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目標成本法是哪個國家製造業創立的成本管理方法
是日本人創立的
目標成本法就是了解客戶願意為這種產品所支付的價格,以及期望的功能、質量,同時還應掌握
競爭對手所能提供的產品狀況。公司根據市場調查得到的價格,扣除所需要得到的利潤
以及為繼續開發產品所需的研究經費,這樣計算出來的結果就是產品在製造、分銷和產
品加工處理過程中所允許的最大成本,即目標成本,用公式表示是:
產品目標成本
= 售價—利潤
❷ 目標成本法的實施程序
(一)以市場為導向設定目標成本
1、根據新品計劃和目標售價編制新品開發提案。一般新品上市前就要正式開始目標成本規劃,每種新品設一名負責產品開發的經理,以產品開發經理為中心,對產品計劃構想加以推敲。編制新品開發提案,內容包括新品樣式規格、開發計劃、目標售價及預計銷量等。
其中,目標售價及預計銷量是與業務部門充分討論(考慮市場變化趨勢、競爭產品情況、新品所增加新機能的價值等)後加以確定。開發提案經高級主管所組成的產品規劃委員會核准後,即進入制定目標成本階段。
2、採用超部門團隊方式,利用價值工程尋求最佳產品設計組合。進入開發設計階段,為實現產品規劃的目標,以產品開發經理為中心,結合各部門一些人員加入,組成跨職能的成本規劃委員會,成員包括來自設計、生產技術、采購、業務、管理、會計等部門的人員,是一個超越職能領域的橫向組織,開展具體的成本規劃活動,共同合作以達到目標。成本規劃活動目標分解到各設計部後,各設計部就可以從事產品價值和價值工程分析。根據產品規劃書,設計出產品原型。結合原型,把成本降低的目標分解到各個產品構件上。在分析各構件是否能滿足性能的基礎上,運用價值工程降低成本。如果成本的降低能夠達到目標成本的要求,就可以轉入基本設計階段,否則還需要運用價值工程重新加以調整,以達到要求。
進入基本設計階段,運用同樣的方法,擠壓成本,轉入詳細設計,最後進入工序設計。在工序設計階段,成本降低額達到後,擠壓成本暫時告一段落,可以轉入試生產。試生產階段是對前期成本規劃與管理工作的分析與評價,致力於解決可能存在的潛在問題。一旦在試生產階段發現產品成本超過目標成本要求,就得重新返回設計階段,運用價值工程進行再次改進。只有在目標成本達到的前提下,才能進入最後的生產。
(二)在設計階段實現目標成本,計算成本差距
目標成本與公司目前相關估計產品成本(即在現有技術條件下,不積極從事降低成本活動下產生的成本)相比較,可以確定成本差距。由於新品開發往往很多都是借用件,並非全部零部件都會變更,通常變更需要重估的只是一部分,所以目前相關產品成本可以現有產品加減其變更部分成本差額算出。目標成本與估計成本的差額為成本差距(成本規劃目標),它是需要通過設計活動降低的成本目標值。
(三)在生產階段運用持續改善成本法以達到設定的目標成本
新品進入生產階段三個月後,檢查目標成本的實際達成情況,進行成本規劃實績的評估,確認責任歸屬,以評價目標成本規劃活動的成果。至此,新品目標成本規劃活動正式告一段落。進入生產階段,成本管理即轉向成本維持和持續改善,使之能夠對成本對象耗費企業資源的狀況更適當地加以計量和核算,使目標成本處於正常控制狀態。
❸ 目標成本的確定方法
根據預測和企業經營目標要求制定的,一定規劃期內所要實現的成本水平。它是成本管理中一定時期內的奮斗目標,比已經達到的實際成本要低,但又是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確定目標成本的方法通常有:
①選擇某一先進成本作為目標成本。它可以是國內外同種產品的先進成本,也可是本企業歷史最好的成本水平,還可以是按平均先進水平制定的定額成本或標准成本。
②根據企業的歷史成本結合未來的成本降低措施和上級下達的成本降低任務進行綜合測算確定。
③先制定目標利潤,從產品銷售收入中減去目標利潤,就是要努力實現的目標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