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做一支魚漂成本多少錢
擴展閱讀
股票資金成本率如何計算 2025-05-20 12:10:48
汽車噴漆什麼價格 2025-05-20 11:47:39
招待費用包括哪些項目 2025-05-20 11:47:30

做一支魚漂成本多少錢

發布時間: 2023-04-21 12:24:10

❶ 高粱桿與蘆葦漂對比

高梁桿比蘆葦做漂要穩定,耐溫差,吃水比重好,靈敏度很高,吃口明顯

蘆葦之所以輕,就是因為其密度很低,內部比較蓬鬆,因此很多釣友認為相應的吸水能力很強,遇水之後就容易吸水導致目數不準。

另外蘆葦浮漂還很容易受到外界溫度的影響,熱脹冷縮在蘆葦身上表現得很明顯,在一天中不同的時間段隨著氣溫的變化,漂目也會隨之變化,例如你早晨調三目,到了中午可能就變成七目、八目了,根本無法使用。

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做工不好。一隻合格的蘆葦浮漂,其選材、工藝都不簡單,成本比較高,一般售價要七八十元起步,這樣的價格足夠買三四支納米浮漂了。

所以有的釣友圖便宜,就專門找那種便宜的蘆葦漂,在一些大漁具城能看到有擺攤賣浮漂的,他們都是按捆賣,一捆幾十塊錢。這種浮漂稍微想想就能明白它的材質和工藝是什麼水平。你如果想買這種浮漂就不要指望它質量有多好,也別問人家這是不是手工漂,會不會脹水。

二是空心。有一些商家為了減輕浮漂的自重,讓浮漂更加靈敏,他們會把浮漂中心掏空。這種浮漂本身就是用的蘆葦,中間是空心的就更加的靈敏了,出口特別賊。這類浮漂非常靈敏,適合冬季在大棚釣小鯽魚,在其它季節由於太過靈敏反而不能用。

這種浮漂內部是空氣,您可以想一想當外界溫度發生變化時,內部空氣必定也會隨著溫度的升降產生縮脹,目數也就隨之變化了。

❷ 浮標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1、目前市面上常見的魚漂材質有以下4種:孔雀羽、巴爾衫木材質、蘆葦材質、納米材質。特別是納米材質的魚漂,近兩年發展迅速大部分選用這種材質。其中巴爾衫木材質的魚漂是釣友公認的最好用魚漂之一。
2、孔雀羽材質的魚漂:孔雀羽製作的魚漂是很多黑坑和族舉野釣釣友的第一選擇,它主要取自成年孔雀羽毛的翅膀根部,魚漂的製作過程是所有魚漂製作中難度最大,最復雜的,一般是2~4根孔雀羽毛拼接製作而成。孔雀羽製作的魚漂魚口清晰穩而不頓,柔潤適中,通常被釣友稱為魚漂中的君子!孔雀羽魚漂的缺點:由於材質原因孔雀羽魚漂很容易收到外界溫度和和水兆殲碧質的影響造成魚漂變目現象,以前選擇這種魚漂的釣友通常是在競技比賽中使用,但是因為經常在比賽中走目造成跑魚抓魚不穩,致使使用的就比較少了。總結:孔雀羽魚漂的工藝製作較為復雜,魚漂不耐糙(就是不結實極易損壞),去殼後上油漆質量和工藝要求高。不去羽皮自重又特別重,降低浮沉力。適合的魚群:黑坑滑魚、小雜魚魚,孔雀羽魚漂它的做釣穩定性高,靈敏度偏低,及易吃水。
3、巴爾杉木材質的魚漂:巴爾杉木在這幾種魚漂中成本最低最廉價的就屬巴爾杉木材質的魚漂了,大部分漁具店裡賣的魚漂幾塊錢的都是巴爾杉木材質製作的。巴爾杉木魚漂的特點:巴爾杉木魚漂的最大特點就是穩定性比較好,調釣時也比較容易,不容易受到做釣環境水溫和做釣天氣的影響而變目。總結:靈敏度高、穩定性強、在水中翻身快。巴爾杉魚漂製作工藝十分簡單,機械車床加工就可以製作成形,很多釣友在家也可以自己製作。魚漂使用壽命長,可以製作的造型很多,魚漂製作起來十分簡單,價格低廉非常適合初學釣魚的釣友使用。
4、蘆葦材質的魚漂:大多數釣友自己製作魚漂都會選用這種材質,因為製作蘆葦漂的材質蘆葦咱們隨處可見。
蘆葦魚漂的特點:蘆葦魚漂不但具有自重輕,吃鉛浮力大,靈敏度高的特點具有自重輕、浮力大和靈敏度高的特點,製作工藝相對簡單。蘆葦漂的缺點:就是因為它的這些特點,也讓這蘆葦魚漂漂的出口信號非常的亂,哪怕只是水中魚口輕微的動作或者水流都可能造成蘆葦漂的大力浮動或者黑下去,造成假動作太多。總結:蘆葦材質的魚漂,很適合一些資深黑坑偷驢的釣友釣黑坑老滑魚、輕口魚垂釣時使用,但是如果作為釣魚新人的話是不太推薦使用。
5、納米材質的魚改謹漂:納米材質的魚漂是近兩年才出現的,但是發展的十分迅速,從剛在市面上見到的時候一個魚起步價就要100多元。以至於現在的幾元錢就可以買到,價格起伏落差非常大,這和它的工藝的發展有直接的關系,因為納米浮漂為純機器加工製作,其生產材質材質密度完全一致,生產過程很穩定。這一點是手工無法比擬。納米材質的魚漂代表了魚漂製作的工業化發展。納米類型魚漂的缺點:納米屬於合成泡沫,比較適合製作棗核形狀的魚漂,長身造型的由於材質原因體容易斷裂,缺點是靈敏度很低比較鈍,魚漂立身及反彈力差,不抬適垂釣輕口的魚。納米材質魚漂的優點:納米材質的魚漂不吃水,對油漆製作等工藝不是太高,同心度高、魚漂表面及表深稍有傷痕,不影響做釣使用。總結:魚漂的價格便宜,耐操魚漂結實,調釣也非常簡單。使用納米材質可以製作出來非常標準的各種造型的魚漂,幾乎可以滿足所有的做釣場合。

❸ 高仿魚漂與正品魚漂的區別

第一感覺就是外表的做工。。
正品光澤度好,做工細膩,漂身光滑油漆好。。漂尾顏色鮮艷,平滑。目距均勻。。

第二在就說性能了。
正品 不吃水,靈敏度高,各種動作都能一目瞭然。。高仿就槐虛不說了。

化邵新老師說過一句話。一臘帆支好浮漂的成本在20元以上。

我就是生產魚漂輪明雹的。

我們的 品牌 是 刀郎 TBAO 有 旗**店

❹ 一百多塊錢的浮漂和十塊錢的浮漂有什麼不一樣(口更明顯嗎)

一百的漂的價格是釣魚人自己炒出來的,當然它的材質、質量更好,漂身設計更合理,針對性更強等,但成本絕對比念森你想像的還要少,鄭高喚魚口的明顯與否不是用浮漂的價格決定的,十塊錢的漂中也能挑選出很多比較優秀的浮漂,浮漂只有在會用的人手裡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否則一百的漂和十塊的漂是一喊凱樣的,就像奧迪和奧拓,都能開,但性能的好壞只有開車人知道。

❺ 我買了5隻黃金眼白金版浮漂,40元一隻,魚具店老闆說是是進貨的時候別人送的!我查的防偽碼,顯示20

老闆那不自己都告訴你是假貨了「別人送的」,也就是說他進了幾盒假的,然後說是別人送的,把責任推給別人,過後你如果知道是假貨了再去找他,他又會說「我不清楚啊,反正陵輪是別人送的……」
黃金眼浮漂不會賣的那麼便宜,一般八九十左右一支吧,還有更貴的,品牌效應,你懂得!其實浮漂的成本很低,比你想像的還低,但好的浮漂選材更嚴格,漂漆也更好一些,做工更精緻,漂腳漂身漂尾三部分的比例關系也經扒山過理論與實踐的合理計算,合理搭配的……你的這款漂,釣魚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浮漂本沒有真與假,只是品牌真假可能有出入,當然價錢多少也不能完全反應出一支漂的好壞,你覺得四十不算什春汪中么那你盡管放心用,實際垂釣過程中它所反應出的信號和正品幾乎沒區別(當然前提條件是自身釣技過硬),但你如果覺得四十偏貴可以去找老闆,因為老闆一開始就自己清楚,賺錢嘛,說話得留有餘地。

❻ 阿盧代理門檻

代理阿盧浮漂需滿足如下的條件:
1、年滿18周歲的合法公民;
2、從事商旅行業者優先,有銷售渠道者優先;
3、能誠信地為客戶提供服務者優先;
4、有經營場地者優先。
阿盧浮漂品牌創始人:盧國平,代表作品:阿盧LPA01綜合蘆葦浮漂,產品介紹:阿盧LPA01綜合脊則蘆葦浮漂採用陳年蘆葦純手工製作,碳腳細硬尾,是一款綜合性很強的冊野返浮漂,可對付除水表以外的各種魚情。是一款自重很輕、浮力很大、靈敏度極高的浮漂。但其製作工藝及其復雜,製做速度也非常緩慢,成本也相當高州飢。

❼ 魚漂塑料材質和木質有什麼區別嗎貌似木質挺貴的,塑料的挺便宜

都能釣魚和釣到魚是它們的共同點。
不同之處就在於,塑料材質的浮漂靠模具(一般是吹塑)+手工製作,而木質(一般是巴爾衫木)浮漂靠機械加工成型,手工安裝調試和塗裝,製作成本相對較高。而後者無論從同心度、翻身特性、下行特性、吃水量和裝飾精遲銷美程度等方面,遠遠超過塑料浮漂。
就浮漂的製作材質而言,早期有天然純手工的竹、木、禾、羽毛,近代有南荻(蘆葦)、巴爾衫知頌木、孔雀羽和進來的納米材料(高密度塑膠)。
木質材料的浮漂也要低價產品,完全可以與塑料浮漂拼價格,幾元錢即可買到。
浮漂的售價與成本核算是一個復雜的商業過程,我們不在這里多說了搭旦鄭,如若浮漂具有藝術品的屬性,其價值就不能用好不好釣魚來衡量了。

❽ 阿盧浮漂為什麼那麼貴

阿盧浮漂貴是因為,他是純手工製作。是因為它的製作成本比較高。大家都知道,一般來講純手工製作的工藝。都比較費時費力。而且工藝精湛。是機器達不到的精確和完美。所以上好的浮漂。一定是人工手工製作完帶蔽逗成的。這樣才能達到它的靈敏度。以及浮漂的同心度比較好蠢賣。才能給我們釣魚人在實際體驗當中。更好並渣的發揮,收獲更多的漁獲。

❾ 釣魚如何挑選好魚漂

一、根據漂尾選漂

1、漂尾偏長:下沉熙然,佔用比較多的剩餘浮力,比較穩定;

2、漂尾偏短:站立速度快,佔用偏少的剩餘浮力;靈敏性高。

3、漂尾偏粗:較為受風;佔用比較多的剩餘浮力;

4、漂尾偏細:較為抗風:佔用較少的剩餘浮力。

二、根據漂體選漂

巴爾沙木,靈敏性適中、溫度易影響穩定性、耐用度中等。

蘆葦,靈敏性中等、溫度不會影響穩定,耐用性差。

去皮羽毛,靈敏性高、溫度影響力適中,耐用性強。

1、漂體偏短,翻身速度快;

2、漂體偏長,翻身速快慢;

3、漂體偏細,浮力較小、水阻也小;

4、漂體偏粗,浮力偏大、水阻鬧穗也大。

三、根據漂腳選漂

1、竹腳:靈敏性適中、信號較為輕浮、耐用性中等。

2、碳纖較:靈液凱卜敏性強。漂相清晰、信號穩定、耐用性強。

3、短碳纖腳:翻身速度快,佔用較少的剩餘浮力;

4、長碳纖腳:翻身速度慢,佔用較多的剩餘浮力;

5、細碳纖腳:佔用較孫前少的剩餘浮力;

6、粗碳纖腳:佔用較多的剩餘浮力。

四、制漂心得:

1、漂尾需細:這是為了降低魚漂本身的重量,保留較多的剩餘浮力,反應更多的魚訊。

2、漂尾不能過長:這是為了魚漂的翻身速度快,抓准魚訊,而且不想佔用過多的剩餘浮力,以免影響靈敏性

3、漂體:最關鍵的則是降低魚漂的自重。採用巴爾沙木製作浮漂,這是為了規避氣溫對浮力產生影響,其次,疏鬆的木製可以使用很少的魚漂體積做到很大的浮力,這樣可以對魚漂的浮力及下頓能力產生一個正比影響。而且水面上魚漂的體型很小時,那麼魚吃鉛量大進行強烈的對比時,魚訊的反應能力將更強大。

❿ 釣魚的調釣問題

調漂技術
http://dybl.5d6d.com/thread-5815-1-1.html
購買魚漂時,第一步就是目檢。方法是:將魚漂拿在手中,漂頸位置架在另一隻手的拇指、食指間,邊轉動邊檢查漂身左右是否對稱、漂尖與漂腳是否構成一條直線等。如果出現漂肩高低、寬窄不對稱,漂身左右明顯不等以及漂尖插入漂身的位置不同心等,則證明這支魚漂不是一支做工精細的高質量產品。另外,在目檢時還需注意檢查魚漂漂尖色目環是否清晰,間距是否過大或過小。因為,魚漂的漂尖部分是我們直接觀察魚訊的主要參照物,它的清晰、可視度如何,將直接影響我們對水下魚訊的判斷。最後,還要更為仔細地檢查魚漂漂身的質地是否用料統一。因為,有許多魚漂是用兩片或多片浮水材料粘連成型的(如大號的孔雀翎漂、部分蘆葦漂等),這種工藝製成的魚漂需要選用密度基本相同的浮水材料拼接而成,這樣才能保證該魚漂在水中的穩定。我們在選購此類魚漂時,應注意觀察各片浮水材料的色差、紋路以及尺寸是否一致或大體一致。如若反差太大,則表明該魚漂可能不是由相同密度材料合拼的,可能會造成魚漂在水中兩邊浮力不等的現象,不利於精確顯示微弱魚訊。
第二步是手感觸摸檢測。並殲方法是:一隻手拿起魚漂的漂腳輕輕轉動,另一隻手用拇指、食指、中指捏拿住漂身,從上到下地慢慢地滑動,細細感受漂身的平滑度以及油漆的精細度。做工考究的優質魚漂一般在這些細小的問題上,基本上都會處理得很好。
浮漂的滾動檢查法
經過外觀初檢後,我們就要進行重心居中檢測了。
一支好漂,要能很好地反映魚情,重心是否在漂體的中軸線上是非常重要的。檢驗的方法是:將魚漂放在漁具店光滑的玻璃櫃檯面上,用手輕輕地撥動魚漂,如果它能夠在光滑的台板上滾動快捷、流暢,所經之處相連接可構成一個扇面圖形,並且在滾動中沒有搖晃、抖動等現象,就說明這是一支不錯的魚漂。
浮漂品牌的選擇:
如果面對琳琅滿目的魚漂產品拿不定畢蔽判主意的話,選品牌往往是一件比較省事的方法,特別是針對一些剛對懸墜釣感興趣又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初學者尤其適應。選擇品牌魚漂也並不是隨隨便便上哪都能購買的,要千萬注意防止有的不法商販以次充好、拿假冒的品牌來糊弄。根據筆者的經驗,選擇品牌釣具(包括魚漂)一定要到信譽度較好的正規商店購買。另外,由著名釣手或知名專家親自推薦或現場出售的魚漂,一般也無假冒之虞。
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選購
釣魚——雖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釣魚人的經濟實力差別有著明顯的區別。我們講究科學、高效地釣魚,但絕不提倡大家不顧實際情況盲目消費,要根據不同的經濟收入、不同的消費觀念,合理地選購釣具(包括魚漂)才是一種理性的行為。
釣魚愛好者的大軍中,工薪階層的釣友佔了絕大多數。以月收入1500元左右的國企職工手改為例,據了解,他們用於購買釣具的消費能力約為300~1000元/年。其中用於購買魚漂的支出約為50~100元/年。對於剛入門的新釣手來說,購買魚漂屬於一次性投入,因此有可能會出現超出100元/年的現象。根據這樣的消費能力,我們建議工薪族(以休閑娛樂為主要垂釣方式的)釣友在購買魚漂時,應首先考慮選擇那些質量可靠、做工精美但無很高的品牌效應的國產優質產品。
對於那些經濟收入來源不穩但又酷愛釣魚的農村、城鎮下崗釣友,原則上提倡大家購買經濟實用的釣具,沒有必要再為娛樂休閑而去動用家庭的生活資金。如若確實需要購買時,建議最好購買質量尚可、結實耐用但價格低廉的單支裝魚漂即可。如普通的蘆葦漂、塑料漂等。
對於事業小有成就,垂釣熱情較高且對競技垂釣頗有興趣的釣友來說,購買魚漂時主要應避免盲目性,切莫因一時沖動或認識模糊不清時而選購了成套的劣質品,出現「家中魚漂一大堆,有用的沒幾支」的現象,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另外,這類釣友更應該多長個心眼,提防一些別有用心的所謂朋友給你「推薦」什麼「絕版精品魚漂」或「最靈敏魚漂」之類的建議,花費大量的金錢購買些華而不實的魚漂。
我們的建議是:根據自己的垂釣需要,選擇品牌響亮、做工精細、功能齊全的優質產品。對於選中的品牌最好應成套購買,以適應不同的魚情、水情。
懸墜釣法的專用魚漂:
漂身:支魚漂的主體部分,是魚漂產生浮力的主要部分。根據釣手不同的垂釣要求,漂身被製成了許多不同的形狀。如球型、橄欖型、梭型、水滴型、流線型等。
漂身的製作可分為手工研磨和機器加工兩種。手工研磨的漂身受損程度小,材質相同的情況下,產生的浮力比機器加工的魚漂要大,但規格大小難以統一,不便於大批量的規模生產;而利用機器加工生產的魚漂,大小、規格比較統一,每套魚漂的浮力大小有一定的規律,便於釣手正確選配。但是,由於漂身被夾具擠壓較重,可能會破壞其自身內部的纖維組織,使同樣材質、同樣大小的漂身較之手工加工的浮力要略小一些。
漂身不同的形狀,在使用時會產生不同的運動效果,針對不同的魚情、水情和垂釣中的戰術策略,所需選用的漂身形狀也是各有不同的。在這一點上,取材方便、加工容易的木製類魚漂就能夠滿足我們的要求。如巴爾杉木、蘆葦及輕木等。
漂尖(亦稱漂尾、漂信、漂苗、視目桿等):
魚漂上部那截細細的、畫有紅色、黃色及黑色、綠色等寬窄不同色環的部分。是垂釣者判斷魚是否吃鉤;鉤上是否有餌;窩點內是否有魚的重要信息來源。每一個色環即為漂目,一格為一目,黑色的細環帶是起到分割漂目的作用的。我們在設定調目及釣目的時候,同樣不能忽視這個小小的區域(特別是在垂釣猾口小鯽魚時)。
漂尖的材質可分為實心尼龍棒、玻璃纖維樹脂棒、碳素材料棒和空心塑料管幾種。俗稱「實心漂」或「空心漂」。一般來說,實心尼龍棒、玻璃纖維樹脂棒和碳素棒等便於研磨,且硬度較好,因此,製作出的實心漂可使得漂尖更細些和更長些。而空心塑料管則缺乏上述的特點,因此,製作出的空心漂漂尖較短、稍粗些。但這並不說明空心漂要比實心漂差,主要還要看釣者怎麼去調整和使用的技巧了。
在漂尖的色環塗描的加工處理方面,現在也出現了比較合理的工藝與材料。滑尾漂尖的出現為那些比較講究釣具理想化的釣友在心理上,又消除了一個重大的隱憂。當然,光滑順溜的漂尖對於釣魚人來說都是個不錯的選擇。
漂頸:
從漂尖連接漂身的結合部至漂身最寬部之間的部位,我們稱之為漂頸。
一支魚漂的漂頸越長,該漂身的上曲線就越好,在使用中產生的向上頂的力就容易被體現出來,利於垂釣開口不好、魚訊微弱的「病態魚」和冬春寒冷季節的情況下使用。為了充分地體現它的這個特性,這類魚漂都採用細長的實心漂尖與之匹配。但對於垂釣魚訊雜亂的猾口魚和風浪起伏較大時,這類魚漂就沒有太多的優勢了。
而漂頸長度較短的魚漂,其漂身肯定會呈現一個上大下小、穩定的錐型。這類的魚漂比較適宜運用在釣猾口魚和控制魚在底部攝食的戰術,它較少出現虛假信號,給我們的是一些扽感明顯的下挫或沉穩的上浮,中鉤率要優於其他造型的魚漂。然而,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時肯定也有不利一面。此類超短漂頸的魚漂在用於垂釣魚訊微弱、開口不爽或受環境影響而不敢大膽就食的魚時,其運動滯鈍的特性就很難有好的垂釣效果了。
由此可見,一支性能優異的魚漂,其考評的指標不僅要考慮到外觀做工的精美,更要注意它的漂身形狀是否能夠針對相應的魚情。而漂身形狀的適應與否,有時只需留意觀察漂頸的長短就可以有個大概的判斷了。
漂肩:
此漂肩非彼漂尖。它是指漂身橫截面積最寬的那個位置。研究一支魚漂漂肩位置的高低和橫截面積的大小,可以幫助我們正確地找出該魚漂的穩定特性和靈敏程度。魚漂漂肩位置越高,其穩定性就越好,比較適合在風浪較大的條件下,垂釣底部攝食且膽小謹慎的大魚或魚訊復雜的小鯽魚。
漂肩橫截面積小的魚漂,由於受到水的阻力較小,瞬間運動的敏感性就強,所以其靈敏度就高。比較適宜用於垂釣吃口較輕、受到驚嚇、狡猾、病態的「老頭魚」等。
而漂肩位置越低,其穩定性能必然要差,但其翻身較快且上浮魚訊體現得比較完美。所以,此類魚漂比較適宜運用在風平浪靜的水面或釣半水浮魚。
漂肩橫截面積大的魚漂其靈敏度要較之小的要遜色不少,但其沉穩的性能有時卻可以幫助我們過濾掉許多雜亂的虛假信號。使用這類魚漂時,我們應該選擇風浪較大、需要配重墜的場合,針對垂釣「生口」或過分「猾口」的混養魚時使用。
另外,漂肩的形狀對魚漂的運動也是有影響的,我們必須要注意識別。如,小弧形、菱形(近似)等形狀的漂肩,對於魚漂上浮下扽都有幫助,而大弧形、圓形(急收肩)等形狀的漂肩,只對於魚漂的下扽有幫助,而對於魚漂的上浮,有一定程度的阻滯作用。因此,了解了漂肩的這些特性後,對於我們正確選用適合的魚漂肯定是會有幫助的。
漂腳:
連接漂身底部、平衡整支魚漂重心的那根小棍。它的材料原來比較單一,無非就是一些尼龍棒、碳素棒或竹簽而已。但現在隨著人們對魚漂運動與魚訊反應等方面的研究越來越深,以及不同垂釣流派的逐漸成熟,針對漂腳的改革也越來越多。超長腳、大竹腳、粗碳腳、全鋼腳、半鋼腳等等新型漂腳的相繼出現,的確為魚漂的使用注入了無限的生機。
浮標實用技術解密
浮標產品現如今已是花樣繁多,但在最開始的10年只是「達摩」一枝獨秀、「水之峰」遍地開花的局面。這種手工製作的浮標盡管材質不同,但將孔雀翎或蘆葦剖開、再一片一片用刀削出需要的形狀,然後合起來,插入現成的玻纖棒再用膠粘住的加工工藝其實並不復雜。然而同樣的浮標,有的一翻身就站穩了,有的則搖搖晃晃把應該表現為向上的魚訊過濾了,其間的差距遠遠比看上去復雜得多。隨著實踐的深入,釣魚人發現:一支完美的浮標應該在造型、腳和標尖的關繫上有一個合適的比例。否則浮標就沒有個性。 玻纖腳浮標:在共性中強調個性浮標的腳只有一個功能,就是插入浮標座,與釣線連體。體現在早期浮標上就是:不管標身採用什麼材質、不分貫通與不貫通,都是一律用玻璃纖維棒作標腳。現在,我們可以因為浮標標腳的長短、粗細和輕重去判定它適合哪種釣法,但10年前都是按照調4釣2、搓餌釣底來認識它的。拉餌術出現之後,我們對浮標的認識改變了:首先是標身太長,使釣淺受到限制;其次是玻纖標腳的細和軟影響浮標翻身;再就是標身浮力與重心失調,造成動作的誇張或隱蔽。於是圍繞著標身造型和標腳對反映魚訊的影響等問題,就有了一場浮標的變革。 腳在浮標的運動中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且看如下3支浮標在拉餌打浮時的表現: 1.蘆葦「仙水」0號,標身長120毫米,肩寬5毫米;貫通型細碳腳,長50毫米;實心標尖,長110毫米,8目。它用於擊底時不管調5目還是3目,翻身後幾乎沒有阻力就站直了,此時標身頂部露出水而約l毫米,然後有一個短暫的停頓,接著以大致相同的速度下行到釣目。期間下行到調目的速度比較快,由調目到釣目要稍微慢一些。用它打浮,翻身速度沒有變化,但浮標與墜的距離短了,站直後的停頓時間相對縮短。如果魚在這個當口兒咬鉤,則浮標至少有3種表現:(1)停頓延長;(2)由站直變為傾斜; (3)迅速下挫。只要不是眼鈍手慢,這3個動作是可以抓得住的。然而,這種瘦身而作「兩沉一浮」(何蔚藍語,「兩沉」指標尖和標腳,「一浮」指標身)設計的浮標都有下挫快的特點,並因標腳細長而形成較強的下行慣性,所以標尖下干亍中出現的停頓非常短促,動作稍慢或稍一遲疑就滑過去了。用這種浮標打浮,沒有敏銳的眼力是抓不住信號的。為了使瘦身細長腳浮標在下行快的同時克服停頓信號弱的缺點,許多釣手經過對比後多採用剪去實心標尖,換上空心標尖,使浮標結構變為「兩浮一沉」。這樣浮標的整體浮力增大,標尖下行速度放慢,停頓和下挫都容易抓住了。 2.蘆葦「水之峰」1號,標身長140毫米,肩寬6毫米;貫通型玻纖腳,長55毫米;實心標尖,長130毫米,7目。玻璃纖維的特點是軟,捏住標腳將浮標作水平方向的上下抖動,「水之峰」比「仙水」晃動得更加厲害。兩支浮標外形和結構一樣,但打浮的不同是軟而長的玻纖腳翻身遲緩,站直後高9毫米,染成紅色的標頂露出水面,說明加長的標腳對浮標的浮力沒有影響。之後標尖緩慢下行,降速均勻,在兩鉤無餌調4目、拉餌釣2目的情況下,凡到達調目前出現停頓和加速的中魚率達到80%。可是,之後由調目到釣日的過程中,停頓魚訊不見了,代之以抬標半目並繼續保持著較高的中魚率。與此同時出現了一個怪現象:標尖下挫變輕了,幅度小了,常常是輕輕下挫1目、半日甚至一個黑格就中魚了。打浮主要是抓標尖下降過程中出現的動作。原為底釣設計、適合於調4釣2的浮標之所以出現下挫快、不中魚;下挫輕、反中魚的現象,是因為標身浮力增大了,相應的標腳重量也隨之增加,但遺憾的是玻纖標腳太細了,延長5毫米得到的重量不能平衡標身直徑增大1毫米所增加的浮力。所以「仙水」翻身標頂露出水面l毫米,而「水之峰」翻身是露出水面9毫米。標腳不能平衡標身浮力,浮標下行就慢,這在打浮時是不允許的,因為它會削弱魚的咬鉤信號。 3.軟身孔雀翎「聖人」型3號,標身長140毫米,肩寬5.5毫米;貫通型玻纖腳,長50毫米;實心標尖,長130毫米,10目。造型與「水之峰」1號幾乎一模一樣,不同的是材質變了——輕質羽翎比空腔蘆葦略重;標身長度相同而肩寬縮小0.5毫米。這又意味著浮力降低,為此調整標腳配重,縮短5毫米。不要小看這樣的改動,帶來的客觀效果可以從3個方面得到體現: (1)同樣是玻纖腳,因為縮短了5毫米就變得硬了。另外,貫穿標身並與標尖一體的玻纖棒被實心羽翎固定,在它被墜重撬出水面時不會彎曲,浮標翻身加快。(2)過去孔雀翎浮標的腳和尖都是採用兩端插入的方式,中間沒有「主心骨」。如果連續拋鉤,浮標頻繁翻身和水面有油污的話,則水面對浮標的吸附會延緩其翻身。(3)孔雀翎浮標的特點是治「亂」,規避亂層魚引起的標尖上竄下跳,可是有些人不習慣,總覺得下挫一黑格的動作不夠,改成兩沉一浮,下挫動作放大了又不是很大,視覺上就容易接受了。用「兩浮一沉」的孔雀翎浮標打浮都是調鈍釣靈,如兩鉤無餌調2日、1日半,釣半目或平水,還有人調平水、釣負目,專抓標尖冒出水面的動作,這對普通釣手來說是有難度的。將孔雀翎浮標的一沉改為兩沉,利用標腳和貫通標身的玻纖棒重量平衡標身浮力,對於不善於調標和只知道調4釣2的人來說,它的積極意義就是:簡化調標,移調4釣2於打浮。 循著浮標的變革之路我們看到:材質更新經歷了蘆葦、通草、桐木、塑料、孔雀翎、EVD發泡材料和巴爾杉木,已經是山窮水盡,很難找到更好的材料了;以我們日前的認識,流線形的標身造型不可能有大的改變,所謂創新也無非是長短粗細和肩高、肩寬的變化;作為觀察魚訊的標記,標尖的空心和實心以及一半空心、一半實心的「龍鳳尾」等等,雖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改善浮標功能的作用,但釣手選擇什麼標尖的浮標是以它認知的魚情為出發點的,並因操作習慣的不同而表現出一定傾向。例如,同樣是打浮,釣小鯽魚有的人對空心標尖的感受特深,給他一支實心標尖浮標就把握不準、釣不好魚。在標身、標尖不斷有新的亮點出現的同時,標腳革新是悄悄進行的。首先是材質,玻纖棒被碳纖維棒所代替,是因為前者不能做得太長,碳纖維輕、硬、挺,配合短身打浮標的需要可以把腳做得很長,於是玻纖棒被淘汰出局。其次是競技釣手對標腳有了新的認識,並要求製作者改變設計理念,於是竹簽腳崛起,出現了以標腳配重和重心下移參與浮標運動的新理念。由此,標腳不再是插入浮標座與釣線連體的簡單概念,而是改善浮標功能、規范和形成不同下降速度的重要元件。有了這個認識之後,我們對浮標的了解就全面了。 在此之前,不管是製作者宣揚的設計理念還是媒體對浮標的討論都是用標身和標尖來解釋浮標的運動特徵。這種拋開標腳談浮標運動或將浮標割裂、就標尖說浮標的做法都是很淺薄的。浮標的運動可以歸納為縱橫兩個方面:縱是上下運動,是我們需要的;橫是左右搖晃,我們不需要。然而,不管我們怎麼避免,水流造成的搖晃總是客觀存在的。如果我們把不同功能的浮標作一番比較,其造型規律是瘦長擊底、矮胖打浮,一眼就分出來了,但要說哪支浮標的穩定性強,就不能離開它的腳。 與標尖一樣,標腳參與浮標運動也不是孤立的。標腳用什麼材料以及插入標身的深淺都會對浮標的運動產生影響。以「聖人」為例,1997年以前有多達6個款式採用玻纖腳,後逐一被淘汰,至今只剩下巴爾杉木「羅非」和孔雀翎「n」兩個款式。從外形上看,擊底用的a型標和羅非標沒有什麼區別,都是粗長標身、玻纖腳,不同的是a型標腳長28毫米,標尖長177毫米;羅非標腳長40毫米,標尖長232毫米。兩者都是兩沉一浮結構,但除了穩定性強、浮力大等特點相同外,由腳和標尖長度形成的微妙區別是:羅非標的標尖延長並不是為了逮截口,而是在調低釣低,鉛重平衡了浮標的絕大部分浮力後抑制上浮魚訊。誠然,羅非魚也會離底,但泳層相對固定,要上浮就都在一個深度,不會像鯽魚那樣從上到下亂截口。針對羅非魚的這兩個特點,在浮標的運用上就是:釣底時17目標尖調4或5目,降低剩餘浮力;釣3目或4目,抑制上浮力。在此情況下,線組一拖一觸,浮標反映的都是下挫魚訊。釣浮時調6日或7目,保持較高的剩餘浮力;釣目決定於餌重,無須精確,同樣認下挫動作。 與鯽魚吸吐反復、時有標尖起伏並反應為抬標和下挫兩種運動方式不同,羅非魚的咬鉤特點是銜住了不撒嘴,可有時候也會出現輕微的抬標動作,但這並不說明鉤已入嘴。北方釣手在釣羅非魚上總是輸給廣東釣手,原因之一就是用釣鯽魚的浮標指導釣羅非魚,見抬標就提竿。釣羅非魚都是抓一個動作——下挫,因此在調整浮標時就應該將它設定在比較遲鈍的狀態,這在標身瘦長而採用短碳腳的浮標是很難做到的,因為這種浮標都有靈敏反映餌重變化的特點;標身粗短的浮標都足長碳腳,浮力相對集中使它向下運動時的阻力大於向上運動,所以也不適合釣羅非。標腳參與浮標運動,前一款浮標幾乎沒有體現,在後一款浮標則是增強了浮標的穩定性。如果將這兩款浮標改成竹腳或玻纖腳,那麼重心下移、浮標向上運動的能力削弱,釣羅非就比較合適了。 用於擊底,寬肩和粗長標身配竹腳、瘦長標身配短碳腳、粗短標身配長碳腳;用於打浮,7厘米的寬肩標身配直徑2~2.5毫米的短竹腳。玻纖腳不受重視是因為比重太大,高溫下容易變軟。在浮力、靈敏性和穩定性組成浮標共性的時候,玻纖腳不是最佳選擇,它被竹腳和碳腳代替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聖人」羅非和孔雀翎n卻獨辟蹊徑,在共性中形成了自己的個性。 我們接受浮標是從調4釣2開始的,在我們變革「台釣」並吸收了傳統釣魚的經驗之後,釣魚的多樣性使我們對浮標的運用也有了新的認識,於是有個性化的浮標和不同的釣法。這就是共性中見個性,釣無定法而又有一定之規。
台釣浮漂的調整
1、正常情況下的調漂
台釣在正常情況下,對浮漂的調整通常是調四目釣二目。
調整浮漂,分兩個步驟進行。
第一步,先將浮漂座捋近鉛片座,使魚鉤至浮漂標示桿的長度,小於水的深度。然後,在空鉤的狀態下,在鉛皮座上增加或減少鉛片,使漂露出水面四目(自漂尖端起4個小格)。這時,魚鉤和鉛皮座都懸浮在水的中間,而不是沉在水底,故稱「懸墜釣法」。
在開始調整時,要在鉛片座上多卷些鉛片。投入釣點水中後,若浮漂完全沉入水中,說明鉛片過重,可用剪刀把鉛片剪去一點再試,直至浮漂露出水面四目,鉤墜的位置懸在水中,就算符合標准了。
第二步,在調好四目的基礎上,兩只鉤子都掛上餌,投到釣點,並將主線全部壓入水中。這時浮漂就會慢悠悠地全部沉沒在水裡。然後將浮漂上捋,直至露出水面二目,並且雙鉤沉底。調整浮漂的工作就算全部完成,可以開始垂鉤了。魚若吸餌,則浮漂的標示桿全部沉沒於水中。對於高質量的浮漂,如果魚餌在水中溶解掉二分之一,則浮漂會在水中上升一目,倘若魚餌已全部溶於水中,則浮漂應是四目浮於水面,表示此時餌已溶化,變成空鉤子浮懸於半水,就應及時換餌了。
正常情況下為什麼通用調四目釣二目呢?調三目釣一目或者調五目釣三目行不行呀?回答是可以的,下面一節也將證明這三種調法的效果是一樣的。但是為什麼多用調四目釣二目呢?因為如調五目、六目的話,快要到盡頭了,再要調靈的話就沒有多少餘地了,而且垂釣時漂尾露出水面太高了,受風的影響就會大一些;如果調三目,釣的目數范圍就小了,只能釣一目,要調靈的話只能再調半目了。
為什麼釣二目呢?這個"二"字是由調四目這個"四"字決定的,因為兩目產生的浮力與雙鉤的兩小團餌料的重量(扣除本身產生的浮力)大致差不多,調四目釣二目,鉤、餌接地輕,保證了適中的靈敏度。
2、特殊情況下的調漂
實踐證明,正常情況下採用調四目釣二目的方法,效果是比較好的,是最基本的調法。但是隨著魚情、水情、天氣等具體情況的變化,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調四目釣二目的效果就不一定很理想,而需要再加調整。例如,氣壓低、水質不好、魚過飽或胃口不好、覓食行動緩慢輕微,往往魚餌被吃光了,浮漂可能還沒有明顯的反應,這就需要把浮漂調得更靈敏一點。
反之,如果天氣好、水情好、魚的胃口很好,或者小魚多,搶著找著吃的,而浮漂反應又很靈敏,甚至魚游動對水產生的沖擊都會使魚餌移動,魚還沒咬鉤,浮漂就有反應,以致起竿總釣不到魚,這就需要把浮漂調得遲鈍一點。
調的目數多少可以使浮漂反應靈敏或遲鈍,釣的目數多少也可以使浮漂反應靈敏或遲鈍。這樣,除了調四目釣二目這個基準外,就可能出現四種不同的調法:1、調靈釣靈;2、調靈釣鈍;3、調鈍釣靈;4、調鈍釣鈍。
從形式上和理論上講,這幾種調法是存在的,但從實際效果和作用上去探討,有的調法沒有實際應用的意義,強求照搬照套就會使操作復雜化,成了無效勞動。現在以調四目釣二目作基準,分析如下:
(1)調靈釣靈
增加調的目數,減少釣的目數。例如,調五目釣一目,這樣,浮漂反應就靈一些。
( 2)調鈍釣鈍
減少調的目數,增加釣的目數。例如,調三目釣三目,這樣,浮漂反應就會遲鈍一些。
(3)調靈釣鈍
增加調的目數,增加釣的目數。例如,調五目釣三目,一個靈,一個鈍,數量相同,相互抵消,與調四目釣二目比較,除了漂尾露出水面高一點外,效果是一樣的。如果盲目地把調四目改為調五目釣三目,那就會成了多此一舉的無效勞動。其實為了取得這個效果,根本就不需要改變鉛墜的重量,也就是不需要改變調的目數,只要把太空豆、浮漂往上捋一目,為調四目釣三目就行了,完全不需要自找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