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管理會計按什麼將成本區分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混合成本三大類
管理會計的一個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之劃分。
劃分的界限就是看一項成本發生是不是與產品的生產直接相關。相關的是變動成本,它與產品直接發生聯系。間接相關的則是固定成本。
具體的定義如下:
固定成本是指其總額不受產量變動的影響而保持固定不變的成本。
例如管理人員的工資 、辦公費 、財產保險費 、不動產稅 、固定資產折舊費、職工教育培訓費等 。不管生產是否進行,這些費用都要發生。
變動成本是指隨著產量的變動而成比例變動的成本。例如,直接材料費 、產品包裝費 、按件計酬的工人薪金 等等。不生產,這些費用就不會發生。
混合成本則是同時具有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性質的成本。如水電費、電話費。這些成本通常有一個基數,超過這個基數就會隨業務量的增大而增大。像企業中化驗員、質檢員的工資、設備動力費等成本在一定業務量內是不變的,超過了便會隨業務量的增加而增加。
B. 管理會計中,舉個例子,說明固定成本在一定情況下可以轉化為變動成本
當固定成本超負荷 需要新增的時候 就不是固定的了。
比如公司設備銷量只有50台,而廠房有一台機器可以生產100台設備,那麼這時候產能過剩。這台機器就是固定成本。
某一天,因為某一方面原因,公司設備需求量達到150台,這時候這台機器無法滿足需求,企業必須再購入一台機器。這時候原來的固定成本就翻倍了。
拓展資料:
一、固定成本也稱「固定費用」,是變動成本的對稱。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的范圍內不隨產品產量或商品流轉量變動的那部分成本。
1、固定成本大部分是間接成本,如企業管理人員的薪金和保險費、固定資產的折舊和維護費、辦公費等。當產品產量或商品流轉量的變動超過一定的范圍時,固定費用就會有所增減。所以,固定成本是一個相對固定的概念,我們稱之為「相對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指成本總額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業務量范圍內,不受業務量增減。
2、固定成本是不管生不生產都會發生的成本,比如折舊。變動影響而能保持不變的成本。
二、變動成本是指成本總額隨著業務量的變動而成正比例變動的成本。
變動和固定的生產成本是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1、變動成本法又稱直接成本法。是指產品成本只包括產品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變動製造費用,而把固定性製造費用作為當期的期間成本,全額列入損益表,作為當期銷售收入的一個扣減項目。
2、完全成本法是指在產品成本計算中產品成本包括了全部生產成本(變動和固定的生產成本)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C. 管理會計按什麼將成本區分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混合成本三大類
管理會計按照成本性態將成本分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混合成本。
成本性態是指成本總額與特定業務量之間在數量方面的依存關系,又稱為成本習性。全部成本按其性態分類可以分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混合成本。
成本性態是變動成本法的前提,有利於揭示利潤和業務量之間的關系,便於有效的控制和分析成本。
拓展資料:
成本的一般定義:
1、成本是生產和銷售一定種類與數量產品以耗費資源用貨幣計量的經濟價值。企業進行產品生產需要消耗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些消耗在成本中用貨幣計量,就表現為材料費用、折舊費用、工資費用等。企業的經營活動不僅包括生產,也包括銷售活動,因此在銷售活動中所發生的費用,也應計入成本。同時,為了管理生產所發生的費用,也應計入成本。同時,為了管理生產經營活動所發生的費用也具有形成成本的性質。
2、成本是為取得物質資源所需付出的經濟價值。企業為進行生產經營活動,購置各種生產資料或采購商品,而支付的價款和費用,就是購置成本或采購成本。隨著生產經營活動的不斷進行,這些成本就轉化為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
3、成本是為達到一定目的而付出或應付出資源的價值犧牲,它可用貨幣單位加以計量。
4、成本是為達到一種目的而放棄另一種目的所犧牲的經濟價值。
版本定義
1、CCA中國成本協會發布的CCA2101:2005《成本管理體系術語》標准中第2.1.2條中對成本術語的定義是:
為過程增值和結果有效已付出或應付出的資源代價。
注:應付出的資源代價:是指應該付出,但還未付出,而且要付出資源代價。
注:資源代價是總合的概念。
注:資源:是指凡是能被人所利用的物質。在一個組織中資源一般包括: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和信息資源等。
注:術語"成本"可以使用形容詞,如:用"多、少"或"高、低"來修飾。
注:這里的成本是廣義的概念,不是狹義的概念。
2.美國會計學會(AAA)所屬的"成本與標准委員會"對成本的定義是:
為了達到特定目的而發生或未發生的價值犧牲,它可用貨幣單位加以衡量。
3.《成本與管理會計》(第11版)中對成本下的定義是:
為了達到某一種特定目的而耗用或放棄的資源。
成本(Cost),是指生產活動中所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價格,成本也稱生產費用。
成本有以下幾方面的含義:
1.成本屬於商品經濟的價值范疇
即成本是構成商品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商品生產中生產要素耗費的貨幣表現;
2.成本具有補償的性質
它是為了保證企業再生產而應從銷售收入中得到補償的價值;
3.成本本質上是一種價值犧牲
它作為實現一定的目的而付出資源的價值犧牲,可以是多種資源的價值犧牲,也可以是某些方面的資源價值犧牲;甚至從更廣的含義看,成本是為達到一種目的而放棄另一種目的所犧牲的經濟價值,在經營決策中所用的機會成本就有這種含義。
D. 單位變動成本是什麼意思
單位變動成本是指單位商品所包含的變動成本平均分攤額,即總變動成本與銷量之比。
單位變動成本的計算公式:
單位變動成本的計算公式
目標利潤=總收入-總支出=銷售量*(單價-單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單價-[(總收入-總支出 + 固定成本)/銷售量]=單位變動成本。
單價-[(目標利潤 + 固定成本)/銷售量]=單位變動成本
可以由此得出利潤既然不確定,那麼單位變動成本也就不好確定。
(4)說明什麼是管理會計中的變動成本擴展閱讀
單位變動成本對利潤的影響:
單位變動成本在該企業里,是指單位產品的材料成本一項,所以,對單位變動成本升降對利潤影響的分析,實際上是對該企業原材料成本(價格)升降對利潤影響的分析。
1.單位變動成本提高對利潤的影響。
(1)單位變動成本提高1%:
可實現利潤=[191.99-(151+151×1%)]×150000-1473012
=[191.99-152.51]×150000-1473012
=39.48×150000-1473012
=5922000-1473012
=4448988(元)
利潤減少額=4675488-4448988=226500(元)
利潤減少百分比=226500÷4675488=4.84%
單位變動成本提高1個百分點,利潤減少4,84個百分點,減少額為225500元。
(2)單位變動成本提高5%:
可實現利潤=[191.99-(151+151×5%)]×150000-1473012
=[191.99-158.55]×150000-1473012
=33.44×150000-1473012
=5016000-1473012
=3542988(元)
利潤減少額=4675488-3542988=1132500(元)
利潤減少百分比=1132500÷4675488=24.22%
單位變動成本提高5個百分點,利潤減少24.22個百分點(或5×4.84=24.2)。
E. 你好 管理會計裡面的變動銷售成本怎麼算的
變動成本率也稱為補償率,是與邊際貢獻率相對應的概念,即變動成本在銷售收入中所佔的百分率。變動成本率=變動成本÷銷售收入×100%=(單位變動成本×銷售量)÷(單價×銷售量)×100%=單位變動成本÷單價×100%。
變動成本率和邊際貢獻率的關系
變動成本率+邊際貢獻率=1
F. 變動成本法與全部成本法的區別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聯系.和區別有哪些
變動成本法是管理會計為改革財務會計的傳統成本計算模式而設立的新模式,其最主要的特點是只將變動生產成本作為產品成本的構成內容,而將固定生產成本作為期間成本處理。這就決定了變動成本法與傳統的完全成本法有著很大的不同。 一、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的區別 由於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對固定製造費用的處理方法不同,導致二者存在以下一系列差異: (一)理論依據不同 變動成本法的理論依據:固定製造費用與特定會計期間相聯系,和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持續經營期的長短成比例,並隨時間的推移而消逝。其效益不應遞延到下一個會計期間,而應在其發生的當期,全額列入損益表,作為該期銷售收入的一個扣減項目。 而傳統的完全成本法則強調成本補償的一致性,其理論依據是:固定製造費用發生在生產領域,與產品生產直接相關,其與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變動製造費用的支出並無區別,應當將其作為產品成本的一部分,從產品銷售收入中得到補償。 (二)應用前提與成本構成的內容不同 變動成本法是在成本性態分析的基礎上,對產品成本按其與產量變動間的線性關系劃分為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並進行粗略估計。其中,變動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性製造費用和變動性銷售及管理費用;固定成本包括固定性製造費用和固定性銷售及管理費用。 而完全成本法將成本按其用途分成生產成本與非生產成本兩大類。其中,生產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非生產成本包括銷售和管理費用等期間費用。 (三)產品成本構成內容不同 由於上述兩個方面的差異,使得兩種成本計算方法在產品成本構成內容方面也有所不同:完全成本法下,產品成本中包含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為生產產品而耗費的全部製造費用(包括變動製造費用和固定製造費用),成本隨著產品的流轉而結轉;而變動成本法則將製造費用中的固定部分視作當期的期間費用,隨同銷售和管理費用一起全額扣除,而與期末是否結餘存貨無關,產品成本中只包含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變動製造費用。 (四)存貨估價及成本流程不同 採用變動成本法,無論是在產品、庫存產成品還是已銷產品,其成本都只包含變動成本,故期末結餘存貨只按變動成本計價而不包括固定成本。 採用完全成本法,固定性製造費用作為產品成本的一部分參與期末成本的分配,這樣,已銷產品、庫存產成品及在產品均「吸收」了一定份額的固定性製造費用。可見,完全成本法下的存貨計價必然高於變動成本法下的存貨計價。(五)分期損益不同 由於對固定性製造費用的處理不同,導致兩種計算方法下損益表的基本結構也有所差異。 二、兩種方法的實際應用 下面以連續期間的損益計算為例,通過一個實例來具體說明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在計算稅前凈利時的差異並加以分析。� [例1] 假定某企業某年度1、2、3三個月收入、成本及生產數據資料(為便於說明問題,假定3個月中產品的價格和成本不變)。 分別用兩種方法計算1月份稅前凈利: 變動成本法下, 銷售收入=12 000×15=180 000(元); 變動成本=變動生產成本+變動性管理費用=12 000×(10+1)=132 000(元); 固定成本=固定性製造費用+固定銷售和管理費用=12 000+16 000=28 000(元); 稅前凈利=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180 000-132 000-28 000=20 000(元)。 完全成本法下, 銷售收入=12 000×15=180 000(元); 銷貨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本期生產成本-期末存貨成本 =0+12 000×(10+120 00/12 000)-0=132 000(元); 期間費用=變動性銷售和管理費用+固定性銷售和管理費用 =12 000×1+16 000=28 000(元); 稅前凈利=銷售收入-銷貨成本-期間費用=180 000-132 000-28 000=20 000(元)。 變動成本法下,產品的變動生產成本只與當前銷售量有關,而與期末是否結餘存貨無關,這也說明了變動成本法下產品成本中的固定製造費用並不隨產品的流轉而結轉,而在當期全額扣除,企業稅前凈利的多少僅與當前的銷售量呈線性關系。而完全成本法下,產品的本期生產成本取決於本期產量,固定性製造費用需要在已銷產品和期末結餘存貨間分配(當有未完工產品時還需在已銷產品、期末存貨和未完工產品間分配),由此二者稅前凈利產生差異。 下面來分期分析兩種方法下稅前凈利的差異: 1月份:在變動成本法下,固定性製造費用作為期間費用全額扣除;在完全成本法下,由於產銷平衡,固定製造費用由當期已銷產品全額分擔,即固定製造費用全額扣除,故兩種方法計算出的稅前凈利無差異。 2月份:當期生產的在當期未銷售完,即期末結餘存貨3 000件。在採用完全成本法時,固定製造費用須在已銷存貨與結餘存貨間分配,其中,每件產品承擔的固定製造費用為12 000/12 000=1(元),故期末存貨吸收掉的固定製造費用為1×3 000=3 000(元),而在變動成本法下,固定製造費用作為當期費用全額扣除,所以,與變動成本法相比,當期列在完全成本法下損益表中的成本少了3 000元,則完全成本法下的當期稅前凈利比變動成本法下的多了3 000元。 3月份:當期生產的在當期售完,上期結余的3 000件也在本期售完。即,採用完全成本法時,期初釋放固定性製造費用3 000元(1×3 000=3 000),而本期固定製造費用隨本期產品的全部售完而全額扣除,即期末沒有存貨吸收固定製造費用,所以,與變動成本法相比,本期列在完全成本法下損益表中的成本多了期初釋放的3 000元,則完全成本法下的當期稅前凈利比變動成本法下的少了3 000元。 當然,從一定時期來看,如果產銷總體上平衡,那麼兩種方法計算出的各期總的稅前凈利是無差異的。此外,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兩種成本法下稅前凈利差額的變化規律,即在完全成本法下: (1)若期末存貨吸收的固定製造費用等於期初存貨釋放的固定製造費用,則稅前凈利差額為零。 (2)若期末存貨吸收的固定製造費用大於期初存貨釋放的固定製造費用,則稅前凈利差額大於零。 (3)若期末存貨吸收的固定製造費用小於期初存貨釋放的固定製造費用,則稅前凈利差額小於零。
G. 簡述什麼是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各自有何特點
固定成本(Fixed Cost) ,(又稱固定費用)相對於變動成本,是指成本總額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業務量范圍內,不受業務量增減變動影響而能保持不變的成本。
(1)成本總額不隨業務量而變,表現為一固定金額;
(2)單位業務量負擔的固定成本(即單位固定成本)隨業務量的增減變動成反比例變動。
變動成本(variable cost )指支付給各種變動生產要素的費用,如購買原材料及電力消耗費用和工人工資等。這種成本隨產量的變化而變化,常常在實際生產過程開始後才需支付。
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一樣,變動成本與業務量之間的線性依存關系也是有條件的,即有一定的適用區間,超出相關范圍時,變動成本發生額可能呈非線性變動。
拓展資料:
相關區別
一、固定成本也稱「固定費用」,是變動成本的對稱。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的范圍內不隨產品產量或商品流轉量變動的那部分成本。
1、固定成本大部分是間接成本,如固定資產的折舊和維護費、辦公費等。當產品產量或商品流轉量的變動超過一定的范圍時,固定費用就會有所增減。所以,固定成本是一個相對固定的概念,我們稱之為「相對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指成本總額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業務量范圍內,不受業務量增減影響而變動。
2、固定成本是不管生不生產都會發生的成本,比如折舊。
二、變動成本是指成本總額隨著業務量的變動而成正比例變動的成本。
變動和固定的生產成本是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1、變動成本法又稱直接成本法。是指產品成本只包括產品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變動製造費用,而把固定性製造費用作為當期的期間成本,全額列入損益表,作為當期銷售收入的一個扣減項目。
2、完全成本法是指在產品成本計算中產品成本包括了全部生產成本(變動和固定的生產成本)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H. 管理會計中變動成本的名詞解釋
隨著產量變化,成本總額與產量成正比例變化,單位成本保持不變
I. 單位變動成本和變動成本是一個意思嗎
一.單位變動成本和變動成本意思相同,單位變動成本是指單位商品所包含的變動成本平均分攤額,即總變動成本與銷量之比。
二.盈虧平衡,即利潤為零。只要明白管理會計中「邊際貢獻」的作用,就會知道如何求盈虧平衡點了。
例如:企業單位產品的銷售價格為100元。單位變動成本為50元。固定成本為500元。每個產品的邊際貢獻的為50,所以需要賣10個產品來彌補固定成本。這個時候,銷售收入就等於總成本之和。盈虧平衡了。
1.盈虧平衡點的銷售量等於固定成本除以單位邊際貢獻。
2.盈虧平衡點銷售額等於固定成本除以邊際貢獻率。
J. 單位變動成本和變動成本是一個意思嗎
相同,單位變動成本和變動成本意思相同,單位變動成本是指單位商品所包含的變動成本平均分攤額,即總變動成本與銷量之比。盈虧平衡,即利潤為零。只要明白管理會計中「邊際貢獻」的作用,就會知道如何求盈虧平衡點了
一,變動成本(variable cost )指支付給各種變動生產要素的費用,如購買原材料及電力消耗費用和工人工資等。這種成本隨產量的變化而變化,常常在實際生產過程開始後才需支付
二,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一樣,變動成本與業務量之間的線性依存關系也是有條件的,即有一定的適用區間,如圖《變動成本的相關范圍》所示,也就是說,超出相關范圍時,變動成本發生額可能呈非線性變動。
三,根據變動成本發生的原因可將變動成本分為兩類。一類是技術性變動成本、另一類是酌量性變動成本。技術性變動成本是指單位成本由技術因素決定而總成本隨著消耗量的變動而成正比例變動的成本,通常表現為產品的直接物耗成本。
四,酌量性變動成本是指可由企業管理當局決策加以改變的變動成本,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的范圍內不隨產品產量或商品流轉量變動的那部分成本。
五,變動成本法又稱直接成本法。是指產品成本只包括產品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變動製造費用,而把固定性製造費用作為當期的期間成本,全額列入損益表,作為當期銷售收入的一個扣減項目。
六,完全成本法是指在產品成本計算中產品成本包括了全部生產成本(變動和固定的生產成本)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