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主營業務成本如何計算有公式嗎
總共有以下三種計算方法:
分類差價率計演算法(或櫃組差價率計演算法)
綜合差價率計演算法
盤存商品進銷差價率計演算法
以分類差價率計演算法為例:
計算綜合平均差價率。用月末調整前「商品進銷差價」賬戶的余額除以當月已銷售的商品總額加「庫存商品」賬戶當月末余額之和,其計算公式為:
綜合差價率(含稅)=當月末調整前「商品進銷差價」賬戶余額/(當月末「庫存商品」賬戶余額+當月「商品銷售收入」賬戶貸方發生額)×100%
計算已銷商品進銷差價。用綜合差價率乘當月已銷售的商品總額,其計算公式為:
當月銷售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含稅) 當月銷售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含稅)=當月「商品銷售收入」賬戶貸方發生額×綜合差價率
根據計算出來的已銷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作會計處理:
借:商品進銷差價 ×××
貸:商品銷售成本×××
由於商品進銷差價中包含有增值稅,在分攤結轉商品銷售成本後,企業平時結轉的含稅的售價成本就被調整為不含稅的實際成本,仍然是傳統的售價成本核算方法,並符合增值稅的核算要求。
在正常情況下,當月已銷商品總額按「商品銷售收入」賬戶貸方發生額計算,但如企業有商品轉批、折價銷售等情況,因其價格不同,應以「商品銷售成本」賬戶的借方發生額計算。
企業的商品進銷差價各月之間如果比較平衡,也可採用上月的差價率計算。但為了真實地反映庫存商品和銷售商品的進銷差價,正確核算盈虧,年末對商品進銷差價進行一次核實調整。
(1)出售商品主營業務成本怎麼算擴展閱讀:編制會計分錄方法
初學者在編制會計分錄時,可以按以下步驟進行:
涉及的賬戶,分析經濟業務涉及到哪些賬戶發生變化;
賬戶的性質,分析涉及的這些賬戶的性質,即它們各屬於什麼會計要素,位於會計等式的左邊還是右邊;
增減變化情況,分析確定這些賬戶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增減金額是多少;
記賬方向,根據賬戶的性質及其增減變化情況,確定分別記入賬戶的借方或貸方;
根據會計分錄的格式要求,編制完整的會計分錄。
擴展鏈接:主營業務成本-網路
B. 主營業務成本如何算
主營業務成本計算:
主營業務成本=已實現銷售的產品數量*單位產品生產成本。
主營業務成本是企業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經常性活動所發生的成本。企業一般在確認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主營業務收入時,或在月末,將已銷售商品、已提供勞務的成本轉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成本按主營業務的種類進行明細核算,期末,將主營業務成本的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後本科目無余額。
C. 商品銷售成本怎麼算
銷售成本的計算方法:
1、先進先出法先進先出法是假定按最早購入的商品進價作為出售或發出商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即先購入先銷售,這種方法一般適用於先入庫必須先發出的商品,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簡單的企業。
2、個別計價法是以每一批商品的實際進價作為計算銷售成本的一種方法,適用於直運商品和進貨批次少、銷售能分清進貨批次的商品。其計算公式如下:每批商品銷售成本=每批商品銷售數量×該批商品實際進貨單價。
3、加權平均法是以每種商品庫存數量和金額計算出加權平均單價,再以平均單價乘以銷售數量和期末庫存金額的一種方法,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較少,前後進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計算公式為:加權平均單價=(期初庫存金額+本期購入金額)/(期初庫存數量+本期購入數量)本期商品銷售成本=本期銷售數量×加權平均單價期末庫存金額=期末庫存數量×加權平均單價。
4、移動加權平均法在每次購入商品以後,根據庫存數量及總成本算出新的平均單位成本的一種方法,一般適用於品種簡單,前後進貨單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其計算公式如下:移動加權平均單價=(結存金額+購進金額)/(結存數量+購進數量)。
5、後進先出法按照每一種庫存商品的最後購進的商品進價成本作為計算商品銷售成本的一種方法,先按最後一次購進的進貨單價計算,最後一次購進的商品銷完了以後,再依次向上一次推進計算。
6、毛利率法是一種對商品銷售成本估算的方法,一般適宜於經營品種較多,月度計算商品銷售成本有困難的企業。
D. 怎樣計算賣出一批產成品的主營業務成本
主營業務成本是從庫存商品-產成品
科目帳戶結轉的
具體分錄
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庫存商品-產成品
(註:要有出庫單)
庫存商品-產成品是生產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產品的成本,庫存商品-產成品的成本在會計帳務上是在生產成本、製造費用兩個明細科目帳戶中核算,當一批產品生產完工就從生產成本、製造費用帳戶結轉到庫存商品-產成品帳戶
借:庫存商品-產成品
貸:生產成本
製造費用
主營業務成本就是這樣形成的。
E. 初學者不太明白,問下大家主營業務成本怎麼算
1、主營業務成本為結轉的庫存商品的成本價(購入價或加工入庫價等),一般是不含稅。如是一般納稅人且是普票,則不可以抵扣進項稅,即稅額是要計入成本費用的,故庫存商品入賬成本包含進項稅,此時結轉的成本自然也是含稅的:
賣出5支,就要結轉5支的成本:
借:主營業務成本 10.3
貸:庫存商品 10.3
2、注意事項:
增值普通發票取得時只有發票聯一聯,蓋上發票專用章,不能用於抵扣,只能用於記賬
增值稅專用發票取得時有兩聯,一聯抵扣聯,一聯發票聯,都要蓋上發票專用章,用於抵扣及記賬用。
F. 主營業務成本是怎樣計算的
一、主營業務成本是指企業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經常性活動所發生的成本。企業一般在確認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主營業務收入時,或在月末,將已銷售商品、已提供勞務的成本轉入「主營業務成本」。
二、工業企業和商品流通企業計算主營業務成本的方法有所不同。工業企業又分為按實際成本核算和按計劃成本核算兩種情況。現僅介紹工業企業按實際成本核算月末結轉(銷售商品的)主營業務成本的計算方法。
1、計算公式:本月主營業務成本=本月已實現銷售的產品數量*單位產品生產成本
2、下面重點介紹式中的「單位產品生產成本」計算方法。由於每批入庫的完工產品可能生產成本不一樣,企業會計准則規定發出商品的成本可以採用先進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和移動平均法計算。
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是先求出在發出商品時「庫存商品」全部產品的平均單位成本,以此作為發出商品和期末庫存商品的單位成本的方法。加權平均單價=(期初庫存產品成本+本月入庫產品成本)/(期初庫存產品數量+本月入庫產品數量)。這種方法計算簡單,多數企業採用這種方法。
3、如果企業採用計劃成本核算,則「庫存商品」賬戶的金額反映的是產品的計劃成本,還應增設「產品成本差異」賬戶,月末在結轉已銷售產品計劃成本的同時,還需計算結轉應負擔的成本差異,把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在此不再詳述。請查閱《會計實務》的相關內容。
三、結轉銷售成本的分錄:
1、採用實際成本核算
借:主營業務成本(實際成本)
貸:庫存商品(實際成本)
2、採用計劃成本核算
借:主營業務成本(實際成本)
貸:庫存商品(計劃成本)
借或貸:產品成本差異(實際大於計劃的差額記貸方,實際小於計劃的差額記借方)
G. 主營業務成本怎麼算
主營業務成本是指公司生產和銷售與主營業務有關的產品或服務所必須投入的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工資)和固定資產折舊等。
「主營業務成本」用於核算企業因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或讓渡資產使用權等日常活動而發生的實際成本。「主營業務成本」賬戶下應按照主營業務的種類設置明細賬,進行明細核算。期末,應將本賬戶的余額轉入「本年利潤」賬戶,結轉後本賬戶應無余額。
主營業務成本的主要賬務處理
(一)月末,企業應根據本月銷售各種商品、提供的各種勞務等實際成本,計算應結轉的主營業務成本,借記本科目,貸記「庫存商品」、「勞務成本」科目。
(二)企業本期發生的銷售退回,一般可以直接從本月的銷售商品數量中減去,也可以單獨計算本月銷售退回商品成本,借記「庫存商品」等科目,貸記本科目。
(三)根據建造合同准則確認合同收入時,按應確認的合同費用,借記本科目,按應確認的合同收入,貸記「主營業務收入」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或貸記「工程施工——合同毛利」科目。
合同完工時,還應按相關建造合同已計提的預計損失准備,借記「存貨跌價准備——合同預計損失准備」科目,貸記本科目。
(四)期末,應將本科目的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後本科目應無余額。
H. 主營業務成本怎麼計算
主營業務成本是全部銷售的商品數量(加工產品數量)×成本價格(加工費價格)之和。
公式:∑銷售(加工)數量×成本價格(加工費價格)
成本價格=庫存商品某明細帳余額/本明細帳科目庫存商品數量
會計分錄: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庫存商品(各明細)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