至有開標場所時,當地政府強令政府采購進入工程類的招投標市場,當然要給場地租用費了。
4、網站維護費,包括租用空間、域名注冊、年度審核費用、應用程序開發費用、相應的日常工作費用等。
5、信息發布費用。目前財政部規定的三個信息發布媒體是不收取信息刊登費用的,這里所說的信息發布費主要是指在當地報紙、電台、電視台上發布諸如定點招標與協議供貨招標信息、中標信息等,由於當地主要媒體把招標信息歸入廣告經營范疇,且政府沒有此方面的優惠政策,信息費用還是比較高的。
6、辦公費用。主要有電話費、加班工資、福利費用、辦公用品費用,甚至還有主管局指派的不應該由采購機構承擔的費用等。集中采購機構采購人力成本物化的表現是指機構工作人員付出的勞動與工作成效的對應程度,也可以用單位時間所完成的工作量與成效來考核 。
❸ 成本管理指什麼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高頓網校為您解答:
成本管理是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各項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決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學管理行為的總稱。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職能。成本管理充分動員和組織企業全體人員,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力求以最少生產耗費取得最大的生產成果。
作為全球領先的財經證書網路教育領導品牌,高頓財經集財經教育核心資源於一身,旗下擁有高頓網校、公開課、在線直播、網站聯盟、財經題庫、高頓部落會計論壇、APP客戶端等平台資源,為全球財經界人士提供優質的服務及全面的解決方案。
高頓網校將始終秉承"成就年輕夢想,開創新商業文明"的企業使命,加快國際化進程,打造全球一流的財經網路學習平台!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如仍有疑問,歡迎向高頓企業知道平台提問!
❹ 成本管理定義是什麼
成本管理是指在成本方面指揮和控制組織的協調的活動。在成本方面的指揮和控制活動,通常包括:
a)成本方針;
b)成本目標;
c)成本策劃;
d)成本控制(降低成本和保持成本水平等)。
成本管理是各級管理者的職責,必須由最高管理者領導和推動,成本管理的實施需要組織中全體成員的參與。
上述成本管理活動是整個一個大循環,並通過持續改進以改善成本管理、減少或杜絕資源的浪費和損失、使成本降到盡可能低的水平,再進行成本管理活動的另一個大循環。
組織在實施成本管理過程中應考慮到:
--- 不影響顧客滿意;
--- 滿足法律法規要求。
❺ 什麼是成本管理,准確的定義是什麼
成本管理是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各項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決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學管理行為的總稱。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職能。
成本管理的目的:
充分動員和組織企業全體人員,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力求以最少生產耗費取得最大的生產成果。
成本管理的作用:
成本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要求系統而全面、科學和合理,它對於促進增產節支、加強經濟核算,改進企業管理,提高企業整體成本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義。
❻ 什麼是管理成本
管理成本是近年來相對 財務成本(實際成本)而提出來的一個概念。 用於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各種成本的總稱。 如責任成本、變動成本、邊際成本、設計成本、質量成本、差別成本、機會成本、沉沒成本、重置成本、固定成本等都屬於管理成 本的范疇。這些成本都是按照企業經營管理 的各種要求,根據財務成本和其他有關資料進行不同的歸類、分析和調整分別計算出來 的,其目的是為了進行專題的成本分析和某 一方面的經營管理。所以,管理成本是財務 成本的深化和發展。有人提出,財務成本與管 理成本歸根到底都是為了進行管理(微觀的 經營管理和宏觀的經濟管理),因而把成本劃 分為財務成本和管理成本是否適當,還有待商榷。
❼ 何謂成本管理
答:自己慢慢看吧,我看到就暈了
成本管理觀念是指人們對成本管理有關問題的認識。現代市場經濟中,企業作為競爭主體,應樹立怎樣的成本管理觀念來支配企業的成本管理工作,是一個既有一定理論意義,又有一定現實意義的問題。本文擬對此作一些簡單的分析。
一、成本效益觀念
傳統的成本管理是以企業是否節約為依據,片面地從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費用的發生入手,強調節約和節省。傳統成本管理的目的可簡單地歸納為減少支出、降低成本。這就是成本論成本的狹隘觀念。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經濟效益始終是企業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標,企業成本管理工作中也應該樹立成本效益觀念,實現由傳統的「節約、節省」觀念向現代效益觀念轉變。特別是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的今天,企業管理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向市場提供質量盡可能高、功能盡可能完善的產品和服務,力求使企業獲取盡可能多的利潤。與企業管理的這一基本要求相適應,企業成本管理也就應與企業的整體經濟效益直接聯系起來,以一種新的認識觀——成本效益觀念看待成本及其控制問題。企業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動應以成本效益觀念作為支配思想,從「投入」與「產出」的對比分析來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即努力以盡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創造盡可能多的使用價值,為企業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這里,值得注意的是:「盡可能少的成本付出」與「減少支出、降低成本」在概念是有區別的。「盡可能少的成本付出」,不就是節省或減少成本支出。它是運用成本效益觀念來指導新產品的設計及老產品的改進工作。如在對市場需求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認識到如在產品的原有功能基礎上新增某一功能,會使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大幅度提高,那末,盡管為實現產品的新增功能會相應地增加一部分成本,只要這部分成本的增加能提高企業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最終為企業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這種成本增加就是符合成本效益觀念的。又比如,企業推廣合理化建議,雖然要增加一定的費用開支,但能使企業獲取更好的收益;引進新設備要增加開支,但因此可節省設備維修費用和提高設備效率,從而提高企業的綜合效益;為減少廢次品數量而發生的檢驗費及改進產品質量等有關費用,雖然會使企業的近期成本有所增加,但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和生產效益卻會因此而逐步提高;為充分論證決策備選方案的可行性及先進合理性而發生的費用開支,可保證決策的正確性,使企業獲取最大的效益或避免可能發生的損失。這些支出都是不能不花的,這種成本觀念可以說是「花錢是為了省錢」,都是成本效益觀的體現。
總之,在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下的企業日常成本管理中,應對比「產出」看「投入」,研究成本增減與收益增減的關系,以確定最有利於提高效益的成本預測和決策方案。
二、多動因理論的成本管理觀念
庫珀和卡普蘭於1987年在一篇題為《成本會計怎樣系統地歪曲了產品成本》的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成本動因」(cost driver,成本驅動因子)的理論,認為成本在本質上是一種函數,是各種獨立或交互作用著的因素(自變數)合力驅動的結果。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驅動著成本,或者說成本的動因有哪些呢?傳統上把業務量(如產量)看作是唯一的成本動因(自變數),至少認為它對成本分配起著決定性的制約作用,而把其他因素(動因)撇開不論。按照這一成本動因思想,企業的全部成本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兩大類。基於這一認識,形成了諸如量本利分析以及依存於產量的彈性預算等在成本費用管理中的具體應用。這雖不失為成本管理的有效思路。然而,業務量並不是驅動成本的唯一因素。
按照庫珀和卡普蘭的「成功動因」理論,成本動因可歸納為五類:數量動因、批次動因、產品動因、加工過程動因、工廠動因。從這一觀點出發,我們應在分析有關各種成本動因的基礎上,開辟和尋找成本控制的新途徑。比如,按照作業成本法(ABC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對成本動因的分析,企業成本可劃分為由業務量動因驅動的短期變動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和由作業量動因驅動的長期變動成本(主要是各種間接費用)。基於此種認識,在企業成本管理中可考慮通過實現適度經營規模來有效地控製成本,因為通常較大規模比較小規模更有利於降低單位產品成本。如采購費用支出不單純受采購數量所制約,還與采購次數有關,大量采購能降低單位采購成本;營銷費用支出不單純受銷售數量所制約,還與銷售批次有關,大量銷售能降低單位產品負擔的營銷費用。對這類問題,若能分析出各動因(自變數)與成本(因變數)之間的關系,建立起成本函數的具體模型,即可進一步運用數學方法確定最優經濟規模。管理會計中介紹的最優訂購批量決策模型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具體例子。
通過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除驅動成本的客觀因素外,企業成本也會受到人為的主觀因素的驅動,即成本函數可表示為:成本=f(客觀動因,主觀動因)。正因為人具有最大的能動性,人為的主觀動因也應是驅動企業成本的一個重要因素。比如,職工的成本管理意識、綜合素質、集體意識、企業主人翁地位意識、工作態度和責任感、工人之間以及工人與領導之間的人際關系等,都是影響企業成本高低的主觀因素,因而也可將其視為成本的驅動因素。從成本控制角度看,人為的主觀動因具有巨大的潛力。實踐表明,責任會計中對成本中心、可控成本、責任成本的研究分析,對於改善企業成本管理工作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通過對成本主觀動因的研究分析,可進一步啟發我們在企業成本管理中的一些新思路、新觀念。比如:
(1)將成本控制意識作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消除認為成本無法再降低的錯誤思想,對企業全體員工進行培訓教育,要求企業各級管理人員及全體員工充分認識到企業成本降低的潛力是無究無盡的,人人應對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夠的重視。
(2)在企業內部形成職工的民主和自主管理意識。在日常成本管理中,積極運用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的研究成果,努力在職工行為規范中引入一種內在約束與激勵機制。按照西方心理學家斯洛(A·Maslow)提出的人類基本需求層次理論,人類的需要由低級到高級可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引入內在約束與激勵機制就是要注重人的最高層次需求,即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求。這種機制強調的是人性的自我激勵,不需要任何外在因素的約束。改變企業常用的靠懲罰、獎勵實施外在約束與激勵的機制,實現自主管理,既是一種代價最低的成本管理方式,也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總之,在企業成本管理工作中,應樹立基於多動因理論的成本管理觀念。這種建立在成本動因分析基礎上的成本管理觀念,往往可誘發產生出企業成本管理的嶄新思路和有效舉措。
三、成本的系統管理觀念
受長期計劃經濟觀念的影響,企業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生產成本的管理,忽視其他方面的成本分析與研究,這種成本管理觀念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環境的要求。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應樹立成本的系統管理觀念,將企業的成本管理工作視為一項系統工程,強調整體與全局,對企業成本管理的對象、內容、方法進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一方面,為使企業產品在市場上具有強大競爭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於產品的生產(製造)過程,而是應該將視野向前延伸到產品的市場需求分析、相關技術的發展態勢分析,以及產品的設計;向後延伸到顧客的使用、維修及處置。按照成本全程管理的要求,就會涉及到產品的信息來源成本、技術成本、後勤成本、生產成本、庫存成本、銷售成本,以及對顧客的維修成本、處置成本等成本范疇。對所有這些成本內容都應以嚴格、細致的科學手段進行管理,以增強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如在產品設計階段推行價值分析,就是一種技術與經濟相結合的成本管理手段。
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非物質產品日趨商品化。與此相適應,成本管理的內涵也應由物質產品成本擴展到非物質產品成本,如人力資源成本、資本成本、服務成本、產權成本、環境成本,等等。
再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管理的重心由企業內部轉向外部,由重生產管理轉向重經營決策管理,研究分析各種決策成本也就成為企業成本管理的一項至關重要的內容,如相關成本、差量成本、機會成本、邊際成本、付現成本、重置成本、可避免成本、可遞延成本、未來成本,等等。在企業成本管理中,重視和加強對這些管理決策成本落疇的研究分析,可以避免決策失誤給企業帶來的巨大損失,為保證企業作出最優決策、獲取最佳經濟效益提供基礎。
❽ 什麼是成本管控
成本管控,即成本控制管理,是指:在現代社會中成本領先是企業在競爭中取勝的關鍵戰略之一,成本控制是所有企業都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管理課題。企業無論採取何種改革、激勵措施都代替不了強化成本管理、降低成本這一工作,它是企業成功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有效的成本控制管理是每個企業都必須重視的問題,抓住它就可以帶動全局。
在企業發展戰略中,成本控制處於極其重要的地位。
此外,企業在進行成本控制的同時還必須兼顧產品的不斷創新,特別是保證和提高產品的質量,絕不能片面地為了降低成本而忽視產品的品種和質量,更不能為了片面追求眼前利益,採取偷工減料、冒牌頂替或粗製濫造等歪門邪道來降低成本;否則,不但坑害了消費者,最終也會使企業喪失信譽,甚至破產倒閉。
其作用:
1.成本控制管理是企業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徑,直接服務於企業目標;
2.成本控制管理是企業抵抗內外壓力,求得生存的主要保障;
3.成本控制管理是企業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