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預算成本、計劃成本、目標成本、實際成本,這幾個怎麼區分 舉個例子
目標成本是你期望達到的成本效果,預算成本是你自己做的預計的費用支出。預算成本是你根據工程或生產的固定規則編制出來,以便對工程或生產有一個好很的控制標准。而目標成本則是根據實際成本得到的一個期望值,是你希望得到這樣的成本,具體的做法就是控制你的預算成本,通過控制預算成本,把成本降到最低,來達到你的目標成本。計劃成本(PlannedCost):是指根據計劃期內的各種消耗定額和費用預算以及有關資料預先計算的成本.
② 隱性質量成本有什麼概念簡介
隱性質量成本是指由於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質量低劣而導致的機會成本,它無法在會計記錄中反映出來,因此只能通過估計的方法進行計量。是實際已經發生的損失,但難以在財務會計中體現出來,其價值不能得到補償,是一種無形的、潛在的損失。
在質量成本分類中,隱性質量成本發生在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消費者一方,有著脫離企業內部價值鏈的共性。假如企業出於成本節約的考慮允許一定的質量瑕疵存在,那麼由於有缺陷的產品流人市場而造成產品商標形象受損,因此進一步影響未來市場份額,導致銷售收入降低,這樣的可能性不僅存在,而且將會長期持續,其損失額實在難以估量。有些學者把這類在消費者使用過程中暴露出來的質量問題導致的損失稱為「隱性質量成本」。隱性質量成本表面上看是生產廠家外部損失成本的表現,但實際上它是由於預防、鑒定上的投入不足造成的,其表現為違背「適用性」的各類質量成本的匯總額。它未必只是表示為生產廠家承擔的成本,有些暫時由消費者不得不承擔的成本最終會給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隱性成本雖然實際並未支付,但發生後無形中同樣等同於提高了產品成本。所以,重視和控制隱性質量成本的發生,必能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這方面在以「用戶滿意」為先導制約因素的現代產業社會中的重要性愈來愈突出。
隱性質量成本問題的提出:
全面質量管理的創始人阿曼德·費根堡姆在2O世紀6O年代初指出:本世紀早期之所以無法建立強而有效的質量管理制度,主要是因為有一錯誤的觀念在阻礙:要有好的質量,一定要付出更高的成本。但實際情形卻是一旦發生不滿意的質量.就代表資源濫用.造成材料、人工、機器、時間的浪費.導致成本的上升。反之.令人滿意的質量,代表資源運用得當無上述浪費,因而使得成本降低。這說明提高質量與降低成本有著密切的關系。傳統的質量成本模式是Feigenbaum在其《全面質量管理》一書中提出的。根據這個模式.質量成本可以分成四個部分: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損失成本、外部損失成本。長期以來.許多企業開展質量成本管理是在這個模式的基礎上進行的並且也已經取得了很大成效。
然而,傳統的質量成本概念沒有很好地把隱性質量成本包含在內。傳統的質量成本之所以沒有包括隱性質量成本的內容,是因為隱性質量成本一般難以察覺,即使今天隨著認識的提高開始對隱性質量成本有所察覺了,但也很難進行觀察和進行客觀估計,通常不會在會計系統中進行計量。比如,在尤建新的((質量成本管理》一書中,雖然已經對質量成本的問題有了進一步的分析,並且已經涉及到了隱性質量成本的部分內容,但是仍然沒有對隱性質量成本進行深入研究。由於現代企業的質量決策與計劃中.隱性質量成本的影響往往很大.並且已經成為質量績效的重要因素,所以決不能因其難以計量而忽視這一部分成本。
隱性質量成本通常指可衡量而未衡量(含預防及鑒定成本在內)以及無法貨幣衡量(如顧客不滿或顧客流失)的機會損失。1995年Juran與Gyrna提出.隱性質量成本是由於質量有問題而造成的銷售損失、折讓、企業聲譽損失。另外,過多的存貨、商品因交貨延期而過時、加班糾錯、產能損失、延誤、各種沒有效率窮忙等等也都屬於隱性的質量成本。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所列舉的只不過是部分項目,只要我們願意研究付出代價,可以找出更多的隱性質量成本項目.或許也可以估算出其大小.使其不再隱性」而顯性」出來。Deming認為未知的隱性質量成本.是管理者最需要的數據。之後一些學者(如:Albright與Roth)也證實了Deming的論點一些實證數據也說明隱性質量成本的重要性.例如美國西屋電器公司()的隱性質量成本是顯性質量成本的三到四倍。1991年,Atkinson,Juran等人發現,公司的質量成本約占銷售收入的25%,其中有75%的質量成本屬於隱性成本。Campanella指出,發現的可衡量的質量損失成本和」真實的質量損失成本」兩者之間具有」相乘效果,如同冰山的一角」,通常真實的損失成本與可衡量的損失成本相比。至少三到四倍是隱性的。大部分的損失成本是隱藏」在水平面之下,經常是」使船沉沒」的主要因素。
以顧客流失成本為例,對一些企業的實證研究表明.如果顧客對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不滿意,9O%的顧客不會再去購買其產品或服務,並且會將其不滿向5~9人傳播.影響其它顧客的購買.而不滿意的顧客只有5%的人會將其不滿向企業或通過消費者協會等渠道表露出來。隱性的顧客流失成本是顯性的解決顧客抱怨費用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③ 成本分為哪幾類什麼是機會成本
1.按概念形成可分為理論成本和應用成本。
2.按應用情況可分為財務成本和管理成本。
3.按產生依據可分為實際成本和估計成本。
4.按發生情況可分為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
5.按形成時間可分為歷史成本和未來成本。
6.按計量單位可分為單位成本和總成本。
7.按計算根據可分為個別成本和平均成本。
8.按包括的范圍可分為全部成本和部分成本。
9.按生產過程中的順序關系可分為車間成本和工廠成本。
10.按生產經營范圍,可分為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
11.按與收益的關系可分為已耗成本和未耗成本。
12.按與決策的關系,可分為相關成本和非相關成本。
13.按與現金支出關系,可分為付現成本和沉沒成本。
14.按與計劃的關系,可分為計劃成本和預計成本。
15.按數量變化關系,可分為邊際成本、增量成本和差別成本。
16.按可否免除,可分為可避免成本和不可避免成本。
17.按可否推遲發生,可分為可遞延成本和預計成本。
18.按發生可否加以控制,可分為可控成本與不可控成本。
19.按形態,可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
20.按發生與產品生產的關系,可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
21.按產品成本的構成情況,可分為主要成本和加工成本。
22.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稱為沉沒成本
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也可以理解為在面臨多方案擇一決策時,被舍棄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是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還指廠商把相同的生產要素投入到其他行業當中去可以獲得的最高收益。
④ 關於成本的名詞解釋
成本的意思是什麼呢?怎麼用成本來造句?下面是我為你整理成本的意思,欣賞和精選造句,供大家閱覽!
成本的意思
成本是商品經濟的價值范疇,是商品價值的組成部分,也稱生產費用。人們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或達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須耗費一定的資源(人力、物力和財力),其所費資源的貨幣表現及其對象化稱之為成本。並且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成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處於不斷地變化發展之中。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方便。
生產某一產品所耗費的全部費用
成本就是某項具體投資項目的總花費。
微觀經濟學上的成本是指為獲取服務而付出的代價。
人們的生活消費不叫成本。
. 生產和銷售一種產品所需的全部費用。
清·包世臣《中衢一勺·小倦遊閣雜說三》:“善治淮鹺者,必反其道而用之。先結清前案,截斷眾流,然後講求言利之方,釐剔成本,使六省之民,皆食賤鹽以暢銷路。”老舍《四世同堂》五九:“日本人所定的物價都不到成本的三分之二,而且絕對不許更改。”
2. 現成的本子。
清·黃人《<清文匯>序》:“若夫別標格,求師法,則有先 正精選成本在,非不佞所敢知矣。”
成本造句欣賞
一、有些公司為求降低經營成本,把老職員資遣,真是標準的鳥盡弓藏。
二、閉環構造則更精確和可靠,這從它成本較高也可見一斑。
三、這一學年完成本學科教材的編寫計劃,這是雷打不動的。
四、而該公司在無情壓低其成本方面已是駕輕就熟。
五、一旦降低成本計劃失去了活力,它最終就會消聲匿跡。
六、在生意場上,他善於以義割恩,以低微的成本換取高額利潤。
七、這一說法你或許有所耳聞醫療成本價格已一飛沖天。
八、暴露在公眾的緊張中是在核工業運營公司的成本,就像暴露在反復無常的價格上是天然氣工業的成本一樣。
九、而這一成本當然不能長期由極少數個人自覺自願地承擔。
十、似乎人人都孤注一擲地寄希望於低成本的煤炭清潔技術。
十一、導演大刀闊斧地刪去許多不必要的場景,以降低成本。
十二、今年收成本來就不好,又遇到蝗災,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十三、那家工廠用下腳料製作出的產品,雖然降低了成本,但他們的作法,卻是不足為訓的;與其這樣步履艱難的前進,到不如搞一個徹底的改革。
十四、降低生產成本意味著可以更容易更廉價的製造商業名片,某些希望鶴立雞群的領先公司,對名片進行了設計和材料方面的創新優化,使用了諸如金屬鋁或塑料等以往非常昂貴的材料。
十五、為了搶占市場佔有率,低價促銷的風暴一觸即發,各通路商已做好不惜成本的准備。
成本造句精選
一、看到跌破主力的成本價再買;看到到頂了不能再漲了,趕快賣,這就是原則。做不到這一點,主要是心魔在做怪,此即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雖然你有不敗的原則,但你的心魔卻總讓你後悔。
二、頭天放量下跌,第二天仍下跌的。庄不記成本,跳水出貨。立即止損。
三、在職場上,得罪人是有成本的,能夠相處的時候就相處,能夠合作的時候就合作,常年為敵,兩敗俱傷是最壞的結果。
四、管理的第一目標是使較高的工資與較低的勞動成本結合起來。
五、想當然地認為只要做全國市場,各地銷售額加起來肯定比在一個地方好。他們沒有想到本來有限的精力一旦分散,更加不能和對手抗衡;而開拓全國市場,所需要的成本也比做地方市場要高出許多。
六、有事開會,無事也開會;大事開會,小事也開會。彷彿只有通過會議,老闆和員工才能溝通,企業的控制才能實現,老闆的意志才能貫徹。然而在很多企業,無效而過多的會議,已經構成它們最大的成本浪費。
七、如果你能照成本出售你的經驗,就永不需要養老金。
八、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看準了跌破主力的成本價再買,到頂了不能再漲了,趕快賣,也可能會失誤,但十次有八次做對了就行了。
九、減少浪費,降低成本,氣氛融洽,工作規范,提升品質,保證安全。
十、片面追求利潤,把現實的利潤當成企業惟一重要的事情,不注重長期戰略;一味壓縮企業成本、降低員工待遇;忽視科研,不投入或少投入研發經費。老闆應該注意對企業各個經營要素充分進行協調和平衡,這樣企業才能長期持續健康地發展。
十一、所有人都不問是非曲直。當政府敗給洶涌的民意時,它會本能地掩蓋真相,用金錢擺平當事人。然而,穩定可以贖買,人心難以欺騙,當所有人都無師自通地提高自己的傷害能力時,社會的運行成本也隨之水漲船高,直至潰壩。
十二、不要控制失敗的風險,而應控制失敗的成本。
十三、低吸不是一跌就買,而跌破主力的成本價再買。
十四、組織內部只有成本,結果存在於組織的外部。
十五、每次我讀到某家公司削減成本的計劃書時,我都想到這並不是一家真正懂得成本為何物的公司,短期內畢其功於一役的做法在削減成本領域是不起作用的,一位真正出色的經理不會在早晨醒來之後說今天是我打算削減成本的日子,就像他不會在一覺醒來後決定進行呼吸一樣。
十六、微笑不用成本,但能創造財富。贊美不用花錢,但能產生力量。分享不用費用,但能倍增快樂。
十七、活動了,有可能一無所獲,這是機會成本;不活動,天上不會掉餡餅,這也符合經濟學原理。
十八、同時湖南等地生產投資少,生產成本較低,即使在湖南水稻生產集約化上升後,湖南米價仍大大低於江南,從而可以不遠千里來到江南與當地米展開競爭。
十九、無論任何情況,都不允許出於利益的考量而犧牲人命或人的健康,這不僅包括不應要求民眾為了搶救集體財產而甘冒生命風險,而且也包括不應出於對社會的經濟成本的顧及而鼓勵罹患不治之症者主動要求安樂死。
二十、時光流轉,由於土葬用地告罄、火葬成本下降,火葬的數量增加了。
二十一、經濟改革後,現在的醫院收到的政府金融支持十分有限,其結果是醫院必須生財有道來抵消其運作成本。
二十二、有些公司為求降低經營成本,把老職員資遣,真是標準的鳥盡弓藏。
二十三、這是因為喜愛有條不紊的人只考慮了整潔有序的好處,卻忽略了它的成本。
二十四、因此,酒店永遠感受不到這塊業務的"成本"所帶來的切膚之痛。
二十五、比較起來,天然氣發電讓這三者都甘拜下風,它每千瓦成本僅為978美元。
二十六、一些擔憂並非空穴來風:自從信用危機以來,歐盟匆匆起草了太多的金融規則,對將來的潛在成本關注太少。
二十七、閉環構造則更精確和可靠,這從它成本較高也可見一斑。
⑤ 什麼是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指由過去的決策所產生的不可挽回的成本,屬於歷史成本,現在及未來的任何決策都無法挽回沉沒成本沉沒成本包括時間、金錢和精力等等。沉沒成本在經濟活動中是比較容易被投資者所感知的,很多人會因為已經付出過的成本而堅持一項投資,忽略了投資本身是否對自己有利。
(5)未知所產生的成本叫什麼擴展閱讀:
投資,指國家或企業以及個人,為了特定目的,與對方簽訂協議,促進社會發展,實現互惠互利,輸送資金的過程。又是特定經濟主體為了在未來可預見的時期內獲得收益或是資金增值,在一定時期內向一定領域投放足夠數額的資金或實物的貨幣等價物的經濟行為。可分為實物投資、資本投資和證券投資等。
沉沒成本,是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從決策的角度看,以往發生的費用只是造成當前狀態的某個因素,當前決策所要考慮的是未來可能發生的費用及所帶來的收益,而不考慮以往發生的費用。
對企業來說,沉沒成本是企業在以前經營活動中已經支付現金,而經營期間攤入成本費用的支出。因此,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等均屬於企業的沉沒成本。
從成本的可追溯性來說,沉沒成本可以是直接成本,也可能是間接成本。如果沉沒成本可追溯到個別產品或部門則屬於直接成本;如果由幾個產品或部門共同引起則屬於間接成本。
從成本的形態看,沉沒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能是變動成本。企業在撤消某個部門或是停止某種產品生產時,沉沒成本中通常既包括機器設備等固定成本,也包括原材料、零部件等變動成本。通常情況下,固定成本比變動成本更容易沉沒。
從數量角度看,沉沒成本可以是整體成本,也可以是部分成本。例如中途棄用的機器設備,如果能變賣出售獲得部分價值,那麼其賬面價值不會全部沉沒,只有變現價值低於賬面價值的部分才是沉沒成本。
一般說來,資產的流動性、通用性、兼容性越強,其沉沒的部分就越少。「現金為王」的觀念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固定資產、研究開發、專用性資產等都是容易沉沒的,分工和專業化也往往與一定的沉沒成本相對應。
⑥ 什麼是成本什麼是利潤舉個例子!謝謝!
所謂成本,是指對象化了的費用,即以產品為對象計算分配的費用。比如企業本月共發生100萬元生產費用,分攤到A、B、C三種產品頭上,分別為30萬元、60萬元和10萬元,這就變成A產品的生產成本為30萬元、B產品的生產成本為60萬元、C產品的生產成本為10萬元。成本是與費用有密切聯系的一個概念,只有將費用與營業收入相配比,以計算當期的利潤時,才把成本列入費用這一大概念之中。生產成本亦稱製造成本,是指生產活動的成本,即企業為生產產品而發生的成本。
生產成本是生產過程中各種資源利用情況的貨幣表示,是衡量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包括直接材料費、直接工資、其他直接費用以及分配轉入的間接費用
所謂利潤,是指公司、企業在一定期間生產經營活動的成果,即收入與費用相抵後的差額,它是反映經營成果的最終要素。利潤是公司、企業生產經營成果的綜合反映,是公司、企業會計核算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收入大於費用,其凈額為利潤;如果收入小手費用,其凈額為虧損。利潤通常包括營業利潤、投資凈收益和營業外收支凈額等幾部分。營業利潤是反映公司、企業營業活動的財務成果,包括主營業務利潤和其他業務利潤;投資凈收益反映公司、企業投資活動的財務成果,是投資收益和投資損失相抵後的余額;營業外收支凈額是反映與公司、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無關的那些活動所形成的收支,是營業外收入和營業外支出相抵後的余額。
利潤率是剩餘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利潤率是剩餘價值率的轉化形式,是同一剩餘價值量不同的方法計算出來的另一種比率。 利潤率反映企業一定時期利潤水平的相對指標。利潤率指標既可考核企業利潤計劃的完成情況,又可比較各企業之間和不同時期的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
⑦ 預算成本、計劃成本、目標成本、實際成本,這幾個怎麼區分 舉個例子
預算成本是指指按施工圖計算的實物工程量和預算價格計算的工程成本。包括工程直接費和間接費。它是施工企業或自營施工單位實際成本的控制額。施工企業必須以預算成本的控制線,努力使實際成本低於預算成本,才能避免虧損和爭取較多的盈利。
計劃成本是指根據計劃期內的各種消耗定額和費用預算以及有關資料預先計算的成本。它反映計劃期產品成本應達到的標准,是計劃期在成本方面的努力目標。計劃成本與定額成本是不同的,計劃成本是按計劃期內平均定額水平計算的,而定額成本是按現行定額計算的;計劃成本反映平均水平,定額成本反映當時應達到的水平。
目標成本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為保證目標利潤實現,並作為合成中心全體職工奮斗目標而設定的一種預計成本,它是成本預測與目標管理方法相結合的產物。在這里引用」合成」概念,意在說明預算要經多部門、眾多員工的追求。也就是將成本水平控製作為工作的目標,目標成本的表現形式很多,如計劃成本、標准成本或定額成本等,一般情況下要比實際成本更加合理和科學。
實際成本又稱歷史成本,是指取得或製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採用歷史成本計量時,資產按照其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購置時所付出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負債按照其因承擔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為償還負債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目標成本、預算成本、實際成本如何區分?
1、目標成本:按照國內外經濟發展趨勢、結合本地區、本行業、本部門的經濟運行情況,應該達到的成本;
2、預算成本:是在上述基礎上,進一步的過細的分析、並按照現有的人力資源、物價水平、技術狀態、以及最大努力的前提下,能達到的成本;
3、實際成本:是當前操作所用的各種費用之和,包括:人工費、材料費、以及為他應直接進入和間接分攤的費用之和。
(1)目標成本是宏觀的設想、在考慮各種因素的變化情況下,以及未來發展前景而制定,它的出發點是以社會發展趨勢為主要依據,其作用是供上層決策;
(2)預算成本是按照當前現有最優化的情況下編制的,它是中、短期制定任務、分配資源、的臨時性措施;
(3)實際成本是本地區、本部門實際完成的、也是已經消耗掉的各種資源的貨幣表現。
⑧ 什麼叫成本
成本定義:
成本:拼音:cheng ben 英語:cost
總成本:英語:total cost
1、CCA中國成本協會發布的CCA2101:2005《成本管理體系 術語》標准中第2.1.2條中對成本術語的定義是:
—— 為過程增值和結果有效已付出或應付出的資源代價。
註:應付出的資源代價:是指應該付出,但目前還未付出,而且遲早要付出的資源代價。
註:資源代價是總合的概念。
註:資源:是指凡是能被人所利用的物質。在一個組織中資源一般包括: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和信息資源等。
註:術語「成本」可以使用形容詞,如:用「多、少」或「高、低」來修飾。
註:這里的成本是廣義的概念,不是狹義的概念。
2、美國會計學會(AAA)所屬的「成本與標准委員會」對成本的定義是:
為了達到特定目的而發生或未發生的價值犧牲,它可用貨幣單位加以衡量。
3、《成本與管理會計》(第11版)中對成本下的定義是:
為了達到某一種特定目的而耗用或放棄的資源。
成本(cost)
成本,是指生產活動中所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價格,成本也稱生產費用。
[編輯本段]什麼是成本?
成本是商品經濟的價值范疇,是商品價值的組成部分。人們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或達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須耗費一定的資源(人力、物力和財力),其所費資源的貨幣表現及其對象化稱之為成本。
並且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成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處於不斷地變化發展之中。它有以下幾方面的含義:
1.成本屬於商品經濟的價值范疇。即成本是構成商品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商品生產中生產要素耗費的貨幣表現;
2.成本具有補償的性質。它是為了保證企業再生產而應從銷售收入中得到補償的價值;
3.成本本質上是一種價值犧牲。它作為實現一定的目的而付出資源的價值犧牲,可以是多種資源的價值犧牲,也可以是某些方面的資源價值犧牲;甚至從更廣的含義看,成本是為達到一種目的而放棄另一種目的所犧牲的經濟價值,在經營決策中所用的機會成本就有這種含義。
[編輯本段]成本的經濟性質
馬克思曾科學地指出了成本的經濟性質:「按照資本主義方式生產的每一個商品W的價值,用公式來表示是W=C+V+M。如果我們從這個產品價值中減去剩餘價值M,那麼,在商品剩下來的,只是一個在生產要素上耗費的資本價值C+V的等價物或補償價值」。「商品價值的這個部分,即補償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價格和所使用的勞動力價格的部分,只是補償商品使資本家自身耗費的東西,所以對資本家來說,這就是商品的成本價格」(《資本論》第3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 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0頁)。馬克思的這段話,第一,指出的只是產品成本的經濟實質,並不是泛指一切成本;第二,從耗費角度指明了產品成本的經濟實質是C+V,由於C+V的價值無法計量,人們所能計量和把握的成本,實際上是C+V的價格即成本價格;第三,從補償角度指明了成本的補償商品生產中使資本自身消耗的東西,實際上是說明了對成本對再生產的作用。也就是講產品成本是企業維持簡單再生產的補償尺度,由此也可見,在一定的產品銷假量和銷售價格的條件下,產品成本水平的高低,不但制約著企業的生存,而且決定著剩餘價值M即利潤的多少,從而制約著企業再生產擴大的可能性。馬克思對於成本的考察,既看到耗費,又重視補償,這是對成本性質完整的理解。在商品生產條件下,耗費和補償是對立統一的。任何耗費總是個別生產者的事,而補償則是社會的過程。耗費要求得到補償和能否得到補償是兩個不同的事情。這就迫使商品生產者不得不重視成本,努力加強最管理,力求以較少的耗費來尋求補償,並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
也有的認為: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允許多種所有制的生產主體同時並存;成本的涵義應與目前的經濟體制相適應,採用如下的多種理論成本。生產主體是小商品生產者的,只有生產資料需要購買即勢支費用,所需要的勞動就是生產者本身,不需付給資,可以用C作為其理論成本;生產主體是國有企業的,以社會作為主體,商品生產中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耗費都可看作社會的耗費,是社會生產成本,可以用C+V+M作為其理論成本;其他生產主體一般用C+V作為理論成本。
[編輯本段]成本的構成內容
成本的構成內容要服從管理的需要,並且隨著管理的發展而發展。國家規定成本的構成內容主要包括:
①原料、材料、燃料等費用,表現商品生產中已耗費的勞動對象的價值;
②折舊費用,表現商品生產中已耗費的勞動對象的價值;
③工資,表現生產者的必要勞動所創造的價值。
在實際工作中,為了促使企業厲行節約,減少損失,加強企業的經濟責任,對於一些不形成產品價值的損失性支出(如工業企業里的廢品損失、停工損失等),也列入產品成本之中。此外,對某些應從為社會創造的價值中進行分配的部分(如財產的保險費用等)也列入產品成本。這說明產品成本的實際內容,一方面要求反映成本的客觀經濟實質,另一方面又要按照國家的分配方針和財務管理制度規定,把某些不屬於C+V的內容列入成本,而把某些屬於活勞動耗費性質的費用列為營業外支出或從留利中開支。
成本作為資本耗費,發生於生產過程,而補償價值的生產成果的分配,屬於分配領域的范疇;作為商品的所有者的經營者為首,常常會對分配領域的一些支出,列作生產成本,導致實際補償價值和已經消耗的C+V+不一致。
[編輯本段]成本的不同涵義
(1)成本是生產和銷售一定種類與數量產品以耗費資源用貨幣計量的經濟價值。企業進行產品生產需要消耗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些消耗在成本中用貨幣計量,就表現為材料費用、折舊費用、工資費用等。企業的經營活動不僅包括生產,也包括銷售活動,因此在銷售活動中所發生的費用,也應計入成本。同時,為了管理生產所發生的費用,也應計入成本。同時,為了管理生產經營活動所發生的費用也具有形成成本的性質。
(2)成本是為取得物質資源所需付出的經濟價值。企業為進行生產經營活動,購置各種生產資料或采購商品,而支付的價款和費用,就是購置成本或采購成本。隨著生產經營活動的不斷進行,這些成本就轉化為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
(3)成本是為達到一定目的而付出或應付出資源的價值犧牲,它可用貨幣單位加以計量。
(4)成本是為達到一種目的而放棄另一種目的所犧牲的經濟價值。
[編輯本段]成本的分類
(1)按概念形成可分為理論成本和應用成本。
(2)按應用情況可分為財務成本和管理成本。
(3)按產生依據可分為實際成本和估計成本。
(4)按發生情況可分為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
(5)按形成時間可分為歷史成本和未來成本。
(6)按計量單位可分為單位成本和總成本。
(7)按計算根據可分為個別成本和平均成本。
(8)按包括的范圍可分為全部成本和部分成本。
(9)按生產過程中的順序關系可分為車間成本和工廠成本。
(10)按生產經營范圍,可分為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
(11)按與收益的關系可分為已耗成本和未耗成本。
(12)按與決策的關系,可分為相關成本和非相關成本。
(13)按與現金支出關系,可分為付現成本和沉沒成本。
(14)按與計劃的關系,可分為計劃成本和預計成本。
(15)按數量變化關系,可分為邊際成本、增量成本和差別成本。
(16)按可否免除,可分為可避免成本和不可避免成本。
(17)按可否推遲發生,可分為可遞延成本和預計成本。
(18)按發生可否加以控制,可分為可控成本與不可控成本。
(19)按性態,可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
(20)按發生與產品生產的關系,可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
(21)按產品成本的構成情況,可分為主要成本和加工成本。
為了便於進行成本管理,還可運用其他一些成本分類概念,如機會成本、責任成本、定額成本、目標成本、標准成本等等。
[編輯本段]成本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1)成本是補償生產耗費的尺度。
(2)成本是制訂產品價格的基礎。
(3)成本是計算企業盈虧的依據。
(4)成本是企業進行決策的依據。
(5)成本是綜合反映企業工作業績的重要指標。
產品在生產中所耗費的各項費用之和。
商品價格包括物質消耗支出(c),勞動報酬支出(v)和盈利(m)3部分。前兩部分c+v之和即「成本」,必須在商品銷售中得到補償,它是商品簡單再生產得以進行的必要條件,也是制定商品價格的最低經濟界限。在計劃和管理中,對成本構成內容有兩種劃分法:①按費用的經濟內容。分為原材料、輔助材料、燃料和動力、工資及工資附加費、固定資產折舊費、其他費用等。②按費用的經濟用途。分為原材料、燃料和動力、工資及工資附加費、廢品損失費、車間經費、企業管理費等。為了加強對成本管理工作和計劃工作,中國於1984年3月發布《國營企業成本管理條例》。中國企業實際成本一般按該條例的有關規定劃分項目並進行核算,它與理論成本略有出入。
成本按不同角度分類有各種形態:計劃成本、報告成本、個別成本、社會成本、試製成本、正式生產成本、正常生產成本、非正常生產成本、設計成本、預測成本等,各自體現不同范圍或不同含義的成本,各有不同的作用。如正常生產的社會成本是制定價格的主要依據之一,非正常生產成本或個別成本一般不能作為定價依據,而僅僅是本企業考核自身盈虧的數據之一。
成本作為生產中的各項費用支出,是商品生產的「投入」。藉助成本可以反映國家和企業經濟活動中「投入」和「產出」的關系。它也是衡量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的一項綜合指標,因為它可以反映企業勞動生產率高低,原料和勞動力的消耗狀況,設備利用率,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高低。在產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成本下降,利潤就可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就可以增加,相對的社會積累就可以增加,為逐步降低物價和提高人民生活創造條件。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徑是:改善經營管理,採用新技術,提高設備利用率,減少固定資產的消耗,節約原材料、燃料、輔助材料,提高勞動生產率等。
成本是為過程增值或結果有效已付出或應付出的資源代價(CCA2101:2005第2.1.1條)。
注1:「應付出的資源代價」是指應該付出、但目前還未付出、而且遲早要付出的資源代價。
注2:「資源代價」是一個總合的概念。
注3:「資源」一般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和信息等資源。
注4:術語「成本」可使用形容詞,如用高、低或多、少來修飾。
注5:這里所說的「成本」是廣義的成本,不是狹義的成本。
成本定義的關鍵詞是「付出」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資源」的價值犧牲。成本法則告訴我們「成本一定消耗資源;不消耗資源的成本不存在。」資源對一個組織來說一般包括: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設施、設備和材料等)、財力資源和信息資源等。這些資源都是構成成本的資源,這種資源代價應是一個總和的概念,是全部的,不是部分的。作為成本一定消耗資源,不消耗資源的成本不存在。那麼,為什麼要消耗資源?為什麼要付出代價?就是為了「過程增值或結果有效」這一成本目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人們無論做什麼,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人們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不斷地追求過程的增值或結果有效,並為此付出代價,這種代價是組織或個人為一定目的所付出的,這就是成本的目的性。因為,人們發生成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目的的。成本法則告訴我們「成本一定在過程中發生」。如生產成本是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銷售成本是在銷售過程中發生的。有些組織的過程不直接增加經濟價值(如政府的行政管理過程)。那麼,它們所發生的成本是為了結果的有效。任何組織或個人的活動其過程都是為了增值,都在追求結果的有效性。過程是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系統。過程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任何一個過程都有輸入和輸出,輸入是實施過程的基礎、前提和條件;輸出是完成過程的結果,輸入和輸出之間是一種增值轉換,過程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值,不增值的過程沒有意義。為了實現輸入和輸出之間的增值轉換要投入必要的資源和活動。所以,我們說的成本是在過程中(輸入和輸出轉化中)的一組資源消耗的總和,是換取過程增值或結果有效的代價。
已經付出的資源代價當然是成本;應該付出的,但還沒有付出、而且遲早要付出的資源代價也應該理解為成本。如預算和成本計劃中所規定的預計成本,我們也應該理解為成本的范疇。
這里所說的「成本」是廣義的成本,是一個總合的概念,主要是為成本管理服務的。「成本」在會計學中有不同的解釋。
成本,企業所得稅法術語,即生產、經營成本,是指納稅人為生產、經營商品和提供勞務等所發生的各項直接費用和各項間接費用。
企業會計制度中將成本、費用分別定義為:成本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種耗費;費用是指企業為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所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
費用和成本是兩個獨立的概念,但兩者又有一定的關系。兩者的聯系在於,成本是按一定對象歸集的費用,是對象化了的費用。也就是說,生產成本是針對於一定的成本計算對象(如某產品、某類產品、某批產品、某生產步驟等)對當期發生的費用進行歸集而形成的,期末當期已銷產品的成本結轉計入當期的費用中。兩者的區別是,費用是資產的耗費,它是針對一定的期間而言的,而與生產哪一種產品無關;成本與一定種類和數量的產品或商品相聯系,而不論發生在哪一個會計期間。