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職場邊際成本是什麼
擴展閱讀
財務報銷費用怎麼計算 2025-06-25 00:27:29

職場邊際成本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5-05-21 06:45:52

❶ 在大城市上班的年輕人怎麼體面地省錢

在大城市上班的年輕人,怎麼體面的省錢?

在一線城市生活,作為工薪階層,沒有特殊需求,可以養成騎行的習慣,通過這項習慣,一年可以節省不少的開支,關鍵是不僅節省開支,還省了買健身器材,免費鍛煉了身體。

想要省錢的話,吃住方面,建議每天去上班的時候自己帶飯,自己做的飯既健康又好吃,比外面的便宜很多,這樣子就能在吃飯上省下很多錢,還有租房子的時候盡量和別人合租,在住房上又能省一筆錢。

減少無謂的荷爾蒙開銷,所謂「荷爾蒙開銷」就是為吸引異性而產生的花銷。這個門類下的開銷往往是智商稅的重災區。比如女生要明白,你們指甲蓋上的顏色和圖案對男生來說構不成什麼重大審美的差異,在這上面花錢不是說不可以,而是性價比趨近於零。

還有就是30塊錢喝一杯咖啡真的很奢侈,在一線城市以外,這個錢基本上等於吃一頓飯了。如果有喝咖啡的習慣自己弄個三四百塊的咖啡機,做出來的效果和店裡沒有太大區別,邊際成本可以降到5元一杯甚至更低。

另外,我們在衣服上的開銷也是需要好好的規劃的,現在的名牌的衣服普遍都比較貴,換季購買,這樣也會省下可觀的費用,等慢慢挺過了經濟困難時期,就重新獲得了敢於消費的魄力。

其實,在大城市想省錢可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做到的人肯定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❷ 談談經濟學的理性人決策

經濟學中我們常常假設,參與決策的人都具有足夠的理性,總是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策,由此而使社會經濟效益得到更好的發揮,經濟資源得到最好的使用。但是,關於決策,無非兩個概念:成本與收益;而其中成本所涉及到的概念包括兩個:沉沒成本,可變成本,邊際成本;收益有兩個概念:邊際收益和總收益。

沉沒成本——覆水不收,宜深思之。

關於其中是所涉及到的幾個概念中,常常使大家迷惑的是:沉沒成本。沉沒成本,英文sunk cost。意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者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比如在過程中我們所投入的時間,精力或者說部分的金錢,還有在一個投資案例中,投資早期的器材,購買大多具有一定的沉沒性,因為即使你在購買後立刻出售,價格通常都會比買入時的價格更低,而這就是所謂的沉沒成本。在投資的全過程中不能收回,只能以收益的方式予以彌補。而強行試圖改變的行為,我們稱之為沉沒成本謬誤。

這一概念在經濟學中屬於微觀經濟學的內容,決策時不考慮沉沒成本則是微觀經濟學最重要的法則之一。但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這部分成本你不可能通過任何形式的決定或者行為予以補償。但是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這一概念是初級微觀經濟學的重要概念,但是「We find no significant support for the idea that knowing about basic microeconomic priciples prevents indivials from falling prey to the sunk-cost effect(on the sunk-cost.S.Roth.2014)."

所以,我們還是來繼續笑一笑吧。

如果你知道自己將永遠失去某樣事物,你會倍感痛苦。為消減這種消極情緒,你會做出些荒謬的事。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你去影院看電影,在頭15分鍾內你意識到這是你看過的最爛的片子,但是你無論如何還是挨到了結束?你坐在座位上,努力忍受,只是因為你不想浪費電影票錢。又或者你曾經買了一場音樂會的門票(不能退票的那種),但到了那天你忽然病了,或者累了,或者宿醉不醒,又或者有更想做的事情……但是你仍然去參加那場音樂會了,即使你一點都不想去——只是為了證明你花出去的錢有所價值。又或者,你是否曾經買了一份墨西哥卷餅,在吃了第一口後你覺得它簡直是加了薩爾薩辣醬的狗食,但是你還是堅持吃完了它,只因為你不想浪費錢和食物?如果你有上述任何一種經歷,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成為了一名沉沒成本謬誤受害者。

所以我們在現期的決策中,應該更多的考慮到是現期的目標和投入。不要為了已經打翻的牛奶哭泣,將問題的思考放在當前的情況下,考慮當前的投入與回報!

經濟因素的量化——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在涉及收益與成本時,我們常常需要考慮到另外一個因素:量化。

在一個成功的決策中,我們常常能夠做到的最好結局就是總收益大於總成本。但是怎麼算是收益大於成本呢?這,就是量化的問題。如何量化成本與收益始終是影響我們決策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合理的量化能夠幫助我們做出合理的決策,但是不合理的量化,卻往往能夠使我們的決策過分趨於保守或者過分趨於偏激!

在這一關於量化的問題中,我們需要考慮的最重要問題是:以什麼標准來量化成本和收益是合適的?

我們來舉個例子,小明今年剛出來工作,一個月工資收入6000。最近Apple新出了iPhone6s,售價6000。他對是否購買猶豫不決,所以他決定用經濟學的量化成本來分析下。但是問題又來了,到底是以每天200的標准來衡量一部6000元的iPhone是否合適?還是以每天50的吃飯費用來衡量一部6000元的iPhone的合理性?這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我們局外的眼光來看,在這個問題中,兩種衡量方式的區別在於:以每天的生活必需資源衡量非必需資源還是以每天的全部的生活資源衡量非必需生活資料?

為了世界這個問題更清楚,我們通常還要考慮一些其他的因素:每天200的標准來衡量一部iPhone的話,那麼是可以接受的,畢竟只是一個月的工資而已。可是用iPhone的人肯定是去星巴克喝咖啡,肯定是去俏江南吃飯,如果考慮買iPhone,那麼這些是否也應該在考慮的范圍之內?同樣如果以每天50的標准來衡量手機的話,那麼1500的中興手機才是你的選擇,但是6000的工資也算是不錯的收入了,用著1500的垃圾中興手機這樣真的合適嗎?

還記得,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你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在確定你自己位置。於此相似,還有一句中國古話是這樣說的: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它們的意思都是:每一個無論在做事,還是在做人的時候,你的每一個選擇都應該和自己的身份相匹配。就如同比干看見紂王用象牙筷子時就預測商朝的滅亡一樣。每一個選擇都是一個標記,代表你是某一個等級的人。同時那一個等級的人的其他標記也會慢慢的靠近你,因為你選擇了這樣的一個等級,所以如果你沒有相應的等級 ,那麼接下來你所面臨的很多事情都會讓你手足無措。

好的,接下來回到問題。以什麼標准來量化我們的行為才是正確的呢? 從上文中我們可以首先得出結論,以生活的全部或必需資源來衡量非必需資源貌似都不太合適。前者是太過偏激,後者又太過保守。所以我們換一個評價標准:用生活必需資源評價必需資源。對一個剛入職場工資6000的新人來說,每月工資收入6000,除去吃飯、房租、購物服裝水電等雜項,一個月用於自己休閑的資金大概是2000左右。那麼這個時候,我們發現2999的小米手機或許是個更好的選擇。

好的,說了這么多相信大家也已經發現了,當我們對於一個東西的價值開始量化的時候,選擇與它同類,並且最接近的資源進行量化的時候,往往才是最合適的。

❸ 工作的"邊際成本"

什麼是邊際成本呢?學術上的解釋是「沒增加單位量獲得的收益」,那麼收益相對應的應該有『邊際成本』,即:「在每新增單位量上所投入的成本」。

而我們大多數人的工作,一天天,一年年的做下來,都是出於一個「邊際收益」遞減的狀態。

有相當多的工作,是這樣的:

從業者剛開始從事這份工作的時候,都做的還不錯,賺錢也不少;

但越往後呢,要麼年齡大了力不從心,要麼產生了職業倦怠感,要麼因為各種原因被迫接受裁員、降薪……

總之,都指向同一個結局——即,跟以前同樣的付出,卻得不到同樣的回報,回報反而還在慢慢減少。

這就是出現在職場中,一個普遍的邊際效益遞減現象。

哪怕增加工作時間,可能都無法維持和以前相同的工作收入!

那麼,什麼樣的工作,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比如,非常依賴體力的工作 ——因為人總會老去,變得衰弱,失去力氣,干不動活,隨著年齡遞增,收入很有可能會遞減;

再比如,一成不變的工作 ——因為長時間從事這種工作,會讓人失去應變能力。當變化襲來時,從業者等於是在大海中裸泳,毫無抗風險能力可言,此時他的收入就不是遞減了,是驟減。

所以,我們還可以反推,什麼樣的工作,可以盡量避免邊際收益遞減,甚至達到邊際收益遞增的效果呢?

比如,創造性的工作 —— 設計師、工程師、作家等藝術及技術領域從業者 ,他們創造出作品,只要受到大眾的認可,就可以源源不斷地獲得收入,如畫家的畫作,工程師的app,作家的小說……

他們在創作時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不僅在創作後短時間內可以獲得收入,還可以在一年後、兩年後甚至十年後都可以為他帶來收入;

只要有人喜歡,一個創作者十年前的作品,還是會為他賺錢。最簡單的例子,大家可以想想,魔獸世界都已經多少年了?至今還有玩家在付費。

再再比如,經驗主導型的工作—— 這個很好理解。好比背單詞吧,你背一個單詞花5分鍾,背過了之後,你的收益,不僅僅是詞彙量增加1個,還有相應的句型、常用語、寫作能力都會提升;

當你背到一定量的時候,忽然發現,說一口流利的外語已經很簡單了。

你不會再為枯燥的語言學習而煩惱,因為現在你的外語水平,已經不再受制於單詞量了。

這,就是職業積淀的魅力,傳說中的「厚積薄發」、「量變引發質變」、「四兩撥千斤」。

像翻譯、教師、廚師、手藝人、匠人、獨立開發者等等,都是經驗主導型的職業。

年薪百萬,每天卻是工作三、五個小時的人,大多數掌握了如何提升「邊際收益」的法門。經過持續不斷的調整和積累,終於有一天,他們可以不再一分一分地出賣勞動力而活,而是讓自己的作品(或者能力)持續變現,給自己帶來源源不斷收入。

當同齡人,還在體力的下降、腦力的不濟、收入的斷層而焦頭爛額時,那些走在前面的人,卻顯得格外從容。

當晚啦,一切的大前提 :終身學習,持續精進,不被時代拋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